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论文写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材料准备

构成学术论文的基本要素是材料。只有获得大量的优质材料,才可能全面掌握研究现状,准确把握研究方向,进而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材料收集和分析是一项艰巨、复杂、细致的劳动,但对论文写作意义重大。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材料收集和分析的工作完成了,论文的构思和观点就基本形成了。

广义地讲,论文写作的材料包括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直接材料即第一手资料,来自社会调查和科学实验;间接材料则是承载与选题相关的信息的各类文献资料。因为获取直接材料的社会调查、科学实验等不属于论文写作的范畴,本节不予讨论,仅讨论各类文献资料的收集。

一、论文写作对材料的要求

选题确定后,论文写作中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定向式材料收集和积累了。如果说,论文的选题是“虚”,收集材料则是“实”,在论文写作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材料在论文写作中的作用

好的论文贵在选题,重在收集资料。对于有些以文献研究为主的社会科学论文,尤其如此。

1.材料是研究的基础

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不同,具有继承性。它不能完全依靠内心体验、自说自话,而是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创新。因为学术论文的写作是在特定的学科领域内进行的,而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任何学术研究都不可能从零开始。因此,在论文写作前,必须先了解前人对本选题的研究进展及成果。否则,可能是重复研究,选题毫无意义。

作为研究的起点,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论文写作中的材料运用差异较大。自然科学重视直接材料,在对直接材料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社会科学则更重视间接材料,在间接材料的基础上求新、求异,甚至对间接材料的整理和归类本身也是一种最主要的研究方法。这种差异是由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特点所决定的,并不能改变科学研究的继承性,更不代表研究水平的高下。

2.论文的观点从材料中产生,并由材料支撑

材料整理的过程其实也是孕育观点、培养学术灵感的过程。学术文献资料不仅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开阔我们的视野,更可激活我们的科研创造力,萌生联想、推理,从而产生新的知识片段,促进深入思考、不断创新。法国批评家EL泰勒对此有过经典描述:“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具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有人曾说:如果你能通读本专业100本中外专著,你的学术水平就脱胎换骨了,你做学问就有了根底,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就不一样了。这充分反映了文献资料的作用不仅在于论文写作,更可及于素质培养。

作者为了写论文,搜集、积累材料,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没有材料也就无所谓观点。

同时,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论文的观点是否成立,不仅取决于论证过程,也在于支撑观点的材料是否真实、充分、有说服力。只有在真实、典型、充分的材料基础上,再通过正确的逻辑推理,才能使作者的观点成立并被接受。离开材料的支撑,观点则成空中楼阁。

3.材料的占有是完成论文的保障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都有自身的局限,通过阅读与本选题相关的、众多学者的各种研究文献,可以拓展学术视野,深化对选题的理解,从而优化知识结构,提升观念层次。必须占有详尽的文献资料,形成一个宽广的知识背景,用以拓展我们的思维。文献研读得越多,论文的思路也就越清晰。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无不得益于深厚的文献资料的积淀。一般而言,写作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收集的文献资料至少应有数万字,甚至十万字、几十万字。

详尽的文献资料,不仅是数量上的,更在于资料的质量和代表性。例如,高水平资料比一般性资料更有意义;除了中文资料,还要有外文资料,尤其是先进国家和地区、代表前沿的文献资料;学科研究中代表人物的文献,以及学科发展历史上的标志性文献资料,等等。

(二)论文写作对材料的要求

写论文最不能缺少的是材料。在论文写作中,因为学科范畴的原因排除了直接材料,而间接材料的主体是文献资料,所以人们习惯上把论文写作的材料称为资料,收集材料等同于收集资料。

基于材料在论文写作中的作用,用于研究和写作的材料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材料必须真实、准确

论文的生命在于真实。只有真实、准确的材料,才能有效地说明文章的观点,确保论文立得住脚。真实就是不虚假,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造;准确就是可靠无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论文作者除了要掌握大量可靠的直接材料外,也经常使用文献资料等间接材料。使用间接材料一定要核实真伪,判断其可靠性;引用名言、警句作论据,不可断章取义。

随着网络的普及,很多人大量通过网络获取相关文献。网络具有开放性,相关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不一,使用时一定要谨慎。务必选择可靠、权威的大型专业数据库,确保文献的质量和可靠。

相对而言,学术期刊有特有的评审体系,可以确保文献的质量和水平;经过规范化处理,表述准确、可靠。此外,学术期刊发表的都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具有典型意义,学术参考价值大。所以,期刊论文是主要的材料类型。选用网络文献时,也应重点选择正规期刊授权的数据库发布的与纸本同步出版的电子文本。

2.材料必须典型,具有普遍意义

典型材料就是具有代表性,能充分说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材料,在论文中最具说服力。例如,学科研究中,中外代表性人物的代表作品,学科发展的标志性文献,尤其是引领学科方向的高水平文献资料,都具有典型意义。只有依据典型材料和事例推导出来的结论,才具有普遍性,有应用价值。因此,论文写作时,要善于选择那些能够代表事物整体、能够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事实,去充分说明文章的观点。

此外,还应关注那些与通常的观点不一致的文献。这些文献跳出常规思维,通过论证得出有别于常识的异质结论,其材料、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等,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3.材料要新颖,有现实意义

学术论文如果材料陈旧,一方面在真实性、准确性上要打折扣,另一方面它所支撑的论点也很难令人信服。因此,论文普遍要求材料新颖,有现势性。这不仅是论文和研究创新的基础,也是选题具有现实意义的关键所在。

新颖的材料就是新出现的材料,或者虽出现了一段时间,但很少人见过、用过的材料。材料新颖,可以给人以新鲜感,使论文充满生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热点和最新进展,具有典型意义。材料新颖,是论文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面。写论文时,作者应注重搜集新材料,并善于从常见的旧材料中发掘别人尚未发现的新信息,不断创造出新的成果。

4.材料要充分、全面

材料充分、全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支撑论文的观点。倘若材料单薄、零碎、片面,必然缺乏说服力,论文的观点也偏颇或无法立足。论文写作时,应根据选题范围,充分、全面地收集、研究和总结材料,务使论文观点准确、切合实际。

从当前大学生论文写作的实际看,在论文写作的材料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材料与论文观点无关或关系不大。收集到大量材料之后,往往不忍割爱,将一些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写到文章中,致使材料与观点脱节,影响论文观点的表达。

初学论文写作者,往往对论文的重点把握不住,不懂得削枝强干,所有涉及的概念、判断,都要用材料论证,造成材料堆积,不仅毫无意义,也削弱了论文的逻辑连贯性。

第二,材料不典型。不懂得材料取舍,选用非典型材料作为论证的依据。不仅使论文说服力降低,也造成材料堆积,使文章冗长、湮没主题。

第三,材料不真实、不准确。有些作者不注重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掌握的不是第一手资料,而是间接的第二手资料。对这些资料不加核实,照搬照用;或者有第一手资料,但有造假、修改或选择性利用等情况;或者对材料进行主观的“合理推导”,人为添枝加叶,使材料脱离实际,不真实、不准确,累及论文表达。

二、材料收集

论文写作中,需要收集的间接材料主要有三类:①信息类,包括跟选题相关的学科信息、社会信息、历史信息以及国际同类信息;②文献类,包括文字材料和其他物化形态的作品,前者如期刊、图书、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学术报告以及标准、专利,后者如图表、声像、多媒体材料等;③档案类。

上述材料中,第一类可以借助网络、报纸等大众媒体获得;第三类需向档案管理部门索取,第二类则需要通过图书馆、权威的专业数据库等查阅。三类材料中,无论是数量还是参考价值,文献资料尤其是文字形式的文献资料都是最主要的。

(一)文献资料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文献资料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文献资料的加工程度划分

按照文献资料的加工程度,文献可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零次文献是指未经正式发表或未形成正规载体的一种文献形式,如书信、手稿、实验记录、谈话记录、笔记、原始录音、原始录像等。根据著作权法的要求,如果需要使用这些未公开的资料,须经著作权人的授权。

一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是作者以本人的生产或研究成果为基本素材而创作或撰写的文献,如期刊论文、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说明书等。这些文献公开发表,可以不经过作者授权直接进行合理引用,是目前撰写论文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参考文献。

这里,合理引用不包括抄袭、剽窃、移植等学术不端行为。如果在论文中引用一次文献的观点、表述等,不能断章取义,并要求在参考文献表中罗列。

二次文献是指信息工作者对分散、无序的一次文献进行系统化和条目化的加工、提炼和压缩之后形成的作品,如书目、题录、文摘、索引等。这类文献高度概括,不需要阅读大量文献就能快速了解学科发展态势和成果概貌,节约时间。但是,二次文献不能直接引用。遇到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借助二次文献的指引,找到相应的一次文献详细了解。

三次文献是指对有关的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进行筛选、分析、研究而综合概括的作品,如大百科全书、辞典、年鉴、手册、评论、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等。这类文献可以提供权威的知识、数据等,供直接使用。

从实际的文献使用情况看,论文写作中使用的绝大多数是二次文献。

2.其他文献资料划分方式

按照文献资料的出版形式划分,有图书、期刊、报纸、专利文献、会议文献、标准文献、研究报告、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科技档案、产品资料等。按已发表论文的参考文献类型统计,目前的论文写作中使用的主要文献类型占比从大到小排序是:期刊>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这四种文献类型占全部文献类型的比例超过95%,其中仅期刊文献比例就超过70%。可见,期刊文献是论文写作的主要材料类型。

按照文献的表现形式分类,是一些文献收藏部门常用的资料归类方式。按这种方式,文献资料可以分为文字资料、图(像)形资料、语音资料和数值数据资料。其中,文字资料是文献收藏的主体,也是论文写作中最主要的材料收集类型。

需要关注的是数值数据资料。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本质上就是数据分析。不仅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逐步引入数学方法进行有关社会问题的量化研究。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走到了数字时代和智能时代,如果数据被赋予背景,它就成了信息;如果数据能够提炼出规律,它就是知识;如果数据能够借助各种各样的工具在分析的基础之上为我们提供正确的决策,它就是资源。

随着计算机存储技术、云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数据膨胀和数据深度分析需求的增长,“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2012年3月2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借以拉动大数据相关产业,2013年也因此被誉为“大数据元年”。所谓大数据,就是来自物理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类数据,是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隐含巨大的经济价值。大数据产业,就是将这些巨量的资料、信息、数据,通过超级计算机和配套软件进行合理的分类、排序、处理、加工、撷取,形成实用知识,帮助企业、机构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社会管理的一个新兴产业。这些数据客观、真实、全面、完整、及时,经过知识挖掘变得知识化、有序化,可以弥补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中的样本有限的不足,是研究宏观问题的强有力资源。因此,基于大数据的科学研究正在兴起。借助这些数据,不仅为论文写作注入新的材料,也可以使论文的研究、推理和结论跃上新的台阶。目前已有相关公司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如QlikTech、ParAccel、Kaggle等公司,都是以科学、艺术、法律、统计等专业人员为服务对象的,这也将为论文写作提供更多的帮助。

按照文献的载体类型划分,文献资料可以分印刷型、缩微型、电子型、声像型等。这种划分方式体现了时代的变迁。比尔·盖茨曾预言,不久的将来,电子文献将最终取代纸本文献。从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发展到现在的电子型文献,使我们的文献获取方式日趋多元化。

目前,大学生论文写作最主要的材料形式仍然是印刷型。这种形式的文献资料规范可靠、质量稳定,便于储存和使用,但携带不便。电子型文献数量庞大、便于收集,但来源复杂,质量不一,可靠性存疑,使用时需要鉴别。

(二)通过图书馆获取纸质文献

与论文选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主要存在于图书馆。图书馆馆藏文献全面、大量、新鲜,是真正的文献海洋。善于利用图书馆,是每个大学生,尤其是文科大学生的基本功。

不过,也有部分大学生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东翻西找,不仅浪费了时间,给管理人员增加无谓的工作,也经常找不到所需要的资料。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动手获取文献资料的能力。为此,一些大学开设文献查找方法和技巧的讲座,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受到学生的欢迎。

就论文写作来说,借助图书馆收集所需要的文献资料,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需要熟悉图书分类法,以及相关的工具书。

1.图书分类法

对于你准备“长期”利用的图书馆,首先要熟悉它的“图书分类法”。根据你的论文选题所属的图书类别,缩小查找范围,或直接到相关书架筛选。

这个分类法,全国大多数的正规图书馆都是统一的,即《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该分类体系把全部图书分为5大部类、22个种类。例如:

马列理论A(1个种类);

哲学B(1个种类);

社会科学C~K(9个种类);

自然科学N~X(10个种类);

综合性图书Z(1个种类)。

2.工具书

工具书是信息资料的重要来源。工具书种类很多,凡是用以搜集材料,按照特定的方法编排,以便解难释疑时查考的图书,都称为工具书。

按照编制特点和用途,印刷型工具书有以下几大类:

1)目录、索引、文摘;

2)百科全书:

3)年鉴;

4)手册、名录;

5)词典、字典;

6)表谱、图录;

7)类书、政书。

以上工具书中,字典、词典、类书、政书、百科全书、年鉴、手册、名录、表谱、图录属于参考类工具书,可以直接提供具体的知识与资料,供读者参考引用;书目、文摘、索引则属于检索类工具书,可以提供文献资料线索,引导查找文献。

(三)通过网络数据库获取电子文献

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料的查找也就是文献资料的检索,它是现代科学研究人员获取文献和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大学生写作论文获取资料的主要方法。

1.检索途径

目前,借助计算机收集文献资料的方式有联机检索、光盘检索和网络检索三种途径。

联机检索是利用计算机终端,通过网络或通信链路,链接国内外信息检索系统,使用特定的检索指令、检索词和检索策略,从信息检索系统的数据库中检索信息。它具有分时操作能力,支持多个独立终端同时操作,允许不同用户以联机会话方式直接访问系统数据库,并可随时调整检索策略,实时传回满意的检索信息。这种检索方式方便快捷、功能强大、检索范围广、检索信息类型多,查全率比较高。代表性的联机系统有Dialog、ORBIT、OCLC等。

光盘检索是指利用计算机设备,对只读式光盘(CD-ROM)进行检索。这种检索方式,采用人机交互模式,通过导航目录检索、专项检索、组合检索和表达检索四种形式,涵盖分类、刊名、全文、篇名、作者等多个检索点,操作简便、速度快、成本低。代表性的光盘检索系统有EI、SCI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数光盘检索系统都相继开发了网络数据库,并停止发行光盘数据库,如CA、EI、SCI等。因此,目前多数光盘检索已被网络检索所取代。

网络检索是指利用计算机终端设备,通过网络接口和网络检索工具,在Windows界面对各地上网资源随意检索,不限定数据库,检索范围广,获取文献简单方便。目前,最成功的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是“Google学术搜索引擎”(http://scholar.google.com.hk)。它不同于一般的网页搜索引擎,如Google、百度等,可以检索一些学术性的电子期刊全文。不过,只能检索开放存取(OA)的期刊,更新慢,查全率低。

通过网络接口,直接登陆一些权威、专业的网络数据库,借助自带的搜索引擎和检索策略检索相关文献,是当前最普遍的一种文献收集方式。目前使用比较多的网络数据库有“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它们都是接受文献出版单位正式授权的权威网络发布平台,数据量庞大,文献众多,种类齐全,格式规范,知名度高,有广泛的用户群。

上述三种检索途径中,除了联机检索需要通过专业人员操作外,其他两种方式都可以自行操作。不过,使用光盘检索之前,你需要知道相关的图书馆是否购买了你所需要的光盘数据库资源。这可从图书馆的宣传网页上获知,有的还可以提供网上使用。对于网络检索,任何接入互联网的用户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展开,最为方便。

衡量文献检索工作质量的有三个指标:查全率、误检率、准确率。查全率是衡量某一检索系统从文献资源库中检出相关文献成功度的一项指标,即检出的相关文献数与全部相关文献数的百分比。准确率是检索到的相关文献数除以所有被检索到的文献数得到的比率。误检率是检索到的不符合要求的文献数除以所有被检索到的文献数得到的比率。显然,提高准确率,应是检索工作追求的目标。

其他的文献检索途径还有开放存取(Open Access)、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等,可以向有关部门咨询详细情况。

2.网络检索方法

一般来说,文献检索步骤为:①明确查找目的与需求;②选择检索工具;③确定检索途径、方法和策略。

文献检索的方法可分为直接法、追溯法和循环法。

直接法是直接利用检索系统检索文献信息,又分为顺查法、倒查法和抽查法。其中,顺查法是按时间顺序,由远及近、从旧到新进行检索,能搜集到某一研究课题的系列文献,适用于较大课题项目的文献检索;倒查法是指按时间逆序,由近及远、从新到旧的检索,可以最快地获得最新信息资料;抽查法是针对选题特点,选择有关研究的高峰期,即相关文献最可能出现或最多出现的时间段进行重点检索。

追溯法,也称参考文献法和科学引文法,是利用文献间的引证关系,追查原始文献后所列的参考文献的原文,然后再追查这些原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原文,由此逐一追查下去。这种方法特别适合某事件或问题的发展历史的研究。

循环法又称分段法或综合法,是指交替使用直接法和追溯法,以取长补短、相互配合,获得更好的检索结果。

所有的数据库都提供了检索帮助,按其要求操作就可以了。一旦检索标识(字段)与文献的存储标识(字段)匹配,就可以获得命中文献。

为了提高文献查准率,应注意使用检索标识及检索标识组合。不同的数据库,其检索标识可能有所不同,但一些基本的检索标识是通用的。例如,按照文献的外部特征分,有书名(刊名、题名、篇名)、作者姓名、出版机构、出版地、出版时间、各种标识符(专利号、标准号、报告号)等检索标识;按照描述文献的内部特征分,有主题词(关键词、单元词、叙词)、学科分类号(代码)、引证关系、专业符号等检索标识。

根据检索行为习惯,初学者在不了解学科发展状况和学者成果的情况下,使用关键词检索最为常见。对于有一定研究经验的人,刊名检索、作者检索比较常用。熟悉行业研究状况的人,篇名检索、作者检索最多。

信息公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并且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性。文献资料的收集由于是站在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所以说它是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的捷径,也毫不为过。不过,收集的资料一旦引用,则必须声明出处,以示对别人成果的认同和尊重,也可避免侵权之嫌。

3.常用的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简介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目前用得较多的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

1)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网(CNKI数据库)。

“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网”即“中国知网”,它是由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杂志社负责牵头建立的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其CNKI系列数据库包括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标准、专利等,收录了自1994年以来的国内公开出版的8000多种期刊和报纸等出版物上发表的文章的全文。该数据库取得有关出版机构的授权,与印刷版出版物同步发布。以PDF或CAJ格式呈现,与印刷版形式完全一致,确保文献资源的及时、准确、可靠。该网络平台既有社会科学文献,又有自然科学文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中文文献数据资源库。尤其是近年来,其推动与有关期刊签定独家授权协议,使得该数据库中积累了很多其他数据库所没有的重要期刊文献资源。

2)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是由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大型中文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它由面向企业界、经济界服务的商务信息子系统、面向科技界的科技信息子系统以及数字化期刊子系统组成。科技信息子系统是集中国科技期刊全文、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中国科技机构与中国科技名人的论文和毕业论文等近百个数据库为一体的科技信息群。该系统由相关出版单位授权,文献发布形式与中国知网类似,资源覆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期刊、图书、专利、标准等。数字化期刊子系统使得用户可在网上直接获取万方数据库新提供的部分电子期刊的全文。

3)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是由重庆维普咨询公司开发的一种综合性数据库,也是国内图书情报界的一大知名数据库。它收录了近千种中文期刊和报纸以及外文期刊,可供查询和下载。

以上几种数据库,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购买了使用权,校内用户都可以免费使用和下载。这些数据库一般都有详尽的使用说明,学生可以了解。

三、材料运用

文献收集的目的是了解这些文献对论文的选题有无关联和帮助。但是,由于在选题前我们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并不熟悉,又不希望遗漏掉重要文献,所以收集材料时一般都采取了宜粗不宜细、广种薄收的策略,使用一些简单的内部特征,如关键词等检索。这样收集的材料查全率高,但查准率低。要真正用于论文写作,还需要研究分析,了解文献资料与论文选题的关联度。此外,网络获取的文献可靠性也需要鉴别。所以,在收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取舍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也是我们对选题的理解进一步深化的过程。

(一)资料整理和阅读

对收集的文献资料首先要进行分类。把主题相近的文献归为一类,阅读时分门别类、多角度展开。这种阅读方法有利于尽快熟悉某一主题的研究情况,便于比较相近文献的观点、方法、结论,尽快形成概念、判断,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文献阅读的意义在于掌握本选题研究的进展。不仅要读懂文献的内容,更要读懂文献在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的作用。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本选题哪些问题早已解决,哪些问题尚存争议,哪些问题有待挖掘,哪些问题尚属空白。同时,对完成自己的论文和研究进行启发和借鉴。这对于完善自己的选题、最终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十分有益。

论文写作的时间一般不会安排太长,时间有限,作者精力也有限,因此提高阅读效率是每个人都遇到的问题。每篇文献不必全部通读,阅读的重点放在论点、事实、数据、理论论据、研究角度或论证方法等方面。与选题关联度大的,进入深层阅读,关联度不大的可以舍弃。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漫无目的地全面阅读学术期刊的文献是不现实的。而且,过多零散、无序的资料,容易影响学术敏感性和鉴别力。对此,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阅读方法。所谓问题导向,就是带着问题阅读,阅读过程因此而朝着证实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推进,即从“设疑”到“求疑”,从而激发创造的活力。这是一种有目的阅读,显然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经常有人说,辛辛苦苦看了很多资料,也作了大量笔记,结果写论文时,仍觉得头脑空空,选题无头绪、无线索,如同肖伯纳所言“头脑中让别人跑马”,以别人的知识结构代替了自己的思维结构。

问题导向的阅读,是一种批判型思维习惯,不仅有助于论文选题,更是从事科学研究所应具备的良好素质。顾颉刚1927年在厦门青年会作《怎样读书》的演讲时,系统地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书本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而不是要让书本来管束我们的思想。所以,读书的时候,要随处怀疑,即要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只要敢于批评,就可分出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阅读时,积极思考、不断追问,把发现、想法记下来,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对问题的判断力。有了可疑之处,就应深究。唯其如此,才不致人云亦云。

有人将深层阅读过程归结为读、思、记三个字,非常恰当。仅仅读过,而不进行思考,囫囵吞枣,收益不大;思考了,若不记录下来,时间长了会淡忘。科研有时候需要灵感,记录是将灵感转为创新的有效方式。将读、思、记三者结合,一次性解决问题,故称为“一次综合法”。

(二)材料的运用

经过了上述的整理、阅读、思考、消化、吸收过程,收集的文献资料多数会舍弃,留下来的就可以用于参考和引用了。这些文献将列入论文的参考文献表,被称为参考文献。

对这些参考文献,应结合自己的选题方向,详细研究其论点和方法、实验及数据、理论依据和结论,吸收并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学术积累。这个过程实际就是孕育论点、构思论文的过程。

在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研究的时候,要多问一些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样做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在方法、论证、结论等方面有无改进的可能?改进的思路是什么?这些论文有没有遗漏的研究内容?等等。对参考文献中的内容,有疑问的需要深究。例如,如果感觉公式可能有误,则应按作者思路重新推导;对实验和数据有疑问,可按作者提供的实验设计重新实验。这个过程完成后,对自己已经确定的选题的理解将得到深化,并有可能进一步细化和修正选题。同时,论文写作的主题、重点、组织方式、切入点、证据采用甚至结论基本成型,论文的初步构思也基本实现。

参考文献的运用应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如真实性原则、准确性原则、新颖性原则、简要精当原则、避免孤证原则等。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需要说明一点,参考文献并不是越多越好。资料过多,一是增加了阅读、消化的工作量,二是增加了利用的难度。材料越多,主题自然就越分散,理清头绪、整合、消化的难度也越大。处理不好,可能出现“消化不良”,或者犯论文写作中“材料堆砌”的毛病,冲淡论文的主题。当然,也不能太少。材料太少,没有代表性,不足以支撑作者的观点。

学位论文因为有考核作者文献阅读情况的任务,通常会有参考文献的数量上的要求。例如,博士学位论文200篇左右,硕士学位论文50~100篇,学士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20~50篇。这个没有统一规定,主要由各大学自行规定。一般学术论文则没有这样的数量要求,采用参考文献多少,取决于选题的类型和专业。例如,偏重理论的论文采用的参考文献多于应用型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多于自然科学论文,综述型论文多于一般论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