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泪交织的希伯莱文明(话说世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希伯莱文明进程

希伯莱民族的诞生

在亚洲大陆的西部,著名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发源于北方的高山,流向波斯湾的海水中。这两条大河夹带大量的泥沙奔流不息,冲刷沉积,在两条河流之间形成了广袤的平原。在这片肥沃的冲积平原上,生活着一些古老的民族。他们大都是背井离乡,历经漂泊才来到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的。

在距今大约四千年前,在这些漂泊而来的民族中,出现了一个来自南方沙漠的小部落,这就是后来的希伯莱人。

两河流域的古代诸民族,最早都属于闪米特人,除希伯莱人外,闪米特人还包括古代中东的巴比伦人、迦南人、阿拉米人等。在早期,这些闪族人完全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这个小部落同其他部落一样,也拜祭诸神,但他们敬奉最多的都是其部落主神耶和华。

这个小小的闪族部落在波斯湾沿岸乌尔生活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后来他们又沿着幼发拉底河继续向西迁徙,希望找一块肥沃的土地定居下来。

此时,部落的族长名叫亚伯拉罕。亚伯拉罕同他的先辈们不完全一样,他认为耶和华不仅只是本部落的神,而且是天与地的创造者,是包容一切的宇宙神(上帝)。

亚伯拉罕的父亲他拉属西闪米特人。他拉本来住在乌尔城,后来才向北顺着新月形肥沃地带的右翼迁到了哈兰。亚伯拉罕时代,偶像崇拜十分普遍,他拉也对各种偶像的神力深信不疑,家中供奉有许多泥塑的偶像。亚伯拉罕坚信偶像决无神力,对其崇拜当然也愚蠢荒谬,于是拿起斧头打碎了所有偶像。他观察万物,见季节变换,草木枯荣,日出日落,皆有轮回,便悟想世上必有某位神灵于冥冥之中安排这一切。由此亚伯拉罕只信这位全能独一的神灵——上帝,而且后来在自己的部落内也确立了对上帝的一神信仰。

据说亚伯拉罕在75岁的时候,听到了上帝耶和华的声音,希伯莱人的最高神耶和华命令亚伯拉罕到另一个地方去建立自己的国家,声称:“我必叫你成为大国,赐福给你,叫你的名字为大,而你也要叫别人得福。”于是,在“神灵”的启示下,亚伯拉罕带着众人沿大河北上,并渡过幼发拉底河,向西进入迦南。当地的迦南人称他们“希伯莱人”,意即“渡河而来的人”。

伴随这一称呼的诞生,一个新的、独特的民族登上了世界文明的历史舞台。

亚伯拉罕为了自己的信仰而作的这次迁徙,直接促成了一个民族的诞生。当亚伯拉罕跨过幼发拉底河时,他抛在身后的不仅是信异教和偶像的亲人,更是异教和偶像本身,他所带过河的不仅是一种新的宗教信仰,更是一个新的民族。

寄居埃及

亚伯拉罕率众迁居迦南后,希伯莱人开始在此繁衍生息。传说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生下儿子以撒,以撒次子叫雅各,力大过人,曾同天神角力获胜,为神赐名“以色列”,意为“同神摔过跤的人”,故希伯莱人又称以色列人。雅各有12个儿子:流便、面缅、利未、犹大、以萨迦、西布伦、约瑟、便雅悯、但、拿弗他利、迦得、亚萨。

公元前18世纪末喜克索斯人攻入埃及时,为迦南旱灾和饥荒所困的希伯莱人也随同喜克索斯人迁徙埃及,到达尼罗河三角洲的歌珊,在此水草丰盛之地从事畜牧,生息繁衍,由雅各12个儿子的后代繁衍扩展成为12个部落分支。但他们的信仰却与当地埃及人格格不入。公元约前16世纪喜克索斯王朝被推翻,统治埃及的新王国法老把和喜克索斯人同属闪族的希伯莱人贬为奴隶,强迫其服苦役,从而结束了希伯莱人在当地安居乐业的美好日子。法老不仅处心积虑地虐待这些不同信仰者,而且甚至发布一条残暴的法令:凡希伯莱人所生之子必须溺死。

统治者的民族排斥,给希伯莱人带来深重灾难,整个民族面临灭绝的危险。

摩西率众出埃及

正当希伯莱人惨遭异族凌辱之际,其卓越不凡的民族英雄摩西应运而生,正是他奠定了古代犹太民族和犹太教创立的基础。

据《圣经》记载,摩西在西奈山蒙召受命,被上帝赋予拯救希伯莱人脱离埃及苦难的重任,摩西和兄长亚伦经过与法老的一系列斗争,终于逃离了埃及。“迁出埃及”意味着希伯莱人摆脱异族奴役的自我觉醒,是古代犹太民族开始形成的一个关键性标志。摩西率众在途经西奈沙漠时,出于加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摩西对恢复偶像崇拜的希伯莱人发动了一场统一信仰的宗教行动。他假借神主耶和华之命在西奈山下与其族人约定“十诫”,作为耶和华与犹太人订立的约法,这就是著名的“摩西十诫”:

希伯莱民族领袖、犹太教创立者摩西。此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雕塑家多诺泰勒的作品。

一、除耶和华之外,不可信仰别的神;

二、不可为自己雕制和崇拜任何偶象;

三、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

四、当守安息日为圣日;

五、当孝敬父母;

六、不可杀人;

七、不可奸淫;

八、不可偷盗;

九、不可作伪证陷害人;

十、不可贪婪他人的一切。

“摩西十诫”奠定了犹太教的理论基础,使犹太人在精神上统一了起来。犹太人的一神信仰终于在律法保障下,在与种种矛盾的斗争中确立和巩固下来,作为坚实的精神支柱支撑着希伯莱人走出荒野,回归迦南。

但率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的摩西,和他那一代人都未能回到迦南。据《圣经》载,摩西到达约旦河东岸后,登上尼波山的毗斯迦山顶,远眺上帝“应许”给以色列人的土地后,便溘然长逝。临死前摩西立约西亚为他的继承人,来继承他统领迦南全境的未竟事业。因此对迦南的征服是从约西亚开始的,大约始于公元前13世纪中期。从这一时期到大约公元前1030年扫罗为王,以色列民族进入士师执政时期,史称“士师时代”。

士师时代

公元前12世纪初,摩西把希伯莱人带回了迦南的门口,但他自己却在进入迦南之前去世了。摩西的继承人是约西亚,他是一个意志坚定、足智多谋的领袖。在他的带领下,希伯莱人又经过七年征战,逐个击败了迦南境内林立的各个土邦,攻陷了一座又一座城池,杀死了31名土王,征服了除沿海地区和耶路撒冷等少数几个地方的迦南全境。接下来,约西亚把迦南从南到北平均分给12个以色列部落。从此,直到公元135年被罗马人逐出巴勒斯坦,希伯莱人在这里连续生活了1000年;也正是从此时起,他们的命运才同这片土地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征服和定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回到迦南的希伯莱人,逐渐向当地居民学会了农业生产技术,开始从一个游牧或者半游牧的民族转变为一个定居的民族。以色列人与迦南的各部落混居杂处,甚至通婚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新的犹太民族逐渐形成了。

此时,各个部落中出现了一些被称为“士师”(意为“审判官”或“拯救者”)的部落首领。这些由推选产生的士师既是军事统帅,又是宗教领袖,平时管理内部事务,解决民事纠纷,战时则指挥族人作战,但他们的职位和权力不能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是一种军事民主制度,这个时期也就被称为“士师时代”。这一时期从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定居迦南,到公元前11世纪希伯莱王国建立,约有200年的时间。《旧约圣经》中《士师记》记载了这段历史,集中叙述了12位士师的事迹,他们包括俄陀聂、以笏、底波拉、基甸、耶弗他、参孙、珊迦、陀拉、睚珥、以比赞、以伦和押顿。

此时,古老的部落氏族制度开始解体。在北方,10个以色列人部落组成了部落联盟,叫“以色列”;在南方,便雅悯和犹大两个部落组成了另一个联盟,被称为“犹太”。各个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常常会联合起来抵御外敌,但也不时会发生内部冲突,自相残杀。以法莲部落与迦得部落有一次在约旦河两岸发生了冲突,以法莲部落有42000人死于同族人的刀剑之下,实力被大大削弱了。《圣经》记载说:“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惟一能保持各部落之间联系的大约只有共同的信仰——犹太教。这种割据和混乱局面持续了大约200年。

到士师时代末期(大约公元前12世纪后期),来自爱琴海诸岛和小亚半岛沿岸的海上民族非利士人日益强大。他们从赫梯人那里学会了冶铁技术,凭借先进的武器,占领了迦南的沿海地区,并不断向东扩张,夺占希伯莱人的土地。亚弗一役,希伯莱人损失惨重,连宗教圣物约柜也被非利士人掠走。外部强敌使希伯莱人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希伯莱人迫切地感到需要结束内部纷争,团结一致对付外侮。大约公元前1025年,扫罗在迦南建立了统一的希伯莱人国家,都城在便雅悯属地的基比亚。这样,士师制度就过渡到了君主制度,统一的希伯莱王国诞生了。

统一的王国

扫罗(约公元前1025~前1013年在位)虽是希伯莱王国的第一任国王,但他的王国依然带有旧时部落关系的痕迹。事实上他仍然只是古老的、松散的部落联盟纽织到完善的君主政体之间的过渡人物。而他的继承者大卫王(约公元前1013~前973年在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希伯莱君主王国奠基者。他统一了希伯莱人各部落,建都耶路撒冷。作为英明的统帅,他挥师降服非利士人、亚扪人、亚兰人等外部强敌,在从“埃及之溪”(即西奈的埃拉里什沙漠绿洲)到幼发拉底河畔之间的辽阔疆域里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武力征服的同时,积极着手进行军事、政治和宗教方面的改革;军事上,为确保各部落对中央政权的效忠,他建立了一支来自各部落的后备部队;并把早年追随他的武士卫队进行改编,以其为核心,广招雇佣兵,组成一支强悍的常备部队;为便于控制军队,他把军队分成十人、五十人、百人和千人规模不等的各级单位,使军队成为其王国政权的有力支持。政务上,他在中央设立元帅、史官、祭司长、书记等官职,协助自己处理国务,而且他的众子也均被授予官位。宗教上,他大力扶植犹太教,以盛大的仪式把约柜迎入耶路撒冷。这位文武双全的治国能手成为犹太史上继摩西之后的又一位卓越人物,“他把12个部落统一成一个专制君主统治的巩固国家”。

正是在大卫王文治武功的基础上,以聪慧睿智而著称的所罗门国王(约公元前973~前930年在位)继续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上都取得空前瞩目的成就。鉴于大卫统治时期王国版图已达到最大限度,因此所罗门要做的主要是巩固王权、增强国力。为完善中央集权,所罗门进一步改组行政机构,增设官职。不但朝廷有了新设的宰相,而且在众祭司之上。

任命撒督为祭司长,实施祭司世袭制。更令人瞩目的是,他将全国按地域划分为12个行政区,每区各设一名总督,主要职责是征收赋税、摊派徭役。行政区的划分打破了昔日希伯莱人各部落的地域界限,进一步将民众百姓纳入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生活之中。各区总督均由国王直接委派任命,他们都对朝廷负责,国王还时常派遣钦差大臣到各地巡行督察。这些政策极大地推进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部落制度的解体进程,逐渐建立起一种以地域为基础、由国王直接控制的全新的地方行政体系。

在所罗门王的统治下,希伯莱王国经济发展,国运昌盛,成为当时西亚北非最富庶的奴隶制王国。至此,希伯莱语成为迦南通行的主要语言,迦南成为希伯莱人生息劳作的共同地域,希伯莱人也逐渐变成以从事耕作、园艺业为主的农业居民,形成以犹太教信仰为核心的共同精神文化,古代犹太民族基本形成,其民族国家——希伯莱王国作为民族统一的载体,为古代辉煌的犹太文明奠定了发展的根基。

王国衰落

公元前933年,所罗门去世,其子罗波安即位。以色列民众对这位新王寄以希望,请求他减轻赋税,结果却遭到断然拒绝。民众于是转而拥立反叛的耶罗波安为王,于是以色列统一王国正式一分为二:北方102个支派归顺耶罗波安,史称以色列王国或北方王国;南方犹大和便雅悯两个支派仍忠于罗波安的统治,称犹大王国或南方王国。北方王国存在200多年,于公元前722年被亚述灭亡;南方王国存在350年左右,于公元前586年被新巴比伦灭亡。从统一王国分裂到犹大王国灭亡的几百年,史称王国分裂时期。对于这一时期的以色列人来说,大卫、所罗门时的辉煌兴盛已成为历史,南北两国自始至终被内忧外患所困,终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使以色列人处境艰难的首先是南北两国之间的争霸斗争。南北分裂后,双方彼此敌视,内战不断。除了南北之间的战争外,南北两国内部的权力争夺也削弱了各自的力量。内部倾轧、外敌蹂躏、贫富悬殊、信仰危机日趋一日地加剧了两个王国的衰败,并使之最终屈服于异邦统治之下。

对以色列人制造威胁的先后有埃及人、亚兰人和亚述人。从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的近3个世纪中,亚述逐渐征服了整个西亚。亚述王提格拉·毗列色三世在位时,北方以色列王国只能依靠向亚述大量进贡才能免遭灭国之灾。到了以色列王国最后一位国王何西阿在位时,他不满于做亚述的傀儡,几次拒交贡金,并与埃及联合,试图摆脱亚述的控制。亚述王撒缦以色五世为了防止以色列王国对自己构成威胁,同时为日后出兵埃及扫清道路,决定彻底灭掉以色列,于是派出重兵围困以色列首都撒马利亚。3年后,即公元前722年,亚述王萨尔贡二世率兵攻破了撒马利亚,将其夷为平地,北方以色列王国就此灭亡。

北方王国灭亡,其境内10个支派的以色列人被亚述王流放到亚述各地。这10个支派的居民在当地土著宗教、习俗和文化的长久影响下,逐渐和当地的异族通婚杂居,被其同化,久而久之,熔于一炉。这10个支派的以色列人,便从此消失于历史舞台。这便是以色列历史上所谓的“失踪的十个部落”之迷。

相对于北方王国而言,南方的犹太王国存在时间稍长一些,但面对大国的野心,犹太王国终躲不过任人宰割的命运。它以向亚述帝国称臣纳贡为代价,继续维持了一百多年,在亚苎与埃及争霸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公元前612年,亚述帝国被新巴比伦联合米底人击垮,其对近东的统治也趋于瓦解,南方的埃及在法老尼科统治下,趁虚而入,兴兵北上,约公元前608年,在米吉多一战中,犹太战败,国王约西亚被杀,其子约哈斯即位。但3个月后,即被尼科流放,约西亚的另一个儿子约雅敬被立为犹太国王。同一时期,日益强大的新巴比伦于公元前605年在卡尔赫米什(Calchemish)击败了埃及军队,取而代之成为西亚的实际统治者。公元前597年,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率军攻破耶路撒冷,立西底家为傀儡国王。10年后,犹太王国反叛新巴比伦,立刻遭到毁灭性的报复:新巴比伦军队攻破了犹太王国所有设防城市,并于公元前586年攻入耶路撒冷,将圣殿夷为平地,犹太王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已从此不复存在,沦为新巴比伦的一个殖民地。

新巴比伦王国攻占犹太王国后,包括国王、贵族、祭司和工匠在内的上万名犹太人戴着手铐脚镣,被掠往巴比伦,此即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至此,希伯莱王国彻底覆灭。自此时起直到公元前538年,以色列人进入其历史上为期近半个世纪的被掳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在希伯莱民族史上十分重要,影响深远。巴比伦囚虏事件,对于希伯莱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对于犹太教的进一步发展,乃至对于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根植,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犹太自治省

新巴比伦王国对西亚的统治并没有维持太久,公元前538年,新兴的波斯帝国灭亡了新巴比伦帝国,希伯莱人转而成为波斯帝国的臣民。波斯大帝居鲁士需要在地处西亚北非间要塞的巴勒斯坦由希伯莱人建立一个稳固而友善的据点,它既可作为进击埃及的理想跳板,又能用以抵御希腊人的东侵。同时鉴于犹太教一神观符合其巩固专制统治的利益,居鲁士便准许流亡的希伯莱人重返家园,并支持他们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复兴犹太教。他下诏通告全国:“耶和华天上的上帝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在你们中间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犹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华以色列上帝的殿。愿上帝与这人同在。凡剩下的人,无论寄居何处,都要用金银财宝牲畜帮助他们。另外,也要为耶路撒冷上帝的殿甘心献上礼物。”

于是,在异乡生活了50年之后,第一批约4万名犹太人开始回迁。公元前537年,犹太人在一位大卫家族的王子所罗巴伯的率领下,经过几个月的艰难的长途跋涉,终于回到了故土迦南,见到了他们魂牵梦萦的耶路撒冷。但是,回归的希伯莱人已面临着一种完全不同于公元前586年以前的社会形势:到处是断壁残垣,荒草丛生,大部分土地也被周围迁移过来的亚扪人、以东人、摩押人所占领,他们只好在一块环绕耶路撒冷的不大的土地上定居下来,成为波斯帝国大马士革总督统辖下的自治省。到公元前516年,经过20年的修建,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的工程方才竣工,犹太历史上的第二圣殿时期开始。圣殿的重建,为散居各地的犹太人树立了一个神圣有形的象征,成为坚定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受异族同化的精神支柱;同时,还象征着遭受灭顶之灾的犹太人的重新崛起,是犹太民族不屈不挠的再生精神的具体体现。

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331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领东征军占领波斯首都苏撒,灭亡波斯帝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帝国,巴勒斯坦也随之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希伯莱人进入持续170年的希腊化时代。在幅员辽阔的亚历山大帝国境内,被征服居民杂居交往,造成希伯莱人历史上的第二次大流散,巴勒斯坦的希伯莱人逐渐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以及北非、中亚各地。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巴比伦。随后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一分为三,即安提柯王朝统治下的希腊及马其顿、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和塞琉古王朝统治下的叙利亚。后两者为称霸东方展开了持续近百年的“叙利亚战争”,夹在中间的巴勒斯坦先隶属于托勒密王朝,公元前198年后,落入塞琉古王朝控制下。两王朝继续追随亚历山大推广希腊文化的政策,仅在巴勒斯坦一地就建立起30多座多民族杂居的希腊化城市。

在这希腊化时代,无论已经流散于南欧、北非和西亚各地的希伯莱人,还是依然留居于巴勒斯坦的希伯莱人,在其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希腊文明的浸染。公元前3世纪时,希伯莱语逐渐退化为一种主要用于祈祷和书写经书的宗教语言,希腊语则为越来越多的希伯莱人接受、使用,并出现了一批希伯莱思想和希腊精神相结合的作品。犹太文化与希腊文化交融的结果,“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兼犹太与希腊特征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影响了古代哲学,而且对早期的基督教也起过相当大的影响”。

马卡比王国

耶路撒冷有一位虔诚的祭司马塔提亚·马卡比,他有五个儿子:约翰、以利亚撒、犹大、约拿单和西门。父子六人为了反抗塞琉古王朝的残暴统治,于公元前167年发动了马卡比大起义。

起义队伍节节胜利,力量不断状大。公元前161年,希伯莱人的领袖犹大在战争中牺牲。犹大的去世使希伯莱人面临深重的灾难。塞琉古王朝官员和犹太叛教者对起义者及虔诚派进行反攻。在这危急关头,起义者纷纷来到约拿单面前,要他接续犹大,领导起义。约拿单抑制住心中的悲痛,领导起义将士继续与敌人战斗。不久,长兄约翰又被敌人逮捕杀害,这更坚定了约拿单、西门和起义将士的斗争意志。约拿单率领起义军继续与敌方将领巴克西得周旋作战。巴克西得连续受挫后,不得不与约拿单谈判求和,遣返犹太俘虏,并保证不再进犯希伯莱人。

可是到了公元前143年,有一位叙利亚将军特利弗为当上塞琉古国王,意图制服希伯莱人。他设计将约拿单诱捕,后又将其杀害。这样,起义的领导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马卡比家族最后一位成员、马塔提亚的幼子西门身上。经过浴血奋战,西门最后将叙利亚军队驱逐出去。一个崭新的独立自由的犹太王国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逐渐形成。

公元前142年,塞琉古国王底米丢二世为借助西门的势力以巩固王位,便与西门订立和约:允许希伯莱人享有各方面完全的自由,废除安条克四世对希伯莱人宗教信仰的强行规定,承认西门为犹太国祭司长,批准前王与约拿单所立之约,免除希伯莱人对塞琉古王朝的贡税。这样,在马卡比家族的领导下,巴勒斯坦希伯莱人经过25年的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斗,终于摆脱塞琉古王朝的统治,恢复了希伯莱人的独立和宗教信仰,以耶路撒冷为首都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犹太神权国家,史称马卡比王国。

在西门当政期间,马卡比王国一直处于和平的环境。据记载,当时“希伯莱人和平地耕种自己的土地,土地上生长五谷,树上结着果实。年轻人炫耀着自己光彩夺目的军服,老年人坐在城市广场的周围,谈论着往昔的大事。……人们在自己的葡萄园里,无花果树下,过着和平的生活,无忧无虑”。

公元前135年,西门被阴谋篡位的女婿多利梅暗杀身亡。随即西门的第三个儿子约翰·希尔坎即位。希尔坎登基伊始就向外扩张,征服四周邻邦,占领了外约旦、撒马利亚和以士买,从而扩大了马卡比王国的统治范围,使之大大超过了所罗门时代希伯莱王国的疆域。但与此同时,犹太祭司内部发生分裂,出现复杂的派系斗争,再加上哈斯蒙尼家族内部尔虞我诈,争权夺利,马卡比王国的光辉逐渐消失,国势渐衰。

公元前64年,正当马卡比王国内部各派为争夺耶路撒冷圣殿大祭司的职位争吵不已时,早已虎视眈眈的罗马帝国伺机而动。罗马大将庞培于东征途中率领铁骑攻陷耶路撒冷,将巴勒斯坦划人罗马帝国的叙利亚行省。同年,罗马人任命了新的犹太王,哈斯蒙尼王朝正式灭亡。由此马卡比王国在巴勒斯坦存在了一百多年之后终于覆灭,一度享受到独立自由的希伯莱民族重新开始了他们漫长的苦难生涯。在此期间,犹太人曾发动了多次武装反抗,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公元135年,罗马暴君哈德良扑灭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的最后一次武装起义,下令彻底摧毁耶路撒冷,不准犹太人跨入一步。至此,巴勒斯坦犹太人几乎全部被逐或逃离。这第三次大流散结束了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定居的历史,犹太民族进入了为期1800多年的“世界性大流散时代”,从而在一种极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延续、发展着自己独特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