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绪论(1)
一、一个新型文化话题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任何时代都会产生属于那个时代具有深深历史烙印的文化,当人类社会进入电子时代的今天,必然会产生新型的电子文化。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文化得到解梏,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出现了文化研究热潮,文化研究由专注历史转向社会现实,从理论走向生活,许多专家学者期望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通过文化解梏带动思想解放,通过文化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用文化的力量推动社会的变革。在新时期文化热的研究中,一些专家学者在进行文化学、文化史的研究中,跳出了“小文化”的圈子,提出“大文化”的概念,派生出“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电视文化”、“影视文化”等等文化新名词。现在,又兴起了“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研究。然而,却忽视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化概念——电子文化。
在方兴未艾的文化研究热潮中,中国的理论学术界对电子文化的关注度不高,这既与中国古代“尚文轻武、鄙视技术”的传统文化观念有一定关系,又与中国的现代教育在高中阶段就实行文理分科,使人们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就存在全科知识的先天缺失有关,以至于在当今电子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时候,没有足够的准备去研究电子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变革,特别是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权威和学界泰斗来领引,电子文化的研究远远滞后于电子文化的发展。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远在石器时代,人们以石头和树枝作生产工具,以狩猎、采摘为生,吃饱喝足之后,自然而然地群聚一起,“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特别是当人们自觉地利用石头,将石头打制成各种形状的石器,或用于狩猎,或用于休闲娱乐,石器文化也就产生了。保留至今的四川乐山大佛、洛阳龙门石窟等等石器文化精品,虽然不是石器时代的作品,却是传承石器文化、利用山石雕琢的人类最优秀的石器文化遗产。火被利用之后,人们开始掌握陶冶技术,相继制造出陶瓷和青铜器、铁器,人类社会进入青铜器、铁器时代,产生了青铜文化、铁器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工作者发现了“电子”,并从发现“电子”到控制“电子”,掌握了电子技术,生产出无数的机电、电器、电子产品及其设备,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至此,人类社会已步入电子时代。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问世,生产出微电脑,使得以微电脑为标志的微电子技术在当今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首先,从人们感受最直接最普遍的家用电器、电子设备来看,“十一五”末期,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中,洗衣机的普及率达到96.92%,电冰箱的普及率达到96.61%,空调器的普及率达到112.07%,微波炉的普及率达到59%,组合音响的普及率达到28.08%,彩色电视机的普及率达到137.43%家用电脑的普及率达到71.16%,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达到188.86%。农村居民家庭洗衣机的普及率达到57.32%,电冰箱的普及率达到45.19%,空调机的普及率达到16%,黑白电视机的普及率减少到6.38%,彩色电视机的普及率达到111.79%,家用电脑的普及率达到10.37%,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达到136.54%。
再从当代人的工作、生产环境可以看出,不仅在广播电视、通讯、雷达、仪器仪表、自动监测、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已直接运用电子技术,就是传统的农业方面的电子孵化家禽、电子育种,在工业生产方面的自动控制、微电脑处理等等,都离不开电子科学技术的应用。尤其是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使人们在学习、工作之余,从精神领域进入了另外一个虚拟世界。人们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听广播、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画画、演奏电声乐器、唱歌、上网聊天、手机下载等等,开展富有时代特征和超越时空特点的精神文化活动。2012年0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由2011年下半年的18.7小时增至19.9小时。我国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用户,达到3.88亿,较2011年底增加了约3270万人,网民中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2。2%。
电子科学技术在生产、工作、生活中的这些应用,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生产和工作环境,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习惯,改变着人们的心理、生理状态和思想观念,促进了社会变革。这种由于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而给社会带来的种种变革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即称“电子文化”。
在当代现实社会生活中,电子技术已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社会各界,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商业、服务等各行各业,其作用不仅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影响着国家军事和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这种影响力已逐渐形成了一种合力,这种合力是电子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电子文化。
二、什么是电子文化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已经历了石器时代、金器时代(包括青铜器、铁器时代),正处在电子信息时代。各个时代以当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科学技术为标志,产生了相应的器物文化。如石器时代的石器文化、铁器时代的铁器文化。电子文化是在铁器文化空前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经历了孕育期、形成期,已进入了发展期。
早在公元前,人类就已发现摩擦生电现象和磁石吸铁现象,直到1600年,才有人从概念上将磁和摩擦产生的静电区别开来。以后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电磁实验和理论上的研究,发现了电磁相互作用力,并发明了电机。到19世纪末,已逐渐建立起较完整的电磁理论,并在实验中证实电子的存在,尤其是发现世界上不管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的物质,都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这一带普遍意义的发现,确立了电子学说。应该说从人类自觉研究电磁现象到确立电子学说期间,是电子文化的孕育期。
从20世纪2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分别在本国正式开办了国家级的无线电广播。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美欧发达国家和亚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办了电视台。20世纪70年代,电子科学理论、无线电和电子技术有了空前的发展,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掌握,生产出无数的电器产品和电子产品及设备,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们不仅在生产、生活中部分替代人的体力劳动,而且,在思想文化宣传教育领域起到了“教化人”的作用。至此,电子科学技术在社会文化领域已经占领一席之地,呈现出一种独立的文化样式,电子文化可谓基本形成。
20世纪80年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问世和开发应用,带来了电子技术的深刻革命,生产了微电脑。特别是多媒体电脑、电子出版物、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建立了较完整的电子信息系统。使得电子技术革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主观世界,在替代人的体力劳动的基础上,部分替代人的脑力劳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从这个时期起,标志着电子文化进入发展期。
从电子文化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电子文化已经历了一个“人化”和“化人”的全过程。在人类发现摩擦生电和磁石吸铁等自然现象后,自觉地进行科学实验而进一步发现电磁作用力,创立完整的电磁理论,确立电子学,形成电子科学理论体系,并在电子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掌握电子技术,发明电子器件,生产电器产品,建立较完善的电子信息系统,这是电子科学技术的“人化”过程;将电子科学技术及其电子信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带来整个社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变换,带来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心理状态、审美情趣、道德伦理、思想观念上的更新,进而,反映社会真实,完善艺术情感的表现形式,开发智力,引导价值取向,传播信息,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是电子科学技术的“化人”过程。
简而言之,广义的电子文化是指:人类自觉地发现、创造、发明、运用电子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思想文化发展的社会现象。狭义的电子文化是指运用电子科学技术,以声、像、光、色为主要表现手段,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是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电子技术与文化娱乐、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包括,听广播、看电视、观录像放映、玩电子游戏、唱卡拉OK、演奏电子乐器、电脑上网、打电话、手机下载、微博等等新型文化娱乐活动形式。
三、国内外有关电子文化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电子文化是当今电子时代迅速崛起的新型文化,它融电子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于一体,是自然科学与艺术科学之间相互渗透融合的新兴交叉学科。
自电子文化兴起至今,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从电子文化某一表现形式的角度开展研究,主要有电视文化、网络文化等等。在国外,研究电视文化、网络文化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较多,主要是研究电视、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有研究电视对儿童影响的专著,如[美]凯特·穆迪著,粟秀云译的专著《电视的影响与儿童电视病》。国内对广播电视、网络文化、电子游戏等等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如乔云霞编著的《中国广播电视史》,施天权编著的《广播电视概论》,欧阳宏生等著的《电视文化学》。也有专门研究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对儿童、现代影视对未成年人影响的专著,如卜卫著的《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黄会林等著的《影视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与对策研究》等等。近几年,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手机开展了一些研讨。如匡文波的《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革命》。纵观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电子文化各种表现形式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研究的课题都是单一的,还没有哪一部专著或其他研究成果,将广播、电视、电子游戏、电声、卡拉OK、互联网、手机等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电子文化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