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帝王末路 金玉满堂莫能守(5)
整个陵寝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门、坊、碑、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泰陵主体建筑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楼开始,过一座五孔石拱桥,便开始了西陵最长的神路——2.5公里长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宝顶,依次排列着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大碑楼、七孔桥、望柱、石像生、龙凤门、三路三孔桥、谥号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隆恩门、焚帛炉、东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和哑巴院、宝顶等建筑。宝顶下面便是工程浩大的地下宫殿。
2000年,泰陵作为清西陵中最早最完整的皇家陵园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第四节 出去混迟早要还——十九岁病死养心殿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年仅十九岁的同治帝离奇病死于养心殿。
人物小档案:
NO1.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5年),清朝第十位皇帝,年号“同治”。在位13年(1861—1874年),庙号穆宗。
NO2.慈禧太后(1835—1908年),叶赫那拉氏,名杏贞。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一个官宦世家。咸丰皇帝妃子,同治皇帝生母,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为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晚清的“无冕女皇”,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
NO3.孝哲毅皇后(1854—1875年),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修撰、翰林院侍讲、封三等承恩公、累官户部尚书崇绮之女,副都统、前任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之孙女,郑亲王端华之外孙女。同治十一年九月,与同治帝大婚。
同治帝载淳生在帝王之家,从小过着锦衣玉食、钟鸣鼎盛的生活。他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没有兄弟跟他竞争皇位,六岁便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享受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尊荣,这么看来,同治帝是幸运的。但是,同治帝又是不幸的:他和母后慈禧关系不好,婚姻又不如意,刚刚十九岁就一命呜呼了。同治帝的死因是一个历史的疑案,他到底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呢?同治帝之死与他的婚姻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咸丰十年(186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咸丰帝仓皇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翌年八月二十一日,咸丰帝病危,召御前大臣怡亲王载垣、景寿,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代写朱谕,立载淳为皇太子,并命上述大臣为顾命大臣。载淳生母叶赫那拉氏和皇后钮祜禄氏尊为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就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第二天咸丰帝去世,6岁的载淳即位,年号“祺祥”。
权力欲极强的慈禧联合在京主持和谈的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利用咸丰帝的梓宫回京的机会发动辛酉政变,设计逮捕了八大臣,判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斩立决,其他人革职,粉碎了八大臣势力。奕被封为议政王,1861年12月2日,两宫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并改年号为“同治”。
朝廷政事由两宫太后管理,同治帝只是读书。朝廷对同治帝的读书十分重视,派鸿儒翁同龢等多位名宿教授,但是同治帝的成绩却一直很不理想。
《翁同龢日记》说到同治帝16岁时的读书情况:
正月初九:“读甚散,敷衍而已。”
二月初八:“……文思极涩,初稿几无一字可留……遂作诗,诗亦不佳。如此光景,奈何奈何!”
在课堂上,“无精神则倦,有精神则嬉笑”,实在是一个让师傅头疼的学生。
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1872年10月16日),两宫皇太后为17岁的载淳举行了大婚典礼。同治帝的婚姻是个大问题。让谁做皇后,两宫皇太后意见不一:慈安太后提议以侍讲崇绮之女阿鲁特氏为皇后,慈禧太后主张以侍郎凤秀之女富蔡氏为皇后。两宫太后意见无法统一,便要同治自选。同治帝本人喜欢前者,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又册富察氏为慧妃。慈禧太后是一个嫉妒心理很强的人,自己的亲生儿子却不选自己中意的秀女为皇后,她的心里一直耿耿于怀。
皇后阿鲁特氏出身于官宦名门、诗书大家,“雍容端雅”、“美而有德”,自幼知书达礼,性格耿爽,不善阿谀。她被册为皇后,同治帝很喜爱她,也很敬重她。但是,慈禧皇太后不喜欢她。慈禧不许她与同治帝同房,而要同治帝对慧妃好。同治帝不敢违抗,但他不喜欢慧妃,只好赌气独宿养心殿,生活寂寞寡欢。
政治上毫无建树,家庭生活也不遂心,这个皇帝做得实在无趣。这样也就罢了,谁能料到,同治十三年,同治帝竟然突然病倒,并且病得不轻。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距离生病仅仅36天,年仅19岁的少年天子竟然撒手人寰!
据清《医案》记载,同治帝于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得病卧床。当天下午,太医院判李德立和御医庄守和诊断,结果是:“脉息浮数而细。系风瘟闭来,阴气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软,皮肤发出疹形未透,有时气堵作厥。”御医只请第一次脉就能做出上述明确诊断,主要是因为同治帝之病来势很凶,“疹形”发得较显著。御医对此开出了用生地、元参、牛蒡子、芦根等十二味药配制的“益阴清解饮”,进行避风调理。同治帝仅服了一次药,效果便显出来了。第二天早上,夹杂着瘟痘的疹形即透出,也不似前日那样烦闷堵厥了。但是,疹痘初发,未至出透,致使“瘟热熏蒸肺胃,以致咽喉干痛,胸满作呕,头眩身热,气颤谵言”。御医议用“清解利咽汤”对此进行调理。巳初三刻服药后,效果明显,是日午刻即“脉息浮洪,头面周身疹中夹杂之痘颗粒透出”。
这样,经御医们精心医治护理,不足两天,痘颗开始表发了,有些症状也有减退的迹象,但是由于瘟热毒滞过盛,以致头面、颈项发出的痘粒很稠密,而且痘颗颜色紫滞,又有咽痛作呕、身颤口干、便秘溺赤之内症。很明显,痘料透出后过盛的毒滞并没完全随之表发出来,最后用药无效,以致身亡。
这些信息记录在清朝的皇家档案里,证明同治帝是得天花而亡。但这些记载只是宫廷里的官方记载,而民间的传闻大多说同治帝是死于梅毒。
同治帝大婚后,慈禧不喜欢皇后,不许同治帝与她相见。于是,同治帝苦闷之中,与太监佞臣常常微服外出寻花问柳。但同治帝怕臣下看见,不敢去京中较大的妓院名楼,专门去隐蔽的小妓院、暗娼等处。
在一些正规学术著作里都记载着同治帝微服出宫,嬉戏游乐,甚至出入烟馆妓院的故事,如萧一山所著《清代通史》中就有同治帝因出游而患梅毒终致死亡的记载。
一些王公大臣注意到同治帝微行纷传于内外,屡次劝谏同治帝而毫无成效。一次,醇亲王奕譞为此事当面劝谏皇帝,同治帝一再抵赖,醇亲王只好把时间、地点一一指明,同治帝却一再追问他消息的来源。
据说,同治帝从烟花巷院染上梅毒,开始时毫无察觉,后来脸面、背部显出斑点,才召太医诊治。御医一见大惊,不知如何是好,因此请命于慈禧。慈禧传旨,向外界宣布说皇帝只是染上天花。于是,御医们按照出痘的医法开药,没有效果。同治帝大怒,责问:“为何不按我的病医治我?”太医回奏:“太后命之。”同治帝愤恨不已。梅毒在当时是绝症,以天花治之,显然是为了掩盖丑闻,以免丢皇家脸面。所以,后来同治帝就日益病重,下部溃烂而死。真是应了那句话:出去混,迟早要还。
虽然这些传闻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这些传闻传扬甚广,而同治帝又死得可疑,因此许多人相信这些传闻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至少有一条是明确的,就是在同治帝有病时,慈禧太后仍然不放松对皇后的迫害。
清宣统帝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记载:同治帝病重,皇后前去养心殿探视,二人说了些私房话,皇后向同治帝诉说慈禧太后又为细微小事责骂她,这些话被监视的耳目传到慈禧皇太后那里。慈禧怒不可遏,闯入暖阁,一把抓住皇后的头发,举手就打,据说皇后情急之下说了句:“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请太后留媳妇的体面!”慈禧一直以侧居西宫为遗憾,也为咸丰帝临终前没有册封自己为皇后而不满,闻听此言更是怒不可遏,就叫来太监备大杖伺候。同治帝为皇后苦苦求情无效,终被吓晕,慈禧见状,才未对皇后动刑,同治帝的病势却从此越来越重。
同治帝驾崩时,阿鲁特氏当皇后仅两年,她为丈夫早亡而万分悲痛,也为自己渺茫的前程感到绝望,又对慈禧的专横、阴毒、暴虐充满怨恨,竟吞了金屑以求死,虽经抢救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之后皇后又绝食,终于在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崩逝,时年22岁,距同治帝死期只有半百之日,与同治帝一道入葬。至宣统年间加谥号曰:孝哲嘉顺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年仅19岁,亲政不到两年,同治帝的生命就终结了。他究竟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来源,而且都能找出各自的证据,让人难以辨明,遂成清宫一大疑案。
相关链接:
重修圆明园之争
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同治帝亲政,时年18岁。他亲政时,诏“恪遵慈训”,就是说要遵守圣母的懿旨。他亲政后也办了些事,其中他亲自主持经办的一件大事就是重修圆明园。
慈禧退帘后,想到宫外游冶愉悦,回忆起当年的圆明园生活,她下懿旨重修圆明园。这是重大的工程,至少要花几千万两白银。
九月,同治帝发布上谕:兴修圆明园以为两宫太后居住和皇帝听政之所,让王公以下京内外大小官员量力捐修。恭亲王奕不好完全拒绝,报效银2万两,指令户部先拨银2万两。拨款之后,朝廷震动。接着百官疏奏,反对重修圆明园。御史沈淮疏请缓修圆明园工程。同治帝览奏大怒,立即召见沈淮,严词申责。接着御史游百川再上疏谏阻,同治帝又下谕将游百川革职。
经过一段准备,十三年(1874年)正月,圆明园重修工程正大光明殿、天地一家春(原慈禧住处)等处先后开工。
七月初六日,发生广东商人李光昭自称“圆明园李监督”,借购修园木料诈骗白银30万两的事件,引起朝臣反对。同治帝仍不理睬,继续其工程。
七月十八日,恭亲王奕、大学士文祥等十人(三位亲王郡王、三位御前大臣、三位军机大臣、一位师傅)联衔疏奏,请停止圆明园工程:“宜培养元气,以固根本;不应虚糜帑糈,为此不急之务。”同治帝与十重臣几番面对面地辩论,他明知错误,仍不悔改。当大家一再反对时,同治帝准备发上谕,以十大臣“朋比为奸,谋为不轨”的罪名,宣布将十大臣革职。
两宫太后见事情闹大,只好出面调解,召见同治帝。据吴汝纶日记载:召见时“两宫垂涕于上,皇上长跪于下”。两宫哭着训斥皇帝,这十年来如果没有恭亲王的有力辅佐,你怎么会有今天!其结果是:革十大臣职的上谕没有发布,重修圆明园改为修葺三海。
在奕等谏阻下,同治帝说:“我停工何如!尔等尚何哓舌!”
七月二十九日,停止圆明园工程。但重修圆明园工程是慈禧的懿旨,奕等的谏阻触怒了慈禧。
七月三十日,同治帝上谕:“著革去亲王世袭罔替,降为郡王。”
八月初一日,同治帝又发出上谕:“朕奉慈安端裕康庆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懿旨:皇帝昨经降旨,将恭亲王革去亲王世爵罔替,降为郡王……著加恩赏还亲王世爵罔替。”把亲王之位又还给了奕。
这一“夺”一“还”,其实都是慈禧在幕后操纵,意在再次向朝廷内外表明奕等王公大臣都可被她玩弄于股掌之中,她已大权在握,她的权威不容小觑,更不容侵犯。
至此,历时半年的修园之争,虽以停修而结束,但由此引发的政坛风波却进一步加强了慈禧太后的权威,再次严重削弱了恭亲王奕的权势。
养心殿
养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紫禁城的建造者只把养心殿作为一座为皇帝临时休息而设的宫殿。养心殿的名字出自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意思就是: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
养心殿是一独立的院落,南北长约63米,东西宽约80米,占地5000平方米。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36m,进深3间,通进深12m。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
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该殿清雍正时重修。明代和清代初期,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据说康熙皇帝死后,他的儿子雍正皇帝为了表示守孝,没有入住乾清宫,而是居住于养心殿。后来,雍正皇帝就把养心殿作为他的寝宫,没有再搬到乾清宫。另一原因,雍正入住当时陈设朴素的养心殿,是想为天下人做一个节俭的表率,但毕竟变成了皇帝寝宫,养心殿的陈设也越来越奢华。到了晚清,殿内陈设品竟达七百八十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