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心与经营
人生与经营都是自己内心的反映
在这里我要讲的是“心与经营”,我想通过对自己大半生的回顾,谈谈人的内心会给经营带来怎样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我在旧制中学里患上了结核病,一度濒临死亡。当时我摄取不到足够的营养,只能休学回家卧床休养。我的叔父和叔母在战争时期就死于结核病。那个时代结核病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继叔母之后,叔父也染上结核病,随后我这个侄子又患上同样的病,因此外面风传“稻盛家有结核病的遗传,那个孩子恐怕也不行了”。
那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本宗教方面的书,书中写道:灾难和幸福都取决于人的内心,一个人拥有怎样的内心,就会创造怎样的境遇。也就是说,如果将患病归咎于你的内心,那么感到幸福也是你内心的缘故。读后我深受触动。
当时我并非病入膏肓,只是处于结核病初期的肺浸润阶段,每天躺在床上,骨瘦如柴,濒临死亡深渊。那本书正是在那样一种境况下读到的,所以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相信身边的现状是自己内心的反映。在“二战”结束前的1944年下半年到1945年,我的家乡鹿儿岛在轰炸中被烧得面目全非。我虽然正患结核病卧床休养,可是为了不给父母增添麻烦,每次遇到空袭我都逃到防空洞里。空袭越来越猛烈,我们只能眼看着自己的家面临被烧毁的危险。我在空袭中拼命奔逃,不知不觉中竟忘记了自己的病情,等意识到自己还是个病人时,疾病竟然已经痊愈了。
后来,我的身体逐渐恢复。大学毕业后我参加了工作,27岁那年意想不到地开始经营今天的京瓷公司,到今年正好历时28年。
在最初工作的公司里我担任主任一职,我和以前的上司——课长、部长,以及我的助手总共7人携手又创办了一家公司。
之前的那家公司几近倒闭,我们的初衷是自己创办的这家中小企业能养活我们即可。我们创办和经营这家公司时想:无论怎样,充其量我们也只能办成一家有两三百名员工的企业,这就算是很大的成功了。可是今天我们的公司已经发展到连我们自己都难以置信的地步:销售额达到2 000多亿日元,员工12 000人,资本金300多亿日元。我们在美国创建了4家工厂,仅美国员工就雇用了2 000多名。
当时我满口鹿儿岛方言,连普通话都讲不好。现在总算能讲普通话了,可是语调还是略有不同。这样一个人,将业务发展到海外,创办并经营着多家工厂,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因罹患结核病而濒临死亡深渊时,我从书本中领悟到身边的现状忠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27岁那一年创办公司,此后28年间,出乎意料的事情在我身边接二连三地发生。这两件事体现出,人内心的作用具有多么巨大的力量。对此,普通人恐怕难以相信。
我是搞技术出身的。我们的企业经营就从我所从事的陶瓷研究工作开始。也就是说,我是搞技术的科研人员。因此,我完全没有将人心的问题纳入所谓技术和研发中去考虑。我们彻底追求经营的合理性,坚持以科学的方法开展经营活动。然而无论如何我还是感觉到,人的内心对身边的现状有巨大的影响。
那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本宗教方面的书,书中写道:灾难和幸福都取决于人的内心,一个人拥有怎样的内心,就会创造怎样的境遇。也就是说,如果将患病归咎于你的内心,那么感到幸福也是你内心的缘故。读后我深受触动。
看得见的部分和看不见的部分
我认为,企业中有看得见的部分,也有看不见的部分。看得见的部分指的是资本金的数额、财务的稳健性、拥有多少包括不动产在内的抵押物,以及技术开发和人力资源等用数字可以量化的内容。看不见的部分指的是领导者的信念或人生观,还有员工营造出的氛围,也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事实上是企业员工内心的反映。或者说,员工的内心意识营造出的氛围就是企业文化。
我认为,与可用数字量化的资本实力、技术实力和人力资源等看得见的部分相比,看不见的部分对经营的影响要大得多。我自己的经历可以轻而易举地证明这一点。
我毕业于家乡一所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当时不过是一名化学领域的技术员,并不是什么陶瓷专家。总之,我不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学历也不过如此而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肯定不会有什么了不起的人才聚集在我这样的人周围,而且我也没有雄厚的资产和资金实力。
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企业获得了惊人的发展,这肯定是因为看不见的部分产生了巨大影响。
企业文化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事实上是企业员工内心的反映。或者说,员工的内心意识营造出的氛围就是企业文化。
人类的意识也可以传递给植物
我这么说,大家可能不太相信。下面我想举一个或许有些牵强附会的实例,借此说明人的内心具有多么强大的影响力。
大约在半年多以前,NHK(日本放送协会)播出过这样一档电视节目。众所周知,植物之所以对光线有反应,是因为植物体内具有光感受器。树木也好,花草也好,都是向阳的一面枝繁叶茂,而背阴的一面枝条生长缓慢,叶片也很稀疏。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向日葵的圆盘朝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这一现象。每一棵树都是向阳的方向枝叶茂盛。植物吸收太阳的能量,将空气中的碳、地下的水分和矿物成分一起经过碳同化完成光合作用,因此植物对光线非常敏感。这方面的知识我想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
NHK播出的这档节目是对植物进行的一个实验,目的是测试植物对声音是否有反应,看植物是否能感知到声音。节目很吸引人,整个实验过程是在植物的叶片里装上一个类似于人类使用的测谎仪那样的装置,然后安装示波器和记录器,测试植物听到声音后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给植物播放音乐,当实验人员改变音乐的类型时,示波器和记录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实验中尝试给植物播放各种音乐,比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结果植物传递出的波形发生了改变。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还不清楚,只是看到波形发生了彻底改变。植物枝叶表面的电流发生了变化,说明电流在声音的作用下发生了改变。
NHK的节目中还介绍了下面的事例。美国艾奥瓦州有一位中年男子开着拖拉机施肥,拖拉机上安装着大型扬声器,他一边播放古典音乐一边施肥。NHK的记者采访他时问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回答说:“施肥时播放音乐,产量会增加20%~30%。”
苏联也进行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是在十多年前进行的,目的是测试植物是否能感知到人的意识,也就是人内心的想法。这个实验是由苏联科学院的心理学家开展的。他们用一盆花做实验,在花上安装测谎仪。科学家先让女助手心中默想“这盆花美极了,太可爱了”,观察植物传递出的波形;然后让这位女助手心中默想“这盆花太脏了,真想把它扔掉”,再观察它的波形。
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安装在盆栽花中的电极输出的波形截然不同。这项实验引起了巨大反响,美国和欧洲立即开展验证性实验,可是结果却证明这项实验没有复现性。苏联的实验小组受到全世界的强烈谴责,这项实验被指责为胡编乱造、欺世盗名。
苏联方面及时调整了实验方法。上次的实验被证明没有复现性,这回他们请一位容易被催眠的女性参与到实验中来,让一位催眠技术高超的心理学教授坐在她身边,对她进行催眠。在她彻底进入催眠状态后,同样在她面前放置一盆花,诱导这位女性在潜意识中默想“这盆花太脏了,真想把它扔掉”,接下来再让她默想“这盆花美极了,太可爱了”。整个实验过程就是让这位女性在潜意识中默想上面的内容。
这样一来,复现性就出现了。被催眠后发自内心的想法和别人让你那么想,两者的意识水平是不同的。因此,要想使想法发自内心,最好进入催眠状态,此次实验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总之,这次实验对人的意识和意愿水平进行了强化。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植物对光是有反应的。在NHK的节目中,我们看到植物对声音也是有反应的。苏联的实验又向我们证实,植物对人的意识和意愿也会做出反应。
我们都知道,动物能明白人的意识和意愿。猫和狗有时都能看透我们内心的想法,植物同样也能感觉到我们的意识。
每一个细胞都具有意识
最近,基因工程学和基因生物学发展迅速,转基因等新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我曾拜访过京都大学的一位老师,当面向他咨询了这方面的情况。转基因的实验是这样的:提取包括癌细胞在内的人体的各种细胞,在玻璃培养皿中培植含大量营养成分的培养基,然后把细胞放入培养皿中,使细胞增殖。
那位老师告诉我,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在放入大量细胞的培养皿中,细胞不断分裂、增殖;而只放入几个细胞的培养皿中,细胞的活动非常缓慢,迟迟不见增殖。他对我说:“稻盛先生,以前我并没觉得你强调的人心有多么重要,可是这项实验改变了我的想法,那些小到只有几微米的细胞,一个一个也都是有意识的。”
单个细胞是没有头脑的。可是对于一个简单的细胞而言,只要周围有自己的同伴,它们就仿佛能感觉到来自同伴的意识一样,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增殖。如果同伴稀少,它们就萎靡不振,迟迟不见增殖。那位老师一脸认真地对我说:“所以,也许每一个细胞都是有意识的。”
那位老师的话和前面谈到的植物实验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内心有各种各样的意愿,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些意愿只产生于脑细胞。可是,我们的身体是由数量无限庞大的60万亿~70万亿个细胞组成的,所有这些细胞也许都是有意识的。我们的意识并非仅由大脑的思考而产生。
经营者要担心经营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常听人说:“如果不累到吐血,就成不了一个成熟的经营者。”那么,为什么担心经营中的问题会累到吐血呢?难道担心一件事不只是大脑的任务吗?事实上的确不只是大脑的任务。遇到令人担心的事心想“糟糕”,此时全身60万亿~70万亿个细胞都会在这种忧虑的影响下颤抖。并非只有脑细胞能感知、意识到这种忧虑,而是在脑细胞感到忧虑的瞬间,全身其他的细胞同时也开始忧虑。
举一个例子可以证明这个事实。比如当我们心怀忧虑时,精神持续紧张会导致胃溃疡。胃壁的细胞是非常强健的。人摄入食物后,胃会分泌胃酸。胃酸这种物质我们在化学实验中经常用到,它的主要成分是盐酸,是一种连铁都能溶化的强酸。我们的身体有时分泌出刺激性很强的胃酸,我们就会感觉胃部火辣辣的痛。胃酸平时是储存在胃里的,胃的内壁很结实,足以抵御胃酸的侵蚀,可是当我们内心有所忧虑、精神持续紧张时,只需3天时间就会患上急性胃溃疡,这种情况十分常见。此时,胃酸原本奈何不得的胃壁被溶化,出现了孔洞。
胃壁本来可以抵御胃酸侵蚀,却由于人的内心忧虑而发生了变性。这个例子说明,担心某件事的不仅仅是大脑,而是全身所有的细胞。所以,因为担心某件事身体崩溃,是有可能出现吐血现象的。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所有细胞都是有意识的呢?
比如说肠胃的消化吸收不好,肚子不舒服,起初头脑还能保持清醒并正常运转,过不了多久情绪就会变得低沉,大脑就不好使了。恐怕没人有过肠胃不舒服头脑却能清醒运转的经历吧。腰部和头部也是各不相干,可是如果腰痛,头脑就会变得沉重,精神也无法集中。
总之,身体的某个部位感觉不舒服,肯定会影响到全身的状态。我们不妨这么想,这并不是因为只有那部分身体的细胞感觉疼痛,并将疼痛传递给了神经细胞,而是那部分细胞具有意识,这种意识影响到了全身。
经营者要担心经营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常听人说:“如果不累到吐血,就成不了一个成熟的经营者。”那么,为什么担心经营中的问题会累到吐血呢?难道担心一件事不只是大脑的任务吗?事实上的确不只是大脑的任务。
心想事成的条件
前面谈到内心描绘的情形会成为现实,不过如果只是内心希望如此,是不会成为现实的。事实上,我们内心描绘的现象有时能实现,有时却实现不了。实现的人就相信这种说法,没实现的人就会反驳说:“你说什么呢?!如果都能心想事成,螃蟹就不会横着走了。”有人能实现,有人实现不了,只能说明这种说法不科学。所以如果大张旗鼓地宣扬这种说法,很容易让大家认为这是一种新兴宗教,就会有人说:“那家伙说的都是骗人的吧。”
如果只要心里这么想,结果就一定会如此,那么,把方法告诉大家,大家都能心想事成,也就相信了。可是,情况并非如此。
为什么大家不能心想事成呢?我感觉,要想让内心描绘的情形成为现实,是需要前提条件的。从我自身的经历来看,这个条件应该是内心的意愿必须非常强烈,而且非常持久。
只有内心的意愿强烈而持久,才能表现为外在的变化。前面我们谈到的那个实验中,女助手被催眠后,在诱导下她内心默想“把这株植物扔掉吧”,当这个想法发自她的内心深处时,植物才会做出反应。因此,实验采取的方式是对被试施以催眠术,使其进入催眠状态,让她的想法真正发自内心深处。
想法必须发自内心深处。这意味着内心的意愿非常强烈:“无论如何都要这样。”而且,这个强烈的意愿必须持久。我想,大概正是这样一种强烈的意愿让我们心想事成。必须毫不怀疑,心无杂念。“结果会不会是这样呢?要是这样的话就能赚到钱了。”如果只是这种程度的意愿,也就没有什么讨论的价值了。自己从内心深处就不相信的事情是不会实现的。只有始终坚信,内心的意愿才能成为现实。
回想起来,京瓷公司就是依靠强烈而持久的意愿创办起来的。公司成立之初建在京都的西之京原町,资本金300万日元,吸纳了7位志同道合者和20名初中毕业生。晚上,我和7位同人边喝酒边给我们自己鼓劲:“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成为京都西之京原町第一的企业,接下来会成为中京区第一的企业,然后成为京都第一、日本第一、全球第一的企业。”当时企业的资本金只有300万日元,刚刚租借其他公司的仓库建起了工厂,我们就说出了“建成全球第一的企业”这样的豪言壮语。像梦话一般,我们接二连三地说出“西之京原町第一、中京区第一、京都第一、日本第一、全球第一”,在别人看来这简直是愚蠢至极,而我们自己却一脸认真地相信“一定能做到”。
缺乏热情的人可能会想:“真是痴人说梦啊!认清现实吧!”在旁人看来,连“西之京原町第一”这个目标我们都不可能实现,更别说“全球第一”了,可我们自己却是认真的。我们沉浸在自己的意愿之中。要想使理想变成现实,需要有如此强烈的意愿。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信念坚定,就能心想事成。我认为这是实现内心意愿的根本所在。
那么,是否只有强烈的意愿就足够了呢?我感觉似乎还应该有另外一个条件,这就是在内心把美好的意愿描绘出来。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很多经营者的经历中看到,不少经营者接二连三地遭遇破产之类的倒霉事。政治领域也有类似事件,比如显赫一时的人物走向毁灭。在很多情况下,成功与失败之间仅毫厘之差。那么,失败与持久成功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差异呢?“无论如何都要成功”,这种强烈而持久的意愿引领我们走向成功。不过,源于一己私利的意愿虽然可以让我们获得一时的成功,这种成功却无法持久。
内心的多重性
我们的内心有多重性。略加思考我们就会明白,最基本的层面就是所谓本能,它是随着我们呱呱坠地与生俱来的。婴儿一出生就渴望吸吮母亲的乳汁,这就是一种本能。本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它让生为肉体的人类能够保护自己并维持身体的功能。这属于一己之私利,是自我本位的。换言之,这是主观之心。很多人仅凭本能工作,他们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赚钱。
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学识和修养日益深厚,高于本能一个层面的理性开始萌发。理性是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摆脱主观,从客观的角度把握事物,并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这是科学产生的源头。
比科学更高的层面超越了理论、理性,更加崇高,蕴含着更丰富的精神。我们一般所说的良心,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它高于理性,比如乐于帮助贫困者,还有我们常说的善解人意。
那么,我们在开始时谈到的强烈意愿,来自内心的哪个层面呢?是来自一己私利的本能,还是来自理性呢?
以企业经营为例。境界略高的经营者可以摆脱一己私利,时刻牵挂着员工的利益:“我自己也想成功,可同时也希望给员工带来幸福。现在以这么低廉的工资雇用员工,我一定要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取更大的利润,让员工尽可能地过上更好的生活。我正是为此而努力的。”再高一个境界,思考的问题又会有所不同:“为了使社会更加完善,我要通过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
只是意愿强烈还不够,意愿的来源也很重要。如果来自本能的强烈意愿是自私自利的,只考虑自己不顾别人,那么正如前面所说,这是主观之心,是利己之心,因此这个意愿的实现肯定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他们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会和许多人产生摩擦。总之,他们是牺牲周围人的利益去追求自己的成功,这样的行为必定会产生反作用。他们或许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是在反作用下,终将一败涂地。
而如果境界更高,以博爱和慈悲之心为基础,那么意愿越强烈,则企业越繁荣,发展越持久。
失落与持久成功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差异呢?“无论如何都要成功”,这种强烈而持久的意愿引领我们走向成功。不过,源于一己私利的意愿虽然可以让我们获得一时的成功,这种成功却无法持久。
员工的意愿决定企业的命运
鉴于上述观点,企业领导者终日心怀怎样的意愿非常重要。大家可能会想:“我内心所想没有妨碍任何人。我想什么不用别人知道。”我们自认为只要自己不说出来,别人是不会知道的。然而,我们内心的想法却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影响。
企业领导者都有自己的经营理念。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经营理念,很多情况下,我们听到其他企业的经营理念后感叹道,“这个理念真不错啊”,于是也开始倡导“和为贵”之类的理念。也有些经营者把经营理念贴到公司的墙上——“我们公司就按照这个去执行”。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很可笑。
理念这种东西,如果领导者本人不相信,而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是一文不值的。我们没必要把经营理念想得有多么高深。理念可以很简单,自己从心底相信才能称为理念。
无论把怎样漂亮的言辞镶进画框挂到社长室的墙上,都是毫无意义的。经营者本人不相信,企业就不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而且员工将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也不会相信墙上的理念,当然就不会紧跟领导者的步伐。
领导发自内心的意愿才能成为理念。领导不断向员工灌输这一理念,于是员工逐渐相信并接受。领导者内心的意愿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全体员工内心的意愿形成企业氛围、企业文化。到即将破产的公司走一遭,一眼就能看出“这家公司要完蛋了”。与此相反,一句话也不用交谈,我们就知道“这家公司一定会发展壮大”。发展壮大的公司能让我们感受到某种氛围。
这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下面我举一个身边的例子来说明。我们走进有人居住的房子,即使是简陋的茅舍,也感觉生机勃勃;如果三个月无人居住,哪怕是刚建成一年的新房子,你都会感觉仿佛有鬼怪在门口出没。
房子恐怕是完全感觉不到人的意识的,房屋居住者内心的意愿竟然影响到无生命的房屋,何况是每天几十人、上百人在一起工作的企业呢?公司内部充斥着这些人的意愿,大家的意愿会对一切事物产生影响。员工的意愿向何处发展,对企业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领导者的意愿至关重要,而全体员工的意愿累积起来,则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明白,人心这个看不见的部分有多么重要。
社会现象也可由意愿决定
如果说居住者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整体命运,那么以东京这座城市为例,居住在东京的人,他们的意愿凝聚在一处,就决定了东京这座城市的命运。遇到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心理医生或社会学家会说:“是因为社会存在弊端,所以青少年才会走上邪路。”的确,社会风气败坏会导致青少年心理扭曲,犯罪现象随之增加。不过,在犯罪现象增加的社会中长大的青少年,他们的意愿会使社会风气更加败坏。总之,人的心灵甚至能改变整座城市。
事实上,还真有人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超越冥想(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也流传到了日本。印度人玛赫西在美国创建了玛赫西国际大学,倡导一种缓解压力的冥想方式:让内心平静下来,进入潜意识的最深处。然后通过冥想驱除头脑中的杂念,最大限度地消除头脑中的意识,最终达到被称作“真我”“大我”的境界。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称之为“无意识”。有些人是能进入这种状态的。
玛赫西集合了上百人在城市里一起进行超越冥想,为的是让城市更加整洁美观。当他们进入所谓“绝对真我”的状态时,他们在心中默想:“让这个城市更美好,让这个社会更美好。”有趣的是,实验持续了几个月后,那座城市的青少年犯罪现象大大减少。这是心灵美好的人汇集一处,凭借意念净化社会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玛赫西把这个实验称为“1%效果”。占人口1%的人进行冥想,就可以让一座城市发生巨大的变化。这说明毫不相干的人,如果大家内心都希望这个社会变好,城市中的犯罪现象就会急剧减少。如今,玛赫西正在努力推广超越冥想,希望通过全球规模的超越冥想来拯救人类。
“动机至善”
从领导者到员工心往一处想,的确能够决定企业的命运。既然我们已经注意到意愿如此重要,就应该在工作中时刻铭记。
众所周知,在信息通信自由化之际,我创办了第二电电公司。大家都说我像堂吉诃德一样:“那家伙自不量力,净干荒唐事。”NTT(日本电话电报公司)是一家大型企业,营业额超过5万亿日元,仅资本金就高达7 000多亿日元。连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高层领导都不想介入电信事业去跟NTT竞争,京瓷公司却向NTT发起挑战,这实在是太荒唐了。
我刚表示想跻身电信事业,日本国铁立即开始行动,他们认为“那家伙要是能干成的话,我们肯定会干得更好”,于是他们创办了日本电信,准备在新干线沿线铺设光缆。以日本道路公团为主体的建设省也考虑:“我们要是在东名高速公路铺设光缆,不是马上就能干成吗?”于是他们也加入竞争行列。这两家都认为:“京瓷那样的企业都能干成的话,我们应该比它干得更快、更好。”于是就在三四年前,电信事业开始了自由竞争。
刚才谈到,日本国铁只要沿着新干线铺设光缆,这项事业很快就能成功,道路公团也可以在东名高速公路的中央隔离带铺设光缆。可是我们第二电电的现有基础设施为零,唯一的选择是在一座座山上架设抛物面微波天线,进行无线传输。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在山上架设抛物面微波天线还要跟林野厅交涉,因为有些山上种植的是防护林。在没有公路的地方我们还需要出动飞机。另外,无线电波经由空中传输,为避免干扰,还要避开其他无线电波经过的地方。我们提前调查哪些地方没有无线电波,只能从这些地方经过,整个过程真是历尽艰辛。
大家都认为我们终归是干不成的,没想到我们首先架设好了从东京到大阪的线路。从1986年10月开始,我们投入到专线的运营中,1987年9月4日开通了公用线路。
报社记者最关心的是我们在9月4日之前能赢得多少客户。截至9月4日,第二电电签署了45万份合同,而向NTT提出开通申请的为25万户。另外一家是日本国铁,他们投入了巨额资金,在国铁车站大量发放日本电信的宣传单,共获得14万份合同。我们远远超过了其他两家公司合同数的总和。
当然,这并不是最终结果。今后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我们必须倍加努力。公司总算顺利发展到了今天,NTT的真藤恒社长在记者会上表示:“哎呀,我们认输了。我们输给了第二电电的稻盛先生。跟我这种在造船厂造船的人比起来,电信事业可能还是稻盛先生更胜一筹。”此番言论被报社记者大肆宣传,写得滑稽有趣。
实际上我做的事情确实类似于堂吉诃德,那么当时我是怎么想的呢?的确,我是制作陶瓷的,可我想的是:“软件的时代一定会到来。对软件而言,最重要的是信息。考虑到员工的未来,我们公司也要开展软件事业。”总之,我最初投入电信事业的理由是为企业的未来着想。
我从事电信事业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为普通百姓着想。如今,日本的通信网被NTT垄断,在东京和大阪之间通话3分钟需要400日元的话费。今后如果开展正当的自由竞争,通话费应该能降低不少。我们把话费标准设定在300日元。
在独家垄断的情况下话费是不会降低的。即便是那些在经济团体联合会中平起平坐的大企业联手创办一家公司,与NTT也不会有多大差别,是不会降低普通百姓的话费的。只有由我这个一直经营风险企业的人来做这件事,话费才能降低。无论如何这件事不能交给现有的大型企业,就应该由我这种不成器的经营者来干。
在决定加入通信行业之前,我曾经邀请NTT的工程师千本幸生一起干,他欣然应允。我又分别说服了牛尾电机的牛尾治朗、西科姆的饭田亮、索尼的盛田昭夫。我像明治维新时代的志士一样向他们表明自己幼稚的理想:“我对日本电信事业的未来感到非常忧虑。为了使电信事业真正受到大众的欢迎,现在我们必须挺身而出。”
我的说法乍听起来过于荒谬,大家一时间哑口无言,可是继续听下去,他们就表示赞同了:“你说得没错。”不过他们也提出:“事情并不容易,对方也是大型企业。如果你能承担责任,我们就支持你。”总之,他们的意思是:“我们支持你,但所有责任都要由你一个人来承担。”
接下来我又为另一件事感到烦恼。我首先考虑的是“动机至善”。考虑到员工的未来,我必须加入电信事业,给员工留下可继承的产业,而且无论如何也要降低普通百姓的电信费。那么,我的想法是否仅此而已呢?我有没有渴望功成名就赚到钱的念头呢?我用“动机至善”这几个字自问自答。
我是不是为了个人出风头而哗众取宠呢?我是不是盼望着出名后被媒体大肆宣传呢?我念叨着“动机至善”这几个字,反复追问自己。
我还很看重另外一件事,就是在开展事业的过程中要做到“过程至善”,也就是说为了取得成功不能采取卑劣的手段。
我追问自己能否做到“动机至善、过程至善”,直到自己坚信“我的确是这样想的”,之后才宣布开展事业。只要“动机至善、过程至善”,就不必追问结果。我正是坚信意愿的力量而投身到电信事业中的。
迄今为止,我们孜孜不倦地投入了大约400亿日元,今后打算再投入至少400亿日元,在4年时间里实现1 000亿日元的投资。这项事业的风险很高,到目前为止我们始终保持着美好而强烈的意愿,事业的发展也随心所愿。
坚信意愿的力量,让这种力量在事业中发挥作用,就定能成就伟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