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快乐做人,快乐生活
1.像水一样多情,像山一样无忧
欧阳修在其《醉翁亭记》中有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在充满噪声的都市丛林里,你几乎快乐不起来。那就不妨学一下古代智者,寄情于山水之间。抽空到乡间山野走一遭,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闻闻泥土的芳香,看看翠绿的大地,听听大自然的奏鸣曲——蝉声、鸟声、溪水声……或许你将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圣人做人之道】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德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向孔子学做人】
在孔子眼里,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性格就像水一样活泼,有仁德的人就像山一样安静;聪明的人生活会很快乐,有仁德的人会长寿。
子张问孔子:“为什么仁者乐于见到山呢?”
孔子说:“山,高大巍峨。山上草木繁茂,鸟兽成群,人们所需的一切东西山上都出产,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是它自己却不从人们那里索取任何东西,四面八方的人来到山上各取所需,山都慷慨给予。山还通过风雷云雨来贯通天地,使阴阳二气调和,降下甘露以惠泽万物,万物因之得以生长,人民因之得以饱暖。这就是仁者之所以乐于见到山的原因啊。”
子贡接着问道:“为什么智者乐于见到水呢?”
孔子回答说:“水,它滋润万物的生命而出乎自然,就像是人的美德,它流向低处,蜿蜒曲折却有一定的方向;就像正义一样,它汹涌澎湃没有止境,即使跌进万丈深渊,也毫不畏惧,奋勇向前。它柔弱,却又无所不达,万物出入于它而变得新鲜洁净,就像在进行教化一般,这不就是智者的品格吗?”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儒家的经典论述。孔子用山的给予和不求回报,象征有仁德的人的品德;用水的柔弱但却无所不达,象征智者的品格。
山留给人的印象是高大的,是难以撼动的。飓风过岗,它不曾动摇过;雷电霹雳之中,它丝毫不减自己的巍峨身姿。山,它让雨水来为自己洗尘,它让冰霜白雪来充当自己最美的盛装。人若能够像山一样去面对万事万物,自然不会再浮躁。
水给人的印象是柔弱无骨的,但恰恰是看似柔弱的水,却有着水滴石穿的韧性。而且它没有自己的固定形状,能够被包容于万物之中。因此,人若能够拥有水的特点,生活能不自然惬意吗?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人抱怨活得太累,一直快乐不起来。他们的理由看似充分而又多样化,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让人不快乐的事情简直太多了,在他们眼里这个世界太不完美了:家人不完美,总是过于限制自己;老板不完美,总是让人不停地加班,又不给加薪;同事不完美,他们冷漠自私,在工作中体会不到真情;朋友不完美,有福不能同享,有难也不能同当;女友不完美,相处的时间越长,爱情的甜蜜就越来越淡;丈夫(妻子)不完美,不仅不理解自己,还总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自己闹矛盾……是啊,这个世界处处存在着缺陷,看起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不快乐。然而,你是否想过——你自己不也是一样的不完美吗?不完美的世界,不完美的我们,现实既已如此,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吹毛求疵、钻牛角尖、让自己不快乐呢?
或许我们无法达到圣人为智者和仁者所界定的标准,但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一下他们的生活态度——像山一样多情,像水一样无忧。多角度地去看问题,勇于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与善,多一分潇洒坦然,少一些刻薄计较。这样才能体会到快乐,享受到生活的本源之美。
要享受快乐,首先要学会乐观豁达。生活的压力,常常让我们承受过多的重负;复杂多变的社会现状,又给我们带来种种挫折和磨难。要想立足生存、长足发展,就必须具备乐观的心态,否则就很容易消沉下去;若少了豁达,则会自缚手脚、自我囚禁,难得片刻闲暇,并为自己所累。所以,积极向上、虚怀若谷的心态实为生存的上上之道。
享受快乐,还要有快乐的心境。面对任何困难和挫折,只需付之一笑,这样工作的压力和学习的烦恼就都会随着心情舒畅而烟消云散。晨起跑跑步、打打拳、踢踢腿,不时邀约三五好友或互叙心声,或下棋看戏,或游泳钓鱼,或跋山涉水。放松心情,放飞心灵,学会调解,何忧之有?
享受快乐,更要学会欣赏。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写道:“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所以,保持一种欣赏的态度去看待世间万物,你会发觉生活异常美好。小则草芥微虫,大到宇宙苍穹,皆有其灵妙之处,皆有其清新可言。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影视小说,各有韵味,各有所长。
享受快乐,人生会更乐观潇洒;笑对人生,人生会更绚丽精彩;豁达恬然,人生会更自由豪迈。
【做人金言】
为了寻找快乐,你踏遍了千山万水,始终见不到它的踪影。其实你只要拥有一颗知足的心,快乐就在你身上。
2.黄连为哨,苦中寻乐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这样一段名言:“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得到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现实也大抵如此,人的快乐更多的时候都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与物质没有太大的关联,只要你愿意,“苦”中完全能够生出“乐”。
【圣人做人之道】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他可以快乐地居住在简陋的小屋里,每天过着只有一箪饭、一碗水的清贫生活。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自己的乐观态度。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向孔子学做人】
孔子曾不止一次称赞颜回,这段话中再次对其做出了高度评价,尽管每天过着清贫的生活,颜回仍然“不改其乐”,他为了追寻自己的理想,在清苦困顿中也能自得其乐,这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在支撑着他。
孔子在收弟子时,奉行的是有教无类,他从不问弟子的出身贫富,只要愿意学习,他都招进门内。
颜回拜孔子为师时,还是个十多岁的孩子,他当时个头矮小,衣衫破旧,面黄肌瘦,可他的眼神里却透露出一股机敏与聪慧。尽管如此,当初颜回并未给孔子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后来,孔子才逐渐发现,颜回是所有弟子中最用功的,而且他的领悟能力很强,在授课中很少提问,总是在专心致志地听孔子讲课授业。
每天中午授课完毕,弟子们都回家吃饭了,颜回总是最后一个回去,饭后又总是第一个来到学堂,然后就捧卷诵读。
久而久之,孔子就觉得很奇怪:颜回为什么回家吃饭这么快呢?
这一天,孔子派人偷偷跟随颜回,想去看个究竟。
原来,颜回家住城东的贫民区。平时,颜回的父亲在城外种地,不回家吃饭,颜回的母亲又在外给人帮工,也不回家吃饭。但是,颜回的母亲每天早晨都会给儿子做一锅菜汤,让他留到中午吃。而颜回到家后也不管凉热,拿起用竹筒做成的饭碗,挖出一碗菜汤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菜汤吃不饱,他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井水喝,然后就返回学堂读书。
孔子一连派人观察了几天,发现天天如此。孔子感到既心酸怜悯,同时也十分叹服,进而就有了《论语》上的这段话:“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是孔子弟子中比较杰出的一位,在现在的曲阜孔府东侧,就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复圣庙,是用来祭祀颜回的,后人又称之为“颜庙”。
以苦为乐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它能够使人超越现实中的愁苦。人是一种注定要终身受苦的动物,这种苦,也许只有到死才会消失。但是,受苦者也有不同的态度,消极抱怨者,只会深陷其中,很难得以解脱。而能够以苦为乐者,则具备一种极高的心境,他们才是生活的主人。
有一天晚上,巴尔扎克醒来,发觉有个小偷正在翻他的抽屉,他不禁哈哈大笑。小偷问道:“你笑什么?”
巴尔扎克说:“真好笑,我在白天翻了好久,都连一毛钱也找不到,你在黑夜里还能找到什么呢?”
小偷自讨没趣,转身就要走。巴尔扎克笑着说:“请你顺手把门关好。”
小偷说:“你家徒四壁,关门干什么啊?”
巴尔扎克幽默地说:“它不是用来防盗,而是用来挡风的。”
巴尔扎克曾自诩要超过拿破仑,“他的剑做不到的,我的笔能完成”。他的确做到了,可惜他只活了50岁,留下许多未完成的作品,留下了巨大的遗憾。
巴尔扎克的生活显然是清贫的,但他并不因此而悲观,相反居然还能在小偷光临的时候,进行一番小小的自嘲,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可谓古今罕见。
面对痛苦,一般人会泥足深陷,只有少部分人“强作欢颜”,极少有人能够达到“苦中作乐”乃至“以苦为乐”的人生境界。我国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的一段话颇有哲理:“被针刺到手时,你的快乐是没有刺到眼睛。我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忘记手上的痛,想到眼睛没有被刺瞎的庆幸,早该破涕为笑了。”
苦中寻乐是一种生活态度,能够让你保持一份自信和希望,让你从痛苦、贫穷、难堪与不快中走出来。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经历就像是喝咖啡,前面是苦的,但细细品味却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浓香。同样,如果你能以“黄连为哨,苦中寻乐”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话,你生活中的快乐将会无处不在。
【做人金言】
人生贵在四种乐:苦中作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
3.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试图去改造周围的环境,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也正因为如此,世上才多了很多失意者。殊不知,只有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才能做到“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亦泰然”。
【圣人做人之道】
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才把音乐整理出来,使《雅》、《颂》各自有了适当的位置。”
【向孔子学做人】
孔子这句话的表面意思看似在谈论音乐,其实他是在借音乐说自己的心境。因为此时正值他结束了周游列国的旅途,返回到久违的家乡鲁国,这才发现原来这里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
此时的孔子已经不再是出游前的那个孔子,因为一样的鲁国,在此之前曾经让他感觉坐卧不安,如今却让他觉得一切都很完美和谐。其中原因并不是鲁国变了,而是孔子经过一番游历后,其心境大大改变了。
对孔子的这种变化,《孔子做人真经》一书的作者王少农认为:“孔子从一个渴望拥有全世界、为此不惜舍掉一切的人进化成一个立志做好自身的人,是这样的转变成就了他。具体而言,周游列国的失败成就了他,让他明白:人除了做好自己,实际上什么也做不好,做好了自己的同时也就做好了别的。”
孔子的这种经历告诉我们,任何试图去改变周围环境的行为都是徒劳的,只有改变自己,让自己去适应环境才是一条正道。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它们凭借着庞大的身躯、强悍的体魄而横行于整个地球,然而当周围的环境出现急剧变化时,它们却不能够及时去调整自身,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最终被环境所淘汰,走向了灭绝,辉煌一时的恐龙时代也由此走向终结。能否适应环境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变色龙(也叫蜥蜴)是爬行动物中的一种,它们以超常的适应能力见长。当变色龙在遇到强敌或受到威胁时,它们甚至能够做到断尾自救,从而顺利逃生。另外,当周围环境中光线、温度、湿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变色龙的皮肤颜色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也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被俗称为“变色龙”。正是凭借这种变色能力,变色龙才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躲避天敌的危害。
变色龙是一种温顺的动物,然而它们却能够生存于地球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寸草不生的险峰,还是干旱无比的沙漠,都留下了它们悠然行走的踪影。可以说,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变色龙得以顽强生存的一个重要法宝。
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具备变色龙般的适应能力,面对形式多变、要求多样的环境,唯有像变色龙一样,随时随地学会适应环境,而不应不自量力地去妄图改变环境。改变自己才是一种明智而切实可行的选择;否则,你的人生将会在无奈与失意中度过,将会与成功和快乐无缘。因为,改变环境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国际著名影星高仓健本不是演员,当演员并不是他最称心的选择,可他最后还是成为国际明星。开始时他为了生计不得不走进演艺界当上了演员,却无时无刻不想着有朝一日逃离这个不利于自己发展的环境。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想法,不仅让他赚不到钱,而且还面临着“下岗”的危机。后来,朋友告诉他应该努力去适应这个环境,要想让环境因你而改变是不可能的。于是,他试着改变自己,让自己的一切都融入到演艺界这个大环境中,最后,他就像一条湖里的鱼适应了大海的环境,演艺界由他自由地畅游,最终成为国际明星。
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具备变色龙般的适应能力,面对转瞬即逝的机遇,唯有像变色龙一样,随时随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才能迅速地适应它,才能和宝贵的机会亲密接触。
1985年,吴士宏还在一家街道开办的小医院做护士。不甘平庸的她偶然看到了一则IBM(中国)公司的招聘信息,于是当即拿处方纸当信纸,写了求职申请。
不久之后她接到了IBM的面试通知。先是参加英语笔试,她顺利通过了。接着又是英语口试,口语对她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怎么办?吴士宏想了想,放弃不是自己的性格,只能创造条件,改变自己,即刻去练口语,以便顺应招聘方的要求。
为了学口语,吴士宏迅速报了个口语班,但是一周之后,IBM却突然通知她去上班,而此时她的口语仍然不过关。面对这种情况,吴士宏又一次大胆接受了挑战。就这样,她带着一个来自美国西雅图的高中合唱团上路了。白天,她带着这些人去北京的各大旅游景点,并将这些游客作为自己练口语的陪练,在当导游的三天时间里,她同时也疯狂练了三天口语,并一举通过了口语测试。
通过口试后,考官又问她会不会打字,这把她吓了一大跳。要知道,在此之前,她从没见过打字机,这时,聪明的吴士宏看了看屋里,发现没有像打字机的东西,便知道当天不考,于是就说自己会,因为她知道自己能够去应对这些新要求与新情况。
回去后,吴士宏立刻又借了200块钱买了台打字机,开始疯狂练习,练到手一度都拿不住筷子。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她便练成了过硬的打字技术。吴士宏最终被IBM录取了。
就这样,吴士宏在面对应聘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新情况与新挑战,她没有退缩,而是充分发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努力去适应,去改变自己,并想方设法满足对方的要求,最终她成功了。
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而不是妄图去改变环境,这是一种处世哲学,它能让你一步步走向成功和快乐。
【做人金言】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社会,不能够迅速改变自我去适应环境已经成了个人素质中的一块短板,这也是没有竞争力的一种表现。相反,善于改变自我去适应环境却是一种能力的象征,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才能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4.快乐在于自己的选择
有一位作家说过:“如果我们感到可怜,很可能会一直感到可怜。”同样,如果你感到快乐,你很可能会一直感到快乐;如果你感到不快乐,那么你将会一直不快乐。归根结底,快乐与否的主动权完全在你自己手中。
【圣人做人之道】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奋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向圣人学做人】
“叶公好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上述问话中询问子路的叶公正是“叶公好龙”的主人公。面对叶公的提问,子路之所以没有回答,是因为在古代学生是不能随便评价自己的老师的。而在叶公走了之后,孔子才做了那番自我评价。在孔子的眼里,自己显然是快乐的,他的快乐能够冲淡一切忧虑,甚至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很多时候正是这样,如果你认为自己快乐,那么你就是快乐的;如果你认为自己不快乐,那么你就将时时刻刻处于烦恼中。总之,快乐与否在于自己的选择,甚至是一念之间。
人生苦短,即便寿登百岁,也不过三万多天。快快乐乐是一天,愁眉苦脸也是一天。若是发生了不顺心的事,再怎么烦恼、沮丧也都于事无补,那我们何不尽力让自己保持快乐呢?快乐还是不快乐,归根结底,都是自己的选择。
快乐与否有时取决于你的选择。当你选择面对阳光,阴影就会在你背后。快乐是一种心态,是自己能够去选择并能控制的。乐观的心态会驱除悲观,愉快会赶走忧愁,希望会消灭失望。
有一位闻名遐迩的老人,无论他想说什么,他都毫不掩饰,而且思维敏捷。在他参加一档电视节目访谈的时候,他的机智幽默、直言快语给在场的人和电视观众带来了快乐。在节目的最后,主持人问这位老人为什么总是这样高兴,“你一定有什么特别的足以让自己快乐的秘密吧?”
“不,没有。”老人回答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秘密。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我有两种可能的选择:要么高兴,要么不高兴,你说我应该选择什么呢?当然,我会选择快乐,这就是我之所以快乐的全部秘密所在。”
为什么每天都高兴?因为自己选择了快乐。这样的回答似乎也太过于简单了。但是,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我们认识到了快乐的真正要义。那就是快乐在于我们的选择,只有我们选择快乐才会拥有快乐。这让我们想到了林肯曾经说过的“境由心造,你的心里有多快活,你就会得到多少快活”。如果你想不开心,那么很简单,你只要选择不快乐就好了。
有一位小学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作文题目——快乐是什么?有的学生写的快乐是周末让父母领着逛公园;有的学生写的快乐是去吃美味佳肴;有的学生写的快乐是考了好成绩,得到老师和父母的表扬;还有一个小女孩写道:“快乐就是让自己快乐。”是的,快乐就是让自己快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个善意的微笑,这些可能都会给我们带来快乐。
“人们本来是可以生活得更快活一些的,但是五个人中有四个放弃了本应有的快乐,”一位智者说,“不快乐是人们心境的普遍状况。”现实正是这样,生活不快乐的人比人们想象的要多得多。但是,生活快乐,又是人们对生存状态的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有意地改变这种状况。其实,快乐是可望而且可即的,获得快乐也绝不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任何人只要渴望快乐,只要愿意为此努力,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他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快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心灵养成的习惯。培养欢畅的心境,养成快乐的习惯,生活就会变成持续不断的快乐盛筵。
当你在生活中遭遇不幸时,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一定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因此,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与无奈时,尽管我们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与既定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让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那些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快乐与美好的因素之上。
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人是需要享受生命的。无论你多忙,你总有时间选择两件事:快乐还是不快乐。早上你起床的时候,也许你自己还不晓得,不过你的确已经在无形中选择了让自己快乐还是不快乐。
俗话说,开心过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我们又何必跟自己过不去,何不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更快乐呢?人生若白驹过隙,短短百年而已,如果总以悲观的态度看待这个世界,那么快乐就永远不会出现在你左右。所以,无论在什么境况下,都应该选择一种乐观自信而快乐的心态,并以此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快乐的心情可以让你更有勇气、更有效率地战胜挫折和困难。
【做人金言】
子曰:“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孔子说:“吃饱喝足,挽起手臂当作枕头睡觉,快乐就在这里面。”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周易》里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它强调的是只有增强忧患意识,民族才能生存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就个人而言,同样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圣人做人之道】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向孔子学做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一论断,是孔子在一次游历中灵感突发而得的。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春夏之交的一天,孔子带着弟子南宫敬叔乘马车去东周都城洛邑(即洛阳)一带游历。
一天中午,马车来到一座山下。孔子在车上看到外面有几个人在张网捕鸟,感到好奇,遂让车夫停车休息,以便仔细观看。师徒俩看了一会儿,南宫敬叔对那些人只是捕猎一些带黄口的幼鸟感到很奇怪,便走到一位老汉跟前,施礼问:“老伯,你们为何只捕幼鸟而不捕大鸟呢?”老汉说:“小鸟见食便自投罗网,故易捕;大鸟见食旁有网,见网就躲,所以捕不着……”
师徒登车赶路,孔子问:“通过观看捕鸟,你悟出了什么?”
南宫敬叔说:“小鸟贪食上了当,大鸟机警得保全。”
孔子说:“你说的情况是就事论事。从这件事,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贪者遭祸,不贪是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圣人的总结显然是有其现实依据的,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因果循环,今日因成他日果,今天不为他日作打算,他日成今日时必然会有许多忧虑。
一只小青蛙厌倦了常年生活的小水沟,因为水沟的水越来越少,也几乎没有什么食物了。小青蛙每天都在不停地蹦,想要逃离那个地方。可它的同伴却整日懒洋洋地蹲在浑浊的水洼里,还不阴不阳地说:“现在不是还饿不死吗?你着什么急啊?”
终于有一天,小青蛙纵身一跃,跳进了旁边的一个大河塘,那里面有很多食物,也可以自由游弋。小青蛙惊喜地呼唤自己的伙伴:“快过来吧,这边简直是天堂!”但是它的同伴说:“我在这里已经习惯了,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懒得动了!”不久,小水沟里的水干了,小青蛙的同伴被活活饿死了。
具有忧患意识的小青蛙成功地找到了新的归宿,而不知道为今后寻找出路,满足于现有安逸生活的另一只小青蛙,却很快发现它赖以生存的小水沟已经干涸。
读过这个小寓言,再进行深入思索,就会让人豁然开朗。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其寓意在于: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忧愁),是由以前缺乏深思熟虑的作为所造成的;同样,今天的作为如果未经长远的深思熟虑,未来就很可能会尝到苦果。因此,每个人都要对眼下的事情进行深思熟虑,这样才不至于在将来的某一天手忙脚乱。
1985年,牛津大学发生了一件“大事”。
原来,校方在经过工程检查后,发现那座有着350年历史的大礼堂出现了安全隐患,大礼堂内部作为横梁的20根巨大橡木已经风干朽化,渐渐失去了支撑力,必须在近期进行更换才行。
校方请专家进行了评估,预计更换每根横梁需花费25万英镑,而且,一个更大的问题是,目前很难找到那样大的橡树。
这一突如其来的麻烦让校方感到焦头烂额,但是几天后,校方突然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园艺所负责人前来报告说:在350年前,设计大礼堂的建筑师就已经想到后世将要面临的困境,所以,当时在建造大礼堂的同时就请园艺工人在学校的土地上种植了一片橡树林。现在,每一棵橡树的尺寸都达到了横梁所需。
建筑师的远见卓识让人肃然起敬,正是由于他当时的深谋远虑,才为后人省去了很多麻烦。
1994年,唐骏已经在美国创立了三家公司:双鹰软件、好莱坞影视娱乐公司和美国第一移民律师事务所,事业已称得上小有所成。
突然有一天,微软公司打来了邀请其加盟的电话,这让唐骏开始为自己的将来忧虑:“自己到美国有些年头了,可每天回家打开电视,却总觉得里面发生的一切与自己毫无关系。很长一段时间,我心里空空荡荡,似乎丧失了真切的存在感。我自认为是个有抱负的人,可是如果进入不了美国的主流社会,岂非意味着白来了一趟美国?我自忖,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能否以政治家或者艺术家的身份进入美国主流社会呢?显然不现实。那么商业呢?我做着三家公司的老板,总资产已经超过百万美元,但这在美国根本算不了什么。不过我清楚,自己也只有依靠商业这唯一的途径,才有望真正在美国获得认可。”
“为什么我自己做软件公司,做到二十几个人的规模就做不下去了?微软为什么可以做得那么大,而且做得那么好?我可以看无数有关微软的书,但永远学不到其精华,即使我住在微软隔壁,也不会知道其中的秘诀。这一定得亲自到微软体验。”
就这样,经过反复考虑之后,唐骏出乎很多人意料地卖掉了自己的影视娱乐公司,关掉了律师事务所,将软件公司交给朋友代为打理,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微软公司。
中国文化中“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之类的想法没有影响到唐骏,在“很多人都宁愿做小公司的老板,而不是大公司的员工”的潮流下,他居然能够清醒地对自己的现实处境及将来发展前景,进行客观的分析,进而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后来的事实证明,唐骏的这一决定堪称深谋远虑。正是利用微软这个强大的平台,唐骏在数以万计的程序员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一名顶级的职业经理人,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最佳定位。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其中充满了圣人的做人智慧,告诫我们要未雨绸缪,不要总是关注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人之所以积极奋斗的远景期待。
【做人金言】
人生如下棋,深谋远虑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