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默毋躁 宁拙毋巧◎
【原文】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译文】
十句话有九次都说得很正确,人们也不会称赞你,但是如果有一句话说得不正确,那么就会受到众多的指责;十个谋略有九次成功,人们不一定会赞赏你的成功,但是如果有一次谋略失败,那么批评的话就纷至沓来。这就是君子宁可保持沉默也不浮躁多言,宁可显得笨拙也不自作聪明的缘故。
【精读解析】
儒家强调为人处世要“行危言孙(逊)”,也就是行为举止要谨慎,如履薄冰一般。儒家讲的“行危言孙”,类似于“宁默毋躁,宁拙毋巧”,它们同时指向一种说话的艺术。掌握了这种说话的艺术也就是懂得了谨言慎行的处世之道。
话不在多,而在精准,不过头脑,不服礼数的话反而会弄巧成拙。
隋朝有位大将军,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不断。他认为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当上宰相。和同僚说话往往出口伤人,对上司还常常出言顶撞。一些过分的话传进皇帝耳朵里,他被逮捕入狱。皇帝责备他自以为是,目无尊长,说话不注意分寸,但念他劳苦功高,便将他释放了。
换了别人,这样的教训已经足够让他清醒过来,谨言慎行。可他偏偏不领情,开始向别人夸耀自己的功劳卓著,并大肆宣传自己与皇族的亲厚关系,甚至说出“太子与我情同手足,连高度机密也对我附耳相告”。他的对头立刻告发了他,并添油加醋,说他早有谋反之心,常说些大逆不道的话。皇帝见自己的良苦用心白白被浪费了,便撤销了他的官职。
这位将军自恃功高,出言不逊,大放厥词,最后还被别人抓住把柄,一败涂地。这正好应了“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 “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的谶语。其实无论时间怎样春秋轮换,说话只要掌握几个细节,便可以避免很多语言陷阱。
儒家强调为人处世要“行危言逊”,也就是行为举止要谨慎,如履薄冰一般。而在语言上要谦逊,这是强调一种谨言慎行的处世之道。一般来说,话不在多,而在精准,不过头脑、不服礼数的话反而会弄巧成拙。
1.在对方情绪高涨时
人的情绪有高潮期,也有低潮期。当人的情绪处于低潮时,人的思维就显现出封闭状态,心理具有逆反性。这时,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赞颂他,他也可能不予理睬,更何况是求他办事。而当人的情绪高涨时,其思维和心理状态与处于低潮期正相反,此时,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心情愉快,说话和颜悦色,内心宽宏大量,能接受别人对他的求助,能原谅一般人的过错;也不过于计较对方的言辞,同时,待人也比较温和、谦虚,能不同程度地听进一些对方的意见。因此,在对方情绪高涨时,正是我们与其谈话的好机会,切莫坐失良机。
2.在对方喜事临门时
所谓喜事临门时,是指令人高兴、愉快、振奋的事情降临于对方时。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愉快好办事”。在喜事降临对方时,我们上门找其交谈,对方会不计前嫌,而且会认为是对他成绩的肯定、喜事的祝贺、人格的敬重,从而也就乐意接受或欢迎你的到来,所求之事,多半会给你一个完满的答复。
3.在为对方帮忙之后
中国文化历来讲究“礼尚往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在你帮了他一个忙后,他就欠了你一份人情,这样,在你有事求他帮忙的时候,他必然要知恩图报。在不损伤对方利益的前提下,他能做到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会竭尽全力去帮助你。“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托人办事的时机,我们是可以进行预先创造的。
隋朝大将军自恃功高,出言不逊,大放厥词,结果给自己挖下了陷阱,惹得众怒不说,最后还被别人抓住把柄,一败涂地。
4.若解决冲突应在对方有和解愿望时
绝大多数人都具有“羞恶之心”,这种“羞恶之心”体现在与他人发生无原则的纠纷之后,会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反省。通过反省察觉到自己的过错之时,一种求和的愿望就会油然而生,并会主动向对方发出一系列试探性的和解信号。这时只要我们能不失时机地友好地找对方谈谈,僵局就会被打破,双方的关系也会重新“热”起来。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对方发出的求和信息。例如,对方主动和我们接近、打招呼,与我们见面时由过去满脸阴云到“转晴”,或者暗中帮助我们排忧解难,等等。这时,我们就应该及时投桃报李,以更高的姿态、更炽热的感情找其交谈。我们切不可视而不见,见而不说,说而不诚。否则,对方一旦认为求和试探失败,和解的愿望就会顿消,误解将会转化为敌意,将会出现严重对抗的局面。
说话的艺术贵在把握好时机,时机对才能好办事,时机不对时不要急于开口,耐心等待机会,但切记好机会不可让它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