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哈佛信条5目标:有了方向,学习才不会脱轨
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如果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你还能做什么?你还怎样活出精彩的人生?哈佛人认为,学习是时代的第一选择,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要不断学习,用学习来充实自己,用知识来武装自己。
“如果你不知道去哪里,那么你哪里都去不了。”没有目标的努力,犹如在黑暗中远征,你永远都看不到明天。
没有目标,你就永远走不出人生的荒野
渴望拥有,比真正拥有更可贵。
——世界第一催眠大师马修·史维
假如没有目标,人生将会怎样?是否会像沙漠里的独步者,苦苦寻觅也找不到绿洲?是否会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只小虾,任由海浪肆虐?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为了告诉学生们目标的重要性,特地做了一个实验。
首先,参加实验者被分成了三组,然后分别向着十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庄进发。
实验者连村庄的名字和路程都没有告诉第一组的人,所以他们只能被导游牵着鼻子走。刚走出两三公里,就有人叫苦不迭;走到一半,大部分人变得愤怒,他们对导游抱怨道:“到底有多远啊?何时才是尽头啊?”有人甚至半途而废,打道回府了。走的时间越长他们的情绪也就越低落。
实验者告诉了第二组的人村庄的名字和路程,遗憾的是路边没有里程碑,他们只能凭着感觉和经验来估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想知道已经走了多远,一个有经验的人说道:“我们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他们又继续向前走。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的时候,他们才开始觉得疲惫,出现了一些抱怨的声音,有很多人似乎觉得还有很长的路程,这时,那位有经验的人说道:“快到了,快到了。”听到这话,他们感觉希望就在前方,于是重整旗鼓,加快了行进的步伐,不久就到达了目的地。
实验者告诉了第三组的人村庄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他们一开始就充满了希望和信心,边走边看里程碑,一路上少不了欢声笑语,他们用激情和目标化解了身体的疲劳,就这样,在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于是,这位哈佛心理学家告诉了学生们:当你们为自己的行动设立了明确的目标,并能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和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你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可见,目标就是人生的罗盘,没有目标,人生就是没有罗盘的船。目标是人生前进的灯塔,没有目标,人生只能在黑暗中胡乱行走。
比赛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都会吸引数不胜数的游客。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是一个不为外人所知晓的封闭落后的地方,而且,这里的人从来没有走出过大漠。据说并不是他们没有离开这贫穷落后之地的想法,而是他们尝试过无数次要走出去,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最终发现走出去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世世代代的人都走不出这片沙漠?肯·莱文不相信这个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是转回出发的地方。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个实验。他按照比赛尔人的指向,从比赛尔村向北走,不出他所料,肯·莱文果然走了出去,而且只花了三天半的时间。
肯·莱文感到非常纳闷: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可他们为什么走不出来呢?为了找出其中的原因,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赛尔人,让他带路,然后一探究竟。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和两峰骆驼,但是备好的指南针等先进设备被肯·莱文藏起来了,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他们一直走啊走啊,转眼十天过去了,还没有走出去,在第十一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赛尔。
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赛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没有指南针也不认识北斗星。在这茫茫的大漠之中,他们不能辨别任何的方向,只能凭着感觉往前走,这样就走出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而比赛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没有一个参照物,这样下去是不可能走出沙漠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赛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那个。肯·莱文告诉他:其实你白天可以充分休息,晚上行走就可以出沙漠了。
阿古特尔不解地问:“通常不应该是白天赶路晚上休息吗?”
肯·莱文回答道:“只要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
阿古特尔照着肯·莱文的方法去做,三天之后果然走出了沙漠,于是他成为了比赛尔第一个走出沙漠的人,因此被视为比赛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个人走在荒漠中,假如没有目标,就可能迷失,永远走不出这片荒漠。一个人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开始的,以前的日子,只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
因此,目标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人生当中如果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动力,没有前进的动力就会变得无所事事,换句话说,没有目标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是一盏明灯,照亮你的生命;目标是一个路牌,在迷路时为你指引方向;目标是一方罗盘,给你引导人生的航向;目标是一根火把,它能燃烧你的潜能,助你飞向梦想的天空。
你一旦有了目标,有了追求的动力,就会不顾一切困难和阻挡,向自己锁定的目标走去,这样总能够走出人生的荒野,看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有目标的人是活得有意义的人,能看重人生本身这一过程并把握住过程的人是活得充实而真实的人——“没白活一辈子!”
目标是帮助我们成长的动力,是滋润我们生活的阳光,还是我们的指南针。
有了它,我们就明确了自己,就能增加我们对事情的分析度,理智地处理好生活中、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既然目标能让我们事半功倍,那我们现在就开始锁定目标吧!
明确方向,否则你将一事无成
有非凡志向,才有非凡成就。
——比尔·盖茨
梦想的高度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高低,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往往会一事无成。一个人成功的秘诀就是设定明确的人生目标,它可以使你以最快的速度取得胜于常人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成功。
《斯特拉斯经典》中说过:“努力就一定会有结果,但不一定是好结果,只有目标正确,结果才会圆满。”人生如果没有目标,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在生活面前处处都会碰壁。人生有了目标,生活才会充实,日子才会过得快乐;人生有了目标,才会有方向感,少走冤枉路。
然而,不一定有了目标就一定会成功,而是要有明确、清晰的方向并且为之付出相当的奋斗和努力,才有可能成为命运的宠儿。
哈佛大学曾经对一群智力、学历、能力、努力等各方面相当的同学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跟踪调查,用来研究理想和目标对人生和行动的影响。其调查结果如下:
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期目标;
10%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27%的人,完全没有目标。
经过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做这项调查的学者们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那3%有着长期清晰目标的人,25年的时间里,他们从不曾更改自己的目标,一直朝着一个方向不断地努力。25年后,他们都成了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结果,他们都处在社会的顶层。
那10%具有短期目标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都大同小异,他们不断地实现一个个短期的目标,生活质量稳步提升。结果,他们成为各个行业里面的中流砥柱,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那60%目标模糊的人,他们都选择安稳地生活,日子过得波澜不惊,但是也没什么特殊的成就。他们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而那剩下的27%完全没有目标的人,他们的生活状况就都有点不尽如人意了。因为他们从来不曾为一个目标努力过,所以过得相当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他们常常抱怨社会,抱怨他人。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
哈佛大学的这个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只有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一个人能否成功,除了才能、机遇之外,还在于有没有为自己设定明确而又长远的人生目标并为之矢志不渝地奋斗,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取得伟大的成就。
同样的调查,美国耶鲁大学做过,卡耐基也做过,得出的结论大同小异。从这些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长远而清晰的理想和目标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影响重大。
十七世纪,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坐在意大利一座阴暗牢房里的墙根下不停地写着,他就是《太阳城》的作者康帕内拉,也是历史上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监狱的酷刑,常常让他昏死过去,但他每次醒来的第一个信念总是:“我还活着,我能思想,我还能写。”因为他一直都有着一个清晰的目标:写出一本自己满意的书籍。残酷的刑罚、艰苦的条件都没有摧垮过他,是理想和目标让他矢志不渝地坚持,让他不向严酷的境遇屈服。理想对他而言像一盏明灯,带领他越过黑暗的深渊,看到未来的光明。终于他在火刑场的烈焰吞没自己之前,完成了人类思想史的一部巨著《太阳城》。
目标的力量是强大的,人们都说它是人类心灵的火炬、人生的发动机。数百年来,勤奋好学的青年,在清晰方向的引领下,在顽强的奋斗中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把生活看作是在狂涛怒吼的大海上的浪遏飞舟,寻找人生的辉煌。
当然,目标是需要现实来提供基础的。要树立一个远大而清晰的目标,但是不能好高骛远,同时要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脚踏实地地去实践。
要想人生有所成就,就必须要制订你的人生目标,而且一生都只为这一个目标奋斗。千万不要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也不能够因为一些困难和环境就放弃了追求的人生目标。
生活因为有了目标而变得精彩,日子因为有了目标而充满激情。目标就是你人生的方向。一生都为目标奋斗的人,没有理由不成功。
超越现实的目标,会让你摔得很惨
建立在现有基础之上的那种对未来切合实际的追求,将会带来更稳妥的成功。
——哈佛大学毕业、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沙漠中没有方向的人只能徒劳地转着一个又一个圈子,生活中没有目标的人只能无聊地重复着自己平庸的生活。有了目标,你就有了脱离困境的勇气,但是如果没有考虑实际情况而将目标定得太高,结果只能是你付出了千倍的努力却看不到一点回报。
有伟大的理想和目标固然是好,但如果大大地超出了你自己所能达到的极限,这个梦想你只能在梦中收获了。理想如果脱离了现实,那就叫做幻想。因为太高的目标往往会给人造成很大很重的压力,让人从而丧失了信心,进而怀疑起自己的能力甚至自暴自弃。因此,一个人制订的目标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哈佛大学这样教育学生:要想制订准确的目标,首先要能准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在制订目标的时候,必须从自己的实际能力出发,认清实现目标的基础,分析目前是否具备这样的基础,预测目标与基础之间的距离,判断凭自己的能力能否消除这种距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不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在现实中,那些“好高骛远”的人最终都是摔得最惨的。无数的经历也证明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错估自己并制订目标是我们很容易犯的错误,就连法国皇帝拿破仑也是深受其害,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1812年法俄战争之前,被称为“战神”的拿破仑带领军队极其有魄力和技巧,军队所向披靡,横扫欧洲大陆。于是,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拿破仑开始得意和骄傲,认为自己的能力远不止如此,于是他重新设定了一个更远大的目标:重新划定欧洲政治地图,把征服俄国作为成功的最后目标。然而,这次目标的设立并不是拿破仑经过仔细分析得出的,而是仓促之举,结果就为其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1812年,拿破仑的军队踏上了征服俄国的征程。但是,在幅员辽阔的俄国大地,拿破仑的战线拉得过长,兵力不够,一再分散,加上给养不足和兵员大量减少,以及暴风雪无情地袭击等因素,让拿破仑的军队支撑不了,最后兵败俄罗斯。撤出俄国荒原时,拿破仑曾经的60万威武之师,只剩下2.7万名残兵败将。此后,法军一蹶不振,欧洲各国乘机建立反法同盟。三年后,在滑铁卢会战中,拿破仑被欧洲联军彻底击败。
拿破仑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与对方的实力缺乏正确的分析,制订了根本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俄国幅员辽阔,兵力强盛,凭借拿破仑当时的实力想要征服它是不现实的。由此可见,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是多么的重要,它甚至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
美国汽车工业巨头福特特别欣赏一个才华出众的年轻人,于是问他一生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想要尽力帮他一回。
“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赚到1000亿美元。”这个年轻人拍着胸脯说道。
“能不能告诉我,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福特感到十分惊讶,因为这个数目是他现有资产的十倍。
“我只是想赚钱,我觉得只有赚足了1000亿美元才算成功。”小伙子想了想,轻描淡写地说。
福特说:“一个人如果真有那么多钱,将会威胁整个世界,何况你这个目标也太遥远、太伟大了,我想我能帮你做的是其他更实际、更近一点的事情。”
小伙子听后有些若有所失。后来的五年里,福特一直拒绝再见这个年轻人。他觉得自己实在是看错人了,这个年轻人这么目空一切,这么极端,肯定不会有大出息的。
有一天,小伙子突然登门拜访福特,他告诉福特自己想创办一所大学,需要800万美元的经费,他自己经过这五年的奋斗已经有了700万美元,希望福特能援助他另外100万美元。这一次,福特爽快地答应了他,此后还帮了他不少忙,他俩谁也没有再提起那1000亿美元的事。
经过八年的奋斗,小伙子最终成功了,他的大学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公立大学之一,他就是著名的伊利诺斯大学的创始人本·伊利诺斯。
人拥有远大的梦想是无可厚非的,但不等于远大到不切实际,无法实现。很多人的人生是忙碌的——在学习和工作中制订了非常清晰却好高骛远的目标,充满了干劲,但慢慢地发现,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力不从心,最终让目标落空。其实,这不是个人的能力问题,而是定的目标有问题——“假、大、空”的目标,往往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
制订准确的目标是成功的关键。成功的路千万条,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条走不通,那很可能是因为那条路并不适合自己,“愚公移山”是个神话,在一定程度上是固执。面对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仍然不放弃,很可能就一生都徘徊在自卑之中,而让自己的潜能永远被淹没。
因此,在努力之前,首先要看看目标是否适当。如果人生的目标还不正确,那么错误的执着就是固执。所以在制订目标时,一定要以自己将长处发挥到极限能够达到的地方作为参考,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远大。就像要收获高粱不能种谷子一样,只有目标对了,才能结出你想要的果实。
学会化整为零,成功便指日可待
成功的人都是化整为零的高手。
——哈佛大学励志训言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很美好、很远大的理想追求,但是很多人都会被现实所打败。这些人之所以选择临阵脱逃,往往不是因为难度太大,而是觉得成功离他们太远。换句话来说,他们不是因为失败而半途而废,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而目标一时的难以实现往往就是造成这种倦怠的罪魁祸首。
当人生中有了大的目标之后,只要坚持从每一个细小环节入手,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个细分小目标,最终你就会成功。
哈佛常常这样教育学生: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要学会“化整为零”。通俗点来讲,就是将大目标化成一个个小目标去努力,不要去想你做过的,也不要想你还没做的,尽力将自己现在的做好。这样,也许你会发现,你已经做过那么多,而此时,离你的理想,也不过是咫尺之遥。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相信自己。
哈佛大学的朱成就是一个“化整为零”的成功者,她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确立一天的目标,一星期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年的目标,然后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完成,最终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进了哈佛。
朱成的父母曾经说过:“十年前,我们没有想到女儿会考上北大;六年前,我们没有想到女儿会被哈佛大学录取并拿到全额奖学金;三年前,我们更不会想到女儿会三进哈佛,并当选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
于是,他们回忆起了这位“中国的哈佛榜样”的事迹。
在我们家里,我们从来不和孩子谈“远大”的理想。因为这样,就容易让孩子走进思维的死胡同,只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而奋斗,却忽视了自己真实的感受,这样便没有任何意义。人生是一条不平坦的路,孩子的理想也可能是随时在改变的,如果早早地画个框,孩子就会禁锢其中不得自拔。“远大”的理想离孩子太“远”了,孩子会感到遥不可及,与其这样,倒不如对孩子提出一个个近期目标,让她以务实的态度去实现。
体育课上,女儿每次跑步都垫底,她感到非常难过。我对她说:孩子,别总拿自己跟第一名比较,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结果女儿真的跑到了倒数第二名。经过几年,女儿再也不会为跑步的名次发愁了。
在学习中,我们也是这样教育她的。第一次考试,女儿的成绩在班级里属于中游,她非常焦急,觉得自己技不如人。但我还是这样一句话:下一次,你只要追前一名。你的起点本来就不差,只要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到六年级就是第一了。
从此,孩子拥有了一份平常心,学习不急不躁,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追前一名容易做到,这样她就不会有太大压力,孩子觉得只需要多努力一把,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因此,女儿一直坚持着超越前一名。每次实现目标后,她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我们也为她感到骄傲。
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朱成最开始进一个学校时,成绩并不是很起眼,但每次毕业时,她的成绩总是第一名。
朱成父母的做法就是“化整为零”,他们为女儿“量身定做”切实可行的目标,这样每一阶段的目标都是非常清晰的,只需经过一些努力就能达到。日积月累下来,就有可能实现原来以为不可能的梦想。
没有目标的人注定不能成大事,但如果目标过于远大,就会让人觉得非常疲惫,继而容易产生懈怠心理,甚至因为觉得没有成功的希望而放弃追求。
但是任何一个大的目标都是由很多小目标所积累来的,如同一万块钱是由无数个一毛钱积累的一样。当你把目标分解,确立一天的目标,一星期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年的目标,当然,前提是要确立终极目标,把大目标化成一个个小目标,再难的目标也会有成功的那一天,实现了一个个小目标,自然就有信心,有前进的动力了。
当你将每一个小目标都按时完成的时候,人生的大目标便指日可待,不信你试试看。
如何设定目标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理想是人生的指明灯,是我们不断进取的动力。遗憾的是,许多成长于社会转型期的孩子缺乏远大的理想。那么,怎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呢?
1.跳出家长期望的束缚
有关调查表明,“考上好的大学”,成为了当前许多家长对学生的片面期望,这样我们就容易让自己的理想僵化甚至死亡。我们要跳出这个束缚,仔细探寻自己内心最真实的理想和兴趣,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找到自己的优势区,这样我们才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理想。
2.不同的时期可以有不同的目标
即使最大的兴趣不在于“考上好大学”,但是并不表示可以不用考上大学,可以不用倾听父母的嘱托,学习依然是我们目前这个阶段的主旋律,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个短期的目标,作为自己的近期目标。要知道,这个目标并不妨碍我们人生的大理想。
3.适当选择和放弃,抛开所有杂乱思想
彷徨不定并不是我们的错,而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但是人的精力有限,我们不可能实现所有的理想,而在实现成长目标和人生理想的时候,一些杂乱的理想可能会成为阻碍,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选择和放弃。
4.学会比较,尝试成功
通过和自己周围的同学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在周围人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而这对于树立理想是非常有益的。每个人都喜欢并渴望着成功,因为成功可以增强信心,让人敢于接受难度更大的挑战,所以我们要找到尽可能的一切机会让自己尝试成功,这还可以提高理想的层次。
5.理想可以远大,但必须矢志不渝
我们很多孩子的理想很远大,如“我要当伟大的科学家”、“我要成为世界级的歌手”等,但若问如何让自己实现这样的理想时,他们往往会默然,最多说“努力学习”等。再美好的理想,如若不付诸行动,也如痴人说梦。因此,一定要寻找实现理想的机会。
总之,一旦有了远大的理想,人生就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人也就会充满活力。让我们憧憬着我们的憧憬,规划着我们的规划,大踏步走向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