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修订完整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品,1952年发行之初,即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杂志版最为畅销,两天内就被广大读者抢购500万份。次年(1953年),这部作品又让海明威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文学奖,从而奠定了他文学大师的地位。再过一年(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如期而至,授奖词中有这样一句话:“奖励海明威大师级的叙事艺术,这完美体现在《老人与海》中,并对当代文体形成了重大影响。”

说到影响,海明威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影响,确实是巨大且深远的。早在1950年9月10日,《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就曾发文评论说,海明威是当代最重要的作家,同时也是莎士比亚去世后最杰出的作家。1941年,海明威也曾凭借《丧钟为谁而鸣》一书,获得过普利策文学奖提名。但是直到《老人与海》问世,海明威才一扫颓废,呈现出锐不可当的锋芒势头。后世美国文学巨匠如詹姆斯·琼斯、纳尔逊·阿尔格兰和诺曼·梅勒等人,都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海明威的文学风格。

至于这部小说,海明威说:“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大鱼和多条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写得足够逼真,这些东西也将寓意许多其他的事物。”这里所说的寓意,我们可以借用贝多芬的一句名言,即“我可以被摧毁,但是不能被征服”。如果我们要问,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英雄?那么很显然,拥有这种精神力量的人,就是名副其实的英雄。

卡洛斯·贝克尔对海明威做出这样的评价,他说:“从来没有哪个作家像他那样强烈地主张,勇敢地捍卫,持之以恒地践行。他写作的目的,从头到尾都在追寻一件事,那就是为读者抓住并展现事物的本质。”一个写出英雄人物的作者,本身必须要有英雄的性格,海明威就拥有这样的性格。而之所以他会有这样的性格,并且完美地融入作品当中,我们还有必要了解一下海明威的人生经历。

1917年,刚刚高中毕业的海明威进入《堪萨斯市星报》,成为了一名实习记者。但是性格使然,他希望能够为遭到战火蹂躏的欧洲做点什么,因而仅仅6个月后便加入红十字会,奔赴一战中的意大利,担任救护车司机。这段时期,海明威见惯了血肉横飞的场面,但是他的性格也因此锻造得更加坚毅。在一次救护行动中,他不幸受了重伤,但还是凭借惊人的毅力不仅全身而退,还英勇地救助了一名意大利士兵,为此还得到了一枚意大利政府颁发的银质勇士勋章。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海明威战争生涯的结束。为了治疗伤病,他于1919年初回到美国。

伤愈之后,海明威进入《多伦多星周报》,继续做他的老本行。一战结束后,他又转战芝加哥,成为一家新闻月刊的编辑。在此期间,他遇到了文学之路上最重要的人物,即现代主义小说先驱舍伍德·安德森,受到其极大熏陶。1921年年底,海明威因工作原因重返欧洲,正好赶上大批英美移民潮涌向巴黎,其中有很多成为后来的文学巨匠,他们就聚居在塞纳河左岸。没过多长时间,海明威便成了他们中的一员,这让他的文学造诣得到了质的飞跃,同时也创造出了早期的大量作品。

进入20世纪50年代,海明威的生活和事业双双陷入低谷,并且越来越糟糕。因为早年在战场受过重伤,又常年酗酒,以及喜欢四处冒险,当时的海明威被疾病和伤痛缠身。除此之外,他的创作之路也进入凝滞期,呕心沥血之作虽然在短期内完稿,修改却用了他余下的人生,并且连他的妻子都给予了差评。在这种情况下,海明威不是没有想过放弃创作,但是当这个念头触发了那颗英雄的心脏后,他忽然想要写点什么来激励自己,这就诞生了他的这部巅峰之作——《老人与海》。

1961年7月2日早上,海明威趁着家人尚未睡醒,从储藏室里拿出他的双膛散弹枪。此时,由于不堪病痛折磨,以及无法忍受创作之泉的枯竭,他已经决定自戕。这个时候,电话竟意外响起,海明威立即抓了起来,但是他根本没有去听对方说什么,而是莫名其妙地留给了世间最后一句话:“我们都欠上帝一死。”挂掉电话,海明威把枪管含进嘴里,缓缓扣动了扳机。就这样,在人生的尽头,海明威还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精神信条——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