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4)
在马恩河主要战场以东直到凡尔登附近,德第四、五集团军同法第三、四集团军对峙的地区也于10日停战。在东部法德边界,德军一直在进攻,法军的第一、二集团军处于守势。10日,德军在这里的进攻也停止下来,并将第七集团军调到埃纳河加强右纵队,把第六集团军撤回边界。马恩河战后,德军撤至埃纳河,在距河北岸3公里的高地上据守一个坚固阵地。
英法联军由于连续艰苦的行军和战斗,疲惫不堪,加上指挥谨小慎微,没有紧追撤退的德军,丧失不少战机。9月13日,联军渡过埃纳河,并在第二天发起强大攻势,但收效甚微,被迫于18日停止进攻,这就是第一次埃纳河战役。德军由于战前受到较好的防御战术训练,使用机枪、手榴弹,借助野战工事保住了阵地。联军调兵从努瓦茶以北对德军侧翼迂回包围,而德军反过来也向北奔袭包抄联军的侧翼。于是两军互相包抄的紧张战斗,把战线逐步推向北方,直到海岸,结果谁也没有得逞。海岸对英军极为重要,英军从埃纳河战线转移到靠海的伊普尔附近。
德军总参谋长法尔根汉(小毛奇因马恩河战败被撤职)乘联军没有站稳的时机,于10月12日向伊普尔发动强大攻势,其目的是突破联军防线,占领法国北海岸,切断英国同其远征军和法国联系的通道。联军方面兵力单薄,形势紧张。此时,霞飞派福煦指挥协调了法、英、比军队的作战,顶住了德军的进攻,守住了联军的阵线。经过一个月的激烈战斗,到11月11日,战斗因气候恶劣停止。这次战斗史称第一次伊普尔战役。
此后,双方之间形成了一条稳定的战线:从凡尔登向两边延伸,西至努瓦茶,然后转向北进到海岸;从凡尔登向南绕过圣米耶尔突出部,大致沿当时的法德边界到瑞士边境。这条战线在以后几年间没有大的移动,战斗进入僵局,双方相持不下,各自挖掘堑壕,于是阵地战开始了。
1914年在德奥与俄国之间的从波罗的海沿岸到罗马尼亚边境的东线战场有两次大的战役,即俄、德之间的东普鲁士战役和俄、奥之间的加里西亚战役。
东普鲁士战场即俄国的西北战线,德国在此部署了约30万人的兵力,以防止俄国的进攻;俄国兵力约等于德国的两倍。为了配合西线作战,俄国在未完成动员的情况下,于8月中旬便向东普鲁士的德军发起了进攻。17日越过边界,20日在冈比宁战役中获胜,德军被迫撤退,伤亡达1/3。俄第二集团军于23日越过边界,蜂拥而来。德军新任东线总司令兴登堡及参谋长鲁登道夫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于26日至28日包围了俄第二集团军,俄军统帅于29日夜自杀,部队全部被歼。接着,9月11日,德军又攻下俄军第一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13日,俄军退出东普鲁士,虽然避免了被围歼,但损失了11万人,德军乘胜渡过尼门河,进入俄属波兰领土。东普鲁士战役以俄国失败而告结束。东普鲁士战役中,俄军总计损失兵力25万人左右。处于兵力数量绝对优势的俄军兵败东普鲁士,主要是指挥失误所致。德国有人将第八集团军在东普鲁士的战斗说成是“战争史上无与伦比”的胜利。
俄军在东普鲁士失败的时候,在西南的加里西亚战场却取得了胜利。俄军集中了四个集团军的兵力,在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向奥匈军队发动进攻,奥军抵挡不住,接连败退。到9月底,俄军占领全部东加里西亚及布科维纳,到达喀尔巴阡山麓。以后进行的华沙—伊凡哥罗德之战、罗兹之战,俄军连连取胜。到12月中旬,双方都停止了进攻。于是东线同西线一样,也呈现了近于阵地战的状态。
1914年的东线双方互有胜负,德军虽然取得了东普鲁士战役的胜利,但这个胜利迫使它从西线调来援军,从而扩大了东线的战争规模,越来越深地陷入两线同时作战的境地。
南线是塞尔维亚对奥匈的战场,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惟一的正义战争。8月13日,奥匈军队越过德里纳河,开始侵入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人口不多,经过战争动员,兵员达40万人,但只有10万支步枪,其他战备物资也极为缺乏,但塞尔维亚人民士气高涨,抗战英勇。仅经过四天的战斗,奥匈军队便被逐回德里纳河对岸。虽然以后奥匈军队又发动两次进攻,甚至在11月17日占领贝尔格莱德,但不过一个月,塞军便收复了贝尔格莱德。奥军在巴尔干战场损失了28万多人,塞军损失1万余人。塞军这场胜利的战役是重病在身、年近古稀的普特尼克在卧室病榻之上指挥的。
奥匈帝国前次进攻塞尔维亚失败之后,收拾残部,调整部署,又集结了5个军,于9月7日发动了新的进攻。
奥匈军统帅部用2个军的兵力在木特洛维察方向上佯攻,而以主力从兹沃尔尼克、留博维亚一线向伐利沃方向突击,以从西南迂回塞军。奥匈军开始时取得进展,但很快受到塞军阻遏。塞军坚守阵地,寸步不退,2个月中未让奥匈军前进一步。
奥匈军久攻不下,便一方面继续向塞军防线正面施加压力,一方面左翼迂回,开始形成夹击之势。此时塞军消耗殆尽,几乎弹尽粮绝,已无法再坚持下去,加上面临两面夹击的险境,只好撤退。奥匈军全力追击。塞军一路后退,11月7日放弃贝尔格莱德,随即撤向东部斯梅德雷沃、拉左罗瓦茨一线,最后往南沿鲁德尼克高原西面斜坡撤至波热利。
奥匈军紧追不舍,但补给线遭到破坏,粮食和弹药告罄,无法再追下去,于12月2日停止了追击。
此时塞尔维亚军已获得俄、法两国武器、弹药和粮食援助,恢复了战斗力,见奥匈军停止进攻,立即转退为进。12月3日,塞军转入反攻。已被拖垮的奥匈军在塞军的猛烈冲击下,开始溃败。塞军全线推进,12月15日收复贝尔格莱德,到19日,已肃清境内残敌,俘敌46000人,缴获火炮126门,机枪70挺,军马2000匹,以及许多军用储备品。但是塞尔维亚军队也已疲惫不堪,在萨瓦河和德里纳河一带停止了进军。塞尔维亚军再次粉碎奥匈军的进犯,将敌人驱逐出境。
奥匈军在两次进攻塞尔维亚的战役中共损失7600名军官和274000名士兵。而更大的损失是奥匈军被塞尔维亚军摧垮了自信心。德国陆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在其回忆录中说,在塞尔维亚,“奥匈军队被打垮了”,它已“不是有充分价值的战斗工具”了。
两次失败使奥匈军统帅部暂时放弃了对塞尔维亚的进攻,只留下了两个军驻守塞尔维亚边境一带,其余兵力陆续调往俄国战线。
塞尔维亚军为胜利付出了沉重代价,在两次战役中共损失132000人,所余兵力已不超过10万人。
从此直到1915年10月近一年的时间里,巴尔干基本上保持着静寂的状态。
除欧洲三条战线外,战争也扩展到了世界其他地区。10月29日,德、土舰队炮轰俄国黑海港口,袭击俄国船只。31日,俄军自高加索侵入土耳其国境,土耳其第九军被围投降,第十军全部被歼。随后,俄国进兵占领伊朗的阿塞拜疆。虽然伊朗政府已发表了中立的声明,但交战国集团对这个声明没有理睬,依然在伊朗采取军事行动。英国也派兵到波斯湾,向美索不达米亚推进。12月,英国宣布埃及脱离土耳其统治,把它变成自己的保护国。
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后,不派一兵一卒到欧洲作战,却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9月初,占领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包括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利亚那群岛。同时侵入中国领土山东半岛,占领德国租借地青岛。
1914年海上作战的规模不大。12月8日,英国海军在福克兰群岛水域击溃了德国的巡洋舰队。在北海,8月28日,英国海军袭击赫尔戈兰港,取得成功,战斗中英国只有一艘巡洋舰受伤,而德国有三艘巡洋舰和一艘驱逐舰被击沉。俄国舰队在黑海也取得了对德国海军的胜利。
1915年的战况
1915年1月底通过的德奥年度战局计划规定,在西线,从新港到瑞士边境长700公里的陆地上进行积极防御;在东线,德奥军队合同作战,旨在击溃俄军的猛烈进攻,迫使俄国投降,然后把军队调往西线,歼灭英法军队。所以从1915年初起,德军就从西线抽调大量部队增援东线。在1—3月的战役中,双方互有胜负。俄军在马祖尔湖被德军击败,从东普鲁士撤了出来,但俄军也击溃了装备较差的奥匈军队,巩固了在加里西亚的地位,占领了喀尔巴阡山上的几条通道,威胁到匈牙利。
德国力图要实现其战略意图,继续在东线增兵。到4月末,德军已在维斯瓦河上游和喀尔巴阡山之间集中了雄厚的兵力,包括16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1410门野战炮和1000门重炮。
5月2日,德军以优势兵力,用强大炮火开路,在西加里西亚的果尔利策镇西发起楔形攻击。俄第三集团军正面防御当日即被突破。德军坚持在同一方向突击,拚命扩大突破口。俄大本营给伊凡诺夫将军派去大量增援部队,企图阻止住德、奥军。但是增援部队零散投入战斗,杯水车薪,很快被优势德奥军各个歼灭。
俄军不断撤退,5月14日撤至桑河和德涅斯特河一线。德奥军重兵压来,同俄军展开激战。17日,德军攻占雅罗斯瓦夫,大举渡河东进。23日,意大利对奥匈宣战,奥匈被迫分兵拒敌,德奥联军进攻势头暂时削弱。6月15日,德奥联军恢复进攻,22日攻下莱姆堡(利沃夫)。持续五十二天的果尔利策战役遂告结束。
总计东线五个月的战争结果,俄国放弃了布科维纳、加里西亚、波兰、立陶宛以及拉脱维亚的一部分。从此,东线又转为阵地战。德奥军所防守的战线,北起里加湾,南到布科维纳。俄军的节节败退,使战线大幅度东移。但是德军没有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它没有摧毁俄军,也没能使德军统帅部抽调其东线的全部兵力转移到西线去。
在西线,英法军队多次发动进攻。由于这些战斗都是在极其狭窄的战线上进行的,目标很小,所以收效甚微。2月16日至3月17日,英法军发动了香槟战役,但未能突破德军防御阵地。
德军为了反击英法军的进攻,并掩护军队向东线调动,于4月22日发动了伊普尔战役。在战役中,德军公然违反海牙国际公约,首次使用毒气,但没有收到太大效果。
德军选择伊普尔以北联军阵地英国第三集团军和法国第二十军的接合部作为化学毒气攻击点。这里是战线弯曲部,地势平坦,正好是下风口。
在发动进攻的前几天,德军特种化学分队利用黑夜悄悄地在6公里宽的正面安放了150组共6000个毒气罐。
4月22日下午5时,德军施放5分钟的毒气。2米高的黄绿色雾团趁着风势,滚滚扑向法、英军的阵地。德第二十六军的突击部队戴着防毒纱罩,以密集队形尾随前进。
守军突然发现滚滚黄烟扑面而来,不知何物,正在诧异,毒气已钻进他们的眼睛、鼻子和喉咙,像烈火在烧灼。有的人还未喊出声已窒息而死,一些人疼得狂叫。士兵们一哄而散争相逃命。一个目击者谈到当时情景时说:“当第一阵浓烟笼罩整个地面,人们喘不过气,拚命挣扎时,最初的感觉是惊异,随之而来的便是恐惧,最后军中一片慌乱。还能行动的人拔腿便跑,试图跑在扑来的毒气前面,但多数人是徒劳的。”
德军在5分钟内施放了18万公斤氯气。英法军1.5万人中毒,其中5000人丧生。伊普雷以北一个宽10公里、纵深7公里的地带立时成为无人防守区。英第五集团军和法第二十军之间出现一个宽3.5公里的缺口。
但是德军突击队未敢乘虚而入。前面毒气尚未飘散,后面没有后续部队。法、英军匆忙用汽车调运来4个步兵师和一些炮兵部队,将缺口堵住。德军没能将这一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为了减轻东线俄军的压力,9月,英法联军在阿土瓦和香槟再次发动进攻。这一次英军也使用了毒气,但几次进攻,前进的步幅不大,被迫停止了攻势。从11月开始,西部战线逐渐沉寂下来,再一次转入阵地对峙。在1915年的战役中,双方虽然都损失惨重,但阵地没有太大的变化。
意大利虽是同盟国的成员,但在战争爆发后却宣布中立,实际上是与交战国双方进行讨价还价。最后还是协约国满足了意大利的欲望,于1915年4月26日在伦敦签订了英、法、俄、意协定,按照这个秘密协定,意大利将得到蒂罗尔南部,特伦的诺、的里雅斯特、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及小亚细亚的部分领土。协约还规定了意大利应于一个月内参战。5月4日,意大利宣布废除同奥匈帝国的同盟条约,5月23日向奥匈帝国宣战。这样一来,欧洲就形成了第四条战线,即意大利对奥匈的战线。意大利动员了39个步兵师对奥匈作战,从6月29日到12月10日,在依崇佐河畔发起四次进攻,损失了近30万人,但只取得局部胜利,把战线最多推进了20公里,因此,没有达到协约国要意大利吸引德奥军队的预期要求。年底,意奥战线也转入阵地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