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诊疗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人体全息律研究进展

全息医学是近30年才提出来的新的认识人体的思维模式。人体全息元是人体全息律的基本结构单位,人体全息元与整体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信息交换,人体全息元的各位区均可反映特定整体部位的变化。人体全息元上的反射区域如果以其所反映的特定整体部位的组织器官的解剖部位名称来命名,则它们在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与其所反映的组织器官在整体的空间排布规律相似,就如同人体信息的缩影。这种反射区穴位分布的规律又称为人体全息律,即指躯体的任何一相对独立部分都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整体机体变化的信息,每一组织器官都可以把各自的活动信息,按照自身在整体空间排布方式投射到各自所对应的反射区全息元的特定穴位区域上。

一、人体全息律中外古今论

在古代没有全息律之说,但在《黄帝内经》中,很多处已记载了局部反映整体的内容,其发现的穴位仅反映人体的某些部分。如《灵枢·五色篇》记载“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肾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胃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颊车以上者股也,中央者膝膑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这段文字描述人体五脏六腑、四肢在面部的投影反射区,说明古人已发现人体可投影到局部,用以诊断治疗全身疾病。再者,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舌诊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如《临症验舌法》中所说:“内外杂证,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危急疑难之倾,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唯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唯有舌可验。”可见舌诊在临床诊断方面的重要性,实际上人体在舌部上的投影,也就是古代人体全息律依据所在。

中医诊断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寸口诊法”, 《素问·五脏别论》说:“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说明寸口脉可以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说明古人已掌握从局部透视整体、整体又投影到局部的全息律思想。

至于中医其他诊断方法中也贯穿有全息律的思想,如望眼、望齿、望口、望发、望鼻、望色、望耳、望手等都包含有全息律的规律,说明古代医家已掌握人体全息律并应用于临床,指导临床诊断。这种古老的全息思想流传至今,仍然是中医学诊病一大特色,中医学若离开这些全息思想也就失去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价值和灵魂。

国外医学家对人体全息律的认识,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的“部分包含有整体”的全息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在《旧约》中记载:“一个手足骨折的人,一个驼背或矮小的人,他的眼内有斑点,不可能向神烧化、奉献祭品,因为他有躯体的缺陷。”古埃及人早已认识到虹膜是整个人体信息的缩影,19世纪中叶之后,布达佩斯的IgnaceVon Peezely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研究发表了《用眼作诊断的探讨引论》,详述了虹膜隐藏的奥秘,并记载了35个定了位的虹膜区域诊断位置,其定位区域现在仍指导着临床。20世纪初,Leon Vannier对虹膜进行进一步研究,于1923年发表了《论应用眼睛作各种疾病的诊断》,描述了机体各部分的病理状态、陈旧性损伤以及正在发生的功能紊乱在眼睛上都有异常的改变。

耳部全息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法国的外科医生诺吉尔博士受一位民间医生的启发,经过6年的系统研究,并于1957年《德国针术杂志》3~8号发表“形如胚胎倒影式的耳穴分布图谱”,从此耳穴全息疗法在德国推广开,并流传世界各地。在1958年12期的《上海中医杂志》刊发了耳全息穴位分布图谱。

手掌全息在西方研究得也比较早,尤其是手掌皮纹全息研究。1788年迈纳(Mayer)发现皮纹排列模式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1892年戈尔顿出版了《指印》一书,描述了皮纹分类方法,并率先发现皮纹发育的遗传学证据。1936年库明斯首先描述了先天愚型患者的异常皮纹学表现,后来传到东方,众多医家对异常皮纹图形应用于临床疾病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在16世纪中,阿当姆斯和阿塔提斯医生把中国古代的足底按摩介绍到欧洲。1917年,英国耳鼻喉医生菲特兹格拉德,提出了人体区带反射理论和人体反射区带图,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足反射疗法,于1917年出版了《区域疗法》一书。公布了人体反射区域图,将人体纵向划分为10个区带,每个区带都是人体信息的缩影。菲特兹格拉德早在维也纳工作,结识了对中医学颇有研究的布雷斯勒博士,并继承他的中医学理论和经验,从中医经络系统里受到启发,晚年的菲特兹格拉德与其学生美国按摩医生英哈姆合作,一方面根据反射区带图绘出了足的反射区带,一方面根据剖析,将人体的各器官系统投射到足反射区带内,绘出人体在足的全息图。从此以后,足反射疗法正式应用于临床。菲特兹格拉德的科学发现引起了西方医学界人士的重视。与此同时,美国、英国、德国、瑞士、奥地利、前苏联等国的学者也相继发表了反射区疗法的论著,学者们以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等基本医学理论为指导,总结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了现在的足全息图。

英国1978年成立了第一所反射区疗法学校,1984年成立英国反射学协会。

1989年5月举行第一次北美反射学代表会议,并成立北美反射学会。

1980年瑞士神父吴若石在台湾大力推广足部反射区健康法,1982年在台北成立“国际若石健康研究会”。

1980年7月在日本东京举行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国际研讨会,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执行委员会温贝尔格女士以观察身份出席了会议,对足健法给予极大的支持和肯定。

二、人体长骨穴位群规律

张颖清先生在人手第二掌骨侧,发现了对应全身各部位的新穴位群。这一穴位群的穴位排布的结果,使第二掌骨节肢系统像是一个胚胎。在第二掌骨节肢根据这个穴位系统中压痛点或低电阻点的有无和位置,可以大致判断全身有无疾病和患病的部位。而针灸或按摩第二掌骨节肢与疾病部位相关的穴位,则可以治疗全身对应部位的疾病。这样,第二掌骨节肢穴位群,反映着全身的生理、病理信息,称为全息穴位群。

第二掌骨节肢系统,却是一个一般的长骨节肢系统,这一节肢与第三掌骨节肢、第四掌骨节肢、第五掌骨节肢、第一掌骨节肢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与各个指骨节肢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与桡骨、尺骨节肢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与下肢的各个长骨节肢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从而促使笔者得出了一般结论:人体各个长骨节肢和大的相对独立的部分,都和全部整体的各个部位相关,都有像第二掌骨节肢那样的对应全部整体各部位的穴位群。这就是穴位全息律或穴区全息律。穴位全息律或穴区全息律,包括了人体长骨节肢全息穴位系统,也包括了前人已经发现的耳针等系统。后来在实践中检验,证明穴位全息律和穴区全息律是真实的。张颖清发现的各个长骨节肢的全息穴位群,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医院、许多医生的验证和应用,至1992年的统计,诊治58万余例,治疗病种为200余种,平均总有效率为90%。

三、人体“三段论”学说

不论是中医学或是西医学的观点,人没有四肢仍然可以存活,但不能没有头、颈、躯干这三段。缺少任一段,生命都将终结,说明这三段在人体是相当重要的,同时这三段每段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局部,这种局部三段是不可分离的,即每一段都离不开另一段而存在,三段相互依赖、互相协调、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这就是人体存在“三段论”的依据。

头部是神经中枢,由大脑、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叫脑神经。大脑是指挥中枢,是接受信息和处理反馈信息的地方。

颈部是头部与躯干部联系的纽带,也是心脏向头部供血的必经之路,是人体的要塞,是信息传递的通路,也是营养物质上达大脑的桥梁。人体经络的手之阳经、足之阳经,及督脉、任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都循经颈项部。所以,颈项是人体信息“高速公路”,也是营养物质上达大脑的运输管道,没有颈项就没有生命。

躯干段包括胸腹腔,在人体是五脏六腑的位置所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能源中心。五脏六腑相互协调发挥各自的作用,人体营养物质必须经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通过心脏运输分布到人体的各个角落。

通过肺提供足够的氧气,燃烧营养物质为机体提供能量。机体代谢的废物又经大肠、肾、膀胱、肺排出体外。所以胸腹腔是人体的机器运转的心脏所在,没有胸腹腔内的五脏六腑,机体生命也将从此终结。

从人体三段分布规律而发现,人体四肢也存在这种规律。如:人的手指是三段,人的手也是三段(指段、掌段、腕段);人的上肢又是三段(即手段、桡尺段、肱骨段)。人的足趾也是三段,足掌部也是三段(即趾段、跖骨段、跗骨段);下肢也是三段,即指足段、胫腓段、股骨段。

由此说明人体的整体性与可分性,可分性中的信息完整性体现在再可分性里。人体的上肢、下肢单独作为一个全息元来说,它又包含着小全息元。如上肢是个大全息元,包含有手段、桡尺骨段、肱骨段全息元;而手段全息元又包含有指段、掌骨段、腕骨段全息元;指段全息元又包含有第一指节、第二指节、第三指节,下肢亦如此。

根据“三段论”,人体上肢的全息元单元就很好划分了,从肢体组织结构来划分其部位,同时存在着大全息包含小全息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理解了,就可以解释临床上全息不对应或全息元上错倒信息反射区现象。

根据“三段论”,头部、颈部、躯干部是依次排列,不能前后颠倒,即头部远离心脏的规律。就可以确定四肢上的全息元头穴应远离心脏,呈离心性分布规律。那么越靠近躯干的部位应为足穴。再根据张颖清先生的四肢长骨穴位分布全息律可以定位四肢的大全息元和小全息元上的穴位分布。

人体“三段论”也告诉我们,人体颈、胸、腹、上肢内为阴面,项、后背、四肢外属阳面,阴阳交界线为赤白肉际线。人体的长骨赤白肉际线的两头正好是骨端的头或隆起处,那么人体长骨赤白肉际线就以长骨头端或隆起处的体表标志和骨性标志来定位。

四、穴位分布的全息律

张颖清经过研究发现,人体节肢恰像整个人体的成比例的“缩小”。他把这一规律总结:人体任何一个节肢——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这样的微系统,任何一节肢的新穴都遵循着第二掌骨侧相同的分布规律。这一规律即是穴位分布的全息律。

穴位分布的全息律穴名表达是以穴位反映或治疗疾病的部位或器官组织部位来命名。在四肢,各节肢系统的远心端是头穴,近心端是足穴,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是胃穴,胃穴与头穴连线的中点是肺穴,肺穴与胃穴间是肝穴,肺穴与头穴三等份点分别是颈穴和上肢穴;胃穴与足穴的中点是腰腹穴,胃穴与腰腹穴连线分三等份,从胃穴开始的中间的两个等份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和肾穴,在腰腹穴与足穴连线中心点是下腹穴。并且每相连的两节肢,总是对立的极连在一起。

穴位的分布的全息性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关系,这是全息穴位的特性,即全息穴位包含多个组织器官部位如表1-1:

表1-1 穴位分布全息律

穴位分布在长骨上恰像人体在这个长骨上的缩影,即穴位排布规律是按照人体的组织器官所在部位来确定的,并非都在一条直线上,而是立体分布的,不应只认准一点。如头穴位包含有耳,那么治疗耳病应在头穴的两侧,并不是在中间头穴点上;大脑在头穴的稍上方,而咽在头穴的稍下方,眼和鼻在头穴的正中。其他穴位也是如此似人形立体分布,这就说明全息穴位的全息性和立体性、多功能性,既可反映疾病,也可在该穴位诊断治疗疾病。

五、全息穴位分布特点

全息穴区定位是影响全息诊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从目前全息医学理论上看,全息穴区定位比较乱,学者不易清晰掌握。比如手、足就有数种不同定位方法,没有任何权威部门和权威理论来评定哪一种科学客观,临床诊疗效果明显。本人根据生物全息律的观点,生理和病理上相关部位在人体分布的规律。探讨人体不同结构单位或节段都是处于某个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化了的全息胚,全息胚就包含着人体全部生命信息,不论生命是显性或隐性,有利于对各种全息单元的穴区定位达成共识。

(一)人体全息穴区分布特点

1.点状全息元

人体全息单元可能以一个“点”出现。如八会穴,脏有病者可取脏之会穴章门;腑有病者可取腑之会穴中脘;气有病者可取气之会穴膻中;血有病者可取之会穴膈腧;筋有病者可取筋之会穴阳陵泉;脉有病者可取脉之会穴太渊;骨有病者可取骨之会穴大杼;髓有病者可取髓之会穴绝骨。其脏、腑、气、血、筋、脉、骨、髓都具有全息性,脏其实包括心、肺、肝、脾、肾,亦即五脏有病均可取脏门穴,章门穴这个“点”就是一个全息单元。再如合谷穴可以治疗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失音、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痄腮、疔疮、经闭、痛经等二十几种病症,由此说明合谷穴是一个全息性穴位。像合谷这样的穴位还很多,总体上来说,某一个点能够治疗3种以上不同病理特性的疾病即可认为该“穴”具有全息特性,这就是全息穴区定位的“点”特性。

2.线状全息元

全息穴区呈线状分布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人体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任、督二脉在胸腹和背腰部的分布,膀胱经在背腰骶部的分布,华佗夹脊,以及分布于四肢节段的赤白肉际线,第二、五掌骨侧线等都是线状分布。十二正经的每一条经上从肢体远端向心端分布着五输穴,五输穴又根据其不同特性分属五行,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使每一条经穴上的五输穴具备相生相克特性,其五输穴治疗范围扩大,中医五行的全息特性,赋予了五输穴的全息特性,丰富了五输穴的功能,故每一条经都具有全息特性。督脉、华佗夹脊、膀胱经在背腰部的分布正对应着人体的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具有同等全息特性。第二、五掌骨侧和人体四肢节段赤白肉际线符合生物全息律的特性。

3.面状全息元

全息穴区呈面状分布更能形象地说明全息元是人体的投影,是特化了的全息胚。如面部、鼻部、舌部、眼部、耳部、头皮部、手部、足部等都可用全息胚形象的投影其上。其穴区对应即可根据胚胎的姿势形态来分布,呈一一对应关系。其中耳是最形象的胚胎投影,在耳部根据对应关系就可以诊断治疗全身各种疾病。面状全息穴区比较直观,只要对胚胎的躯干、四肢、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的分布相清晰,就可在面状全息元对应的位置上找到相对应的人体躯干、四肢、脏腑等组织器官的投影区。所以,面状全息元穴区分布比较有规律,部位相对稳定客观,易学易记,并且易于操作。

4.体状全息元

从生物全息律的观点来看,在人体任一节段体都是一个全息胚或全息单元,在这个全息胚节段体上就会找到全息胚的投影区。任一节段体我们都应该把它看着一个胚胎状的人体,节段的阴面应为全息胚胎的阴面,节段的阳面应为全息胚胎的阳面。那么,在人体任一节段体就可投影全息胚的脏腑、躯干、四肢等组织器官。如颈段、指段、尺桡段、肱骨段,股骨段、胫腓段、趾段等都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全息胚投影体。根据胚胎的姿势形态,把节段体看着一个胚胎;或者,把节段体看着是一个胚胎的缩影,这样以来,在节段体上的全息穴区的定位就一目了然。

5.大全息包括小全息

大全息是指以我们的肢体组织而言,区域范围大,可以包容几个小全息单元;小全息即指单个的点、线、面、体。假若我们把上肢看着一个大的全息单元,其包括指、掌、腕、尺桡段、肱骨段,以及上肢的经穴全息线。为大全息单元定位穴区时就应考虑到大全息中的穴区就可能是其所包含的小全息中的穴位,有时也会出现在小全中的穴位是治疗甲种病的,在大全息相应位置上却可能治疗乙种病。这就要看其病变反应点是哪一种病先成显性,先暴露出来,这也是一个全息信息问题。所以在大全息上选穴应遵循先小(全息)后大(全息)选穴原则。

(二)人体全息信息平衡对应特点

1.正信息对应

正信息是指全息单元信息码排列秩序是与人体躯干信息直接对应,不出现倒错或逆信息的情况。即躯干信息是头上,颈中,胸腹腔在下的信息分布规律。而有些全息穴元的信息对应也应遵循头上,胸腹腔在下的规律。如头皮、鼻部、面部、舌部、颈部、任脉、督脉、华佗夹脊、背腰骶部膀胱经等都是正信息对应关系。大家也可以看出这些全息元有一个特点,即其都分布于躯干部,从这里也可以得出结论,躯干上的全息元的信息多为正信息对应。那么,我们在探索躯干上新的全息元时应注意信息不能颠倒。

2.逆信息对应

逆信息是指全息单元的信息码排列秩序是与人体躯干信息相反对应。即全息元的头部信息在下,胸腹部信息在上的逆向排列秩序,正如胚胎在母体内孕育一样,头向下,是正胎位,否则,胎位不正,就会难产。人体有些全息元信息码排列秩序也遵循胚胎信息码排列秩序,如耳,掌,足,第二、五掌骨侧,指段,尺桡段,肱骨段,胫腓段,股骨段,以及十二正经在四肢的分布等都是逆信息对应。这些全息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组织器官肢节都呈远离躯干方向生长着,所以在这些部位研究全息单元时应考虑到信息倒错或逆向的问题。

3.点信息对应

点信息即是以一个点作为信息对应关系,这个点可能是一个穴位,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部位。如合谷穴、足三里等是一个穴位;而眼部、巩膜、口部、脐部都是以一个点为中心,沿着周围排列,其信息呈环状分布。有的根据先天或后天八卦排列方位来定五脏六腑的位置,其原理来源于先后天八卦信息排列秩序上,八卦信息又对应于人体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所以点的信息对应较为复杂,不易掌握。

(三)人体全息不全的特点

1.全息穴区分布不全

全息穴区在人体各部位的分布是根据生物全息律和全息胚理论来定位的,不可避免的出现全息穴区不全的问题。因为生物全息律和全息胚在穴区定位方面主要针对大的单一节段和组织器官,不同的全息单元穴位面大小差异太大,穴位名称笼统,信息量大,有时无法区别细微的差别。如有的图中标“头”穴,而头部的组织器官非常多,非常复杂,仅仅一个头穴无法表达头部组织器官的所有信息。由于全息穴区概念笼统,操作者有时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并且无法评定全息穴位的诊疗效果。

2.全息穴区功能不全

尽管在人体找到很多全息元,在临床上是否所有全息元或全息穴区都有临床诊疗意义,事实并非如此,有很多全息元或全息穴区功能不全。不全有二:一是全息穴区一直处于隐性状态,即全息胚信息在此全息穴区不表达,所以在穴区治疗不一定有疗效。二是脏腑组织的生理、病理疾病信息没有反映到某一全息元的穴位上,一直处于隐性而不表达的状态。故有时在某一全息元找不到疾病诊疗的指针。这就要求在诊疗时互相参详辨证,亦即全息元之间要对比,找出最敏感诊疗穴位,只有这样临床上才能达到最佳诊疗效果。

3.全息信息不全

全息信息不全也是临床全息诊疗的一大特点,有些全息元从整体上来看信息是全的,但具体到全息元中的某一穴区,就不一定信息能全部显现表达出来。有的生理病理信息呈显性,有的生理病理信息呈隐性而不表达,没有表达的信息穴位在临床诊疗上就没有意义。

总之,全息元以及全息穴区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可循,易学易记易掌握。只是要注意全息元以及全息穴位不是包医百病的良穴,而在临床应用时要辨证施治,全息元之间要相互参详,在不同的全息元上寻找显性敏感诊疗穴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临床全息诊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