第4章 扭断心结:FBI告诉你摆正心态才不会被欲望恶魔所缠
1
树立良好心态,给欲望降温
曾代理过FBI局长的约翰·E·奥托指出,很多人之所以无法摆脱欲望的纠缠而做出不该做的事,主要是因为他们看问题有局限。不论对人还是对事,他们都不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不同的角度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心态,可是有些人偏偏不这样做。所以,当某些愿望无法满足时,就会怨天尤人,致使心态变得越来越恶劣。
欲望的产生、发展以及人们对待欲望的方式与人们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心态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一个人对社会以及周围事物所持的态度。具体地说,心态就是人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对事情的看法和观点,是人们对家庭、对朋友、对同事、对事业以及工作等方面所持的态度和观点。
心态也是个人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集中体现,它对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欲望等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欲望是个人对某种事物的渴求心理,它和心态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心态不好的人,在欲望不能得到及时满足时往往会拒绝接受现实,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和心理,甚至激发自身各种不切实际的欲望,从而使自己被欲望驱使做出不恰当的举动,而即便是欲望已经获得满足,这类人也很难体会到欲望满足的幸福感。相反,心态良好的人,不但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得失,在欲望获得满足的时候不会产生过度的兴奋,而且即便面对欲望并未获得满足的现实,他们也一定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会因为欲望而迷失自己。欲望过多的人心态肯定不会平和,欲望如果少一些,人们就很容易平和自己的心态。可以说,心态是欲望的晴雨表,也是欲望的调和剂。要想克制欲望,人们不妨从调整心态开始,用平和的心态来缓和高涨的欲望。
乔·安娜在一家大公司就职,她来这家公司3年了,从最初刚毕业时的青涩,渐渐蜕变成一位职场女强人。公司熟悉她的同事都知道,乔·安娜是一个上进心非常强的女孩子,出生于良好的家庭,世界名校毕业,而且她聪明、漂亮。在公司她由最初一个基层工作者做到某个部门的管理者。可以说,在很多人眼里,她是上帝的宠儿,因为她的人生实在太完美了。然而,乔·安娜本人并不这么想,甚至,她看上去总是郁郁寡欢的样子。在她看来,自己没有同事琼聪明能干,所以,不论公司上下对她们二人的比较,琼永远排在她的前面;她觉得自己没有朋友莱斯长得漂亮,尽管,莱斯的美是动过刀的,但乔·安娜就是嫉妒莱斯那张无可挑剔的小脸蛋;她认为自己不如同事琳达性感,做不到被很多男士追逐(事实上,乔·安娜的追求者也很多),只要每次一看到琳达性感地出现大众面前时,乔·安娜就会嫉妒得要命,只是她把这嫉妒深深地隐藏在了心底……就这样,乔·安娜整天因为这些而郁郁寡欢,虽然,她把这种嫉妒的力量很大一部分用在了工作上,想以此为自己赢得更多超越他人的筹码。但她活得很不快乐,甚至她觉得自己内心的抑郁,要把她吞噬掉了。为了缓解自己的情绪,有一天,她不得不将自己的不快说给一位刚认识不久的朋友,虽然,她与这位朋友认识没多久,但她觉得这个人很值得信任,或许可以对她有帮助。
这位朋友听完她的讲述后非常惊讶,他没有想到这么一个聪明漂亮的姑娘,竟然因为这些事情而苦恼。于是,他说:“安娜,你不该是这样的,在我看来,你是很多人羡慕和嫉妒的对象,因为你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而且聪明能干。”
乔·安娜说:“在我们公司我真的不是最漂亮的,也不是最能干、最才华横溢的,更不是可以让很多男人追逐的对象,因为和琳达的性感相比,我实在太差劲了。”
“安娜,不要这样比较,我不清楚你说的你的那些同事到底有多能干、多性感,但我相信,在你的很多同事的眼里,你一样很能干、很漂亮、很性感,因为事实就是这样。瞧,就是我面前的这位姑娘,真的是百里挑一的聪明又美丽的女孩儿啊!”
乔·安娜说:“不是你说的那样,你不清楚她们的。”
“我的确不清楚你的同事,但我知道你是一个好胜的姑娘,你希望自己处处比她人强,可是安娜,你想过没有,你所拥有的已经够让很多人羡慕和嫉妒的了,为什么你还不知足?你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拥有他们想要的一切。如果有谁那样想了,他永远也不会感受到快乐,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你的不快乐不正是源于此吗?”这位朋友看着乔·安娜不再说话,于是又说:“你所羡慕的那些同事可能也很羡慕你,比如,你生长于幸福的家庭,你毕业于那样一所著名的院校,等等。她们羡慕你只是没有表露出来而已,也许私底下也会因为这样的嫉妒之火而难受得不得了呢。所以,你大可不必为此烦恼。一个人只有懂得知足,才能快乐。安娜你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要被无休止的欲望套牢,那样会很痛苦的。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知足,任欲望无限膨胀的话,就算他得到了全世界,一样不会快乐。”
显然,乔·安娜的朋友说得很有道理,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知足,想要的太多,就很难有好的心态。人们应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如果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看问题,就不会因为只看到或者夸大某一面的影响而出现偏激和消极心态,就容易找到能够让心态趋于平和的点,从而不再因为消极心态而进一步激发过分欲望,成为欲望的奴隶。
有一次,学术报告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位年轻女记者向在轮椅里生活了30多年的科学巨匠霍金提问道:“霍金先生,由于卢伽雷病,您的余生只能固定在轮椅上,您不认为命运让您失去了太多的东西吗?”
这个突兀而尖锐的问题虽使报告厅瞬间鸦雀无声,但霍金的脸庞却始终挂着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通过合成器发出标准伦敦英语口音。与此同时,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而醒目地出现了几行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考,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霍金的遭遇在常人看来正如那位年轻女记者所言,是命运让他失去得太多,而霍金并没有将目光着眼于自己已经失去的健康等问题,而是投注在自己所拥有的活动的手指、健全的大脑,以及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上面,投注拥有的关爱以及爱人之心、感恩之心上,从这个角度考虑,他的确已经拥有很多东西,也应该庆幸他没有失去更多,正是这样一种良好的心态,使得他能够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如果他只关注自己失去的东西,恐怕也就会变成顾影自怜、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的可怜虫了,那样的他,只会因为失去的东西而激发起不切实际的欲望,并陷入欲望的痛苦中,又怎能有机会获得成功,怎能有机会获得世人对他的认可和尊重呢?
心态是决定欲望多少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心态可以降低人们的欲望,而心态不好,反而容易激发人们心中不合理的欲望。因此,要想给欲望降温,不妨从心态入手,通过树立良好的心态来避免人们心中不合理欲望的产生。要想树立良好的心态,人们可以采取变换看问题角度的方式,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待问题,这样,人们即便遇到不好的事情,也会因为看到问题的积极一面,而变得心态平和,不会产生过激心理和过激欲望。
在众多案件中,FBI破获的连环杀人案可能最引人瞩目,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连环杀人案对社会造成的恐慌是空前的,人们不知道自己是否会遭遇到被无辜杀害的危险。同时,对连环杀人案的罪犯,一些社会心理学家,以及FBI犯罪心理研究专家也会给予高度关注。大量研究发现,这些罪犯大都曾有过曲折的人生经历,他们要么遭遇过背叛失去最爱的人,要么一直过着贫穷且没有人爱的日子,所以,他们将这些痛苦或仇恨一直深埋于心,久而久之,内心变得狂躁、易怒,甚至扭曲变态,最终成为一个杀人狂魔。FBI犯罪分析专家认为,不懂得转变心态,只关注内心的渴望,是这些人犯下罪行的因素之一。
2
减缓自私心态,减弱贪婪欲望
很多FBI探员在接手一个案子后,都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人性的自私问题。在他们看来,自私的力量很强大,可以轻易地毁掉一个人。如果一个人无法转变自私的心态,无限纵容自己的欲望,那么他离毁灭也就不远了。
与良好心态相对应的,是消极心态。消极心态是导致人们产生过多欲望和痛苦的重要因素。消极心态包括自私、自负、自卑、虚荣以及虚伪等等,无论哪种消极心态都能够激发过分欲望,使人们陷入痛苦之中。因此,人们要想树立积极心态,就必须正确认识消极心态,避免和克服消极心态。在所有消极心态中,自私、自负、追求完美以及嫉妒等,可算是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我们不妨以自私心态为出发点,来对消极心态的影响做个初步的了解。
两个关系密切的虔诚教徒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去朝圣。于是,两人收拾好行囊就风尘仆仆地朝圣山的方向赶去,并发誓说一定要到达圣山。
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两个人离家乡已经很远了。这天,两人在路上遇到一位圣者。圣者看这两位教徒如此虔诚,于是对他们说:“你们千里迢迢赶往圣山朝拜,虔诚之心让人感动。这样吧,我送你们每人一件礼物。你们可以每人许个愿望,我将会满足你们。与此同时,你们的同伴得到的,将是你们各自愿望的两倍。”
两个教徒听了圣者的话,立即考虑自己许什么愿望。过了一会儿,其中的一个教徒得意洋洋地想着:“太好了,我已经想好自己许什么愿望了。但是我不能先将这个愿望说出来,不然,他就会得到我这个愿望的两倍,那我岂不是吃了很大的亏。我一定要先拿到一份两倍的礼物再说。”而另外一名教徒也是同样的想法,他打定注意要等到同伴将愿望说出来后再将自己的愿望说出来。于是,两个教徒互相谦让着,谁也不肯先开口。
过了一会儿,一直推脱的两人都有些不耐烦了,其中一个生气地对另外一个人说道:“让你说你就说,别不知好歹,再不快点把你的愿望说出来,小心我把你的腿打断!”
另一个人没想到平时和自己关系紧密的朋友竟然会说出这样绝情的话,一怒之下,他的心中冒出这样的想法:既然你对我无情,那就休怪我对你无义了。我得不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他恶狠狠地瞪了同伴一眼,说道:“圣者,我的愿望是,让我的一只眼睛瞎掉!”很快,这名教徒一只眼睛失去了光明。而就在同一时刻,他的同伴两只眼睛都看不见了。两只眼睛都看不到的教徒为了报复,提出让自己失去一条腿,而他的同伴则失去了双腿。最终,两个人都没有完成圣山朝圣之路。
故事中的两个人,本来可以每个人都得到两份美好的礼物,而且事实上,无论哪个人先说,得到的礼物的份数都是一样的。但由于自私和狭隘控制了他们的心灵,使看似聪明的两个人忽视了这个重要的事实,而将目光放到了“谁先说,谁得到的礼物会比同伴少一半”这个问题上,最终使原本亲如手足的好朋友反目成仇,美好的愿望变成了恶毒的咒语,在报复对方的同时也使自己受到了伤害。
自私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消极心态。自私的人凡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身利益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只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方式,而不考虑对他人造成怎样的影响。
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相互的,要想得到,必须要付出。要想别人对自己表达善意,自己就要首先表达对别人的善意。表面上看是帮助别人,对别人有利的事情,而自己也可能因为一个善意而获得很大收获,使自己因此受益。
从医学心理学角度而言,自私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病症心理现象。自私,指的是只考虑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的心理或者行为。自私存在程度上的差异,轻一点的自私,主要表现为计较个人得失、存在各种私心杂念,不遵守社会公德;严重的自私,则表现为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诬陷他人、杀人越货、侵吞公款等。自私是引发罪恶的导火索,自私的人常常从心理和行为上表现为贪婪、嫉妒他人、吝啬、虚荣等。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自私都具有深层次性、下意识性以及隐秘性三个特点。自私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欲望。人的一生中会有多种欲望,比如追求生理和精神的满足,追求物质,追求财富等。需求是人们行为的驱动力,人们的很多行为都是出于满足欲望的需要。然而,人的欲望应该受到社会规范、法律法规、道德伦理的约束。如果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不顾社会历史条件,违背道德伦理、社会规范甚至法律法规,那这种人就是具备强烈自私心态的人。自私的心态隐藏在个人欲望结构之中,属于深层次的心理活动,也正因为这种心理潜藏得较深,因此,它的存在与表现常常不会被人察觉。具备自私心态和行为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想法是自私的,或者自己做出的行为属于自私范畴,而往往在侵占他人利益时还会觉得心安理得。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将自私称为病态社会心理。社会上有些人因为自私行为而引起公愤,他们为了逃避舆论谴责和社会惩罚,会将自己的自私行为变得隐秘化,他们常常表面说些冠冕堂皇的话,或者故作姿态,打着为他人着想或者其他各种幌子,暗地里却继续着损害他人利益、为自己谋福利的勾当。这种人的自私行为是以谎言和假相为遮掩物的,因此具有隐秘性。
自私会导致欲望膨胀,反过来,过分膨胀的欲望又会加剧自私心态和自私行为。因此,对自私心态的纠正也是克制过分膨胀的欲望的有效途径。对于自私心态的纠正,人们可以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心理调适、通过行动纠正等方法来加以克服。
第一,内省法。内省,是通过自我观察的陈述方法来研究自身心理。自身具有下意识性,因此,要克服自私心态,就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态,观察自己的行为。观察时要以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为客观标准。内省也包括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要想认识到自己的过错,纠正自己的过错,就必须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更新自己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向无私的人学习。通过将自己和无私的人进行对比,找出差距,认识自私行为引起的不良后果,从而总结出改正自私心态的合理有效的方法。
第二,多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从付出中培养良好心态。要想改正自私心态,可以从行动上多做一些对其他人有利的事情。在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看到别人因为自己而获得幸福时,人们也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比如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伸一把手,帮助别人排忧解难等。具有私心的人,如果多一些让座、借东西给他人等利他举动,在获得他人的真诚感谢以及赞许的过程中,他们就会慢慢刻意去纠正以往的错误心态和错误行为,以利他心理来要求自己做出改变,从而在树立良好心态的同时,灵魂也会得到净化。
第三,多做一些回避性训练。回避性训练是以心理学上的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负强化为手段展开的一种训练方法。自私者如果下定决心做出改变,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比如在手腕上绑上一根橡皮筋,在意识到自己产生自私念头或者行为时立即用橡皮筋弹自己,使自己产生痛感,从痛感中意识到自私是错误的,促使自己做出改变。
自私是一种消极心态,它和欲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减缓自私心态,也可以起到减轻欲望的作用。人们要想减缓甚至消灭自私心态,可以通过采用自省法、多做利他行为以及多做一些回避性训练的方法来实现。通过采用这种将心理调节和行为纠正相结合的方式,人们就会慢慢减弱自私心态和自私行为,逐渐树立起健康积极的心态。而随着人们心态的调整,随着无私心态的强化,过分的欲望也将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FBI调查局长贝拉斯基指出,很多人之所以铤而走险,都是因为有一颗强烈的自私之心。他认为,人的嫉妒、贪婪、报复等病态心理都源于自私之心。有的人因心存强烈的私念,才让自己一步一步走向深渊。
3
适度追求完美,适量自我实现欲望
在FBI分析专家看来,一个过度追求完美的人很难获得快乐。因为他们要求自己一切都要做到最好,要求事事都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去发展,但这个愿望根本是无法实现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将这种心态调整过来,对他的人生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马斯洛在人类五个层次需求理论中指出,人类有追求自我实现的欲望。存在这种欲望的人,主要表现为对工作学习以及生活方面的追求,这种欲望已经不是获得良好的工作学习或者生活条件那么简单,而是注重追求自我突破,注重从生活和工作中获得乐趣,发挥自身潜能,希望能够尽最大努力使自己或者身边人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一切。自我实现的欲望过于强烈,就容易发展为不切实际地追求完美的心理。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个人都希望将每件事做到最好。但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事物,同样,人们是不可能将每件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的地步的。适当地追求完美心理是符合人的本能,符合人们天生想体验极致快感和痛感的人性的。但过于追求完美的人,就很可能发展成为极端自我的典型自恋型人格。心理治疗师尼克·迪可凯纳指出,过度自恋的人过分要求自己出类拔萃,甚至到了神经质的极端地步。他们总是徘徊在完美和最坏之间,他们疯狂地爱着自己,爱到拒绝承认面对自身的不完美,不允许自己出现哪怕一丁点的差错,一旦发现自己的某个错误,他们就会无法接受事实,甚至非常痛恨自己。苛求完美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往往比常人面临更多的困扰,也常常因为自己追求完美的心态而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
大卫从小到大,一直喜欢追求完美。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他不允许作业纸上有一点瑕疵,所以在写老师布置的作业时,即便只写错了一个字,他也一定会将这张作业纸丢掉,重新再写老师布置的作业。因此,他的作业本总是全班同学中最整洁的,也因此,老师在表扬之余,常拿着他的作业本做范本来要求同学们将作业写整齐。
大卫向往的大学是国内最著名的大学,在他第一次参加考试的时候,与这所大学录取分数线只有2分之差,这2分让他耿耿于怀,尽管他已经接到国内排名前列的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追求完美的他,没有选择其他学校,而是在第二年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他想进入的那所大学。
大学毕业后,大卫回到位于南方的老家,经过层层面试进入一家大型公司。就在同一年,他和认识了很久的女朋友步入婚姻的殿堂。工作和结婚后,大卫一点没有改掉自己事事追求完美的习惯。在公司,他仅用了2年的时间,就成为了部门经理,但随着职位的提升,他的烦恼却多了起来。原来,因为他尽善尽美的习惯,导致他对任何人都不放心,什么工作都喜欢自己动手,这让他的下属感到非常尴尬,其他部门经理也因为他表现得过多而有些排斥他。而回到家里,他对妻子也总是要求太多,如果妻子回家看会儿电视,他会觉得她不思进取;而妻子回家埋头工作,他又认为她不懂得将工作和生活区分开;如果妻子对他的生活悉心照顾,他认为妻子整天窝在家里,很不好;而妻子和朋友出去聚会,他又认为妻子不顾家。他要求妻子穿衣一定要注重搭配,要求她回家换鞋一定要将鞋子摆整齐,而有一天早晨,妻子出门忘了带电脑,于是她急匆匆赶回来取电脑去单位上班,因为匆忙,出门离开的时候忘了将换掉的拖鞋收拾到鞋柜上,结果大卫下班回到家发现后,等妻子下班一进门就对她一通数落……
正因为大卫尽善尽美的心态,导致他在单位不受同事喜欢和欢迎,而在家里,他的妻子也对他有诸多不满,以致她常常郁闷地自问,自己事事要求完美有错吗?为什么同事和妻子都对自己那么不耐烦呢……
大卫的苦恼就是来源于他苛求完美的心态,或者说是一种过度自恋的心态。过度自恋其实是一种幼稚心理。每个人在孩童时期都曾经幻想过自己无所不能,有些人在长大后懂得这个幻想是不切实际的,并逐渐认清现实,可以脚踏实地地生活,不再作不切实际的幻想;有些人长大之后的自恋正好弥补了儿时缺乏自主权的心理缺憾,从而延续了无所不能的期待。有些父母为孩子创造了优越的家庭环境,但由于过分溺爱,也培育出了一个个“小皇帝”或者“小公主”。从溺爱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受到自身生活模式的影响,往往会形成自恋的性格。另外,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甚至将自己当初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也会给孩子们带来很大压力。有些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往往就会对自己特别苛刻,给自己制定各种严苛的目标。
还有一种完美主义者表现为对细节的迷恋,换言之,就是他们喜欢挑剔细节问题。法国精神病医生克里斯多夫·安德烈指出,过分追求细节的人往往患有严重的焦虑症,他们担心自身存在缺陷,甚至害怕做事过程中出现不足之处,喜欢制定各种生活规范,并严格按照规范或者其他步骤来为人处世,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持过分挑剔的态度。值得人们注意的是,过分挑剔、过分追求细节的完美主义者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追求完美者中有一种属于梦想型完美主义者。这种人渴望完美,但同时缺乏行动力,忽视了追求完美作为人类行为内驱力的作用。梦想型完美主义者在毕业新生中较为常见,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既要求工作单位好,又要求工作单位离家近,要求工作清闲,诸如此类,如果不能找到完全符合自己心中完美标准的工作,他们宁可待业在家,也不愿接受条件在别人看来已经很优厚的工作。他们不知道,完美应该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点靠近,而不是坐在一边空想就能够等到的。
在现实生活中,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反而很少有机会体会到追求完美带来的幸福,相反,他们常常由于过于追求完美,过分看重自我实现,而使自己深深陷入追求完美的欲望泥潭中,不只使自己因此而伤痕累累,承受煎熬,也往往会导致他人受到连累。因此,人们一定要克服过分追求完美的心态,控制过分的自我实现欲望。
既然人们无法满足过分追求完美的心态,也常常因为这种心态而陷入痛苦之中,那么,怎样才能够将这种过于严重的追求完美的心态消除呢?要克服或者消除严重的追求完美的心态,将追求完美的心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人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发挥完美的积极作用,将完美转化成向上的动力。弗雷德里克·方冉指出,适度的完美主义可以成为人们行动的驱动力,但与此同时,也能够给人带来痛苦。而适度的痛苦是激发人们产生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如果人们能够将完美心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发挥完美主义的积极作用,虽然不能做到最完美的地步,但通过对完美的追求,人们也可以使自己尽量靠近完美,可以通过对完美的追求来使自己在工作和学习等方面表现得更加出色。
第二,付诸行动。要尝试养成一种将完美想法和完美行动联系起来的习惯,将完美构思分拆成多个可以采取的行动步骤,然后根据这些步骤按部就班地展开行动。如果人们在做任何事情之时都在完美构思的基础上展开行动,在行动过程中不断实现心中的设想,那么,人们最终得到的结果也会非常接近完美,人们也会从行动中收获满足和快乐。
第三,学会客观地看待和评价自己。在评价自身能力时,人们既不应该自恃过高,也不应该过分自卑,而应该对自身的能力有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估计。有几分能力,就应该出几分力气,并获得与之相对应的收获。如果人们事事苛求完美,就会因为这种心态而为自己设置做事的障碍,阻碍自己潜能的发挥。客观评价自己,要求人们正确看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不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也不以己之短比人之长,避免在自己的短处上和人竞争,而从自己的长处入手,在自己的优势方面求得一定程度的自我实现。
第四,为自己确立短期目标。为自己确立的短期目标,一方面对自己来说应具有可实现性,而不是遥不可及的;另一方面需要个人付出一番努力才能实现,如果这个目标是人们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那这个目标也无追求的必要,也无法达到使个人获得心理满足的目的。寻找一件自己通过努力就能够做好的事情,尽全力把它做好。
这样,人们就会收获轻松自如的心情,做事的过程中也就具备了更多自信,也会因为体会到自己在其中的努力和付出换来的胜利果实的艰辛与不易,品尝到胜利的喜悦,体验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而通过一次次这样的尝试,人们也会认清自己的实力,敢于挑战而又不苛求自己,从而给自己苛求完美的心态降温,使自己将对完美的追求、对自我实现的欲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第五,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人们在设定目标时一定要以客观实际为参照标准。目标切合实际,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起点,帮助人们循序渐进地靠近目标,并且在靠近目标的过程中不断靠近心中的完美理想。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到对这个目标的追逐过程中,集中在对行动的修正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或者工作会因此而变得充实,变得多彩多姿,使得人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得到更好地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自我实现的欲望。
追求完美心态是人们的本能,体现的是人们追求自我实现的欲望。完美是人们渴望得到并且追求的一种境界,是推动自身不断行动和进步的内在动力。完美只存在于思想之中,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适度的追求完美心态,可以推动人们不断改进和变化残缺,不断使事物得到发展和完善,而极端完美主义,则是一种幻想,只会给自身发展,给自身行动带来更多障碍。
在FBI探员的记忆中,有一些罪犯是让他们印象非常深刻的。因为,不论在对这些人的调查取证的过程中,还是对他们进行审讯的过程中,都能发现,这些罪犯具有过分的追求完美的心态,甚至,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也力求将每一个细节做到完美。
FBI探员指出,过于追求完美的人大都有严重的焦虑症,而这种心态显然对一个人是有很大消极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