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诊疗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章 全息治疗方法

全息医学治疗方法很多,临床上以简便、经济、疗效显著的技术为主,便于操作,便于掌握应用,同时又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经临床实践,不断完善全息诊疗技术。

第一节 体针全息疗法

体针全息疗法是指以毫针为治疗工具,运用不同的针刺方法刺入人体相应的腧穴,疏通人体经络,调整脏腑气血,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以防病治病、保健康复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针法练习

为了使针刺达到预期效果,且做到进针不痛、起针不觉、针至而有效,则必须有高超的针技,因此必须经常练习各种针法,同时为了增强指力,还必须锻炼身体,使身体强壮,精神饱满,气血旺盛,保证手法的顺利实施。

(一)持针练习

1.单手持针法 为持针的基本手法。以拇指、示指捏紧毫针的针柄,中指指尖抵住针尖,使针尖露出指端2~3mm,针尖垂直于穴位之上。此法适用于较短毫针。

2.双手持针法 右手拇指、示指捏紧针柄,左手以酒精棉球裹住针尖上方约5mm处的针体,使针尖与穴位垂直。

(二)针刺手法的练习

1.进针手法 《刺法启玄歌》说:“左手按穴分明,右手持针亲切。刺荣无伤卫气,刺卫无伤荣血”。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进针的时候要定穴准确,双手配合进针,使进针不痛。同时要掌握好进针的技巧,深刺浅刺分明,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常用的进针手法有以下几种。

(1)指切进针法:左手拇指或示指指甲用力快速切压穴位皮肤,右手持针贴着左手指甲面垂直快速刺入穴位之中。

(2)舒张进针法:左手拇指、示指或示指、中指将所选腧穴处的皮肤撑平、绷紧,然后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穴位之中。

(3)提捏进针法:左手拇指、示指将腧穴处的两旁皮肤紧紧捏起,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穴位之中。

(4)夹持进针法:右手拇指、示指捏紧针柄,左手用消毒干棉球裹住针尖上方约5mm处,使针尖垂直于皮肤,然后双手同时用力,将针快速刺入穴位之中。

此外,还有捻转进针法、管针进针法等。在进针时,一定要先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且做到进针不痛,针入气至,则能大大提高疗效。

2.起针手法 “起针贵缓,急则多伤”。学针刺,必须重视起针。如果草率从事,往往造成对机体的损伤,且影响疗效。针刺完毕,起针时,先用一消毒干棉球压于穴位之上,然后将针柄轻轻摇动几下,再将针缓缓提至皮下,稍停一下,再快速将针拔出。如果起针时,针体被肌纤维缠住,拔不动,则不应强行拔出,否则极易造成损伤或断针,此时应该将针轻轻提插数次,针即松动,随后再缓缓起出。

起针后如果有出血,不要惊慌,如果是淤血疼痛者,还可以让血多出一点。出血后先将血擦干,再用干棉球按压数分钟即可。如果有皮下出血,仍应先压迫止血,再加以冷敷,隔日后再用热敷,以帮助淤血的消散和吸收。

3.进针角度 针刺进针时针体与皮肤之间形成的夹角称为进针角度。一般将进针角度分为直刺、斜刺和横刺3种。

(1)直刺:是针体垂直于皮肤进针,针体与皮肤呈90°夹角。直刺一般适用于四肢及腹部的穴位。

(2)斜刺:是针体与皮肤呈约45°的夹角进针。斜刺一般用于腰背、胸部的穴位。

(3)横刺:是针体与皮肤呈10~15°的夹角进针。横刺一般用于头部、背部、胸部以及皮肉浅表部位的穴位。

4.各种刺法的练习 掌握了进针、起针和针刺角度的要领后,则应开始练习各种刺法。常用的刺法有轻刺、重刺、点刺、浅刺、深刺、直刺、斜刺、旁刺、横刺、巨刺和缪刺。点刺、浅刺、深刺是针刺的深浅;轻刺、重刺是针刺的力量;直刺、斜刺、横刺是针刺的角度;巨刺、缪刺是针刺部位。

练习各种刺法,应先从轻刺开始练习,因为轻刺是一切刺法的基础。只要练习好了轻刺,其他刺法自能心领神会,得心应手。

二、行针

当针刺入人体穴位后会产生酸、麻、重、胀、热、窜、凉等不同的感觉,这些感觉叫气感,又叫“得气”。如果针刺后没有气感,称“未得气”。得气与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取穴是否准确,手法是否得当,病人体质强弱,病人心情是否紧张等。为了使患者在针刺时产生针感或使弱的针感加强,或进行各种针法操作,而施以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临床上行针手法一般分以下几种。

(一)基本手法

1.提插法 进针后,将针刺入深层为插,将针从深层退至皮下为提。提插时要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和忍受程度来决定提插的幅度、频率、时间和补泻,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2.捻转法 将针刺入穴位后,用拇指、示指捏住针柄,前后搓转,使针体沿其纵轴作逆时针、顺时针方向旋转运动为捻转法。同样捻转时的幅度、频率、时间和补泻也要根据患者体质强弱来决定。

(二)辅助手法

对体质虚弱针感迟钝者,可用以下手法进行催气。

1.循法 进针后,用手指在穴位的上下沿经脉的循行方向往返切按、揉压。

2.刮法 用右手拇指抵住针柄的顶端,示指或中指甲从下至上将针柄反复刮动。

3.摇法 右手拇指、示指捏住针柄,徐徐旋转摇动。

4.弹法 用右手示指或中指弹击针柄,使针柄前后颤动。

5.搓法 又称“飞法”,用右手拇指、示指捏住针柄,然后拇指向前、示指向后大幅度顺时针推转针柄至极限,接着拇指向后、示指向前极快地逆时针推转针柄,同时两指分开,似飞燕展翅,故称“飞法”。搓法针感极强,操作次数不宜过多,以3~5次为宜。

6.颤法 用右手拇指、示指捏住针柄,然后作快速的小幅度提插、捻转称颤法。

(三)补泻手法

针刺疗法只有补泻分明,才能达到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运行气血、治疗疾病的目的。正气虚则补,邪气盛则泻。一般来说,手法轻、幅度小、频率低、时间短、速度慢、顺经为补,反之为泻。补泻手法是针灸临床中最难掌握的一环,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常用的补泻手法有以下几种。

1.迎随补泻法 先垂直进针,得气后,将针退至皮下,再沿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为补,逆着经脉循行方向刺入为泻。

2.开阖补泻法 开合补泻是在起针时使用。起针时,将针徐徐上提,出针后急速按闭针孔,称为阖,为补法;起针时,迅速捻转,如觉针下空松,即快速上提,并摇大针孔使邪气泄出,不闭针孔,称为开,为泻法。

3.呼吸补泻法 呼吸补泻时呼吸要深长,且用口而不用鼻。让患者平卧,全身放松,在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反之,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

4.提插补泻法 针刺得气后,再将针退至皮下,然后用重手法快速将针向深部推进,进到一定深度后,再将针缓缓退出一小部分,重力快速推到深层,为补法。反之,得气后,用重手法快速将针上提,至一定深度后,再慢慢插入一部分,用同样手法将针提至皮下,为泻法。

5.捻转补泻法 针刺得气后,拇指向前,示指向后搓转为补;反之,拇指向后,示指向前搓转为泻。

6.徐疾补泻法 进针时缓慢将针推至深层,出针时快速提至皮下为补法。反之,进针时快速刺入深层,出针时缓慢提至皮下为泻。

7.烧山火法 烧山火为补法适用于虚寒证。因为行针后,针下有温热感,故称“烧山火”。即将人体穴位分为三个层次,浅部(上1/3天部)、中部(中1/3人部)、深部(下1/3地部)。进针得气后,将针退至浅层(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反复9次;再慢慢将针推至中层(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反复9次,最后将针推入深部(地部),仍行捻转补法,反复9次,再将针提至浅部(天部),依次如上,反复操作,直到患者感到有温热感产生,然后让针留在深部,患者有一种温热的感觉,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8.透天凉法 透天凉为泻法,适用于实热证。因为行针后,针下有凉爽的感觉,故称“透天凉”。透天凉将人体穴位分为三个层次,浅部(上1/3天部)、中部(中1/3人部)、深部(下1/3地部)。进针得气后,将针快速推入深层(地部),得气后,用捻转泻法,反复6次;再将针慢慢提至中层(人部),得气后,用捻转泻法,反复6次;最后将针慢慢提至浅层(天部),得气后,仍用捻转泻法,反复6次。依次如上,反复操作,直到患者感到有凉爽感产生,手法结束后将针留在浅层,出针时摇大针孔。此时患者就会产生一种凉爽的感觉。

三、临床应用

(一)选穴原则

穴位的选用应根据穴位的主治规律、经脉的循行方向,并结合辨证与辨病来选取。选穴时应力争少而精,必要的取用,不必要的坚决不用。对取穴的多少,单穴还是双穴,健侧还是患侧,必须结合经络脏腑辨证来选取。临床上常用的取穴方法有以下几种。

1.本经取穴法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病证归属于某一经,则取某一经的穴位。如咳嗽属于肺经病,取肺经穴位;腹胀、纳呆,取胃经的穴位;遗精、遗尿取肾经穴位等。经过辨证,在本经上选取恰当的主穴和配穴来治疗相应的病证。

2.表里取穴法 脏腑之间,通过经脉相连而互为表里。有些脏腑疾病即可利用这种表里关系,表病取里、里病取表来治疗,临床上往往收到显著的疗效。如肾虚腰痛,针膀胱经的肾俞、次髎;胃痛不可忍,针脾经的公孙等。

3.多经取穴法 有些病证由于病因复杂或由于病程过长,累及其他脏腑,或由于病变部位有多条经脉经过,因此治疗取穴时不仅仅是根据经脉的循行方向,还应结合辨证来取穴。如哮喘,由于肺脾肾三脏虚损所致,因而须兼取肺经、脾经、肾经、膀胱经等经上的穴位来治疗;而肩周炎因手三阳、手三阴经均经过病变部位,因而手部6条经脉的穴位均可选取。

4.验方取穴法 由历代医学家总结出来的对某些病有特效的穴位,在治疗上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牙痛针合谷,口眼㖞斜取牵正,腰痛取人中,胎位不正取至阴等。

(二)配穴方法

1.局部配穴 根据病变所在部位,取局部及邻近处的穴位来治疗。如口眼㖞斜取人中、颊车、牵正、太阳穴,胃脘痛取中脘、膻中、期门等穴。

2.远近配穴法 根据经脉循行及其主治规律来配穴。如牙痛取下关、颊车、足三里;腰痛取肾俞、委中等。

3.前后配穴法 五脏病变,根据俞募理论以及腹背的阴阳属性,采取前后配穴的方法来治疗其病变。如久病咳嗽取中府、膻中、肺俞;胃脘胀满取中脘、建里、脾俞、胃俞等。

4.上下配穴法 根据经脉分布主治规律,结合病证特点,可病在上而取其下,病在下而取其上。如巅顶头痛取太冲;胃痛取梁丘;足跟痛取风池;脚部酸痛,取肩井配足三里等。

5.随症配穴 对于全身性的疾病,不能归属于某一经、某一脏、某一腑,而需辨证施治,选取相对应的特效穴来治疗。如外感发热取合谷、风池、大椎、足三里等,昏厥取人中、十二井穴等。

另外,还有循经首尾配穴、原络配穴、五行生克配穴以及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配穴方法。

四、注意事项

(1)患者过饥过饱、酒醉大怒或精神极度紧张时不能针刺。

(2)患有感染性皮肤病、出血性疾病、严重过敏者不能针刺。

(3)五脏部位、大血管部位不宜直刺深刺,孕妇不能针刺。

(4)出现晕针、滞针、断针时应保持镇定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