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带队伍:团队就该这样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目标——构建共同价值观,提升团队凝聚力

好的领导人必须是造梦大师

临近2015年开年,网络上一个名为“阿里合伙人15年前的梦想”的视频经过网友们频繁地推荐和传播,成为开年之初最热门的视频。随着在马云领导下的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梦想”这个词再次被越来越多的人重新提起。

马云曾有个绰号叫“马天行”,意指天马行云但从不踏空。之所以从不踏空,是因为他时刻背负着梦想的行囊。他曾说过:“人可以十天不喝水,七八天不吃饭,两分钟不呼吸,但不能失去梦想一分钟。没有梦想比贫穷更可怕,因为这代表着对未来没有希望。一个人最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干什么,有梦想就不在乎别人骂,知道自己要什么,才会坚持下去。”

一个企业,无论其造势噱头有多大,如果没有梦想,那么企业就会失去拼搏航行的目标。而一个心中有梦的领导者,他往往就像是希望火炬的传递者一样,不仅能够激励员工点燃心中的梦想之火,而且能以自己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去影响他人。

1995年,号称“浙江英语通”的马云受浙江省交通厅的委托到美国催讨债务,却意外在西雅图接触到互联网,当时他就断定有一天互联网会改变人类生活,至于怎么去改变,刚接触互联网的马云并不清楚,但是他从心里告诉自己:“这就是自己将来想要去做的事情。”

回国后,怀揣着对互联网十分好感的马云立即和妻子、朋友筹集了两万人民币创立了海博网络,并且启动了中国黄页项目,其模式是为中国企业提供互联网的在线信息发布和主页。尽管当时马云的提议遭到了周围很多人的反对,并且被很多人视为“骗子”,但是他在朋友和家人面前表示依旧会坚持自己这个梦想,并且孜孜不倦地向周围的人解释和贯彻自己的梦想。

马云说:“我发现今天回想起来,我看见很多游学的年轻人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晚上出门之前说明天我将干这个事,第二天早上仍旧走自己原来的路线。如果你不去采取行动,不给自己梦想一个实践的机会,你永远没有机会。所以我稀里糊涂走上了创业之路。”经过四年的波折,1999年2月,马云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起了阿里巴巴,翻开了中国B2B互联网商业时代的新篇章。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就是为梦想而奋斗。”毫无疑问,梦想是一个人最大的动力。现今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伟大的蓝图,离不开宏伟的目标与合理的布置规划。

有些人谈到马云时,会谈到他当初是多么没有钱,好像阿里巴巴的创建完全是他被“逼上梁山”无可奈何的结果。事实上,马云在创办阿里巴巴之初,中国黄页就已经赚到了钱。尽管当时的马云对互联网还只是一知半解,意识还只是停靠在收发邮件和浏览页面上,但是他认为这些因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怀揣着什么梦想。有了梦想,才能让自己更有计划、更有步骤地去完成任务。

对于公司管理层的领导者来说,要想公司的未来能够发展得愈加顺利,那么首先就应当给自己定一个目标,脑海中要有一个可以照明前路的“火把”,这样才能随时保持激情。当然,更多伟大的领导者不仅是优秀的造梦大师,而且还善于帮员工造梦,让他们树立愿景和目标,让员工们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奋斗方向,与企业一起奋斗。

在某次录制现场,当主持人问及马云关于对“梦想”这个词的意义时,马云表示自己其实与周围的人都一样,小时候也有过无数的梦想。想当司机,想当售票员,想当警察,想当解放军,但是没有一个梦想得以实现,只能不断地变化自己的梦想。最多的时候,自己一年内换了七八个梦想。但是这些并不重要,梦想是快乐的,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一定要有梦想,一个人要想幸福一定要有梦想。一个人可以乱想,但是不可以不想。

马云说,自己在不同的时期还有着不同的梦想:小学时想考好的中学,失败了;中考也失败了;考大学考了三年;毕业后想考哈佛大学,仍旧失败了。但是他还是愿意再试一次,只有一次次地尝试才有机会。“小时候变换梦想其实没有关系,你需要不断地去设定目标,不断地去想快乐的事情,其实梦想不需要很大,你去想,你就会做得到。”

一个健康的企业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企业梦想。这个梦想不仅会成为员工行动的目标,而且也能让其他企业看到自己的核心价值所在。不懂造梦的管理者,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团队管理的执行者,当公司进入紧张的战略状态时,根本无法担当重任。尤其是当员工们对公司所持有的核心思想并无任何概念时,那么员工就将永远是一盘散沙,无法在恰当的时候释放出自身的潜能,企业的效益就难以获得更好的保障。

“梦想”是公司管理者精神的凝聚,这种精神一旦被内心真实接受,便会沉淀成“执著”。因此,好的领导人不仅是造梦大师,更是目标激励师。毕竟,行动颠覆的动机正是梦想。

带人智慧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身怀梦想,更要学会去给员工造梦,当公司精神和员工精神一致时,成功才能水到渠成。

企业最值钱的是价值观

提起价值观,可能许多人会觉得抽象或认为这是形而上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其实,价值观是一个很简单的哲学概念,即你对周围的人或事物的看法或观点,或者说,你眼里认为的有价值的、值得努力追求的目标。

影响一家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不是技术,不是商业模式,而是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家是企业价值观的第一设计者,也是企业价值观的塑造者、组织者和传播者。企业家创业首先要想清楚价值观的问题,为钱,还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只有弄清楚了企业价值观,企业才能为它的创业团队指明方向。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目标,而企业目标就是团队前进的灯塔。因此,任何一个团队的管理者,在领导团队前进之前,都必须为团队确定价值观。

2002年,马云在宁波会员见面大会上发表讲话时说:

我做过这样的调查,90%的企业家不认同我这个观点。我见过所有世界500强的企业,都讲这个,讲来讲去就是这两点:价值观和使命。

宋朝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如果他们没有价值观,在梁山上互相打起来还真麻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就是江湖义气,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是兄弟,这样的价值观让他们团结在一起。

一百零八将的使命就是替天行道,但是他们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导致后来宋江认为我应该受招安;李逵认为我们打打杀杀挺好的;还有些人认为,衙门不抓我们就很好了,到后来崩溃掉。所以一定要重视目标、使命和价值观,这就是阿里巴巴2001年做的“整风运动。”

我们可以将梁山好汉看作一种典型的创业路径,首先是在利基市场占一块较大的地盘,然后去创建强大的团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并不惧怕大公司的进攻,但是,他们在战略的“下一步”上迷失了方向。

从本质上讲,这仍然是梁山好汉“创业团队”价值观的缺乏,他们最初虽然拥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义字当先”的价值观,但这种价值观只适合该“团队”创业初期的开拓,并不适合它的壮大和发展。价值观驾驭不了团队,覆灭也就在所难免。马云发表这段讲话的目的就是在激励自己的团队,要想成为一个强大的团队,就必须拥有强大的价值观,这样才能持续赢下去。

马云认为,企业最值钱的就是价值观。这种理念,使得马云在创建阿里巴巴的第二年就制定了团队共同的价值观、目标和使命,新员工只有经过学习,认同了阿里巴巴的价值观才能加入阿里巴巴。“不是文化来包容你,而是你去适应这个文化,并且进入这个文化以后去完善它,去丰富它。”任何一家企业或者一个组织机构,一定要有使命、目标和价值观,如果没有这三样东西,你走不长、走不远,也长不大。

会上,马云还说道:“阿里巴巴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价值观,公司要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我们的员工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是价值观让我们可以团结在一起,奋斗到明天。我们请来的总裁,他今年53岁了,是老传统企业的经理人,非常出色,他在通用电气公司(GE)工作了16年。我们总结了9条精神,是它让我们一起奋斗了4年,我们告诉所有的员工,要坚持这9条。第一条就是团队精神,第二条,教学相长,然后是质量、简易、激情、开放、创新、专注、服务与尊重,这9条价值观是阿里巴巴最值钱的东西。”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说:“影响一家公司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价值观。我们将组织的价值观定义为员工用于确定优先事项的标准,他们根据这些标准来判断一份订单是否有吸引力,一位客户的重要性如何,以及一个新产品的创意是令人瞩目还是马马虎虎。”

关于管理者带团队,常常会有人问,团队成员最需要团队管理者做什么呢?而团队管理者又最需要团队成员做什么呢?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团队成员最希望团队管理者指明目标和方向;80%以上的团队管理者最希望团队成员朝着目标前进。

由此可见企业价值观、目标和使命的重要性。倘若没有了这三样东西,那么团队的管理也就无从谈起。只有确定了企业价值观,才能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式和战略,其余的一切也才能在此基础上展开。

对于团队目标,有人说:“没有行动的目标只能是一种梦想,没有目标的行动也只能是一种苦役。”的确,相信每位团队成员都希望能看到自己的前途,没有谁愿意跟随一个没有前进目标的管理者,也没有谁愿意在一个没有发展目标的企业中工作。因为没有目标的工作,相当于没有方向的征途。如果是这样,再完美的发展战略,也不过是个笑话。

企业价值观如同一盏明灯,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成为团队的精神支柱。企业价值观是企业领导者与员工据以判断事物的标准,一经确立并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就会对企业具有持久的精神支撑力,也会产生长期的稳定性,甚至成为一代又一代团队成员共同信奉的信念。

领导者构建共同价值观的另一个原因是:当个体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一致时,员工就会把为企业工作看作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样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建设中来,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经历顺境,也无法避免逆境,而一个企业如果能使其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接受,并让其以之为自豪,那么企业就具有了克服各种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柱。

带人智慧

管理者须明白,企业最值钱的是价值观,如果没有价值观作为支撑和引导,即使再完美的战略,也只是梦幻。有了使命、目标和价值观,企业才能走得长远。

在最艰难的困境中坚持梦想

有人曾经将管理者历经困境的过程比喻成“梦想的重生”,这一点不无道理。毕竟,新的问题每天都层出不穷,而管理者这个时候要做的,除了挖掘问题根源,排解万难之外,最重要的是在挫折中仍然坚守梦想。大多数优秀管理者在经历一次次挫折之后,往往都会让自己的梦想变得更加贴近现实,因此他们往往更加靠近成功。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充当“失意人”这个角色,尤其是在员工的面前,即便公司经历着很大的挫折,也不要随意表现自己的悲观与失望。因为你的梦想与企业概念是一体,如若能表现出乐观从容的应对之态,时刻坚定自己,那么员工必然也会受其感染,同心协力与你一起破除眼前的障碍。

2010年,马云受央视邀请参加了《开学第一课》的节目录制,在谈到自己的梦想奋斗史时,他说道:

“11年前我和6个同事在这长城脚下,我们说要做一个让中国人感到骄傲的公司,我们要做互联网,但是所有人都觉得不太可能。我们回去以后非常困难,没有钱,也没有人理解我们。大家都认为如果你能把阿里巴巴做成,就好比说把一个万吨的人抬到喜马拉雅山上,基本上不太可能。2004年我们做淘宝网的时候,有投资者说,如果你们能够成功,我们名字倒过来写,但是我相信我们能够成功。”

“今天大家看到阿里巴巴,看到淘宝网有无数的成功,但是没有看到每一个成功的后面,至少有一千个错误。这十年之内,他们至少有一千次失败,他们永远是倒下再起来,倒下了再起来,假如你的成功没有眼泪,没有汗水,你是不可能成功的,这个梦想也不可能走得很久。”

今日腾飞在万里高空之上的阿里巴巴,是许多人当年想都想不到的。为什么?因为阿里巴巴的成功之路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顺利,其中的风险和曲折,或许只有当事人马云最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是马云始终坚持梦想,那么就不会有如今“阿里巴巴”这块市值千亿的金字招牌诞生。

互联网骨灰级营销专家赛斯·高汀曾经说过:“领导能力的一部分(很大一部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坚持梦想的能力。”当企业陷入危难之时,企业者如若首先自乱阵脚,甚至放弃自己当初的梦想,那么不仅会在逆境中做出更多错误的决策,而且还会将企业带入真正的深渊。

阿里巴巴自创立以来,员工士气和管理者始终不受外界干扰的原因,正是因为马云心中那份一直屹立不倒的信念。不论遇到任何艰难曲折,他总是不忘告诉自己,就算结局再差,也不要让信念倒下去,不要让梦想受到逆境和不安的侵蚀。

2008年8月,马云在众多媒体面前公开呼吁,面对逆境的企业家群体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观,勇于担当,共同应对危机。

马云认为,优秀企业家应该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形势。他说:“实际上当前的经济形势已经不能简单称为灾难或者危机,而是重建体系的开始。优秀的企业家必须学会比别人提前适应这个环境,谁先适应谁就有机会。做企业至少是5年和10年的考虑,两三年的灾难不算什么灾难。”

对于政府发出的一系列宏观举措,马云认为,面对这些举措,企业家们更应该鼓起信心。“这个世界缺的不是钱,商业社会缺失的是企业家的精神、企业家的梦想、企业家的价值观。”他呼吁国内的企业家们坚持自己的梦想、理想、价值观,共同参与应对危机。

马云说:“2002年互联网泡沫危机时,我的口号是成为最后一个倒下的人。即使跪着,我也得最后倒下。那时候我坚信一点,我困难,有人比我更困难,我难过,对手比我更难过,谁能熬得住谁就赢。放弃是最大的失败。永远不要放弃对自己的信心,永远不要放弃当第一的梦想。”

当企业陷入困境的时候,存亡的关键多取决于企业的领导者。能够在逆境中不受环境干扰,沉稳应对,就需要领导者除具有高度的领导力与战略视野外,更需要有极高的抗逆境能力,能够在最艰难的环境中坚守梦想。

如果每一位管理者都能够正向并积极地面对当前不良处境,多给自己一点整理思绪的时间,那么梦想终将是能实现的。毕竟,在阿里巴巴腾飞之前,马云的坚持之路走得不仅累,而且很心酸,但是即便是前路布满荆棘,他依然匍匐着将梦想紧抱于怀。

马云没有什么成功宝典,只有“永不放弃”的信念。不论任何时候,他始终都在告诉自己,别让信念倒下去。即便是在“互联网的冬天”,很多网站都倒下了,唯有阿里巴巴能够渡过一个又一个关卡生存下来,靠的就是这份永不放弃的坚忍精神。

带人智慧

梦想是企业的信仰所在,有了梦想,企业才能继续行走下去。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管理者如果坚持住了梦想,那么机会一旦来临,成功自然会随之而来。

使命感: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企业的成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尽管有些企业会因此承担巨大的压力,且转化体制的过程也十分辛苦,但如若能坚持创业之初的那份使命,对自己的员工和客户充满希望,这样也能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阿里巴巴的掌门人马云有一句话就叫作“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马云和阿里巴巴将这句话看成是公司的经营目标和使命,他们下决心,让全世界所有的商人都用上阿里巴巴,让所有用上阿里巴巴的商人都有生意可做,都能做好生意。

事实上,企业要想做大做强,除了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外,还必须加强使命感。使命感是由企业所肩负的使命产生的一种精神原动力。作为管理者,在围绕公司决策,制定战略目标时能够围绕着使命感而展开,那么企业就一定会很成功地走下去。

2001年,马云受邀到纽约参加克林顿夫妇的早餐会。在那次早餐会上,克林顿表示,美国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军事在全世界都是一流的,没有可以模仿和借鉴的对象。而对于美国是依靠什么力量前进,并居于世界第一,克林顿表示,是使命感引导美国向前走。

这一番言谈给马云的感触很深,在他看来,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可以模仿雅虎、美国在线、亚马逊,但阿里巴巴能去模仿谁?一流的公司不应该是他人的复制品,所以阿里巴巴也要跟着使命感走!

紧接着,马云进一步确立了公司的使命感,那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在这一使命感的牵引下,阿里巴巴树立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在阿里巴巴,价值观是决定一切的准绳,招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如何考核人,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等,都要坚决彻底地贯彻这一原则。

马云说:“在提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以后,我们就把它作为阿里巴巴推出任何服务和产品的唯一标准。我们的工程师和产品设计师把我们的产品设计得非常简单,以便让客户更容易操作,我们把麻烦留给自己,这就是使命感的驱动。”

许多优秀的企业家在为自己的公司建筑未来之路时,往往并没有将追求利润放在第一位,而是将对社会、对人民的使命感放在了首位。例如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就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过自己企业的定位是:“做中原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全面进步的推动者。”

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胡葆森看得很清楚,企业脱离不了社会这个圈子,因此主动、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才能将公司的未来之路铺平铺大。所以,除了胡葆森自己坚守17年的足球事业外,2010年,胡葆森所代表的建业集团还向郑州市捐献十辆公交车,并投入5000万元巨资助推河南省的文化事业向前发展。

一个有使命感的人,一个有使命感的企业和组织,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被人们所记得。这份使命感,不仅会为企业在社会上创造更多的优良空间,而且会打动身边的每一个人。

当初很多人疑惑“为什么阿里巴巴当时选择了电子商务,而不是当时被众人所看好的赚钱方式?”马云的回答是:“只有电子商务才能改变中国未来的经济,我坚信人们进入信息时代以后中国完全有可能进入世界一流的国家。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

在马云看来,中国的腾飞是以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基础的,我们用IT武装他们,帮助他们腾飞,也帮助自己腾飞,公司也能赚钱。阿里巴巴的使命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让客户挣钱,帮助他们省钱,帮助他们管理员工”。

从1999年到2003年,短短的5年时间,阿里巴巴在B2B领域已经发展得很好了。然而,对于如何走下去,没有参照物的马云依旧有些迷茫。此时的马云只能凭着强烈的使命感做出一系列指引阿里巴巴发展方向的决定。

2004年,阿里巴巴重新确定公司目标:“第一是做102年的公司;第二是做世界十大网站之一;第三是‘只要是商人,一定要用阿里巴巴’。”

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前夕,马云重申,希望通过上市,让客户,即网商富起来,这也是阿里巴巴的使命之一。招股说明书显示,阿里巴巴计划拿出筹集资金的60%用于收购和发展B2B业务,为那些从事“中国制造”、利润微薄、没有实力进行海外营销的中小企业提供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的对外贸易平台。

2008年,在淘宝网成立五周年庆典上,马云又透露,如今阿里巴巴集团已经制订了未来十年的战略计划,并且将自身定位从“世界三大互联网公司之一”,修改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

正是马云这种“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感,让阿里巴巴不但受到了众多客户的尊重,而且也让阿里未来的平台越来越大。

一个公司的使命感和价值观,往往能提高公司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并且引领着这个整体向着一个既定的方向不断前进。但是企业管理者同时也要注意,只有让价值观和使命感变得更加真实,更加明确,更具有导向,才能给员工一个清晰的方向。

使命感并不是一句虚无的口号,只有让员工、让社会感觉自己就是某个伟大事业中的一部分,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企业的核心价值。只有让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行动起来,这样企业的使命感才算真正运用到了实践中去。

带人智慧

使命感是企业做事情最深层次的目的。如果管理者能带着这种原动力去壮大自己,那么企业定然能够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将团队凝结在一个目标之下

管理者鉴别团队的标准一般有三个:1.是否有共同的目标;2.是否相互信任;3.是否沟通顺畅。其中第一个标准一般是企业组建团队、考验团队的基础。只有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上,信任和沟通才能相互发挥最大效应。

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机会的把握和抉择显得尤其重要。要想真正将企业做大,那么首先要做的便是学会抓住一个点,将这个点做深,做透,这样才能积累到真正的资源,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而这个“点”便是企业的“聚焦目标”所在。

1998年7月,EDI成立了合资的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由马云出任总经理。然而真正深入到团队中后,马云似乎并不快乐,因为很多涉及利益的重要决定,他并没有发言权,最重要的是马云的理念与代表外经贸的一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最终,在经过诸多思考之后,马云决定忍痛离开北京,杀回杭州重新创业,这同时代表着马云第三次创业的失败。

从海博翻译社、中国黄页建立以及这次创业的失败,到1999年马云创立阿里巴巴一共经历了七年,在这七年时间中,马云深刻反省领悟到:如果创业团队没有一个相同的理念和共同的目标,那么就很有可能导致分裂失败。

马云后来总结道:“千万不要相信你能统一人的思想,那是不可能的。30%的人永远不可能相信你,不要让你的同事为你干活,而要让他们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干活,团结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要比团结在一个人周围容易得多。”

作为企业各项工作的践行者,管理者必须要有一个清晰无误的目标,且现实而有效,这样在团队面前才能有强而有效的说服力,企业的发展才有动力。如果管理者本身对目标概念的设定就很模糊,那么你的团队对未来的设定也必然是一片茫然。

巴菲特从11岁开始买第一只股票,现在70岁了,还没有改行的迹象。他只做投资,所以被称为股神。比尔·盖茨谈起他的成功之道时也曾平静地说:“我之所以取得了成功,是因为我一生只选定了一把椅子。”

“一生选定一把椅子”就如同马云所设定的“一个目标”。在阿里巴巴的时候,马云曾经遇到过很多赚钱的机会。在他失利的时候,也有很多企业投来橄榄枝,但是他都放弃了。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明白如何带领团队向这个终极目标行进,所以才取得了如今的成就。

一个团队领导人或许并不是专家,但是他一定要懂得如何管理专家。他能够通过语言的交流沟通把不同性格、不同思想、不同能力、不同岗位、不同背景的人组合在一起,让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种力量必然无坚不摧。

2002年,从国际互联网泡沫中恢复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开始回暖,存活下来的阿里巴巴境况好转并开始盈利。一些公司高层认为,阿里巴巴已经拥有众多有价值的注册客户,资金也足够开拓一个新领域,是时候寻找新的机会和新的增长点了。

当时,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升温,有部分投机商人掀起了炒房热,于是就有高管建议去做房地产,或者是投资进入网游和短信市场。这两个市场都有很好的发展空间,盈利前景十分诱人。还有人建议阿里巴巴在旗下设立一个新公司独立运作,既可以增加收入来源,还可以分散B2B不成熟的风险。

但是马云却说:“如果我们投资短信很快会赚钱,2002年、2003年短信业务拯救了中国互联网很多站点,但是我后来发现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互联网经济,只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缓解颓势。”至于不做网络游戏,马云这样解释道:“游戏不能改变中国现状,如果我们的孩子热衷于玩游戏,那是很可怕的事。所以阿里巴巴永远也不会做游戏。”

马云始终专注于电子商务这一条道路上,最终阿里巴巴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马云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看见10只兔子,你到底抓哪一只?有些人一会儿抓这只兔子,一会儿抓那只兔子,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CEO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NO’。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我只能抓一只兔子,抓多了,什么都会丢掉。”

市场上有些已经成熟的大公司,在追求利益的路上往往喜欢走多元化道路。事实上,这种多元化概念一旦形成,那么团队也必然会被分割成很多小组,这种消耗有限资源而去做无谓探索的举动,只会加速企业的死亡。

当然,市场中的确有千千万万的机会,管理者可能会面临很多诱惑。然而管理者只有先学会取舍,才能让自己坚定在一个目标之下,并为之奋斗努力。因此,管理者一定要先坚定自己,学会持之以恒,才能让团队心往一处使,让企业走得更加顺利。

带人智慧

管理者只有将团队凝结在一个目标之下,其执行力才会有明确的方向,不再是盲人骑瞎马,走到哪算哪,团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力。

眼光长远决定目标高度

许多团队在创建目标之初,对市场未来的发展往往定义得十分狭隘和单一。因为总是固守其本,遵从一些老旧的发展模式,因此失去了很多可以发挥的机会,最终导致团队规模和企业实力总是无法提升。

事实上,管理者对市场的定义与对目标的设定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团队工作的开展。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只有做到心中有大局,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才能从团队的创建之日起就打造出市场领先者的潜质,以此带领团队冲向更高的目标。

2015年3月,全国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在京召开,对于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中国GDP增速定在7%左右,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我们必须适应在大规模基础上的健康增长,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增长。如同人的个子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可能再快速增长一样。长大了,就需要在思想智慧上追求增长。

在2015年1月举办的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马云就曾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发表自己的建议:如果中国到今天仍旧保持着9%的经济增长率,那么肯定是有什么不对劲儿的地方。你将永远看不到蓝天,也永远看不到质量。中国应该关注的是经济质量的问题。

就目前中国经济最热的话题“新常态”,马云则认为,“新常态”是中国经济走向正常状态的新标志。新常态需要新思想,中国未来会有很多青年走上就业岗位,而这些青年就业者如果第一天就拥有高科技和互联网思维,懂得现代服务业新的创新模式和创业模式,中国未来的机会非常大。

“如果能够用技术、用互联网,帮助农民富起来,帮助农村经济好起来,帮助农业好起来,这将是我们的荣耀。”马云说。

马云曾经说过:“生意越来越难做,关键是你的眼光。你的眼光看的是全中国,就是做全中国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的是全世界,就是做全世界的生意。要有眼光,眼光多远、多大,决定未来。”

从阿里巴巴创建一路磕磕绊绊到现在,马云对自己的目标看得十分清楚,不同的阶段,他会结合自己的需要和市场的变化不断地做出更多的策略。也正是因为这种长远的眼光及大胆的思维,才让他成功地将阿里巴巴搬上了让全世界华人都为之骄傲的舞台。

有句话说得好:“走别人的老路,走着走着可能无路可走;走自己创出来的路,才能越走越宽阔。”企业要发展,那么就不能总是走老路,总是以狭窄的眼光去看待未来市场,否则就只能如同井底之蛙,永远只能看到一方之景。

很多时候,一些优秀的管理者之所以能让公司取得成功,除了能够沿途拒绝一些诱惑外,还善于动用手中的资源,一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未来。他们会努力想方设法地为自己的未来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发现更多未知的市场,并赢得先机。

从马云创建中国黄页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透过这个小小的舞台看到了更远的未来,可以说,一开始马云便将目标锁定在了国际市场上。

马云认为,当时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企业都在西方,能向互联网投资的主流资金也都在西方,因此要利用一切可以找到的机会,首先“搞定”国外市场。在关于未来公司的名字设定上,马云更是思索良久,他认为既然自己的主战场在西方,那么就一定要取一个世人都知的国际化名字。后来,马云说:“我取名字叫阿里巴巴不是为了中国,而是为了全球,我做淘宝,有一天也要打向全球。我们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创建一家全球化的、可以做102年的优秀公司。”

有了适合国际路线的名字之后,阿里巴巴就避开国内市场,直接进军国际了。马云的策略是:办一个市场就像办一个舞会,先把女孩子请进来,再把优秀的男孩子请进来,这样做市场就会变得越来越大。

在国内互联网已经展开激烈竞争的时候,马云已经站在了欧洲和美国的演讲台上宣传着阿里巴巴的未来。尽管当时国外群众对马云的阿里巴巴十分陌生,来听讲的人并不多,但是马云还是坚持演讲下去,直到后来真正成功的来临。

当然,有一个长远的眼光固然不错,但是管理者还要学会权衡利弊。被誉为“私募教父”的赵丹阳在2008年曾以高达210多万美元竞标巴菲特的天价午餐成交,当时被很多人质疑这钱花得值不值。然而,后来的结果却是赵丹阳四天狂赚1600多万美元。或许在普通人眼里,花天价去吃一顿午餐简直是天方夜谭,但赵丹阳作为一个决策者通过权衡利弊英明地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管理者要学会从全局去考虑公司的将来,如果只是为了一己私利而不谋全局,那么即便暂时可能获得很高的效益,但是等到全局都溃败的时候,你所损失的就不仅仅是这一方小的利益了。毕竟,眼光的长远决定目标的高度。

带人智慧

管理者的眼光往往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的高度和广度,一个放眼世界的管理者,将来世界都会囊括在他的企业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