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去打仗”(3)
相应地,罗斯福总统(1882—1945)与继任总统克服了美国历来对介入旧世界事务的厌恶情绪,终于向东亚在20世纪之交硬塞给自己的“昭昭天命”迈出了最后一步。“开弓没有回头箭。”除了向英国人学习,继承他们的衣钵,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挑起“白人的负担”?毋庸置疑,完全合身的衣钵是没有的;毋庸置疑,美国人会以新的方式演绎“打仗、贸易、传教和统治”的故事。但英国积累的很多经验,依然可行的制度结构,可充当创建更多非正式的、具有同样弹性的关系的基础。就中国和中国人而言,还有很多显著的历史和地理差异,不得不加以考虑。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美国人在参与中国事务中能够和愿意作出的军事承诺。
如此,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中英关系中的“去打仗”便有了新内涵。珍珠港事件之前,英美对华军援既少又低调,大多秘密进行。他们都对那双重威胁极其敏感:一方面是来自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和德国结盟的威胁,另一方面是苏联国际共产主义的威胁。他们认为通过扶持国民党,借以抵御这两个英美利益和政治文化的敌人,就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中国。罗斯福比丘吉尔更加期望建立一个强大而统一的中国,它足以抗击这些敌对势力,进而成为长期盟友。这个目标值得为之奋斗,美国有理由投入金钱和资源,武装和训练国民党的陆军和空军。(28)当务之急是牵制在华日军,以利于驱除日本在亚太其他地区的势力。长远来看,美国希望得到新援的国民党军队能够击败共产主义者,由以蒋介石为首的亲美政府统一中国。
自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海军就被边缘化。外国势力完全控制了中国领海,而军阀们为了陆地上的霸权彼此争斗。英国继续出售或帮助建造小型舰只,帮助训练资金不足的海军和海岸部队。军阀连年混战,1928年以后国民党虽北伐成功,但饱受内战之苦,一直没有得到振兴中国海军的资源。随着日军入侵,中国的海路被完全封锁。中国海岸没有一处可说处于中国的管辖之下。如果还有战事,中国也只能打陆上防御战,这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军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与海上事务无缘。不仅海军异常虚弱,大败亏输,而且对外国盟友的依赖也是空前绝后的,中国指望后者的海军能击败强敌,以解燃眉之急。对于中国来说,唯一的办法是割地换取苟延残喘,就像沙皇俄国面对拿破仑军队时那样。但中国跟俄国不同,中国海岸线绵延万里,不冻良港为数众多,一度拥有一支令人生畏的海军。中国本应利用英国的海军技术,却没有抓住机会,结果就像一头在沙滩上搁浅的受伤的鲸鱼一样坐以待毙。帮助它重新浮起的难道是美国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盟军胜利告终,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没能阻遏共产党军队。国民党军队的一批水兵曾在战前和大战期间受过英国训练。国民党启用了这批海军,还得到美国大规模援助,运送整个国民党军队去阻止共产党游击队前往占据原日占区。1945—1949年间,一支由英美重新装备的小型海军与日本战败后遗留的舰只整编在一起。这支日本小舰队和得到英美支援的军船总数约400艘,250多艘应该处于战备状态。这支拼凑的舰队总吨位约19万吨,舰员逾4万人。但运送国民党军队到东北等战斗前线,主要由美国船舰和飞机完成。据当时中方报道,美军运送了54万国民党将士。据信,这支海军足以封锁从福建到辽东半岛的海岸线。举个例子,第二舰队有9艘军舰于1949年反水落入共产党之手,其中有6艘就被效忠国民政府的海军击沉。国民党海军余部足可击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浙江沿海登步岛发起的登陆进攻。国民党军队也在金门岛取得了大捷,解放军遭受巨大伤亡,损失兵力逾9000人。(29)但这些胜利不可能挽救国民党的落败。
当战局开始对南京国民党政府不利时,海军还被征调他用,以转移撤退的陆军部队、政府高官以及国宝级文物到台湾。但外国海军在中国内河航行的终结即将到来。英国海军与共产党军队的最后交手被称为“紫石英号”事件(又称扬子江事件)。英国可以强调英军撤退不失风范,水兵勇气可嘉,中国人则可以对英国残存的傲慢义愤填膺,但109年前“鸦片战争”开启的中英“打仗”阶段正式告一段落。(30)中国人民解放军没有部署海军部队,是因为没有海军。“紫石英号”事件促使华东军区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虚拟的海军将司令部设在江苏泰州白马寺,就在当年解放军炮击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护卫舰的北边。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和第五巡防艇队投诚后,华东军区接收了炮艇,不久海军建设获得实质性启动。
1949年12月,萧劲光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31)解放军海军部队奉命向苏联海军学习。萧劲光毕业于黄埔军校,没有海军背景,但曾留学苏联八年。不过,他的主要副手于1953年至1957年间赴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之后大多数接替他们的现役将领都被派往苏联深造。苏联方面受邀向中国派出数百名军官和军事专家,1951年至1953年间,约150名中国军官被送到苏联接受培训。
这是中国海军的又一个新开端。(32)共产党军队是现代的农民起义军,饱经游击战术的淬炼,强烈的政治理想鼓舞着他们。现代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极大地增强了其战斗力。除解放海南岛战役外,1949年解放军取胜都依靠陆战。他们的确缴获了国民党海军的舰只,但对英美日三国的海军传统和技术却毫无所知。作为解放军最强大的盟友,苏联的海军力量并不出名。可是苏联人不得不硬着头皮上。苏联在海参崴的太平洋舰队能帮上忙,早年沙俄强行“租借”辽东半岛旅顺口(西人名之为“亚锁港”),其他舰只就停靠在这里。不过这另当别论。鉴于中英新关系建立在台海局势上,海军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将面临挫折,接受各种挑战。
英国从长江水域撤退后,在香港采取中立政策。静观中国海军是否效忠国民党政府,观察究竟有多少战舰会追随当局出海,真是当时一大节目。当时,中国海军内部暗斗不止,南京政府对许多海军军官不信任,英国约束在华南沿海的海军行动在所难免。大批国民党海军军官投共,培养新一代可被信赖的军官尚需时日。然而,小型海军部队如今分布海峡两岸,他们的军力标志着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华丽转身。自17世纪明代福建商人航海家郑成功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远洋海军并在台湾建立基地始,中国还从未具有如此有效的海军战力。国民党撤退到台湾,为中国人创造了一个海战的新机遇。最终,中英两国的纽带可以聚焦于英国传统最伟大的力量上,就这一点来说,美国也是如此。由此中国人将以根本不同的方式重新审视安全与战略。
但最大的讽刺也在这里。在中英休战数十载之后,在接班人美国加强国民党军队以打击日军和其他中国人之后,大陆中国人重视建设海军的机会和需要最终来临了。国民党盘踞马祖岛和金门岛等岛屿,这一残局却象征着中国海军的新开端。既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没能攻下这些岛屿,制订攻台新计划便迫在眉睫。这要求建立一支现代海军。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在台湾海峡部署有第七舰队,直接威胁到毛泽东领导的新政权。全球冷战的紧张局势升级,促使美国将中国南海及其以南的海域作为新前线。这条战线包括东南亚和澳大利亚。
中国人民解放军确实从苏联那里学到不少本领,例如空军设计、导弹武器和核工程产品。中苏蜜月维持了至少十年,受到双方高度重视。但中苏均为陆上强国,有世界上最长的边境线,在欧亚大陆上的国家利益彼此相左,双方的友好关系难以持久。十年之中,双方发现固有的矛盾越来越难以消受。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需要安抚其他地区,中国的特定关切不总是符合苏联利益。只要苏联比中国强大,而又不能绝对主宰中国,中苏两大共产主义国家分道扬镳就是不可避免的。(33)不论如何,苏联在1960年撤走援华专家,封锁核心技术,极大地削弱了中国国防建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此时中国才得以再次思考将来如何保家卫国。
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宜详谈中国军事史。就战争而言,我只想强调中国人对中英关系的各种复杂反应。英国是中国近代遭遇的第一个敌人,但清廷乐意向英国学习如何增强武装力量,包括海军力量。不过强军没有成功,中国被迫破罐破摔,苟延残喘,挨过了接下来的60多年。即便英国军事处于鼎盛时期,中国人也未能改弦更张,对海军重视起来,其后便发现英国对于增强中国的战斗力越来越漠不相关。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如此,故事到此结束。但我有两个理由断言那里蕴含着中国海军的新开端。中国海军的形象,从蹒跚学步到一蹶不振,到形同虚设,再到1949年后海峡两岸分庭抗礼,反映了中英战争方面交往的不同层面,对此我们不应忽视。从中,我们发现了中国过去所有、现在还在经历的模糊不清,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英国在亚洲和诱人的大西洋之间的摇摆不定。
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中英关系经历从大西洋国家英国到太平洋国家美国的两级跳跃之后,中国政府是否将从根本上改变陆战传统,去拥抱海上强权,迎接海上多重挑战。台湾与大陆的统一是个棘手的问题。光阴似箭,中国可能不得不改变单纯加强海军的做法,而愈加准备使用弹道导弹去克服内在的海军弱势。但即便如此,要使中国近期发展一支蓝水海军的步伐减缓下来是不大可能的。中国拥有很长的海岸线,长远来看,不可能舍弃可靠的海上防卫力量。随着这种海军力量的增强,更多的中国海军军舰可望使用南海的航道。这将对南沙群岛的控制和最终分享归属产生影响。英国给过中国人教训,绝不应该听任海防软肋遭到外敌进犯,中国人现在不可能轻易忘却。既然如此,发展中国海军就是不二选择。(34)
有足够证据表明,中国人需要时会面向大海的。这是一个能否作出举国担当的问题。中国大批海军军官从华北、华中和西部招募,这证明了水兵只能出身沿海地区是一种妄言。不过,有充分迹象说明,指挥当地小而精海军的台湾地区和新加坡年轻人,对于海军职业生涯的反应是积极热烈的。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祖上来自福建南部。几百年以来,那个地区产生了大批勇敢的海员,走南闯北,建功立业。
将生活在亚洲东南部的闽南人比作16——17世纪的荷兰人和葡萄牙人,并不是一桩异想天开的事情。他们的命运在于面向大海寻求出路。如果不是牢牢植根于土地的传统农业观念束缚了他们的心灵,他们本会在那个方向得到系统的发展。尽管人们总是赞赏闽南人对海防的贡献,但实际上闽南人提供的资源在过去并没有被帝国当权者充分利用。不过,官方对其才华的忽视并没有阻碍闽南人发挥其从事海外贸易的特长。(35)他们跟英国人的商业传统更有共通之处。在这个领域,中英关系本应更加富有成果。这把我们带向韦利提出的四个词语中的第二个——贸易。
注释:
(1)普拉西之役:1757年6月23日开始的对英国崛起有着重大意义的战争,此役开启了法国在印度的彻底失败,英国开始进入印度。——译者注
(2)罗荣邦:《宋末元初中国作为一个海上强国的崛起》,《远东季刊》,1955年,第14卷,第489—5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