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养护大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正确认识新生儿

新生儿是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即出生后未满月的小宝宝。由于新生儿经历了在宫内迅速生长发育以及从宫内环境向宫外环境的转换,因此,较其他年龄段的孩子更显娇嫩、脆弱。正如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新生儿也绝不是儿童的缩影,他们有其自身的特点,还存在着一些特殊表现,有时甚至让家长分辨不清宝宝到底是不是生病了。本文从认识新生儿出发,旨在帮助父母科学地关爱出生不久的宝宝,对保健人员及非新生儿专业医护人员也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一、新生儿是怎么分类的?

新生儿分类有不同的方法,可根据胎龄、出生体重、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及出生后的周龄来分类。

1.根据胎龄分类 胎龄是指从成熟卵子受精到胎儿及其附属物娩出的时间,一般从母亲末次月经算至孩子出生的时间,也称孕周,平均约为40周。①足月儿:指胎龄在37~42周(259~293天)的新生儿,绝大多数新生儿为足月分娩。②早产儿:胎龄不足37周(小于259天)的新生儿,其各方面机能均不成熟,在保暖、喂养、护理等方面均有特殊要求。③过期产儿:胎龄达到或超过42周(不小于294天)的新生儿,又称过熟儿,通常羊水被胎粪污染,其中有的是由于宫内发育迟缓引起。

2.根据出生体重分类 出生体重是指出生1小时内的体重。①正常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不小于2 500克且小于4 000克的新生儿。②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小于2 500克的新生儿,其中小于1 500克属极低出生体重儿,小于1 000克属超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常常与早产并存。③巨大儿:出生体重不小于4 000克的新生儿,可能为正常儿,也可能为糖尿病母亲所生婴儿。

3.根据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分类 ①适于胎龄儿:婴儿的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10%~90%之间。②小于胎龄儿:婴儿的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10%以下。③大于胎龄儿:婴儿的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90%以上。

4.根据出生后周龄分类 ①早期新生儿:生后1周以内的新生儿,也属于围生儿,是从胎儿转变为独立生活新生儿的适应阶段,是整个新生儿期最脆弱的时期,家长尤其要引起重视,需要加强监护和护理。②晚期新生儿:出生1周以后的新生儿,此时新生儿已完成初步最重要的适应阶段,但发育尚不够成熟,仍需继续适应,护理仍很重要。

正常足月儿是指胎龄不小于37周(259天)且小于42周(294天),出生体重不小于2 500克且小于4 000克,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绝大多数新生儿均属于这个范畴。

二、新生婴儿与大龄孩子看起来有什么不同?

经常跟孩子接触的人有一项特殊的本领,就是只要看一看孩子,就能说出宝宝大概多大了,其实这是因为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特征性的外观,那么才出生不久的宝宝看起来是什么样的呢?

1.外观 整体来说,新生儿是名副其实的“大头宝宝”,头部约占整个身长的1/4,四肢短,常呈屈曲状,两手握拳。通常新生儿出生后采取的姿势,反映了其在母亲子宫内的位置。

2.头面部

(1)颅骨。出生时,特别是顺产,颅骨因受产道挤压常有不同程度的变形,骨缝可重叠,先露部位还经常可见到水肿和淤斑,几天内可褪去,有头颅血肿的新生儿头部可出现囊肿样的肿块,通常需2~3个月才能消退。

(2)眼。生后第1天,眼经常闭合,有时一睁一闭,这与眼运动尚未协调有关。有难产史者有时可见结膜出血或眼球边缘一周呈紫红色,多因毛细血管淤血或破裂所致,可在数日后吸收。双眼上斜或眼睑内缘赘皮应疑有21- 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伴有眼睑水肿和大量脓性分泌物常是淋球菌感染的典型表现。大面积角膜浑浊伴有高眼球张力则是先天性青光眼的特征。若黑眼球呈白色者提示有白内障、肿瘤或视网膜病可能。

(3)鼻。鼻梁低,鼻骨软,宝宝的鼻孔细小,灰尘和分泌物容易形成污物阻塞鼻孔而影响呼吸,可以用湿棉签轻轻卷出分泌物。

(4)口腔。新生婴儿口唇皮肤和黏膜分界清楚,口腔黏膜红润。有的宝宝在口腔上腭中线和牙龈部位,可见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是由上皮细胞或黏液腺分泌物堆积形成,俗称“马牙”,数周后可自然消退。两侧脸颊各有一隆起的脂肪垫,俗称“螳螂嘴”,有利于奶汁吸吮。两者均属正常现象,不可挑破,以免发生感染。少数新生儿有早熟牙,多数活动易脱落而致吸入呼吸道,故需拔除。

(5)耳。其外形、大小、结构、坚硬度与遗传及成熟度有关。若耳轮低于外眼角的延长线称为低位耳,可见于先天愚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等综合征。

3.颈部 新生儿颈部较短,颈部褶皱深而潮湿,易糜烂。

4.胸部 多呈圆柱形,生后4~7天常见有乳腺增大,如蚕豆或核桃大小,或见黑色乳晕区及泌乳,2~3周可消退,这是由于母体分泌激素的影响,切不可挤压,以防感染。

5.腹部 多稍隆起,生后脐带经无菌结扎后,一般1周左右脱落,脱落前应检查纱布有无渗血,脱落后脐部应保持清洁干燥。当脐部红肿或有脓性分泌物时,说明局部有感染,细菌可进入血液引起新生儿败血症,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6.生殖器 男孩生后阴囊常有轻重不等的水肿,数日后可消退。有时可见一侧或双侧鞘膜积液,常于生后两个月内吸收。两侧睾丸多下降,也有的未降至阴囊中,出生后睾丸仍可继续下降,但1岁以后继续下降的机会就明显减少,称为隐睾,需手术治疗。一些女孩在生后5~7天可有灰白色黏液分泌物从阴道流出,有时为血性,可持续两周,俗称“假月经”,是由于生后母体雌激素对胎儿影响中断所致。

7.肛门 平均每1 500~5 000个新生儿中有1个可发生肛门闭锁,即无肛门开口,生后无胎粪排出,家长应仔细观察宝宝生后粪便排出情况。

三、新生儿会遇到哪些皮肤问题?

当人们赞美年轻女孩皮肤好的时候会说“就像婴儿的皮肤一样”,这形象地描绘了婴儿皮肤的娇嫩、光滑,但是宝宝们也会遇到皮肤问题。

1.胎脂 刚生下来的新生儿皮肤上有一层白色油腻的东西,有的部位多一些,有的部位少一些,这是娘肚里带出来的脂肪,医学上称为“胎脂”,是由皮脂腺的分泌物和脱落的表皮形成的。胎脂在白白胖胖的孩子身上,看起来总觉得不舒服,但是胎脂对新生儿有许多好处,不能轻易把它擦去。胎儿在母体内时,胎脂可保护胎儿的皮肤不受羊水的浸润,当胎儿出生后,胎脂对皮肤有保护作用,如果环境温度低,它可减少宝宝身体的热量向四周发散而保持体温恒定。胎脂一般于生后1~2天内逐渐被吸收,对于耳后、颈部、腋下、肘部、大腿根部等皱褶处堆积的胎脂可用温水轻轻擦去。

2.水肿 有的新生儿生后3~5天,眼窝、手、足、小腿及会阴等部位易出现水肿,这与新生儿代谢不稳定有关,2~3天后自行消失。

3.新生儿红斑 常在生后1~2天内出现,散布于头面部、躯干及四肢,呈大小不等、边缘不清的突出皮肤表面的斑块。原因不明,宝宝无瘙痒、疼痛等不适,多在1~2天内迅速消失。

4.新生儿痤疮 出生后不久,宝宝的前额、下巴、两颊等处出现红色丘疹、白头和黑头、粉刺、小结节和脓包等多种形态的皮疹,少数还可形成囊肿,就像青春期孩子的“青春痘”一样(如图1-1所示),这就是新生儿痤疮,主要是婴儿还未出生时,受母体雄性激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妊娠期间如果母体雄性激素产生过多,通过胎盘的血液循环影响到胎儿时,就会促使胎儿出现一时性的皮脂腺内分泌功能亢进现象,过多的皮脂也会堵塞毛囊口,引起毛囊上皮角化,栓塞毛囊导管,再加上脂肪酸和毛囊内细菌的作用,就使婴儿的皮肤出现炎症。一般在出生后1~2个月内,婴儿体内雄性激素的含量下降后,大多数新生儿痤疮一般不需要用药物治疗。若孩子面部发炎,红色丘疹、脓包和硬节较多,若不及时治疗,可继发感染,甚至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新生儿败血症。

图1-1 新生儿痤疮

5.小儿湿疹 俗称“奶癣”,是一类对奶类蛋白过敏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常发生于双颊、头皮、额部、眉间、颈部、颌下或耳后,也可扩展到其他部位,皮疹形态大同小异,有的婴儿是在潮红的皮肤表面覆有黄色油腻性鳞屑或痂皮,有的却是在潮红的皮肤上散布着疹子与小水疱。不论哪一种皮疹,都伴有一阵阵奇痒,表现为婴儿往往倚着妈妈的身体摩擦止痒,直到小水疱擦破,形成大片潮红湿润的糜烂才肯罢休。经过适当的治疗后好转,但极易复发,冬春季重,夏季较轻。

6.粟粒疹 在新生儿的鼻尖、鼻翼、脸颊、颜面等处,常可见到针头大小的黄白色颗粒,称为粟粒疹,是由于皮脂腺堆积而成,脱皮后自然消失。

7.汗疱疹 在炎热季节,常可在新生儿前胸、前额等处见针尖大小的水疱样皮疹,即为汗疱疹,又称白痱,可有瘙痒感致宝宝哭吵。

8.青记 一些新生儿在背部、臀部常有蓝绿色色斑,此为特殊色素细胞沉着所致,俗称青记或胎生青痣,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消退。

9.血管瘤 出生时即可发现皮肤有小红点或红斑,逐渐长大,红色加深并且隆起,瘤体分界清楚,压之可稍褪色,放松后可恢复红色。如图1-2、图1-3所示。有些血管瘤生长先快后慢,甚至会自行消失。血管瘤好发于颜面及四肢皮肤,影响美观,还可因外伤、摩擦、搔抓出血而引起细菌感染,极少数甚至会恶变,家长应该密切观察宝宝血管瘤的生长情况,做好家庭护理,让医生掌握最佳时机进行治疗。

图1-2 血管瘤

图1-3 血管瘤

10.尿布皮炎 由于刚出生的小宝宝的皮肤表层薄嫩,尤其是穿“尿不湿”时容易受到粪汁、尿液的浸渍,会发生皮肤红斑、丘疹,严重时形成皮肤糜烂,小屁股红红肿肿,宝宝因此哭闹不安。因此要勤换尿布,更换尿布时清洁臀部残留的粪渍、尿渍并保持干燥。

四、新生儿黄疸是怎么回事?

若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会致使宝宝的皮肤、黏膜、巩膜发黄,即为黄疸。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会出现皮肤发黄的现象,从头面部逐渐蔓延至颈部、躯干、四肢,4~5天时最严重,但宝宝没有其他不适表现,这称为“生理性黄疸”,对宝宝的健康没有危害,家长不必担心,足月儿一般在7~14天消退,早产儿一般在3~4周消退。但是,有以下几种情况是病理性黄疸,为不正常现象:①黄疸出现得过早,于生后2天内出现,甚至生后就有。②黄疸进展得过快,很短的时间内就蔓延至全身。③黄疸的程度过重,甚至手脚心都黄了。④黄疸消退得过迟,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黄疸仍没有消退。⑤黄疸消退后再次出现。以上情况均提示宝宝生病了,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必须到医院检查黄疸的原因并积极进行退黄治疗,否则过高的胆红素会对宝宝的大脑造成极大的不可逆的损害。

五、婴儿的囟门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头顶上有一小片摸上去较软的地方,有时还可见到它在上下跳动,这就是前囟门,是两侧额骨与两侧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出生时其对边中点连线为1.5~2厘米。在前囟后方两侧顶骨与枕骨之间形成一三角形间隙为后囟,出生时多已闭合或很小,仅能容纳一指尖,但早产儿例外。

囟门的闭合反映颅骨的骨化过程,闭合过早形成了小头畸形,闭合太晚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甲状腺功能低下(呆小症)或宫内感染,这两种情况都要及时就医。正常的前囟是平坦的,当新生儿呕吐频繁或腹泻次数多时,大量丢失水分可致前囟凹陷。脑膜炎、脑炎、维生素A过量、高热等都可致前囟凸起,平时宝宝吐泻或发烧时家长要多注意前囟的改变,凹陷或凸起都应立即带宝宝去医院。

六、宝宝的肚脐为什么突出?

有时在给宝宝洗澡或换衣时,无意中发现脐部有膨出的包块,当宝宝哭闹、咳嗽、直立时,肿物饱满增大,宝宝安静后或用手按压时,肿物缩小或者回纳入腹腔,并伴有咕咕音,老百姓称“气肚脐”,医学上称“脐疝”。它是由于胎儿阶段脐带从腹壁穿过,此处本身是腹壁一先天性薄弱处,又因在婴儿期两侧腹肌未完全在中线合拢,留有缺损,所以当宝宝哭闹过多、咳嗽、腹泻时均可使腹腔内压力增高,导致腹腔内脏特别是小肠,连同腹膜、腹壁皮肤一起由脐部逐渐向外顶出。绝大多数可通过脐部筋膜环的逐步收缩而在1岁内自愈,但如果发生了疝嵌顿,即肠卡在脐部无法回复到腹腔内,由于肠壁受压,血运不畅,就有肠缺血坏死的危险。

七、新生儿的生理功能是怎样的?

胎儿出生后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需进行有利于生存的重大调整,才能保证新生儿健康成长。

1.体温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薄,皮肤表皮角化层差,易散热。新生儿寒冷时无颤抖反应,而由棕色脂肪分解化学产热。生后环境温度显著低于宫内温度,若不及时保温,可发生寒冷损伤,如低体温、皮肤硬肿等。室温过高时,足月儿能通过增加皮肤水分的蒸发散热,炎热时有的新生儿会发热,乃因水分不足、血液溶质过多所致,故称脱水热。室温一般应维持在20~22摄氏度,如室温低于20摄氏度,新生儿应戴帽和包裹毯子。

2.呼吸系统 胎儿肺内充满液体,分娩时肺液分泌减少,出生时经产道挤压,约1/3的肺液经口鼻排出,其余的在建立呼吸后由肺间质内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新生儿肋间肌薄弱,呼吸主要靠膈肌的升降,呼吸运动较表浅,呼吸频率较成人快,每分钟40~45次。新生儿呼吸道管腔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易致气道阻塞、感染、呼吸困难及拒绝吃奶。

3.循环系统 胎儿出生后的整个血液循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①脐血管被结扎。②肺的膨胀与通气使肺循环阻力降低,回流至左心房血量明显增多,体循环压力上升。③卵圆孔、动脉导管功能上关闭。约有60%的正常新生儿于生后1~2天内在胸骨左缘2~3肋间通过听诊器可听到杂音,可能跟生后肺动脉压降低,血流较快流入肺部及动脉导管暂未关闭有关,一般在1~2周内消失,若杂音响亮或持续,有先天性心脏病可能,需进一步行心脏彩超检查。正常新生儿血液的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内脏,四肢较少,故四肢易发凉,指端易出现青紫。脑中的血流分布同样不平衡,足月儿的大脑旁矢状区和早产儿的脑室周围白质部位为脑血流分布最少的部位。当机体缺氧缺血时,容易造成这些部位的缺血性损伤。正常足月新生儿心率较成人快,每分钟120~140次,甚至可达到160次/分。血压偏低,收缩压在50~80毫米汞柱,舒张压在30~50毫米汞柱。

4.消化系统 足月儿出生时吞咽功能已完善,但食管下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较发达,胃呈水平位,故易溢乳甚至呕吐。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管壁薄,有利于大量的流质及乳汁中营养物质的吸收,但肠腔内毒素及消化不全产物也容易透过肠壁进入血循环,引起中毒。新生儿消化道能分泌足够的消化酶,唯独分解淀粉的胰淀粉酶要到生后4个月才能达成人水平,因此不宜过早添加淀粉类食物。胎便由胎儿肠道分泌物、胆汁及咽下的羊水等组成,呈糊状,为墨绿色。足月儿在生后24小时内排胎便,2~3天排完,大便转为黄色。若生后24小时仍未排便,应检查除外消化道畸形,如肛门闭锁及巨结肠等。

5.泌尿系统 足月儿出生时肾结构发育已完成,但功能仍不成熟。肾稀释功能虽与成人相似,但其肾小球滤过率低,浓缩功能差,故不能迅速有效地处理过多的水和溶质,易发生水肿或脱水。新生儿一般在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尿,少数在48小时内排尿,最初1周内每日排尿可达20次。

6.血液系统 新生儿血容量为85~100毫升/千克,如果一个正常足月儿,出生体重为3千克,那么他整个身体内的血液就有接近3升。血容量的多少还与脐带结扎的时间有关系,如果延迟结扎5分钟,可多从胎盘获得35%血容量。足月儿出生时血红蛋白(Hb)为140~200克/升,平均170克/升,出生后由于进水量少、不显性失水等原因使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值上升,生后24小时达高峰,约于1周末时恢复至出生时水平,以后逐渐下降。生后2周内静脉血血红蛋白小于130克/升,手指末梢血血红蛋白小于145克/升定义为新生儿贫血。白细胞数在生后第1天为(15~20)×109/升,3天后明显下降,5天后为(4~10)×109/升,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4~6天与淋巴细胞接近,以后淋巴细胞占优势。血小板数与成人相似,为(100~300)×109/升。

7.神经系统 新生儿脑相对大,占体重的10%~12%(成人为2%),但脑沟、脑回仍未完全形成。大脑皮层兴奋性低,睡眠时间长,觉醒时间一昼夜仅为2~3小时。出生时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发育尚未完善,神经鞘没有完全形成,常常出现兴奋泛化,表现为在打开新生儿包被或是大声、强光、震动以及改变他的体位都会使小儿抖动起来,出现粗大震颤样自发动作,或缓慢的、不规则的、抽搐样的手足动作,甚至有时可见踝部、膝部和下颏的抖动等,这些无意识、不协调的动作通常被称做“惊跳”。由于这些都是由大脑皮层下中枢支配的,所以在新生儿期出现并没有病理意义,新生儿惊跳对脑的发育没有影响,家长大可不必紧张。新生儿出现惊跳时,只要成人用手轻轻按住他身体任何一个部位,就可以使他安静。但是,如果发现新生儿有两眼凝视、震颤,或不断眨眼、口部反复地作咀嚼、吸吮动作,呼吸不规则并伴皮肤青紫、面部肌肉抽动,这些则是新生儿惊厥的表现,提示小儿患有某种疾病,要及时请医生诊断治疗。

8.免疫系统 新生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皮肤黏膜薄嫩易损伤。脐残端未完全闭合,离血管近,细菌易进入血液。呼吸道纤毛运动差,胃酸、胆酸少,杀菌力差,同时分泌型IgA缺乏,易发生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血- 脑屏障发育未完善,易患细菌性脑膜炎。免疫球蛋白IgG可通过母体胎盘传给新生儿,起到了保护新生儿减少感染的作用,新生儿自己合成的IgG含量很低。但来自母体的抗体并不全面,一些细菌如肠道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杆菌的菌体抗体,还有梅毒反应性抗体等均不能通过胎盘。流感杆菌、百日咳抗体等的通过能力差,因而新生儿期感染这些病原体的机会仍较多。血浆中补体水平低,调理素缺乏,中性粒细胞的贮备较少,趋化能力低,因而感染容易扩散而成为败血症。

9.能量及体液代谢 新生儿基础热能消耗为50千卡/千克,每日总热能约需100~120千卡/千克。出生婴儿体内含水量占体重的70%~80%,且与出生体重及日龄有关,出生体重越低,日龄越小,含水量越高。生后第1天需水量为每日60~100毫升/千克,以后每日增加30毫升/千克,直至每日150~180毫升/千克。

八、为什么提倡母乳喂养?不易哺乳的情况有哪些?乙肝产妇能否哺乳?

母乳是宝宝最适宜的天然营养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及儿童基金会都十分重视母乳的喂养,要求4个月以下宝宝的母乳喂养量要达到85%以上。没有任何一种配方奶或人工制成品可以与母乳相媲美,母乳含有婴幼儿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素,易于宝宝的消化吸收,可增强免疫力和抗病力,同时还是母婴情感的纽带,也利于母亲产后的恢复。科学家们还注意到用母乳喂养的婴儿通常在智力上比那些食用母乳代替品的婴儿发育得更好,现在证实人乳中含有DHA和AA这两种脂肪酸,而在牛、羊等动物的乳汁中基本上找不到踪影,这两种脂肪酸能够有效地促进婴儿大脑发育,提高儿童智商。

凡是母亲感染HIV,患有严重疾病如慢性肾炎、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癫痫或心功能不全等,均不易哺乳。乳母患急性传染病时,可将乳汁挤出,经消毒后哺喂。

乙肝产妇能否哺乳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扰着人类的问题。我国是乙肝感染高发区,每年约有200万产妇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临产和分娩时,是通过胎盘或血液传递的,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并非哺乳的禁忌证。建议携带乙肝病毒的妊娠妇女应在妊娠晚期多次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对其新生儿在采取乙肝免疫球蛋白及基因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的条件下鼓励母乳喂养。

九、怎样知道宝宝吃饱了没有?

母亲时常担心宝宝是否吃饱了,但婴儿们又不会用语言来表达,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判断呢?

1.从宝宝是否哭闹来观察 如果一个婴儿感到饥饿,常常在喂奶后不久即醒,喂奶后立即平静下来,并很快安静入睡,约隔1小时又会醒而哭闹,如果再给喂奶又会安静。如发生这种情况,常常是婴儿没有吃饱。

2.从宝宝的小便次数来观察 如果一个小婴儿吃的奶量充足,一天应有6次以上的小便,尿量应该是无色或淡黄色。若尿量减少,则表示喂奶量不足。

3.从宝宝的体重变化来观察 通常一个健康的新生儿出生第1个月体重增长很快,平均为800~1 000克,平均每天增长20~30克,如果体重增长接近此数值,说明孩子喂养充足,营养合适。

十、新生儿的先天反射有哪些?

新生儿时期躯体不能自由移动,只表现出手足的不自主地乱动。他们主要以一些先天性反射活动来适应周围环境,这些先天的反射是早期新生婴儿所特有的,它可以反映婴儿机体是否健全,神经系统是否正常,还与今后的运动发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的逐步发育,这些先天的神经反射会在一定的时间内逐渐消失,被更成熟的神经活动代替。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觅食反射 用手指或乳头轻触新生儿的一侧面颊,他就会将头转向这一侧并张开嘴表现出吸吮的动作。

2.吸吮反射 将乳头或奶嘴放入婴儿口内,会出现有力的吸吮动作。

3.握持反射 将条状物品或手指置入婴儿手心中,婴儿会立即将其握紧。

4.拥抱反射 新生儿仰卧位,从背部托起婴儿,一手托住婴儿颈及背部,一手托住后脑勺,然后托住后脑勺的手突然下移数厘米(注意不是放手),使婴儿头及颈部“后倾”数厘米。正常可见宝宝两上肢外展并伸直,手指张开,然后上肢屈曲回缩呈拥抱状态。

5.不对称颈紧张反射 新生儿仰卧时,他的头会转向一侧,与脸面同侧的上下肢伸直,对侧肢体屈曲。早期婴儿的睡姿经常呈这种状态。

6.踏步反射 用双手托起新生儿腋下,竖直把他抱起时,使他的足底触及床面,新生儿就能主动出现“迈步”的样子。

新生儿期如这些反射减弱或消失,或数月后仍不消失,常提示有神经系统疾病。

十一、新生儿会做什么?

通常人们都认为新生儿出生伊始,除去吃奶、睡觉和哭之外无其他本领,但事实并非如此。新生儿生下来就有很好的视听觉、运动和模仿能力,如果你给他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他就会以独有的方式适应世界,体验人间的生活。他会带着好奇心,安静不动地注视着你,专心地听你说话。他的眼睛会睁得很大,也很机敏。

1.注视与追视 新生儿喜欢看东西,特别有鲜艳颜色的东西,如红球或黑白分明的靶心图、条形图、汉字等等。还特别喜欢看人脸,尤其是母亲慈爱的笑容,如果你带上眼镜则更能吸引他。当人脸和红球移动时,他的目光会追随着移动。新生儿的最佳视物距离为15~20厘米。

2.声音定向 在觉醒状态下,用一个小塑料盒内装少量玉米粒或黄豆,在距离新生儿耳旁10~15厘米处轻轻摇动,发出很柔和的声音,婴儿会转动眼或转头向发出声音的方向。新生儿喜欢听高调的声音,喜欢听人说话,当母亲叫他时,他会转过头来。如果出生后每天都听读图书,宝宝就会建立对其一生都产生影响的阅读兴趣与习惯。他的专注力、语言能力的发展会惊人地超前。

3.触、味和嗅觉 新生儿喜欢紧贴着躺在妈妈怀中,当宝宝哭闹时,你把手放在宝宝腹部并轻轻按住两上臂,宝宝就不哭了。新生儿能精细地辨别味道,对于咸、苦、酸的味道会有不愉快的表情。当闻到一种气味时,有心率加快、活动量改变的反应,他能区别自己母亲奶垫的气味。在状态良好时,他还会凝视对着你笑,吸吮自己的手或抓住谈话人的手。

4.运动能力 新生儿的运动能力也很强,如前面介绍的踏步反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竖抱新生儿时悬垂的足背碰到桌子边缘,小儿会自动迈步踏到桌面上,很像上台阶的动作。当你将新生儿俯卧时,有的新生儿竟能稍微抬一下头或左右移动一下,以免堵住鼻孔。

5.模仿能力 新生儿还有惊人的模仿大人面部表情的能力。据了解,出生后8小时的小儿就会模仿母亲吐舌头。如果你对着他张嘴,重复几次后,他也会学着张开他的小嘴。

新生儿能力的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跨越,为我们从新生命诞生时就科学地开发其潜能提供了依据。

十二、宝宝出现这些现象正常吗?

1.发绀 新生儿青紫或发绀多为病理性的,但有时也出现在正常新生儿中,常表现为手脚外露、受寒、受压后出现口唇、指(趾)端及甲板下发绀。当哭闹、屏气或呼吸暂停时可出现全身性发绀,有时过热引起鼻塞,亦可出现发绀。上述发绀均属暂时性的,原因解除后发绀消失。

2.脱发 一些新生儿在生后数周可出现脱发,新生儿的胎发都是由母体带出,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3周内发生明显的脱发。这是由于婴儿出生后,大部分头发毛囊在数天内由成长期迅速转为休止期所致,一般经过9~12周后,小儿的毛囊会重新形成毛球,重新长出新发。

3.脱皮 几乎所有的新生儿都会有脱皮的现象,不论是轻微的皮屑或是像蛇一样的脱皮,只要宝宝饮食、睡眠都没问题就是正常现象。脱皮是因为新生儿皮肤最上层的角质层发育不完全,容易脱落。此外,新生儿连接表皮和真皮的基底膜并不发达,使它们之间的连接不够紧密,造成表皮脱落的机会增多。这种脱皮的现象全身各部位都有可能会出现,但以四肢、耳后较为明显,只要于洗澡时使其自然脱落即可,无须特别采取保护措施或强行将脱皮撕下。若脱皮合并红肿或水疱等其他症状,则可能为病征,需要就诊。

4.喉喘鸣 婴儿表现为呼吸声较响,在哭吵、激惹或哺乳时呼吸声响加剧,安静睡眠时减弱。虽然出生后即有此表现,但多数生后数周才引起注意。仔细观察声响主要在吸气时出现,宝宝并无不适感,面色红润,生长正常。喉喘鸣多在3~4个月时发展到高峰,6~12个月内逐渐消失。极个别小儿在情绪激动时还可出现喉鸣现象。

5.溢乳 大部分新生儿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溢乳,溢乳不属于真正的呕吐,不具有呕吐时神经肌肉参与的一系列兴奋反射过程。溢乳在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主要表现为喂奶后即有一两口乳水返流入口腔或吐出,成分主要为白色奶水,如果奶水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可以含有乳凝块。溢乳不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生后6个月左右消失。一般认为,溢乳的原因是新生儿食管的弹力组织及肌肉组织发育不全所致,无需给予特殊处理。

6.打嗝 宝宝出生后的几个月内,一直都有较频繁的打嗝,这是由于横膈膜还未发育成熟。此外,有时打嗝是由于宝宝过于兴奋,有时则是由于刚喂过奶。到了3~4个月的时候,宝宝打嗝就会减少了。若家中的宝宝持续地打嗝一段时间,可以喂宝宝喝一些温开水,以止住打嗝。

7.红色尿 新生儿出生后2~5天,可于排尿时出现啼哭且尿液染红尿布,这是由于小便较少,加之白细胞分解较多,使尿酸盐排泄增加,从而使尿液呈红色,此时可加大哺乳量或多喂温开水以增加尿量,防止结晶和栓塞。

8.扁平足、内八脚和罗圈腿 事实上,新生儿足底扁而平是正常的,相反,如果婴儿在头几个月里就有很高的足弓反而是一种不良的信号,因为它预示着宝宝会有神经或肌肉方面的问题。另外由于子宫中空间有限,胎儿是以双腿交叉蜷曲,臀部和膝盖拉伸的姿势生长的,因此他的腿、脚向内弯曲,即呈现内八脚、罗圈腿,出生后随着宝宝经常的运动,臀部和腿部的肌肉力量加强,宝宝的身体和脚就会慢慢变直。

十三、孩子为什么会早产?早产宝宝有什么不一样?

近年来我国早产儿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现我国每年约有256万早产儿出生,是医学和伦理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诱发早产的常见原因有:①母亲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最常见,30%~40%早产与此有关。②下生殖道及泌尿道感染,如B族溶血性链球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感染,急性肾盂肾炎等。③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合并心脏病、慢性肾炎、病毒性肝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阑尾炎、严重贫血、重度营养不良等。④子宫过度膨胀及胎盘因素,如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功能减退等。⑤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双角子宫等。⑥宫颈内口松弛。⑦母亲每日吸烟多于10支,酗酒。早产儿和足月儿在外观上就有着明显差异,如表1-1所示。

表1-1 早产儿和足月儿在外观上的差异

更为重要的是早产儿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均不完善,易并发低体温、呼吸暂停、呼吸窘迫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颅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早产儿视网膜病等疾病,死亡率高,且胎龄愈小,体重愈轻,死亡率愈高。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各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水平已得到很大的提高,早产儿的死亡率正在逐年下降。

十四、生双胞胎是不是件好事?

很多母亲都认为生对双胞胎多好呀,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个伴儿,就是带出去也很拉风啊。近年辅助生殖技术的广泛开展,双胎或多胎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两个卵子分别受精形成的双胎,称为双卵双胎,各自的遗传基因不完全相同,故形成的两个胎儿有区别,如血型、性别相同或不同,指纹、外貌、精神类型等多种表性不同。由一个受精卵分裂形成的双胎妊娠,称为单卵双胎,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故两个胎儿的性别、血型及外貌等相同。

但双胎妊娠期间孕母极易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贫血、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宫缩乏力、胎盘早剥、产后出血、流产等疾病。双胎较单胎更易并发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双胎输血综合征、脐带缠绕、胎头交锁或碰撞、胎儿畸形等。所以双胞胎不管是对孕母还是对胎儿来讲都是一件危险的事,切不可盲目。

十五、宝宝的血型是什么意思?

血型是对血液分类的方法,通常是指红细胞的分型,其依据是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遗传的抗原物质,抗原性终生不变,在人群中的分布依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有差异。已经发现并为国际输血协会承认的血型系统有30种,其中最重要的两种为“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而将血液分为4型:红细胞膜上只含A抗原者为A型;只含B抗原者为B型;同时含有A、B两种抗原者为AB型;两种抗原都没有则为O型。人类ABO血型系统的遗传是由9号染色体上的A、B、O3个等位基因来控制的,在一对染色体上只可能出现上述3个基因中的两个,分别由父母双方各遗传一个给子女,3个基因可组成6种基因型。其中A、B为显性基因,O为隐性基因。

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的一个系统,医学上通常将红细胞上含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而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者称为Rh阴性。在西方白种人中,Rh阳性者报道为85%。在我国各族人群中,汉族和其他大部分民族的人Rh阳性者约占99%, Rh阴性者只占1%左右,在有些民族的人群中,Rh阴性者较多,如塔塔尔族为15.8%,苗族为12.3%,布依族和乌孜别克族为8.7%。Rh溶血病发生于母亲Rh阴性,胎儿Rh阳性者,程度较ABO溶血病重,多发生于第2胎及以后,第1胎少见。

十六、如何了解宝宝的体格发育是否正常?

儿童与成人的最大区别是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新生儿就是这个过程的开端,同时又是胎儿期的延续。体格发育是新生儿生长发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直观、最简单的就是观察小宝宝在出生后的形态指标,包括体重、身长、顶臀长、头围、胸围、上臂围(以下简称6项指标)及皮褶厚度,这些指标常常需要综合起来评价。

(一)新生儿体格发育的测量指标

1.体重 体重是衡量新生儿最重要的指标。新生儿出生体重测量应在其出生后1小时内完成(因为新生儿在24小时之内体重下降明显),一般由助产士完成此项工作,将娩出的新生儿身体擦干,裸体测量。新生儿体重测量多选用电子秤,比较准确方便,或者选用宝宝磅秤。测量时尽量脱掉外衣,只穿内衣带尿布。最近一项全国调查结果显示,男婴平均出生体重为(3.3±0.4)千克,女婴为(3.2±0.4)千克,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参考值基本一致。体重小于2.5千克为低出生体重儿,可能是由于胎龄不够、早产所致,或由于怀孕期间疾病引起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致使新生儿营养不良。体重达到或超过4.0千克,属于巨大儿,多系母亲患有糖尿病,或者因怀孕期母亲饮食过度,导致宝宝发育过快引起宝宝肥胖。

生后由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进入量少、胎脂脱落、胎粪排出等使体重下降,约1周末时降至最低点,足月儿下降值小于出生体重的10%,早产儿小于出生体重的15%~20%,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早产儿体重恢复较足月儿慢。以后体重继续增长,出生第1个月体重增长很快,平均为800~1 000克,平均每天增长20~30克,如果体重增长接近此数值,说明孩子喂养充足,营养合适。如果体重增长过慢或不增,除患病因素外,多数是由于喂养不足或腹泻所致。

2.身长 身长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新生儿测量时应用标准量桌或携带式量板,测量卧位时头顶到足底的距离为身体长度。正常足月儿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厘米,新生儿期内平均增长4.1厘米,即满月时平均身长达到54.1厘米。

3.顶臀长 指头顶到坐骨结节的垂直距离,反映脊柱和头部的总长。

4.头围 即头的最大围径,从眉弓至枕骨结节,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程度。因胎儿期脑发育较快,故新生儿出生时头围较大,为33~34厘米,足月新生儿期平均增长2.5厘米,满月时达36厘米,以后1岁时达46厘米,2岁时达48厘米。头围测量值在2岁以内最有临床意义。头围过小,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过大,提示脑积水。

5.胸围 胸围为平乳头下缘至肩胛骨下绕胸1周的长度,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新生儿期平均增长2.4厘米。

6.上臂围 上臂围反映上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情况。测量时取肩峰到鹰嘴突的中点,贴皮肤绕臂1周。

7.皮褶厚度 指用手提捏皮肤和皮下组织时形成褶皱的厚度,测量时需用特制的皮褶卡。用于评价新生儿的脂肪发育水平以及判断该新生儿是否为肥胖或超重。可在上臂中部、肩胛下角、腋中线、髂上、小腿中部和腹壁等处测量。

(二)新生儿体格发育的综合评价

以上列举的体格发育指标均是从单项指标评价新生儿的体格发育,如想进一步了解宝宝的全身营养状况、各部分发育比例、新生儿体型及发育的匀称度等健美情况时,就需要将多项指标综合起来评价。目前对新生儿体格发育进行综合评价的简便常用方法为身体指数法。

1.劳累尔指数 其计算公式为体重(克)/身长(厘米)3×100,含义为每立方体积的体重数,反映机体肌肉、脂肪、骨骼、内脏组织器官的发育状况。常作为营养指标,反映新生儿身体充实度、密度与匀称程度。

2.身长/头围 比值反映大脑的发育与整体身长的发育状况及其比例关系,同时反映体格的匀称度,用以评价体型。

3.体重(克)+[250/身长(厘米)×头围(厘米)]×2其含义为以身长为高度,以头围为周长的圆柱体单位面积所含的重量数,代表肌肉、脂肪、骨骼、内脏重量及组织发育情况,作为评价新生儿身体密度、充实度、丰满程度、体型匀称度及营养状况的指标。其内涵是反映人体单位面积所含的体重数及脑的发育状况,即新生儿身心发育状况的指数。该指数的正常值波动范围小,足月儿平均值为1。它包含了新生儿体格发育最重要的体重、身长、头围指标,更符合新生儿体格发育特点的综合评价指标要求,是较理想的指数。

十七、新生儿体格发育有哪些方面的差异?

每个新生儿的生长水平、生长速度、体型特点等都不完全相同,即使是同卵双生儿之间也存在差异,所以不能单纯地将宝宝跟其他新生儿比较。

1.与胎龄的关系 胎儿孕42周以前,上述6项指标均随胎龄的增加而增长,而42周后增长缓慢或反而下降。在判断6项指标是否正常时,应按不同的胎龄进行评价。

2.性别差异 我国统计资料得出,足月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的6项指标,均为男大于女。各个不同胎龄组之间,除少数几个小胎龄组外,亦为男大于女。

3.产次差异 出生时足月经产儿与初产儿比较,体重较重,身长略长。但在早产儿中,经产儿的体重常轻于初产儿。

4.城乡及城郊差异 足月儿新生儿期6项指在标城乡及城郊之间非常接近,差别不大,随着年龄的增长,目前我国城区仍大于郊区及农村。

5.地区差异 出生时我国北方绝大多数足月儿及过期产儿的体重、身长、顶臀长、胸围和上臂围5项指标的均值大于南方,但出生时大多数胎龄组的头围是南方大于北方。我国地域辽阔,上述出生时的差异,提示宫内已经形成,故与遗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均有关系。

6.不同时期的差异 学者们对人类体格发育总趋势的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条件的改善,包括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生活水平、营养及健康水平等方面,生长发育有逐渐加速的现象。

十八、哪些因素会影响宝宝的体格生长?

体格生长受到遗传的调控及环境的影响。

1.遗传因素 遗传是影响体格生长的重要原因,决定了宝宝以后生长发育的特征、潜力及趋向。如皮肤头发的颜色、面型特征、身材高矮、体型等主要受遗传的影响。遗传性疾病,如代谢缺陷病、染色体畸变可直接严重影响小儿生长过程。

2.环境因素

(1)营养。营养素是小儿体格生长的物质基础。新生儿处于迅速成长阶段,需要不断从外界摄取各种营养素以满足生长需要。宫内或生后早期营养不良不仅影响体格生长发育,同时也可影响重要器官发育,如脑发育不良。巨大儿和超重儿成年后发生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的概率将增加。

(2)疾病。任何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的急、慢性疾病均可直接影响新生儿的体格发育,如急性腹泻、肺炎均可使小儿体重下降;某些内分泌疾病可严重影响新生儿体格发育,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遗传代谢性疾病,如黏多糖病、苯丙酮尿症,小儿不仅行为发育异常,同时体格生长迟缓;遗传性骨骼疾病,如软骨发育不全致儿童矮小;严重心、肝、肾脏疾病均可导致小儿生长发育迟缓。

(3)母亲情况。胎儿生长与母亲的生活环境、营养、疾病、情绪等密切相关。妊娠期母亲身体健康、营养丰富、心情愉快、环境舒适的胎儿发育良好。如母亲妊娠期吸烟、酗酒、感染病原、服用药物可致胎儿畸形或先天性疾病。

(4)自然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如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植被丰富等自然环境有益于宝宝的健康生长。

(5)社会环境。与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包括医疗保健服务、教育等。一般经济发达地区的儿童生长水平明显优于经济落后地区。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良好的教育体制等对于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积极的作用。

(6)家庭环境。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的护理、正确的教养和体育锻炼等,是保证儿童生长发育达到最佳理想状态的重要因素。和睦的家庭氛围、父母稳定的婚姻关系也对儿童生长发育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遗传影响儿童体格发育,但遗传潜力的发挥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即儿童生长水平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生长发育的可能性,环境决定生长发育的现实性。

初为人父母的你们,相信在了解以上这些知识后,对您的孩子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孩子健康地成长是每个家长的最大愿望和追求,那么,就让我们从新生儿期做起,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开端!

(夏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