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团队好不好,首先要看一把手(1)
如果领导者缺乏正直的品格,那么,无论他是多么有知识、有才华、有成就,也会造成重大损失。因为他破坏了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人,破坏组织的精神,破坏工作成就。
——管理大师德鲁克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2011年11月2日,柳传志宣布卸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后,做客新浪科技微访谈,主持人问他:“在您看来,一个团队最重要的是什么?制约团队发展的又是什么?”
柳传志回答道:“要是一个领导班子的话,最重要的还是一把手,一把手的志向、能力、以身作则,决定这个班子能不能团结得好,能不能人尽其才。这个班子的领导作用,除了群策群力能够提高班子的威信,还能够制约一把手,使他不能为所欲为。我自己本身也是需要制约的。联想班子的成员可以证明他们确实在制约着我。”
在中国现代企业界,柳传志可谓是中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拓荒者、思想家。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他让联想从一家国有小型作坊变成一家具有清晰产权体系、卓越品牌价值的伟大公司;他用自己的理念带出一支优秀的经营管理团队,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企业家;他还用自己的投资思想推动了更多国企的转型和发展。
创业初始,柳传志作为联想团队的一把手,为了筹集资金,让新成立的这个公司活下去,他带领团队成员卖电子表、旱冰鞋,组织全体职工,包括科技人员和总经理在内,全部投入低档次的技术劳务——为社会上其他公司验收、维修计算机,培训人员,开展技术劳务,实际上就是出卖技术劳动力。这样苦干了一年,他们用自己的汗水积累了70万元人民币。
为了让公司活得更好,柳传志通过仔细的市场调查,发现国内有大量进口微机(计算机),但大批闲置或只当作打字机使用,只因为当时的微机还只能在英文环境中运行。于是联想请来外援倪光南,于1985年率先推出了业界领先的联想式汉字系统(联想汉卡),这一产品得到用户青睐,柳传志实现了“把技术变成钱”的梦想,开创了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传奇。
并购IBM时,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一场“蛇吞象”的计划,尽管都赞赏柳传志的勇气,但没有几个人相信这场并购能成功,但它最终成功了。然而,由于中西方企业文化的磨合不当,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联想陷入了财政危机。2009年5月,联想集团发布2008—2009财年最后一个季度的业绩,该季度联想净亏损高达2.64亿美元。于是,2009年9月,65岁的柳传志重新挂帅,出任联想集团董事长,大大提振了联想集团迎战危机的信心。2011年11月,联想集团拿出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市场份额从2009年的约7%增加到13.5%,名次也从第四上升到第二,并连续8个季度保持了行业内最快的增长速度。人们不禁惊叹柳传志的“王者归来”,使联想得以实现这一惊天变局。
在2013年9月由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发起的“中国企业家全球游学计划”中,担任游学辅导员的柳传志以“如何当好一把手”为题,向参加此次游学的企业家们分享了自己的管理经验。在他看来,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应该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以下5个方面:
第一,首先要关注企业的赢利模式问题,也就是一个企业如何赚钱。
第二,在赢利模式的基础上,要关注公司业务是由多少块“板”组成的,也就是要关注公司的组织架构。
第三,要研究公司短板,即研究哪个方面会妨碍公司的发展,如人力资源、营销等,在找出公司的短板后,就要花大力气去加强或改善这些短板领域。
第四,要研究企业的优势是什么。联想集团的长处就在于供应链管理,联想通过精确掌握库存,从而能够预判市场走向,及时应对。
第五,在找出公司的短板和长处后,不要投入主要精力在短板的改善上,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公司战略上,补足短板的任务应该通过合适的下属去具体完成。
其实,这5点都是为了说明一个观点:“对于企业一把手而言,实际上就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战略以及实现方式上,一把手要明白企业要办的事是什么样的事,企业有什么样的人可以用。”
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在总结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时说:“如果你想做团队的老板,比较简单,你的权力主要来自地位,这可来自上天的缘分或依靠你的努力和专业知识;如果你想做团队的领袖,则较为复杂,你的力量源自人格的魅力和号召力。”
要做好企业的一把手,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素质:
第一,科学决策。作为一个主要上层,首要的素质是决策能力。首先要保证决策不失误,尤其是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不出现失误。要想科学决策,一把手必须要增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做好调研,找准问题的关键,权衡利弊得失,而后慎重决策;践行民主决策,要多听不一样的意见,不要怕有不一样的意见,更不要怕争辩,事情往往是越争越明。
第二,知人善任。上层艺术其实就是用人的艺术,而用人的关键是要用好人才。真正做到用好人才,要做到两点:一是知人善任,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充分施展班子群体的力量;二是放手放权,既给部下压担子,又让部下有职有权,充分调动部下的工作积极性。当然,在放手放权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宏观上的监督,避免下属的越权行径。
第三,公允廉明。公生明,廉生威。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务必做到率先垂范,公允廉明,真正建立自己的权威,才能在企业里政令畅通。
第四,容人容事。宽容大度是一把手必备的素质,是一把手团结班子成员的关键纽带和黏合剂。企业的一把手必须要听得进逆耳忠言,容得了非难曲解,咽得下酸甜苦辣;要有容人之短的海量和取人之长的胸怀,要能容人容事。
第五,爱惜人才。对人才,一把手要在工作上支持他们,即当他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不是简单蛮横地斥责他们无能,而是帮忙他们理思路,出点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当他们在工作中取得好成绩时,要及时给予褒扬、肯定,给他们提供更大的施展才能的舞台。一把手还要在生活上对人才给予关爱,即当他们生活中出现问题的时候,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帮他们渡过难关。
第六,理清轻重缓急。一把手在处理企业事务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学会“弹好钢琴”,即依据工作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理清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办公的先后顺序,分期分批地按时完成办公进度和办公任务,真正做到统筹兼顾,有条不紊。
十战七胜,就是一个好的CEO
2001年,柳传志正式将联想大旗转交给杨元庆,杨元庆一上任,就制定了未来3年的发展目标:联想集团要实现营业额50%的递增,到2003年达到600亿元;3年后投入20亿元搞研发;10年后,20%~30%的收入将来自国际市场。然而,从2001年开始,联想集团的业绩就开始下滑,当年联想集团PC机业务的销售任务没有完成,而此前联想集团的销售业绩一直是以每年100%的速度增长。伴随着PC机市场的失利,互联网业务FM365由于长时间业绩不佳而被关闭。2003年,联想PC机国内市场占有率从30%下滑到28%,2004年第一季度更下跌到24%。2004年,联想集团开始进行内部调整,大量裁减人员。联想内部怨声载道,联想外部则对杨元庆执掌联想的能力产生了质疑。
在杨元庆承受巨大压力的同时,柳传志却给了他最大的支持。2005年1月柳传志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就表达了自己对杨元庆的支持:“美国公司不容CEO犯错,联想不是。其实总体上杨元庆犯的都是小错,他做完每件事,做得不好,我都会回头想想,如果是我,我会不会犯这个错。我想有的我会犯,有的不一定会犯。我在前10年和杨元庆这几年所遭受压力的方式不一样。我遇见要死要活的问题太多,他受到外界包括投资人一些说法的压力太大,但是还不存在要死要活的问题。我们作为大股东,就要保证不要让他受到这种伤害,后来我对他说:‘你甭理,你好好干,你想定了就按你的路去做。’当然对这条路本身,我们要认真考虑。”
“什么情况下会把CEO拿下,我想CEO如果不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有私人的行为,比如说贪污、形成宗派、任用自己的人,表面上尽管企业赢利了,但这时候我会很警惕。另外就是当形势发生变化时,他本人却不能通过学习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说的老做不到,即使业绩表现还不错,也会引起我的警惕。所以会用人的人,考察属下时固然不能离开业绩来说明问题,但是决不是仅仅看业绩。做领导的完全跟着业绩的风向转,那谁都会当领导,还用得到我吗?谁不会根据业绩好坏来换人?!在美国公司,主要就是没有真正负责的人,大家都是小股东,容不得CEO犯错误。”
总之,在柳传志看来,杨元庆所犯的这些错误都是联想集团可以接受的错误,这正好印证了杨元庆的成长,所以他一再地鼓励杨元庆:“作为股东的代表,联想集团的董事长,你去打仗,十仗中有七仗能打胜,就是优秀的指挥官,认真地反省是一回事,但不能因为有一仗打败就在各个方面的压力下徘徊不前。”“你如果过于保守,你永远不敢犯错误,企业反而会死掉。”也正是有了柳传志的支持和鼓励,杨元庆才能大胆实施自己的战略,引领联想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犯错误总是难免的。一个人对于错误的认识,对于错误的态度,承受错误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与人生成就。作为企业的一把手,我们不能保证自己不犯错误,但是,我们一定不能犯同样一个错误,一定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错误,学会为错误埋单,学会超越错误。
一把手要做串起珍珠的那条线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认为自己创业的成功,得益于自己做了一条把珍珠串起来的线,就是把那帮比他有出息的海外朋友请了回来。他说:“新东方每个人都是一颗珍珠,但是在串成项链以后,价值会倍增。现在我愿意变成这么一根线,实际上我也正在做这个工作。线必须坚固耐磨,不管被什么磨砺都不能断,也就是说我的忍耐力和承受力、宽容度必须是极大的,只要这根线不断,新东方珍珠项链还会更长。所以我觉得我只要做好这根线就行了。”
俞敏洪串起的第一颗“珍珠”是徐小平。1995年年底,积累了一小笔财富的俞敏洪飞到美国,这里曾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当年就是为了攒留学的费用,他丢掉了在北大的教师职位。在加拿大,曾经同为北大教师的徐小平听了俞敏洪的创业经历后怦然心动,毅然决定回国和俞敏洪一起创业。
俞敏洪串起的第二颗“珍珠”是王强。在美国,看到那么多中国留学生碰到俞敏洪都会叫一声“俞老师”,已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同学王强也深受刺激。1996年,王强终于下定决心回国。
这两颗“珍珠”,在新东方的快速发展中闪耀出耀眼的光芒,与俞敏洪组成了一个坚固的铁三角,被外界称为新东方的“三驾马车”。
俞敏洪串起的“珍珠”还有被朋友们怀疑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家包凡一,他在现实压迫下,读完传播学硕士之后,再熬出一个MBA,居然成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会计师,但在俞敏洪的邀请下,也毅然加入了新东方的创业团队。
随着新东方的进一步发展,俞敏洪这根“线”串起了更多的“珍珠”:钱永强,美国耶鲁大学商学院MBA,新东方著名教学专家,作为投资人,他投资了交友网站世纪佳缘;周成刚,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传播学硕士,之前担任过BBC亚太部记者和节目主持人;杜子华,中国英语考试培训界的领军人物;胡敏当时已经是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硕士生导师……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单独拉出来都是一块响当当的名牌。
关于珍珠和线的比喻,最早是柳传志在2001年“联想清华校园世纪寻才活动”上提出来的,他深情地说:“对于人才,我有一个看法,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更需要的是管理人才。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好的科技人才和专业人才,就像珍珠,没有线,这些珍珠成不了项链,好的科技人才我可以通过高薪把他挖过来,但挖过来之后,没有好的管理人才,他们还是起不到该起的作用。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线,因此管理人才是极其重要的……有的人不是珍珠,不能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但他是一条线,能把那些珍珠串起来,做出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