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丹毒(2)
(3)湿热火盛证 常发于下肢腿股、足背等处,红肿灼热,向上蔓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行走困难;伴见纳少,渴不欲饮,头晕,舌红,小便不通或大便干结,苔黄腻,脉滑数。此气分湿热蒙上流下之证。温病学提出湿热的几大特点不难解释该证,湿性重着,易袭下位,故皮损在下肢,可伴小便不通;但湿邪之病变必以中焦脾胃为中心,故见纳呆;湿热蒸腾,浊邪害清,故头晕;舌红,大便干结,均热证也。苔黄腻,此脾胃之气津不能输调;湿热之证,脉象亦滑数。治以清利湿热,方用四妙散加减。小便不通可加茯苓;若热痛难忍可加桑白皮、牡丹皮、地骨皮;若伴瘀血可加紫草。
(4)毒热入营证 病变发展急骤,皮损范围迅速扩大,颜色紫暗,壅肿热痛,伴神昏谵语,高热夜盛,舌謇肢厥,躁动不安,恶心呕吐等诸逆证,舌红绛,苔黄燥,脉细数。此证乃失治误治,气分之证未解,毒邪既而入营入血之证。正气中虚,正虚之地易被邪犯,脉细数,为津伤,津伤不能制阳,虚热也。治以凉血解毒,清心开窍,清温败毒饮加减主之。若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躁动不安者加服安宫牛黄丸保之。
(5)邪去正虚,气阴耗伤证 见皮损肿减退,发热或不发热,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唇口干燥,眼目干涩,舌红少津,无苔或少苔,脉细微数。本证为丹毒欲愈之际,余毒将尽,气阴已伤。热毒已被控制,余毒将尽,故皮损肿减退。发热为阴津耗伤之后,阴不制阳之虚热。神疲乏力,为壮火食气后之气虚不足。胃阴亏虚,故不饥不食。唇、口、眼、目干燥,为热毒耗伤阴津,津亏不润所致。舌红少津,无苔或少苔,脉细微数,为气阴不足之象。治以滋养胃阴,方用益胃汤。
(6)外治方①水仙膏:水仙花取鲜品500g,剥去老赤皮与根须,入石臼捣如膏。敷肿处,中留1孔出热气,干则易之,以肌肤上生黍米大小黄疮(此乃脓毒外托之侯)为度。②三黄二香散:黄连、黄柏、生大黄各30g,乳香、没药各15g。为极细末,初用细茶汁调敷,干则易之,继而用香油调敷。温毒敷水仙膏后,皮间有小黄疮如黍米者此乃脓毒聚积,发于肤表,不可再敷水仙膏,过敷则痛甚而烂,三黄二香散主之。
房芝萱诊治经验
(1)水丹①内服经验方:金银花、生薏苡仁各20g,蒲公英25g,连翘、云苓、生地各15g,川大黄3g,黄芩、猪苓、当归尾、赤芍、红花、牛膝、车前子各10g。水丹的特点是脾胃积热夹湿,以致湿毒凝滞,而且水胜于湿。故在治疗时除清热解毒外,重用利水药物。水疱较多而且药后不消者,选加泽泻、木瓜、土茯苓、六一散。配合活血药的目的,不但能够提高清热解毒药物的效能,同时还能增强利水药物的作用。发热不退者,选加丹皮、生栀子、薄荷、石斛。②外治:水疱较大者,用针刺破,放出积液,用消毒药棉擦干,外用吃疮粉,将药粉干撒,若肿胀不消、渗液不止者,可改用油调外敷,每日2次。
(2)湿丹 内服经验方为麻黄、甘草各3g,桂心、杏仁、当归、赤芍、红花、猪苓、泽泻、龙胆草、车前子各10g,生黄芪15g,云苓皮20g,冬瓜皮、冬瓜仁各30g,苍术、白术各25g。湿丹的特点是寒湿凝滞,逆于腠里,兼见气血两虚。故临床多见浮肿、发沉、胀痛,朝轻暮重。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易于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肿痛等证。湿性黏腻而重浊,故缠绵不愈。治疗法则为温化寒湿,活血益气。肿不消者,选加生薏米、土茯苓、木瓜、防己、黄柏;气虚明显者,加用党参或人参。遇有湿丹焮发者,多为寒湿化热,湿热蕴毒所致。治疗则宜清热解毒,活血利湿。湿丹如无焮发,一般不用外用药。
(3)火丹①内服经验方:金银花25g,蒲公英30g,连翘20g,地丁、野菊花各15g,川大黄3g,陈皮6g,当归尾、赤芍、红花、猪苓、车前子、甘草各10g。火丹的特点是发消迅速,易于出现全身毒热证候。治疗的重点是清解诸经火毒。诸经皆有火,而心火独炽。清热必须泻火,泻火必须泻心火。若出现热毒攻心的症候时,如神志不清、谵语、呕吐,要注意护心。兼见表证,畏寒发热不退者,选加丹皮、薄荷、佩兰叶、大青叶、黄连、生栀子;口渴思凉饮者,选加天花粉、生地、石斛、玄参、麦冬;小便黄赤者,选加木通、黄芩、竹叶;若出现恶心呕吐,为火毒攻心之先兆,应加梅花点舌丹驱毒外出,或于汤药内加灯心炭、绿豆衣、益元散、伏龙肝等护心止呕。②外治:局部红肿而无破溃者,外敷雄黄软膏。
(4)颜面丹毒 颜面丹毒,常兼有风热,发病与天时不正、瘟毒流行有关,体虚者易感。初期多畏寒发热,常误诊为感冒。发病部位在颌面,肿胀严重时影响眼、耳、鼻、口等器官,以致鼻塞不通,双眼不能睁视,且易向头皮发展,引起剧痛。局部多起水疱,伴有痒感,水疱破溃,渗液流津,易于染毒焮发而出现火毒攻心等危候。
在治疗上侧重于清瘟解毒,通利活血。初期畏寒高热、脉浮数者,药用金银花25g,蒲公英20g,白茅根30g,地丁、连翘、板蓝根各15g,大青叶、栀子、当归尾、赤芍、桔梗各10g,六一散18g,川大黄、薄荷各3g,陈皮6g。胸闷不解者,加枳壳、木香;恶心较重者,加藿香、半夏、竹茹;咽喉疼痛者,加山豆根、犀角末;头晕目眩者,加川芎、菊花、白蒺藜。若表证已解,寒热已退,脉象转为沉弦或弦数者,或在初期无表证者,应以清瘟通利为主。药用:连翘、板蓝根各12g,陈皮6g,冬桑叶、黄芩、牛蒡子、马勃、川芎、炒僵蚕、当归尾、赤芍、猪苓、生栀子、车前子各10g。肿胀不消者,加地丁、生地、木瓜、防己;疼痛明显者,加川楝子;瘙痒不止者,加炒苍术、黄柏、防风;小便黄赤者,加灯芯、竹叶;大便干燥者,加川大黄、黄连。无水疱者,可外敷雄黄软膏。有水疱者,不应挑破,可外敷芙蓉膏。已破溃者,可干撒吃疮粉或祛毒药粉。
(5)丹毒易复发者 房老认为,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治疗不彻底,防止复发的措施是:对于急性丹毒的治疗要彻底;内热重者,在恢复期可间断服用清热解毒之剂,如牛黄解毒丸、牛黄上清丸、牛黄清心丸;彻底根除病灶。特别是脚癣,若见有糜烂渗出者,用木瓜60g,生甘草30g煎水,待温后泡洗,然后干撒吃疮粉。丹毒反复发作,已形成大脚风(橡皮腿)者,治以温经通络,益气活血,健脾利湿。经验方药用肉桂、牛膝、桃仁、红花各10g,鸡血藤、党参各18g,当归尾、云苓各15g,桂枝、赤芍、白术各12g,生黄芪25g,甘草6g。也可配制丸药,长期内服,药用金银花24g,党参、当归尾、赤芍、鸡血藤、地龙、牛膝、炒山甲、桂枝、木瓜、云苓、白芷各90g,川芎、红花各60g,桃仁、肉桂各30g,苏木120g,桑寄生150g,麝香2g。上药研细末,再兑入麝香面,炼蜜为丸,每丸重10g,早晚各服1丸。
高兆旺诊治经验
(1)病机探微《灵枢·痈疽》说:“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可见血、津、水同源。《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说:“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说明血不利则为水,水阻则血不行,血能病水,水能病血,水肿可导致血瘀,血瘀亦可导致水肿。瘀血可以是水肿形成后的病理产物,而水肿则往往有瘀血见证,正如《血证论》说:“水病而不离乎血”、“血病而不离乎水”。丹毒初发,多由素体血热,或破损染毒,郁于肌肤而成。毒邪客于经络,经络阻塞,可致气血凝滞。此时若过用苦寒,忽略祛瘀,会使气血愈凝,即使热毒暂解,若瘀久化热,或再破损染毒,丹毒又作,而使局部血瘀更甚,久则络脉瘀阻加剧,水道不通,可致水停。水湿停滞,血脉不畅,瘀而不行,又引起血瘀。瘀血、停水互为因果,故局部肿胀、疼痛,不易缓解。因湿性下趋,故本病多发于下肢,正如《疡科心得集》总结说:疡科之证,“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又因湿性黏腻,着而难去,故使本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久而湿郁化痰,痰瘀互结,使皮肤粗糙,终会成为橡皮腿。另外,水湿郁久化热,或复感毒邪,也会急性发作,局部红肿热痛等。
总之,本病的病理因素是瘀血,急性发作期兼有湿热,缓解期则合并停水。瘀、水、热相互影响,使慢性丹毒反复发作。现代研究也表明,本病由于网状淋巴管反复感染,使纤维组织增生与淋巴液滞留形成恶性循环,小动脉壁增厚,静脉则因受压而萎陷,最终形成了淋巴水肿,这为血瘀、水停的病机认识提供了客观依据。
(2)内治法 内服药物常选丹参、赤芍、当归、川芎、牛膝、红花、三棱、莪术等。缓解期兼有水湿停滞,症见漫肿硬韧,胀痛隐隐等,站立时加重,色素沉着,舌红或有瘀点,苔薄白腻,脉沉细者,须加泽兰、防己、泽泻、茯苓等以利水消肿。正如唐容川所说:“凡治血,必先利水”、“治血即以治水,治水即以治血”。急性发作期则有湿热蕴结,症如灼痛肿胀,边界清楚,或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治兼清热利湿,加金银花、土茯苓、薏苡仁、苍术、木通等。
(3)外治法 急性期外敷如意金黄膏,以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缓解期或形成橡皮腿者,须温经活血,散瘀消肿,药用伸筋草、苏木、苏叶、威灵仙、泽兰、葱白、桂枝、马齿苋等煎汤熏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万春发诊治经验
(1)上部从风论治 发于头面部,皮色潮红,形如浮云,灼热疼痛,头痛骨楚,蔓延迅速,波及眼睑,目肿如桃,上延头顶,肿大如斗,恶寒发热,口渴咽干,小溲短赤,大便干结,苔黄腻,舌质红,脉洪数。证属风热客于高巅。治宜散风清热解毒。药用普济消毒饮合牛蒡解肌汤加减:薄荷、黄连各3g,桔梗、黄芩各6g,板蓝根、金银花各15g,牛蒡子、连翘、赤芍、丹皮各10g。
(2)下部从湿论治 发于下肢,腿肿红赤成片,表面光亮,游走蔓延,表皮时发水疱,溃烂疼痛,胯下脊核,步履不便,恶寒发热,苔黄腻,脉濡数。证属湿热下注,蕴阻血分,郁化火毒。治宜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药用五神汤加味:当归、赤芍、牛膝、桃仁、黄柏、茯苓各10g,泽兰、赤小豆、金银花各15g,甘草6g。
(3)中部从火论治 发于胁下腰胯,肿发赤色,游走不定,痛如火灼,恶寒发热,口渴且干,小溲黄赤,大便秘结,苔黄腻,舌红,脉弦数。证属肝火挟脾经湿热郁于肌肤。治宜清肝泄热,利湿解毒。药用柴胡清肝汤化裁:柴胡、川芎各3g,丹皮、山栀、连翘、牛蒡子各10g,黄芩、龙胆草各6g,金银花、生地各15g。
(三)内服效验方
化丹汤
(1)处方 川独活、射干、麻黄(不去根、节)、青木香、甘草、黄芩、肉桂(去粗皮)、石膏末各15g。
(2)方法 上方药为粗末,每服6g,加水150ml,煎至100ml,无时温服。适用于小儿丹毒,遍身燥痒,发热烦啼者。
归连汤
(1)处方 升麻、黄连、大黄、川芎、羚羊角、红花、当归尾、甘草各6g,黄芩、金银花各9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药渣可纳芒硝再煎涂肿处。适用于丹毒初发,血热毒盛。
黄芩汤
(1)处方 黄芩(去黑心)、麻黄(去根节)、秦艽(去苗土)、升麻各3.5g,大黄(锉炒)、防风(去芦)各7g,朴硝1.5g。
(2)方法 上6味,捣筛,每3g,水140ml,煎至80ml,下朴硝末,去渣,空心分2次温服,晚再服2次,更量大小加减。适用于小儿丹毒遍身。
散丹汤
(1)处方 当归、赤芍各9g,生甘草、大黄、黄芩各3g,丹皮6g,柴胡2.4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适用于火丹。
消毒饮
(1)处方 贯众9g,葛根6g,甘草4.5g,白僵蚕3g,黑豆10粒。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适用于大头瘟(颜面丹毒)。
丹毒饮
(1)处方 白芍、陈皮、黄芩各16.5g,藿香、木通各5.6g,甘草21g,麦冬4.5g。
(2)方法 每日1剂,加水150ml,煎煮取汁分2次服用。适用于赤游丹毒,遍身不定者。
防己饮
(1)处方 汉防己3g,当归12g,苍术、黄柏、茵陈、泽泻、牛膝各9g。
(2)方法 上药用生姜5片,黄酒350ml,水700ml煎服。适用于腿膝流火(下肢丹毒)。
栀子仁汤
(1)处方 郁金、枳壳、升麻、栀子仁、牛蒡子、大黄各30g。
(2)方法 上药共为细面,每服9g,蜜水调下。适用于时气头面赤肿(严重的面部丹毒伴发咽炎)。
牛蒡芩连汤
(1)处方 黄芩(酒炒)7.5g,黄连(酒炒)、桔梗、石膏各4.5g,连翘、牛蒡子(另研)、玄参、甘草各3g,大黄、荆芥、防风、羌活各0.9g。
(2)方法 上方药为粗末,加生姜1片,水煎,食后分次温服。适用于积热在上,头顶肿起,或面肿,或从耳根上起,俗称大头瘟(颜面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