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臁疮(2)
(3)恢复期以益气养阴活血为法则 此期患者创面肉芽新鲜红活,脓水较稠,疼痛好转,或从四周收缩,周围出现白色上皮,创面逐渐收缩,或中间出现点状上皮,逐渐扩大,汇合成片,或整片结痂,痂下愈合,口干,便秘,舌红,食欲缺乏,脉象细数等。此时湿邪已渐去,阴液亏耗,以病后气虚,阴阳失调,脉络瘀阻为主要病机,证属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治以益气扶正,和营活血。以益气养阴活血之剂,疏利阻滞,濡养疮口,方用补阳还五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偏于阴虚者加龟板、鳖甲;偏于阳虚者加狗脊、巴戟天、蚕茧。创面可外用白糖、蛋黄油、蜂蜜等,再外敷生肌橡皮膏。如创面表浅,可外敷地榆油,促进创面结痂,结痂后继续地榆油纱条,直至创面痂下愈合,结痂脱落。
杨文水诊治经验
(1)内服方药 ①化瘀解毒汤药用金银花、生黄芪各60g,玄参、当归各30g,桃仁、丹参、甘草各15g,牛膝、红花各10g。若湿盛者酌加车前子、泽泻、茯苓;局部痛甚者酌加乳香、没药、罂粟壳;毒热盛者酌加连翘、山栀子、黄连、黄芩;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合欢花、远志;中气虚者加人参、白术。②消核丸药用斑蝥3g,炮山甲6g,粳米、朱砂各适量。先将斑蝥、炮山甲研为细末,用粳米汁和匀为丸,朱砂为衣,每丸重0.09g,每料药合成100丸。成人每次口服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服药期间忌饮茶。如服药后出现头晕,耳鸣,小便困难等反应时,应减量或停药。小儿、孕妇忌服。
(2)外用方药 ①熏洗方药用川椒、艾叶、威灵仙、大黄、黄连、赤芍各15g,荆芥、防风、红花、当归、透骨草各10g,芒硝20g。每日1剂,熏洗患处2次,每次30分钟。②溃疡软膏药用金银花、白蜡、丹参、甘草各50g,乳香、没药、血竭(另研)各30g,象皮25g,蜈蚣30条,冰片(另研)20g,全蝎50条,香油1000g。上药除血竭、冰片、白蜡外,余均入油内浸泡3天,然后用慢火熬至药枯黑浮起为度,以纱布滤过药渣后,再将药油煮沸,下血竭末熬沸,再下白蜡后离火,待稍温则将冰片末倾入油中搅匀,候冷待用。③湿疹散药用煅石膏15g,氧化锌3g,寒水石9g。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3)治疗方法 先用消毒棉球蘸净溃疡面上的脓性分泌物,然后嘱患者将煮热的熏洗药液倾入干净的瓷盆中,将患处置于盆上,用干净的毛巾覆盖,使热气熏蒸患处,待药液温度适宜后即蘸洗疮面及周围,洗毕以消毒纱布拭干溃疡面,视疮面大小,将溃疡软膏均匀涂于消毒纱布上,厚2~3mm,敷贴于患处。脓腐较多者可1~2天换药1次;腐肉渐脱,肉芽渐转红活,脓性分泌物减少者可3~5天换药1次。3个月为1个疗程。下肢溃疡常因脓液的侵蚀,使疮面周围出现湿疹渗液、红肿糜烂,此时,可用干棉球拭净渗液,用熏洗药液洗后,以湿疹散均匀撒于疮口周围溃疡面,上敷贴溃疡软膏。伴有下肢静脉曲张者,可采用宽绷带沿向心方向缠缚整个小腿,注意松紧适度,切忌上紧下松。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常规服用消核丸及化瘀解毒汤。
陈兴之诊治经验
(1)清热利湿,驱邪通络 徐灵胎云:“诸痛痒疮,皆属于火。”下肢慢性溃疡属于外症,自然也属于火症,由热毒所致。但慢性溃疡有其特殊性,这便是热邪下迫,遇湿邪合而聚阻于下焦。湿为阴邪,其性浊滞,阻碍气机,致使热毒更加结郁,缠绵不清。又湿邪有内外之分,下肢慢性溃疡之湿属内湿,多因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湿有阻滞上焦、中焦、下焦之分,下肢慢性溃疡便是湿阻下焦,故多发病于下肢。就症状而言,下肢慢性溃疡既有热症之特点,也有湿症之特征。如疮边皮色暗红,疮面伴有腐肉,流溢出灰黑或带绿色秽臭脓水,甚有痛感。伴有湿疹,瘙痒无度。小便不利,苔腻脉缓。下肢慢性溃疡多属湿热合邪之症,治当清热利湿。而热因肾火旺盛,湿因肝脾失调,且肝肾系于下焦,故清热利湿当注重用清肝肾、燥脾湿之药物。
(2)养阴益血,祛腐生肌 徐灵胎云:“脓流肉腐,皆伤于阴。”下肢溃疡患者,病程一般较长,短者年余,长者十余年,甚者几十年。陈老根据徐氏真言,以为久病必伤阴。临床所见,有些长期不愈,症情严重者,疮口糜烂,脓液腥臭,秽水淋漓,疼痛难忍,昼夜难眠,出现口干,便秘,舌红,食欲缺乏,脉象细数等阴虚火旺症状。如此必大伤人体阴液,影响疮口愈合。故陈老在治疗过程中,在注重清热利湿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养阴。通过滋养阴液,使内热得消,脾胃得健,患者祛腐生肌之能力得以加强,亦即扶正之功得以加强。
对于治疗下肢慢性溃疡,其扶正作用之另一方面,即为益血活血,因湿邪腻滞,气血不畅,阻碍生机,须以益血活血之剂疏利阻滞,濡养疮口,对有静脉曲张者,更应如此。
根据“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养阴益血,祛腐生肌”的治则,经过总结与筛选,陈老之内服方以五味消毒饮和四妙丸加减。五味消毒饮主清热解毒,四妙丸主清热利湿,而养阴益血视需要随症出入,于方中加减。陈老使用养阴药视伤阴程度而定,对长期不愈者,脓流肉腐盛者,一般要加重分量。常喜用何首乌、黄精、玉竹等味。益血活血药多选用牛膝、丹参、当归、桃仁等。
(三)内服效验方
臁疮饮
(1)处方 黄芪50g,当归、桃仁各20g,人参9g,白术、赤芍、白芍、连翘、金银花、白芷各10g,茯苓、川牛膝、蒲公英、地龙各15g,红花12g,柴胡、甘草各6g,全蝎5g,皂刺18g。本方有清热化腐,托里生肌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另用芝麻捣为糊状,炉甘石碾细末,以3∶1制成散剂,外敷臁疮上,每日换药1次。
五色汤
(1)处方 茯苓、薏苡仁、黄芪、乌桕根各9g,黄柏、荆芥、红花、白矾各3g。本方有益气祛湿,解毒消痈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同时配合外用大枫膏:大枫子100个,枯矾1.5g,川椒末、轻粉各3g。用真柏油调搽。
防苓汤
(1)处方 土茯苓120g,茯苓、防己、防风各60g,木瓜、黄芪、当归各30g,羊蹄(后蹄)1只,鱼腥草500g。本方有益气和血,解毒祛瘀之功。
(2)方法 煮羊蹄、鱼腥草,滤汤煎药,去渣内服。另外煎鱼腥草汤洗去瘀,后用桑白皮、樗白皮共捣成饼,麻油和敷。
五皮丹参汤
(1)处方 丹皮、黄柏皮各10~15g,大腹皮、茯苓皮、苍术各10~20g,白鲜皮、丹参各10~30g,桃仁8~15g,红花10~12g,路路通15~30g。热毒重者,加金银花、连翘;湿盛者,酌加滑石、土茯苓、车前子、威灵仙、木瓜;气虚者,加太子参、山药;血虚者,加当归、鸡血藤;肾亏者,加干地黄、怀牛膝、鹿角胶、附片。本方有清热利湿,活血散瘀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同时配合黄柏、苦参等量煎水外洗。
当归黄芪汤
(1)处方 当归、防己各15g,黄芪、丹参各20g,赤芍10g,红枣10枚,土茯苓30g,炙甘草6g。兼阳虚者,加附子、肉桂。本方有温经益气,活血利湿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健脾润肤汤
(1)处方 党参、茯苓各15g,苍术10g,白术、当归、生地、赤芍、白芍各12g,丹参20g,鸡血藤30g,陈皮6g。下肢肿甚者,加黄芪;疮周色淡、肉芽灰暗者,加附子、肉桂;肾虚者,加鹿角霜。本方有健脾益气,养血活血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通络解毒汤
(1)处方 金银花、蒲公英、当归、赤芍、川牛膝、生地黄、紫花地丁、丹参各30g,红花、川芎各15g,木通、通草各12g,丝瓜络20g。湿盛者,加薏苡仁、苍术各10g;寒重者,加桂枝12g;肾虚者,加川断、杜仲各15g。本方有清热利湿,通络解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同时配合外用三七膏(红升丹、乳香、血竭各9g,煅石膏24g。共研极细末,加70%凡士林制成软膏)及复方黄柏液(金银花、蒲公英、黄柏、连翘各适量,水煎外洗)。
健脾除湿汤
(1)处方 生薏米、生扁豆、山药各15~30g,芡实、枳壳、萆薢、黄柏、白术、茯苓、大豆黄卷各9~15g。本方有健脾,除湿,利水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内服。
清解散瘀汤
(1)处方 野菊花15g,千里光20g,金银花、苍术、黄柏、刺蒺藜各12g,蜈蚣2条,苦参、当归、白芍各10g,水蛭6g,牛膝9g。本方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和营化瘀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内服。
黄芪内托汤
(1)处方 黄芪、党参、当归各15g,川芎、白芷、金银花、防风各10g,黄连、桔梗各9g,广木香、甘草各6g。气虚重者,加重黄芪、党参用量;血瘀重者,加重当归、川芎、丹参用量;湿热重者,去黄芪,加苍术、白术、黄柏、牛膝;周围皮肤痒甚者,加荆芥。本方有益气排脓,解毒生肌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同时配合糖、蜜、胰岛素处理疮面。
当归拈痛汤
(1)处方 当归20g,茵陈、葛根各30g,黄柏、苦参、连翘、猪苓各12g,炒苍术、防风、羌活、知母各10g,木瓜25g,升麻3g。兼气虚者,加黄芪15g,党参12g;肾亏者,加熟地、山萸肉各12g;筋骨萎软者,加怀牛膝12g。本方有清热利湿,活血通络,逐瘀消疮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扶正通脉汤
(1)处方 黄芪、丹参各15g,党参、茯苓、当归各12g,白术、赤芍、川牛膝、红藤各10g,虎杖9g,甘草6g。疮面渗出较多者,加苍术、车前子、泽泻各10g;疮面污秽暗滞者,加地龙6g,路路通10g;疮面周围皮肤肥厚、色素沉着明显者,加三棱、莪术各9g,炮山甲6g;疮面周围皮肤潮红者,加金银花藤、薏苡仁各10g。本方有益气活血,解毒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同时配合外治:用丁桂散作掺药,均匀撒在疮面上,盖黄连膏,每日1换;腐尽肌生,疮面红活者,改用Ⅱ号纱条或黄连膏掺冰石散换药,每日1换或隔日1换。
四妙勇安汤
(1)处方 金银花、蒲公英、益母草各30g,当归、玄参、川牛膝各18g,连翘10g,紫花地丁12g,野菊花、川芎各15g,丹参20g,全蝎6g,蜈蚣2条。本方有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化瘀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清水煎2次,上午、下午分服。3煎外洗患部,每次30分钟,每日外洗2~4次。外洗后用贝复济药液喷于创面,采用暴露疗法。
益肾化瘀汤
(1)处方 生黄芪20g,丹参、知母、黄柏、丹皮、泽泻各6g,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白花蛇舌草、怀牛膝、制乳香、制没药各10g。热甚者,加金银花10g,龙胆草6g;湿甚者,加苍术、生薏苡仁各10g;脓水淋漓者,加党参20g,当归10g;流水腥臭者,加土茯苓、大贝母各10g;肤色紫暗者,加红花、桃仁各6g。本方有补益脾肾,活血化瘀,解毒通络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连服7剂为1个疗程。同时配合外治法:先用生理盐水或1%新洁而灭按外科常规消毒法,清洗疮口,拭净滋水并用灯照或艾薰局部,有温热感(切忌烫伤皮肤),然后根据滋水多少分别掺上少许生肌拔毒散、珍珠粉、溃疡散(青黛、轻粉、冰片、乌贼骨、白及、炉甘石等)等药末,然后用氟轻松软膏、绿药膏、三黄珍珠膏等摊敷于消毒敷料上,覆盖于溃疡面,用绷带自下而上缠绕于小腿胫,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
益气解毒汤
(1)处方 生黄芪、蒲公英各30g,川黄柏、怀牛膝、金银花各15g。本方有补益气血,清热解毒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20天为1个疗程。同时配合外用黄药膏:煅蛤壳粉1000g,大黄粉120g,炮象皮60g,冰片20g。临用时以生桐油适量调制。注意蛤壳务必煅透后久贮6个月以上,且研为极细末入药。治疗时将疮面用过氧化氢或生理盐水洗净,将黄药膏调敷于患处,干净纱布包扎,隔日换药1次。
萆薢渗湿汤
(1)处方 萆薢、泽泻各12g,黄柏9g,丹皮、滑石各15g,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各30g。局部红肿焮热者,加金银花30g,地丁15g,白花蛇舌草可加至60g;早消暮肿,属气虚者,加黄芪15g,党参12g;局部浸淫溃烂者,加苦参30g,白芷12g;乌黑不痛者,加肉桂9g,女贞子15g。本方有清热利湿,活血祛瘀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根据疮面情况,外用药可酌选九龙丹或九龙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