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常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非洲生活——现代文明的角落(2)

在非洲,一个男人往往拥有很多位合法妻子。但奇怪的是,非洲的女人似乎根本不害怕陷于为了男人而争风吃醋的境地,恰恰相反,她们更愿意嫁给拥有较多妻子的男人。因为在非洲,男人娶妻的数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财富与社会地位,拥有的妻子越多,男人受到的尊重越多。那么,难道在非洲,一个男人的众多妻子均能和平相处、不争不妒吗?事实上,非洲女人之间争宠的情况非常常见。只是,她们总是把取悦丈夫放在第一位,其次才将注意力放在其他的女人身上。在这一点上,非洲女人相对来说看得特别通透,因为如果一个男人不喜欢自己,那么,即使跟别的女人斗得死去活来,也没有丝毫的实际意义。

如果不同的妻子之间真的闹得不可开交,传到了丈夫的耳朵里,丈夫是有权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处罚的。对于被认定有错的妻子,男人轻则指责,重则休妻,因而,一般情况下,女人们即使争风吃醋,也只是在心里暗暗地发狠,因为一旦被丈夫知道,很可能就得卷铺盖回家了。

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间也有一些需要严格遵守的习俗,如,女子与丈夫不能同席而食。女子准备好饭菜,端上桌后,自己只能立于一侧,服侍丈夫吃完,再安排老人和小孩吃,自己只能最后吃;再如,丈夫一定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妻子,包括晚上去哪位妻子处过夜;再如,妻子非但不能阻止丈夫另娶,还应鼓励并帮助他多多娶妻。

7.为什么非洲人喜欢把东西顶在头上?

在非洲,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有一项重要的技能,那就是顶着重物行走。走在非洲的大街上,往往可以看见非洲人头顶着一捆干鱼、一袋土豆、一树香蕉、一个大坛子等自如地行走。

我们不禁要问,非洲人为什么喜欢把东西顶在头上?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人类历史上总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发明,以突破人体能力的极限,而负重行走与货物运输带给人们的困境,是目前发达的交通工具产生的最早根源。但是,与亚洲和欧洲人相比,非洲人并没有将人类的智慧发挥到极限,这也是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直相对较为落后的原因。中国人为了负重出行发明了扁担、独轮车;欧洲人发明了雪橇;而非洲人,却并未在借用外力上动脑筋。要在不使用外力的情况下负重,背的方式不省力,抱的方式行动不自如,只有将重物负载于头顶,才能保证行动自如。

当然,非洲人之所以用头负载重物,还有一点原因是没有文化心理上的负担。具体点来说,以中国为例,中国人除了大人在向小孩表示亲昵之时会抚摸小孩的头,除此之外,鲜少有中国人愿意让别人触摸自己的头。中国人的俗语中有“头顶三尺有神灵”;中国人的官衔、身份、地位等悉数通过帽子或头饰来区别,这些均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头的重视。而非洲人不认为头与身体的其他部位有什么不同,因而,他们可以自由地用这种省力的方式负载重物。

其实严格来讲,用头顶重物,比扁担挑重物更符合受力均匀的原理。扁担挑重物,虽说省力,但往往是单肩挑起,累了再换另外一个肩膀,受力不均匀很可能导致脊椎弯曲变形。而头顶重物,会将重物的压力分散至全身的每一个部位,“头顶功”到家的非洲人,还可以将双手解放出来。

8.什么是非洲“丛林肉”?

丛林肉,顾名思义,是生活在丛林之中的野生动物(如蛇、猩猩、山猪)等制作而成的肉类。非洲有着广袤的原始森林,其中生活着大量的野生动物,自然成为“丛林肉”的主要出口地之一。据估计,非洲丛林每年向外输出的“丛林肉”超过了100万吨。长此以往,非洲这块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持最好的大陆也将变得名不副实。

非洲的“丛林肉”有两个去向:一是非洲当地人日常食用,二是用于出口,满足一些财大气粗者的口腹之欲。

这两种去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对于非洲人而言,吃“丛林肉”是他们的家常便饭,除了需要一些捕获技巧之外,基本上不用付出金钱的代价,因而也是廉价的。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食用的动物,可能是全世界呼吁保护的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而另一部分用来满足社会上层人士口腹之欲的“丛林肉”,则需要花重金才能购得。丛林中的野生动物完全未经人类驯化,保持着原始的野性,肉质十分鲜美,因而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而出于巨大的市场需求,众多不法分子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始深入非洲的原始森林中捕杀动物。

可以说,“丛林肉”的产生,是人类向自然无度索取的一个侧面。工业化带来的人口膨胀,使得人类的足迹差不多遍及陆地上的每一个角落,一方面,野生动物因被侵占领地、失去食物来源而大大减少;另一方面,人类疯狂的捕杀与猎食,更使得大多数野生动物濒于灭绝。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野味”的探索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因“物以稀为贵”变本加厉。原始森林,成为野生动物们最后的退避之地。不想,人类又将偷猎的枪伸向了原始森林。

当然,丛林也以自己的方式对人类施行着报复。如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在丛林动物捕猎者的身体中发现了大量经由动物血液传播至人体的病毒。除此之外,大量珍贵的动物濒临灭绝。如果人们对于丛林动物的捕杀再不停止,许多年以后,人类的后代便只能通过影像得知那些丛林动物的样子了。

近些年来,非洲各国政府开始对野生动物加强保护,如建立国家野生动物园、出台一系列动物保护法规、出台禁止或限制狩猎的政策等,再加上众多国际动物保护组织或个人极力呼吁保护动物,使得非洲野生动物的状况有所改善,非洲“丛林肉”泛滥的状况也有所缓解。

9.非洲人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如果简单梳理非洲服饰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非洲人的服饰文化发展趋势特别明显,也特别简单,仅仅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简入繁,第二阶段是化繁为简。

由简入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阶段里,非洲人的衣服从兽皮和树叶发展到非洲大袍。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人类先民一样,非洲人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阶段,也是由衣不蔽体慢慢地懂得用兽皮和树叶遮羞;当人们懂得如何更完整地从猎获的动物身上剥下整张兽皮时,非洲人便用更大块的兽皮遮蔽身体。再后来,随着人们在狩猎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动物,兽皮在有富余时,人们便学会了如何用多张兽皮围裹在身上,使得裹身之物看起来更有美感,此时,先民们的“衣服”渐渐有了一定的设计感。

但毕竟,兽皮本身的重量是十分可观的,于是,更加轻便的布料的出现,对非洲人服饰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非洲人对于布料加工成衣,主要的工夫都花在颜色的浆染以及头饰、发饰等饰品的搭配上,对于衣服本身的设计感的强调十分不足。

与其他地方的服饰文化发展在不同时代拥有完全不同的风格相比,非洲本土的服饰从产生至今,基本上都呈现一种外观:宽大的长袍。不管是兽皮还是棉布,非洲人的衣服大都是十分简单地裹在身上,不讲究剪裁,不突出曲线,整体的风格偏于宽松。这样设计的初衷在于,大多数非洲人会在晚上将衣服脱下来当作被子;衣服大都也无领或无袖,有的甚至是斜肩设计,且层层叠加,显出繁复厚重之感。

非洲服饰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化繁为简的阶段,是伴随着非洲的近代化而展开的;更确切地说,是受了非洲之外的服饰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欧洲。

如今,在非洲各大城市里,非洲传统的长袍已较为少见,人们都穿上了轻松休闲的服装,如背心、T恤、短裤、牛仔裤等。

当然,这些都是非洲人日常生活中穿的衣服。在较正式场合穿的衣服,也就是我们通常情况下所谓的“正装”,男士和女士的衣服则完全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近些年来,在国际时尚潮流的影响下,非洲的服装,尤其是非洲女性的服装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一方面,非洲女性的服装正在改变传统长袍宽松、肥大、堆叠繁复的风格,慢慢向简约、修身的方向发展。非洲女性身材高挑、匀称、丰满,新时代的女装风格恰到好处地突显了非洲女性玲珑的曲线美。另一方面,非洲女性的服饰文化频频亮相各大国际时装周,并以明艳的色彩、复古的花纹、流畅的剪裁著称,甚至引领了国际时尚潮流。

而非洲的男士服装,除了传统的非洲大袍之外,基本上是欧洲西服的舶来品。在正式的场合,尤其是有外国人在场的场合,为了显得庄重,非洲男人则悉数西装革履。

当然,化繁为简的过程并非彻底的过程。在非洲乡村,人们仍然固守着穿长袍的传统,甚至在许多保持着原始社会风貌的部落里,仍然处于衣不蔽体的阶段。

10.非洲人的名字有什么特点?

在非洲,如果听到一个人用“讨厌”“万人嫌”等词来呼唤另外一个人,千万不要以为这些词是该人的绰号,说不定,这就是这个人的父母正正经经为他取的名字。事实上,很多非洲人会结合自己的生存现状为孩子取名字,有些是为了自嘲,有些是为了表达对现实的无奈。如“无牛汉”这个名字,很可能是因为这个家庭陷于极端贫困——因为非洲的很多部落通常是以拥有牛的多少来衡量富裕程度的,而一头牛都没有,可以想见其贫困程度了;如“饥饿”这个名字,则说明这家人可能吃了上顿没下顿,常常挨饿;再如“无家可归”的名字,则可能是因为这个家庭在取名字时,举家因为战争或灾祸而真的无家可归了。

另外,还有些非洲家庭在给孩子取名字时,会根据父母双方的性格特点来取名,当然,通常情况下是性格中不好的一面。或许,非洲人是希望通过每天对孩子名字的呼唤,使得有该缺点的父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并改正。如一个孩子叫“懒惰”,那么,可能其父母之中有一位十分懒惰,不爱劳动;一个叫“愤怒”的孩子,则可能是因为其父母的一方脾气十分暴躁;一个叫“酒”的孩子,可能说明其父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