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降低欲望:FBI告诉你财富的增加为什么不会让你更幸福
1
为什么说降低欲望才是获得幸福的法宝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幸福是人的一种心灵体验,因此,如果想要获得幸福,就必须要学会在生活和工作中去降低自己的欲望。因为如果一个人内心的欲望过于强烈的话,那么在他的心理上就会永远处于一种不满足的状态,而不管这种欲望是正常的还是偏离现实的,只要是欲望过于强烈,都会使人的内心产生一种焦虑的情绪,从而影响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如果一个人长期在焦虑情绪下生活和工作,心灵自然不会舒畅,也就更谈不上幸福了。那么一个人降低了欲望,就真的能够获得幸福吗?
在阿尔伯特·班杜拉看来,欲望和其他事物都是相同的,欲望过多过大,自然会使人的幸福感减弱。同样,如果欲望过小的话,人就会显得太过淡定,不仅做什么事情都感觉到没意思,还会因此而产生一种消极的因素。因此说,欲望实际上是人的一个心情的调节器,一个人的欲望过于强烈或是过于低下都是不可取的。而在现实当中,很多人都感觉到自己不幸福,这几乎都是因为他们内心的欲望过大所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比如攀比之心,使得人们对财富的向往越来越高,以致人们误认为只有拥有了巨大的财富才能够获得幸福——拥有了财富之后的生活是可以想象得到的,比如可以住在高级别墅里,再请几个佣人来伺候自己,然后是出门有车坐,下海有船乘。然而事实上,这种生活只是很多普通老百姓的一种理想中的生活,因为实际上当他们真的拥有了财富之后,这样的生活并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幸福。在现实生活当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但是这些人在获得了他们孜孜以求的财富之后并没有获得幸福,反而由于财富的出现扰乱了他们本来平静的生活。对此,美国FBI犯罪心理研究认为,人有着无尽的欲望,当一个欲望满足后,新的欲望又来了,而过度的欲望会让人也来越发狂,使人很难再理性地控制它。欲望带给人的心灵负荷,让人变得极为烦躁和脆弱。由此可见,欲望过于强烈是消减幸福感的主要原因。
如果翻开历年体彩或是福彩的中奖档案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在那些中得500万大奖的获奖者身上,都有着令人辛酸的经历。这从我国的中奖者领奖一事上就可以看出——他们都是戴着面具去领奖的,而他们这样做是害怕自己会遭遇抢劫。据一项不完全统计得知,有超过90%的中大奖者都在中奖后过得并不幸福。虽然中奖后他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却要因此而面对那些前来借钱的亲朋的纠缠。不借吧,都是至亲好友,借了吧几乎极少有人会还。因为在那些借钱者看来,他们借来的钱是“天上掉的馅饼”。所以,不少人在中了500万大奖后选择了一夜之间人去楼空。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不想被借钱大军纠缠;二是不愿成为那些不法之徒的“目标”。由此看来,从他们获得巨大财富的那天开始,并不是幸福来敲门了,而是从此不得安宁了。
如果再回过头来看一看那些中得大奖者当初买彩票时的生活和心态就更可以看到,但凡中大奖者多是忠实的票友,很多人为了买彩票几乎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更有甚者为了买彩票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人之所以后来高中了500万大奖,也完全是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坚持换回来的,事实上和那些坚守自己事业的人,从本质上来讲是完全相同的,他们都是由于自身对财富有着较强的欲望,并通过自身不懈的实践最终修成了正果。但如果抛开中奖后因这看似天外飞来的财富给自身带来的“借钱风波”,他们获得财富后其实并没有获得他们最初想象的那种幸福——有的中奖者可能迁到外地过着富翁式的生活,看似逍遥实则他们却并不能够平静地生活,因为他们如今有身价了,害怕被人知道,所以他们不仅自心里始终会提心吊胆,还会因此而交不到真心的朋友。此外有的还会继续沉迷于彩票,最终将这巨额奖金打了水漂。
因此,一个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学会如何来控制自我的欲望,当欲望变得过空过大时,就要学会及时发现欲望的征兆,给自己内心的欲望降降温,这样就不会像那些买彩票者一样,由于内心对财富的欲望过大而弄得妻离子散,甚至家破人亡。显然,这不仅害了自己,同时也毁了自己的家庭。由此而言,人们应适时降低自己的欲望。人们只有拥有适度的欲望,才能生活得幸福。
面对那些因无法控制欲望而走向犯罪道路的囚犯,FBI深切感受到人性的贪婪,因此,他们告诉人们人有着诸多欲望,但没有一个人可以让所有的欲望都得到满足,因为满足欲望的条件是有限的。所以,适当地降低欲望不仅是杜绝犯罪的有效途径,也是获得幸福感的唯一出路。
2
幸福与财富无关,与人们的欲望有关
美国FBI探员指出,很多罪犯都有着超乎常人的强烈欲望,在他们看似冷静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躁动不安的心。
目前,很多人为了获得幸福而拼命地赚钱,并为自己没有成为百万富翁或者千万富翁而感到遗憾。然而,财富真的能够让人获得幸福吗?对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表示,虽然财富能够让人获得更好的物质条件,让人们活得更加舒适,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财富能够让人获得幸福。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很多人拥有不菲的财富,但他们并不比那些普通人或者说没有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幸福,反而随着他们财富的增多,他们心中对金钱的欲望更加强烈,于是他们便想方设法地增加自己的金钱,使自己成为了金钱的奴隶。这样的人又谈何幸福呢?
对此,不少经济学家也和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持相似的意见。他们认为,根据边际效益递减效应,当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如衣食住行)得到满足后,此后的每一元的增长都不会增加人们的幸福感。比如,二战之后的日本百业待兴,人民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可以说,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十分低。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人民的人均收入像做了火箭一样迅速飙升,人均收入一下子翻了4番,而日本这个弹丸之国也因此从战后的一个穷困国家步入富裕的工业化国家之列。然而,尽管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收入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他们的生活中有了洗衣机、电视机、照相机,甚至汽车等,但是,这些财富并没有给日本人民带来多少幸福感。日本的不少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让生活变得更舒适,与此同时也让自己的收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他们整日劳累、奔波。因此,他们整天活在奔忙与压力之中,又谈何幸福呢?由此看来,幸福与人们拥有多少财富并没有多大的关联,它主要和人们对欲望的渴求程度有关。当人们对于欲望的渴求尤为强烈时,尤其是对于金钱的欲望,他们就会不满足于目前的生活,这样一来,他们就会产生不满、攀比、抱怨等负面情绪,这样自然感受不到幸福。但是,当人们对于自己内心的欲望并没有那么强烈时,他们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就会感到知足,而这样就不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就会怀抱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一来,自然就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
马丁·弗兰克尔出生于西班牙中部的托莱多地区,他从小就非常聪明,学起东西来特别快,因此他在上学时,即使缺了不少课,只要他花费一点时间用在学习上,就能够轻而易举地拿到高分。也许正是因为马丁·弗兰克尔对于自己的聪明过于自负,让他对之后的人生产生了错误的想法。他认为: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自己稍微动一下脑筋就能轻而易举地得到任何东西。
大学中途辍学后,马丁·弗兰克尔对于财富的渴望特别强烈,他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够大赚一笔,当他听说做房地产生意能够赚钱时,他连忙投身进入了房地产界,希望自己能够在房地产这个行业中大捞一笔。然而,也许正是因为他对自己聪明才智的自负,导致他在这次交易中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还让他损失了一大笔资金。
一个偶然的机会,马丁·弗兰克尔看到了美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金融诈骗犯罗伯特·韦斯科的报道,而且他被罗伯特·韦斯科诈骗了2.24亿美元,然后逃离美国的事例震惊了。在震惊的同时,他还对罗伯特·韦斯科能够拥有2.24亿美元羡慕不已。他迫切地渴望自己也能拥有这么多金钱,于是在对金钱的强烈欲望下,他开始踏入证券市场。
其实,刚开始踏入证券行业时,虽然马丁·弗兰克尔的确想像罗伯特·韦斯科一样拥有一大笔金钱,但是此时的他也知道这样做将会让自己面临法律的制裁。所以,刚开始时,马丁·弗兰克尔想通过正当的金融手段来赚钱。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来学习关于证券市场方面的知识,比如买了不少关于《华尔街邮报》《福布斯》等证券方面的报刊。不仅如此,他还借了父母一大笔钱,每天都到经纪行中观察那些投资者如何像魔术师一样将自己手中的金钱变成一大笔金钱。然而,在摔了几个跟头之后,在对金钱的强烈欲望之下,马丁·弗兰克尔渐渐被贪婪之心所蛊惑,他开始放弃了最初的想法,决定铤而走险,利用一切手段来赚取金钱。
当他在一家证券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了解了证券公司的工作流程之后,决定自立门户。于是,他独自在证券行业闯荡。为了避免投资者产生怀疑,他还偷偷盗用别人的社会保险的账号和名字,并用其注册了一个空壳公司,于是他就当上了这个空壳公司的董事长。
当注册了这个空壳公司后,马丁·弗兰克尔在广告上面花费了很大一笔资金。他在广告中吹嘘道,他的公司不仅能够保证投资者盈利,而且即使偶有投资失利,他的公司也会给投资者一定的补偿。这则广告真的为他吸引了一部分投资者。
1986年,一名叫道格拉斯·麦斯韦尔的投资者“上钩”了!他和马丁·弗兰克尔成立了一个基金,名字就叫“弗兰克尔基金”。而在这个基金里面,道格拉斯·麦斯韦尔投资5万美元。为了推销自己的投资计划,马丁·弗兰克尔还亲自来到佛罗里达州棕榈滩,帮助道格拉斯·麦斯韦尔劝说他的亲戚和朋友往里面投钱。
在马丁·弗兰克尔的大力宣传下,佛罗里达州棕榈滩地区的人对于他的投资计划以及方案十分热衷,并拿出自己的积蓄交给他,希望他能够使自己的积蓄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并变成一笔巨款。就这样,马丁·弗兰克尔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筹到了数百万美元。
拿到这笔钱后,马丁·弗兰克尔并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进行投资,只是将这笔资金挪到了其他地方。之后,他便宣布“弗兰克尔基金”破产。
1991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对马丁·弗兰克尔进行调查时,被其表相迷惑——他们看到马丁·弗兰克尔个人生活十分俭朴,并没有挥霍投资者的资金,便没有对他进行深入地调查,只是对他作出了“禁止参与证券交易”的处罚。
其实,马丁·弗兰克尔早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来检查自己时就把资金转移了。1989年,马丁·弗兰克尔将诈骗来的那笔资金开了另外一个公司,而这个公司的名字就是“合伙创业基金”,而且“合伙创业基金”和马丁·弗兰克尔上一次与人合伙开办的基金公司一样,也是一个空壳子。这一次马丁·弗兰克尔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他将投资的金额降到了1万美元,而由于投资金额的额度下降了,所以马丁·弗兰克尔所创建的新公司吸收的投资者比上一个公司增加了不少。
在金钱欲望对自己的蛊惑下,马丁·弗兰克尔继续诈骗着这些投资者的金钱,并不断地用诈骗来的金钱开一些小的公司,甚至还用这些钱来收购了数家保险公司。就这样,在1998年底,马丁·弗兰克尔旗下的公司的总资产竟然达到了4亿3400万美元。巨额的资金让马丁·弗兰克尔欣喜若狂,然而他还没有满足,膨胀的欲望促使着他继续诈骗下去。
不过,狐狸再狡猾也会露出自己的尾巴。1999年,保险调查员乔治·戴尔发现了马丁·弗兰克尔非法利用资金的事情,而且他顺藤摸瓜调查下去,发现了马丁·弗兰克尔诈骗的情况,并报了警。
在警方去逮捕马丁·弗兰克尔时,他已经早一步离开了自己的公寓,逃到了其他国家。于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对他发出了通缉令,在世界各地追捕他。
因为对金钱的欲望过强,马丁·弗兰克尔一步步地沦陷,最后过起了躲躲藏藏的日子。在逃亡的时候,马丁·弗兰克尔草木皆兵。最开始的时候,他躲在罗马的一家小宾馆里,根本不敢外出。而和他同往意大利的女友见此情况也对他产生了不满,于是离开了他。当女友离开他时他十分害怕——怕女友出卖了他的行踪,于是他又逃到了德国。
当马丁·弗兰克尔逃到德国后,美国联邦调查局查到了他的蛛丝马迹,于是通知了德国警方。当德国警方逮捕马丁·弗兰克尔的时候,他的身上带着574颗钻石和9本假护照。见此状况,德国警方以逃交进口钻石税及拥有假护照罪的名义判处马丁·弗兰克尔3年有期徒刑。2001年,马丁·弗兰克尔被引渡回美国后,又被美国联邦法院判处了近20年的有期徒刑。
从马丁·弗兰克尔诈骗钱财到被捕入狱的历程中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道理,欲望可以使人变得疯狂,并走向灭亡。马丁·弗兰克尔就是在欲望的蛊惑下,不断地诈骗投资者的钱财,而且不知满足,直到东窗事发,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虽然马丁·弗兰克尔手中拥有巨额财富,但他活得并不幸福——在被警方通缉的过程中,他整日躲躲藏藏,担惊受怕,疑神疑鬼,甚至怀疑女友和自己分手后会出卖自己,于是逃往其他国家。而最讽刺的是,在被捕时,他手中竟攥着500多颗钻石,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些钻石而过得更加幸福,反而因此落得了一个逃交进口钻石税的罪名,并因此被判刑。
FBI探员指出,很多罪犯之所以走上歧途,就是因为让欲望发展到了超过客观限度了。当欲望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以满足时,他们就将罪恶的双手伸向了不该伸的地方。这不仅让他们没办法得到极力想要的,还失去了本来拥有的东西,包括自由和幸福。而这一切都源于欲望,过度的欲望导致人性贪婪得难以抑制。
所以说,有钱不一定就会幸福,财富与幸福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而随着人们对财富的欲望的增加,人的幸福感反而会随之下降。因此,人们若想要过得幸福,就要抛弃那些沉重的欲望,对于目前所拥有的一切知足,这样才能与幸福携手同行。
3
满足物质欲望,不如满足精神欲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时就曾做过很多实验,包括至今仍倍受世人争议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然而,尽管菲利普·津巴多教授的很多实验都受到了世人的广泛争议,但是由于他大多采用由人直接去面对每一次的心理实验,因此他取得了其他很多心理学家所没有的成就。也正是在菲利普·津巴多教授的实验中他发现,尽管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但是一个人是否幸福却是和他自身所拥有的财富无关的。
换句话讲,一个人自身财富的增加非但不会让他感觉到快乐和幸福,反而极有可能会让他因此而失去追求财富路上的快乐。而正是通过大量的调查与心理学实验,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才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如果一个人想要拥有幸福,就不能仅仅满足自身心理上对物质的欲望,而应当尽力满足精神的欲望。
很多人都对菲利普·津巴多教授的这一观点表示质疑,因为人类对物质的欲望是共知的,即每个人都对物质有着一定的需求,这是人类生存的本能。但是人类作为有思想的高级智能生命,他们不仅有思想,同时还有内心的情感,因此菲利普·津巴多教授认为,人类的精神欲望根本不低于其对物质欲望的需求。
由此而言,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在满足自身对物质的欲望的同时,也学会满足自我的精神欲望。不然,当他获得财富之后,不但不会因此而感受到幸福,反而极有可能会因为自己所获得的财富数量而形成一种内心欲望的失衡,也就是极有可能会出现,一个人获得的财富越多,反而内心越是痛苦。
美国FBI曾破获一起令人匪夷所思的案件。有一个盗车贼,每天晚上逡巡于不同车场,并将看中的车偷走。在接连接到汽车被盗的案情后,FBI探员马克接手了这桩案子,通过近半个月的调查取证,锁定了犯罪嫌疑人——一个中等微胖的中年人身上。一天夜里,当这个男人再次出现在某车场并准备实施盗窃时,被FBI探员当场抓获。在对其进行审讯的过程中,这个男人很主动地讲出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和作案动机。在他的陈述中,一些相关资料和FBI人员掌握的一样,他是一个比较富有的人,很能赚钱。他说,他非常喜欢车,想要拥有各种牌子和款型的车,但他并不想将自己的钱都用来买车,所以他偷别人的车,他偷了并不用,也不卖掉,只是把它们藏在某处,他喜欢看着这些不同牌子和款型的车。在这个案例中,一个并不缺钱的人却连续偷盗他人的车,只为了满足填不满的私欲,终致其锒铛入狱。
一个人内心对物质的欲望太过强烈,不仅仅会一门心思地钻到钱眼里,还会时时处处舍不得花钱。
作为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尽管他取得财富的能力是世人所公认的,但是他一直以来都对财富抱着一颗平常心;尽管在微软公司成立之初,赚钱几乎是整个公司的一种目标,但是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比尔·盖茨却将公司交给了史蒂夫·鲍尔默,自己则转身关注起了慈善事业。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比尔·盖茨获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财富,但是他真正的幸福却是自己的工作和如何去帮助别人,而这种幸福是与财富毫不相干的,属于人的精神层面的欲望。
事实上,和比尔·盖茨有着相同理念的企业家并不在少数,比如留学教父俞敏洪,当新东方达到一定规模时,他数次想抽身而退,却因为考虑到新东方的未来发展未能成行,因此他感觉到很累,他表示自己的愿望是去旅游、写书,而这些都是和物质或财富无关的,属于一个人精神层面的需求。
和那些企业家相比,虽然大多数的普通人无法像他们一样获得巨大的财富,但是一定要学会他们对待内心欲望的这种态度,并且能够在自身对物质或财富产生欲望的同时就能够做到及时发现欲望的征兆,这样就会在自己追求物质欲望的同时,有意识地去满足自身对精神的欲望。如此一来,当他们获取到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就不会感觉到空虚了。这也并不是说,一个人只要过于看重精神层面的欲望就可以,因为无论是物质欲望还是精神欲望,都不能过头,无论哪一种欲望过了头,人都不会觉得幸福。这就像是一个人对待财富的认识一样,过于追求财富不会获得幸福,而视金钱如粪土,同样不会幸福。
FBI探员克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导致犯罪的往往是不良欲望。当人产生了某种需求时,心理就会处于紧张状态,激发某种欲望,并采取行动。
想要杜绝犯罪,就要降低对物质欲望的满足。”的确,物质欲望是很难得到满足的,因此,想办法让自己的精神得到满足,可以更好地抑制对物质的追逐。
4
财富不是幸福之源,幸福由心造
FBI通过多年办案经验,对罪犯的心理有充分的认识,他们认为,很多人犯罪的根源是由于利欲熏心。人们总是希望获得自己想要的,于是定下目标,追求的最初也是充满幸福和快乐的。但当某些愿望难以达成时,有的人就会变得不择手段。因为人们总是习惯觊觎他人拥有的。而一个人一旦变成这样,快乐和幸福也就不存在了,甚至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
虽然当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财富的日渐积累,很多人却发现自己的幸福感并没有得到提高,甚至还有所降低。这让不少人都感到疑惑。人们纷纷产生不解:为什么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却没有感到幸福呢?
对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欧内斯特·希尔加德表示,其实,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财富的增加,并不能使人们感到幸福,因为财富不是幸福之源,幸福是由心造的。当你内心觉得满足的时候,即使你没有很多的财富,你同样也会感觉到幸福。但是,当你内心觉得空虚、不知满足的时候,即使你坐拥巨额财富,你也不会感觉到幸福。所以,人们若想得到幸福,首先要让自己的内心学会满足,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生命中简单而美好的幸福。
在一个凉爽的秋天,一个老人决定放松一下身心,于是他开车来到大海边,准备在这里垂钓。这位老人在年轻的时候一直忙于做生意,赚了不少钱,可是也正是由于他整天忙于赚钱,没有时间来放松、娱乐,导致自己神经紧绷,并最终患上了抑郁症。心理医生建议他把生意交给自己的儿子,并让他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来放松自己的身心。心理医生还建议老人去钓鱼,因为钓鱼可以调节人们的心理,并让人们处于一个轻松的心理状态中。由于老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十分喜欢垂钓(但是一直忙于生意,没有时间垂钓),所以心理医生的建议一经提出,立即受到了老人的赞同。就这样,老人听从了心理医生的建议,将手中的生意交给了他的儿子打理,自己来海边钓鱼。
当来到海边后,老人发现,海边正坐着一个年轻人,他正在闲适地晒着太阳,悠闲地钓着鱼。一连好几天,老人都能看到这个年轻人坐在海边钓鱼,这让他觉得十分奇怪,心想:“他看起来那么年轻,为什么会把大好的时间放在钓鱼上,而不去努力打拼呢?”
终于,老人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和这个年轻人搭起腔来。老人问年轻人:“我一连好多天看到你在这里钓鱼,觉得十分奇怪,为什么你这么年轻却在这里钓鱼,而不去努力地赚钱呢?”
年轻人反问道:“赚钱干什么?”
老人笑了笑,回答说:“你要是赚了钱,就可以成为一个富翁。”
老人继续说道:“成为富翁之后,你就可以像我这样每天放松自己的身心,每天幸福地来海边垂钓了。”
年轻人听后,笑了起来,他说道:“你看,我现在不是每天都在海边闲适地垂钓吗?”
富翁哑然。
在这个案例中,这个富有的老人和年轻人究竟谁更幸福呢?诚然,这个老人拥有巨额财富,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一直忙于自己的生意,忙于赚钱,却忽视了自己的精神状态,甚至患了忧郁症,而直到年老后才在医生的建议下来到海边钓鱼,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年轻人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状态,每天幸福地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显然,二人谁更幸福,我们一目了然。
其实,幸福就是简单,拥有太多的财富并不一定就能够得到幸福,幸福是靠人们的心灵去感受的,如果一个人整天忙于赚钱却不懂得感受生活中的美好,那么,即使这个人有数不尽的财富,幸福也会与他擦肩而过;一个人如果懂得满足,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就像故事中的年轻人一样,即使他没有多少财富,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由此看来,幸福不是由财富多少来决定的,它源于人们的内心,只要人们自内心里懂得满足,不被欲望所控制,就能够与幸福并肩同行。
据《2005年社会蓝皮书》的数据显示,在澳大利亚,居住在悉尼、墨尔本等大城市居民虽然收入比较高,但是他们却过得十分压抑,反而是生活在乡村地区、收入较低的居民过得十分幸福。而相对于收入较高的东欧国家,反而是收入较低的阿根廷、巴西等国家的居民的幸福感更强一些。对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迈尔斯表示,幸福感和人们的收入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人们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状态,就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
由此而言,财富并不是幸福之源,幸福是由心来制造的,人们若想获得幸福,必须要学会满足,不要对自己的生活现状百般不满,否则,你将会沉迷于不满、抱怨的负面情绪里不能自拔,离幸福越来越远。正如FBI探员指出的那样,内心永远有难以得到满足的欲望,不仅会让人们失去幸福,还会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因为一个不懂得满足的人,永远将物质财富列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并不惜一切代价去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