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信息年鉴(201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武汉市信息化建设概述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信息化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也是国家信息化的重点。城市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推进信息化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武汉市大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光纤到户、三网融合,加快“智慧武汉”建设,促进企业信息化,全面推广社会信息化,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全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对加快武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增强城市功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武汉市信息化发展历程

城市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需要经历从准备期到发展期,再到提升期的发展过程。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可以用“城市信息化指数(ICI)”来表示。ICI介于0和1之间,ICI越高表明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越高。以城市信息化指数(ICI)的演进为标志,大体上可以将城市信息化发展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即准备期(0<ICI<0.6)、发展期(0.6≤ICI<0.8)、提升期(0.8≤ICI<1)。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不一样,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主要任务也有很大区别。根据城市信息化指数(ICI),可将武汉市信息化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94年以前为准备期(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为1994年4月);1994—2001年为发展期;2001年至今为提升期。

武汉市信息化建设准备期(1994年以前)准备期是指一个城市尚未完成城市信息化之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以计算机、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开始在城市应用,城市信息化指数(ICI)在0~0.6之间。20世纪90年代以前,武汉市发展大体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不大。武汉市政府信息化机构初步建成,成立了武汉市经济信息预测中心和武汉市计划委员会、武汉市统计局电子计算机站,完成“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武汉市)”和“武汉市首次人才调查”,制定《武汉市“八五”期间经济信息系统发展规划纲要》,少数大中型企业有计算机的应用。

武汉市信息化建设发展期(1994-2001年)发展期是指城市已具备信息化雏形,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以及空间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成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成为信息化的追求目标。信息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应用逐步推进,城市信息化指数(ICI)处于0.6~0.8之间。主要信息技术产品进一步应用,经济、社会、生活的数字化、网络化开始形成。武汉市信息化建设初步发展,正式开通“中国武汉”政务门户网站,完成武汉政务网络一期工程建设,建成“武汉·武昌”公众门户网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等,电子政务网络化格局基本成型。

武汉市信息化建设提升期(2001年至今),随着主要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和深化,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创新应用开始引入。城市信息化指数(ICI)处于0.8~1之间。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应用逐步普及,武汉市政府部门间资源共享、协同办公基本实现,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政民互动主要通过网络完成,企业管理和运行实现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主要信息技术产品在城乡居民家庭基本普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支撑。特别是2010年以来,武汉市信息化建设取得质的变化,建成武汉宽带信息交互中心,积极推进“光纤入户”项目,启动“无线城市”建设,建成城市网格化管理,率先在全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

二、武汉市信息化建设现状

从工业化城市到城市信息化是一个渐进性发展的过程,即城市信息化发展将经历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演化过程。经过30年发展,武汉市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信息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发展,主要信息技术产品正处于加速扩散过程中,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加之,武汉市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有着丰富的科教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总体上看,武汉市信息化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巩固

武汉是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和长途通信网的第三大业务指挥调度中心,也是中国宽带互联网全国八大中心节点之一,中国新一代高速环网唯一的五环交汇地,处于全国信息网络的核心位置。同时也是湖北省“三纵三横”二级干线光缆网和东环、西环两个高速环网的交汇中心。武汉市全面实施“光城计划”建设,光纤到户、三网融合、数字电视整体转换、集约化信息管网建设、“无线城市”、“智慧武汉”建设等有机结合,已建成覆盖全市行政区域的全方位、多功能光纤传输网。通信业务总量从“十五”期末的不足115亿元,发展到“十一五”期末的272亿元,成为全市增长率最快的行业之一。2013年,全市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717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451.6万户;全市光纤到户家庭数累计达到223万户,覆盖面达80%以上;宽带用户数达到291万户;数字电视用户180万户;高清互动家庭(含高清互动电视和IPTV)用户56.2万户;手机电视用户44.7万户。

2.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取得成效

(1)电子政务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武汉市已经构建了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专网、无线政务网三位一体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全市协同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等电子政务骨干应用系统得到广泛使用;政府部门业务信息化应用全面启动,应用系统使用效率不断提高;建成包括社保、民政、国税、地税、工商、城建等部门的9个应用系统,越来越多的政府办事审批项目实现网上“一条龙”办理;市级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即时且互动的沟通,高效节约会议成本,提高会议工作效率;网上协同办公平台初步建成,“人大议案网上办公系统”和“政协提案网上办公系统”也相继投入使用;移动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启动,有效推进“移动数字武汉”建设。

“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集成全市117个党政机关政务网站的信息,是武汉市党政机关对外服务的窗口,集成了电子监察系统、公共管理与服务系统、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市级网上审批应用系统和房产公共服务信息等多个应用系统,已公开各级部门文件、政策法规、人事任免、财政公开等网上公开服务项目1200余项,链接党政机关网站115家。信息公开总条数达12万余条,“中国·武汉”政府门户网站始终处于全国同类政务网站前列。

“市民之家”信息系统加快建设,政府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市级行政服务中心(即“市民之家”)信息系统建设是实现行政审批的“一站式受理、一表式填报、一网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创新公共服务和审批服务体系的重要保障。以政务门户网站为平台,推进重点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信息共享平台基本建成,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水平显著提升。市长专线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提供24小时“全天候”公共服务,配合市长专线完成合同签定和资金支付,确保市长专线与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顺利运行。进一步做好市党委信息化建设,组织完成市委常委会议室信息化改造。

(2)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全市涌现出一批信息化建设领先企业,武钢整体产销资讯系统、中百物流公司物流配送系统、九洲通医药集团电子商务平台、武汉市纺织服装业电子商务等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全市重点电子信息企业继续发挥主导作用,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冠捷显示、武汉富士康、邮科院3家企业连续3年年产值突破100亿元;烽火通信、华工科技、光迅科技等10家企业上市;邮科院、长飞光纤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百强;武汉矽感科技、武汉艾立卡、华中数控、邮科院、武汉光谷高清等5家电子信息行业企业荣列2011-2012年度全市标准研制获奖单位。

(3)电子商务逐渐形成规模。电子商务水平稳步提高,组织编制了《武汉市电子商务“十二五”规划》。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授予武汉市为国家第一批电子商务试点城市。2011年7月26日,经市民政局批准,武汉市电子商务协会正式成立,主要负责整合武汉市网商资源,推动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和突破,为电子商务企业做好配套服务工作。多部门协调共同建设电子商务交易额统计信息平台,建立电子商务交易台账制度,对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数据进行规范化统计与管理,科学全面的掌握全市电子商务交易状况,进一步推动全市电子商务。2013年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1720亿元。

(4)社会信息化不断深入。“金保工程”完成了直接服务武汉市800余万参保人员的社保、医保、养老、就业等业务,实现了“同人、同城、同库”的目标。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武汉通”相继建成并投入应用。“村村通工程”(电话通、网络通和电视通)在武汉市有序推进,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代传媒信息,为促进科技信息传播和居民素质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育信息消费热点,以政府财政资金补贴通信流量的形式,免费向市民开放了市民之家、市图书馆等25处公共区域的公益免费无线上网服务,得到了市民的普遍认可和新闻媒体的集中关注。

3.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十一五”以来,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按工信部统计体系)从2005年的302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500多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0%。“十二五”期间,武汉电子信息产业布局进一步呈现多元化趋势,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东西湖国家经济开发区、江汉经济开发区、洪山创意产业园等园区竞相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两区多园”的格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武汉电子信息产业掌握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国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武汉中国光谷”已经成为中国光电子产业的重要品牌。

近年来,武汉市软件产业增幅每年保持在30%以上,2013年软件业务收入达到736.3亿元,成为电子信息产业新的龙头。全市累计认定850家软件企业,登记软件产品670件,累计登记2981件软件产品。软件从业人员达11万多人。全市通过CMMI二级以上认证企业46户,收入超过1亿元的软件企业77家。涌现了烽火通信、华工达梦、中地数码等一批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

4.“智慧武汉”引发信息化建设的新热潮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和大数据等迅速发展和深化应用,“智慧城市”从概念走向实践。智慧城市建设是武汉市“十二五”期间确立的战略目标,是市委、市政府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一项重要工作。智慧城市建设以民生领域为重点,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和更广泛的网络连接等信息技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多个领域,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需求为导向,通过整体规划,重点推进,在多个领域中广泛开展智慧城市示范项目建设。2010年6月30日,国务院公布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武汉成为12个试点城市之一。武汉市以“光城计划”为特色,首创广电媒体和电信运营企业组建三网融合合资公司,推进三网融合业务上从竞争趋向竞合的新路径,这一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武汉模式”被评为2010武汉“十大新闻事件”。

武汉是目前全球唯一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在全市范围推动实施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2011年8月,武汉在中国首次公开向全球招标智慧城市顶层设计。2012年9月,武汉市政府常务会正式批复了《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设计》(即顶层设计,包含1个总体规划,4个体系规划及15项应用领域规划),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台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随后,武汉市紧紧围绕改善城市运行效率、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为市民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应用项目,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涉及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居家养老、智慧商贸物流以及智慧生活等示范项目建设,在推进智慧城市应用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国内著名专业媒体《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称赞:在智慧城市这片蓝海上,武汉市一改过去“醒得早、起得晚”的建设模式,及时抓住了机遇。

三、武汉市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武汉市信息化建设总体上看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整体水平较高,但与东部发达城市以及国际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和质量还有待提高;信息产业大都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大而不强,支撑力不足;信息化应用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工作生活的深层次需要;信息化建设中跨部门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不力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信息安全隐患凸显。

要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建设总体布局和发展路径的认识,不应局限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更多的是从完善城市基本功能、提高城市未来竞争力、挖掘城市发展潜力、推动城市整体发展的战略层面予以关注。

四、武汉市信息化建设重点取向

1.树立科学的发展导向和睿智增长的发展路径

突出功能提升的发展方向。对中心城市或特大城市而言,城市功能是建设全球城市的基本支撑,创新驱动是城市科学发展的根本路径。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着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相对集中、空间紧凑、适度混合,转变土地利用模式,大力推动城市更新,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坚持公交优先,倡导绿色出行。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要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努力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发展,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打造“智慧服务”和“智慧制造”。

2.坚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全力打造“智慧武汉”

智慧城市是综合城市发展规划、城市运行管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等为一体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提升现代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战略制高点。建设智慧城市,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调整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武汉是国家中心城市和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加快引进和和培育智慧产业(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产业)的优势企业,完善产业链建设,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智慧产业集群,以重点区域和领域示范为突破口,把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落到实处。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舆论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注重加强技术应用和推广,注重舆论宣传和引导,提高政府、企业、市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认同度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协同度,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运作为手段、以企业和市民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推进机制,形成各方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最终实现推进武汉市经济与社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复兴大武汉的目标。

3.推动新型城市建设,强化城市运行的基础保障

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包括: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强化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推广智能化信息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促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增强城市要害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

提高城市运行的智能化水平。大力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建设国际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创造畅通、高效、智能的城市综合信息网络环境,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积极运用先进传感、网络传输和信息处理技术,推进城市智能化管理,提升城市运行效率。

黄长清

2014年7月

◆ 1985年,中南地区轻工市场商品交流大会,成交额达1亿多元

◆ 1985年,中南地区轻工市场商品交流大会,吴官正市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 1986年,武汉市轻工业生产市场需求信息发布会

◆ 1987年9月20日,武汉市经济信息中心成立大会,武汉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唐伯宽(左四)、武汉市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姜忠汉(左一)、武汉市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王让炎(右一)出席会议

◆ 1988年,武汉经济信息网络成立大会,国家信息中心主任周宏仁、武汉市副市长姜兆基、武汉市发改委主任楼隆极、武汉市发改委副主任唐伯宽出席会议并讲话

◆ 1996年全市经济信息系统工作会议

◆ 1989年12月30日,《武汉市经济信息系统整体规划方案》鉴定会议,国家信息中心主任高纯德(左)、武汉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唐伯宽(中)、武汉市经济信息中心主任曾凡立(右)出席会议

◆ 1989年武汉经济信息网络工作会议

◆ 2000年武汉政务网络开通仪式

◆ 武汉市市长王守海(前排一)、武汉市政协副主任粟道云(前排二)、武汉市人大副主任王成宇(发言者)、武汉市发改委主任路策(二排二)出席开通仪式

◆ 2001年,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左三)、武汉市信息产业局局长杨新年(左一)、武汉市信息中心主任董志嘉(左二)、武汉市政协副主席粟道云(左四)、武汉市信息产业局副局长李名彰(左五)、武汉市发改委副主任晏蒲柳(左六)出席武汉市信息产业局成立揭牌仪式

◆ 2001年,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右一)、武汉市政协副主任粟道云(右二)视察武汉市信息中心政务网络机房

◆ 2002年,武汉市信息产业局局长杨新年出席信息化论坛

◆ 2003年,武汉市信息中心主任李协军(左一)主持出席“重塑武汉市制造业论坛”

◆ 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右二),省长罗清泉(右三)视察武汉电信

◆ 2004年12月,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右三)、副部长曲维枝(右二)参观中国信息化成果展览武汉展会

◆ 2005年,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

◆ 2006年1月11日,武汉市信息产业局局长晏蒲柳(右十一)出席第四届中国政府网站评估结果发布和经验交流会,武汉市在2005年度“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排名第二

◆ 2006年,市委书记苗圩(右一)视察南湖光纤入户工程

◆ 2006年,全国体育信息科技大会暨体育信息产品展览会,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湖北省副省长蒋大国、武汉市副市长刘顺妮等出席

◆ 湖北省副省长蒋大国(右四),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 建 中(右 三),武汉市副市长刘顺妮(右二)视察展会

◆ 200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视察武汉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 2007年4月,国务院信息办陈大卫副主任(左二)考察市东西湖区信息服务业,东西湖区区长晏蒲柳(左一)、市信息产业局局长黄家喜(左三)陪同考察

◆ 2007年4月,国务院信息办电子政务组组长陈小筑(右一)主持召开全国电子政务检查工作分片座谈会

◆ 2007年数字长江万里行(信息化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论坛)

◆ 2007年,鄂港粤经济合作洽谈会武汉市信息产业局局长黄家喜(后排右二),武汉市信息产业局副局长胡大平(右一)出席签约仪式

◆ 2009年,邵为民副市长(左一)向武汉10M以上高带宽用户颁发证书

◆ 2010年,市长阮成发(右二)、副市长袁善腊(右一)调研东湖高新区

◆ 2010年,市长阮成发等到武汉理工科技园理工光科股份有限公司,调研光纤及光纤传感技术在物联网方面的应用

◆ 2010年,市委书记杨松为武汉中国光谷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揭牌

◆ 2011年6月,武大吉奥常务副总裁宋爱红女士接待胡锦涛总书记观看“天地图”演示和汇报

◆ 2011年,市长唐良智(右一)一行查看全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建设情况

◆ 2011年,武汉市“黄鹤白云”计划第一批云计算示范项目发布会召开

◆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袁善腊为示范项目授牌并发表讲话

◆ 市信息产业办黄长清主任主持发布会

◆ 2011年,武汉市三网融合合资公司工作会议,武汉市副市长邵为民(左二)、武汉市信息办主任黄长清(左三)、副主任胡大平(左四)出席会议

◆ 2012年7月,武汉市信息中心主任易志雄(右二)到江夏区调研电子政务工作

◆ 2012年,第九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

◆ 2013年11月,武汉市信息中心主任王留军(左排三)接待原南京市副市长蒋裕徳(右排三)、南京市信息中心党委书记童隆俊(右排四)、南京市信息中心副主任邓贤峰(右排一)一行来汉调研

◆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市民之家

◆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