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发展突围与创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云 端 网(2)

准确地说,物联网不单单是一种技术,更多的将是建立一种人类新的生存体系,以及以智能传感、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核心的商业生态模型。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架构和商业模式是以计算机、智能手机为单一终端载体为特征的,而物联网将彻底打破这种架构和模式。

在本质上,物联网将是以海量智能终端为载体、同时伴生的海量数据、海量精细化的应用为特征的新的人类生存在体系。物联网相关的应用都是围绕人的衣、食、住、行而展开的强应用,从而导致你随时随地,每时每刻,无法脱离。由此也将生发出新的商业模式。更进一步,这些应用或者说硬需求所产生的商业价值,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未来也许你只剩唯一的选择:交钱购买服务。

物联网的本质是基于数据的感知和传输。所以物联网的核心基础就是感知技术的发展,包括RFID,包括各种传感器。此外,还需要强大并且极微小的芯片技术,以及相关的网络支持。具备了上述这些基本功能的微小的物联网采集端,也就是现在物联网行业在努力推进的智能终端。换句话说,这些智能终端就是各种智能手机的下一代化身。它将根据需要,化身到你能想到或者想不到的各个方面,实现各种需要或是不需要的功能。

事实上,这个叫智能终端的新玩意儿已经开始出现了:

Google眼镜。这可不是普通的眼镜,事实上Google眼镜就是智能终端的一种形式的尝试。由谷歌公司于2012年4月发布的这款“拓展现实”眼镜,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以及上网冲浪、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等。

Apple Watch。这是苹果公司于2014年9月公布的一款智能手表。这也不是简单的手表,是基于人体健康平台的入口。这种手表内置UBER。并且手表可以直接解锁房间门,Passbook作为登机牌,可以远程看视频、图像等。在自定义的表盘上,可以增加天气、下一个活动等实用信息。可以显示用户的心跳信息。Apple Watch与iPhone配合使用,同全球标准时间的误差不超过50毫秒。

想想看,未来的你从头到脚,用智能终端武装到了牙齿,这种科幻影视题材中才会出现的场景正在一步步走进我们的生活。软件银行集团董事长、知名的国际投资人孙正义曾这样描述未来物联网的影像:“到2040年的时候,这样的现象会非常普遍,所有的人和事都会通过移动设备联系起来。所以所有的数据都会在云终端进行存储,是无穷无尽的速度和非常高的处理速度以及非常大的容量。今天每个人大概会有两个移动设备,但到2020年的时候,每个人被连接的设备的数量会达到1000个。”

再回到Google,在2014年不惜以32亿美元巨资收购了一家做温控器的厂家NEST。渐渐地,人们看明白了Google的做法,那个温控器又是平台入口,Google的目标是对着家庭入口,智能家居将是未来一个庞大的市场。互联网行业的巨头所推出的这些产品、采取的举措,无不透露着未来时代的发展趋向,对于中国的互联网企业、物联网行业无疑都有着昭示般的启迪。

物联网经济的回顾及展望

位于澳大利亚的研究机构IC Insights的研究数据显示,在2014年,世界产业领域具备连网及感测系统功能的物联网整体产值约483亿美元,同比增长21%,到2018年规模可望达到1036亿美元,2013年至2018年复合成长率也将达21%。

物联网的大力推进和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使传感器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并且重心逐渐转向技术含量较高的MEMS传感器领域。IC Insights数据显示,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在2014年可达到80亿美元,增速达13.8%,与2012年-1.13%、2013年0.14%的增速相比大幅提升。

美国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预测,虽然目前还很难衡量物联网的经济效益,因为采用物联网技术的大多数人和组织仍然处于早期的投资阶段,但到2025年,物联网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好处将在近4万亿~11万亿美元,其中包括设备厂商的利润、效率、新业务,以及更好地运行的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节约。

麦肯锡的报告指出,明白如何适应新技术的公司将获得最大收益。例如,在油气钻探平台上,物联网可能意味着通过油泵中温度或化学变化来了解远离油泵的地方的情况。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这可能意味着学习如何恰当地平衡来自汽车、道路和信号灯的信息。报告的作者之一迈克尔·崔(Michael Chui)表示,“在IT产业存在所谓的生产率悖论。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宏观层面上的延迟。早早搞清楚如何使用计算机的公司,例如沃尔玛,获得了很高的回报。”

目前,全球的物联网及传感器产业保持着活跃的态势,产业规模与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产业化应用逐步深入,技术创新与结盟发展的趋势明显。尤其在国际巨头的引领下,培育了工业物联网、车联网、消费智能终端等一批应用市场。

中国的物联网及传感器产业的发展势头亦非常强劲,在自主MEMS传感器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整体而言,中国物联网及传感器产业的集聚发展效应凸显,众多产业发展平台初步形成。随着应用的落地与可挖掘数据的逐渐积累,物联网产业的价值正在凸显出来。在信息技术企业的引领下,物联网与新兴技术协同发展,创新型企业、产品不断在市场上涌现出来,也引来了金融资本在这一行业里的竞逐。

据中国工信部的数据,2014年中国整个物联网领域的销售收入达到6000亿元以上。此外,近几年中国物联网产业每年的综合增长率超过30%,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尤其是智能制造领域的工业物联网,以及智能交通领域的车联网,市场前景良好,增长速度不断攀升。

由于传感器产品国产化的需求不断增强,为国内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中国,自主MEMS传感器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是2014年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例如,在新型电声传感器、指纹传感器等方面,中国企业已经取得了产业化的技术突破,开拓了巨大的应用市场,为传感器产业的复苏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中国物联网的发展模式呈现三大创新进展:

第一,物联网对各领域的改造本身表现为产业模式创新。

正如前文提到的,物联网将从根本上改变各产业领域现有的生产模式,创造新的服务、新的场景、新的体验以及新的商业价值。以工业物联网为例,一方面,物联网改变传统的大规模流水线的生产方式,逐渐代之以大量个性化生产以及分散式生产;另一方面,使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并带来了多种附加的经济价值,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新产业模式的引导下,物联网改造后的制造业必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价值链重心从硬件到云端、再到数据分析的转移初现。

物联网的价值链表现为:通过传感模块采集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云端,再将数据加工处理,使其增值后出售给第三方。早期的物联网产品的价值主要是反映在硬件设备上,如元器件、RF协议、功耗、成本等。而随着应用落地、数据的积累以及市场环境的成熟,物联网的价值重心逐渐转向对数据的挖掘、利用,其市场潜力可谓巨大。

第三,“集成性创新”逐渐成为物联网发展新趋势。

随着业务拓展,物联网企业逐渐感觉到一个单独的企业难以独立完成整套解决方案。一个技术成熟、产品类型齐全、服务完善、应用交互友好的应用,将是由设备提供商、技术方案商、运营商、服务商协同合作的结果。由此,物联网的创新表现出应用集成性的创新。随着物联网产业的成熟,企业联手合作开发出支持不同设备接口、协议以及可集成多种服务的共有技术平台将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趋势。

未来的物联网及传感器产业无疑在中国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预计在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同时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以上。

但是,中国的物联网行业发展仍面临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产业环节分散,有效的发展推进机制尚未建立;二是标准繁杂,统一标准缺失制约应用水平的提升;三是软硬件相似,同领域服务的同质化竞争严重;四是传感器基础支撑能力较弱,成为物联网发展的瓶颈;五是定制化软硬件市场空间有限,限制产品推广与企业成长;六是信息安全制约大规模应用。

2.大数据

大数据,很大、很大的数据

有一种说法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互联网的本质和核心就是“数据化”。换句话说,一切信息都以数据的形式被呈现,客观、真实、暴露无遗。

如果你是一个女性,你可能有这样的经历:使用某浏览器在淘宝、京东等购物网站上购买过一本关于怀孕的书籍后,在之后十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你的浏览器两侧的广告栏里不断出现怀孕所需要的东西,如营养食品、对胎儿无影响的孕妇用药、胎心监测仪、体温计、血压计等产品广告,登录原来的购物网站,也会在首页向你推荐这类产品。而且,在十个月之后,你会发现,以上这些广告开始变成婴儿用品了。

你以前可能对浏览器广告非常讨厌,但现在,对这类广告你却欣然接受,因为它推荐的产品正是你所需要的。颠覆传统的广告营销方式、精准投放,这实际上就是大数据应用的一个简单案例。

事实上,在你活跃于互联网的世界时,你的浏览经历、你的IP地址已经被电商默默记录,根据你浏览过哪些网站,关注过哪些新闻、资讯,你的上网时段等等,通过专业技术的数据汇总分析,坐在电脑前上网的你已经被较为准确地推断出了一些厂商所想知道的最关键信息,诸如,年龄段、性别、职业、消费水平、喜好等等个人信息。不要问这些是怎么分析出来的,除非你学过专业的统计学。那是一门通过大量提取样本数据,从而归纳出某一类特征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偏好、习惯的学问。其结果会有误差,但随着统计方式的改进,结果有时会准确得吓人。

我想当任何一个广告商手中握有大量这样的用户数据,都会大喜过望。因为如上的数据不管你高矮胖瘦,直接反映你的消费倾向。而这意味着能更精准地投放广告,其广告效果和回报率比起在街边戳广告牌来说可谓呈几何倍数的增长。

当然了,上述例子仅仅是大数据应用的最初级阶段。因为它所涉及的数据的范围并不广泛,其分析原理也相对比较简单。

世界正在进入“大数据”时代,人们每天上网、玩游戏、用手机、去超市、住宾馆、买车票都会留下足迹。淘宝网一分钟就处理9万个订货单据,新浪微博高峰期一秒钟接受100万次请求,百度每天要处理60亿次搜索……每个人的搜索记录、浏览记录、社交关系、购物清单、阅读书目、旅游经历、医疗记录等等信息都会被收集,数据信息越大,测算越是准确,这些数据信息被广泛地应用到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领域。

今天的互联网巨头们,已经完全可以通过它们掌握的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甚至亿计的数据,经由“超级计算”,准确推断消费者的习惯、电影的票房、流感疫情等发展趋势。商业如此,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用途和潜在利益当然也不遑多让。

京东大数据部副总经理邢志峰言之凿凿地说:“最近刚刚上线的‘京东到家’APP,就是通过大数据挖掘,提前预判用户的消费需求,提前在离用户最近的社区储备这些商品,用户下单后,我们能保证在两小时内送达。”

记得在2014我在北京参观一家即将上市的大数据公司,乍一进去,感觉那里面就像富士康的流水线工厂一样,一排排的电脑、分析师,就像数据处理的流水线一样。他们的产品就是海量用户数据分析成果,广告主亟需要获得这些。

软银的孙正义曾说:“我想在未来的几年、十几年之间,我们所创造的信息就会超过过去300年的信息总量,或者是说一天创造的信息量就已经超越了几百年的信息总量,所以信息量或者数据的总量上升是非常快的。”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对天量的大数据进行“加工”的技术,是后面要谈到的云计算技术。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密不可分。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