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不说,却最看重的80种能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频繁换工作是对生命的浪费

“双向选择,人尽其才”的择业方式,使人才这个最宝贵的社会资源得到了很好的配置,使社会效率、经济效益都得到了提高。然而,这种择业方式却使一些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轻易跳槽。这种现象不但使公司受害,也会给跳槽者本人带来许多损失。

频繁跳槽是一种浮躁的表现,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吃着碗里瞧着锅里,这山望着那山高,是永远不会成功的。

有一个寓言故事是这样的:

一头小毛驴,在干枯的茫茫草原上好不容易找到了两堆草,但是不知道吃哪一堆更好,一再迟疑反复,下不了决心,结果在犹豫不决中活活地饿死了。

这种现象,在现今的职场中并不鲜见。这正是钱钟书所揭示的“围城情结”,一个人如果陷入了这样一个生存怪圈,就会像《围城》中男主角方鸿渐一样,无法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有限的时间在蹉跎中消耗殆尽。在职场里就有这样的人:他们对自己估计过高,把“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盲目化,并笃信“人挪活,树挪死”,因而频繁跳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小麦大学毕业之前,换过多种职业。他从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软件公司做软件开发。可生性好动的他,实在受不了整天对着计算机编代码的枯燥乏味。一年不到,就跳到了一家广告公司做起了销售,可是他本身对广告行业不熟悉,加上任务指标的巨大压力,使得他对当初的选择又追悔莫及。苦撑一年多,然后到朋友的网络公司做市场策划,但是他又缺乏理论和操作经验,由此又陷入了举步维艰的迷茫状态。

小麦的遭遇,相信不少喜欢频繁跳槽的人都有过体验。虽说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忙着招聘,招聘会一场接一场,一些新行业也带来了更多的工作岗位。机会之多,经常惹得大家浮躁起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现代人在选择职业时的姿态确实很潇洒。可是真的换一个工作就能更有利于自我的发展、更容易获得成功吗?据一项调查表明:跳槽后75%的人有挫折感;对于从前的跳槽经历,有超过半数的人感到不满意;另外12%的跳槽者在新公司未能通过试用期。有一位多次跳槽的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除了品味自己把握命运的感觉外,有时也会后悔自己太冲动,到现在也没在哪家企业真正站住脚,只怪自己太浮躁。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人的杰出成就离不开积累:知识需要积累,财富需要积累,人生的体验也需要积累,而积累总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才能完成。对许多就业者来说,在一个企业待上三四个月,应该说对企业才刚刚有一个了解,岗位的技能也才刚刚上手,这时候跳槽,对个人来说,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当然,我们不能够指责这些频繁跳槽的人,只是希望他们能够审时度势,多一点踏实,少一点浮躁,不要身在曹营心在汉,更不要为了跳槽而跳槽,在可跳可不跳的时候,最好不要跳。谁都知道,熊掌和鱼两者不可兼得,在分不清哪是熊掌、哪是鱼的情况下,最好牢牢抓住一样。

一般公司都非常看重员工的“忠诚度”,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对于“贰臣”历来是心存芥蒂,即使聘用你,也会对你有疑心。这样一来,你就很难有出头机会。相对这些“潜规则”,一些企业制定了硬性的规定。例如很多公司规定,为了防止员工流动过于频繁,有很多的收入和福利要等工作一定年限后,才能让员工拿到。如果你提前离开公司,很多此类预期收入就会泡汤。

任何想要将公司做大做强的老板都不会对你的付出和贡献视而不见,在很多情况下,老板可能没说出来,但心里记着,说不定单位领导已经在考虑提拔你,而你突然提出辞职,岂不是前功尽弃?另外,一个频繁跳槽的人很可能会降低自己的“职场信用等级”。

有位经济学家建立了一个“次品类型”劳动市场的模型,主要分析那些从“新进市场”被雇用的新雇员。因为雇主不了解每个人的工作能力,所以,他将以相同的工资雇用所有条件差不多的新进劳动力。在雇用之后,雇主将发现其中能力高的雇员,继续雇用并提升他们,同时不重用甚至解雇能力低的雇员。因此,轻易跳槽的雇员被看成是劳动力市场中的“次品”。所以一旦一个人要转换工作,他就有可能被怀疑是“次品”,待遇始终在原地徘徊。

职业选择为的是寻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从而发挥自我价值,有所作为,所以职业选择一定要慎重、认真,本着对自我发展负责的态度,不高估、也不低看自我,确定自我努力方向、领域、待遇要求,一旦确定后要认真干一段时间,争取早点干出成绩,以作为个人能力的证明。同时要有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的能力,对自己不胜任、引不起兴趣的岗位,即使待遇再诱人、再好,也不要去。如果自己没有明确的定位,对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都弄不清,长此下去,在哪里也扎不下根,终将毁掉自己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