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海内外怪兽珍禽(3)
会讲俄语的象
在苏联哈萨克加盟共和国的一个动物园里,生活着一头会讲俄语的大象,它的名字叫巴奇尔。它能说20多句俄语。当游人前来“拜访”它时,巴奇尔能用俄语说:“巴奇尔好。”、“巴奇尔是个好伙伴!”、“您给巴奇尔水喝了吗”?“我要喝水。”更讨人喜欢的是,它经常用悦耳动听的语调说:“您好,巴奇尔欢迎您!”
报复主人后自尽的骆驼
在亚洲西南部的沙特阿拉伯,竟然发生了一次骆驼报复主人后碰壁自尽的怪事。
有一次,一个买卖人经商赔了本,气火交加,心情忧郁。他回到家里,便独自饮起闷酒来,借酒消愁。没想到,他借酒消愁愁更愁,愁闷化为狂怒,无缘无故地把自己的骆驼狠狠地打了一顿。
几个月后的一天夜里、无故遭毒打的骆驼、轻轻地潜入主人的帐篷。它凝神地站了一会儿。猛地冲了上去,将主人的床和餐桌踏个稀烂,然后便扬长而去。主人还没有觉悟,不知其所以然,就又把骆驼狠狠地揍了一顿。这时,骆驼浑身颤抖,绝望地大声嘶鸣,乘主人不注意,猛地将头部撞到墙上,鲜血飞溅,自尽身亡。
这次事件使动物学家大为震惊。骆驼的这一举动,远远超出哺乳动物的智力范围。这匹骆驼为什么有如此惊人的记忆力?它又何以寻机报复主人后自尽身亡?这一连串超常的动物复杂心理问题摆在科学家们面前待以解决。
蝌蚪之王
大家知道,能变成青蛙的普通蝌蚪也不过只有1~2厘米长。可是,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和特立尼达岛上,却栖息着一种巨大的蝌蚪,它的全长超过25厘米,可谓蝌蚪之王。不言自明,蝌蚪是蛙的幼体,成熟后将变成蛙。奇怪的是,从未有人见过这种25厘米长的大蝌蚪变成的蛙是个什么样。这种大蝌蚪也很少露面,它有时在水面露出鼻孔和凸起的眼睛,一有险情,便一下子钻到水下的泥土里躲起来。
生物学家为了揭开大蝌蚪发育、演变的秘密,捉了一只大蝌蚪并把它放到生物实验室的饲养槽里。经生长、发育和变态后,这只大蝌蚪终于变成一个四肢蛙,这下秘密被揭开了:原来,这只大蝌蚪在变成蛙的过程中,不仅没有长大,反而变小了,从全长25厘米的蝌蚪,变成还不到7厘米长的一只蛙。真是奇中之奇。
胃生动物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不久前,生物学家在澳大利亚发现了一种用自己的胃孵育后代的奇特蛙类。
母蛙的身长只有55毫米,它把受精卵吞下后就用自己的胃孵育它们。胃暂时变成了子宫。受精卵在母蛙的胃里孵化,蝌蚪也在这里长成幼蛙。随着卵的孵化、成长,胃也越来越大,压迫其他内脏。最后,母蛙的肺被压得无法工作,这位可怜的“母亲”便只好通过皮肤进行呼吸。
有一次,两个生物学家拾起一只大“胃”便便的母蛙观察:它弓着腰,突然从口中吐出6只幼蛙。幼蛙在离母蛙60厘米处落地,这一距离竟达母蛙体长的11倍!这时,还有一只幼蛙正坐在母蛙的舌头上,另一只爬上母蛙的下颌,然后跳下地来。后来,母蛙闭上嘴,把坐在舌头上的那只幼蛙又吞了进去。50分钟后,母蛙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又吐出四只幼蛙。
生物学家在以后7天的观察中,发现这只母蛙又同样“生”下21只幼蛙。这32只幼蛙的总重量为母蛙体重的40%。生物学家给这种蛙取名为“胃蛙”。
五足青蛙
不久前,动物学家在西德的科隆市附近发现了一只五足青蛙。有关专家经过鉴定后得出结论:位于前两足中间的第五只脚可能是由蝌蚪变成青蛙时长出来的。
会飞的青蛙
青蛙是一种两栖动物,会在地上蹦蹦跳跳,或在水里游泳,但从不会飞。可是。印度尼西亚的热带森林里却生活着一种会飞的青蛙。它的脚趾大而长,趾间还长有宽大的蹼膜,就象蝙蝠的翅膀。它能象松鼠一样在树间滑翔,故人们称它飞蛙。飞蛙在“飞”之前,先是用肺部吸足空气,使自身的体积增大,这样一来,相对重量就会减轻。然后,它收拢两腿,张开脚蹼,以增大空气的阻力,从高高的树上斜飞到另一棵树上或直接落到地上。它的脚趾还能起操纵作用。飞蛙的生活习性跟猫头鹰相似,晚上出来猎食萤火虫或其他小昆虫,白天歇息。
龟岛奇闻
在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果斯龟岛上,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怪事:岛上有一种变种退化的番茄,它的种子有一层坚硬的外壳。无论农民把这种种子种到何处,它也不发芽。人们都以为是坚硬的外壳阻止了种子萌发。但是,农民去掉了种子的外壳后种到地里,仍然无济于事。这种种子便被扔掉喂大龟。奇怪的是,种子经过大龟的消化系统后,硬壳被消化掉了,没消化完的种子被大龟排泄到地里,一周后却发出了芽。没料到,大龟倒成了农民揭开番茄种子不萌发秘密的天赐助手。
古怪的甲鱼
1987年7月17日,建筑工人在四川省达县城关区挖土方作业时,从9米深的地下挖出一只活着的小甲鱼。甲鱼的背盖直径3厘米,体扁平,颈部细而长,足蹼宽而薄。其居处四周全是干死的黄泥层,无缝、无洞可通,黄泥层中几乎没有水分。据地质学家考证,小甲鱼栖身的黄泥层,是1亿年前形成的中侏罗纪土层。
这只出土的小甲鱼目前已被放入盛有淡水的玻璃缸中。奇怪的是,如果把水缸放在暗处,小甲鱼便静卧于水底;若将其置于光亮处,小甲鱼就会翘起小脑袋,四爪和尾巴摇摆着,在水中游动不止。
六眼龟
最近,在我国湖南省桃源县境内,发现了一对古今罕见而奇特的鸳鸯六眼龟。
这对龟一雄一雌,大小相同,长25.5厘米,宽10厘米,厚5厘米,重350克。龟背呈黄褐色,边缘为荷叶裙边状,行走时四肢直立,底板离地约2厘米。更有趣的是,这对鸳鸯龟的头部分别对称长着3对眼睛,头前端的两只眼睛向外凸出,黑色的眼珠周围包着褐红色球膜;头上方的两只挨得很近,呈椭圆形,没有眼帘;接近颈部的两只呈金黄色,夜晚能发光。更为奇异的是,它们那隆起的褐色龟背,匀称地呈现出朵朵菊花状,金黄色的龟甲底板带有墨色奇纹,酷似甲骨文。这种六眼龟能发出类似蛙鸣的微弱叫声。它们头部垂直,上下嘴唇锋利,平日喜欢吃谷物和肉类,吃食时好象鸡啄食。
会登门认亲的乌龟
湖南省桃江县有个农民叫汪世熙,他于1977年5月的一天早晨担水时,在水井旁拾到一只约500克重的雌乌龟。他把拾到的乌龟带回家去,并在它的背甲上刻了一个“汪”字,便将它放入他家附近的一条小河里。两年后,这只乌龟突然又出现在他家门口的石阶上。于是,汪世熙又在这只龟背甲的“汪”字后面刻上“世熙”两个字,又把它放到离他家更远的一条河里。以后,接连3年,这只龟每年8月份都到汪家来。后来,这只雌龟还领着一只小龟同来。
“龟客”被送走不久,汪世熙的家搬到500米以外的新居。汪世熙以为这下那只乌龟再也找不到他的家了,可是,出乎意料,那只龟又来到汪世熙的新居,只是归期比以往推迟了一些,那只小龟却没有同来。
以树为家的巨虾
虾生活在江河湖海里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虾若生活在树上却是古今奇闻。然而,在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上,确实生活着一种以树为家的巨虾。
这种虾的奇特之处不仅在于生活在树上,它还专靠猎捕鸟儿为生。它的个头足有1.5米长。大家知道,凡生活在水里的虾都没有红色的血液,可是,生活在加里曼丹的这种树栖巨虾却与众不同,只要砍它一刀,就会鲜血直流。
颜色多变的螃蟹
在沿海的沼译滩涂,栖息着一种会变色的螃蟹。由于这种螃蟹的颜色是随着海水潮汐涨落的节律而不断变换的,故称“招潮蟹”。
招潮蟹的生活习性完全受潮汐支配,涨潮时,它躲在洞穴内,落潮时出来活动。它的体色一日八变,这与太阳的出没和潮汐涨落关系密切。夜里,蟹身呈黄白色;黎明时,颜色渐渐变深;白天落潮时,它的体色最深。这时,便一个个爬出洞穴,在阳光下散步和觅食。
奇怪的是,潮水涨落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滞后50分钟,招潮蟹的体色最深的时刻也同样每天向后推迟50分钟。
招潮蟹变色的滞后现象正说明了24小时50分钟的潮汐节律性。这意味着它能根据太阳和月球这两个天体的引潮力的变化来校正自己的“时钟”。
最大的螃蟹
在日本的东京湾和千叶县以南的太平洋沿岸,栖息着一种高脚蟹。这种蟹生活在半深海中,体呈紫红色,体形象个葫芦,体长40厘米,宽33厘米。它的螯足又细又长,雄蟹的螯足长2米多,如果把左右螯足叉开,足距可达3米多。雌蟹的螯足长约1米。这是世界上迄今已知的最大螃蟹。
黄鼠狼反劫机
目前,国际上的劫机事件反复重演。一些空中强盗通过各种巧妙方法将爆炸物偷带到机上。为了防止劫机事件发生,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利用训练有素的黄鼠狼来对付劫机者,因为黄鼠狼对爆炸物有异常敏锐的嗅觉。反劫机人员能根据黄鼠狼暗示的目标,准确无误地将非法带上飞机的一切爆炸物侦获。
黄鼠狼专吃鸡吗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所以,鸡一被吃,人们总是把罪名给黄鼠狼戴上。然而,科学家们通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推翻了黄鼠狼专吃鸡的错误论点。
科学家们曾做过实验。他们每天解剖20~30只黄鼠狼,对从胃里解剖出来的骨头、牙齿进行鉴别和分析。他们先后解剖了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河南、山西、江西、吉林、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地的大约5000只黄鼠狼,仅发现两只吃了鸡。
他们又进行了黄鼠狼猎食试验。第一天晚上,在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3只活鸡、一段带鱼;黄鼠狼没有吃鸡、却吃掉了带鱼。第二天晚上,放进鸡、鸽、老鼠、蟾蜍;黄鼠狼吃光了老鼠,吃掉一部分蟾蜍。第三天晚上,放进活鸡,活鸽;黄鼠狼把鸽子咬死……第五天晚上,只放进活鸡;黄鼠狼在没有别的食物的情况下以鸡肉充饥。
上述的实验说明,黄鼠狼并非专门吃鸡。
狮羊相处 狐鸡共居
俗话说:“山河易改,秉性难移。”事实并非全都如此。在美国的一家动物园里,狮子能同小绵羊朝夕相处,和睦生活,小绵羊竟敢在狮子面前,满不在乎地酣酣入睡。
狐狸本来是鸡的天敌,但在另一家动物园里,却出现了狐鸡共居的惊人场景。呆在同一个笼子里的狐狸,不仅不捕食鸡,反而成了鸡的忠实伙伴,它们长期同吃同住,生活十分和谐。这些一反常态的现象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这是因为,对动物进行人为的早期严格训练,不仅能改变通常认为的本能行为,而且能从根本上改变某些野兽的本性,哪怕是最凶恶的野生动物。
动物“语言”的奥秘
过去,人们很少注意动物为什么啼叫?所以,有关动物“语言”的奥秘一直未能揭开。生物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研究和揭示动物“语言”的秘密提供了可能。
通过研究发现,一只离群之鸟能用连续的啼叫声寻找伙伴,迅速“归队”。母鸡用“咯咯咯……”的叫声“招唤”它的“孩子们”前来“就餐”。同人类一样,各种动物都有其各自不同的“语言”。
动物学家发现,有些动物使用的是摸得着的“语言”。此如,当一只蚂蚁发现一条大死虫,自己又没有能力将其运回“家”时,便立刻回巢“调兵遣将”。这只蚂蚁回来后,就用头上的触角向巢里的蚂蚁传递信息,一传两,两传四,最后调出全部“兵将”把大虫运回。
蜜蜂则使用的是一种看得见的“语言”。如果一只工蜂“侦察兵”发现蜜源后,便立即返回“大本营”,用翩翩起舞的方式“通知”它的伙伴蜜源所在的位置和路程。蜜源如果不太远,它就跳起圆圈舞;蜜源若很远,就跳“8”字舞。跳舞时,如果蜜蜂的头向上,就意味着蜜源朝向太阳;如果头朝下,则表示蜜源背向太阳。然后,全部工蜂倾巢出动。
蝙蝠使用的却是一种听不见、看不到、摸不着的“语言”,这就是振频为20000次每秒的超声波。蝙蝠不仅利用超声波与伙伴联络,还借助它猎食和飞行“导航”。
兽“奶妈”
动物喂养自己的亲生“孩儿”是一种天生的本能,不足为奇。可是,野兽当奶妈“抚育”婴儿的实例虽属奇闻,却不胜枚举。
野兽“抚养”的人婴有些是被遗弃到荒野的婴儿,但多数是野兽从村落叼回自己的巢穴后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的。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野兽抚养人婴的例子多达30~40起,譬如:1923年在印度发现豹抚养的小孩——“豹孩”;1344年在墨森发现野狼哺育的孩子——“狼孩”;1661年在苏联的立陶宛发现了同熊共同生活而长大的孩子——“熊孩”;1672年在伊朗发现绵羊喂养的孩子——“羊孩”……
兽类吃掉胎盘的奥秘
许多哺乳动物产子后,总要吃掉自己的胎盘,这一习性对狮、狼、虎、豹等食肉类动物来说并不新奇。但象鹿、马、羊、兔这样一些食草类动物,平时不仅不吃生肉,就连弄脏的草料也不喜欢吃,可是在产后却能津津有味地吃掉胎盘,这一点令人迷惑不解。
日本的一位教授对这一问题颇有研究,他发现他饲养的兔子经常排出一些被白膜包着的粪便,排出后就被自己吃掉。为了揭示其中的秘密,他严禁兔子再吃带白膜的粪便。不久兔子明显变瘦,终因消化不良而死去。经过化验得知,带白膜的粪便中富含维生素B12。兔子之所以吃掉自己的粪便,是由于它的体内缺少B12这种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