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络、穴位全息论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它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分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此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
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称为腧穴。“腧”与“输”通,有转输的含义,“穴”有孔隙的意思。腧穴是针灸、推拿施术部位。
经络、穴位全息学说是在全息思维、生物全息律的启发下提出来的。经络、穴位全息概念与全息生物学说、全息元中的全息略有不同。前者主要指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分布规律的全息性,后者是人体信息的缩影,是反射对应的关系。
第一节 经络全息系统
人体全息律的发现,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天地、更丰富的想象空间,为现代医学提供更直观、简便、实用的全息思维模式。经络系统的全息性也得到了初步的认识。不过,经络系统的全息是大全息,即跨越几个全息单元,自成一体的“独立部分”,是对整体而言,并非解剖学上的“相对独立部分”。经络系统是遍布周身的大系统,与整体相比仍然是局部。就其全息性来说,与全息元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从“局部”对应于整体,并从“局部”反映和影响全身,两者的作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全息作用。人体经络系统无论表现什么样的特性,都属整体全息,所以又可称为经络全息系统。
一、经络组成的全息性
经络在组成上并非只是一条线,而应当把它看着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其内容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孙络和浮络,它们共同维系经络的客观存在性,离开其组成部分就谈不上经络,或经络信息不全,而每一条经络就有这么丰富的内涵。因此,认为经络在组成上就表现为“整体区域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全息单元。
十二正经全息系统即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十二经脉命名是结合阴阳、脏腑、手足三个方面而定的。
二、经络分布的全息性
经络在人体上分布的全息性主要表现在阴经分布四肢大全息元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四肢大全息元的外侧面。太阴在前部,厥阴在中部,少阴在后部;阳明在前部,少阳在中部,太阳在后侧部;共同维系四肢大全息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三段论”为全息元找到了依据,经络的纵向分布也符合“三段论”的逻辑,那么经络循行所经过的经筋、经别、皮部就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全息单元。
三、经络循行连贯的全息性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络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
十二经脉连接的规律:①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衔接。如手太阴肺经在腕后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手厥阴心包经自掌中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足跗上与足太阴脾经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走足心与足少阴肾经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足跗上与足厥阴肝经交接。②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交于鼻旁,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通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③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十二经都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连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经络把五脏六腑联络在一起,并且五脏六腑之气循行于每一条经络之中,循行传注,形成闭合全息运行通路。即经络是脏腑经气信息通道,五脏六腑之气经过每一条经络,五脏六腑有什么病状可在经络循行路线上有所反应。因此说,经络的连接把人体各部分都连在了一起,经络是整体信息的缩影,如足太阳膀胱经是最有说服力的一条经络。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的全息性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的全息性
经络的生理功能的全息性在于经络沟通内外,联系肢体,具有联络脏腑和躯干四肢的作用,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再者,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营养周身的作用,即经络保证全身组织、器官的营养供给,为整个人体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同时,经络还具有抵抗外邪、保护身体的作用,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使卫气密布于皮肤之中,加强皮部的卫外作用。
(二)经络的病理反应的全息性
经络的病理反应的全息性在于反映疾病,内脏有病时便可在其相应的经脉循行部位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如在膀胱经背腧穴皮部上有红丘疹点,或按压有条索状物,或有压痛即可诊断相应脏腑的疾病。
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经。经脉有病可以传入内脏,内脏病也可累及经脉。
五、经络上穴位分布的全息律
每条经络在肘、膝关节以下分布有5个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简称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五穴。五输穴与五行相配阳经井穴属金,荥穴属水,输穴属木,经穴属火,合穴属土;阴经井穴属木,荥穴属火,输穴属土,经穴属金,合穴属水,即每条经上五输穴的分布都具有五行特性,五行配五脏六腑,在每条经络上都可以体现五脏六腑之气,所以每条经络上五输穴分布的全息律说明每一条经络都是五脏六腑组织器官的“信息缩影”,每条经络都是一级全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