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1000个处世常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与子女的相处之道

1.怎样增进父亲与子女之间的感情

作为一个父亲,应当多花些时间在孩子身上。周末的时候,你应该带孩子出去玩一玩,在玩闹中,谈谈心,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有时,由于父母对孩子不在意,致使孩子不会表达自己,或者表达能力差。身为家长,你应该意识到,孩子出现这些问题,都是因为你的忽视而造成的。孩子是一张白纸,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给这张白纸染上色彩,这是一个父母应该慎重的过程。因为,颜色染不好,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父亲在孩子面前都有相当的威严,因此,在孩子思想和情感表达出现问题的时候,父亲应当把孩子当成朋友一样,与之谈心。这样不仅能帮孩子走出迷惘,还能让他(她)更加信任你这个父亲,从而使你们之间的感情越来越好。

2.孩子不肯与父母交流,你该怎么做

父母应该了解,真正的教育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当一对夫妻初为父母时,心情自然是激动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孩子不听话、进入叛逆期或成绩不理想等,父母的耐心渐渐被消磨完了。于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总是喜欢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处理,比如责骂、责打等。

殊不知,对孩子进行“暴力教育”是极其不理智的。父母在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时,第一个念头不应该是“孩子错了”,而是理解和宽容孩子。有哪个孩子不犯错?而又有多少父母会耐心地蹲下身子聆听孩子的心声呢?

孩子拒绝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一部分原因也是父母的不理解。对此,父母应该以正确的方式来看待孩子:他已经长大,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了。不要总是认为“孩子这样做是错误的”,要在孩子日常的行动和语言上,感受孩子所要表达的情感。另外,与孩子进行一些亲情“小游戏”,带孩子出去郊游,也不失为一种沟通的好方法。这样,在感受大自然美好风景的同时,还能与孩子增进感情,并了解孩子的想法。

3.父母做错了应该怎么做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而最好的尊重就是自己在做错的时候,懂得向孩子道歉。也许有些父母会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榜样,要有威信,向孩子认错是很没面子的事,所以不肯向孩子道歉。

其实,在使孩子健康成长和自己的面子问题上,孰轻孰重,父母应该很清楚。父母应该给孩子爱,而不是威严和伤害。如果孩子一做错事,父母就是责骂,甚至是动手打孩子,那么孩子又怎么能尊重父母呢?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要以身作则,犯了错就要承认,以得到孩子的原谅。

父母总喜欢掩饰自己的错误,其实应该把自己的错误放在孩子的面前,让自己得到改正的同时,也以此教育孩子,使其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4.怎样与孩子交朋友

与孩子成为朋友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自己也当成孩子。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孩子的世界与成年人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如果父母不理解,一味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做,就会影响孩子的成长。”那么,应该怎样与孩子成为朋友呢?

(1)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

父母如果不理解孩子,就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因此,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以孩子的角度看待他们的需求,支持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与他们进行心灵和感情上的沟通,这样的爱才是正确的。如若不然,就不能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也就不能与孩子成为朋友。

父母应当明白,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如果父母不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那么在他们眼中,你只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能理解他们的朋友。因此,家长应从孩子的实际需求出发,多考虑孩子的心情,从朋友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另外,还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目标和理想迈进。如此一来,孩子在变得优秀的同时,也会对父母的教育表示感激,从而使双方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2)和孩子一起游戏,走进孩子的世界

想要和孩子做朋友,家长必须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里,成为孩子的游戏伙伴。这不仅能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求,也可以更快地与孩子成为好朋友。同时,还能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比如,和孩子玩他喜欢的电动玩具时,可以和孩子竞技,指导孩子;如果你是“外行”,可以请求孩子教你玩。这不仅拉近了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还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并不是那么严肃,可以像朋友一样一起玩。

另外,要注意,家长在参与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切不可因为自己的兴趣缺失而表现出不耐烦,你可以告诉他:“啊,好累啊,今天就这样吧,我们明天有空接着玩。”这样既不会让孩子觉得你是在敷衍他,还会让他觉得你很愿意加入到他的世界中,自然而然也就会把你当成朋友。

(3)要时常与孩子进行户外户内活动

家长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比如,爬山、打球、去游乐园等。这些活动不但能锻炼孩子的身体,促进孩子的身体发育,还能在教会孩子一些本领的同时,让其明白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另外,家长在家里的时候要拿出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哪怕是做非常平常的事。比如,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看电影、看书等。这种亲密无间的相处,能使孩子从心里接受父母,把父母当成知心朋友。

5.怎么说孩子最容易接受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以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容易地接受。因此,父母在和孩子说话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态度

绝大部分父母一有机会,就会向孩子灌输道理,或教育孩子。有时,在父母心情好的情况下,说话的态度友好温和;而有些时候,父母却不能以平常心对待孩子,动辄斥责,让孩子产生畏惧,害怕与父母谈话,甚至不愿意听父母的话。父母在与孩子说话时,应注意态度,不能因为个人心情而影响谈话的内容和效果。如果你的态度不好,不仅会影响谈话的质量,还会使孩子不乐意跟你说话。

(2)注意“位置”

年龄和身体上的差距,不应该反映到心理上。有时,孩子之所以不听家长说的话,是因为家长让自己“站在”了一个较高的位置上,总摆出一副“大人”的姿态教训孩子。要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应多听听他们内心的声音,而不能总是把他们当成“小孩子”。即使他们真的是小孩子,你也应该把他们摆在与你同等的位置上与之进行对话。在谈话时,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说一些他们能接受的问题,不然很容易使孩子对谈话产生反感,自然也就不容易让他们接受了。

(3)平等对待

孩子总会在父母说完之后,产生这样的想法:“你们说什么就是什么。”这种无力的心态,是由于父母的不公平对待产生的,而这样也很容易让孩子逆反和畏缩。交流,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一个人自己和自己说话,那就失去了交流的意义。因此,父母不能光让孩子听自己的,也应该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和权利,或许孩子远比你想象得更加期望平等地交谈,给他机会表现自己。所以,父母在和孩子说话时,应该让孩子参与进来,这样孩子才更容易接受父母说的话。

6.怎样做孩子最领情

父母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时常会感到很“吃力”。原本你的目的是关心孩子,可孩子未必领情。其实,家长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如果无法走进他的心里,就无法正确地跟他进行沟通,即使是好话,他也未必领你的情。因此,在对孩子表达爱意的时候,应注意方式和方法。

父母在关心孩子的时候,说话不能太过唠叨。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你会经常叮嘱孩子:“路上要小心,不要跑太快,过马路注意点,渴了记得喝水……”“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了再玩。”“老师讲课你听得懂吗?”“在学校还习惯吗?和同学相处的融洽吗?”……而你的孩子会不耐烦地说:“有完没完啊,天天都唠叨这些,也不觉得烦。”在这样的沟通中,父母会觉得越来越不理解孩子的想法了:“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明明是为他好,他怎么还嫌我烦呢?”

事实上,孩子并不是想拒绝父母的关爱,相反,他们更想得到父母的关心。但在孩子的意识里,会觉得父母是在干涉他们独立自主的人格,对他们总是提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就好比是在教一个运动员跑步一样。在孩子的意识里,会觉得这是一种轻视。因此,他们会表现出一副不愿意接受的样子,特别是对父母喋喋不休式的说教和关心。

对此,父母应该换一种方式表达。比如,聪明的父母会说:“在路上遇到坏人你要如何做啊?”孩子会得意地告诉你:“先稳住他,然后报警,让警察叔叔把坏人抓走。”如此一来,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以简练的方式表达更加有效,也更能让孩子接受。

有时,父母想和孩子说些知心话,结果却发现孩子根本不愿意听,没兴趣,甚至直接掉头走开。其实,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秘密也就会越来越多,从而无视父母的关心,甚至有时会拒绝父母的关心。这个时候,父母应该选择在一个和谐的气氛下劝导孩子,带着感情跟孩子说知心话。比如,向孩子讲述自己小时候的事:“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总是跟爷爷奶奶顶嘴。那时候,爸爸别提有多淘气了,时常……”可以说,知心话最容易让孩子接受,并会不知不觉地把隔阂消解掉。

7.怎样提高与孩子的沟通效率

家长在跟孩子谈话时,不能一边做其他事情,一边听孩子说话,这样孩子会觉得你轻视他。因此,在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并且做到专一。教导孩子时,不能不顾孩子的感受,一直灌输自己的想法,而是应该考虑孩子是否能接受你说的话,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

如果你跟姚明沟通交流,你会是怎样一种感受?很多人会说:有距离感,有压迫感。孩子跟家长对话,也是同样的道理。在面对家长站着要求谈话时,他会有心理压力,会想:“难道我又犯错了?”如果父母以低姿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蹲下来与他们站在一样的高度上交谈,那会更快捷地得到孩子的认可,提高沟通的效率。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千万不能拿出一副气愤、生硬的表情,这只会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恐慌。对此,家长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谈,只有放下身份,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想法,就能提高沟通效率。

8.怎样才不会与孩子产生代沟

父母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对孩子应该多用鼓励和积极的话语,不要总是板着脸命令孩子,更不能用讥讽性的语言对孩子指责。比如,父母总是对孩子说“不准”、“不行”、“不可以”、“你应该这样”等等。这样的沟通会让孩子感觉到束缚,时间一长,孩子自然会对父母产生抗拒心理。如此一来,以后再想了解孩子的想法,也就会变得更难。

父母在与孩子进行语言沟通时,尽量不要自说自话,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反应和态度,带动孩子的表达欲。如果父母在与孩子说话时,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就会压抑孩子情感的表达,会让孩子与家长得不到感情上的交流,更容易让孩子对谈话产生厌倦心理,不愿与父母交流。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渴求与父母进行平等对话。因此,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需求,用征求孩子意见和商讨的态度同孩子沟通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也能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这既能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又能让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变得愉快。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切不可独断专行,要鼓励孩子主动与家长讨论,尊重孩子的看法和观点。如此一来,孩子才会变得敢于发言,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自然也会与父母更加亲近了。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父母不应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父母不可能永远正确,所以,不要压制孩子的想法和观点。如果父母与孩子在沟通交流中,想法和观点产生了分歧,父母应当采用公平、公正的方式解决。比如,指出孩子想法的弊端,或说明孩子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上可能产生的利弊。即使孩子的想法和观点是错误的,父母也应当以温和的语调来劝服孩子,而不是生硬地训斥他们,因为那样会打击孩子的表达欲,容易使其与父母产生隔阂。

9.怎样表扬和夸奖孩子

父母在夸奖和表扬孩子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具体地表扬

孩子做得好时,大部分父母会给予这样的表扬:“你做得真好,要继续努力。”这种表面的赞许容易让孩子不清楚自己究竟哪里做得好,自然也就不能理解什么是好的行为了。因此,在表扬孩子时应具体指出孩子什么地方做得对、哪些地方做得好。比如,客人来到家里,孩子主动打招呼问好并端茶,待客人走了之后,父母可以这样表扬孩子:“刚刚阿姨来家里的时候,你主动问好、端茶,真懂事。以后,我不在家,我家宝宝也能独当一面了。”或者看到孩子回家就写作业时说:“妈妈真高兴,你到家不是先玩,而是认真写作业。”

孩子对于夸奖和表扬总是欣然接受,而具体的表扬能使孩子明确地了解到自己究竟哪里做得好,让孩子的信心得到满足的同时,又让孩子懂得了什么是对的行为。

(2)要表扬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孩子在做正确或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不应这样夸奖孩子:“你真聪明。”过多强调孩子聪明,容易让孩子失去上进心,甚至觉得自己很聪明根本不需要努力。如此一来,孩子面对比自己差的人,就会变得骄傲自大;面对比自己强的人,便会产生自卑心理。比如,在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家长表扬说:“成绩不错,全靠你平时认真看书,用功学习。”可以说,一个人聪明与否是先天性的,而后天的努力往往更能让孩子取得成功。因此,在夸奖孩子时,不应该夸奖好的结果,而应注重表扬孩子认真努力的行为。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有意识地认为,只有平常认真努力,才能换来以后的好成绩。事实上,这种表扬“过程”的方法,会让孩子以后更加上进。

(3)孩子失败时,要给予鼓励

绝大部分父母的思维定式是:孩子取得了好成绩,给予表扬;孩子失败了,给予批评。事实上,孩子在失败时,更需要父母的认可和鼓励。因此,作为父母,必须在孩子失败的时候给予正确的鼓励。比如,在孩子参加比赛失败时,父母要鼓励说:“儿子你真勇敢,虽然这次没赢,但下次如果避免发生这种情况的话,就一定能赢。”家长要肯定孩子的努力,并对其给予鼓励,只有让孩子在失败中汲取教训,他们才会变得更加自信。

(4)不要事先夸奖和物质奖励

一些父母会在孩子进考场时说:“你一定能考好的,我相信你,加油!”事实上,这样夸孩子,有时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孩子容易焦虑地想:“爸妈对我期望这么大,我要是考不好怎么办?”大部分孩子之所以在考前紧张,发挥不出平常的水平,都是由于父母给的压力过大所致。因此,父母不要在事前夸奖孩子,而是要以平和的态度告诉孩子:“临场发挥就好,就跟平常测试一样。”

另外,由于人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导致父母喜欢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表扬,许诺孩子考得好就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等等。这种表扬,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错误的引导,容易让孩子养成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在这一点上,家长们一定要谨记。

10.怎样批评和教育你的孩子

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时,应注意三点:

(1)注意批评场合

家长在批评和教育孩子时,应注意场合。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喜欢在人前夸别人的孩子如何听话、懂事,而指责自己的孩子懒惰、骄傲,或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对比。有些家长以为,这样能让孩子更加上进。事实上,这样的批评和教育方式是错误的,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因此,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应选择合适的地点和场合,不要当众批评孩子,以免影响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

(2)注意批评的策略

父母在批评和教育孩子时,很容易打击到孩子的自尊心。有的父母批评孩子时,表现得非常“狂躁”,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父母在进行批评时,要注意策略,不要总是板着脸斥责孩子,应当运用“比拼式的批评”和“鼓励式的批评”来教育孩子。比如,孩子如果没有邻居家的小朋友考得好就可以这样说:“这次你没有小明成绩好,下次你一定要超过小明,比小明考得好噢。”

(3)批评要知变通

在孩子犯错时,父母不要急于批评孩子,要先分析一下孩子犯错的原因,然后再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让孩子明白父母并不是要责骂他,而是关心他。因此,批评教育孩子时,父母要懂得变通,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上进。

事实上,如何批评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这是一门学问。父母的方法得当,孩子就会走正确的路;而如果家长批评得不好,很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成为孩子心中的“死结”。

11.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

想让孩子爱上学习,首先要先了解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一般孩子拒绝学习,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成绩不好,玩心大,注意力不集中。

第二,对学习没有兴趣,感觉没意思。

第三,父母工作忙,对孩子的学习缺乏关心和督促。

由此看来,孩子拒绝学习,也有父母的一部分原因。对此,父母应该从自身开始修正,感染孩子,带动孩子,让孩子爱上学习。当然,这需要循序渐进地来完成。而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步骤:

(1)与孩子共同进退

父母要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方式,比如,玩益智游戏,就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父母可以把孩子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融入到游戏里,让孩子在玩的同时,发现学习的乐趣,进而使孩子爱上学习。父母在培养孩子兴趣时,不要忽视孩子的求知欲,不要否定孩子的探索行为,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跟孩子一起讨论学习,一起提问,共同得出结论。

(2)对孩子的兴趣要给予肯定和支持

孩子如果对画画、乐器等产生兴趣时,家长千万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相反,应该对他的兴趣作出肯定。比如,在他画完画儿后要拿过来看一看,或听一听他的演奏,鼓励他一下,并指出他的不足之处,这些可能会发现他其他方面的潜能。父母也从孩子的兴趣上引导其爱上学习,比如,“今天画得不错,但我觉得还是昨天的画比较好,一定是你昨天先写完作业,把功课完成了,身心轻松了,才画得这么好的。”如此一来,就会给孩子一个暗示,功课是他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其他兴趣只是在完成功课之后,才要做的事。这样也容易让孩子在保持兴趣之余,维持对学习的欲望。

(3)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如果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学习,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有学习的欲望,更不用说爱上学习了。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影响孩子学习的心情。学习环境好了,孩子才能轻松愉快地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学习效果也一定会更显著。

另外,适当地带孩子出去学习,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不但能开阔他的视野,还能使他的心情变得愉快,提高他对学习的兴趣。

12.孩子考试成绩不及格,你该怎么做

在孩子学习这件事上,父母不可操之过急。当发现孩子的成绩下滑或考试不及格时,父母不能过分地批评孩子,更不能打骂孩子,而是应当想办法帮助孩子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及格,父母应该放下恐慌心理,并帮助孩子制订明确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从学习计划上改善。

父母要按科目分析孩子的作业都有哪些,了解孩子对各科的学习心态,据此安排不同的学习时间。比如,背诵单词可以放在清晨,解答问题可以放在晚上。并为孩子制定好正确的作息时间,让孩子明确什么时候是玩的时间,什么时候是学习的时间。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父母还要注意要让孩子劳逸结合。

第二,帮助孩子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

有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常常不及格,很可能是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父母要帮助孩子改掉他的不良习惯,比如,一边吃东西一边看书,写作业时看电视,写作业时听音乐等,这些不良的习惯,都是导致孩子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降低的原因。作为父母,要督促孩子学习,禁止他一心二用。

第三,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在孩子学习时,父母尽量不要在他周围制造噪音,比如,关掉电视、窗户,把手机调成震动等,使孩子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学习,集中精神去完成课业。

13.怎样让孩子爱上劳动

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对生活常识了解得少之又少。那么,如何使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呢?

(1)让孩子了解到劳动的意义,并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让孩子了解劳动的意义,让孩子认识到他的吃穿用玩都离不开劳动。比如,让孩子明白,吃的米饭、蔬菜、瓜果等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家里用的电器,都是工厂的叔叔们制造出来的;身上穿的衣服,床上铺盖的被褥,都是工厂的阿姨们做出来的……让孩子从生活中感受劳动的气息和意义,使他懂得劳动可以创造一切。

(2)按孩子的实际情况,培养和传授劳动技能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按照孩子的体力和能力,给他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比如,可以让孩子擦桌子、扫地、洗自己的袜子、手帕等。同时,父母还要在一旁耐心仔细地教孩子,给他做示范,让他明白如何做是对的。这样一来,不仅让孩子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还对孩子进行了教育。

(3)激发孩子的劳动欲,培养好的劳动习惯

孩子偶尔劳动一下,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同时也会觉得很新鲜,但好奇心一过,就会觉得枯燥,毕竟劳动本身是一件耗费体力的活动。这个时候,父母要运用“家庭团队活动模式”,激发孩子的劳动欲,因为,孩子会喜欢和父母一起动手。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劳动,比如,父母收拾房间,擦桌椅地板,孩子帮忙洗抹布。在这样一个“团体”的氛围中,有助于孩子克服不想劳动的惰性,使其自始至终地完成劳动任务。

(4)孩子完成劳动时,父母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任何孩子都希望得到表扬,特别是当他完成一项任务时,父母的表扬会让他觉得自己的辛苦得到了认可和肯定,从而在以后的劳动中会更加积极。因此,孩子劳动后,应当对他的良好表现给予鼓励。当然,有时因为孩子的能力和体力有限,会完不成超额的劳动任务或把事情搞砸,这时父母切不可指责、嘲笑孩子,要对孩子的力不从心抱有足够的耐心,即使他把事情搞砸了,也要肯定他的劳动成果,并对其加以正确的指导,把“没事的”、“下次可以做好”等挂在嘴边,尽量不要给孩子压力。

14.孩子总是说谎怎么办

孩子说谎,父母不能采取打骂的方式,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方案,帮助孩子改正爱说谎的习惯。

一般而言,孩子会为了避免父母对自己的过失进行惩罚而选择说谎,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比如,打坏了家里的东西,父母问起是谁弄坏了的时候,有些孩子会下意识地摇头否认。

因此,父母在遇到孩子说谎的情况时,首先要了解孩子说谎的原因和具体情况,这是十分必要的。而这就要求父母与孩子建立一种信任关系。父母不能在他说谎时,对他进行严厉的惩罚。当孩子说谎时,父母要温和地与之攀谈,以消除孩子的戒心。得到事实真相时,切不可凶巴巴地斥责孩子,要告诉孩子,犯错并没有什么关系,只要改正就好,但不能说谎。让他了解说谎的危害,并教育他以后不要再说谎。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攀比心理总会使孩子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比如,当一个同学谈论暑假会去某个地方旅游时,其他同学都会很羡慕,这时孩子就会谎说自己也去过,或自己家很有钱等。

父母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事实上,孩子如果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因为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谈论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思想观念。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形象,不能把太过世俗的追求表露在孩子面前。同时,父母要教育孩子,这种攀比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一句空话,如果被人揭穿,会受到别人的轻视。

然而,有些孩子说谎,是受父母的影响,因为他见多了父母的说谎,自然而然也就学会了。比如,父母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打电话,就说爸爸不在”,这些看似无关的小事,却恰恰成为孩子说谎的“原型”。所以,家长也要时时反省。

另外,当父母发现孩子说谎时,最好不要当众揭发他,更不要在气头上教训他,而是要把孩子叫到一旁,以平和的心态与他进行谈话。告诉他四点:一是告诉孩子“你说谎了,我已经知道了”;二是告诉孩子“如果你说出实情,我不会惩罚你,但我希望你能改正”;三是告诉孩子“说谎是不对的,下次不可以这样了”;四是鼓励孩子“我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做好”。

面对孩子说谎的各种原因,父母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孩子改正说谎的坏习惯。当孩子说谎时,父母不能一味地打骂,要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了解说谎是不对的,进而改正爱说谎的习惯。

15.怎样和无视父母的孩子沟通

面对无视父母的孩子,要想与其成功沟通,就要与他多亲近,从其身心上着手:

(1)父母在和孩子密切相处时,要从他的语言和日常行为上,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和喜好,然后再投其所好,满足他内心的需要。父母和孩子沟通时,多注意孩子的反应和态度。孩子有表达欲的时候,父母不能打断他,并仔细地听他把话讲完,从中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2)孩子在外受到委屈时,父母要多体谅孩子的心情,多安慰孩子。比如,孩子在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父母常会对孩子说:“别难过了,这是早晚的事。”殊不知,这会让孩子感觉父母根本不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如果父母能在孩子委屈难过时,给予亲情的慰藉,安慰孩子,效果肯定会截然不同。比如,父母可以这样安慰孩子:“分离只是为了日后更好地相聚,所以,在分离的这段时间,你也要加油哦!”

(3)父母要在考虑到孩子的实际能力后教育孩子,不要说一些让他无法理解的话,或要求他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因为,这只会增加孩子心理上的负担,让其感觉压力很大。

(4)孩子好奇心强,有探索欲时,父母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和疑问,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面对孩子一些暗示性的问题时,父母要了解到孩子的渴望,并有针对性地回答他的疑问。比如,孩子在陪妈妈买菜时说:“妈妈,菜买全了吗?还要买些什么吗?”如果母亲了解到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回答他:“买得差不多了,你想吃些什么?”相信孩子听后一定会非常开心。

(5)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要避免使用“你最好给我……”、“我警告你下次不准……”、“你这孩子真不懂事……”、“你要气死我啊……”等带有命令、斥责、指使等强制性态度的语言。父母与孩子沟通中要适时转变话题,激起孩子谈话的兴趣。比如,多说一些“你猜今晚吃什么?”、“今天学习开心吗?”、“你猜今天是什么日子?猜到有奖哦!”、“假如有一天,爸妈都被外星人带走了,你怎么办?”等有趣的话题,引起孩子沟通的热情。

(6)父母和孩子沟通时,话题不要太过呆板。父母可以带孩子用花盆种一些花草,与孩子一起观察它们的成长,或与孩子在家做一些手工、模型等,从中感受亲子间的乐趣。

16.孩子与同学打架,你该怎么做

孩子与同学打架后,父母的反应一般是:“不学好,天天给我惹事”,“你不会还手啊”;面对别人家的小孩时总是说:“都怪我们家孩子,回去我好好教训他”,“你们家孩子怎么能动手呢,看把我们孩子打得”……

其实,父母不应该对孩子间的小打小闹进行过多的干涉,那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可以批评教育,让他了解打架是不对的。

一些孩子个性强势,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告诉他打败别人的方式不止体现在武力上,还可以在智力方面打败对方。比如,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和他打架,输了也只是输在表面,但你可以在成绩上胜过他,这才是胜负的关键。”这样一来,好胜心强的孩子,就会不再在拳脚上与同学争斗,而会选择在学习上打败同学。

对性格比较怯弱的孩子,不要对他说一些“他打你,你就打他”之类的话。孩子个性怯弱,也是不爱争斗,爱好和平的表现。在和同学打架后,父母不应该对孩子过多指责,而是要让孩子好好锻炼身体,并告诉孩子,人类拥有体力只是为了能更好地生活并且帮助别人,而不是为了伤害别人。无论孩子是怯弱,还是强大,都应当用正当的手段打败对手。

如果孩子打架时父母在旁边,要主动劝架,并给予公平的裁决,不要帮助自己家的孩子,批评别人家的孩子,也不能在别的家长面前,一味指责自己的孩子。因为,打架并不是一个人的错。另外,父母也不能去责怪年龄大的孩子,这样对他来说不公平。并且,父母也应该给孩子留些空间,在孩子能处理的情况下,交给他们自己处理。有时,一些孩子在打完架之后,很快就又会成为好伙伴。

17.孩子生病时怎么办

如果是感冒之类的小毛病,父母可以在家用急救箱里拿些对症的药物,让孩子服下,如果病症是以前没有发生过的或情况严重的,父母要及时带孩子就医。当然,孩子生病时营养要跟上去,可以给他炖一些补汤,并补充一些适宜的水果。另外,孩子生病时,口味比较特别,爱吃清淡的东西,因此,父母要煮些白粥。在孩子生病期间,父母可以让孩子玩会儿游戏,或是给孩子看些他喜欢的书籍或漫画,让他不至于在养病期间,产生焦躁、忧虑的负面情绪。

然后,父母要了解孩子是因为什么而引起的病症,以免下次做好预防。当然,最好是从医师那里了解怎样治疗或怎样面对此类病症的突发状况,做好预防准备。

另外,父母需要注意,孩子在生病或不舒服时,很容易引起体热发烧,因此家里要有备用的温度计和一些退烧药,不要让孩子在体热时,一直烧下去,要想办法给孩子退烧。再有,孩子体热时,口腔容易溃烂,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几岁的孩子身上。因此,父母要时刻保持警惕,注意孩子在生病时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

18.孩子喜欢上网,父母怎么办

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上网,一般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父母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使孩子感到郁闷、压抑,得不到理解;二是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或是父母离异,孩子缺乏关心爱护,感到孤独;三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无法接受,并产生抗拒心理。对此,父母要意识到以下几点:

(1)网络也是一种学习渠道

面对孩子爱上网,成绩下降,父母在担心之余总是谈“网”色变。但在这个网络普及的时代,因为孩子的不良上网习惯,而禁止孩子上网获取有利的信息,也是不明智的。父母要指导孩子上网,和孩子一起学习网络知识,在网上查资料,一起看看新闻或一起玩些益智类的游戏等,让孩子端正对网络的心态,不只是玩游戏和聊天。

(2)承认网络的好处,但要约束并控制好

父母要承认网络可以帮孩子获得信息以及知识,但如果孩子玩游戏没有时间观念,父母就要加以控制。当然,孩子本身的天性就是玩乐,父母也不能完全阻止,否则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此,父母应该进行一些技术上的控制,比如,对电脑设置密码,孩子在征得你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电脑;在“历史浏览记录”里,看孩子经常浏览的网站,以及停留的时间,防止孩子进入一些容易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网站;规定孩子上网的时间,在电脑上设置定时关机等等。

(3)做孩子使用网络的引路人

网络只是一个工具。父母要告诉孩子,虽然网络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但人们生活在现实中,更应该注重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父母应该了解电脑以及孩子爱玩的游戏,在孩子完成功课的情况下,陪孩子一起玩一会儿,并指导孩子接受有益的信息,培养孩子的分辨能力和自控能力。

19.怎样与叛逆的孩子沟通

父母与叛逆的孩子沟通时要做到:

(1)尊重孩子,给他私人空间

孩子叛逆有时是因为,父母总是限制孩子,不给孩子私人空间,从而让其产生了叛逆心理。对此,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一些探索和发展的空间,只要孩子的行为不是太出格,就不要过多地干涉和限制。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并以朋友的身份了解、体谅、接纳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斥责。要知道,孩子的叛逆大多数是因为父母教育的方法不当,引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父母应当尊重孩子,改善教育方法,让孩子对家庭有信任和亲近感。

(2)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

在与孩子谈话时,不要开口闭口就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教训孩子“这不准那不准”。这种高压的谈话方式,会让孩子无法接受。因此,与叛逆的孩子沟通时,应当谈论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让谈话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增进双方之间的感情。

(3)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

孩子总是渴望快点长大,能够独立自主,因此,父母应当让孩子感觉自己已经是“大人”了,放下成人的架子,和孩子平心静气地沟通。叛逆的孩子比较调皮,他们会拒绝父母的安排,甚至选择与师长对着干。此时,如果父母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被孩子激怒,就容易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成熟理智的父母,应当对孩子的这种“幼稚”行为给予谅解,无视孩子的挑衅。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感觉父母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反抗情绪,从而转变态度。

(4)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有一个良好的形象

孩子的叛逆,或多或少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做到“正其身,修其心”,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让孩子以父母为榜样。要知道,你的行为举止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孩子会在潜意识里对父母进行模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切记不要把工作压力和夫妻矛盾发泄或表露在孩子面前,父母要先学会自控,与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

20.怎样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在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中,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要对孩子的青春期反应保持警醒

孩子步入青春期时,父母会发觉孩子“不听话了”。青春期的到来,不只是孩子步入了一个新的生理期,也是心理上的一大突破。这时,父母不能再采取以往的教育方式了,而是应该多投入点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观察孩子青春期的变化。这样一来,父母在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时,才不会让孩子感觉慌张,交流起来也就更自然一些。

(2)在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时,父母应摆正心态

孩子进入青春期,也意味着他们的性意识开始觉醒,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时期。当然这也是一个危险的时期,因为他们需要师长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父母在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时,不能再以“你还小”的态度面对孩子,因为他们已经是青少年。父母要摆脱“孩子还小”的思想,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把他们当成朋友,给他们讲解这一时期他需要了解的知识。

(3)对青春期的孩子,不能只谈学习

在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过程中,父母不能只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多关心他们内心的需求。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上会有很大的变化,比如,上课时会胡思乱想,甚至走神。因此,父母要多了解他们的想法,对其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进行开导。

21.怎样对待孩子的占有欲

孩子都会有占有欲,在别人面前一般都会维护自己的东西,不被别人触碰。这时,父母不应该责怪孩子说“你太小气了”,要教他与朋友分享,让他明白分享要比独自拥有更加可贵。

(1)把分享融入到游戏当中去。比如,父母给孩子买了新拼图,而孩子一个人完成却很费劲儿,于是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找小伙伴来一起玩。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将会使游戏变得更好玩。这样一来,父母再给孩子买一些新的智力玩具时,孩子首先想到的便是和小伙伴一起完成智力游戏。

(2)理解孩子的小气,而不是惩罚他。如果因为孩子的小气而惩罚他,或是强迫孩子拿自己的东西给别人,那只会让孩子产生抗拒心理,甚至对父母产生怨恨。这样一来,孩子长大以后,为人处世的胸襟也容易变得狭隘。鼓励孩子分享,要用正面的态度教育他,而不是训斥。如果孩子因为玩具和别的小伙伴发生争执,父母要先了解事情的缘由。如果是小伙伴喜欢自己孩子的玩具,而孩子却不想让对方玩,父母应该这样告诉孩子的小伙伴:“那是他的好朋友,所以不能给你玩,阿姨有一个更好的,你要玩吗?”父母有时也应该维护一下孩子的私心,考虑一下孩子不愿意让步的理由可能是因为那个玩具是爷爷奶奶送给他的礼物。不能因为孩子的小气,就忽视他的内心感受。

(3)尊重孩子的心意,爱护他的东西。如果你不希望孩子伤心,就在小朋友来家里做客之前,提前询问孩子哪个是他不能接受别人拿去玩的,然后帮他收起来。这样一来,小朋友来家里玩时,孩子的情绪也就不会有太大变化了。有时候,孩子不让别人玩他的东西,是因为他觉得别人没有像自己一样爱护自己的东西,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心意,爱护他的东西。

(4)父母应该给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学会分享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亲身体验分享的快乐。因此,父母在吃零食时,要跟孩子一起分享,让孩子理解分享的过程,让他明白分享是一种良好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