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无产阶级革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

恩格斯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四十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至多除几个专门的领域外,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很容易地做到。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1]

列宁说:“思想家所以配称为思想家,就是因为他走在自发运动的前面,为它指出道路……”[2]

(一)伟人的少年时代

卡尔·马克思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也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马克思的女婿法拉格在回忆马克思时说:“思考是他无上的乐事,他的整个身体都为头脑牺牲了。”

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票一个月。最后,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位居第二。

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3万名听众,结果是马克思得票率第一,苏格兰哲学家休谟第二。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于德国东部的特利尔城。

特利尔位于摩泽尔河畔,紧靠卢森堡,被茂密的森林环绕着,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城,也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残留在特利尔的罗马古迹中,最珍贵的是大黑门,此外还有罗马浴场遗址、古代圆形剧场等,不少有价值的罗马古迹散布于特利尔城内。

特利尔城的景点主要集中在车站与摩泽尔河之间的老街区内。特利尔的象征——大黑门是2世纪后半期建造的城门。当时还建有围护城市的城墙,但现存的只有这个城门了。

大黑门名副其实,全部由黑色石块堆砌而成,就连很高的地方也有巨大石块。登上大黑门俯瞰,摩泽尔河以及特利尔城尽收眼底,景色壮丽。

沿着自大黑门向南伸展的步行街行走400米左右,便来到中央广场。广场正中矗立着公元958年的十字架,四周都是古老美观、保存良好的房屋。

距中央广场不远处有两座教堂,一座是初期罗马式的大教堂,另一座是13世纪中叶建造的哥特式圣母教堂。

正是这座历史积淀厚重的古城,让马克思自幼爱上了历史学。

马克思的父亲是犹太人,是一位十分有名的律师,被任命为特利尔城律师协会主席。他主张正义,好打抱不平。在马克思的家里,有富裕的生活条件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父亲是幼时马克思的偶象,对马克思丰富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和雄辩的演说才能影响很大。

马克思的母亲贤淑善良,善于持家,使马克思茁壮成长,有一付顽强的体魄。

在父母的影响下,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1830年,马克思进入特利尔中学。1835年夏天,马克思即将从中学毕业时,他的一篇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让他的老师吃了一惊。这篇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这篇文章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了这篇文章的老师都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是伟人。”

(二)大学生涯

1835年,马克思中学毕业后,父亲把他送到了当时著名的波恩大学去学习法律。

波恩在特利尔以北,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诞生地。“波恩”意为“兵营”,公元1世纪初,罗马军团曾在这里设立兵营,为古罗马要塞。

波恩大学创建于1786年,是欧洲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校舍主楼是普鲁士时期的宫殿式建筑。波恩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齐全,著名诗人海涅曾在这里学习过。

马克思的父亲想把儿子马克思培养成律师,走自己的道路。

马克思到波恩大学后,生活很惬意,写了大量的诗。为了让儿子专心学习法律,父亲让他转学到柏林大学深造。

柏林大学是德国著名的综合性高等学府。柏林大学设哲学、法学、医学和神学四科,它的教学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针,采取讲课、讨论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师享有较大的学术自由,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课程,选择自己的钻研方向,在导师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

1836年,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学习。柏林大学不仅学习气氛浓厚,而且学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的对垒促进了思想运动的发展。在大哲学家黑格尔去世之后,德国哲学界出现了两个对立的派别,“青年黑格尔派”对专制统治深恶痛绝,渴望民主政治,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民主力量;而“老年黑格尔派”拥护专制政权,支持普鲁士专制政府的专制统治。

当时,德意志是一个四分五裂的联邦国家,由35个邦和4个自由市组成,普鲁士即其中之一。封建分裂状态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吸收了该派的民主思想成分,加强了对世界的认识,增强了改造世界的信心,为他以后的思想发展、理论建树奠定了基础。

除了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丰富之外,在学业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马克思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兴趣非常广泛,哲学对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除哲学外,历史学、文学、数学以及外语等,马克思都能加倍努力,认真学习。

这几年的学习使马克思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思想,为以后进行革命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841年,马克思大学毕业前认真地完成了一篇哲学论文。他在论文中系统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这时的哲学观点、理论建树和思想内涵。在论文中,他引用了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宁愿牺牲自己的话语,表现了自己决心为改造人类世界而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他说:“你知道得很清楚,我不会用自己的痛苦去换取奴隶的服役,我宁愿被缚住在岩石上,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由于这篇论文,马克思被耶拿大学授予博士学位。

(三)为革命放弃国籍

大学毕业后,1842年10月,马克思被聘为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报纸《莱茵报》主编。马克思借《莱茵报》宣传革命思想,于是这份报纸成了马克思毕业后进行革命工作的第一步。

《莱茵报》的革命民主主义倾向越来越鲜明,普鲁士当局于1843年1月决定从4月1日起查封《莱茵报》。

马克思退出编辑部后,于1843年5月与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

燕妮的父亲与马克思的父亲是好朋友,燕妮与马克思从小相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燕妮全名燕妮·冯·威斯特华伦,婚后随夫姓,全名燕妮·马克思。1814年生于德国威斯特华伦的一个贵族家庭,比马克思大4岁。她有着深褐色的头发,深蓝色的眼睛,在特利尔备受瞩目,被选为舞会女王。1843年她与马克思结婚后,为了马克思的革命事业,她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燕妮一生都在支持马克思的学术研究,帮助马克思誊清手稿,还做些翻译工作。

这时,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性研究,写出了著名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著作批判了黑格尔对国家的唯心主义理论,认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即经济决定政治。

1843年10月,马克思到巴黎与卢格筹办《德法年鉴》杂志。

1844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前一篇批判“政治解放”即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主张“人的解放”即实现共产主义革命;后一篇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认为只有它才能实现人的解放,还提出对旧世界必须进行“武器的批判”这一重要思想。所谓“武器的批判”即暴力革命。

共产主义是一种政治信仰,也是一种社会形态。政治信仰即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消除阶级的社会,一个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社会,一个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所有的财产归全人类所有,产品各取所需,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会经济权利,人们不再将劳动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劳动将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

1844年,马克思着重研究政治经济学,提出劳动异化思想,用“异化”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揭露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曼彻斯特来巴黎会见马克思。从此两人开始合作。

两人第一个合作成果是《神圣家族》,它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重要原理。马克思进一步论证物质生产对历史的决定作用,指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把生产方式看作是认识历史时期的主要标志。他还进一步论证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并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

1845年,马克思参与编写《前进周刊》,在其中对德国的专制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普鲁士政府对此非常不满,要求法国政府驱逐马克思。同年秋,马克思被法国政府派遣的流氓殴打致伤,并被驱逐出境。

马克思被迫迁到比利时,他一怒之下宣布脱离普鲁士国籍。

(四)战斗在布鲁塞尔和巴黎

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后,马克思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文中着重阐明实践在社会生活和人的认识中的作用,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并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费尔巴哈是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于1804年7月28日生于巴伐利亚,比马克思大14岁。费尔巴哈早年在黑森州的海德堡学习神学,后来受到当时进步教授的影响,对黑格尔的哲学深感兴趣,不顾父亲的反对,到柏林跟随黑格尔学习哲学,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费尔巴哈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是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他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他的唯物思想影响过马克思。但是费尔巴哈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依然是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1845—1846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这一伟大发现揭开了人类历史发展之谜,为科学共产主义奠定了牢固的哲学基础。

1846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并同工人运动中的错误思潮魏特林主义、蒲鲁东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作了斗争。

魏特林是德国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空想共产主义者。

1841年9月,魏特林在日内瓦创办《德国青年的呼吁》,次年改名《年轻一代》,这是德国工人阶级的第一个刊物。1842年,魏特林在瑞士出版他的主要著作《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书中分析了社会病态的产生,强调私有制是万恶之源,揭露批判金钱拜物教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虚伪性;提出“社会改革的理想”,描绘他心目中共有共享、和谐自由的新社会蓝图。魏特林宣称用暴力推翻旧制度是必需的,但他主张的暴力是指自发的暴动,而不是有组织的阶级的行动。同年7月,魏特林在瑞士被捕,获释后于1844年到伦敦。1846年2月到布鲁塞尔,马克思、恩格斯主动同他交往,希望他能接受科学社会主义。但他拒绝马克思、恩格斯的帮助,站在“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克利盖一边。1846年末,魏特林到美国纽约组织解放同盟。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魏特林回到德国。1849年再度赴美,创办《工人共和国》报,建立新的工人协会,按他的空想搞起建立移民区的实验。

魏特林在1842年发表的《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他的空想共产主义计划,认为理想的社会是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人从事劳动,产品平均分配。他的学说是一种粗俗的平均共产主义,在早期德国工人运动中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后来成了工人运动发展的障碍。

蒲鲁东主义于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广泛流行于西欧国家并颇具影响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因其创始人蒲鲁东而得名。蒲鲁东是无政府主义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无政府之父”。1809年1月15日生于贝桑松一个农民兼手工业者的家庭里,曾在印刷厂当排字工人和校对员,通过自学成为职业作家,曾与人合伙开办小印刷厂。1837年迁居巴黎,从事著述活动。1840年发表《什么是财产?或关于法和权力的原理的研究》,提出“财产就是盗窃”的论点,因能标新立异而迅速蜚声于世。该书从小资产阶级立场出发批判资本主义大私有制,认为可以通过保护小私有制摆脱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1846年发表《贫困的哲学》,企图以政治经济学来论证自己的改良主义思想,反对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开始从事实际的社会改革活动,曾任《人民代表》报和《人民之声》报主编,被选为国民制宪议会议员。1849年因著文反对路易·拿破仑·波拿巴而被捕入狱,被判3年徒刑,罚款3000法郎。在狱中写成《一个革命家的自白》和《19世纪革命的总观念》。1852年获释,1858年在《论革命与教会的正义》一书中激烈抨击天主教会,在再次被捕威胁下流亡比利时。1862年遇赦返国,继续宣扬无政府改良主义思想。他否认一切国家和权威,认为它们维护剥削,扼杀自由。他反对政党,反对工人阶级从事政治斗争,认为其主要的任务是进行社会改革。他将无政府主义与改良主义合成一体,提出一个所谓“互助主义”的救世良方,主张生产者根据自愿原则,通过订立契约进行互助合作,彼此“等价交换”各自的产品。这种空想的互助主义方案建立在小生产者的小私有制基础之上,其目的是形成生产者之间“永恒的公平”,防止他们遭受破产的厄运,使小私有制永世长存。蒲鲁东的学说和政治活动对巴黎公社前的法国工人运动颇有影响。

“真正的社会主义”又称“德国的社会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流行于德国知识分子中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其代表人物有赫斯、格律恩和克利盖等。他们美化宗教式的小土地所有制,鼓吹用平均分配土地办法可以使小私有者摆脱贫困和剥削。他们宣扬用人类之爱来实现社会主义,把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说成是一种“野蛮的破坏倾向”。他们自称是“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成为当时封建统治者用来反对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的一种工具。

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担任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布鲁塞尔区部领导人。

同年1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委托起草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这个纲领就是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正义者同盟是侨居法国的德国政治流亡者、工人和手工业者于1836年在巴黎建立的国际性的秘密革命组织,即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1833年,在巴黎的德国工人成立具有共和民主主义倾向的第一个秘密组织,原称人民同盟。1834年,在人民同盟的基础上建立了流亡者同盟,成员发展到几百人。1836年,部分激进的盟员从流亡者同盟分裂出来组成了正义者同盟,宗旨是以少数人的密谋活动建立财产公有的新社会。正义者同盟参加了布朗基主义组织四季社发动的1839年5月12日巴黎起义。起义失败后,领导人沙佩尔和鲍威尔先后被捕监禁,又被驱逐出境。他们到伦敦后,与莫尔一起重新恢复了正义者同盟组织,并加入1840年2月成立的德意志工人教育协会,使之成为正义者同盟的外围组织。在法国、瑞士和德国也恢复或重建了正义者同盟支部。这时,同盟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工人组织。同盟先后受到布朗基主义、魏特林空想共产主义、蒲鲁东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影响,在马克思、恩格斯帮助下逐步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7年1月,由莫尔代表同盟专程到布鲁塞尔、巴黎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参加同盟,帮助同盟起草宣言,实现改组。马克思、恩格斯接受邀请,参加了同盟。同盟于1847年6月2—9日在伦敦举行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席卷欧洲大陆。这次革命是主要发生在法兰西、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等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这次革命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经济、政治和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其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消除异族压迫,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

这年3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出境,又来到巴黎。他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委托在巴黎建立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并当选为主席。

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同盟中央委员会拟定了无产阶级在这场革命中的行动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4月初,他们联袂返回德国,直接参加了革命。6月1日,他们共同筹办的《新莱茵报》问世,马克思担任总编。随着革命运动的进展,资产阶级反动势力日益猖獗,《新莱茵报》在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马克思于6月初离开德国重返巴黎。8月24日,马克思又被法国当局驱逐出境,只得流亡到英国伦敦,在那里长期定居下来。

(五)伦敦岁月

到伦敦后,马克思重建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

1850—185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主要精力用于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上。为此,他们创办了《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杂志。马克思发表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18日》等,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从1851年8月至1862年3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远在美国的《纽约每日论坛报》写了500多篇文章,评述当时国际重大事件,抨击各国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特别是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经过马克思50年代和60年代的辛勤脑力劳动,终于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实现了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伟大变革。

1857年7月至1858年5月,马克思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在继唯物史观这一伟大发现之后完成了第二个伟大发现。

1858年初,马克思开始在这个手稿的基础上写《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他为该书写的序言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的表述。

从1861年8月至1863年7月,马克思又写了一个新手稿,即《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在写作过程中,马克思把原来打算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题出版的巨著改名为《资本论》。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问世。第二卷和第三卷由于他过早逝世未能最终完成,后经恩格斯整理和增补,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资本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创立。

为了撰写《资本论》,马克思搜集大量材料,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只要家里没有人生病,也没有特别紧急的事需要办理,他每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7点总是坐在不列颠博物馆里固定的坐位上看书。

马克思在埋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同时,仍同各国工人运动活动家保持密切联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关心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并总结了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指出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加强国际团结,对抗联合起来的反动势力。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同各国革命者保持着密切联系,帮助他们学习理论,推动革命的发展。

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各国工人阶级运动又高涨起来,陆续成立了工人自己的组织。“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被更多的人接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这些,十分高兴。

1864年9月,在伦敦圣马丁堂里,挂着许多国家的国旗,各国工人代表聚集在一起,举行集会。集会的直接目的是支持波兰人民反对俄国沙皇统治,而会议进行中,联合起来的呼声越来越高涨。英国代表说:“为了工人的利益,各国人民必须团结一致。”法国代表也说:“我们要团结起来救自己!”出席大会的马克思听了,脸上露出笑容,他觉得,成立新的国际工人组织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在马克思的支持下,这次大会决定成立“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马克思被选为总委员会委员,并受委托修改章程和宣言。马克思在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战胜资产阶级。在第一国际的领导和支持下,英、法、瑞士等国工人纷纷罢工,并取得了胜利。

在第一国际存在时期,马克思始终是第一国际的领袖,第一国际的灵魂,在第一国际内部领导了反对工联主义、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的斗争。

工联主义是国际工人运动中一种改良主义思潮,因最早出现于英国工人联合会而得名。英国工联产生于18世纪后半叶,工联主义于19世纪中叶开始广泛传播。它主张在雇佣劳动制度范围内改善工会工人的经济条件和法律地位,不要求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工联主义主张阶级调和,宣传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是一致的。它主张进行纯经济的斗争,注重工人眼前的和暂时的利益,忽视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和最终目的。工联领袖把雇佣劳动制度看作是永恒的,否定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提出“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的口号。而争取“公平的工资”的主要手段,就是由资本家代表和工人代表组成仲裁法庭调解劳资纠纷,以达成劳资两利的协议。工联主义工会领导人采取排外和抵制新工人的政策。

拉萨尔出身于德国犹太富商家庭,少年时代曾被称为神童,青年时代在柏林大学学习过黑格尔哲学,毕业后成了律师。他在欧洲1848年革命期间投身于革命运动,为马克思所领导的《新莱茵报》工作过,并曾被捕入狱。在1849年2月至5月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四次以《拉萨尔》为标题在《莱茵报》上公开发表文章声援过拉萨尔的斗争。革命失败后,他继续从事律师工作,完成了为哈茨费尔特伯爵夫人办理离婚案的工作,伸张了正义,获取了良好的名声。当沉寂了一个时期的国际工人运动在60代年初开始复苏的时候,拉萨尔积极参加了德国工人运动,于1862年和1863年先后发表了《工人纲领》、《公开答复》等小册子。1863年5月担任了当时最大的、最重要的德国工人组织——全德工人联合会的主席。而此时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正在远离德国的英国,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拉萨尔在德国工人中的名声和影响,自然要超过马克思和恩格斯,成了当时德国工人运动的领袖人物。拉萨尔主义是19世纪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思潮,主要以拉萨尔为主要代表。认为无产阶级只要通过和平的合法的斗争争得普选权,就可以把君主专制国家变为自由的人民国家,否认无产阶级进行经济和政治斗争的必要性。

在第一国际后期,马克思和恩格斯集中力量同巴枯宁主义作斗争。

巴枯宁是无政府主义者,出生于俄国贵族地主家庭。1849年,巴枯宁曾参加德意志革命,后被捕引渡回国,在被拘禁和流放西伯利亚期间背叛了革命事业。1861年,他逃往英国,1864年加入第一国际,隐瞒了背叛革命的经历,竟以革命英雄自居。在此期间,他玩弄各种阴谋,企图分裂第一国际,篡夺第一国际的领导权。他的这些伎俩一再被马克思主义者所戳穿。在1872年召开的第一国际海牙代表大会上,他指使党羽搞分裂活动,被大会开除出了第一国际。

通过上述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扩大了科学共产主义在国际范围的影响,提高了各国工人运动水平,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取得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为后来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1871年3月18日巴黎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马克思尽力帮助公社领导制定正确的政策,动员各国工人声援巴黎公社。为总结公社经验,他受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托起草一个宣言,即《法兰西内战》,论证了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而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这个重要原理。

1872年,第一国际召开海牙代表大会后,总委员会迁往纽约,从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再参加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但他们继续为第一国际的事业奋斗着。

多年来,反动势力的疯狂迫害、极端贫困的生活条件和极度紧张的忘我劳动严重地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晚年,马克思虽已病魔缠身,但他为完成《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仍然继续收集和研究资料,不断发展政治经济学理论。

1872—1875年,马克思花了很大精力修改《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

1875年,李卜克内西等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和拉萨尔派领导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决定在德国哥达召开合并大会,在制定统一的新党纲时,把一些拉萨尔主义的错误观点写进纲领草案中。马克思认为,原则性纲领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一些可供人们用以判定党的运动水平的界碑,决不能降低党的理论水平,用原则来做交易。于是,他抱病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这就是后来以《哥达纲领批判》著称的文献。马克思批判了“哥达纲领”中拉萨尔主义观点,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科学共产主义重要纲领性文献之一。它阐发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关于无产阶级国家的作用和演变以及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等问题上,把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接着,马克思同恩格斯一起,批判了杜林的冒牌社会主义,批判赫希贝格、伯恩施坦、施拉姆组成的所谓苏黎世3人团的机会主义,并关心欧美国家的工人运动和建党工作。

杜林于1833年出生于德国一个大官僚家庭,后来成为柏林大学讲师,小资产阶级思想家。1867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他写文章“批判”《资本论》。可是,在1875年前后,他却摇身一变,宣布他改信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改革家自居,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全面的“改革”。他著书立说,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以假乱真,反对马克思主义。

苏黎世3人团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集团。1878年10月,《社会党人法》颁布后,移居瑞士苏黎世负责编辑党报《社会民主党人报》的赫希贝格、施拉姆、伯恩施坦3人于1879年7月以“3颗星”为署名,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治年鉴》上发表题为《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回顾》的文章,指责党对《社会党人法》的“施行并不是完全没有责任,因为它完全不必要地增加了资产阶级的怨恨”,主张党应表明“它不打算走暴力的流血的革命的道路”,而决定“走合法的”即改良的道路;应“把自己的全部力量、全部精力用来达到某些最近的目标”,这“就够做许多年了”。文章抨击党“宁愿作为一个工人党以极片面的方式进行活动”,宣称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应是由“一切富有真正仁爱精神的人领导的运动”,“首先争取”那些“在有教养的和有财产的阶级中出现的许许多多拥护者”,还说“必须把全权委托书给予那些有足够的时间和可能来认真研究有关问题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在9月中旬《给A.倍倍尔、W.李卜克内西、W.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中,尖锐批评了伯恩施坦等人的文章,指出它主张改变党的阶级性质,其社会主义信念是《共产党宣言》中早就批判过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观点,并建议把他们开除出党,以保持党的纯洁,帮助党的领导人克服《社会党人法》实施后在德国社会民主党队伍中造成的理论上的混乱。1880年8月,在苏黎世州维登召开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秘密代表会议上,撤销了文章主要作者赫希贝格和施拉姆《社会民主党人报》的编辑职务。

1881年12月和1883年1月,马克思的妻子和长女相继去世,给贫病交加的马克思是一个沉重的打击。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与世长辞。他安葬于伦敦海格特公墓。

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不仅以自己的毕生心血为人类留下了一座巨大的思想理论宝库,同时也在治学方面为人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马克思积累了非常渊博的知识,他的知识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学、文学,甚至还触及数学、自然科学等。他能阅读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字,能用德、法、英3种文字写作。马克思著作之丰,充分表现了他的勤奋精神和渊博学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共50卷,中文第二版60多卷(约在2020年前后出齐),而该全集国际版约160多卷。

(六)马克思故居

马克思故居位于德国古城特里尔市布吕肯街10号,它是一座灰白色的3层楼房,有淡黄的粉墙、棕色的门楣和窗沿、乳白色的窗扉,是当时德国莱茵地区的典型建筑,始建于1727年。1818年,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律师租用了这所房子。同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在这里。当年,楼上是马克思一家的住室,楼下是律师事务所。

192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用近10万帝国马克从私人手中买下了这座当时已改为铁器店的马克思故居,并将其改建为马克思恩格斯纪念馆。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马克思故居被没收,文物被洗劫一空。直到1947年5月5日,马克思故居才又被辟为纪念馆开放。

纪念馆的第一层有4个展室:第一室,里面为接待室、问讯处;第二、三室,专门举办各种专题展览;第四室是电视录像放映室。

在第二展室中展出有马克思的出生证书、马克思与燕妮的结婚盟约和结婚证书,还有马克思家庭成员的照片、马克思的英文死亡证书等。

第二层上的第一展室是马克思父母的卧室,马克思就是在卧室后的小套间里出生的。墙上挂着许多照片、文件、手稿,玻璃展台里陈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马克思的毕业论文、博士证书等。第二展室介绍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建立友谊到逝世为止的这段时期的情况。第四、五、六室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与同时代革命家们的交往、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各国工人政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历史。在第五展室里陈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身铜像。他们肩并肩地站在一起,深邃的眼神凝视着前方。

故居第三层上第一展室介绍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玻璃橱里陈列着《共产党宣言》的各种版本。第二展室的展橱里陈列着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展室收集了马克思许多著作的第一版,马、恩赠给友人的书籍,马、恩照片原版,手稿,书信,马克思赠给父亲的诗集的手抄本和马克思为燕妮收集的民歌等珍贵文物。

马克思故居的展览系统地展示了马克思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业绩。1981年,在离故居不远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大楼,成立了马克思故居研究中心。19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100周年之际,马克思故居研究中心还举办了关于马克思故居的特别展览。

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现代社会学的创始人,现代历史学科的引路者,永远受到包括德国人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尊重。作为德国当代思想界重镇的法兰克福学派,至今还在挖掘马克思睿智的思想。在德国的大学文科教材中,马克思是绕不过去的高峰。

马克思虽然只活了65岁,但他永远活在无产阶级革命者心中。

注释: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38页注,北京,人民出版社。

[2]列宁:《同经济主义的拥护者商榷》,见《列宁全集》,第5卷,2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