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病的矫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口吃病

1.口吃病的概念

口吃病是由心理因素产生的,由不良的语言习惯形成的语言障碍症。

准确地把握住口吃病的概念,对矫正口吃病有着重大的意义,能使口吃病矫正不走弯路,能准确地把握住矫正口吃病的要领,提高矫正的概率。

概念中的两个方法都很重要:其一,口吃病是由心理因素产生的,提示矫正口吃病时,要注重心理矫正,上好心理课;其二,口吃病是由不良的语言习惯形成的,提示矫正口吃病时,要注重说话方法的教学,改变不良的语言习惯。

产生口吃病的心理因素和不良的语言习惯,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对立又统一,相互影响转化。其相互的作用,使口吃病不断地变化。心理因素是错误的说话方法的根源,错误的说话方法又会加重口吃病的心理障碍。

如果简单地把口吃病说成是心因性疾病,其概念是不准确的,因为概念的外延过大。生活中,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多的是,如精神分裂症、癔症、失眠症、抑郁症等。心理因素只是口吃病概念中的一部分。不能把口吃病的概念和其他心因性疾病的概念相混淆。

心因性疾病只要进行心理矫正,而口吃病仅仅进行心理治疗是不够的。正如有的口吃患者提问一样:“口吃病是心因性疾病,我听了心理课,明白了口吃病人之所以口吃的道理,口吃病为什么还没有好”其实,不良的语言习惯也是口吃病概念中重要的内容。

不良的语言习惯是在长期口吃的恐惧中形成的。越恐惧口吃,语言的方法就越错误。不良的语言习惯是违反语言的规律的,有的口吃患者不紧张时也口吃,自言自语也口吃。之所以这样,除了心理因素外,还有一点,就是已经形成了结结巴巴的语言习惯。

口吃患者紧张时口吃,是心理障碍的反映,不紧张时也口吃,则是不良语言习惯的表现。

口吃病的心理因素,实际上就是口吃病人说话时对口吃的恐惧,这是一种语言上的心理障碍。即对很多人都有的口吃现象,不能容忍,时时压抑,千方百计地排斥。口吃病的心理障碍,简单地说,就是“在意口吃,不允许口吃!”

口吃患者说话前,总是会做好不口吃的思想准备,尤其在会引起心理紧张的场所,不断地暗示自己:不要口吃,不要口吃!其结果,越想不口吃就越口吃得利害。因为口吃患者在这些场所曾经口吃过,甚至还“卡过壳”,有口吃的条件反射!随着说话一次次地失败,心理障碍也会越来越重,口吃病也随着心理障碍的加重而加重。

“在意口吃”的心态违反了语言规律,是一种不自然的现象。人们走路没去想先迈哪一只脚,吃饭时没去想是先吃菜还是先吃饭?睡觉也没去想右侧睡还是左侧睡?因为这些都可以顺从自然,无须提前考虑。唯独口吃患者,说话前总会考虑到口吃,不能顺其自然。这就是一种病态心理,就会导致口吃病的产生和形成。

口吃可以分为常态口吃和病态口吃。常态口吃是人人都有的没有心理障碍的口吃。常态口吃是语言中的自然规律,受情感陡然变化的影响。如惊恐、愤怒、兴奋、忧伤等。情感徒然变化会使人语无伦次,会产口吃现象。病态口吃是有心理障碍的口吃,口吃病=常态口吃+心理障碍。

由于口吃患者说话心态的错误,必然会导致说话方法的错误。口吃患者说话又急又快又重,使发音器官超出了能够承受的能力。有的口吃患者还憋着气说话,说话时关闭了气门。一个人跑步时,把双腿绑上,能跑得动吗?口吃患者说话时,之所以感到胸闷、气短、吃力。是错误说话方法的结果。这种错误的说话方法,会加重口吃病的心理障碍,越口吃心理障碍会越重,形成口吃病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逐渐地形成了口吃病的不良的语言习惯。

口吃病的口吃,是由心理因素产生的语言障碍症。与其他的语言障碍症是有区别的。如语阻:“这个、这个”“是不是……”等,是因为语速过快,思维跟不上,而采用拖延时间的习惯;口头禅: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或一个音,如“嗯”“噢”等;重复:反复重复一个词或一个字来带出后面的话语。这些语言的障碍症,都没有心理障碍,只需要进行语言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