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力:不做性格的奴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把欲望关进牢笼

欲望是怎么回事

人生充满各种各样的诱惑,金钱、美色、权力、名望、地位,还有情感、安逸的生活和享受,都会影响我们的命运。我们常说:人生要经得起诱惑。但是结果往往是不敌诱惑。我们疑惑,为什么总是无法战胜我们所要面对的诱惑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面对诱惑的时候无法把持自己?究竟自己想要得到什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克制自己?

要战胜诱惑,就必须逆流而上,看看诱惑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当面对某种诱惑时,你就会动心,产生强烈的渴望,迫不及待地想得到它。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仔细思考和分析可知,外界的诱惑是和内心的欲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心理学告诉我们,欲望又是和需要联系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欲望;有什么样的欲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动机和追求。在强烈的动机和追求的牵引下,面对外界投其所好的诱惑,我们往往会极其敏感而冲动。

比方说,一个金钱欲望极为强烈的人,当他得到一个管理钱财的岗位,又有人来巴结他,甚至拿钱来引诱他,他就极容易一头栽进去;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人,他就会丧失自己的人格,曲意奉承大拍马屁,甚至大把大把送钱,不惜犯行贿罪;一个好色的人,他又掌握了大量的钞票,或是手中握有权力,只要有合适的土壤,他就可能立即陷了进去,等等。由此可见,诱惑是外因,欲望是内因。

所以想要抵御外界的诱惑,增强内部防御力量很重要,也就是控制内心的欲望,比如贪欲、权欲、色欲。欲望是属于主观方面的东西,有自然属性的一面,会超出理性控制而产生冲动行为,如果任其泛滥就与禽兽无异;欲望还有社会属性的一面,人是有思维的高级动物,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是受动机支配的,动机又是受到需要支配的。然而,关键就在这里,需要是可以调节的。

正当的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可以去满足它;而不正当的需要,就要去抑制它、约束它,把它管住了,外界诱惑力再大,它也是无法泛滥的。

这样,即便是外部环境不好,歪风邪气盛行,也会出污泥而不染的。

必须承认的是,欲望是客观存在,消灭是消灭不了的。所以不要期望能够消灭欲望。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只要人有饮食需要,有男女欲求需要,欲望就不会消灭。

欲望无法完全消灭,更不能消灭,如果欲望被消灭了,人类社会也将不复存在,因为人类社会需要欲望的推动力。可以这么说,一直以来,推动世界进步的,便是人类深藏内心的欲望。没有了它,人类恐怕仍旧活在石器时代。现代社会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欲望作用的结果。

弗洛伊德说:“人类是充满欲望并受欲望驱使的动物。”欲望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没有了欲望,就不会有成就。欲望越是热切急迫,它就越快被实现。它标志着人和人之间的不同,包括未受教育的挖沟者与取得成就的人之间、店员和经理之间、失败者与成功者之间的不同。因此人始终都受欲望的驱动做事。

不仅是人,所有的生物,任何个体生命都有其内在的欲望,包括植物,为了生长,它的根须会追逐水分,它的叶片会迎向阳光。在人的生命活动中,饥饿引起对食物的欲望,贫穷引起对财富的欲望,寒冷引起对温暖的欲望,不方便引起对舒适和效率的欲望。

如果生命没有需求,没有欲望的存在,这个世界将会是冷冰冰的,绝不会如此多姿多彩。所以欲望自有其积极作用。但是有些人却以为满足自身欲望是头等大事,甚至是人生唯一的大事。这样极端的思维就难免会造成严重的问题。

欲望要加以满足,但关键在于:怎样去满足?手段正当,满足有度,就什么问题也没有;手段不正确,或不择手段,肆无忌惮,那就非碰钉子、非倒霉不可。最重要的问题是,欲望满足到什么程度?索求无度的欲望,将会毁掉你的人生,毁掉美好和幸福的感觉。

其实人需要的不多,只是要求的太多,有的人常因为盲目追求物质的生活,反而忽略了自我心灵的需要,在欲望之火中煎熬,得不到片刻的安宁。因此欲望必须得到控制,否则只怕你的心灵永远不得安宁,甚至有可能走向崩溃的边缘。抑制不良欲望,避免陷入欲望的陷阱,同时对那些有益的欲望,如求知欲、创造欲、进步欲……则要培养、发展、巩固。欲望得到控制,你的人生才能得到控制。

心灵的黑洞

有一位富翁的狗在散步时跑丢了,于是他急匆匆地在电视台发布了一则启事:有狗丢失,归还者,付酬金1万元。同时还发布了几张小狗的彩色照片。此后,送狗者络绎不绝,但都不是富翁家的那只。富翁的太太说,肯定是真正捡到小狗的人嫌给的钱太少,那可是一只纯正的爱尔兰名犬。于是富翁把酬金改为2万元。

其实,富翁的那只狗,被一位在公园躺椅上打盹的乞丐捡到了。乞丐看到广告后,第二天一大早就抱着狗,准备去领赏金。当他经过一家百货商场的墙体电视屏幕时,又看到了那则启事,不过赏金已变成了3万元。

乞丐又折回他的破屋,把狗拴起来——他要等赏金涨到最高。第四天,乞丐再到百货商场,发现悬赏的金额涨到了4万元。接下来的九天时间里,乞丐从没有离开过商场的大屏幕,当赏金涨到使全城的市民都感到惊讶时,乞丐返回了他的住处。他想,就凭这笔赏金,足可以痛快地生活好几年。可是,当他跨进家门时,看见那只狗已经饿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贪婪也许会让人最终一无所有,当然如果你本来就一无所有,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但我们相信,那个乞丐必定会深感遗憾,因为他曾经有机会得到一笔不错的赏金,结果却因为自己的贪婪,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

有位作家回忆起童年往事,提到小时候捕捉鸟儿的故事。当然,捕捉鸟儿不是胡乱捉的,还得讲求方法。具体的方法,就是用一种自制的捕猎机,它像一只箱子,用木棍支起,木棍上系着的绳子一直接到他隐蔽的灌木丛中。然后就等待,等到有鸟儿受撒下的谷物的诱惑,一路啄食,进入箱子。

这个时候,只要一拉绳子,箱子关闭,就把鸟儿关进了箱子里。

这个方法是祖父告诉他的。

有一次,他决定自己捕鸟。他按照祖父说过的方法,支好箱子,然后就藏了起来。不久,就飞来一群鸟儿,大约有9只。这些鸟儿大概是太饿了,它们发现食物,便迫不及待地啄食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就有6只鸟儿进入了箱子。他见此,便要拉绳子。可转念一想:“还有3只在外面,没有进去呢,不如再等等吧。”想到这里,原本捏紧绳索的手松了下来。可是,等了一会儿,那3只始终没有进去。不但没有进去,反而还有3只跑了出来。

看到这情况,他心里就后悔了。“要是再有一只进去,我就拉绳子。”他心里默默地念叨。然而,又有两只飞了出来。这时拉绳,只能扣住一只了。

可是,他还是没有拉绳索,因为他很不甘心,心想:“总该有些要回去吧。”

终于,连最后一只也飞出来了。

叙述完了这个故事,作家写下了自己对此事的感想:做人要知足,不要太贪心,否则可能会一无所获!

是啊,有些人常常因为太贪心了,就如同期待更多的鸟儿进入陷阱一般,想着得到更多,不懂得对自己的欲望适时喊停,什么都想得到,好了还想再好,没有一刻满足的时候,可是你又是否知道,许多东西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仅是任凭你的欲望来办事,非但得不到更好的结果,很有可能连可以轻而易举获得的也会失去。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岂不可悲!因此,凡事都应适可而止,特别是欲望更应如此。

在马哈尔丛林里生活着一种猴子,想要捉到它极为不易,因为陷阱、罗网都拿它没有办法。然而,就是这种聪明的猴子,近年却锐减了80%,且面临“灭种”之灾,原因是人们已经学到了一种捕捉它的简易方法:木箱里放上这些猴子最爱吃的核桃,箱上开了刚好容猴爪子伸进去的洞口,猴子准会来偷吃,偷窃时伸进洞里的爪子只要抓住核桃,就再也不能从洞里抽出,而猴子不会放弃到手的核桃而逃跑,于是就这么乖乖地被人套上绳索……这种猴子确实聪明、狡黠,然而,它又愚蠢得让人发笑。什么原因让这种猴子由聪明变愚蠢的呢?应该说是一个“贪”字。偷核桃时,在贪吃的猴子的眼里、心里全是核桃,以至于置逼近的危险和身家性命于不顾。可见,贪婪使这些“聪明”的猴子变得多么愚蠢!

然而,更为可悲的却是有些自诩聪明的人与这种猴子惊人地相似,结局甚至比猴子更为可悲。人,是趋利的动物。面对利益的诱惑,有些脆弱的人性就会断裂、扭曲,最终把人格中的“念诚条款”,冲刷得支离破碎。

人的欲望与生俱来,挥之不去,但同时人又是具有理性的高级动物,应该能够把握好欲望的“度”。“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是2500年前老子说过的一句话。人活在世上,有些东西应该得到,也能够得到;有些东西不该享有,也不能攫取。制欲戒贪,历来是修身做人的第一要则。

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表明,贪婪不是幸福,而是一种自我放纵。面对金钱的诱惑而利令智昏,面对权力的诱惑而官瘾难捺,面对美色的诱惑而迷乱失性,则必定一步步跌进诱惑的陷阱、罪恶的深渊。

让欲望止步

贪婪绝非好东西。贪婪实际上是一种失控的心理状态,是欲望过度的表现。

欲望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欲望过度绝非好事,必定会引发不良后果。

不可否认,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欲望的驱动力,但欲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使得人们为了获得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资源而不断努力进取,另一方面它也有可能不断地膨胀、失去控制而演变成了贪婪。

贪婪是过度的欲望,是失控的力量。在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心理能量所爆发出来的破坏力,让我们的生活陷入了混乱的状态。所以我们在肯定欲望的积极性的同时,也要看到欲望失控对我们的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人力有时尽。你的能力如果不能满足贪婪的需求,你就会被自己所击败。败在自己的过度的欲望之下。

贪婪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有贪婪的欲望,但这并不能作为贪婪的借口。人类生命质量的提升,不只是外在生活条件的改善,还包括内在精神的修养。控制自身心灵,消除人性当中的劣根性也是我们的任务。

虽然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的欲望的驱动,但是放任过度的欲望,使得贪婪的恶灵席卷人类精神领地,则会导致个人精神世界的崩溃和行为的混乱。这时你触目所见的世界必然也是充满贪婪的。你的心灵世界会变得孤寂甚至悲凉。

有个寓言故事描述了过度欲望的恶果:

有个特别喜欢金钱的国王,他总是想方设法聚敛钱财。有一天,他听说一个术士会点石成金的法术,就把术士召到皇宫来,想让术士教他点金术。术士说:“好吧!我有两种点金术,一种是只能对石头、木头有效的,另外一种是对所有的东西都有效的。您想学哪一种法术呢?”国王高兴地大叫起来:“你就教我后一种吧。”

经过术士的耐心教导,国王很快就学会点石成金的法术。第二天早上,国王起床时一摸衣服,衣服立即就变成了黄金。这令国王欣喜若狂,他决定每天除了吃饭外,其他时间就摸遍皇宫里的东西,那样就能把皇宫变得金碧辉煌。

想到这里,他越发高兴,于是他快步来到餐厅,他的手刚一接触到餐具,餐具立刻就变成了黄金,连食物都变成了金子。国王顿时有点茫然无措了,心想:

这可怎么用餐呢?

没法吃早餐,国王就只能饿着肚子郁闷地去花园散步。一边散步,他一边寻找着可以变成金子的东西,就在此时,他不小心被石头绊了一下,慌忙中他赶紧扶住了身边的树,不料树马上就变成黄金了。国王感到十分恐惧,他开始不敢触碰任何东西。

到了晚上,王后过来睡觉,国王大声叫她别过来,王后不解,依然像往常一样拥抱国王。国王急忙用手推开王后,可是王后眨眼间就变成了一尊金像。为此,国王痛苦不迭。为了让王后恢复肉身,国王想去找术士解除自己点石成金的法术。经过士兵的苦苦寻找,国王终于找到了那个术士。

术士一见到国王就问国王找他有什么事,国王由于心里十分苦闷,走上前来一把抓住了术士的右手说道:“看你把我害的……”话还没有说完,术士马上就变成了一尊金像。国王感到没有希望了,于是就把自己的手插进衣服里,但是一不小心,右手接触到了自己的肉体,片刻之后,国王也变成了一尊金像。

贪婪是一种顽疾,人们极易成为它的奴隶。当一个人拥有一些东西时,却希冀得到更多。一个贪求厚利、永不知足的人,等于是在愚弄自己。放任贪婪的欲望肆虐会让人变得不择手段。现代商业社会当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其实都与不择手段追求利益有关。能够控制内心贪婪的欲望,遵守道德准则和法律是十分可贵的。

肯德基在中国开第一家连锁店时,有一条店规让中方的合作者感到不解:炸鸡在出锅两小时后,如果没有卖出去就一律扔掉。在执行这个规定时,中方建议将没有卖掉的炸鸡降价处理或分给职工,但美方老板不同意。

好端端的鸡扔掉,看着都让人心疼,如果降价处理,还能减少损失。可美方老板还是不算这个账,在他看来,声誉要比金钱更重要。

美方老板如此严格地执行规章制度,这是很有道理的。鸡在出锅两小时内最好吃,超过两小时味道就变了。如果降价处理,暂时看来是会让公司减少损失,但是同时也会让人们认为肯德基的炸鸡味道不好,会严重影响品牌的声誉。如果把鸡分给内部员工,则可能助长员工不重视质量的思想,甚至出现有的职工为占小便宜而故意不卖出去。

坚持把变味的鸡扔掉,尽管眼前利益受到一些损失,但从长远看,是对餐厅和品牌都有利的举措。这家肯德基快餐厅按此要求经营,虽然开始时经常受到损失,但开张仅3个月,就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产品也由过去的经常过剩而变成供不应求,肯德基的连锁店在中国也越开越多。

过度的贪婪,会让人迅速失去一切;而取之有度,反而会让人得到的更多。很多人都认为如果自己变得更富有,有更多选择的话,自己就会更快乐。这不是必然的,如果你不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反省自己的欲望,每当你得到之后,你都会想要得到更多更好,或者每当你得到之后,你都会为相应失去的而感到遗憾。

人世间最大的不幸就是:很少想到自己已经拥有的,却总是想到自己所没有的,并且不断地去追求自己没有的。这就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如果你不能停止欲望的脚步,你就无法体会身边的幸福。

其实,我们生活的所谓幸福,就在身边,往往那些平时最不能感觉到的事情,就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大的幸福。例如拥有健康的身体,就是一种幸福。然而,人们在自己平安无事、无病无灾的时候,却看不到这种幸福,等到健康一旦丧失,才叹息自己不知道珍惜。平时,对日光、空气、水,人们并不特别在意它们存在的意义,可是一旦失去它们,就会无法生存。

学会享受自己所拥有的,而不要总是想着自己无法拥有的。要掌握人生和命运,就要有自制能力,不能陷入欲望的泥潭。在过度的欲望面前停下脚步,你才能沐浴幸福的阳光,心灵才会更加纯净,人格也才能更加完善。

做欲望的主人

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满足自身欲望,以为只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能得到幸福。然而事实证明,欲望的满足,带来的仅仅是短暂的快慰,无法让人真正幸福。但是在商业社会里,物质追求成为主流价值追求,为了适应这样的现实,我们不得不强化这样的观念,来进行自我欺骗:缺乏会引起努力,努力会促成获得,获得会带来幸福。

经济学家的理论流行于世,成为人们思想的主流。而经济学思想的基本立足点,就是人性的利己心理。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说:“我们的面包来自别人的自利之心。我们期望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我们不是向他们乞求仁慈,而是诉诸他们的自利心。”

由此经济学家们达成了共识:只有善用人类自利之心,才能造福社会。

自私既可为善,也可为恶;人没有变好,也没有变坏,问题并不在自私本身,而在于人所身处的制度环境不同。褒贬人的自私是空洞的。假如人不自私,就不会出现这些不良现象,可是人不自私,也就意味着劳动和进取的动力也将失去,社会经济会陷于崩溃。

经济学家的理论是正确的,但现在的问题,不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是欲望的控制。自私行为的倡导,打开了欲望的阀门,欲望不断壮大、膨胀。人们的内心开始发烧,失去健康、失去平衡、失去控制。于是人们开始变得焦虑不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果你能够满足膨胀的欲望,或许能够解决一时的焦虑,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完全满足自身欲望?

所以想让自己快乐和幸福,就要对过度的欲望喊停。特别是物质欲望,这是没有止境的,适时喊停,你的心情才会好起来,否则焦虑始终不去。快乐和开心不能用物质来衡量,精神上的满足,还在于思想的改变。如果怀抱知足的心态,精神自然便不虞匮乏。问题是在财富浪潮中,你能知足吗?

让自己快乐的路,无非两条:尽量减少欲望,或增加拥有物。经济学家和成功学家引导人们所走的路,就是通过增加拥有物来让自己快乐。这种价值观念的引导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提升人生斗志。但是对个人心灵而言,这种观念引导没有节制,却很容易造成损伤和扭曲。因为欲望的放大,让我们的心灵失衡,同时也会削弱自我控制能力。我们有些时候会变得冲动,失去理智,甚至肆无忌惮地使用不当手段,没有下限。我们可能会变成充满物欲的疯子。

当代一些人的问题,就是观念引导的问题,追求财富的价值观念,导致人们对物质的疯狂追求全面压倒对精神的追求。我们因此拥有了比过去更加丰富的物质生活环境和条件,可我们的心灵却时时刻刻都处于焦虑的状态,幸福感大大降低。尽管我们知道,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并不在于物质的丰富与否,而在于心灵的感受。

拥有知足的心,就能快乐地活着,潇洒地活着,幸福地活着,但这一切谈何容易。知足意味着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意味着安贫乐道,意味着满足。知足是人生幸福的守望者,但绝不是现代商业社会所提倡的主流价值观。但同时它又是人们不得不奉行的主流价值观。因为你的欲望是根本无法填满的,并且你的能力也无法创造足够的物质财富来满足你的欲望,除了降低自身的欲望,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你渴求生命中缺少的东西,寻求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寻求眼前以外的东西,然而,随着欲望不断的被满足,你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不满足。你不满足,就是睡在天堂,也如在地狱中一般在饱受煎熬;你满足,即便身处地狱,也如在天堂中一样幸福。

其实幸福、快乐是一种平衡的内心感受。蜗牛本来是湿生动物,雨后常常可以看见许多蜗牛贴附在树干上或路边的石头上,它体内的蜗涎虽然不算多,但对知足的蜗牛来说,足够滋润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生活下去,享受属于自己的幸福、快乐。如果它要体验高处所不曾看到的风景,就不得不努力超越自己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不断向上爬行,结果它的生命随着身后那一条银线而宣告终结,最后它的壳粘在高处的墙壁上。为此,苏东坡还写了一首诗:“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竟做黏壁枯。”

以不满足来激励自己的人生,以挑战极限来获得光环,有些人总是这样做,有了安身立命的物质,仍不知足,不断攀登,以获取更多更大的成就。

所谓有得必有失。忙于商海的角逐,不免冷却亲情;因世俗的尘埃,不免忽略友谊;为了利益和成功,甚至用圣洁的爱情做肮脏的交易。回首往事,峥嵘岁月里,有多少龌蹉和遗憾。

按道理来说,人生是可以选择的,选择一条路就意味着放弃其他的路。

卡耐基说:“要是我们得不到我们希望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烦恼我们的生活。且让我们原谅自己,学得豁达一点。”

蜗牛的奋斗,以一个壳粘在高处的墙壁上而告终,那一条白色的线,是一个小生命的历程,蜗牛的一生就这样被一条近一米长的线概括了,而我们的人生奋斗几十年,唯有那些知足的人,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其乐融融,享受天伦之乐。

时代和社会环境要求我们,要学会知足,但不能安于现状。在社会上打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用不满足来激励自己,挑战人生的极限,但如果你的内心失去了平衡,欲望之火烧得你睡不安稳,食不知味,则要通过知足心态来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