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进的方向——FBI教你如何进行目标管理
对于一个人而言,一生中不能没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而对于一个团队而言,目标既是前进的动力,又是努力的方向。本章将告诉您,作为一名管理者,应当如何进行目标管理。
第一节 定位目标,激发前进的动力
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当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女孩通过一个兔子洞闯进一个神奇的国度时,她看见了许多条道路。爱丽丝感觉很茫然,因为她不知道自己该走哪条道路。这时爱丽丝看见了一只猫,于是她就问那只猫:“你能告诉我应该走哪条道路吗?”猫回答说:“你走哪条道路,取决于你想去哪里。”爱丽丝说:“去哪里都无所谓。”猫说:“既然如此,你走哪条道路也就无所谓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想要到哪里去,必须得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然不只自己会感到迷茫,就连其他人想要帮助自己时,也会觉得无从下手。在FBI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能够看出目标的重要性。
美国联邦调查局,简称FBI,是世界上著名的也是美国最重要的情报机构之一,隶属于美国司法部。FBI会根据自己的职能与授权,在国内外广泛参与重大案件的调查。
现在的联邦调查局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情报机构。但是如果了解FBI的成长历史就会知道,FBI在刚刚成立的时候远没有今日的风光。
美国联邦调查局于1908年成立,当时的联邦调查局包括FBI特工、会计和民权调查员在内,一共只有34名员工。在这34名员工之中,甚至还有8名是从财政部借调过来的。
如今的FBI早已今非昔比。其总部设立在美国华盛顿市中心的宾夕法尼亚大街,那是一栋米色的大厦,在这栋大厦中有许多金属探测器以及X射线机。每天在这里上班的人数量不少于5000,而这仅仅是总部的规模。
除此之外,美国联邦调查局在许多城市还设有自己的分部,这些分部被称为FBI办公室。到目前为止,FBI办公室已经有60多个了。在一些需要FBI的小城市或地区也有FBI的常驻特工,一共有400多人。
除了美国国内,FBI还在全球的60多个国家设立了驻外机构,分别执行总部所分配的任务。
那么,FBI是怎样从一个小机构,扩展成了如今这样的规模呢?FBI之所以会成为一个神话,胡佛功不可没。许多人认为,胡佛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第一任局长。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错觉,那是因为胡佛上台之后就改变了FBI的命运,赋予了FBI新的生命。
在1924年的时候,胡佛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司法部律师。当胡佛被任命为FBI第五任局长之后,就下定决心要把FBI变成美国总统最得力的助手型机构。
事实证明,胡佛一直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在这个目标的影响下,胡佛所领导的FBI成为了美国最重要的情报机构之一,就连中央情报局(简称CIA)这样的情报机构,其发展程度与FBI相比也略逊一筹。
当胡佛达到这个目标之后,就开始为自己设立新的目标。一个人若想发展,就必须有一个奋斗目标,不然就很容易颓废下去。这时,胡佛已经不满足于成为美国总统的助手,胡佛想要掌握华盛顿权力大门的钥匙。于是,他开始用手上的“秘密档案库”来威胁各任总统,成为许多总统的噩梦。
美国是一个倡导民主的国家,但在胡佛身上却出现了少见的强烈专制色彩。胡佛在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位置上坐了48年之久。就像尼克松的法律顾问米切尔所说的:“胡佛会一直待在那里,直到埋葬在那里。”事实证明,胡佛的确一直连任局长,直到过世。
胡佛是一个创造了美国历史与FBI神话的人。他之所以如此具有传奇色彩,就是因为他一直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对于一个人而言,一生之中不能没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明确的目标与方向会直接主导一个人的命运与成就。对于一个团队而言,目标也十分重要,目标既是前进的动力,又是努力的方向,甚至也可以说,目标是创造奇迹与神话的基础,FBI之所以会有如今的规模与成就,就是FBI全体成员朝着目标努力的结果。
在1953年的时候,美国哈佛大学曾经对当时的应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追踪调查。研究者调查应届毕业生对未来是否有明确的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所制订的计划。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3%的学生能够做出确切的回答。
这是一项纵向调查研究,过了20年以后,研究者再次对那些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那些有明确目标与计划的学生,不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幸福感上都高于其他学生。
除此之外,研究者还发现,这3%的学生所拥有的财富总和,居然大于另外97%的学生所拥有的财富总和。研究者认为,同样是哈佛大学毕业的学生,结果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就是因为有了目标的设定。
FBI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简称,代表着联邦调查局所坚持贯彻的信条,即忠诚Fidelity;勇敢Bravery;正直Integrity。这三个信条实际上就是FBI的最大目标。FBI特工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十分看重国家荣誉和职业荣誉。这样一来,FBI特工在执行一项具有危险的任务时,往往会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第二节 目标管理,领导者要树立权威
如果一个领导者制定了一个目标,但是却没有表现出对目标的重视,或是没有用自己的行动去执行,那么领导者的这种行为就会产生一种不良的示范作用。这样一来,团队成员也不会重视目标管理,甚至会让目标成为一种形同虚设的存在。
作为一个领导者,想要起到以身作则发挥目标的作用,就必须建立领导者的权威。FBI在管理成员的时候,十分注重培养成员对领导人权威的信服。
许多美国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总统之位的时候,总是以“亲民”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的面前,因为这样可以为自己赚取更多的选票。但是胡佛却偏偏想尽办法拉开自己和下属之间的距离。胡佛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为了在下属的心中树立起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样一来,当自己下达命令时,下属们就会高效率地去执行,而不是阳奉阴违。当胡佛把自己权威的形象在FBI特工心中建立起来之后,他的一切行为举止都会起到榜样的作用。
正是因为胡佛信守“疏远原则”,所以他在下属心中的地位总是不可取代的。讽刺的是,胡佛的“疏远原则”让他一直稳坐FBI局长的位置,而信守“亲民”原则的美国总统们,却不得不对胡佛敬畏三分。
1972年5月2日,一个星期二的早晨,胡佛局长去世了。当时的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得知胡佛去世的消息后感慨道:“如果胡佛不是死在自己的任期内,那么他一定会被人谋杀。”从尼克松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知,胡佛应该得罪了不少人,许多人都对胡佛恨之入骨,恨不得将其置于死地,但是胡佛并非死于非命。
这是因为胡佛的下属对他是绝对忠诚,这种忠诚让胡佛的敌人无从下手。就像在FBI工作了22年的加里·坦贝尔所说的:“作为对手,你会十分痛恨埃德加·胡佛;而作为他的下属,你会对胡佛崇敬不已。”
埃德加·胡佛局长在FBI特工的心中具有绝对权威的地位,有些刚刚加入FBI的年轻人甚至都会对胡佛局长崇拜不已。
每个刚刚加入FBI的年轻人都需要经过一番严格的训练才可以入职,胡佛会挑选特定的时间去训练基地视察。胡佛在视察的时候,从来没有给过大家“好脸色”,总是一副威严的表情。
在胡佛视察之前,训练的教官们都会对学员们说:“一会儿见到局长之后,一定要表现得大方得体,在与局长握手的时候,力度要适中,不能因为激动而颤抖或者出汗。”教官的这番话,无疑拉大了胡佛局长与学员们之间的心理距离。
当一个学员表现得十分糟糕时,胡佛局长一定会对他大发雷霆,在教训完这个学员之后,这个学员的FBI生涯也就结束了,他会被遣送回家。因此,FBI学员们十分畏惧胡佛发脾气,因为局长发脾气的后果非常严重。
但当不苟言笑的局长胡佛夸奖某个学员时,这个学员就会十分高兴,尽管胡佛局长只是进行了口头的表扬。这是因为胡佛在学员们的心中具有绝对的权威。
第三节 领导者要描绘清晰的目标
有一对夫妇有两个小孩,孩子们还很小的时候,这对夫妇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决定让孩子们饲养一条小狗。小狗被抱回来之后,这对夫妇请了一个驯狗师朋友帮忙训练这条小狗。这时,驯狗师问了夫妇两人一个问题:“小狗的目标是什么?”
这个问题让夫妇两人顿时愣住了,丈夫说:“小狗的目标当然就是成为一只小狗了。”驯狗师摇摇头说:“不,你误会我的意思了。我是说这个小狗参加训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夫妇两人认真地想了一会儿后,实在想不出一条狗还得有什么目标。于是,他们就让驯狗师随便进行训练。
驯狗师对夫妇两人十分严肃地说:“不,每条狗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看到训驯狗师这么重视目标的问题,夫妇两人思考了一会儿后说:“我们之所以会养这条狗,就是为了让它白天的时候陪伴孩子们玩耍,晚上看家护院。”就这样,这条狗有了自己参加训练的目标,那就是成为孩子们的朋友和为主人看守家园。
这对夫妇就是美国曾任副总统的格尔与他的妻子,这件事情给格尔的印象十分深刻。格尔这样说:“就连一只狗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更何况是一个人。”
一个人、一个团队需要目标,但是如果想要使这个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保证这个目标是明确的,是经过深思熟虑而确定的。
在美国经常会发生一些绑架案,当绑架案发生后,FBI特工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案发现场,设法解救人质。FBI经常采用的手段就是派出一个人和犯罪分子进行周旋,尽量保证人质的人身安全。FBI在与犯罪分子进行周旋之前,首先会对犯罪分子的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更多信息。
FBI特工在和犯罪分子周旋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目标,即稳定犯罪分子的情绪,尽力保证人质的安全。
约翰是一个没有稳定职业的人,妻子和儿子离开了他,他因此变得更加暴躁起来。约翰想要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但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妻子的这种态度彻底激怒了约翰,于是约翰就把妻子和儿子绑走了,准备到一个新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
约翰的妻子感到不妙,便偷偷报了警。警方在接到报警电话后,立刻展开了救援,并且和FBI特工一起出动解救人质。而约翰在得知妻子报警后变得异常愤怒,他觉得自己又被妻子出卖了,于是以妻子作为人质开始威胁警方。
FBI特工和警方一致决定首先要稳住约翰激动的情绪,否则约翰很有可能会在盛怒的状态下做出伤害人质的举动。于是,对于约翰所提出的要求,警方和FBI特工尽力满足。
约翰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吃饭和喝水了,就索要了一些食物。在吃完食物后,他的情绪变得稳定下来,理智也渐渐恢复了。后来,在警方与FBI特工的一番劝说下,他终于投降了。
这只是FBI解救人质的成功案例之一。在情况瞬息万变、生死攸关的解救行动中,FBI之所以能化险为夷,将命悬一线的人质解救出来,就是因为他们目标明确,行动上坚定不移,因而才能保持冷静,做出明智的决策。
明确的目标会提高行动的效率,如果目标不明确,在行动的时候就会出现许多差错。一旦确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么人们在展开行动的时候,就会围绕着所制定的目标而有序进行,这样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第四节 目标不能好高骛远
自从埃德加·胡佛把FBI的地位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以后,FBI的知名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美国,而是开始向全世界范围扩展。最重要的是,许多人都觉得进入FBI已经成为一种荣耀。
FBI可以说是一个精英团队组织,一个人想要进入FBI,需要经过十分严苛的考核。即使已经进入FBI的人,也不容松懈,因为FBI还会经过十分严格的筛选,留下真正的精英。这样一来,每年FBI招入的新成员很少,而那些经过了考验,进入FBI的人会为自己感到自豪。
斯特朗·凯勒就是一名FBI特工,他在这里工作已经两年了。凯勒在没有进入FBI以前,十分向往这个强大且神秘的组织。当凯勒成为一名真正的FBI特工之后,他就给自己确立了一个职业目标,即在这里掌握更多的技能,完美无瑕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凯勒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天都在努力,在平常的训练中他是最刻苦的一个。有一次,凯勒参加了一项日常军事技能测验,教官要求所有参加测试的特工在15分钟内完成100个俯卧撑。凯勒在15分钟内一口气做了120个俯卧撑,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毕竟还有很多特工根本没有达到考核的标准。
当所有特工都向凯勒表示祝贺的时候,凯勒却说:“120个俯卧撑并没有达到我自己的要求,我以前能在15分钟内做135个俯卧撑,我今后还需要继续努力。”
在一次射击考核中,特工们的射击命中率很低,很少有人能达到满环的水平,就连凯勒也不例外。因此凯勒对自己十分不满,因为他的目标是追求完美,既然是完美,就必须打出满环的成绩。可是不论凯勒怎么练习,他永远都是只差一环。
凯勒对自己的射击成绩十分不满意,于是就私底下找时间加强训练。就这样,凯勒成为了那一批学员中最优秀的人。凯勒认为自己之所以会变得这么优秀,一切都要归功于自己追求完美的目标。但是,有一件事情却改变了凯勒的想法。
由于凯勒的表现优异,他被派去参加在布鲁塞尔举办的每四年一届的国际特工比武大赛。凯勒十分看重这场比赛,为此做了充足的准备。他这次的目标就是在比赛中取得第一名。凯勒之所以给自己制定这样一个目标,除了因为自身有追求完美的倾向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自身也有这个实力。
参加比赛的那一天终于到了,刚刚进入比赛的场地后,凯勒就对自己说:“我一定是第一名。”比赛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射击比赛,由于凯勒求胜心切,所以在这场比赛中出现了失误,与第一名失之交臂。
射击实际上是凯勒的强项,但却取得了这样一个结果,凯勒变得急躁起来。他没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接下来的400米跑步比赛中,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样的失误使得他远远落后于其他选手。最终,凯勒只获得了第五名的成绩。
第五名的成绩,对于凯勒来说十分糟糕。但是这场比赛毕竟是国际性的,能取得第五名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所以当凯勒回到FBI重新开始工作时,受到了其他FBI特工的热烈欢迎,并且也得到了大家的祝贺。
经过这次的教训,凯勒意识到了自身心态存在的问题,于是便开始寻求心理医师的帮助,希望自己能改变这种追求完美的心态。凯勒终于明白,追求完美的目标固然能促进自己努力奋斗,但是也会让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这种包袱到最后反而会变成一种束缚,阻碍自己成功的脚步。
凯勒这种追求完美的心态促使自己制定一个又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FBI心理分析小组高级特工索伦森·穆朗认为,一个过高的目标并不会让人们更接近成功,反而会带来情绪上的沮丧与不安,让人们永远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
1952年7月4日的早晨,加利福尼亚海岸出现了浓雾天气,但是这依然没有阻止一个女人准备横渡卡塔林纳海峡,登上加州海岸的目标,这个女人的名字叫作费罗伦斯·查德威克,她已经43岁了,她能做到吗?大多数人觉得查德威克可以做到,因为这并不是查德威克第一次进行类似的挑战。
那天雾气很大,天气并不晴朗,所以海水很冷,冻得查德威克浑身发麻,她几乎看不见护送她的船只。但是查德威克依然坚持游着,时间就这样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过去了。
查德威克在坚持了15个小时之后,又累又冷,她开始想要放弃。这时候,查德威克的母亲和教练告诉她:“你再坚持一下,马上就到目的地了,还有不到半英里。”可是,查德威克看了看笼罩着浓雾的海面,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放弃。
当人们把查德威克拉上船的时候,查德威克解释说:“我之所以选择半途而废,并不是因为疲劳,也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我在浓雾之中根本看不到目标。”这是查德威克一生中仅有的一次失败。没有一个清晰可见的明确目标,她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身为一个领导者,在和下属一起制定奋斗目标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一个错误,那就是他们认为把目标定得越高越好,下属会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强的工作动力。有的领导者甚至会想,即使下属不能完成这个高目标,而只完成了80%,这种结果也是不错的。
尽管领导者在制定这个高目标时动机是好的,希望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潜能。但是,往往会产生与预期相反的效果。
当员工根据领导者所制定的高目标去工作时,会发现不论自己怎么努力,都达不到那个目标。这样一来,员工便会像查德威克一样,处于迷雾之中,反而没有了前进的方向。而且,高目标还会给员工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遵守适当的原则,制定可行的目标,当团队成员按照这个目标去努力的时候,可以看到完成目标的希望。当目标完成以后,既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放松心情。否则的话,员工宁愿不做,也不愿意花费力气去得到没有完成目标的失败感。
制定目标其实就是为了能使下属对工作充满动力,调动下属工作的积极性。但是领导者需要切记的是,除了目标这个激励手段之外,还有其他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手段,例如奖励等。这就需要领导者把目标与其他激励手段结合在一起使用,从而形成一种更有效的动力机制。
第五节 化整为零,层层分解目标
一个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实验中,心理学家把被试划分为3个小组,让他们分别朝着10公里以外的村子出发,任务就是到达目的地。心理学家会记录下3个小组到达目的地所需要的时间。
按照心理学家的安排,第一组的被试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出发地距离目的地的路程。他们只知道,自己要到一个村子里去,只需要跟着向导走就可以了。
第一组的被试出发了两三公里以后,就有人开始叫苦不迭。当路程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人恼怒并开始咒骂,抱怨自己为什么要走这么远,有的人甚至会赖着不走。总而言之,第一组被试的情绪很低落。
第二组的被试不仅知道村庄的名字,而且还知道这次行程的距离有10公里。但在他们的行程中,没有标记,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与感觉,来估计行程耗费的时间与剩下的距离。
当他们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可以感觉出自己走了有多远,有经验的人甚至会鼓励大家:“大家继续努力吧,我们大概已经走了一半的路程了。”听到这句话后,所有人又簇拥着继续前进。
当行程已经达到全程的3/4的时候,大家开始感觉到疲惫,随之而来的就是情绪低落。这时候,有经验的人会继续鼓励大家:“大家继续努力吧,快到了!快到了!”那些疲惫的人一听说目的地就快到了,就站起来继续赶路。
第三个小组的被试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和路程,而且还知道自己距离目的地的距离,因为在他们的行程中每隔一公里就有一个标记。
对第三组的被试来说,10公里的行程就是一个大目标,而每一公里就相当于一个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这段行程对第三组的被试来说是一段愉快的体验,因为他们可以边走边看标记,每走完一公里,他们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和不断接近最终目标的快乐。
实验结果表明,第三组的被试最先到达目的地,第二组被试是第二个到达村庄的团队,而第三组被试是最后一名。
在这个实验中,第一组被试就相当于一个没有目标的团队,尽管有向导带着他们,但是他们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且很容易就感到倦怠,所以效率也最低,是最后一名到达目的地的团队。
第二组的团队就相当于一个只有大目标的团队,但是这个大目标并没有被分解成一个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所以这个团队中的成员尽管也有主动性,但是依然存在抱怨。他们的效率虽然比第一个小组高,但是却不及第三个小组。
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制定目标的时候,既要有大的奋斗方向,也要有小的奋斗目标。如果只有一个大目标,那么团队成员在努力的时候就很容易感到疲倦,这将会影响成员的积极性与效率。而且一个小的目标是容易实现的,当实现小的目标时,成员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让成员的积极性变得更加高涨起来,工作效率自然也会随之提升。
1973年,在美国的一个小岛上发生了一起绑架案,犯罪分子是两名十分强壮的男子,他们一共绑架了10名游客,并告诉前来解救人质的FBI特工们,只要给他们3000万美元和一架直升机就放人。犯罪分子要求的赎金数额太过巨大,FBI特工根本无法满足,所以联邦调查局立刻派出了谈判人员,希望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这件事情。
与此同时,犯罪分子变得越来越暴躁,甚至扬言,如果在5个小时内还看不到3000万美元和一架直升机,那么他们就会和人质同归于尽。
看到犯罪分子如此强硬,负责这次任务的总指挥罗纳德明白,想要说服犯罪分子放掉人质已经不可能了,FBI需要采取一些实际的行动来解救人质。那么,怎样才能保证人质的人身安全呢?经验丰富的罗纳德很快就把这个“解救人质”的大目标分解成了一个个小的具体措施。
首先,罗纳德让谈判人员继续和犯罪分子进行周旋,以稳住犯罪分子的情绪,以免犯罪分子做出过激举动,伤害到人质。然后,罗纳德让射击技术精准的FBI特工隐匿在犯罪分子和人质所在的那所房子的周围,随时准备击毙犯罪分子。此外,罗纳德还安排其他FBI特工去准备资金和飞机,以备不时之需。最终,在罗纳德的安排下,FBI特工们成功解救出了10名人质,完成了这次任务。
如果直接赋予遥不可及的目标,大多数人都会望而却步。但是,如果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那么完成起来就变得容易多了。
而且,只有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后,目标所具有的激励作用才可以显现出来。当一个人完成一个小目标时,他就会受到正面的激励,继续努力完成所制定的目标。
第六节 面对目标,领导者要信心十足
美国联邦调查局在刚刚成立的时候,只有很小的权力,只有很少的罪行是在联邦调查局管辖范围内的,例如土地欺诈、全国性银行欺诈、反垄断犯罪以及跨州界犯罪等。
自从FBI交到埃德加·胡佛手中后,便开始变得强大起来。美国在新颁布的法律中增强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权力,也就是说FBI的管辖范围已经由之前的范围扩展到了毒品、反暴行、有组织犯罪、外国间谍活动、暴力犯罪和白领阶层犯罪等方面了。
美国联邦调查局总部下设10个职能部门,分别担任鉴定、训练、刑事案件调查、技术服务等工作。其中,实验室就属于美国联邦调查局中的一个部门,这个部门对FBI来说十分重要。例如,一些FBI特工在调查某个案件的时候,就常常请求实验室的检测员检测他们收集到的数据。这种检测工作能提供给FBI特工许多非常重要的线索,进而帮助FBI特工确定嫌疑人的身份。
但自从FBI实验室建立以来,设备却很长时间都没有再更新,这样根本无法满足美国联邦调查局侦破案件时法医鉴定分析的需要。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扩建实验室,更新实验室的设备,再招进一批技术人才。
而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有关FBI实验室改造的议题一直在讨论,但却从未付诸实际行动。后来,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这种状况,她就是美国联邦调查局总部的财务部副部长伯蒂。伯蒂在进入FBI工作后不久,就发现了这一问题,那个时候伯蒂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扩建实验室。美国联邦调查局开发大型项目的程序与私营企业或者非营利机构十分相似,这需要一个有远见的团队或者个人,做出一个策划案,获得项目开发的权限,一直监督项目直到最终完工。
伯蒂还专门组织了一个预算团队和一个实验室团队,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申请资金,扩建实验室。这样一来,就极大地提高了FBI特工的工作效率。他们的团队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但是却迟迟申请不下来资金。一旦目标一直实现不了,团队中的许多成员便会丧失信心,觉得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作为这个团队的领导者,伯蒂一直没有放弃过,她坚信自己的这套方案一定能通过,她一定能申请到资金,在联邦调查局总部的外面建立一个新的实验室。与此同时,伯蒂一直在鼓励团队成员不要放弃。
伯蒂作为联邦调查局的财务部副部长,每天的工作都非常繁忙,但她依然一丝不苟地履行着新实验室项目负责人的职责。
伯蒂和她的团队经过努力,终于寻找到了一块适合扩建实验室的地皮,这块地皮以前是海军陆战队的训练基地,与联邦调查局的训练学院很接近。这样一来,建立新实验室的任务就完成了重要一步。现在只剩下了资金的申请问题,也是所有任务中最困难的一个,所有成员都觉得这个任务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但是伯蒂不这么想,她一直在等待着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轻松申请到资金的机会。
在1995年,这个机会来了。当时美国本土的恐怖分子袭击了俄克拉荷马市的一座大厦,有数百人死于这次恐怖袭击。联邦调查局很快就展开了调查,这项调查工作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不久,负责调查的FBI特工就花完了联邦调查局本来打算用一年的反恐调查资金。为了能使调查工作顺利进行下去,FBI决定重新拟定一份反恐预算申请书,申请更多的资金,这个申请需要得到司法部和国会的一致同意。
身为联邦调查局的财务部副部长,伯蒂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份资金预算的存在。伯蒂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可以借此为建立新实验室申请资金。伯蒂之所以这么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联邦调查局的实验室也参加了这次的恐怖袭击调查工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通过检测找到了那辆装着炸弹的卡车车牌号,这一线索的发现,帮助FBI特工很快确定了发起这次恐怖袭击的主犯。这次事件很好地说明了实验室在FBI特工工作中的重要性。
很快,联邦调查局有关反恐预算的资金申请批下来了,其中有2500万美元被用于新实验室的建设。不久之后,FBI实验室的建设工程就开始了,这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建设工程。在FBI成员来看,伯蒂的坚持是对的,那个建设新实验室的目标真的实现了。
团队需要一个目标,在制定了目标之后,就需要用行动去执行这个目标。但是在这个执行的过程中,人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当人们面对较大的困难时,往往会想着逃避,认为这个目标实在太难完成了,还是放弃了好。这个时候,就需要领导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仅自己要有完成任务的坚定信心,还要用这种积极的心态感染其他成员,让团队成员重新燃起希望,继续朝着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