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1)
概况
萨拉热窝事件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迅速爆发,这是一次以欧洲为主战场的战争。
早在战争爆发之前,德国等“同盟国”和法国等“协约国”就做好了战争准备,因此各国都分别制定了作战计划。
1905年,德国军事总参谋长施利芬伯爵就给德国制定了速决战计划。为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德国政府采用了施利芬计划,准备在6—8周内迅速征服法国。然后挥师东进,在较短的时间内打败俄国。为了避开法国在法德边境的防御阵地,施利芬认为可以通过瑞士或者比利时进攻法国,考虑到瑞士地形比较复杂,难以进攻,而比利时则地势平坦,易于进攻和大兵团作战。因此德国最后的作战计划是:德军小部分左翼部队部署在德法边境以牵制和吸引法军主力,同时德军右翼部队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比利时,从背后打击法军主力。
英军打算把战争中陆上作战的重任交给法国和俄国,自己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它的作战中心在海上,希望在北海对德国海军基地和港口实行封锁,用于保障英国及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然后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伺机与敌军舰队进行争夺制海权的总决战。
法国采用著名的“第17号计划”:法国总参谋部认为德国不敢贸然破坏比利时中立而带来的政治风险,因此法军的作战重点在法德边境,在战争开始时把68个师的大部分兵力部署在了这里,而忽视了左翼的防御。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交通,并封锁奥匈帝国海军于亚得里亚海。
俄军将战场分为西北战线和西南战线:西北战线的目的在于粉碎德军主力,然后占领东普鲁士,然后控制维斯瓦河地带;西南战线的目的在于粉碎奥匈帝国的军队,计划占领喀尔巴阡山隘口,防止奥匈军队撤退。
1914年8月初,德国和奥匈军队按照原先的作战计划,以重大兵力首先发起进攻。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国家,但是欧洲仍然是战争的中心。从整个战局来看,形成了3个主要战线:西线从比利时、德法边境到北海,德军和英国、法国和比利时军队在此激战;东线从波罗的海到罗马尼亚,德奥军队和俄军对抗;南线就是巴尔干战场,奥匈军队和塞尔维亚军队、俄国军队对抗。
8月2日,德军突然占领了卢森堡,并突袭比利时。由于比利时仓促应战,德军迅速向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挺进。21日,德军在夏尔勒瓦尔击败了匆忙调来的英法军队,并且越过法、比边境,直逼巴黎。9月初,德军和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的马恩河展开首次大会战。
9月5日,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率领75个师约68万人和79个师约84万人会战于马恩河。在此战役中,德军犯了一个错误,致使英军和法军对德军形成左右威胁,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这一战是1914年的关键性战役,战斗刚一结束,小毛奇就向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在这一战役中,英法联军和德军分别损失了22.7万人和25.6万人。
此时,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23日宣布对德宣战,出兵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和太平洋的殖民地岛屿,出现了远东战场。土耳其根据早先和德国签订的《德土同盟条约》,土军炮轰俄国城市,次日向俄军宣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这使得战局更加趋于复杂。
东线战场上,俄军经过努力进入了东普鲁士。但是不久,德军就集中大量兵力进行反攻。1915年1月开始,俄军对德奥联军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但均遭惨败。德国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军发动了著名的戈尔采战役。俄军在德军的连续进攻下,失去了大片土地,并被迫退守至涅曼河和鲍勃尔河一带。德军乘胜深入俄境,企图迫使俄国退出战争。
俄军一败涂地,伤亡和被俘人数达到175万左右。但是即使如此,俄军最终还是顶住了德军的迅速进攻,使德军希望迫使俄军投降、解除东线之忧的目的没能达到。不仅如此,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自己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随着战争的进行,交战双方都加紧对中立国的争夺。意大利由于和奥匈边界的争端和利益冲突,于1914年8月3日宣布保持中立,希望借此能够迫使同盟国令人满意的报偿作为改变其中立态度的条件。但是奥匈帝国并没有向意大利让步。这时,协约国则答应了意大利的要求:协约国同意在战后将奥地利境内意大利人居住的地区和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割让给意大利。
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向奥匈帝国宣战。意大利向战场投入了39个师的兵力,拖住了奥匈帝国50个左右的师,减轻了其他战线的作战压力。这是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最值得庆贺的事情,而对德、奥来说,却是当头一棒。
1915年,德国虽然取得了东线和俄国作战的暂时胜利,但是却未能消灭俄军主力。东线形成僵持的局面。德、奥军事会议认为,英国是德国的主要敌人,法国只是英国大陆政策的工具,此时法国的军事能力已经到了极限,如果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战役来粉碎法军的有生力量,将迫使法国退出战争。
因此,德军在1916年将主力转向西线,准备集中力量打击法国。德军新任总参谋长法尔根汉把这次行动称为“处决地”,并且公开叫嚣“要让法国把血流尽”!不久,德国参谋部选定了法国东北部的凡尔登作为决战地点。
凡尔登距离巴黎仅220公里,是前线最大的交通枢纽,地处马斯河水路交通要道,另外还有16条铁路和公路网经过此地。应该说,凡尔登要塞异常坚固,它筑垒地域正面宽达112公里,并且由四道防御阵地组成,第四道防御阵地由凡尔登要塞的永备工事和两个堡垒地带构成。当时法国的驻军有4个师10万多人。德军为了在军队的数量和力量上压倒对方,把俄国、巴尔干半岛前线以及克虏伯兵工厂的大炮全部集中到进攻现场周围,进攻的兵力达到10个师27万人,是法国守军的3倍。
1916年2月21日早晨,德军第5集团军开始向凡尔登的正面发起猛烈进攻。在第一场战斗中,德军就使用了毒瓦斯和喷火器,并且出动了大量飞机进行阵地轰炸。经过12个小时的激战,德军攻破了法军的第一道防线,并且向第二道防线发起进攻。
法军在凡尔登失利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法军总司令部。法军总司令命令参谋总长立即赶到凡尔登,要不惜一切代价死守阵地,同时集结兵力,准备增援。
法军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这时战场上的一个小插曲,让法军稍微有了一些喘息的机会。当时一个法军炮兵射出的一发炮弹偏离了预定的方向,竟然击中了德军掩蔽在森林中的一个秘密弹药库,引爆了弹药库中的几十万发炮弹。德军的炮弹一下子变成了一堆废铁。利用德军补给炮弹的时间,法军发起了一些小进攻,夺回了一小部分失去的阵地。
法军靠着凡尔登易守难攻的地势拼死守护,使得德军一直难以攻下凡尔登要塞。同时,19万法国援军和2万多吨军火物资运到凡尔登要塞。法国援军的到来,给法军的形势改变起到了根本的作用。德军的无数次进攻,都被法军击退。到4月份,德军仍未突破法军防线。
6月7日,德军20个师向凡尔登发起再次进攻。德军向法军发射了十几万发毒气炮弹,但是法军仍然拼死抵抗,双方死伤惨重。到7月份,由于双方来回拉锯,德军仅向前行进了5公里。
此时,俄国在东线开始反击德军,英国也在索姆河发起了对德国的打击,德军不得不抽调凡尔登的兵力去对付英、俄的进攻。因此,凡尔登战役的控制权,逐步转入法军的手中。10月24日,法军在大炮和飞机的掩护下,向德军发起反攻,收复了原来丢失的阵地。历时10个多月的凡尔登战役结束。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其规模和残酷性都是空前的。在这场战役中,法军先后投入了70个师中的66个师,德军也投入了44个师。在整个战役中,德军伤亡60万人,法军伤亡35.8万人,因此凡尔登战役也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凡尔登战役:“当时的战斗是带有决战性的。德军猛攻不克,整个德、奥、土、保阵线再也找不到出路,从此日益困难,众叛亲离,土崩瓦解,走到了最后的崩溃。”
在凡尔登战役期间,为了减轻凡尔登所受的压力,英法联军于1916年6月下旬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在这次战役中,联军除了使用了大炮、飞机等武器之外,还首次使用了英军的秘密武器——坦克。这场战役的激烈程度和凡尔登战役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英法联军和德军投入兵力分别达到了75个师和95个师,损失兵力分别达到62万和65万。
经过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之后,东线和西线战场的交战双方都进入了僵持的局面。
1916年除了上述两个比较大的战役之外,在海上战场,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英国海军当时有“海上霸王”之称,其实力居世界第一位,德军海军的实力居世界第二位。在战争之初,英军就按照原来的作战计划封锁了北海,不让德军出海作战。
德军大洋舰队司令下决心打破英国的封锁,并引诱英国海军进入包围圈,然后给予打击。不料,德军的电报让英军截获,英军海军总司令决定将计就计,让一支较弱的舰队迎战德舰,主力舰队跟在其后面,等到前面舰队接触敌舰后,佯装败退,诱敌深入,然后一举歼灭德国舰队。
5月31日下午,英德海军在日德兰半岛附近相遇,战斗打响。在整个日德兰战斗中,英方被击沉14艘战舰,死伤6000多人,德方损失11艘战舰,伤亡2500多人。虽然英军在此战斗中失利,但是德军也并没有打破英军的封锁,实际上英军在海上的实力还超过德军。
从1914年到1917年,交战各国的国内经济因为战争而几乎破坏殆尽。德国规定国内17岁到60岁的男子都要应征入伍,法国动员了国内一半以上的青壮年;1916年,德国人民只能依靠萝卜过日子,彼得格勒也只留下只够10天食用的面粉和3天食用的油脂,人民陷入难以为生的境地。
1917年4月,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的美国借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向德国宣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英法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随着战火的蔓延,葡萄牙、巴西、印度、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也都加入了战争。
1917年10月,俄国人民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发动了武装起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俄国在12月开始和德国和谈,并于1918年3月份签订了和约,双方宣布停战。
此后,德国将兵力集中于西线,从1918年3月份开始,先后向巴黎、瓦兹河右岸等发起强大攻势。但是此时德国的进攻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协约国很快打退了德国的进攻。协约国的军事力量也在战争中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光在法国,就有3000辆坦克和3000多架飞机。
从3月到8月,德军在西线遭到了重大损失,兵力损失了近80万。9月29日,保加利亚签署停战协议。10月,德军退守比法边境。此时,德军兵力已经锐减,而且士兵士气极其低落。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
1918年,奥匈帝国国内经济更加困难,前线士兵有时候三四天才吃上一顿面包。因此,前线士兵开始大量逃离,有的甚至暴动,使得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兵力更加减少。国内则出现了多次革命高潮,宣布脱离奥匈统治。例如,捷克宣布独立,加里西亚宣布和波兰合并,克罗地亚也宣布脱离奥匈统治。奥匈帝国分崩离析,被迫于11月3日签订了停战协议。
随着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的投降,德国只能孤军作战。11月4日,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基尔、慕尼黑、柏林等地纷纷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1月11日,德国在无奈之下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议,延续了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共有33个国家参战,涉及人口15亿。战争期间,协约国和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7500万人,伤亡和失踪士兵达到3800万,其中死亡900万人。战争期间,法国20到30岁的年轻人损失了58%。各国平民伤亡达到1500万以上。交战双方直接投入经费约为1863亿美元。直到1925年,主要交战国的人口和生产才达到1914年交战之前的水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世界范围内的战争。战争动摇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摧毁了最为强大的4个帝国。俄国十月革命,产生了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此后的历史中成为世界对抗的主要国家。此外,德国、奥地利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战争的废墟上,出现了捷克、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奥地利等独立国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此外,中国也因此产生了“五四革命”,朝鲜爆发了独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