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是一种世界性现象。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里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这里所介绍的通货膨胀理论是用以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的。
一、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
这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货物”,或者是“因为物品与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可得到的供给,所以一般物价水平便上涨。”总之,就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对于引起总需求过大的原因又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强调实际因素对总需求的影响;其二是货币主义的解释,强调货币因素对总需求的影响。与此相应,就有两种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
凯恩斯认为,当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表明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如果总需求仍然增加,就会由于过度总需求的存在而引起通货膨胀。可以用膨胀性缺口这一概念来说明这种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膨胀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可用来图4-1说明。
图4-1 需求拉升型的通货膨胀
凯恩斯强调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不会并存,通货膨胀是在充分就业实现后产生的。但实际上,在经济中未实现充分就业时,也可能产生通货膨胀。这就是由于在产量增加的同时总需求增加,也会引起通货膨胀。
货币主义认为,实际因素即使对总需求有影响也是不重要的,由此所引起的通货膨胀也不可能是持久的。引起总需求过度的根本原因是货币的过量发行。美国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发生在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了产量增加速度的情况下,而且每单位产品所配给的货币量增加得愈快,通货膨胀的发展就愈快。”
二、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
这是从总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供给就是生产,根据生产函数,生产取决于成本。因此,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只有在高于从前的价格水平时,才能达到与以前同样的产量水平,即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使国民收人减少,价格水平上升,这种价格上升就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可用图来这说明这种情况(见图4-2)。
图4-2 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并不相同,因此,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可以根据其原因的不同而分为以下几种:
1.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是成本中的主要部分。工资的提高会使生产成本增加,从而价格水平上升。在劳动市场存在着工会的卖方垄断的情况下,工会利用其垄断地位要求提高工资,雇主迫于压力提高了工资之后,就把提高的工资加入成本,提高产品的价格,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工资的增加往往是从个别部门开始的,但由于各部门之间工资的攀比行为,个别部门工资的增加往往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上升,从而引起普遍的通货膨胀。而且,这种通货膨胀一旦开始,还会形成“工资一物价螺旋式上升”,即工资上升引起物价上升,物价上升又引起工资上升。这样,工资与物价不断互相推动,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2.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
又称价格推动的通货膨胀,指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的厂商为了增加利润而提高价格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的厂商控制了产品的销售价格,从而就可以提高价格以增加利润。通货膨胀是由于利润的推动而产生的。尤其是在工资增加时,垄断厂商以工资的增加为借口,更大幅度地提高物价,使物价的上升幅度大于工资的上升幅度,其差额就是利润的增加。这种利润的增加使物价上升,形成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推动和利润推动实际上都是操纵价格的上升,其根源在于经济中的垄断,即工会的垄断形成工资推动,厂商的垄断引起利润推动。
3.进口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这是指在开放经济中,由于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升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一国的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贸易渠道而影响到其它国家。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通货膨胀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世界市场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这种通货膨胀时,物价的上升会导致生产减少,从而又引起萧条。
与这种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是出口性通货膨胀,即由于出口迅速增加,以致出口生产部门成本增加,国内产品供给不足,引起通货膨胀。
值得一提的是,需求拉动型通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胀在现实经济中很容易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物价的攀升。
三、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
这种理论从各生产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各生产部门之间收入水平的赶超速度等角度分析了由于经济结构特点而引起通货膨胀的过程。
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对扩展部门与非扩展部门进行了结构分析。他认为经济中可以分为扩展部门与非扩展部门。扩展部门正在扩大,需要更多的资源与工人,而非扩展部门已在收缩,资源与工人过剩。如果资源与工人能迅速地由非扩展部门流动到扩展部门,则这种结构性通货膨胀就不会发生。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限制,非扩展部门的资源与工人不能迅速地流动到扩展部门。这样,扩展部门由于资源与人力短缺,资源价格上升,工资上升。而非扩展部门尽管资源与人力过剩,但资源价格并不会下降,尤其是工资不仅不会下降,还会由于攀比行为而上升。这样,就会由于扩展部门的总需求过度和这两个部门的成本增加,尤其是工资成本的增加而产生通货膨胀。
四、预期的与惯性的通货膨胀理论
这两种通货膨胀理论重点不是分析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而是分析为什么通货膨胀一旦形成以后就会持续下去。
预期的通货膨胀理论认为,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了通货膨胀,即使最初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消除了,它也会由于人们的预期而持续,甚至加剧。
预期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而预期往往又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在产生了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人们要根据过去的通货膨胀率来预期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并把这种预期作为指导未来经济行为的依据。
惯性通货膨胀理论也是要解释通货膨胀持续的原因,但它所强调的不是预期,而是通货膨胀本身的惯性。
根据这种理论,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了通货膨胀,即使最初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消失了,通货膨胀也会由于其本身的惯性而持续下去。这是因为,工人与企业所关心的是相对工资与相对价格水平。在他们决定自己的工资与价格时,他们要参照其它人的工资与价格水平。如果其它人的工资与价格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上升了10%,那么,他们在决定自己的工资与价格时,也要以这10%的通货膨胀率为基础。所有工人与企业的工资与价格的决定都要互相参照。这样,通货膨胀就会由于这种惯性而持续下去,因为谁也不会首先降低自己的工资与物价水平。只有在经济严重衰退时,才会由于工资与物价的被迫下降而使通货膨胀中止。
预期的通货膨胀与惯性通货膨胀是很相近的。前者由货币主义者提出,强调了现在对未来的影响,即现在的通货膨胀对未来预期及经济行为的影响。后者由凯恩斯主义者提出,强调了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即过去的通货膨胀作为一种惯性,对现在经济行为的影响。这两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通货膨胀持续的原因。
这些理论描述现象多,而从经济内在根源上分析得少。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以上各种解释并不十分满意。探讨更基本的通货膨胀的原因,仍然是经济学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案例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历次通货膨胀及其原因
第一次,1980年。原因:基建投资导致货币增发基建投资导致货币增发基建投资导致货币增发基建投资导致货币增发。从1979年开始,中国在逐步推行商品经济的改革过程中,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从1979年至1984年,5年时间GDP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翻了不止一番。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建投资和政府财政的支持,据统计,1979年至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到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通胀程度:6%。
第二次,1984—1985年。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货币增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货币增发。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胀程度:1985年通胀率高达9.3%。
第三次1987—1989年。原因:紧缩政策尚未见效,放开基建投资和货币增发。在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主要表现为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行及随之而来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基建投资导致市场对货币的大量需求。为此,中国央行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4亿元,比1983年增加925亿元,增幅为174%。通胀程度:1988年通胀率高达18.8%。
第四次,1993—1995年。原因:价格市场化、提升工资和房产开发热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1992至1993年,由于市场经济改革,国家全面放开商品定价。为了弥补差价,提高职工价格补贴标准以及再度提升工资,企业争上项目,外出投资,动用有限的外汇储备大量购进各种机械设备和高档商品,一再地扩大了银行信贷规模。地方政府大搞开发区开发和用信贷大规模开发房地产业。开发过热,项目虚增,使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为了维持正常经营,许多企业,包括集体、私营企业,都不得不靠“三角债”来维持局面。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幅均达35%以上。通胀程度:1994年通胀率高达创记录的24.1%。
第五次,2007年2011年。原因:贸易顺差过大和四万亿投资导致货币超发。与前四次通胀主要是内因所致略有不同,本轮通胀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原因是外贸顺差过大导致的被动发钞。到2010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累计达2.85万亿美元。为了维持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央行抛出了近20万亿元人民币来对冲2.85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此外,央行货币超发的原因还包括2009年以来中央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抛出四万亿投资计划。通胀程度:2011年CPI同比涨5.4%。
思考:
1.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避免通货膨胀?
2.我国的通货膨胀有哪些特点?
五、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如果通货膨胀率相当稳定,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对经济影响很小。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名义工资、名义利息率等)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实际工资,实际利息率等)不变。这时,通货膨胀的唯一影响是人们将减少他们所持有的现金量。
在通货膨胀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影响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因为这时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以及相应的经济行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
第一,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第二,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第三,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这是因为,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尽管并不一定能保持原有的实际工资水平),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还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税率等级,这样,政府的税收增加,而公众纳税数额增加,实际收入减少。政府由这种通货膨胀中所得到的税收称为“通货膨胀税”。这实际上是政府对公众的掠夺。这种通货膨胀税的存在,不利于储蓄的增加,也影响了私人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那么,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究竟有利还是不利呢?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大体上可以分为“有利论”、“不利论”、“中性论”三种观点。
“有利论”者认为,通货膨胀,尤其是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在他们看来“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必不可缺的润滑剂”。他们的理由是:第一,通货膨胀引起的有利于雇主不利于工人的影响可以增加利润,从而刺激投资。第二,通货膨胀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税”可以增加政府的税收,从而增加政府的支出,这就刺激了经济发展。第三,通货膨胀会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而富人的储蓄倾向又大于穷人,所以,通货膨胀可以通过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而增加储蓄。他们强调,对于资金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利用通货膨胀来发展经济尤为重要。
“不利论”者认为,通货膨胀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他们的理由是:第一,在市场经济中,通货膨胀使价格信号扭曲,无法正常反映社会供求状态,从而使价格失去调节经济的作用,经济无法正常发展。第二,通货膨胀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使投资风险增大,社会动荡,从而经济混乱,经济效率低下。第三,通货膨胀所引起的紧缩政策会抑制经济的发展。第四,在固定汇率下通货膨胀所引起的货币贬值不利于对外经济交往。他们强调,也许通货膨胀在某个时期中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其最终结果却是不利于经济发展。采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刺激经济无疑是“饮鸩止渴”。
“中性论”者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他们认为,货币在经济中是中性的,从长期来看决定经济发展的是实际因素(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而不是价格水平。在长期中,由于货币量变动引起的通货膨胀,既不会有利于也不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没有必要把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