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神经内科护理指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神经科常见症状及护理

神经科常见症状很多,本节重点叙述头痛、眩晕、高热、意识障碍、语言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颅内压增高、尿崩症以及神经外科重症患儿的护理。

一、头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一般泛指头颅上半部即眉毛以上至枕下部这一范围内的疼痛。其发生机制大都涉及头部痛觉纤维受物理或化学刺激而产生的动作电位和其向脑部的传导。头痛的主要原因为:①大脑基底动脉环及其主要分支的牵引。②颅内与颅外血管的扩张或痉挛。③血管和颅内、外结构的炎症。④头皮与颈部肌肉持久的收缩。⑤颅内压的改变及鼻旁窦、眼眶、耳朵与牙髓腔内压力的改变。⑥对含有痛觉纤维的神经的压迫与牵引。头痛的常见类型:①血管性头痛,包括偏头痛、脑血管病性头痛及高血压性头痛。②颅内压变化性头痛,如腰椎穿刺后低颅压头痛、自发性颅内低压症、颅内压增高头痛及脑肿瘤引起头痛。③颅内外感染性头痛,如脑炎、脑膜炎、颞动脉炎等。④紧张性头痛。⑤其他头痛,如癫痫性头痛、精神性头痛、五官及颈椎病变所致头痛,颅面神经痛等。

【护理措施】

(1)评估患儿头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规律、起始与持续时间,头痛发生的方式与经过,加重、减轻或激发头痛的因素,以及伴随的症状与体征;了解患儿头痛是否与紧张、饥饿、精神压力、噪声、强光刺激、气候变化以及进食某些食物如巧克力等因素有关;是否因情绪紧张、咳嗽、大笑以及用力性动作而加剧;评估患儿是否因长期反复头痛而出现恐惧、忧郁或焦虑心理。

(2)避免诱因:告知家属可能诱发或加重头痛的因素,如情绪紧张,进食某些刺激性食物、用力性动作等;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光线柔和。

(3)选择减轻头痛的方法:如指导患儿缓慢深呼吸,听轻音乐、生物反馈治疗,引导式想象,冷、热敷以及理疗、按摩、指压止痛法等。

(4)心理支持:长期反复发作的头痛,可使患儿出现焦虑、紧张心理,要理解、同情患儿的痛苦,耐心解释、适当诱导、解除其思想顾虑,训练身心放松,鼓励患儿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5)用药护理:指导患儿及家属按医嘱服药,告知药物作用、不良反应,让患儿及家属了解药物依赖性或成瘾性的特点。如大量使用止痛剂,滥用麦角胺咖啡因可致药物依赖。

二、眩晕

眩晕是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是一种运动幻觉或运动错觉。机体平衡的维持和定向功能的正常,是借视觉、本体觉和前庭位置觉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当前庭器受到较大刺激或病理性损害时,前庭感觉的刺激与来自肌肉、关节的本体觉、视觉感受器关于空间定向的冲动不一致,于是产生眩晕即运动幻觉。

眩晕发作时患儿感觉外环境或自身在旋转、移动或摇晃,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眼球震颤、倾斜、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及脉搏、血压变化。眩晕分为,①前庭性眩晕(真性眩晕):由前庭神经病变引起,表现为有运动幻觉的眩晕如旋转、移动、摇晃感;常见于耳源性疾病(如meniere病),第Ⅷ脑神经病损,脑干、小脑、大脑的病变和颈椎病变。②非前庭性眩晕(头晕):常为头昏(诉说眼花、头重脚轻),并无外环境或自身旋转的运动觉;常见于眼性眩晕,心血管病变,全身中毒性、代谢性、感染性疾病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神经症等。

【护理措施】

1.护理评估 了解患儿眩晕发作的类型、频率、持续时间、有无诱因以及伴发症状,评估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了解有无紧张、害怕心理以及受伤情况。

2.预防受伤 发作时应尽量卧位,避免搬动;保持安静,不要惊慌,尽量少与患儿说话、少探视;经常发作的患儿,应避免剧烈运动,尽量勿单独外出,扭头或仰头动作不宜过急,幅度不要太大,防止诱发发作或跌伤;平时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运动,注意劳逸结合。

3.生活护理 发作时如出现呕吐,应及时清除呕吐物,防止误吸;眩晕严重时额部可放置冷毛巾或冰袋,以减轻症状;由于发作时消化能力减低,故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同时还应协助做好进食、洗漱、大小便的护理,保持体位舒适。

4.心理支持 鼓励患儿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和剧烈运动。

三、高热

体温调节中枢控制正常人的体温在一定范围且呈稳定状态,当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导致体温升高达39℃以上称为高热。高热是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而持续高热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同时,增加热能的消耗,损害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使机体消化功能减退,抵抗力降低,以致产生多种并发症,威胁患儿的生命。体温升高到41℃以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可引起昏迷、谵妄,小儿则发生惊厥。临床上根据引起高热的原因不同分为感染性高热和非感染性高热两大类。感染性高热为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毒性产物作用于机体所致。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和原虫等引起全身或局部的各种急、慢性感染均可导致高热。非感染性高热多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血液病;风湿热、药物热等变态反应;皮肌炎、散播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脑出血、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物理化学因素所致损伤等致病因子所导致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其中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所致高热又称中枢性高热。高热的发病机制根据其病因不同而不同:①外源性致热原如各种感染因子及其代谢产物进入机体后,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并释放具有生物活性的内源性致热原和信息核糖核酸,内源性致热原释放入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一方面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另一方面经诱发下丘脑合成中枢性传导介质前列腺素E和环磷酸腺苷而起作用。在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使机体代谢亢进、肝脏代谢产物增加,同时由于骨骼肌强烈收缩使产热明显增加。在自主神经系统作用下外周血管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表现为发热,而肌肉强烈收缩的结果可出现寒战。②非致热原性高热系机体产热与散热不平衡所致。代谢亢进或肌肉持续性抽搐导致产热过多,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癫痫持续状态;而中暑使机体散热减少;脑出血、脑炎等导致体温调节功能障碍。这些原因使产热大于散热,患儿表现为发热。

【护理措施】

1.护理评估 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及热型和伴随表现,为治疗提供临床资料,明确发热原因。

2.体温监测 一般测体温6次/d,如持续高热,尤其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肝、肾疾病的高热或超高热,需24h连续体温监测,为防止加重主要脏器功能损害,高热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

3.卧床休息 高热时机体代谢增加而进食少,尤其是体质虚弱的患儿,需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机体消耗。

4.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的维持 高热时各种代谢功能的变化使机体热量消耗大,液体丢失多而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应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液体摄入量1000ml左右。必要时予以静脉输液并补充电解质,以促进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排出。输液治疗时应严密观察,尤其对于心、脑疾患患儿,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防止输液过快导致急性肺水肿、脑水肿。

5.生活护理 高热患儿唾液分泌减少,抵抗力下降,口腔内食物残渣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导致菌群失调,易引起口腔炎或口腔黏膜溃疡。因此,口腔护理要2~3次/d。高热及退热过程中大量出汗易刺激患儿皮肤,应加强皮肤护理,随时更换汗湿的衣物、床单及被服,揩干汗液并擦洗局部,保持皮肤清洁,鼓励并协助患儿翻身、按摩受压部位,尤其对于昏迷、惊厥等意识障碍患儿,加强保护措施,防止压疮、坠床等意外。

6.降温处理 持续高热增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代谢,加重原有疾病,威胁患儿生命,应积极采取降温措施。

(1)物理降温: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有,①控制室温。夏季可用空调、电扇降低环境温度,必要时撤减被褥。②头部冷敷。③温水擦浴。用32~34℃温水擦浴以加快蒸发散热。擦浴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禁擦胸前、腹部、后项、足心等处,当患儿出现寒战、面色苍白、脉搏及呼吸增快时应立即停止擦浴并保暖。④降温毯持续降温。此法为利用循环冷却水经过毯面直接接触,使热由机体传导至水流而降低体温,降温效果较好,每小时降温1~2℃,同时可根据病情调节降低体温,尤其适用于持续高热的昏迷患儿;当患儿降温过程中出现寒战时应加用冬眠药物,防止肌肉收缩影响降温效果;清醒患儿使用降温毯时,难以耐受寒战反应,故不宜调温过低。

(2)药物降温:对于明确诊断患儿,婴幼儿,高热伴头痛、失眠、兴奋症状者可适当使用药物降温。但注意用量适宜,防止出汗过多、体温骤降、血压降低而引起虚脱。用药过程中应加强观察,防止变态反应、造血系统损害及虚脱发生。

(3)冬眠低温疗法。

7.其他处理 密切观察病情,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高热伴有抽搐、昏迷的患儿使用护栏,必要时约束患儿肢体防止坠床。

四、意识障碍

意识即人对周围环境和对自身状态的识别与觉察能力。意识清醒状态的维持,依赖于大脑皮质及脑干网状结构功能状态的完整性,当弥漫性大脑皮质或脑干网状结构发生损害或功能抑制时,都可以引起意识障碍,意识障碍是人体高级神经活动异常的一种临床表现。导致意识障碍的原因很多: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脑炎、脑脓肿。②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③颅脑外伤,如脑震荡、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④颅内肿瘤,如垂体腺瘤、颅咽管瘤。⑤中毒,如乙醇、一氧化碳中毒。⑥重要脏器系统疾病,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尿毒症、心肌梗死、休克、重症感染等。⑦其他,如癫痫、晕厥、中暑等。临床上可通过对患儿的言语、疼痛的刺激、瞳孔对光反射、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等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意识障碍的程度可分为:

(1)嗜睡(somnolence):为早期的意识障碍,患儿处于睡眠状态。能被唤醒,醒后能进行语言交流并可配合检查,停止刺激后又进入睡眠状态。

(2)昏睡(stupor):患儿处于熟睡状态。强烈刺激方可唤醒,能进行简单、模糊且不完整的答话,语言含糊不清。当外界停止刺激后立即进入熟睡状态。

(3)昏迷(coma):意识丧失,对言语刺激无应答反应。可分为浅、中、深昏迷。①浅昏迷:对强烈刺激(如压迫眶上缘)可有痛苦表情及躲避反应,无语言应答。瞳孔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角膜反射及生命体征尚稳定。②中昏迷:对疼痛反应消失,病理反射阳性,瞳孔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角膜反射及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③深昏迷:自发性动作完全消失,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咳嗽反射、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等均消失,病理反射消失,生命体征也常有改变。

(4)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①谵妄(delirium):意识内容的改变,表现为清晰度的下降、对周围环境的理解和判断失常。定向力和自知力均有障碍,有丰富的伴有幻觉、错觉,以错觉为主,形象生动而逼真。②去皮质状态(decorticated):大脑皮质广泛性受损,在恢复过程中受损较轻的皮质下中枢和脑干先恢复,皮质由于受损较重而处于抑制状态,称为去皮质状态,多见于缺氧性脑病、脑血管病及脑外伤等。护理评估可见:无意识的睁闭眼、眼球能活动、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存在,四肢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大小便失禁,存在觉醒与睡眠周期,可有吞咽动作和无意识咀嚼,身体呈上肢屈曲,下肢伸直姿势(去皮质强直状态)。③无动作性缄默症(akinetic-mutism):为脑干上部和丘脑的网状激活系统及前额叶-边缘系统受损,而大脑半球及其传导通路无病变。护理评估可见:无目的地注视检查者和周围的人,貌似醒觉,但缄默不语,不能活动。肌肉松弛,无椎体束征。伴有体温高、多汗、皮质腺分泌旺盛、心跳或呼吸节律不规则、大小便失禁等。

瞳孔改变

瞳孔大小:是由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颈上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神经纤维(支配瞳孔散大肌)共同调节的。当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损伤时,出现瞳孔散大,而交感神经纤维损伤时出现瞳孔缩小。在普通光线下正常瞳孔的直径为3~4mm,一般认为瞳孔直径小于2mm为瞳孔缩小,大于5mm为瞳孔散大。①瞳孔缩小:一侧瞳孔缩小多见于颞叶钩回疝早期,短时间内迅速散大提示发生颞叶钩回疝。双侧瞳孔缩小(针尖样瞳孔):见于脑桥出血、吗啡和有机磷中毒巴比妥盐中毒等。②瞳孔散大:一侧瞳孔散大:见于动眼神经麻痹、小脑幕切迹疝。双侧瞳孔散大:见于濒死状态、癫痫发作、阿托品、一氧化碳中毒、低血糖昏迷等,若伴有呼吸骤停提示发生小脑扁桃体疝。

意识障碍的程度是直接反应病情轻重程度的指标之一,正确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对抢救治疗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患儿睁眼、言语、肢体运动情况制定的GCS(glasgowcomascale)分级计分法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见表1。14~15分为正常,8~13分为意识障碍,≤7分为浅昏迷,< 3分为深昏迷。

表1-1 GCS昏迷分级计分法

【护理措施】

(1)护理评估:评估有无意识障碍、相关疾病病史或诱发因素,密切观察患儿对呼唤、疼痛等各种刺激的反应以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及脑病变水平和病情转归,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射、角膜反射与生命体征变化。当患儿意识障碍程度加深、瞳孔进行性散大、呼吸不规则、脉搏缓慢或快、血压不稳定时提示预后不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采取相应抢救措施;当患儿意识障碍逐渐好转时,深浅反应逐渐恢复,眼球及头可转动,继而视觉、言语功能、随意运动也逐渐恢复;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亦由消失转为迟钝乃至正常。因此,急性期一般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1次/30min,病情稳定后逐渐改为1次/4~8h。

(2)体位:患儿取侧卧或头侧仰卧位,以利口腔分泌物引流,意识障碍伴有窒息、严重出血、休克或脑疝者不宜搬动患儿,以免造成呼吸心跳骤停,颅内高压无禁忌患儿,给予抬高床头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休克患儿采取头低足高位,以保证脑的血液供应。定时翻身及改变头部位置,防止压疮形成。肢体瘫痪患儿,协助并指导家属进行肢体按摩和被动运动,并保持肢体功能位置,防止足下垂、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直,一般被动运动及按摩肢体2~3次/d,每次15~30min。

(3)加强呼吸道管理:意识障碍时,呼吸中枢处于抑制状态,呼吸反射及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使分泌物积聚,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给予氧气吸入,以减少、防止呼吸道并发症,保证脑的血氧供应,应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痰液或呕吐物,以免进入呼吸道造成梗阻或肺炎发生。吸痰尽可能彻底、操作轻柔、方法正确,防止损伤气管黏膜并使吸痰有效;舌根后坠患儿使用口腔通气管、托起下颔或以舌钳拉出舌前端。深度昏迷患儿应尽早行气管切开,必要时行机械通气并加强呼吸机应用的护理。

(4)做好生活护理:口腔护理2~3次/d,洗脸、温水擦浴1次/d,每次翻身时按摩骨隆突部并予以拍背。眼睑闭合不全患儿,以0.25%氯霉素眼药水滴患眼3次/d,四环素眼膏涂眼每晚一次,并用眼垫遮盖患眼,必要时行上下眼睑缝合术,防止压疮、口腔感染、暴露性角膜炎发生。

(5)营养供给:遵医嘱静脉补充营养的同时,给予鼻饲流质饮食,不可经口喂饮食,以免发生窒息、吸入性肺炎等意外,鼻饲饮食应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喂食6~7次/d,每次量不超过200ml,对于胃液返流的患儿,每次喂食量减少,并注意抬高床头30°~60°,喂食时和喂食后30min内尽量避免给患儿翻身、吸痰,防止食物返流。

(6)监测水、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意识障碍尤其是昏迷患儿遵医嘱输液,并及时抽血查电解质,防止因电解质平衡紊乱而加重病情,必要时记录24h出入水量。

(7)保持大小便通畅:便秘时以开塞露或肥皂水低压灌肠,不可高压大量液体灌肠,以免反射性引起颅内压增高而加重病情。腹泻时,用烧伤湿润膏或氧化锌软膏保护肛周,防止肛周及会阴部糜烂。小便失禁、潴留而留置导尿管时,严格无菌操作,以0.5%活力碘消毒尿道口2次/d,女患儿会阴部擦洗2次/d。

(8)安全护理:伴有抽搐、躁动、谵妄、精神错乱患儿,应加强保护措施,使用床栏,防止坠床,指导患儿家属关心体贴患儿,预防患儿伤人或自伤、外出,及时修剪患儿指甲、防止抓伤。

五、言语障碍

言语障碍是人类特有的功能,言语障碍分为构音障碍和失语症。当大脑皮质言语功能区发生病变时使人后天获得的说话、听话、阅读和书写等能力残缺或丧失,称为失语。由于发音肌肉的瘫痪、共济失调或肌张力增高所引起的口语障碍称为构音障碍,是一种纯语言障碍。注意两者区别。

1.构音障碍 是因神经肌肉系统器质性损害所致口语(说话)动作控制失常而产生的语言障碍。临床表现为说话含糊不清和不流利,严重时言不分音、语不成句、难以听懂,最严重时完全不能说话。患儿表达的内容与语法正常,也能理解他人的语言。构音障碍可分为:①迟缓性构音障碍:多见于进行性延髓性麻痹、急性延髓炎、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脑干肿瘤、延髓空洞症,第Ⅳ、Ⅴ、Ⅶ对脑神经损害等。②痉挛性构音障碍:多见于脑卒中、运动神经元病、多发性硬化等。③运动过少性构音障碍:见于帕金森综合症和进行性核上麻痹。④运动过多性构音障碍:见于小舞蹈病。⑤运动失调性构音障碍:遗传性共济失调、多发性硬化等。⑥混合性构音障碍:见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和肝豆状核变性。

2.失语症 是脑部病变所致语言功能的丧失或障碍,患儿理解形成和表达语言的能力受损,而并非由于感觉障碍或肌力下降。临床常见失语症分为:

(1)Broca失语:又称运动性失语或表达性失语。口语表达障碍为其突出的临床特点。患儿不能说话,或者只能讲一两个简单的字,且不流畅,常用错词,自己也知道,对别人的语言能理解;对书写的语句、句子也能理解,但读出来有困难,也不能流利地诵诗、唱歌;多伴有右上肢的轻瘫。

(2)Wernicke失语:又称感觉性失语或感受性失语。口语理解严重障碍为其突出特点。患儿发音清晰,语言流畅,但内容不正常;无听力障碍,却不能理解别人和自己所说的话。在用词方面有错误,严重时说出的话,别人完全听不懂。

(3)传导性失语:复述不成比例的受损为其最大特点。患儿口语清晰,能自发讲出语意完整、语法结构正常的句子,且理解正常;但不能复述出在自发谈话时较易说出的词、句子或以错语复述,多为语音错语(如将“铅笔”说成“先北”),自发谈话常因找词困难并有较多的语音错误出现忧郁、中断,常伴不同程度的书写障碍。

(4)命名性失语:又称遗忘性失语。患儿不能说出物件的名称及人名,但可说出该物件的用途及如何使用,当别人提示物件的名称时,患儿能辨别是否正确。

(5)失写:不能书写。患儿无手部肌肉瘫痪,但不能书写或者写出的句子常有遗漏错误,却仍保持抄写能力。单纯的失写较少见,多伴有运动性或感觉性失语。

(6)失读:患儿尽管无失明,但由于对视觉性符号丧失认识能力,故不识文字,词句、图画。失读和失写常同时存在,因此患儿不能阅读,不能自发书写,也不能抄写。

一般认为,语言中枢在一侧半球发展起来,即善于右手(右利)者在左侧半球,善于左手(左利)者其语言中枢也在左侧半球,小部分人在右侧半球。故左侧半球被认为是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90%以上的失语症都是左侧大脑半球受损伤的结果。语言区包括说话、听话、书写和阅读4个区。①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又称Broca区。②听觉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③书写中枢:额中后回部。④视觉语言中枢:角回。

【护理措施】

(1)护理评估:了解患儿言语障碍的类型、程度,注意有无言语交流方面的困难,能否进行自发性谈话、命名及复述,有无音调、速度及韵律的改变;是否语言含混不清、发音不准或错语;能否理解他人语言等;评估患儿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及行为表现,观察有无孤独、烦躁及悲观情绪;观察患儿有无面部表情改变、流涎或口腔滞留食物等。

(2)心理支持:体贴、关心、尊重患儿,避免挫伤患儿自尊心的言行;鼓励患儿克服害羞心理,大声说话,当患儿进行尝试和获得成功时给予表扬;鼓励家属、朋友多与患儿交谈,并耐心、缓慢、清楚地逐个问题解释,直至患儿理解;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氛围或语言学习环境。

(3)康复训练:由患儿、家属及参与语言康复训练的医护人员共同制定语言康复计划,让患儿、家属理解康复目标,既要考虑到患儿要达到的主观要求,又要兼顾康复效果的客观可能性;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原则上是轻症者以直接改善其功能为目标,而重症者则重点放在活化其残存功能或进行实验性的治疗。①对于Broca失语者,训练重点为口语表达。②对于Wer-nicke失语者,训练重点为听理解、会话、复述。③对于传导性失语者,重点训练听写、复述。④对于命名性失语者,重点训练口语命名,文字称呼等。⑤失读、失写者,可将日常用语、短语、短句或词、字写在卡片上,让其反复朗读、背诵或抄写、默写。⑥对于构音障碍的患儿,训练越早,效果越好,训练重点为构音器官运动功能训练和构音训练。⑦根据患儿情况,还可选择一些实用性的非语言交流,如手势的运用,利用符号、图画、交流画板等,也可利用电脑、电话等训练患儿实用交流能力。语言的康复训练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训练中应根据患儿病情及情绪状态,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一般正答率约80%时即可进入下一组训练课题,使其既有成功感,又有求知欲,而不至于产生厌烦或失望情绪。

六、感觉障碍

感觉是作用于各种感受器的各种形式的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感觉障碍是指机体对各种形式(痛、温、触、压、位置、震动等)的刺激无感知、感知减退或异常的综合征。

感觉的评估方法

感觉可以分为一般感觉和特殊感觉。一般感觉包括来自皮肤和黏膜的浅感觉(痛觉、温度觉和触觉),来自肌腱、肌肉、骨膜和关节的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和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和质量觉);而特殊感觉是指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根据病变性质,临床上将感觉障碍分为抑制性症状和刺激性症状两大类。①抑制性症状:指感觉缺失或感觉减退,是由于感觉传导通路被破坏或功能被抑制所致。②刺激性症状:表现为感觉过敏、感觉过度、感觉倒错、感觉异常和疼痛,是因为感觉传导通路受到刺激或兴奋性增高所致。

不同解剖部位的损伤产生不同类型的感觉障碍,而典型的感觉障碍具有特殊的定位诊断价值。①末梢型感觉障碍:痛觉、温觉、触觉障碍呈手套或袜子状分布,主要在四肢远端,越远末端越明显,见于周围神经病变。②传导束型感觉障碍:病损以下部位的感觉缺损或分离,见于脊髓病变。③交叉型感觉障碍:延髓外侧和脑桥病变时,常产生病变同侧的面部和对侧身体的感觉缺失。④皮质型感觉障碍:特点为精细性感觉的形体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图形觉的障碍。⑤内囊性感觉障碍:半身痛觉、温觉、触觉减退或消失、常包括头、面部,称“偏麻”,与瘫痪、偏盲共同组成“三偏症”,见于内囊病变。

【护理措施】

1.护理评估:了解患儿感觉障碍的部位、类型及性质;注意有无认知、情感或意识行为方面的异常,是否疲劳或注意力不集中;观察患儿的全身情况及伴随症状,注意相应区域的皮肤颜色、毛发分布,有无烫伤、外伤及皮疹、出汗情况;评估患儿是否因感觉异常而烦闷、忧虑,甚至失眠。

2.生活护理:保持床单整洁、干燥、无渣屑,防止感觉障碍的身体部位受压或机械性刺激;避免高温或过冷刺激,慎用热水袋或冰袋,防止烫伤或冻伤,肢体保暖需用热水袋时,水温不宜超过50℃,并避免热水袋直接接触患儿皮肤,可用毛巾包裹;对感觉过敏的患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3.知觉训练:每日用温水擦洗感觉障碍的身体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和刺激感觉恢复;同时可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按摩、理疗及针灸。

七、运动障碍

运动障碍可分为瘫痪、僵硬、不随意运动和共济失调。

1.瘫痪 肢体因肌力下降而出现运动障碍称为瘫痪。临床常根据瘫痪程度分为完全性瘫痪(肌力完全丧失而不能运动)和不完全瘫痪(保存部分运动的能力);根据瘫痪的不同分布分为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交叉性瘫痪和局限性瘫痪等;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痉挛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中枢性瘫痪)和迟缓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周围性瘫痪)。瘫痪性质鉴别见表1-3。

表1-3瘫痪性质鉴别

肌力评定(muscle test):它是通过手法或器械来评定相关肌肉或肌群收缩力量的大小,协助诊断引起肌力改变的原因,指导康复、评定治疗效果的一种常用的评定方法。临床常用以阻力抵抗来判断肌力,肌力记录采用0-5级的6级分级法。

0级:完全瘫痪。

1级:肌肉有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2级:肢体可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故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脱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4级:能作对抗阻力的运动,但肌力弱。

5级:肌力正常。

2.僵硬 指肌张力增加所致的肌肉僵硬、活动受限或不能活动的一组综合征,包括痉挛、僵直、强直等不同的临床表现,可由中枢神经、周围神经、肌肉和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引起。

3.不随意运动 指不随意志控制的无规律、无目的的面、舌、躯干、肢体等骨骼肌的不自主运动。包括肌张力增高、动作减少和肌张力减低、动作增多两大类。主要表现形式为震颤、舞蹈、手足徐动、扭转痉挛、投掷动作等,所有不随意运动随睡眠消失。

(1)静止性震动:常见于帕金森病,安静时明显,活动时减轻是其主要特点,评估时可见手指有节律的4~6次/秒的快速抖动,常有肌张力增高。

(2)舞蹈样运动:常见于各种舞蹈病,不能控制地、无目的地、无规律地快速运动,运动幅度大小不定是其主要特点。评估时可见皱眉、挤眼、伸舌、噘嘴、肢体舞动、扭曲、步行跌撞等动作。

4.共济失调 由本体感觉、前庭和小脑系统病变引起的机体维持平衡和协调不能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根据病变部位分为:感觉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和大脑性共济失调。

【护理措施】

1.护理评估 了解患儿起病的缓急,运动障碍的性质、分布、程度及伴发症状;检查四肢的营养、肌力、肌张力情况,注意有无损伤、发热、抽搐及疼痛;了解步行的模式、速度、节律、步幅以及是否需要支持;评估患儿是否因肢体运动障碍而产生急躁、焦虑情绪或悲观、抑郁心理。

2.心理支持 给患儿及家属提供有关疾病、治疗及预后的可靠信息;鼓励患儿正确对待疾病,消除忧郁、恐惧心理或悲观情绪,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心理;关心、尊重患儿,多与患儿交谈,鼓励患儿表达自己的感受;避免任何刺激和伤害患儿自尊的言行,尤其在喂饭、帮助患儿洗漱和处理大小便时不要流露出厌烦情绪;营造一种舒适的休养环境和亲情气氛。正确对待康复训练过程中患儿所出现的诸如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情感活动难以自制等现象,鼓励患儿克服困难,增加自我照顾能力与自信心。

3.生活护理 指导和协助患儿洗漱、进食、如厕、穿脱衣服及个人卫生,帮助患儿翻身和保持床单位整洁,满足患儿基本生活需要;指导患儿学会配合和使用便器,要注意动作轻柔,勿拖拉和用力过猛。

4.安全护理 运动障碍的患儿要防止跌倒,确保安全。床铺要有护栏;走廊、厕所要装扶手;地面要保持平整干燥,防湿、防滑,去除门槛;呼叫器置于床头患儿随手可及处;患儿鞋最好使用防滑软橡胶底鞋;患儿在行走时不要在其旁边擦过或在其前面穿过,同时避免突然呼唤患儿,以免分散其注意力;行走不稳或步态不稳者,选用三角手杖等合适的辅助具,并有人陪伴,防止受伤。

5.康复护理 与患儿、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及时评价和修改;告知患儿及家属,早期康复锻炼的重要性,指导患儿急性期床上的患肢体位摆放、翻身、床上的上下移动;协助和督促患儿早期床上的桥式主动运动、Bobath握手(十字交叉握手),床旁坐起及下床进行日常生活动作的主动训练;鼓励患儿使用健侧肢体从事自我照顾的活动,并协助患肢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教会家属协助患儿锻炼的方法与注意事项,使患儿保持正确的运动模式;指导和教会患儿使用自助具;必要时选择理疗、针灸、按摩等辅助治疗。

(1)重视患侧刺激:通常患侧的体表感觉、视觉和听觉减少,有必要加强刺激,以对抗疾病所引起的感觉丧失。房间的布置应尽可能地使患儿在白天自然地接受更多的刺激。如床头柜、电视机应置于患侧;所有护理工作如帮助患儿洗漱、进食、测血压、脉搏等都应在患侧进行;家属与患儿交谈时也应握住患侧手,引导偏瘫患儿头转向患侧,以免忽略患儿身体和患侧空间;避免手的损伤,尽量不在患肢静脉输液;慎用热水瓶、热水袋等热敷。

(2)正确变换体位:正确的体位摆放可以减轻患肢的痉挛、水肿、增加舒适度。

1)床上卧位:床应放平,床头不宜过高,尽量避免半卧位,仰卧时身体与床边保持平衡,而不是斜卧。

2)定时翻身:翻身主要是躯干的旋转,它能刺激全身的反应与活动,是抑制痉挛和减少患儿受压最具治疗意义的活动。患侧卧位是所有体位中最重要的体位,应给予正确引导(如指导患儿肩关节向前伸展并外旋,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手掌向上放在最高处,患腿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等);仰卧位因为受颈牵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增强,应尽可能少用。不同的体位均应备数个不同大小和形状的软枕以支持。

3)避免不舒适的体位:避免被褥过重或太紧;患手应张开,手中不应放任何东西,以避免让手处于抗重力的体位;也不应在足部放置坚硬的物体以试图避免足跖屈畸形,硬物压在足底部可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

4)鼓励患儿尽早坐起来:坐位时其上肢始终放置于前面桌子上,可在臂下垫一软枕以帮助上举;轮椅活动时,应在轮椅上放一桌板,保证手不悬垂在一边。

(3)指导选择性运动:选择性运动有助于缓解痉挛和改善已形成的异常运动模式,教会患儿正常的运动方法。

1)十字交叉握手的自我辅助运动:可教会患儿如何放松上肢和肩胛的痉挛,并保持关节的被动上举,可避免手的僵硬收缩,同时也使躯干活动受到刺激,对称性运动和负重得到改善。应鼓励患儿每日多次练习,即使静脉输液,也应小心地继续上举其患肢,以充分保持肩关节无痛范围的活动。

2)桥式运动(选择性伸髋):训练用患腿负重,仰卧时抬高和放下臀部,为患儿行走做准备,还可以防止患儿在行走中的膝关节锁住(膝过伸位)。

3)垫上活动:垫上活动可通过运动肢体近端而减轻远端痉挛,在偏瘫患儿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垫上活动包括坐到垫上、侧坐、直腿坐、翻身、俯卧、俯跪、单跪及单腿跪站立等活动。患儿可在垫上自由活动,而不必担心跌倒。垫上活动应针对患儿康复过程的难点有选择性、有针对性进行锻炼、并做到循序渐进。

八、颅内压增高

颅腔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对颅腔所产生的压力即为颅内压。当颅内任何一种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内占位性病变时,其增加的体积超过颅内压的调节能力(通常认为不超过颅腔容积的10%),将导致颅内压增高,患儿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压增高即颅内容物体积超过了颅腔可代偿的容量而引起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正常成人平卧时颅内压力为70~180mmH2O,儿童为50~100mmH2O,当颅内压超过200mmH2O(儿童超过100mmH2O)即为颅内压增高,患儿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视盘水肿及生命体征改变。

中型与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颅内占位性病变、急性脑缺血性疾病、某些全身系统疾病、中毒、急性呼吸道梗阻、脑缺氧等,均可导致颅内压增高。静息状态下颅内压受测定方法、部位和各种生理状态的影响,如咳嗽、Valsalva动作、喷嚏等。吸痰时颅内压较平卧时显著升高,可达430~540mmH2O。颅内容物的恒定比例是维持正常颅内压的保证,任何一种成分容量增加,其他一种或两种成分容量发生代偿性减少,才能保持颅内压相对平衡。病理状态下,颅内脑脊液、血液、脑组织及其他病变组织产生的压力即颅内压>270mmH2O,且持续15min以上,颅内代偿能力丧失,导致颅高压危象。

(1)颅内容物量或体积增加:颅内容物量或体积增加是引起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原因。包括:①脑水肿。②颅内占位性病变。③脑脊液生成增多或回流障碍。④颅内血流量增多。

(2)颅脑容积缩小、改变容积与压力关系: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中脑导水管狭窄等使脑脊液循环受阻,严重凹陷性骨折、颅底凹陷、颅骨异常增生等使颅腔容积缩小。

上述各种因素使颅内压持续升高,脑灌注压降低,当脑灌注压低于颅内压时,脑灌注停止,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抑制呼吸中枢,使肺泡通气减少,产生酸中毒。严重酸中毒使脑血管扩张加重脑水肿,从而进一步增加颅内压,它们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颅内压增高未及时控制则导致颅高压脑危象。

表1-4急性颅内压增高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表1-5慢性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及体征

【临床表现】

(1)头痛:晨起加剧,咳嗽、用力大便或头部位置改变时加剧;婴儿早期头痛不明显,表现为烦躁不安、尖叫;新生儿表现为睁眼不睡和尖叫。

(2)呕吐:晨起明显,常为喷射性,与进食无关,呕吐后头痛减轻。

(3)眼征:复视、落日眼、视物模糊、甚至失明。多有双侧视盘水肿。

(4)意识障碍:早期表现淡漠,反应迟钝,后期可昏迷。

(5)头部体征:1岁内小儿有诊断价值,可见前囟隆起、迟闭,颅缝裂开等。

(6)生命体征:改变一般血压先升高,继而脉搏变慢,呼吸变慢且不规则。

(7)惊厥和四肢肌张力增高:颅内压增高刺激大脑皮质运动区可出现惊厥;脑干网状结构受刺激可出现肌张力增高。

(8)脑疝:小脑幕切迹疝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升高,意识障碍加重,同侧瞳孔先缩小后扩大,对光反射消失,两侧瞳孔不等大是早期诊断小脑幕切迹疝的可靠依据;枕骨大孔疝可表现为患儿颈项强直,突然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双侧瞳孔先缩小后扩大、眼球固定,昏迷加深。

【护理措施】

1.护理评估 了解患儿起病缓急;患儿是否有头痛、呕吐、视盘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评估颅内压增高的程度,是否有颅高压危象的表现;评估患儿是否因颅内压增高而产生焦虑、悲观、抑郁心理。

2.降低颅内压

(1)脱水降颅内压:遵医嘱以20%甘露醇:0.25~1.5g/kg,静脉推注,每4~6h一次。该药使用后于5~30min内开始起作用, 15~90min达最大效力,作用持续3~6h。故新生儿期使用时每次量可较小,以免引起颅内出血;使用时间若连续3d以上,应注意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发生。同时可配合使用利尿脱水剂,如呋塞米20~40mg静脉推注。

(2)脑室穿刺外引流通过放出脑脊液,降低颅内压。

(3)让患儿绝对卧床休息并抬高床头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同时避免头部扭转,以利于颅内血液和脑脊液引流。

(4)耐心倾听患儿主诉,做好细致的心理安抚;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各种不良刺激,避免情绪激动、屏气、剧烈咳嗽、癫痫发作等使颅内压进一步升高的诱因;便秘者给予润滑通便或低压灌肠,禁用高压及大量盐水灌肠。

3.严密监护生命体征 注意观察意识、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心率、血压及呼吸等。

4.充足输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充足给氧可以改善脑缺氧,并可使脑血管收缩,降低脑血流量。当患儿意识障碍,呼吸深慢,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易导致呼吸道梗阻,呼吸骤停,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高流量输氧,必要时置口咽通气管或气管插管开放气道,解除呼吸道梗阻。吸痰是解除呼吸道梗阻、抢救颅内压增高的重要措施。吸痰前予以吸入高浓度氧气,防止缺氧,吸痰应彻底、有效,吸尽气道深部痰液,以维持SpO2。高热、尿崩、呕吐等患儿,应密切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监测血生化指标,及时处理低钠低氯血症,并适当增加补液,否则将影响脑灌注和脑部血液供应。

九、尿崩症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颅脑损伤,颅脑手术后患儿尿多、尿密度下降,每日尿量超过4000ml,甚至可达10000ml,尿相对密度<1.005,称为尿崩症。患儿表现为口渴、多饮,禁水和高渗盐水试验无效,注射垂体后叶素时患儿情况很快好转。引起尿崩的原因主要是鞍区肿瘤、鞍区手术和颅脑外伤。其发生的机制是视上核、室旁核、下丘脑神经垂体径路损伤而致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

【护理措施】

(1)护理评估:密切观察患儿意识、瞳孔、生命体征,严格记录每小时尿量、尿相对密度及色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当尿量连续2h大于200ml/h时应警惕尿崩症发生。评估是否因尿崩症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甚至昏迷。

(2)监测血钾、钠、氯,遵医嘱补充各种电解质,及时纠正低钾、低钠、低氯血症。

(3)随时观察患儿皮肤弹性,及早发现脱水指征。

(4)鼓励患儿多饮盐开水,进食含钾、钠高的食物,如咸菜、橙汁,以补充丢失的钾、钠及水分。

(5)指导患儿不摄入含糖食物,以免使血糖增高,产生渗透性利尿,加重尿崩。

(6)静脉补充高渗盐水时(一般以生理盐水400mL加10%氯化钠100ml及10%氯化钾10ml纠正低钠血症),保持静脉输液通畅,防止液体外渗引起组织坏死。

(7)遵医嘱予以鞣酸加压素12U深部肌肉注射或垂体后叶素12U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并观察用药疗效。

十、重症监护

神经科重症患儿包括急性脑血管意外、吉兰—巴雷综合征、重症肌无力危象、重症颅脑外伤、各种原因引起的颅高压脑危象、脑卒中颅内压增高及颅脑、脊髓复杂手术后的患儿等。一般在专科病房内设立或单独建立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将重症患儿集中管理,持续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及其他客观指标,并针对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抢救护理措施,这样不仅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降低死亡率,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护理措施】

1.护理评估

(1)监测患儿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SpO2,患儿有无意识障碍及其程度,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灵敏,生命体征是否正常。脑外伤患儿受伤程度、部位及伤后救治时间不同有不同表现,如患儿出现意识障碍且进行性加重,瞳孔一侧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浅快,血压下降,提示颅内情况恶化,病情加重。重症脑出血、颅内血肿及颅内占位性病变患儿若有意识障碍,瞳孔一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呼吸深慢,血压升高则因颅内压增高所致。持续颅内压增高如未及时发现和处理,脑组织可继发性缺血水肿而坏死,患儿表现为昏迷,双侧瞳孔散大或固定,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评估患儿SpO2是否正常,患儿SpO2下降,最常见原因是呼吸道梗阻。

(2)评估患儿有无神经功能受损

1)评估患儿是否有视力、视野障碍及下丘脑损害表现:患儿可因颅内占位性病变压迫视神经导致视力减退,视野障碍。下丘脑受累时,患儿表现为尿崩、体温失调等。

2)评估患儿是否有咳嗽、吞咽功能障碍:患儿有进食饮水返呛现象提示咳嗽、吞咽功能障碍,是颅内病变受累累及后组脑神经所致。

3)评估患儿是否有失语、失读、失写症:患儿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失语提示颅内病变累及相应语言功能区。

4)评估患儿肌力、肌张力:表现为肢体的肌力下降,甚至偏瘫,说明颅内病变累及运动功能区。

(3)评估患儿全身各器官功能 患儿常因外伤表现为全身多处皮肤损伤、骨折、开放性血气胸、内脏破裂出血等;多器官功能障碍时有相应器官的异常表现,评估时应认真仔细了解患儿全身情况,综合考虑,以便采取相应的监护措施。如外伤患儿面色苍白、脉搏细数、血压低,提示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应考虑为内脏破裂出血。

(4)了解起病情况:神经科疾病有急性起病者,如脑出血、SAH在数分钟内可出现意识障碍;也有慢性或隐性发病,如MS、PD等,应详细了解患儿起病的形式;外伤患儿应了解受伤经过及伤后情况,有无呕吐及次数、量、呕吐物性状,了解意识障碍及持续时间和程度,有无大小便失禁,以判断受伤程度及性质;脑危象患儿应了解患儿是否头痛、呕吐,是否出现视力、视野障碍,有无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咳嗽、返呛现象,有无肢体乏力、麻木甚至偏瘫等,以判断颅内病变所在部位;术后应了解患儿手术是否顺利,术中生命体征是否平稳,肿瘤是否全切,肿瘤性质大小或颅内血肿部位、量等,并了解术中失血、输血情况,有无去骨瓣减压等,以便予以相应的监护措施。

(5)询问患儿一般情况 患儿年龄、饮食是否符合营养要求,有无食物、药物过敏,睡眠是否正常,大小便有无异常等,以便为患儿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护理。

(6)评估辅助检查资料

1)了解患儿血生化、常规结果:评估患儿有无电解质紊乱,有无贫血、感染等征象。

2)了解患儿内分泌检查结果:评估患儿垂体、肾上腺皮质及甲状腺功能。

3)了解患儿腰椎穿刺结果:评估患儿脑脊液生化及压力情况。

4)评估影像学资料:以明确颅内占位性病变的部位、性质、大小等。

(7)心理社会评估 了解患儿家属的文化程度、居住环境、宗教信仰、个性特征、嗜好、住址、家庭成员,患儿家属在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为外伤患儿,应了解患儿是自伤,还是他伤,费用的支付方式,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和对康复的期望值,以明确家庭与环境等因素对患儿目前状况和需要的影响。

2.心理支持 疾病本身使患儿自理能力受限,加上疾病对生命的威胁,使患儿产生恐惧、甚至绝望的心理;监护室内陌生的地理、人文环境及各种监护、检测设备使患儿产生孤独、无助感。应及时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反应,热情接待患儿及其家长;向患儿家属讲解疾病或手术相关知识,介绍监护设备、仪器的功能及患儿家属应配合的注意事项;定期安排亲友探视,指导其安慰、鼓励患儿,使之消除孤独感;为患儿及其家属介绍相同病例治愈的信息,激发患儿及其家属的自信心;及时巡视,耐心倾听患儿主诉,主动关心患儿,预见性处理患儿的一切日常生活;对有意识障碍的患儿也应视为正常人与之进行沟通交流。

3.饮食与营养护理 需急诊行手术者应禁食;术后清醒患儿按常规逐渐过渡到普食。意识障碍或第Ⅸ、第Ⅹ对脑神经损伤、吞咽咳嗽功能障碍者为防止误吸及窒息应留置胃管,予以分次鼻饲流质,或营养素持续胃管内缓慢滴注,以保证机体每日所需热量及组织修复所需营养成分;因胃肠道功能障碍不能进行肠内营养者应从静脉补充足够热量及水分,以满足机体需要。分次鼻饲时应注意每次间隔时间不少于2h,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ml,根据患儿每日所需热量决定鼻饲次数,一般6~8次。由于患儿躁动、呕吐、胃管固定不牢等原因,胃管可脱出移位于食管上端、咽部甚至盘曲于口腔内,每次鼻饲前应注意检查胃管确实在胃内后方可喂食,否则可造成窒息的危险。鼻饲时速度不宜过快,可抬高床头30°,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喂食后应再喂10~20ml温开水冲管。鼻饲流质温度以滴在手臂上不烫为宜。鼻饲食物可采用各种米粉、豆浆、牛奶、蒸蛋,也可选用安素、富丽康等产品。由于流质饮食所含水分太多,热量偏低,不利于患儿营养,故不宜长期采用,现多用瑞素或能全力等肠内多元素营养剂持续从胃管内滴注,每日1000~2000ml可提供患儿一天所需的热量。

4.体位 体弱、瘫痪、昏迷、制动、大手术后等患儿使用普通气垫床,或智能按摩气垫床翻身1次/2h,必要时1次/h,骨隆突处及受压部位用樟脑乙醇按摩,同时配合叩背、肢体按摩、肢体功能被动锻炼,在预防压疮的同时预防肺部感染、促进痰液排出、防止肢体功能失用性萎缩。对于体瘦的患儿除加强翻身外,骶尾部、踝关节处应加软垫圈,以保护该处皮肤免受摩擦及受力。翻身时避免拖、拉等动作,防止皮肤损伤,同时保持床单干燥、整洁、平整,防止硬物利器损伤患儿皮肤。外伤致皮肤擦伤的患儿在护理上应注意保护受伤皮肤,可每日用碘伏消毒患处,有渗液者应加盖薄纱布以免加重伤情,也可涂莫匹罗星(百多邦)软膏或湿润烧伤膏促进创面愈合。已形成的压疮根据压疮的分期进行皮肤护理。为患儿行床上擦浴1~2次/d,以保持皮肤清洁,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对于高热、出汗、大小便失禁患儿应及时更换渗湿、污染的衣物、床单并清洗局部,避免局部刺激,大小便后做好会阴清洁。对于躁动、抽搐、心理障碍等患儿肢体约束不可过紧,约束带松紧应以能容纳1~2个手指为宜,不可缠绕肢体,防止患儿用力挣脱过程中越缠越紧,造成肢体血液循环障碍,甚至肢体坏死的事故发生。长期卧床患儿应注意保持患儿肢体功能位,可穿特制的“T”形鞋防止足下垂。

5.基础护理

(1)五官护理 昏迷、吞咽困难、全身麻醉、大手术后、鼻饲流质、气管切开患儿,由于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等原因容易引起口腔炎、口腔溃疡、腮腺炎等并发症,需行口腔护理每日2~3次,口臭重者选用口泰或过氧化氢漱口液。嘴唇涂液状石蜡,防止黏膜干燥、皲裂。张口呼吸患儿,用盐水纱布覆盖嘴唇,保持吸入气体湿润,防止口腔、咽喉部黏膜干燥。对于长时间使用抗生素的患儿,需防止口腔真菌感染,必要时用制霉菌素液清洗。口腔护理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尤其对于昏迷、重症肌无力、后组脑神经损伤患儿,注意1次1个棉球,棉球要夹紧且不可过湿,禁止漱口。操作前后用手电筒检查口腔内是否有异物,牙齿是否有松动,以免误入气管引起窒息。

(2)角膜保护 颈动脉海绵窦瘘、周围性面瘫、睁眼昏迷等患儿,由于眼睑闭合不全或角膜感觉减退,易发生角膜炎、角膜溃疡等并发症。应滴眼药水3次/d,涂眼膏每晚1次,并用眼垫覆盖患眼。必要时以胶布黏合上下眼睑或行上下眼睑缝合术并随时清洁眼部分泌物。

6.患儿监测 重症患儿病情危重,变化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为治疗和抢救争取时间。

(1)一般情况监测

1)头痛:头痛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常见症状之一,应观察患儿头痛的原因、部位、性质,并根据情况作出相应处理。持续性、阵发性加剧并伴有喷射性呕吐的头痛是急性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尤其是伴有意识改变者应警惕脑疝的发生。幕上肿瘤、鞍区病变常表现为前额疼痛,幕下颅后窝占位性病变则出现后枕部疼痛,伴有颈项强直和枕下压痛。

2)呕吐:麻醉后反应或延髓中枢受刺激均可引起呕吐。麻醉后反应呕吐与进食有关;颅内高压引起的呕吐为喷射性,与进食无关。呕吐物为咖啡色提示可能有消化道应激性溃疡。

3)意识、瞳孔、生命体征、SpO2情况:患儿出现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加深,瞳孔不等大常因颅内压增高所致,持续颅内压增高造成脑受压,患儿将出现血压升高,呼吸深慢、瞳孔散大等颅高压危象,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SpO2下降可因呼吸道梗阻、氧流量不足引起。

4)出入量: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时常使用大剂量脱水剂,可导致患儿肾功能受损和水电解质紊乱;当患儿连续2h尿量大于200ml/h,应考虑尿崩症的可能,护理应根据患儿尿量调节输液速度,监测血生化指标,并将其结果作为临床用药的指征,饮食上避免含糖食物,以免发生渗透性利尿而加重尿崩。

5)腹部情况:观察患儿是否出现腹胀、呕吐,呕吐物是否为咖啡色,大便颜色是否正常,防止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6)引流管:伤口引流管引流液为暗红色血性液,若出现鲜红色液则提示颅内有活动性出血;正常脑室引流液为清亮,或术后前几日淡红色,2d后逐渐转为清亮,若淡红色转为鲜红色,提示创面或颅内有出血,若为絮状,浑浊液则提示有颅内感染,一般每日引流出500ml左右。尿液正常为清亮或略带黄色液体,若有混浊,提示有感染,若出现洗肉水样或肉眼血尿,常因膀胱或尿道输尿管有出血所致,深黄色尿液常因尿少所致。各引流液过多时应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

(2)神经系统功能监测

1)观察患儿视力视野情况:视力视野障碍常因视神经受损所致,应将术后情况与术前情况进行对比。

2)密切观察患儿肢体活动情况:注意检查肢体肌力、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观察患儿有无主动活动或主动活动能力是否增强。术前患儿肢体活动障碍常因颅内占位性病变压迫脑组织所致,术后则常因局部脑组织缺血或继发出血引起,应注意术前、术后肢体活动情况的对比。术后因低血容量或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组织供血不足时,患儿握力下降;持续供血不足时患儿肢体肌力下降,甚至偏瘫。

3)观察患儿咳嗽、吞咽能力:颅内病变累及后组脑神经时患儿可出现咳嗽、吞咽功能障碍,表现为呼吸道分泌物不能及时清除、进食饮水呛咳。

(3)心功能监测

1)心电图检测:全日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

2)观察脉搏和血压:当脑疝、脑干心血管运动中枢严重损伤导致循环功能衰竭时出现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提示病情恶化。血压高者应及时遵医嘱采取降压处理。

3)观察尿量:排除肾功能异常和入水量不足时尿量减少提示心脏泵血不足。

4)必要时通过测量中心静脉压来了解心功能和血容量情况。

(4)呼吸功能监测

1)心电图检测:呼吸频率、幅度、节率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

2)予以SpO2监测,同时观察患儿口唇、面色有无发绀。

7.症状护理

(1)头痛、呕吐:患儿头痛、呕吐时,头偏向一侧,应注意呕吐的次数,呕吐物性状、量、色等。

(2)肢体活动障碍:①做好心理护理,解释手术后出现肢体活动障碍常因术后局部脑组织缺血或脑血管痉挛所致,消除原因后症状将得到改善。②关心患儿,做好各项生活护理。③主动为患儿进行肢体被动活动,促进功能恢复。④观察患儿肢体活动情况有无好转。

(3)视力视野障碍:①做好心理护理,术后视神经水肿或血管痉挛所致视力视野障碍,水肿消退后症状有可能得到改善。②主动巡视,关心患儿,做好各项生活护理。③观察患儿视力视野情况有无好转。④加强安全防护。

8.特殊护理

(1)脑室引流:由于颅内占位性病变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引起急性梗阻、脑积水,使患儿颅内压增高。持续颅内压增高可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瞳孔改变、意识障碍、呼吸深慢、血压升高等脑危象表现,甚至危及生命。通过脑室穿刺引流放出脑脊液可缓解病情,为治疗赢得时间。在护理上应注意:①保持安静,向患儿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防止患儿拔管,躁动,适当约束患儿,必要时予以镇静药物。②引流袋挂于床头,高于穿刺点15cm,不可随意取下放于其他位置,过高可引起引流不畅,过低可致引流太快而引起颅低压、脑疝。③调节好引流速度,防止过快及过慢。④翻身或转移、搬动患儿时应暂关闭。⑤保持无菌,接头处用无菌纱布包裹,不得在引流管上穿刺,伤口穿刺处滴75%乙醇消毒3次/d。⑥观察引流是否通畅。常见不通畅原因有颅低压、引流管置于过深或过浅、血细胞凝集块或脑实质堵塞。观察引流液颜色及量,一般清亮,或术后前几日淡红色,2d后逐渐转为清亮。若出现颜色变红提示创面或颅内出血,若为絮状或混浊,则提示有颅内感染。⑦观察穿刺处有无血肿,及穿刺后病情有无改善。⑧拔管。一般引流3~4d,应尽早行开颅探查术,以切除占位性病变,解除梗阻原因,拔管前试行夹管1~2d,同时密切观察病情,若患儿意识好转、瞳孔回缩、生命体征平稳才可拔管,拔管后取头高卧位,仍应密切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现象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颅内压监测:监护仪传感器接头与患儿颅腔相连,直接测量颅内压力,也可通过对患儿骨窗张力的观察间接了解颅内压力。颅内压正常时按压骨窗如压嘴唇,骨窗膨隆且按压时如同压鼻尖则提示颅内压增高。应注意:①观察颅内压情况,正常值80~180mmH2O或6~13.5Hg,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②避免引起颅内压升高的诱因。患儿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大小便通畅、各引流管通畅;保持病室环境安静;翻身时操作轻稳,避免头颈屈曲、扭转影响颅内静脉回流;吸痰方法正确,避免反复强烈刺激患儿导致剧烈咳嗽;及时处理高热、预防和控制癫痫发作。③输氧,减轻脑组织水肿。④控制输液速度,限制入量。一般<2000ml/d。⑤注意防止感染,伤口引流处滴75%乙醇3次/d。

9.并发症的监护

(1)继发性颅内出血:继发性颅内出血是颅脑疾患尤其是开颅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现和处理不及时可导致脑疝,危及患儿生命。术后颅内出血多见于脑内和硬膜外,以手术后24~28h内多发。发生原因与手术止血不彻底、术后患儿躁动、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未控制、脑血管硬化、术后引流过快、术后护理不当等相关。患儿表现为意识由清醒转为意识障碍或进行性意识障碍,伴有头痛、呕吐、躁动不安、血压升高、脉搏减慢、鼾声呼吸等颅内压增高表现。或者表现为肢体瘫痪、失语、一则瞳孔散大等脑受压征象。因此,重症脑部疾患尤其是术后24~28h内应密切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颅内压及肢体活动情况,一旦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并做好CT检查及术后清除血肿等准备。

(2)中枢性高热: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累引起中枢性体温调节失常易导致高热。多于术后48h内出现。患儿在高热的同时伴有脉搏快、呼吸急促、意识障碍等表现。一旦出现高热往往不易控制,而高热加重脑缺氧及脑水肿甚至导致脑疝形成,故应及时采取物理或药物降温措施,以降低脑耗氧减轻脑水肿。常用持续冰敷、局部冰枕或人工冬眠等方法,配合药物降温。在护理上应注意:①正确测量并记录患儿体温,进食及降温30min后再测量,是否易出现假象;冰敷治疗后、消瘦、小儿及不合作患儿应测量肛温,并有专人守候,以保证体温的真实性及防止意外。②冰敷时应及时更换冰袋,冰袋不宜直接与患儿皮肤接触,并定时更换冰敷部位,以免发生局部皮肤冻伤,尤其注意皮肤较薄的部位,如耳廓。用于冰枕的冰块应尽量小一些,以免患儿不适。③采用降温措施后应及时复查体温以观察降温效果。观察患儿有无畏寒及寒战,并及时报告医生做好相应的处理,如采用人工冬眠或加用镇静剂,清醒患儿要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儿合作。④高热患儿抵抗力低,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防止感染,病房内应保持空气流通及一定的湿度,以降低环境温度。⑤患儿由于高热食欲差,消化能力减弱,应做好口腔护理,维持口腔功能,防止口腔感染,刺激患儿食欲,饮食上应注意清淡、易消化。⑥做好皮肤护理,维持皮肤完整性,防止压疮形成。

(3)尿崩症:蝶鞍区附近疾患及手术如垂体瘤、颅咽管瘤、鞍区脑膜瘤易导致垂体柄内的视上核到神经垂体的纤维素损伤而出现尿崩症。患儿表现为口渴、多尿多饮,每日尿量超过4000ml,尿相对密度低于1.005,严重者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患儿出现意识淡漠,甚至昏迷。因此对于蝶鞍区疾患及手术后患儿应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测尿糖、尿密度1次/1~2h,监测血清电解质、血糖1~3次/d。尿量连续2h大于200ml/h。应警惕尿崩的发生。一旦出现尿崩,遵医嘱予以鞣酸加压素(长效尿崩停)0.3ml深部肌肉注射,并详细记录每小时出入量。静脉补液原则为丢多少补多少,同时鼓励患儿多饮盐开水,以补充丢失的钠盐,不可喝含糖的饮料,以免引起渗透性利尿,加重尿崩。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水电解质情况,及时纠正低钠、低氯血症。

(4)消化道出血:丘脑下部、脑干受损后应激性引起胃肠黏膜糜烂、溃疡导致胃肠道出血。应密切观察是否有腹泻、肠鸣音亢进、呕血、胃内容物是否为咖啡色,是否有柏油样便。对于有胃肠道出血者应观察是否有面色苍白、脉搏快、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并做相应处理;遵医嘱应用止血药物,必要时输新鲜血液,同时立即经胃管抽吸胃内容物,以4℃左右冰盐水200ml加去甲肾上腺素2mg反复洗胃后,遵医嘱经胃管注入氢氧化铝凝胶、云南白药等保护胃黏膜。出血严重者暂缓进食,必要时行胃肠减压,出血停止4~6h后,可试喂少量牛奶,如无继续出血,逐渐增加饮食量及次数。

(5)脑脊液漏:脑脊液鼻漏、耳漏易发生颅内感染,应加强护理,促进漏口及早愈合。应抬高床头30°~60°,枕上垫无菌纸,渗湿时随时更换。及时清除鼻部、外耳道血迹及污垢,并以外用盐水擦洗、乙醇消毒局部,不可冲洗,防止液体逆流。在鼻前庭或外耳道放置干棉球,浸湿后及时更换。鼻漏者不得经鼻安插胃管,不可经鼻吸痰,并加强口腔护理。嘱患儿不用力屏气、避免喷嚏、咳嗽,保持大便通畅,以免颅内压骤然改变使空气进入颅内造成外伤性气颅或感染。密切观察有无颅内感染征象,监测体温4次/d至脑脊液漏停止3~5d。

(6)癫痫:癫痫为脑部或全身疾病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短暂性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行为、自主神经等单一或多样功能障碍症状。术后癫痫多发生于手术后2~4d,是脑水肿高峰期脑组织缺氧、皮质运动区受到激惹所致。因此对于皮质运动区及其附近的手术,术后应常规给予抗癫痫药物。癫痫发作时应防止外伤及并发症发生。①及时松解患儿衣裤,头偏向一侧。②给予输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缺氧。③将缠有纱布的压舌板、筷子或毛巾、衣角置于患儿口腔上下臼齿之间,防止舌咬伤。④专人陪伴,并加用护栏,不强行按压肢体,以免发生外伤。⑤患儿未清醒之前不可喂水或进食,以免导致吸入性肺炎和窒息发生。⑥注意保暖,防止感冒。⑦发作停止后,定时使用抗癫痫药物,不可突然停药、间断用药和改药,以免导致癫痫再次发作。⑧对于癫痫持续状态的患儿遵医嘱快速给予抗癫痫药物,减轻脑水肿,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加强基础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