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悬疑录:将进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日月双飞(6)

在武则天称帝前,李旦曾当过大唐名义上的天子,是为睿宗,只是毫无实权,“政事决于太后”。好在李旦宽厚恭谨,安恬好让,也不介意。武则天称帝后,降李旦为皇嗣。李旦带着一家人搬出大明宫,单独开府置官属。每月初一、十五,李旦一家都要前往朝堂拜见武则天,其中以李隆基的车骑最为严整,引人瞩目。金吾将军是武则天侄子武懿宗当时负责宫廷禁卫,每每欲折李隆基之威,一次故意不准李隆基在宫中通过。李隆基大声责骂道:“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这时候,李隆基才七岁。武则天听说后,觉得这孩子很不平常。可惜在武则天的高压下,李氏宗室朝不保夕,就连她的亲生儿子也是如此,不久后,更大的灾祸便降临到李旦一家人身上。

长寿二年(693年)正月,武则天在万象神宫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仪式结束后,李旦正妃刘氏和德妃窦氏一起进宫,向武则天贺年。武则天微微露出一点笑容,简单地问了两句话,就命她俩退了出去。侍从们在宫外等了好久,一直不见两位妃子出来,询问宫人,也没人知道刘、窦二人去了哪里。侍从们只得回去向李旦禀报。李旦一直等到天黑,仍然不见两位妃子的影子。他通宵未眠,天一亮就带了一些人进宫,去武则天接受二妃朝贺的嘉豫殿寻找。但是武则天派人拦住太子,命内侍传话说:“两位妃子早已离开嘉豫殿,以后不曾来过,请太子出宫去寻找。”李旦只得退出。

太子妃刘氏是刑部尚书刘德威孙女,父亲刘延景曾任陕州刺史。刘氏以宫女身份入侍李旦,不久即生下长子李成器,后改名李宪。文明元年(684年),李旦即位为睿宗,刘妃则被册为皇后。不久,睿宗让位于母亲武则天,还称太子,刘氏仍为太子妃。

窦妃则出身高贵,为唐太宗生母窦氏堂兄窦杭曾孙女,祖母则是唐高祖之女襄阳公主。李旦当相王时,窦氏以宫女身份进府,不久,即因德容兼备受到李旦的宠爱,生下李隆基及两个女儿。窦氏离奇失踪时,两个女儿都还未谙世事。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刘、窦二妃音信全无。李旦逐渐明白,二妃多半已经遭了毒手。凶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那热衷于权力的母后。武则天不动声色地处死两位无辜的妃子,目的就是为了警告他。尽管悲愤不已,李旦还是告诫自己:不管如何悲愤,都不能将怨恨流露出来。他还严禁东宫任何人谈论这件事情,要求几个儿子也都保持沉默,保持平静。两位妃子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害死,连尸体都没有下落。

后来人们才逐渐知道真相,彼时武则天为将来把皇位传给武氏还是李氏而犹豫不决,而李旦一直戴着太子的头衔。武则天侄子武承嗣为了夺取皇太子位,千方百计想害死李旦,他事先做好两个木人,刻上武则天姓名,钉上钉子,分别放在刘、窦二妃的床下,再买通武则天心腹宠婢团儿,由团儿出面向武则天诬告,说二妃同谋,正施行法术诅咒皇上。第二天,刘、窦二妃进宫朝贺后,便离奇地失踪了。武则天杀死二妃后,还派人暗中观察李旦,见他一直没有表现出异样,才放下心来。

武承嗣一计不成,仍不甘心,还想将太子李旦置于死地。他再次指使团儿去向武则天进谗,说李旦自二妃失踪之后,疑是皇上所杀,表面上装作不经意,实际上心怀怨怒,图谋报复。武则天信以为真,命有名的酷吏来俊臣审理此案。来俊臣最擅长株连无辜,立即把太子李旦全家老少、连同侍役下人等统统抓起来,施以严刑拷打。下人们起初还替太子李旦喊冤,后来禁不起酷刑摧残,只得胡乱招供画押。

本来太子李旦一家包括李隆基已难逃此厄,但事情突然起了戏剧性的变化。来俊臣取得不利于太子李旦的口供后,得意洋洋,正准备退堂,忽有人闯入公堂,大声叫道:“大堂之上,严刑相逼,什么口供取不到?太子并未造反,为何诬陷他?我是一名乐工,本不愿干预此事,但事关国家社稷,怎能不辨个明白?我愿剖心表明心迹!”说完从怀中掏出匕首,撕开自己的衣服,照着胸口用力一划,立时鲜血喷涌,昏倒在地。

事出突然,来俊臣也乱了方寸,亲自走下堂来——只见那人胸膛已被划开一道长口子,五脏六腑都露了出来。再探摸他口鼻,尚有一丝气息。来俊臣一时呆住,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这惨烈一幕刚好被武则天派来的使者看见。使者回报后,武则天听说有人当堂剖心呼冤,大为震动,命御医全力救活自剖之人。御医先将这人的五脏放回原处,再用桑皮线缝好创口,涂上药。

直到第二天天亮,这人才勉强睁开眼睛,但无力开口说话。御医便用人参汤灌入他口中,助他提气。到午后,这人完全清醒过来。武则天亲去探望,询问他姓名来历。这人答道:“臣名安金藏,长安人氏,系太常寺乐工。”然后说了一通太子无辜的话。武则天听了黯然神伤,说道:“我自己的儿子我尚不知他好坏,连累了你,真是忠心可鉴!”让安金藏安心静养。武则天回到宫中,当日便下诏:“立即停止追查,将太子左右家臣、侍役尽行释放!”一场即将酿成的大狱,便因为安金藏的义举而意外平息。

但从此之后,李旦“止于宫中朝谒,不出外朝”,“公卿以下皆不得见”。李旦、李隆基父子实际都被幽闭宫中,完全丧失了行动自由。年不及九岁的李隆基因失去了亲生母亲,为窦德妃妹妹所抚养。直到武周晚期,武则天下令迎回第三子李显,立为皇太子。李旦遂辞去太子位,复为相王,全家人这才结束了幽禁深宫的生活,搬到洛阳积善坊相王府居住。

这一段不见天日的经历对李旦父子影响都相当大:李旦养成了谨小慎微、淡泊自守的个性;李隆基则因少小失母,隐忍深沉,但他一心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再被命运所驱使,于是他亦暗中窥测政治权力,并付诸实际行动。能与韦皇后一党争权的“第三方势力”,准确地说,并不是相王李旦,而是李旦第三子李隆基。

李隆基彼时已被外放为潞州别驾,但他找借口回到京城后,长期滞留不归。因其只是个地位卑微的庶子,又整天忙着吃喝玩乐,行事低调,韦后一党也未如何将他放在眼里。中宗死后,韦皇后命左监门大将军兼内侍薛思简率五百人马弛赴均州,以防范中宗长子李重福。足见在韦皇后心中,对皇帝宝座威胁最大的是中宗的亲生儿子,而不是淡泊名利的相王李旦,当然更不会是相王的儿子。殊不料李隆基花天酒地只是障眼法,他手下人根本没闲着,其心腹家奴王毛仲精明强干,暗中交结羽林军精锐万骑将领,不惜财物,为此掌握了部分最关键的禁军。更重要的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简是至交好友,薛崇简居中牵线,姑侄两方为对付韦氏一党、保住李氏皇族利益,迅速结为同盟。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四日,中宗死后第三日,中宗棺木被移到太极殿,召集百官正式发丧,韦皇后临朝摄政,大赦天下,改元唐隆。又进相王李旦为太尉,雍王李守礼为豳王,韦后从父兄韦温总知内外守捉兵马事。六月五日,皇太子李重茂即皇帝位,尊韦皇后为皇太后,仍知政事。

局面仍未就此平定下来。中宗上台后,并无任何建树,反而大力庇护武氏集团,残酷诛杀匡复唐室有功的五王,人民普遍对其失望。昔日武则天之种种残酷统治的阴影还未从民众心中完全散去,而今韦后挟持中宗少子弄权,与昔日武则天临朝听制并无分别,是以京师人心浮动,到处弥漫着不满情绪。韦后也意识到这一点,急召宰相宗楚客商议对策。宗楚客建议派兵诛杀相王李旦,如此便可绝人望。

兵部侍郎崔日用本是宗楚客心腹,得知韦后同意宗楚客调兵铲除相王和太平公主势力后,认为此举不合伦理,必将引发大乱。他为自保,立即将韦党计划告诉了相王最有才干的儿子李隆基,劝其先发制人。李隆基见事态紧急,也不禀报父王,只连夜赶去太平公主府中,对太平公主道:“如今事已危急,时不我待,若姑姑再犹豫,大家都死无葬身之地。”

太平公主听了勃然大怒,决定支持李隆基联络羽林军重要将领,发动兵变。太平公主还命儿子薛崇简从旁相助,去说服西京御苑总监钟绍京做内应。

有人认为应当禀知相王李旦。李隆基道:“我辈以此报国,事成归福相王,不成则以身殉,决不连累相王。今往禀知,若王听从,则将使王冒危险;若王不从,则将败我辈大事。”坚持不肯禀报。

其实一旦事败,不可能不牵累相王,这不过是李隆基的托辞——一是怕相王顾念亲情,手下容情;二来他对这次政变极有把握,希冀独占首功。只有如此,他这个庶子才能捞到足够大的政治资本。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二十日,即中宗死后的第十八天,夜幕降临时分,李隆基带着几十名心腹豪杰,自御苑总监钟绍京管辖的南苑潜入羽林营。羽林万骑果毅都尉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等早已是李隆基心腹,暗中接应。李隆基一举将羽林将军韦播、高嵩杀死,提着两颗人头向羽林营全体将士示众,并宣布道:“韦氏鸩杀先帝,妄想篡国,当共诛诸韦及逆臣贼子,为先帝报仇。”

韦氏一党不得人心,李隆基一番话,引起了羽林军士中大部分人的共鸣,表示愿意听从调遣,支持李隆基发动兵变。于是,众人一起涌出军营,兵分两路,一路攻玄德门,一路攻白兽门。几路人马在凌烟阁前会合后,一齐杀向太极殿。

正在睡梦中的韦后闻变后从床上惊起,披发跣足逃出太极殿,想逃到飞骑营避难,半路遇到乱兵,立时便被杀死。将士们割下她的首级献给了李隆基。安乐公主正照镜画眉,被万骑营将士闯入斩首。禁卫宫中的诸韦及韦后亲信,全部被当场杀死。因此时韦后已改年号唐隆,史称“唐隆之变”。

上官婉儿闻知事变后,立即见风使舵,主动带领宫人执烛迎接李隆基。她先遇到李隆基心腹刘幽求,便出示当日与太平公主草拟遗诏,表明自己是站在相王一方。刘幽求留她不杀,将她带到李隆基面前,不想李隆基立命人将其斩杀。一代才女,就此殒命,死时四十六岁[48]。

羽林军大杀了一夜,到天亮时,终于肃清了皇宫。李隆基又下令紧闭宫门和长安城门,分派万骑搜捕诸韦亲党,尽斩不饶。等到大事已定,这才出宫见父亲李旦,叩头谢不先禀之罪。李旦老泪纵横,道:“宗社不亡,都亏了你!”父子又相抱而泣。

六月二十三日,太平公主亲到相王府,称少帝李重茂请让位于相王李旦,李旦固辞不成,只得应允。

六月二十四日,少帝李重茂照例出视早朝,登太极殿,相王李旦则站立在中宗棺柩旁。群臣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这时候,太平公主走进大殿,大声说道:“嗣君准备让位给叔父,各位大臣以为如何?”

大臣中有人事先早已与太平公主通气,立即大声赞成,说理应立长君,群臣自然一片附和声。

太平公主走到李重茂面前高声说道:“天下之心已归相王,这已经不是你这小孩子的座位了,快快下来吧。”

李重茂木然呆着,不知所措。太平公主却不由分说,走上前去,亲自动手,强行将少帝李重茂从皇帝宝座上拉了下来。此时,距离他初登皇位仅仅十六天。相王李旦顺理成章地走上皇位坐下,恢复帝位,即为唐睿宗。太平公主的果敢性格由此可见一斑。她与母亲武则天相同的果断性格和对权势的热烈渴望也注定了日后必定要与一样精明能干的李隆基掀起激烈的冲突。

李重茂被拉下皇位后不知该如何应变,只能流着眼泪走到下首站着,随即被降封为温王,又改封楚王,史称殇帝,又称少帝。

不久,李重茂兄长谯王李重福不服相王继位,在洛阳起兵,自行称帝,并封李重茂为皇太弟。李重福未能按照预定计划占据东都,很快兵败身死。处于软禁中的李重茂虽对兄长兵变一事毫不知情,仍然受到牵连,被徙为外州刺史,并以御林军严加看管。

睿宗复位后,依旧不忘十七年前爱妃离奇失踪一事,下令将刘妃和窦德妃失踪之所嘉豫殿全部挖掘了一遍,却始终未发现两位妃子的遗骸或任何蛛丝马迹。无奈之下,睿宗只得在洛阳南郊建造了两座空陵,并追赠刘氏为肃明皇后,窦氏为昭成顺圣皇后。

中宗在位之时,韦皇后已明目张胆地扩张势力,将诸韦及亲信安插在要害部门,因而中宗死时,韦后集团已极为强势,难以轻易撼动。李隆基亲临险境,独勘大难,发动兵变,一夜之间便翦除掉韦后集团,可谓英明果断,充分把握了时机,亦由此立下大功。睿宗即位后,即封他为平王,拜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然在立太子问题上,睿宗一度犹豫,以李成器有嫡长子身份,而庶子李隆基有平韦氏大功,意久不决。

还是李成器自己坚决推让,谏道:“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

大臣亦多言李隆基功大宜立,涕泣固请者累日。刘幽求道:“臣闻除天下之祸者,当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危,求君亲之难,论功莫大,语德最贤,无可疑者。”

睿宗这才下定决心,立李隆基为皇太子。诛灭韦后亲党一举将李隆基推至皇权巅峰位置,风头一时无二。然而,他一踏上政治舞台,便处在了权力斗争的旋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