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穴位全息论
人体穴位很多,根据穴位分布情况可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经穴又称为十四经穴,即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未列入十四经的穴位称为奇穴,以压痛点为穴称为阿是穴。
这些穴位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本脏、表里脏腑所属组织器官的病证;穴位的这种多功能性说明穴位并不只治某一种病证,而具有治疗功能的多样性、系统性、全息性。具有全息功能的穴位多分布在十四经上,根据穴位主治功能的不同又分以下几类。
一、五输穴的全息律
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5类穴,它们都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分别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以应五脏。每条经从四肢末端开始,依次是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其井穴为经气所出,如水的源头;荥穴为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输穴为经气所灌注之处,如水流由浅入深;经穴为经气所行经过的部位,如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合穴为经气如百川汇合入海。显然每一条经络均包含有五脏之气。六阳经虽也有井、荥、输、经、合5穴,分别代表金、水、木、火、土,但其性属阳,与六腑相合,且别出一原穴,变为6穴,以与六腑之数相合。由于各脏腑之间是相互贯通渗透的,故各经络之间也相互贯通渗透,五输穴以特殊方式体现了每一条经含有各脏腑信息而成为比较典型的全息元。
因此,运用五输穴治病,不仅可以用本经穴,也可用别经穴。因为每一条经都对全身起重要作用,对整体来说,每条经都是一级全息元。另外,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也具体体现、运用于五输穴治疗中。
二、原穴和络穴的全息性
原、络穴绝大部分位于四肢腕踝关节附近,某一脏腑经脉也与该经所隶属的原穴有密切联系。原即来源、原气之意,即脏腑的病变,与脏腑有关的五官等组织器官疾病往往反映于十二原穴。络穴大多分布于表里两经的联络处,联络表里脏腑,所以脏腑有病可以反映在体表经络穴位上。原穴和络穴这种穴位包含有其他脏腑、组织、器官的信息,对于整体来说,属于大全息中的小全息。用原穴和络穴治病,不但可以治疗本脏病、本脏所属组织器官的病,也可治疗相表里脏腑病及其组织器官的病。
三、腧穴、募穴的全息性
腧穴和募穴均分布于躯干部。“腧”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募”穴是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的穴位。两穴都是脏腑和其表里脏腑,及其所属组织器官的“信息缩影”。对于整体来说,也是大全息中的小全息。用腧募二穴可以治疗所对应的脏腑、表里脏腑,及其所属组织器官的疾病。如肝腧穴可以治疗肝病、胆病、眼病、筋病、情志病等。
四、八脉交会穴和下合穴的全息性
八脉交会穴指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经脉中的8个穴位,这些穴位均分布于四肢腕踝关节的上下。下合穴是指足三阳经的合穴和手三阳经下合于足三阳经的穴位。这类交合穴使脏腑之气相互渗透和灌注,纵横交错,互相贯通,对于整体来说,此类穴属于大全息中的小全息。
五、八会穴的全息性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聚会之处,虽属不同经脉,但均对各自相应的脏腑、组织等病证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如诸脏有病,可取章门为主穴;诸腑有病,可取中脘为主穴;诸气有病,可取膻中为主穴;诸血有病,可取膈俞为主穴;诸筋有病,可取阳陵泉为主穴;诸脉有病,可取太渊为主穴;诸骨有病,可取大杼为主穴;诸髓有病,可取绝骨为主穴。此类穴位多为精(经)气所聚,具有调节整体功能的作用,属于功能全息中的小全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