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父母育儿经:高财商,好钱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品质教育——好品性带给女孩好命运

品格即命运

爱因斯坦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转向哪里,人总是能凭着一份高贵的品质,去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一言以蔽之:“品格,即命运。”一个女孩,若缺失品格,必然扭曲健康的心灵,走得磕磕绊绊,最终导致人生暗淡无光。所以,犹太人非常看重品格培养,鼓励孩子从小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一次,一位犹太母亲带着她的女儿去澡堂。小女孩欢快地跳进池子,但是立马大叫起来:“哎呀,妈妈,哎呀!”她被冷水冻得直打哆嗦。

于是,这位母亲把孩子抱出来,用毛巾擦干了她的身体,并给她裹上暖和的毛巾被。

“啊哈,妈妈,啊哈!”小家伙舒服地叫着,身子懒洋洋地蜷缩在毛巾被里。

“埃丝特,”母亲笑着问,“你知道冷水浴和犯罪之间的距离吗?”

小家伙摇了摇头。

母亲意味深长地说:“当你跳进冷水池的一瞬间,第一个发出的声音是‘哎呀’,之后才是‘啊哈’;但当你犯罪的时候,第一个发出的声音会是‘啊哈’,之后就是‘哎呀’了。”

在女孩很小的时候,犹太父母就开始实行品格教育。在教育时,他们总是寓深刻的道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中,从而,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令孩子记忆犹新。就好像故事中的犹太母亲,她没有直接告诉女儿不准犯罪,而是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她告诉孩子,犯罪一开始的感受是“啊哈”——很高兴,而最后面临的就是“哎呀”——很难受,从而告诫女儿不要犯罪,要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作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懂得:在一个人的一生之中,经常会面临很多选择和诱惑,但是要让理性和良知去不断提醒自己,让自己反省,坚守那份做人做事的良好品格。如何修炼女孩的品格和修养呢?以下三点是基本和前提。

1.让女孩学会热爱自己的祖国

爱国情怀,一直是品格教育的永恒话题。拿破仑曾说:“人类最高的品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前苏联教育家也说:“热爱祖国,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无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2.让女孩养成勤俭、朴实的作风

在父母的娇惯下,很多掌上明珠养成了懒惰、浪费、奢华、空想的不良作风,这些恶习,导致她们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谋求生活,甚至招人厌恶。父母对女孩应该抱有一种理智、节制的爱,并且,在生活作风上对她严加管束。

3.让女孩保持正直、勇敢、诚信和宽容的品质

正直、勇敢、诚信、宽容……这些是人类最高尚的品格,也是人所共知的,它们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一个具备这些品格的女孩,日后必然心胸宽广,受人尊敬。当然,父母不应该狭隘地把这些品格当作对他人生活的适应,而应该视为孩子人生的需要。

一位犹太父亲曾这样对孩子说:“凡品格高尚者,会永远生活在白天,事业上很少遇到绊脚石。反之,品德恶劣而又不懂提高自我修养者,将永远行走在黑暗中。”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女孩能永远生活在阳光下,永远快乐,那么,就必须把她培养成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品德决定了一个人成就的高低

成功需要有三样东西:智慧、意志和品德。其中,品德决定了一个人成就的高低。

犹太圣经《塔木德》上写道:“人不因地位提升名誉,而是地位名誉因人提升。”试想,一个人若欠缺品德魅力,如何能功成名就?一旦被贴上品德败坏的标签,又如何能得到世人的信任和尊重呢?

鞋店橱窗前,一个9岁的犹太小男孩目不转睛地看着一双皮鞋。那是一双边缘有皮毛的漂亮皮鞋。它实在太特别了,小男孩死缠着父亲买下它。可是,父亲并不愿意,因为这双鞋子并不适合小男孩。

小男孩不罢休,大哭大闹,执意要那双皮鞋。无奈下,父亲同意了,但有一个条件:买了必须穿在脚上。

穿上皮鞋后,小男孩才发现:这是一双怪异的木鞋,穿着它走在大街上就会发出“咔哒咔哒”的怪声,所有的路人都忍不住回头奇怪地看他。小男孩一心想要一双不同凡响的鞋子,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结果,适得其反,竟在众目睽睽下丢脸。

每天穿着这双鞋子招摇过市,对男孩来说,简直成了煎熬。每次走路,他都刻意放轻脚步,以免鞋子发出那令他无地自容的声音。可以说,为了摆脱它,他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这双鞋子彻底改变了这个小男孩。从此,他再也不敢任性妄为、贪慕虚荣了。这个小男孩便是日后著名的犹太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父亲那与众不同的品德教育对他日后的成长起了重大影响。

这就是犹太人的“代价教育”。为了培养孩子的道德品格,他们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言传身教、引导孩子付诸实践、及时提醒、耐心纠正习惯等。通过这些方法让孩子懂得:品德决定成就的高低。

作为父母,在对女孩进行品德教育时,不妨借鉴一下犹太父母的招数。

1.活用“艺术作品”的功效

通常,孩子难以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而更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事物。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不妨充分利用一下孩子最喜欢的艺术形象。比如,给孩子讲“说谎鼻子就变长的木偶”的故事,让孩子懂得诚实的重要性。

2.抓住“最佳教育”的有利时机

什么时候是教育孩子的有利时机呢?比如,当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应该伸出援手,帮助孩子认清错误;当孩子忽视他人、心不在焉时,父母应该适时纠正,让她学会谦让有礼。

3.在潜移默化中实行暗示教育

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在教育过程中,孩子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大。用暗示的方法,可以融洽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避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暗示时,可以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生动的言语和有趣感人的情景等。

4.因势利导,让孩子明辨是非

在孩子表现有偏差时,诱导孩子认清是非对错。比如,当父母讲英雄就义的故事时,孩子却被窗外的鸟儿逗得大笑。这时,就应该告诉孩子,笑分很多种,并非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笑,以此提高孩子的认识能力。

做事先做人,任何时候,父母都应向犹太人那样,把培养孩子的品德操守作为大事。

想要成功,必须行善,而要行善,必须有一颗博爱之心

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思想巨匠”的史蒂芬·柯维曾说:“想要成功,必须行善。而要行善,自己必先是个善人。”可见,成功和良善是紧密相关的。而一个良善可亲的人,必有一颗博爱之心。

为了让孩子懂得博爱,犹太人常常会定期带孩子去参加一些帮助弱者的社区服务活动,大多数孩子都会积极投身其中。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孩子们对帮助、关爱他人有了亲身体验,从中懂得了活动的真正内涵,因而渐渐养成博爱、关心他人的品性。

如果身边没有类似犹太人那样的社区活动,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小活动来帮助孩子培养博爱之心。比如,打扫卫生时,让孩子打下手;让孩子参加一些救助动物的组织;给邻居老人读读报纸;陪生病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当然,父母最好能和孩子共同参与这些活动。

为了让女孩的博爱之心茁壮成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这样做。

1.以身示教,胜于言传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乐于助人、体贴、大度,那么,作为父母,就应该身体力行,示范给孩子看。一旦言行不一,就会变成坏榜样。爱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起来。比如,当看到其他孩子摔倒时,父母可以在一旁启发:“看,那个小朋友摔倒了。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呢?她也一定很疼吧。我们快把她扶起来吧。”

2.布置任务,给女孩表达爱心的机会

很多时候,孩子没有爱心,完全归咎于父母呵护过度,剥夺了她们实践爱心的机会。父母不妨给孩子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任务,并引导孩子主动完成。比如,照顾宠物、打扫卫生、教更小的孩子做游戏。有时,孩子无法自发地去干这些事,所以父母必须适时鼓励、督促她们,并且在孩子付出爱心后,及时给予肯定。

3.培养“移情能力”

所谓移情能力,指的是站在别人的角度上、为他人着想、感受他人情感的一种能力,也可以称之为情感换位。父母可以通过一些情景,教孩子进行情感分析和角色互换,从而使她们转换到他人的位置上,并产生情感共鸣。比如,当看到别人生病时,让孩子联想一下自己的生病经验,去感受、体谅别人的病痛,从而学会去关心、同情他人。

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每个人都会遇到窘境、陷入悲痛,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理解和援手。因此,让孩子拥有一颗博爱之心,是人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无端欺骗别人等于害自己

对犹太父母而言,最恐慌的不是发现孩子好吃懒做、不思进取,而是孩子小小年纪竟然满嘴谎话!在犹太人看来,为人处事最重要的就是诚实。

孩子的诚信标签决定了孩子的未来。犹太圣经《塔木德》指出:“金钱是山上的树木,诚信是山中的泉水。”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犹太作家托马斯·曼,就非常看重子女的诚信教育。

一般情况下,几个孩子的教育都是由妻子来负责,托马斯·曼不轻易插手,一旦妻子应对不了时,他才会亲自出面。然而,他的女儿艾丽卡从小就爱说谎,有时是开玩笑闹着玩,有时是为了摆脱当下的困境而欺骗别人。

显然,他绝不能对此姑息养奸。一天,他把艾丽卡叫到自己的书房,非常严肃地对她下最后通牒:“艾丽卡,你已经7岁了,完全懂事了。可是,你却成天都在说谎。如果每个人都像你这样,彼此之间就会失去信任,失去倾听的必要,生活中的一切都会变得无聊透顶,最终,你害的还是自己。我相信你会明白的,从今往后别再干这种蠢事了!”

若干年后,艾丽卡回忆说,这次严厉的教训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此后,她再也不曾行欺骗之手段。

其实,到了某个心理发育阶段,每个女孩或多或少会有说谎、欺骗等行为,这是一种正常的成长过程,但是绝不能听之任之,必须把这种恶习扼杀在摇篮中。让女孩清楚明白,无端欺骗别人等于害自己。

若想有效纠正女孩的欺骗行为,以下几点是需要父母注意的。

1.重视孩子的“第一次”

孩子第一次出现欺骗行为时,就要“小题大做”,把它当成头等大事来对待,紧抓第一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指出问题的严重性,让孩子清楚明白欺骗行为的害处,并明确表态:“绝不允许发生第二次!”

总之,要在孩子心里,让这“第一次”留下深刻印象:欺骗是很可怕的事,害人害己。如果不严肃对待“第一次”,那么孩子以后将难以刹住车。所以,父母平日要多观察,把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2.深入挖掘孩子撒谎背后的故事

当孩子撒谎时,不要暴跳如雷,而应让自己平静下来,思考一下孩子为何骗人。很多时候,撒谎只是表面现象,其背后可能还存有一些其他原因。只有弄清真正缘由,才能有的放矢。

孩子不具备道德判断能力和社会价值观,难免使好胜心变为虚荣心,从而犯错。父母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和风细雨耐心引导,时刻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弄清事情起因和发生经过,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表面问题。

3.父母以身作则,不行欺骗之事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有时,孩子撒谎是父母自己“熏陶”出来的:言而无信,出尔反尔,欺骗孩子,导致孩子“近墨者黑”。常与欺骗为伍,自然会染上撒谎的恶习。

教育心理学证明:孩子在思想品质上所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形成的道德观念,对品德的成长影响极大。父母是孩子崇拜的偶像,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孩子面前,父母万不可行欺骗之事。

教女孩如何说“不”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说出‘好’或‘不’这两个最短、最古老的字需要最慎重的考虑。不懂得说‘不’,时常会令自己陷入被动。”

犹太人有这样一条处事哲学:不轻易拒绝他人。他们认为,凡事多为别人着想,多留一些余地、一些宽容、一些方便,少一些拒绝和难堪,就能多赢得别人一份尊重和敬爱。当然,“不轻易拒绝”不代表“不拒绝”。因此,他们教孩子“拒绝的艺术”。

在助人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力所不能及的情况。这时,女孩常常怯于开口拒绝,她们唯恐伤害对方、失去友情,从而委屈自己、勉强自己。在中国父母看来,这是一种无私无畏的行为,可在犹太父母看来,则是一种心理脆弱、不成熟的行为。

在何种情况下才可以说“不”呢?关于这点,犹太父母给女孩提出了三个相应的准则:第一,对违背做人原则之事说“不”;第二,对违法犯罪的行为说“不”;第三,对有损品格的行为说“不”。

女孩如何说“不”?犹太父母认为,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他们总结了四种方法。

1.开门见山,不给对方留下一丝遐想

有些女孩在拒绝他人时,总喜欢模棱两可,不据实言明,让对方心存一线希望,从而致使别人误解。“我再试试吧”“也许有可能成功”“还有希望”……这类话只会令他人陷入漫无目的的空等,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另外,不要让孩子用“这件事没那么容易做到”这种话来拒绝别人,因为他人若急需帮助,很可能视其为默认。一旦没做到、没做好,就成了不守诺言的孩子。所以,当孩子力不从心时,父母要让她们直截了当地说“不”,并向对方表明客观理由。只要她们是真诚的,他人便能欣然接受。

2.迂回战术,让对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父母要告诉孩子,如果对方心灵脆弱,就不要给予正面打击,那样会伤到别人,拒绝时不妨含蓄一些。比如,面对他人的困境,先报以同情,当然,这种同情要发自肺腑,要真心诚意。然后,再告知对方拒绝的恰当缘由。如此一来,对方就有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可以从“现实情况中”体会到你的难处,从而接受拒绝。

3.搞笑幽默,令对方轻松愉悦地接受拒绝

幽默的力量非常强大,它是犹太人赖以生存的工具之一。幽默的言辞往往让人难以抵抗,在一笑之中,欣然接受拒绝。用幽默的方法去拒绝他人,不仅可以使彼此间的关系保持融洽,而且还不伤害他人自尊,令他人免于陷入被拒绝的尴尬境地。所以,父母在平日不妨多多培养孩子的幽默细胞。

4.肢体语言,可以避免口头上的难以启齿

利用肢体语言去拒绝,是日常生活中最经常使用也是最容易使对方受到伤害的一种方法。这取决于孩子是否使用得当。当孩子使用肢体语言时,父母要提醒她们面带友善笑容,让对方感受到友好。如果孩子面无表情地摇头或摆手,就会表现出一副冷漠无情、不可接近的样子,这样势必误伤对方自尊心。所以,表情非常重要。

拒绝他人是一门学问。女孩只有认真学习、体会,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从而获得友谊。

不害怕,人生才会精彩绝伦

勇气和魄力无疑是孩子胜人一筹的重要品质。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坚强而勇敢。但是,很多女孩的性格却呈弱化走势:遇事一味征求父母的意见,不主动跟人打招呼,平时生龙活虎一上台就成病猫……这些,都是因为她们害怕。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产生害怕心理的原因和成年人是一样的,关键的区别在于成年人知道如何去应对恐惧感,孩子则不能。可见,父母应该细心留意,找出女孩害怕的原因,从根本上帮助她们消除恐惧感,培养孩子勇敢自信的品质,从而让她们的人生精彩绝伦。

在培养女孩勇敢品质方面,犹太父母是如何做的呢?

1.让孩子多亲身体验一些“害怕的事”

对欠缺了解的未知事物,孩子往往会产生恐惧,比如,害怕色彩斑斓的昆虫,害怕突然出现的老鼠。并且,女孩对有些事物的恐惧正是来自父母的影响:当妈妈看到蟑螂大呼小叫时,孩子就会认为蟑螂是种可怕的东西。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能因为孩子莫名的害怕就放任孩子远离恐惧源,而是应该给予她们观察、了解和接触的机会,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让孩子体会到这个事物并不可怕。

2.以孩子的思维方式帮助孩子抵抗恐惧心理

很多女孩总是在夜晚来临时,害怕那些不曾出现过的鬼怪。那是因为,她们从小就通过童话故事知道了鬼怪的可怕和凶恶。在这种童真思想下,父母若是长篇大论地对孩子讲唯物主义,那么起不到任何作用。最有效、最保护孩子心灵的方法是告诉孩子: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当你在屋里时鬼怪是不敢出来活动的,因为它们畏惧勇敢的孩子。这样说,孩子便能接受,并渐渐摆脱恐惧感。

3.探知孩子真正害怕的东西

有些时候,孩子总是会做出一些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举动,这些举动恰恰遮掩了她们内心真正害怕的事物。比如,当父母外出留孩子单独在家时,她们总是哭闹不休,霸道阻止父母的脚步,其实这并非无理取闹,而是她们害怕独自待在屋里。因此,父母要多点心思去观察孩子的心理,了解她们真正怕的是什么。如此,才能对症下药。

4.放手让孩子去冒险

冒险精神与勇敢是息息相关的,适度让孩子去冒险,可以让她们变得勇气十足。有些父母前怕狼后怕虎,总是忽视孩子内心蠢蠢欲动的冒险精神。这样,只会令孩子变得意志薄弱、依赖性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当孩子对某项运动产生兴趣时,父母千万别厉声喝止或吓唬她,这会扼杀了孩子宝贵的冒险精神,使她们变得胆小懦弱。

从以上犹太父母教育女孩的方法上来看,要培养孩子的勇敢品质,父母必须要善于观察,并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想法,多给她们一些锻炼的机会,有意识地塑造她们的独立性。

让女孩与挫折握手言欢

高高的窗台上,一个犹太小女孩“嗖”地跳下来,父亲在下面稳稳接住。这是一个游戏,父女俩玩得不亦乐乎。反复几次后,父亲突然松手,小女孩跌在了地上,哇哇大哭。

这在很多父母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作为一个慈父,为何要如此对待自己的女儿?于是,委屈的小女孩坐在地上闹脾气,不愿起来。这位父亲并没有上前抚慰女儿,而是站在一旁循循善诱:“你一定非常生气,怨我为什么没有接住你。爸爸是希望你记住,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幸和挫折常伴左右。只有笑对挫折,与挫折握手言欢,你才能‘破茧成蝶’。”

每个人都有一种无可预知的潜能,但只有在特殊情况下,这种潜能才会被激发出来。当遭受挫折时,当找不到问题的真相时,女孩若能激发学习的潜能和探索精神,摆平挫折,便能与挫折化敌为友,把挫折变为成功的动力。

可见,挫折并非“一无可取”。对女孩来说,挫折是良师益友。然而,若真要直面挫折,并微笑以对,却需要莫大的智慧和勇气。所以,教导孩子如何面对挫折,积极乐观地应对各种磨难,是一个需要所有父母认真对待的问题。

1.把挫折变成学习新知识的良机

一个2岁的犹太小女孩,打开冰箱,尝试着拿出一瓶牛奶。瓶子很滑,一失手,瓶子摔在了地上,牛奶溅了一地。母亲闻声赶来,见到惨象后,她并没有责骂女儿,而是说:“哇,我从没见过如此壮观的牛奶海洋。在清理前,要不先在‘奶洋’中玩几分钟?”

几分钟后,母亲建议道:“现在,我们最好把它清理干净,可以用毛巾、海绵或者拖把。你喜欢哪种工具?”女孩拿走了海绵,于是俩人一起打扫了起来。完毕后,母亲又说:“来,看妈妈是怎么拿瓶子的。”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女孩很快就学会了如何拿大件的东西。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挫折并不可怕,它是学习新知识的良机。孩子遇到挫折之时,正是教育的最佳时机。因为,惶恐不安之下,孩子会急于求救。这时,父母的教育会令她印象深刻,促使孩子吃一堑长一智。

2.让挫折成为培养兴趣的导火索

小女孩艾丽卡用剪刀把卧室里的窗帘剪出了几个奇形怪状的洞,见此,母亲没有发怒,而是摸了摸艾丽卡的脑袋,夸赞道:“哎呀,艾丽卡学会用剪刀了,妈妈为你自豪……不过,这可不是剪刀的正确用法,而且窗帘并非剪纸的好材料。让我们一起想想,剪刀可以剪哪些东西呢?”随后,这位母亲便引导着女儿列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剪刀用途,还一起剪了几只漂亮的蝴蝶。

孩子做错事,父母不要一味指责,而是应以指导为主,让孩子学会思考,因势利导提高孩子的探索精神。比如,像故事中那样把“孩子胡乱使用剪刀”作为“导火索”,指导孩子如何正确剪纸,培养兴趣爱好。

3.挫折往往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妮妮兴致高昂地画了一幅动物园的画,但是画面布局不合理,导致动物园看起来像游乐园。一筹莫展的妮妮只好向妈妈求助。看了妮妮的画,妈妈没有责怪她愚笨,而是心平气和地说:“别着急,第一次画内容这么丰富的画,不可能一下就画好。来,按妈妈说的,妮妮再试试看。”在妈妈的耐心指导下,妮妮在画前先考量了画面的整体布局。这一次,图画好看多了,妮妮画画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当女孩遭遇挫折时,父母万不能雪上加霜,而应该给予鼓励,帮助她们走出失败的困境、重建信心。如此处理,孩子才能触类旁通,在日后遭遇挫折时,努力去克服阻碍,不轻言放弃,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在任何场合都保持良好道德

犹太人有这样一句格言:“只要注意三件事,你将不至于陷入到罪恶的深渊,不过这三件事都超越于你的智慧之上,它们是:有一双眼睛在看着你,有一对耳朵在听着你,你所有的言行将被记录在书里。”

犹太教育圣经《塔木德》说:“在无人之处应谨慎为人。”这一思想用中国的说法就是“慎独”,是指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状况下,凭着高度自觉,遵照道德规范,不干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在犹太人的教育理念中,“独居都市而不犯罪”被列为“神会夸奖的三件事”之一。犹太父母不仅时刻坚守自己的品行,更教育孩子在任何场合都要保持良好的道德。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玛丽从小就非常喜欢钓鱼,一有机会就和父亲跑去田园小木屋旁的湖中小岛垂钓。

一天傍晚,她同往常一样坐在岸边,小心翼翼地在鱼钩上放上鱼饵,然后慢慢地放钩。在夕阳的照射下,鱼钩划破水面,一圈圈涟漪随风泛起,随着月亮的悄然升起,涟漪变得银光闪闪、神秘动人。

当鱼竿轻轻弓起背,变成弧形时,玛丽笑了,她知道一条大家伙上钩了。父亲向她投去赞赏的目光,她得意洋洋地戏弄着那条鱼。很快,那条筋疲力尽的大鱼被拖出了湖面,那是一条玛丽从所未见的漂亮大鲈鱼。月色下,它的腮无力地一张一合。这时,父亲抬起手腕,看了看表,现在是晚上10点,还有2个小时才到钓鲈鱼的季节。

“玛丽,你必须把这条大鱼给放了。”父亲抱歉地说。

“不,为什么?”玛丽难以置信地大叫。

“你还会钓到其他大鱼。”父亲安慰道。

“但不会再有这么大!”玛丽看了眼湖,四下无人,也没有渔舟,她眼巴巴地瞅向父亲。父亲坚定地摇了摇头。虽然周围没有钓客,没有人会知道这条大鲈鱼是何时钓到的,但从父亲斩钉截铁的语气中,玛丽明白,事情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她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把鱼钩从鱼唇里取出,放生了鱼。

看着鱼儿活蹦乱跳地没入湖中,玛丽心想:“这辈子我别想再逮到这么大的鱼了……”

这是20年前的事了。如今,玛丽已是一名小有名气的设计师,她父亲依旧在那间小木屋里生活,她依旧经常与父亲在那个小湖边钓鱼,也不出她所料,那次以后,她再也没钓到过20年前那个晚上那么棒的鲈鱼。可是,每当她遇到道德选择题时,那条大鱼总是一再浮现在她眼前,提醒她该怎么选择。

是的,在任何时候,犹太人都不会放过教育孩子的机会,他们会通过各种方法让孩子懂得:在任何场合,都不要忘了保持良好道德,因为这是得到他人尊重、获得社会接纳和迈向个人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私下能约束自己才算神圣

犹太人有这样一个信念:人类居于动物和天使之间,越靠近天使就越接近神圣。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神圣呢?”一位犹太宗教导师问孩子们。

孩子们纷纷作答:为神奉献生命就是神圣,经常祷告是神圣,谨守安息日是神圣……答案不一而足。

可是,导师却说:“正确的答案是神圣就是选择吃什么。”闻听此言,孩子们顿时哗然。

其实,这个答案很实在:为神奉献生命这种事,别人一目了然,是否经常祷告,大家也一看便知。但是,你私下吃什么做什么,别人无从得知。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可以按照规定不吃猪肉,但是回到家呢?只有自己知道。

也就是说,只有在私底下,可以任意选择站在动物还是天使的位置上时,才能真正判断出是否神圣。换句话说,私下能约束自己才算神圣。

孩子的品德发展,是一个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过程。一个女孩是否品质优良取决于她自我约束的能力如何。那么如何去帮助孩子提高自我约束力呢?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让女孩学会自我控制

在幼年时,孩子几乎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难以调控自己的欲望和情感。大致4岁以后,才渐渐发展起自我约束的能力。这时,父母就应该立刻给孩子制定各种行为准则,并告知违背规则的后果,以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意识。

比如,孩子吃糖没有节制,父母没有必要把所有的糖都藏起来,不如换一个方法:跟孩子商量每天吃多少,告诉孩子多吃的坏处,然后按规矩来办。刚开始,孩子可能会犯规,父母不要责骂,要保持耐心、给予鼓励,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学会自我控制了。

2.给女孩灌输正确的价值观

自我约束能力必须具备一个条件:价值的内化。也就是说,让女孩从内心认同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并以此来进行自我约束。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地跟孩子多谈各种规则,比如,游戏规则、交通规则等。

父母必须让孩子认可这些不可触犯的准则,让孩子自觉遵纪守法。在此基础上,再和孩子一起谈论人生、谈论理想、谈论国家,从而培养孩子的爱国心和道德心。

3.延迟满足女孩的要求

孩子一旦有所求,很多父母总是在第一时间满足其愿望,这样自然会令孩子的欲望膨胀,反而更不懂得自我约束。所以,父母要避免有求必应的做法。比如,女孩在橱窗里看见一个漂亮的布娃娃,非常喜欢,向父母提出购买要求。这时,父母不要立刻答应,不妨先向孩子提出条件和要求:如果明天你能按时起床,我就把这个娃娃作为奖励送给你。

这种做法,不仅可以让女孩懂得“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的道理,还令孩子学会了自我约束。

4.让女孩掌握自我约束的技能

有些女孩明明懂得自律的重要性,可还是无法很好地自我控制,并且常常事后后悔不已。这是为什么呢?发生这种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孩子虽然懂得了道理,但是欠缺操作技能。所以,当父母发现孩子无法自控时,不要简单地“就事论事”,批评孩子不懂事,而是先观察一下,看看孩子是否缺少自我约束的技巧和方法,并设法让孩子获得相应的技能。

总之,孩子的很多能力都是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和获得的,父母不要过于干涉孩子的探索,不要过分剥夺孩子的选择权,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解决”。这是培养孩子自我约束力的重要途径。记住,只有让孩子学会私下约束自己,才能为她的成长插上翅膀。

爱人者,人恒爱之

一位犹太母亲问自己的女儿:“你认为什么是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事情?”女孩给出了很多回答:一双明亮的眼睛、一个好朋友、一个聪明的头脑……最后,母亲告诉她的答案是:一副好心肠。

母亲又问:“那么,生活中,什么事情最应该避免?”女孩又列出一大堆:一个坏朋友、一个糟糕的邻居、一个言而无信的人……母亲笑着说:“是一副坏心肠。”

在犹太人看来,最好的事物和最坏的事物都来自一个人的内心。“要有爱心,要善待他人”——这是犹太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因为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正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

有一个犹太小女孩,她总盼望能见到上帝,可是上帝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于是,她背起一个小背包,里面塞了一些饼干,出发寻上帝去了。

走过三条街后,小女孩累了,她看见一个老婆婆坐在路边的长椅上,便也坐了过去。她擦了擦汗,拿出一块饼干,正要往嘴里送,却发现老婆婆正目不转睛地看着她。看来,这位老婆婆也饿了,小女孩想到以往妈妈的教导,便把饼干递了过去。老婆婆感激地接过饼干,向小女孩露出了一抹阳光般的微笑。看见这温暖的笑容,小女孩高兴坏了。

就这样,他们坐了一个下午,一边吃,一边笑。

天快黑的时候,她们紧紧拥抱,然后各自回家。

小女孩回到家,妈妈立刻发现女儿的脸上充满喜悦,便问:“你怎么那么高兴?”

“因为,我和上帝一起吃了午餐。知道吗?我从来没见过那么美丽的笑脸。”

同时,老婆婆也喜气洋洋地回家了。她的老伴奇怪道:“今天什么事这么开心?”

“下午我和上帝一起吃了饼干。”没等老伴反应过来,她又说:“她比我想象中年轻多了!”

犹太先知希勒尔说:“如果我们不为自己努力,我们靠谁?如果我们只为自己努力,我们成了什么?如果我们现在还不明白,我们要等待何时?”

多给他人一些包容、一些方便、一份关怀、一点理解,这样,自己同样会少一份拒绝、少一些难堪。反之,如果冷漠无情,久而久之不仅会失去朋友,更会失去一切。父母要告诉女孩:你给他人多一些帮助,自己也会获益良多。那么,如何教女孩“爱人”呢?

1.爱人,先要体贴亲人

亲人,是孩子来到世上最先接触到的人。一个不懂得体贴亲人的孩子,必然有一颗自私冷漠的心,而社会回报给她的也将是孤独和寂寞。而一个怀有友爱和宽容之心的孩子,将得到温暖和感恩。所以,若要教女孩爱人,先教女孩体贴亲人。

2.爱人,就要同情弱者

欺软怕硬,是每个人潜藏在内心的劣根性。一个女孩若从小养成攻击弱者的习惯,遇“羊”装“狼”,遇“狼”则显“羊”性,那么,内心就会渐失同情心和正义感,这样的孩子不仅更容易向强势强权屈服,还会被人瞧不起。只有富有同情心的孩子,才真正具有光明的品格。

3.爱人,那就善待对手

物竞天择,这个社会到处都是竞争,作为孩子,也难以避免。竞争无害,但是千万不要让女孩在竞争中滋生出毒瘤:嫉恨、敌意、耍阴谋……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对手不是敌人,而是历练我们成长的朋友,因为,是对手让我们不敢懈怠、积极进取。一个女孩若懂得善待对手,也就是奠定了人生成功的基础。

像尊重上帝那样尊重教师

犹太教育圣经《塔木德》上说:“教师是神圣的,因此,每个孩子都要像尊重上帝那样尊重教师。”

曾有两位犹太视察员来到一个犹太村庄,要求拜访村庄的守卫人。村上的守备队长闻讯后,立刻赶出来迎接。谁知,视察员却说:“我们要见的是守护村庄的人,而不是守备队长。”

没多久,警察局长急急忙忙地跑来了。然而,视察员还是摇着头说:“不,我们要拜见的既不是守备队长,也不是警察局长,而是学校的教师。军队和警官的工作是破坏,而教师才是真正守护城镇的人。”

可见,在犹太人的眼中,教师才是民心的守护者。教师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为他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因为他们关系着民族的未来。所以,在女孩很小的时候,犹太父母便教导她们要热爱、尊重教师。这成了犹太民族长久以来的一个传统美德。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犹太父母在教育女孩时,非常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犹太人认为:尊重教师,就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教师把自己的学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孩子,只是希望看到他们学有所长。犹太人常常对孩子说:他人为你付出劳动和艰险,你便要尊重他人。在犹太人看来,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不仅是孩子与教师和谐相处的前提,更是孩子最起码的品德。

2.调整女孩对教师的心理结构

很多女孩在师生关系上处理得不够和谐,把老师当做自己的对立面。因此,父母要教导女孩,在与教师打交道时不必羞怯、惊恐,要大方友好地交往,要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教师。教师也是人,也有缺点,也会犯错,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不必求全责备,甚至把教师偶像化。孩子只有向教师敞开心扉,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求教。

3.真正地理解和信任教师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相互理解和信任,师生之间更应该如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才能更好地教与学。犹太父母经常鼓励孩子在行动上表现出对教师的尊重:不迟到早退,课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对老师礼貌有加。他们通过讲故事、摆事实,让孩子明白教师所急、所喜、所忧都来自孩子的进步和退步,让孩子理解教师的苦心。

4.父母先要尊重教师

不管孩子的教师是否有缺点,只要具备师德,犹太父母都会对他尊重有加。父母还经常与老师交换想法,了解孩子的现状。这样家庭成长的孩子,想要她不尊重教师都难。另外,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教师,尤其是学校的是是非非,否则孩子会对教师的工作和教育产生思想障碍。

当孩子反映学校的不公、向父母诉苦时,父母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孩子正面疏导,不要迁怒于教师,甚至社会。作为学生,孩子只需用心学习、用心做人就行了。

一个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

孝敬、尊重长者,是犹太人崇尚的美德。在犹太家庭中,三世同堂,只要有一代孝敬长辈,孩子就会懂得孝道。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父母是女孩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当父母自身持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并以身作则时,才能让孩子心灵美。

犹太人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他们经常以此自勉,并教育女孩。

从前在一个家庭里,奶奶已经年迈,眼睛看不清楚,耳朵不灵光,牙齿也快掉光了,吃饭的时候,饭菜会经常从嘴里掉出来。儿子和儿媳便不让她上饭桌,命她在厨房吃饭,每顿饭都用小木碗盛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她。

一天,夫妇俩看到自己的女儿在地上摆弄木头,父亲就问:“你这是在做什么?”孩子回答:“雕刻木碗,等你和妈妈老了的时候,我就用这个木碗给你们盛饭。”夫妇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幡然醒悟。从那以后,他们重新把老人请回饭桌,扔掉那只木碗,并悉心照顾老人。小女孩也因此转变了对父母的态度,变得恭顺有礼。

在父母的榜样作用下,每一个犹太女孩从小就尊老爱幼。此外,犹太人还特别强调兄友弟恭。

有一对犹太兄弟,哥哥已有妻儿,弟弟还未婚。父母死后,他们平分了家产。每当秋收时,他们就把粮食公平地分成两份,分别储存起来。

弟弟心想,哥哥有老婆孩子,开支一定很大,而自己就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不该平分粮食。于是,夜里,他偷偷搬了一些自己的粮食去哥哥粮仓里。哥哥也在琢磨,自己有儿有女,老了也有人侍奉,可弟弟孤身一人,应该多为他储备一些家当,以供不时之需。就这样,他把粮食悄悄往弟弟粮仓里搬。

在搬运粮食的途中,两兄弟不期而遇。当他们发现,对方竟然如此关心自己时,感动得相拥而泣。如此和睦的兄弟之情,也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孩子。

对孩子来说,很多时候,做比说有用,她们往往难以理解那些大道理,但却喜欢模仿父母做事。所以,作为父母,不仅要管理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把老父老母放在心中,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常回家看看

如果工作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节假日要抽点时间,带上孩子,一起回家看望老人,与老人共享天伦之乐。

2.帮老人做家务

若要让孩子懂得感恩,并从内心深处关心父母,就需要在平时生活中,父母做出榜样,比如,帮老人做点家务,帮老人揉揉肩膀等。

3.多和老人聊聊天

除了关心照顾祖辈的生活和身体,也不能忘了对他们进行心灵安慰。老人家总是特别孤单,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和子女谈谈心,所以不要忽视了老人的精神世界。

时间一久,在耳濡目染下,孩子就会慢慢养成尊敬长辈、兄友弟恭的好习惯。

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取决于父母对待长辈的行为。父母是真关心还是假孝心,逃不过孩子的眼睛。打铁先要自身硬,因此,父母先要做出个好样子,谨言慎行,如此,孝心的种子才会播撒到孩子的心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