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记忆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记忆达人工具箱——强化记忆力的诀窍

飞速运转的大脑——全脑速读记忆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明了大脑的不对称性和“左右脑分工理论”。实验得知,左右脑半球是各自独立进行活动的,彼此并不知晓对侧半球的活动情况。

左脑专司“意识”“学术”“语言”;右脑主管“图像”“本能”“潜意识”“创造”“音乐”“艺术”。它俩明显具有不同的思维能力,左脑像董事会,专管大方向;右脑像行政部,负责小零碎。

我们从小到大所学习的语言、文字、数学、逻辑思维等,大部分都是在开发和利用我们的左脑,对于右脑的开发却非常有限。但是左脑和右脑的能力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在记忆力训练术当中,专门有一种方法来协调左右脑,对它们进行综合使用。也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全脑协作,提高阅读的速读、效率和记忆理解力。

这就是全脑速读记忆。

成功者都是善于阅读的,阅读的最大成本就是时间,而速度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帮助人们节省时间成本。

除了进行记忆力训练,全脑速读记忆还能提高文件的检索速度。这在档案管理、图书期刊管理和信件分拣工作的实践中早已充分证明。

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去取得最丰富、最多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取得最佳效果,产生最好效应,这就是全脑速读记忆的作用。

第一步:眼脑直映

传统阅读者的阅读路线一般是由视觉中心传至说话中心,经发音器官发出声音传至听觉中心,再由听觉中心传到阅读中心,最后才达到理解文字意义的过程。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习惯,如果不出声,甚至就无法进行正常阅读。

但这样的阅读过程太过曲折迂回,路线太长,不仅耗费精力容易疲劳,还直接影响到理解和记忆的效果。眼脑直映的目的则是培养我们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转化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声现象,从而实现阅读速度的飞跃。

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文字——转化成意义代表着对文字的理解,那消除潜在发声现象就意味着,阅读的时候闭嘴。在这一过程当中,除了我们的眼睛和神经系统,不需要其他感觉器官参与进来捣乱。

因为语言的表达和思维的理解是不一致的。语言的表达必须使用明确的、连贯的语言,而思维活动却是跳跃性非常强的。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字时,是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用自己潜性的“语言”来理解。

所以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不朗读、不唇读、不喉诵、不心诵。

第二步:消除回跳

如果你的朋友或是伴侣在你身旁读书,那你可以观察一下他眼睛运动的过程,看看他的眼睛是停是动。这样你就能知道对方到底是在看书,还是借着看书的幌子在发呆想些别的事情。

生理科学已经证明,人在阅读的时候,眼睛只能处于两种状态——眼停或是眼跳。眼睛只有处于眼停的状态下才能够感知文章的内容,而眼跳的过程中是基本不吸收信息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眼睛的注视并不是逐词逐句地向前移动,有时候会因为没看明白,或者没看清楚,而倒退回去,以便对不同位置的内容进行综合的理解、记忆,或者寻找遗漏的信息。这种逆向的返回运动在阅读学上叫做“回跳”或“回视”。

回跳次数越多,注视次数和耗费的时间也跟着增多。显然,回跳的次数与读者的阅读能力、读物难易程度和阅读要求有关。不熟练的读者,注视次数多,所覆盖的字词少,回跳次数也高,约占注视的30%;而阅读能力强的读者,注视次数少,所覆盖的字词多,回跳次数也少,只占注视次数的10%。

除了“回跳”还有一种相似情况,叫做“扫视”,也叫“行间移动”,是眼动的特殊情况。阅读时的扫视是从一行文字的末端移动到下一行文字开端的眼动,若反复扫视的运动较多,很容易发生串行或是反复寻找的情况。

美国阅读心理学家古德·伊洛费认为,造成阅读速度慢的主要因素中,有关眼球运动的有三点:注视的次数过多;每次注视的时间过长;回视过多。

这些已经成为了许多阅读研究者的共识。因此,我们只需要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有意识地去减少注视的次数,尽量缩短注视的时间以及避免不必要的回视,这样阅读速度就会有显著的提高。长此以往地坚持下去,很快就会形成快速阅读的能力。

第三步:扩大视幅

视幅是指我们的眼睛在阅读书籍或是观察物体的时候,眼睛停顿一次所能看清内容的有效幅面。

在阅读方面,视幅单指眼睛停顿一次所能看清的文字、句子、段落的最大容量,又叫做“视域”或者“视面”。

其实,大脑和眼睛识别出一个词或者多个词所用的时间是几乎相同的,因为我们所观察到的信息量都处在一个视幅广度之内。虽然每个人的视幅广度都会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只要通过训练,都可以进行充分的利用和扩大。

如果我们的眼睛停顿一次所能看清的文字段落大,那视幅就大,相应我们的阅读速度就快,阅读的效率就高。只要我们明白这个简单的生理小窍门,那么在以后的阅读中就会有意识地去扩大自己的视幅,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

视幅的训练方法也并不复杂,但需要长期的坚持、保持。

我们可以从目前一目5个字,慢慢提高到一目1行,一目3行,直到一目多行。当然这里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快速扫视,而是在感知到文字并且理解的过程中去主动扩大视幅的范围,使眼睛的吸纳能力大大加强,提高眼睛对文字的整体感知,同时也提高我们的记忆理解率。

当然,光阅读速度快,记不住也是白费工夫。全脑速读记忆主要是对右脑进行记忆训练。你可以试着先用自己当前的速度去看完一篇文章,然后回忆文字形象、文章内容大意,接着动笔默写。千万不要吝啬你的手,不管脑中能记得多少,将对文章的理解,文字形象的模糊记忆,全部写下来。并且反复进行练习,重复做下去,你的记忆力必然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眼睛是阅读的先决条件,所以除了针对眼睛的训练,全脑速读记忆的重点还是在于速度。只有速度的提升才能促进效率的提升,当速度和效率都节节上升的时候,记忆就是水到渠成。

速度是一门特殊的技术,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常规的训练来进行提高,这些训练方式简单易学,每个人都可以轻松进行。

扫读训练

为了可以更快捷地获取重要信息,加快我们的阅读速度,首先可以试试扫读的方法。这里的扫读不同于前文的无意义扫视。这里的扫读是指在一整篇文章当中快速地寻找到你所要的重点内容。扫读的速度要快,但是不能只顾着扫而忘了读,所以进行扫读必须要掌握一个原则——你是有针对性地扫读,是根据题目所需的答案进行扫读。

如此一来,首先你做到了心中有数,知晓自己要找的是什么,有了目的性,自然事半功倍。在扫读的过程中视线运动要快,捕捉到所需答案的线索后迅速集中寻找。在确定所找内容之后停止继续扫读,快速在脑中分析加工,解决你的问题。

推断训练

人的大脑有压缩和选择信息的功能,所以,如果我们没有时间去通读全文,也没关系。我们可以找到重点做出判断,从而获取有用的信息。

平时大家也会看一些推理小说、电影之类的。里面的警探在办案过程中不都是通过一些细微的蛛丝马迹从而推断还原出完整的场景吗?一样的道理。

所谓推断训练,就是快速地从文章当中检索出关键词和表达意图,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压缩文字数量,加快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有时候一篇文章并不是必须一字一句地读完,尤其是在分秒必争的情况下,需要精准地攫取文章中心,了解大意,从而进行问题的处理解答。

理解训练

光有阅读速度却不理解是没用的,不理解当然更不会记住。速读理解既要求阅读的速度,又要求对文章的理解,所以有一定的难度。平时如果读一篇文章,可能会细细品味一番,好好琢磨琢磨。但是速读没有这个时间,理解要快速,速度也不能慢。

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所有的速读都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如果你对文章完全没有理解,那必然是记不住的。因为对你来说,那只是一大片字与词的组合。

一般我们在进行速读训练时,并不会刻意要求百分之百的理解,就像我们看新闻报道,没必要从头听到尾。我们只要获取其中的实质内容,至于无意义的水分,尽可弃之。让速度和理解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比例上,才能让自己获得比较高的阅读效率和良好的效果。

世界上没有一天两天就可以练成的高超技术,成果都是来自于勤奋与坚持。因为每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都是不同的,所以,时间上的差异并不能说明能力上的强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水滴石穿,贵在持久。

【记忆趣闻】

全脑速读记忆的前身是快速阅读,首先起源于美国。1945年,一位即将成为中学教员的女大学生——爱维琳·伍德,向她的教授递呈了一份长达80页的文章,请他对此进行评价。令她吃惊的是,教授很快就看完了全部文章,并且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于是她决心做一番调查,她发现,那些自幼具有快速阅读能力的人都具有以下特点:

1.看书时,眼睛沿着文字中间从上往下看,而不是从左到右看;

2.他们同时理解“一组词”,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地理解;

3.他们很少回头看,从不停下来回头重新读一遍。

1961年,快速阅读法的创始人爱维琳·伍德给美国的12位参议员教授了快速阅读法,从此这一学科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起来。

放射性思考方法——思维导图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用来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随着大量信息的涌入,人们逐渐发现,如今的我们并不缺少知识,但却缺乏对知识的应用整合。

怎样才能快速将知识吸收?怎样正确地将知识转化为学习和工作的力量?时至今日,世界各地都有着各式各样的学习方法。本节将主要介绍一种已被充分挖掘的学习方法——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由“世界记忆力之父”托尼·布赞创立的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的有效思维模式,是一种表达放射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是通过带顺序标号的树状结构图来呈现一个思维过程的,是将放射性思考用线条和语言具体化的过程。它主要借助可视化的手段,促进灵感的产生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这种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需要记忆的主题关键词与相对应的图像、颜色建立记忆链接,进而充分发挥我们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思维、阅读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

简言之,思维导图等于归纳与统筹的结合。

我们都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任何进入大脑的信息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的中心,不论是感觉还是记忆。

比如像文字、数字、符号、事物、味道、色彩、音乐、图案等,都可以独立地成为一个中心点,并由此向外散发出无数分支点。每一个分支点分别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接,而每一个发展而出的分支点又可以成为一个新的主题,进而继续向外发散,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分支的连接,也就是我们个人的数据库。

例如数学老师常提到的发散性思维,从一个点想到一个面。放射性思考方式其实也是一种由点及面的过程。问题的中心是点,而目的是要完整全面地思考整个面。在想到一个主题时,首先将这个主题作为中心点,然后把关于这个主题最初想到的部分写下来,同时再根据由主题延伸出去的枝丫继续向外扩展,分别对每一根枝丫进行内容的填充和细化。而后再把这些要素继续往下剥离分拆,就这样把一个主题思考完整。

思维导图其实仅仅是一个工具,并不是拿来学习的,关键是将它带到各个领域当中去应用,因为形象具体和直观的事物要比抽象的语言更容易记忆。美国图论学者哈里有一句话:“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图。”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众所周知,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右半脑一直是科学界、教育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人类左右脑的各种技巧如果可以合理巧妙地综合运用,那将比彼此分开工作产生更大的效益。思维导图提供的就是结合左右脑的思维模式,有利于激发大脑的潜能,并使之平衡发展。不管是效率还是效果,思维导图都比传统的学习记忆方法更加有效。

它的本质是可以让复杂无序的问题变得简单,只要你用笔在纸上画出来,就可以准确而又清晰地看到问题的全部。而且,通过思维导图,还可以轻松地在原有基础上对问题加以延伸。

既然思维导图作用如此大,效果如此明显,那么它该怎么画呢?首先需要准备一张空白的纸和各种颜色的笔,之后依如下步骤操作:

1.首先要明确主题,主题确定之后,用图画或者图像来表达;

2.图像标注在白纸的中心位置,从中心开始绘制,记得将周围留出空白;

3.绘制过程中,使用不同颜色的笔。绝对不要忽视颜色对视觉和大脑的冲击力,它远超出你的想象;

4.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并用关键词去代替。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也连接起来,以此类推;

5.切记,思维导图各分支连接的线条自然要弯曲,而不要用直线;

6.在每条线上清楚地标注出关键词;

7.从头到尾使用图形。

无论你所研究的主题多么复杂,一定要保证清晰明白。每条线上只写一个关键词就好,不同级别主题的线条粗细要合理。而且要使用不同的颜色去突出重点,尽可能地使用丰富的色彩,字体和线条图形要多一些变化。在每一级分支之间进行连接的时候可以使用箭头去表示,同时注意整体布局。层次一定要分明,条理要清晰,多用数字去体现顺序。图形不用画得多么形象,但一定是简洁易懂的。

举个例子,比如以“水果”为主题,将其画在正中央。然后画一些向四周放射出去的侧线条,这些分支代表着对主题的主要想法。在每一条分支上,写清楚关键词。这样当你再想到“水果”这个概念时,这些关键词便会从记忆深处跳出来。

现在,我们用联想来扩充这幅思维导图。

看看你在分支线条上所标注的关键词,比如说苹果。

看到苹果这个词我们会想到什么?颜色?维生素?果酱?红富士?根据所联想到的这些事物,从每一个关键词里去放射出更多的分支。分支的数量取决于所能联想到的事物的数量,可能会很多。具体的数量根据你所研究的主题范围加以控制。

做完这些之后,不要忘记用不同颜色的笔去渲染它,尽量使用更多的图形和色彩。

如果你跟着这些步骤做完了第一幅思维导图,这时你会发现,在刚开始的阶段,你的思维树里已经写满了各种符号、图形、关键词和颜色。这些都能让你的大脑更加高效地运作。

思维导图创始人托尼·布赞在思维导图的训练课程中,也为大家提供了12种记忆技巧,那么这些技巧与思维导图又有什么关联呢?

1.五官通感: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去感受所要记忆的事物,让事物通过五感的接触,完美地呈现在自己的脑海中。

这第一条和思维导图的联系自然很明显,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我们更多的是使用手绘的方式。因为只有在手绘的过程中,我们才有这五感的体验。因此手绘导图会让我们的印象更加深刻。并且在画图当中,视觉随着我们所画的线条不断延伸,大脑也会被引导着进行相关思考,协助我们发现不同的内容,激发思维和创意;

2.动作:具有生命力的东西更容易引发大脑的兴趣。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思维导图软件,使用方便、简单。但使用软件绘图,毕竟只是敲击键盘。而我们手动绘图时会有很多肢体动作,包括换用各种颜色的笔。我们的眼睛、手臂、身体都会随着线条的变化而移动,借助这样的方式来加深我们的肌肉记忆;

3.联想:将有关联性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按照线索进行记忆,不但容易,且会使记忆数量变得惊人。

绘制思维导图时,联想起到特别大的作用。看着不同的分支,我们很自然地会发现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并且通过连线和代码等方式予以标注。因为手绘制图中的所有图形都是我们自己的原创,图像又是大脑的第一语言,所以手绘更能刺激大脑的联想力;

4.性感:用健康的心态将“性感”和事物联系到一起,有助于引发兴趣,记忆当然更深刻。

5.幽默:增加点乐趣。有趣、荒谬、愚蠢、超越现实,用非理性的手法表现现实。

手绘过程中,我们的左脑和右脑是同时启动的,尤其是控制情感、创造、图像的右脑进入工作状态。无论是代码还是图形,根据你自己的意愿,画得生动些、趣味些,自然记忆的效果就更好些;

6.影像化:想象。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能包容全世界。

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当我们需要用图像来帮助标记和记忆时,会很自然地依照自己的喜好或是一些经历来绘制。那么后期当我们再次看到那些场景或物件时,也就更容易唤醒我们对与之相关的事情的记忆了;

7.数字量化:按数字编号使顺序及次序的排列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思维导图的关键词之一就是之前提到的数字的使用。特别是对于一些市场调查、任务安排等等,数字在思维导图当中的意义非常重大;

8.符号:特殊符号更醒目,能突出重点所在,强化记忆。

具有个性化色彩的符号与图形有着相同的作用,并且符号简单不复杂,个人特色明显,容易记忆;

9.色彩:色彩斑斓,表达情绪,越是与实际生活接近的颜色越能被大脑所接受。

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幅画卷。多姿多彩、图文并茂的形式有助于增强我们的理解和记忆;

10.顺序:按照顺序的排列,有助于思维的连贯性。

在思维导图中,顺序与数字标识异曲同工。依照分门别类和分支内容的细分顺序,循序渐进,稳步加深记忆;

11.积极:积极愉快的意向使大脑乐于工作。

不管多么消极或者是悲观的事情,利用思维导图,我们总能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分析,看到事情中积极的一面;

12.夸张:夸张的效果总能使事物凸显出来,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夸张的描述或是夸张的图形,总能让你的思维导图变得生动、鲜活,当思维导图在脑中成为立体影像,那么记忆也会随之加深。

以上就是我所理解的思维导图与12条记忆守则的关系。坚持使用思维导图,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记忆力,同时也增强了理解力、创造力,间接培养了我们的全局观。

看待事物要抓住重点与关键,训练记忆力也是一样。一幅完整的脉络图印在脑中,还怕记不起来什么呢?

【记忆趣闻】

很多人在悲伤难过的时候都会想,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抹去那些让人痛苦的记忆?

来自荷兰的一支团队正在为此努力,他们通过电痉挛治疗法来清除病人不愉快的记忆。他们为病患提供创伤性治疗,目的就是为了使病患忘记那些令人不快的事情。这支团队在一段时间内为42名抑郁症患者进行了实验治疗,效果很明显。只是电痉挛治疗法本身极有可能造成癫痫后遗症。

2013年初,人们还仅仅停留在搞清小白鼠记忆的阶段,没想到几个月后就已经在人类身上取得实验性成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次突破。

研究人员为了确保治疗的有效性,他们在实验中给受测试者观看了两段令人不快的视频,一段是关于车祸的,一段是血腥事件,然后留出时间让受测试者努力回忆其中的某一段,接着接受电痉挛治疗。过了一天之后,研究人员对受测试者进行了多项记忆力测试。最终发现,接受了电痉挛治疗的测试者在记忆重组方面表现很弱,无法完全记住两段视频的内容。

所以,这项技术的核心内容是阻止记忆重组,而不是将人类的记忆完全抹去。

怎样做一个学霸——超级学习法

美国纽约华尔街10号的“超级记忆法有限公司”和保加利亚的罗扎诺夫学院都在推广一种学习法。

据说日本长野吉田高中应用该方法后,学生的平均成绩提高了20分;日本东海大学的关英男教授用这种学习方法使180名短期大学的学生在两年内获得了与四年制长期大学的学生相匹敌的学历。如果使用这套记忆法来记忆英语,13分钟便可以轻易地记住100个生词。

这就是由罗扎诺夫博士创造的记忆方法——超级学习法。它以其高效率和多方面的功效,成为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学习法之一,世界各地现在都在推行这套学习法,并称之为学习的革命。

超级学习法的学习效率非常之高,所需时间只是一般学习时间的1/3。并且在学习中,无所谓智商的高低以及是否有学习经验,所有的学生都能轻易地掌握这种方法,而且记忆过的内容经久不忘。

这种记忆方法无疑是非常优秀的,方一问世便受到了东西方的广泛关注。美国的两位女记者希拉·奥斯特兰和林·休劳塔曾经专门撰文向美国人进行推广介绍。

虽然这种学习记忆法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但收获最大的无疑是使用盒式磁带来推广超级学习法的日本。

日本长野吉田高中的宫岢老师报告说:“同一个教师所任课的不同班级,使用了超级学习法的班级比其他班平均分要高出20分左右。”1985年7月长野县立丰科高中的浅川良雄老师在福冈召开的全国语言学研究大会上曾详细报告了使用超级学习法的程序及内容,并称所记忆的内容即使经过4周也不会遗忘。

这种学习法可以用来教授任何科目的知识,尤其是学习基础的课程特别管用,包括像需要记住大量不熟悉的名词和名称的学科,如解剖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等。在记忆英语单词以及数学公式方面,也效果显著。

这套超级学习法大体分成了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相对应的学习阶段。第一部分是将学员的精神引导到松弛状态,使学员在大脑呈α波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力;第二部分则是处在这种状态下,按照一定的节奏去进行记忆。

这里先简单解释一下α波,α波是4种基本脑波之一,我们通常所指的潜意识状态就是指人的脑波处于α波时的状态。α波是连接意识和潜意识的通道,是有效进入潜意识的唯一途径。它能够加速信息的收集过程并增强记忆力,是促进学习和思考的最佳脑波。

第一阶段是消除身心紧张。由呼吸法、身体松弛法和心理松弛法构成,掌握了这几种方法之后,就能够在需要的时候保持精神集中。

呼吸法:人类的腹腔内有很多器官,这些器官都可以接收不同节奏呼吸的刺激。内腔受到舒畅而有节奏的呼吸刺激时,通过中枢神经传向大脑,刺激并增强大脑的一些潜在功能。

身体松弛法:开始让身体的各个部位先用力,使肌肉紧张起来,然后一边呼吸一边消除身体的紧张感觉,消除紧张后的部位便会有松弛的感觉。随着这种放松感,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心理也变得轻松愉悦。

心理松弛法:对不同的人来说,使用象征性的心理松弛法比身体松弛法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简单。穿着舒适的衣服坐在椅子上,闭眼,均匀而有节奏地呼吸,同时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如在脑中构想一幅惬意悠闲的画面。以倒计时的形式逐渐改变自我暗示的场景和画面,直到时间由10到1结束,这时睁开眼睛,你会发现,身心的紧张感完全消除了。

第二阶段叫做感受平静的反应。随着前一阶段的训练,身心松弛所出现的瞬间平静反应,主要表现为手掌心和腹部微微发热,额头发凉的感觉,表明大脑在释放α波。

这些感觉都是主观性的东西,可能在实际感觉中每个人都是有差异的,也会出现一些不同于以上感觉的现象。

第三阶段是视觉映像α波强化法。单纯感觉身体各个部位的反应会比较枯燥,而配合使心情平静的映像训练,可以有效地增强α波的效果。

第四阶段则只依靠意念进入α波状态。在α波状态最佳时,意识和潜意识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各种信息输入在潜意识中便可留下印象。与此同时,这种练习也可以应用在自己的奋斗目标上。

这些肯定性的暗示不仅对于学习和记忆有帮助,而且对身体健康和未来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都能发挥作用。

其实,罗扎诺夫博士的这套超级学习法的主要依据是暗示法,在心理学上也叫做自我催眠。

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大脑思维活动和情感在同时发挥作用。如果在学习外语时可以刺激左右脑同时运作,并能使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紧密联系,效果就会很好。

暗示法的创新之处就在这里,它是通过集中无意识中所得到的信息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同时还营造了轻松的气氛。在这种和谐的环境里,学生的紧张心理消除了,心情愉悦且放松。这种充满乐趣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超级记忆能力,从而增强记忆的效果。

罗扎诺夫博士认为,人的能力几乎是无限的,人类在无意之间会记住很多东西。当阻碍思维的因素消除后,人的记忆力就会大幅提高。超级学习法是“用减法来做加法”,也就是说,用消除学习者的恐惧和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来改善学习的效果。他解释说,人类所接收的一切信号,无论是听到的、看到的、感觉到的,都会在大脑中留下一个印记,即使主观上已经无法再回忆起来,但是这种痕迹依然长期存在。而他所创造的这种方法,恰恰就是要启发人们去回忆这些记录在头脑中的信号。当人体处于全身放松、接近睡着的状态时,人脑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就会变得比平常要大得多。

而且罗扎诺夫博士通过研究后发现,欧洲巴洛克时期的部分音乐作品当中,居然有一份“秘方”,对学习和记忆有着非常神奇的效果。

巴洛克音乐每分钟大约是60拍,和人类的脉搏以及呼吸频率是大致相同的,可以使我们的呼吸和脉搏随着这一节拍趋于稳定。而且巴洛克音乐的低振幅、低频率又可以诱发增强我们大脑中α波的出现,并促进脑内吗啡的分泌,使大脑进入最活跃的状态。

但这并不意味着听音乐就能增强我们的记忆力。其实,罗扎诺夫博士只是采用了心理学上的暗示法,并且结合了特定的音乐来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说巴洛克音乐对学习起作用,实际上是指人大脑的学习脑波——α波在起作用。

人的大脑在感觉到厌烦或者恐惧的时候会处于紧张的状态,有很多平时学习不错的人一到考试就发挥失常,这基本都是因为大脑过于兴奋、紧张造成的。所以这里的巴洛克音乐只是作为调整我们状态,放松心情的手段,以便于对自己进行心理上的积极暗示。

人们焦躁不安的时候注意力很难集中,记忆力也明显不如正常状态。那怎样才能使大脑进入α波状态呢?

经过研究罗扎诺夫博士发现,一部分50~70拍的巴洛克音乐有这样的作用。博士用这种音乐进行外语的教学,创造了一个震惊教育界的奇迹:学生一天学会了1200个外语单词,平均记忆率为96.1%。

这就是罗扎诺夫博士所独创的两套记忆力方法。记忆力的锻炼并非一日之功,若想有所成,还需多下苦功。

潜意识的拍立得——图像记忆法

大多数准备学习记忆术的人都有一个想法,他们期望自己在掌握了记忆术以后,无论记什么都会比以前更有效率。学业上一路高歌猛进,四六级迎刃而解;职场上精明善记,一应事物俱在脑中清晰排列。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只要学习了记忆术就可以全面地提升记忆力,这其实是不现实的。记忆力的训练只能通过改变记忆方式进而提高记忆力,但它并非灵丹妙药,可以使人立刻掌握一目百行、过目不忘的本领。尤其图像记忆法。图像记忆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对记忆力的提高是非常有针对性的。

记忆英文单词、数学公式、中文资料,它们的方法是不同的,虽然它们都是运用相同的记忆原理,但实际上,记忆不同的专业知识是需要不同的记忆方法的。而这种针对性,也往往被很多人所忽略。

图像记忆法也是记忆术的一种,它是目前最合乎人类大脑运作模式的记忆法,是以联想作为手段的记忆方法。它的记忆原理有四大步骤,包含了各种基础的记忆方法。灵活地使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去记忆不同领域的知识。

比如,你可以3分钟记住一副扑克牌,但不一定能记住一篇文章;你可以一天掌握千百个英文单词,但面对一些条文细则可能又会无力。这正是我们没有掌握或灵活运用不同记忆方式所造成的结果。

图像记忆的原理是要把原本陌生的信息通过联想转化为熟悉的图像,然后像看电影一般在脑海中重新浮现。就像我们在外看风景的时候,眼睛可以同时摄入大量的图像素材,并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记录下来。可如果我们换成用耳朵去听呢?虽然可以听到,但是当声音来自不同方位时,我们的大脑只能保留少许的片段。

图像记忆法比传统的一些记忆方式多了些步骤,例如图像转化、图像联结、图像简化以及图像定桩。

转化和联结的步骤是必要的,因为无论记忆什么资料,都必须要用到这两步。我们需要先把记忆的内容通过联想转化为熟悉生动的图像,然后再把一幅幅图像通过某种方式联结起来。在转化图像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灵活地使用一些方法,比如谐音法、替代法等等。

做好这两个最基本的环节之后,接下来要考虑的自然是记忆的效率问题。在刚开始进行图像记忆的时候,可能效果还不如死记硬背。但任何事物都有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掌握图像记忆法也是如此。

下面,我们来详细地看一下这四大步骤:

1.图像转化:就是把你要记的东西转化成图片。

我们需要记忆的材料是不同的,有具体和抽象之分。比如“馒头”“火车”这种词语,我们一看到词,脑子里就会自动想象出具体形象来。但是碰到像“悲伤”“孤独”这类词语呢,是不是就无法直接想象出来了?

这里就要用到一些方法,把这些抽象的词汇转化成具体的图像了。抽象词转化为具体图像常见的有两种方法,前文提到过:谐音法和替代法。比如数字16,我们可以通过谐音“石榴”来转化图像;比如像“失落”这个词,我们可以用一个落寞的QQ表情来取代。

2.图像联结:顾名思义,把你之前所想象的一幅幅图像联结起来,用放连环画的方式,让它们串联在一起。

比如“狗”和“包子”,我们先用图像转化的方法把它们变成活的图像,但只有图像没有联结是无用的。所以我们还需要把它们联结在一起,比如这样想象一下:“小孩拿着一个热气腾腾的肉包子砸狗,狗叼起肉包子撒腿就跑。”这样一想,是不是整个画面就清晰了起来?这样结合为一个整体,记忆起来也就很深刻了。

转化是图像联结的前提,而联结则是图像记忆法的基础,二者缺一不可。

3.图像简化:图像简化又叫图像整理,就是把脑中杂乱无序的记忆图像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者是编码整理成一串比较好记的画面。

简化的目的其实就是把形成图像的记忆材料用更好的联结方法去记住。有时候可能我们对于记忆材料的图像转化过于复杂,或者是在联结的时候太繁琐,这样反而会导致我们记忆不清。所以,简化我们的图像联结也是很重要的。

4.图像定桩:通过定桩法来记忆一些比较复杂的材料。

定桩法是指把具有一定秩序的事物引申出来,用作记忆的钩子,并和要记忆的内容建立起联系的方法。例如房间摆设布局、身体器官部位,等等。

除了我们需要记忆的对象之外,还要再加入一些工具来帮助记忆,这些工具就叫做桩。常用的记忆桩子有数字桩、地点桩、身体桩、语句桩等。多米尼克在记忆扑克牌时,使用的就是地点定桩法。

记忆力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机能,是需要训练的,方法是训练的基础,掌握了方法,再慢慢去实践训练,这才是完整的过程。

方法掌握之后,想要更好地运用出来,这就面临着两个问题:一个是通过各种记忆力训练来帮助自己快速掌握;另一个就是将其直接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中。

我们把各种记忆力的训练称为记忆体操,要想更加熟练地使用,那就要进行记忆体操的训练。比如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间去记忆一组无序数字,用一个月的时间掌握2分钟熟记扑克牌等。

这种训练方式可能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无关,纯粹是训练。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实用。这种训练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快速地进行想象,把不相关的图像紧密联系在一起,且对于记忆方法的掌握有很大的好处。

而第二种实践方法是大多数人的首选,因为这些人并无意去争夺世界记忆大师的头衔,仅仅是希望可以提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但将图像记忆的方法运用到专业领域,有一个让人痛苦的摸索过程,不过只要经过了这个过程,便能够进入对图像记忆方法运用自如的境界,可以很轻松、快速地记住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

最后再介绍一种图像记忆法中常用的技巧:罗马房间记忆法,又称“大量数据记忆法”,是罗马人在希腊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记忆术。其主要用来当成图像的存放处,这里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图像简化的一环。其原理就是让需要记忆的材料来跟转化的图像做连接。这种方法用于大量数据的记忆,目的是为了让各图像间能够有所区分,不至于混淆。罗马人很轻松地构建了这种记忆方法,他们想象用尽可能多的家具去堆满房间,通过定桩联结,把每件家具和每个需要记忆的材料联结起来。

罗马房间记忆法消除了人们对想象的限制,让你想记起多少就记起多少。给你一张白纸,你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放进房间的各种家具和房间的布局排列,等等。做完这些之后,再拿出一张白纸给你,画出你理想的记忆房间并给布置的家具和其他事物标注名称。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用于检验左右脑皮质层功能和记忆方法的应用情况,因为这种方法需要精确的结构和次序以及大量的想象和联想。其好处在于可以把任何奇妙的东西放入这间自由想象的房间。比如你满意的各种事情、各种家具以及你在现实生活想拥有的各种艺术品,等等。使用这种方法的另一个好处是,如果你开始想象你要占有房间中的某些东西时,你的记忆和创造性的智慧将会以你实际取得这些东西时所用的方式使意识协调地动作起来,从而增加你最终记住这些东西的可能性。

总之,房间法的使用就是交给你一把大脑档案库的钥匙,里边储存的是所有记忆资料转化的图像。当你需要这些图像时,只要走进你的记忆房间,去那个你放置它的地方,取出它就好了。

多米诺骨牌效应——链接法

记忆的基本原理就是想象和联想,它是由古希腊人发明的一种极为简单易行的记忆方法。非常简单,如果你想要记住一些事物,只要把需要记忆的素材和某些已知的确定事项进行联想链接。同时启动你的想象力,你在记忆中使用的想象越生动有趣,记忆的效果就越好,想象是记忆的基础。

链接法在某种程度上讲,和图像记忆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使用链接法的重点不是在脑中呈现图像,而是将大量的记忆材料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用已知的事物去串联未知的事物,就产生了谐音、桩子、代码、图形、分类、归纳和对比等等多种联想与形象链接的方法。

但如果我们只有将联想和形象链接的想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很好的转化力。是不是和图像记忆法的原理很像?把联想的事物和链接的事物通过一些有趣而生动的故事情境结合起来构成转换语句,这才是链接法的重点。

我们来进行一个实验,先随便列出几个词语,比如:钢琴、小偷、保险柜、戒指、雨水,我们该如何给这5个词汇建立起关系?

这样想象一下,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里,小偷溜入室内准备行窃,突然听到了一阵舒缓的钢琴乐曲,他来到传出钢琴声的房间,看见了一个巨大的保险柜,打开保险柜发现里边摆着一枚戒指,折射着耀眼的光芒。

切记一点,在我们进行联想链接的过程中,不需要加入过多的细节,以免给自己造成混淆。这种练习越多,也就越容易记住自己所想象的场景。在熟练地完成这样一次联想之后,你就会很容易记住这些词汇。

如果不使用链接法,只是通过简单重复的背诵也能轻易记下这些词,但难免遗忘。而链接法却可以使记忆的时间更持久。把一些词汇串联成一个小场景并不复杂,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可以把那些本来毫无关联的信息上下联系起来。这样将其放置在一个特有的小故事当中,让我们更加容易记忆,并且记忆的时间肯定要比枯燥地复读少得多。

在我们将链接法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更多的词汇。这个时候一定要记得,你所联想的故事尽量使用第一人称,这样会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除此之外,尽量多地去使用感官,让故事更真实、更生动。在串联场景中,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去什么地方?你想象得越鲜活,这个故事就越丰满,所需要记忆的资料也就越深刻。

当你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故事或场景中时,你会对虚构的一切产生感情,并且感觉到它的真实。科学证明,人类的神经系统其实无法分辨真假。哪些东西是想象出来的,只有自己知道,欺骗自己的大脑其实很简单。

可能会有人担心,认为自己没有编故事的天分,怕记不住自己想象的东西,无法使用这种记忆方法。但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只要想象的故事是合理、符合逻辑的,同时也是自己感兴趣的就可以了。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链接法记忆时要记得你所想象的故事顺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按照词语的顺序去编故事,故事的本身应该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趣味性。如此这般你才能在记住词汇的同时也记住排序。如果在回忆的过程中忘词了,那只能说明这个词汇在故事中并不清晰。没关系,重新换个故事就可以了。

不管是套用你喜欢的电影还是动漫,或者是自己的亲身经历都可以。不用去考虑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觉得有趣,根据你的直觉去架设,别给自己设置难度,故事简单明了就好了。

激烈而不失优雅——争论记忆法

记忆力的训练在很多时候单靠我们自己是不行的,我们需要与人沟通、交流、互相汲取经验,甚至激烈地争论。这里说的争论并非吼叫或大吵大闹,而是通过和其他人对识记材料进行争论探讨,以强化我们自身的记忆。

在我们进行争论或者辩论的时候,双方都会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一方面我们全神贯注地听取对方的意见,同时我们还要在脑中对其所提出的意见进行分析,寻找错漏和精华。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积极思考,思维全速运转,针对对方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阐述我们自己的观点,并且通过对比得出一个更好的结论。

这种大脑高速运转、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很容易对信息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帮助我们加深记忆。

争论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自己检查记忆的准确性。在双方或多方争论时,可以暴露出错误,从而得以纠正,形成正确的记忆。而且,我们识记的信息也可以在互相阐述观点时得到检验和应用,在我们各自纠错、求证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辩论赛。正反双方的辩手都情绪激昂地陈述着己方的观点,并且从对方的论述中找到一些突破口和切入点,从而进行反驳与论证。争论双方会通过对方的言论和知识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最终无论哪方取得胜利,双方都会受到启发并获得收获。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我们听到的任何新观点或者是新论据,都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哪怕是我们自己的观点被对方驳斥得体无完肤,也都会给我们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

不过,在我们用争论来强化记忆的时候,应该要明确并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不是来吵架的,动机一定要正确。我们争论的目的是通过多方面的观点和意见明辨知识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加深自己的理解和记忆,而不是为了争抢发言权、用语言去压倒对方,更不能出现言辞过于激烈、最终导致争吵谩骂的情况,这样就得不偿失了,并且失去了我们通过争论加深记忆的初衷。其次,最好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争论的重点在于“论”而不是“争”,在讨论的过程中,保持善意平和的态度,不要因为观点的不统一而失去风度。我们在勇于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也要允许别人发表意见,哪怕是错误的,绝对不能固执己见。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正确的方法,切忌跑题。本来几个人要围绕“老人跌倒扶不扶”进行讨论,结果散场前话题却成了“年纪大了如何养生”,这样的讨论对于自己提升记忆力是没有帮助的。争论中围绕主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和意见,不要跑题,也不要离议题太远,范围牵扯太广,否则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同时,在争论中要保持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