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蕴华集》序
赵景深
打开《新文学史料》第三辑上刊登的《文学研究会会员录》一看,最前面就载着该会十二位发起人的名单,抄录于下:
姓名 别号 籍贯
1.朱希祖 温先 浙江海盐
2.蒋方震 百里 浙江杭县
3.周作人 启明 浙江绍兴
4.许赞坤 地山 福建龙溪
5.郭希汾 绍虞 江苏吴县
6.叶绍钧 圣陶 江苏吴县
7.孙福源 伏园 浙江绍兴
8.王统照 剑三 山东诸城
9.沈德鸿 雁冰 浙江桐乡
10.郑振铎 西谛 福建长乐
11.耿匡 济之 江苏上海
12.瞿世英 菊农 江苏武进
其中王统照、郑振铎、耿匡(济之)都是这本《蕴华集》的作者。当时国民党不敢抵抗,投降敌方军阀,迫害进步的作家。耿济之当时在常熟路上开了一爿书店,名叫蕴华阁,一方面出售一些线装的旧书,一方面也作为郑振铎这些朋友聚会谈话的地方。这本《蕴华集》就是以蕴华阁之名为名的。我也去过这书店,还买了一套木板的时调山歌小册子约一百册。下面我略述我同这三位的交往,以代序言。
郑振铎写的历史小说都已收入《郑振铎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九年十月)。他在一九三四年曾在商务印书馆出过一本小册子,名叫《桂公塘》,内收《桂公塘》、《黄公俊之最后》和《毁灭》三篇。《蕴华集》所收的《风涛》一篇,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从《十人集》(世界书局,一九三九年)中取出而收在《文集》第一卷的。同时还收了《汨罗江》(原载《收获》一九五七年第二期)。这篇《风涛》虽已由《郑振铎文集》第一卷收了进去,但见到此书的人不多,现在重刊一次,还是有意义的。集中郑振铎的照片和《郑振铎传略》却是我以前不曾见过的。
记得上海沦陷期中,振铎由原住的地方迁移到一个秘密的处所。我和孔另境曾跟随他到过这秘密的去处。这地方要弯弯曲曲地转好几个弯才能找到。他住在楼上的一个房间。复旦大学有个女同学徐微,是一位高材生,学问很好,做他的助手。他仍旧孜孜不倦地研究戏曲。当时他拿出一部曲选给我看,大约是原版,刻得不太清楚,密密麻麻的字,比《古今杂剧三十种》还要密聚,类似《事林广记》的密度,可惜我忘了询问这部书的名字。
郑振铎主要是文艺理论家和考古学家,耿济之主要是翻译家,唯独王统照是小说创作家。《蕴华集》里收录他的短篇小说有五篇:《刀柄》也曾收入《十人集》,署名韦佩,不用真名,说明这是有意避免国民党的迫害;另外四篇原放在一本短篇小说集中,后收入巴金主编的《文学丛书》,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篇名是《母爱》、《泪与翼》、《新生》以及《华亭鹤》,最后一篇特别有意义。这一组开头附有王统照三十七岁摄于青岛的照片,并印有他的手迹,我都不曾见到过。还附有他儿子王立诚的《蕴华缀语》,其中最主要的话是郑振铎写给他的两句:“经过我们这个苦难的时代,你们将是一个光明、幸福的时代罢!”这两句赠言也说明了振铎与王统照之间的友谊,他们俩是共同度过苦难的时代的。他们三人年轻时同是五四运动中游行示威的健将;一生都是亮节可风的。上海沦陷期间,王统照也留在那里,也到蕴华阁去过。
耿济之的贡献主要是翻译俄国小说,至于他也写短篇小说,我是最近才知道的。本集中收录他的小说创作三篇前面,附有他女儿耿静芬新近写的《忆父亲》一文。文中写到济之译过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和《白痴》,先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刊行。新近济之的夫人把这两个译本赠给我,我睹物思人,不胜怅触。静芬在她的文章中有几句话说:“在阳光普照,百花争艳的新社会,是不会遗忘过去长期耕耘在文学园地上的每一个园丁的。”我读了极为感动。济之的这三篇创作是《顾大嫂》、《重逢》和《褓姆》,原来发表在《万象》杂志上。静芬介绍其中的两篇说,《顾大嫂》描写了旧社会妇女的悲惨生涯;《褓姆》着力刻画了清白的妇女被侮辱歧视,终于走上了绝路。这两篇都是旧社会中妇女备受压迫的写照,是极有意义的。
如上所述,《蕴华集》共收集了九篇创作小说:郑振铎的一篇,王统照的五篇,耿济之的三篇,三个人都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本书将收入《上海抗战时期文艺丛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九篇创作可说是上海沦陷时期蕴藏着中华儿女将要显现的最大光华,现在则已经实现了。我能为这三位朋友的小说集作序,我感到莫大的光荣。
一九八三年国庆节
(原载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初版《蕴华集》卷首)
编者按:徐微曾在复旦大学读书,因参加救亡活动受到特务注意而离开,后到暨南大学读书而成为郑振铎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