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句智慧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美德篇

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这些美德无疑是人类作为一个种群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遗产。若天下之人都来修美德,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安定祥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真乃是人间天堂。美德,如“清水涟漪”, “香远益清”。

第一章 待人礼仪——有礼才会讲理

礼,与其奢也,宁俭

【引自】《论语·八佾》

【释义】礼仪,与其奢侈,不如节俭。

【智慧点评】

礼多人不怪,怪就怪在为礼而礼。行礼仪在于内心诚敬与否,不在于形式。例如见面握手,有的人生怕对方感受不到自己的热情,用力攥紧对方的手不放,仍嫌不够,还要剧烈摇晃、拥抱……这就是礼太奢,让人无所适从,只能适得其反,还不如简单诚恳地握一下,更容易让人接受和明白。婚礼,人们总是大操大办,讲究排场,似乎忘记了它的意义在于祝福新人。况且,这种奢侈的婚礼理念是一种过度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炫耀傲慢的心态。如此奢办婚事,只会耗费钱财和精力,浪费资源和时间。

礼的根本不在形式,而在于内心。礼真,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引自】《诗经·卫风·硕人》

【释义】巧笑的面靥多好看,水灵的双眼分外娇。

【智慧点评】

在人们的交谈中,双方身体语言使用最多的就是“眼神”。人们在谈话时,只要不是与盲人相会,他们的眼神交流常常超过了有声语言的交流。有些说不清的内心情感,可能一个眼神就表达了。然而,有些眼神却足以让人们感到不安。

在与陌生人的视线相遇时,我们时常会慌张地把视线转移到别的地方,这是在暗示“我不认识你”、“我和你没有任何牵连”;在与朋友说话时,我们时常会紧紧地盯着他的脸庞,表示“我在听你讲话”、“你说得真好”……

其实,平时我们在与人交谈时,注视对方的眼睛是一种礼貌。但如果不掌握一定的度,常常会令对方感到不适甚至不悦,反而是一种失礼。

礼之用,和为贵

【引自】《论语·学而》

【释义】礼的作用最主要的是使人和谐共处。

【智慧点评】

人难免自私,人与人之间难免有利益冲突,如果人人自私自利,社会自然永无宁日。礼的作用就是调节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增加人的文明性,减弱竞争的残酷剧烈,提高社会的温情与和谐。有时,一声“对不起”,便能化解剑拔弩张的冲突;一句“不要紧”,便能给人送去一阵温暖的春风。

但过于讲求和气,凡事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就算自己是对的,也不敢争,生怕得罪了别人。这就是“知和而和”,为了和气而和气。在自我和他人的天平上,这类人过于偏重于他人,是矫枉过正了。

礼的作用,是在自我和他人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以礼节之”要适度,既不能目中无人,也不要懦弱卑下,而应该不卑不亢。

只知有己,不知有人

【引自】明·李盘《金汤借箸十二筹·训练》:“世间有等刻薄的人,淡人之短,利人之灾。凡事只知有己,不知有人。人人怨他恨他。”

【释义】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

【智慧点评】

自私自利的人本来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自己的利益,然而人们一旦发现一个人自私自利,就不会再与其交往。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关系,每个人都有义务,每个人也都有权利。若是只想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必然会遭人唾弃。

虚心的人总是学十当一,自满的人总是学一当十

【引自】无考据

【释义】虚心的人学了很多却觉得学得很少,自满的人学了一点儿就觉得学了很多。意思是真正好学的人永不自满。

【智慧点评】

好学的人永远有一种饥饿感,总是不满足,总是想学到更多的东西。由于“贪得无厌”,所以越是学得多,越觉得掌握得少。而骄傲自满的人正好相反,他们学了一点儿就觉得是全部了。

长者赐,少者不敢辞

【引自】张恨水《金粉世家》,慧厂笑道:“几毛钱总不像样子,我们一个送他一块钱罢。”燕西笑道:“长者赐,少者不敢辞。无论一块或一毛,那都是好的,我当然拜领。”

【释义】对于长辈的赏赐,晚辈人不能推辞不接受。

【智慧点评】

对长者的尊敬,是养成谦恭品德的第一步。若是连长者都不尊敬,那就不可能对别的任何人能发自内心地尊敬,这个人就不可能是个谦恭有礼的人。长者赐,少者不应辞,体现了年轻人尊敬长者的优良品德。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无须盲目、无条件地唯长者是从,如果长者的意见不正确,也应该委婉地拒绝,而不能一味地“不敢辞”,这样才是真正尊敬长者。

不知天高地厚

【引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八:“子贡曰:‘臣终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 ”《带印奇冤郭公传》第四十二回:“他疯子不知天高地厚,必要又假了违旨的大题目,复行京控,不是还要与疯子淘气么?”亦作“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红楼梦》第六十八回:“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成日家调三窝四,干出这些没脸面、没王法、败家破业的营生。”

【释义】不了解客观实际情况,也用以讽刺人盲目自大。

【智慧点评】

世界是无限的,奥秘是无穷的,未知的知识是永远存在的,如果人骄傲自大,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就无异于井底之蛙。正如《庄子·秋水》中的那个河伯,天一下雨,河水横流泛滥,就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直至到了入海口,望见了大海的无垠和博大:“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这时才望洋兴叹,茫然自失。有志者当谦以自牧,千万不要学河伯,免得做了井底之蛙,还得意洋洋。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引自】《论语·雍也》

【释义】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做作。只有做到文采与质朴兼备,两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才是君子。

【智慧点评】

人如果没有质朴之性,即使再有气质,也会令人讨厌;反过来,如果只有质朴之性,而气质全无,也是令人厌恶的。例如:你热了,不管什么场合就把内衣脱下;你走路走累了,就把脚放在办公桌上;你饿了,吃饭时口中吧唧作响,喝汤时满嘴流油……诸如此类,你毫无遮掩,倒确实是质朴,可也会让周围的人感到不愉快或者不舒服。

有些人为了得到“荣誉”,处处表现自己。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一两句问候表示自己对他的关心,却没有力所能及地帮助他;在别人讲冷笑话时,为了表示自己能听懂,假意大笑。所有的表现都是有目的的,让人感觉很做作。

这些年,大家痛感社会风气的淡薄、浮靡,于是转而寻求质朴方正的风气。文采斐然,风度翩翩,这就是礼要求我们去努力塑造的形象。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引自】《论语·述而》

【释义】孔子在有丧事的人身旁进食,从没有吃饱过。

【智慧点评】

孔子在参加丧礼时怎么会吃不饱呢?因为服丧者有悲哀恻隐之心,而并非酒桌饭菜不够吃。这一礼仪对我们今天在参加葬礼时仍有借鉴作用。本来失去亲人就是一件极度悲伤的事情,如果我们去参加丧礼而不顾及周围的环境气氛,不顾及别人的感情,只顾自己的口腹之欲,是非常失礼的行为,也是对死者的不尊重。

办丧事,在于感谢亲朋好友对故人及家庭的关心,以及对丧事料理的操劳。但是现在某些“孝子贤孙”却一味追求所谓的风光体面,大操大办,只为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昭示他人“我是一个孝子”。

丧葬本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但如果大操大办,只为“酒足饭饱”,举办丧事还有何意义?

毕恭毕敬: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引自】《诗经·小雅·小弁》和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

【释义】形容态度十分恭敬,后来也形容十分端庄和有礼貌。

【智慧点评】

周幽王,姬姓,名宫,周宣王之子,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他在位时,沉湎酒色,不理国事,昏庸暴虐,政治腐败。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美女,名叫褒姒,周幽王对她十分宠爱。褒姒一向不爱笑,周幽王用尽各种办法,音乐歌舞、美味佳肴都未能博红颜一笑。于是,周幽王下令,宫内宫外人等,能让褒姒一笑者,赏赐一千两金子。有个叫虢石父的献计,在骊山上把烽火点起来,召集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大臣郑伯友劝阻周幽王,烽火台是战时救急用的,这种玩笑开不得。现在这样戏弄诸侯,失信于他们,如果将来真有急事时,诸侯不派兵相救,那如何是好啊。周幽王不听,他带褒姒到行宫游玩,晚上传令点燃烽烟,各地诸侯以为有盗寇侵扰京城,纷纷领兵赶来相救。不料,周幽王的侍者却对他们说:“没有什么盗寇,诸位辛苦了!”诸侯才知被周幽王戏弄了,愤愤不平地离开了京城。褒姒看诸侯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不由大笑。

褒姒生了伯服之后,周幽王废掉申后,改立褒姒为王后;废掉太子宜臼,改立伯服为太子。遭到废黜的宜臼,只得住到了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对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满怀忧愁,写了—首名为《小弁》的诗,抒发自己的心情。诗的第三节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离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意思是,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一定要毕恭毕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谁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谁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处找寻?

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的军队进攻镐京。周幽王下令点燃烽烟,受骗的诸侯都不再派救兵前去救援,西周灭亡。

无论在生活或工作中,想要立足于社会之中,没有基本的礼仪是不行的。更何况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化分工越加细密,基本的礼仪已经成了自身素质的一个体现。德国有一句谚语叫“脱帽在手,世界任你走”。有礼节不一定总能为你带来好运,但没有礼节却往往使你与幸运擦肩而过。或许不经意的一个行为,随手捡起路旁的香蕉皮、与人通话中保持微笑、时刻保持自己干净整洁,便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饰细微的缺点;又或许不经意的一个举动,随地吐痰、出言不逊、耀武扬威,都会让别人对你产生反感,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就此大打折扣。所以,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走得更远、更好,就要时刻注意保持礼节,以一种“毕恭毕敬”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一切。

借花献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引自】元·萧德祥《杀狗劝夫》和《过去现在因果经》

【释义】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智慧点评】

很久以前,有一个修行人,大家叫他“善慧菩萨”。他为了拯救众生,给自己制定了六种行为准则:用布施度贫穷,用持戒防止恶行,用忍辱化解嗔恨心,以精进对治懈怠,以禅定对治意念散乱、心不集中,以智慧破除愚痴。

有一天,善慧菩萨在前往莲花城的途中,见到很多修行人聚在一起,交头接耳。于是,他上前恭恭敬敬地和大家打招呼,才知道原来是莲花城正准备迎接燃灯佛。百姓们击鼓唱歌,跳舞狂欢。国王下令平整所有道路,买断所有鲜花,所有人都要在国王之后才能向燃灯佛献花跪拜。善慧菩萨听说了这个消息,欣喜万分,告别了众人,快速地奔向城里。

到了城中,他跑遍各个花店,却一束花也买不到。正当他为此而发愁的时候,一位端庄秀美的宫娥出现在他的面前,手中捧着插有七枝莲花的瓶子,花瓶上还蒙着一块黄丝绸。于是,他连忙上前施礼道:“施主可否将你的莲花借我几支。我向你借花会给你钱的,我将身上的500个银币全都给你,只要借我五支莲花就好,可以吗?”宫娥说:“看你文质彬彬,却穿着破旧的鹿皮衣;苦着自己,却舍得花那么多钱来借莲花,到底是为什么啊?”善慧菩萨说:“能够亲眼见到佛祖,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宫娥被他的诚心所感动,于是答应给他五支,另外两支则请善慧代她献给燃灯佛,并要善慧答应在他未得道之前,要生生世世娶她为妻。

善意菩萨终于见到了燃灯佛,将花献给燃灯佛。他的恭敬和虔诚为大家所赞叹,燃灯佛给他授记,告诉他在无量劫后必可成佛,号为释迦牟尼,而借花给他的宫娥就是释迦牟尼成佛前的妻子耶输陀罗的前身。

所有的人都渴望拥有成功,但对于没有生在富贵之家、权力之邦的人来说,成功一定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首先要从生活的低谷之中走入世人生活的平凡之路,然后才能一步步地开始向成功之峰攀登。每个人都渴望掌握“芝麻开门”的咒语,但它毕竟太过遥远了,伸手可以触及的便只有“借花献佛”,借助外部的力量来达到目的。

借花献佛,会让人节省很多时间、精力,并事半功倍。在人生奋斗的风风雨雨之中,要懂得充分利用这个“借”。刘备借到荆州,帮助他成就了大业;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使他们师徒顺利通过火焰山……牛顿说:“如果我所见到的比笛卡儿要多点儿,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借助前辈和伟人的智慧和力量来发展自己,这就是成功之道。如果你不是巨人,那就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虽然还是成不了巨人,却可以看得更远、看得更多。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之人,一个胸怀大志之人,一个不屈不挠之人,你终会找到一些出色的人,请他们助你一臂之力。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引自】《论语·子罕》

【释义】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或是盲人时,即使对方年少,也一定要从他的坐席上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则一定会改步快行。

【智慧点评】

以礼待人,不以对方的身份、地位而有所不同。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戴孝的人,他们是遭遇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表示尊敬。你不要打扰他们太久,不要惊扰了他们的伤痛,你应该悄悄地从他们面前经过。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敬。如果我们都具备了这样的道德观念,相信终有一日会真正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

我们对于那些比自己富裕的人、比自己社会地位高的人、比自己有名的人容易表现出自己的尊敬之意,而对于那些比自己贫穷的人、比自己社会地位低的人、比自己学问低的人,不容易表达自己的尊重之意,这是值得我们反省的。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引自】《论语·乡党》

【释义】乡亲们的饮酒仪式结束时,(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智慧点评】

这种“尊老”的精神当然还体现在其他的场合。

尊老、敬老不仅是一种孝道,更是一种礼仪。这种礼仪在今天仍值得我们继续保持和发扬,不管是聚餐、座谈,还是观看大型晚会……在散场前都应该让老年人先离场。

“老”的含义在古代比较单纯,仅指年龄而已。在今天,则除了年龄之外,还包括阅历、资历等许多东西。比如说,尽管两个人年龄差不多,但是你比我进这个企业早,对我来说,你就是我的前辈,你对这个企业的贡献就比我大,我就应该尊重你,这是在平等的彼此尊重的前提下更高一层次的尊重。

西方文化是让女士先行,东方文化是让老人先行。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这种优良传统。

不学礼,无以立

【引自】《论语·季氏》

【释义】不懂得礼仪、礼貌,就难有立身之处。

【智慧点评】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没有基本的礼仪是不行的。更何况在当今的时代,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的职业礼仪成了展示行业服务的窗口。

职业礼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象化。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对礼仪都有不同的要求,但共同的规律是不变的。比如,餐饮业的礼仪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其共性:热情服务,待客周到等。但每一饭店又有自己的人员情况和文化理念,所以又有所不同。

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切记这一点,更要做到有的放矢。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职业装束就是这一点的体现。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引自】《礼记·曲礼》

【释义】人有礼仪规范就会和谐,没有礼仪规范就会有危害。

【智慧点评】

在生活或工作中,若不想遭人嫉妒乃至怨恨,最好的行为便是“凡事以礼为先”。也许你不经意的一种行为,随地吐痰、出言不逊、耀武扬威……别人都会对你产生反感会对你留下不好的印象,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就会降低。

德国有一句谚语叫“脱帽在手,世界任你走”。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走得更远、更好,就要时刻注意保持礼节。

礼,不妄说人,不辞费

【引自】《礼记·曲礼》

【释义】礼是不能随随便便取悦于人的,也不可说多余的话。

【智慧点评】

礼仪的教育就好比是宝剑的砥砺,材质再好的人,也需要进行打磨。所以,如果不刮去它表面的生涩,不砥砺它的锋刃,那么这把剑连绳子也割不断。在我们的身边,总会有这样的一些人,为了获取朋友的好感或是得到上级的肯定,经常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说什么,结果被别人所忽视,在朋友和上级心目中的地位也不会很高。还有一些人,他们喜欢向别人倾吐苦水,无论是情感危机,如失恋、婚变、工作危机,如工作上不顺心,对老板、同事有想法,统统向别人坦露。虽然这样的交谈可以让你们亲密无间,但时间一长就会令人感到乏味,何况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能够严守秘密的人很少。

说话要守“礼”,既要在尊重他人意见的同时说出自己的心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要把握说话的内容和分寸。没有礼,一个人的语言再优美动听,也不过是不可触摸的空话。

〉歇后语智慧〈

抱着擀面杖当箫吹——一窍不通

“一窍不通”这个词语出自《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意思是纣王不仁,心窍是被封闭着的,所以他安于为恶,把比干杀了。孔子说,如果他的心能有一窍是开的,他就不会杀比干了。于是后人就用“一窍不通”来形容一个人的昏庸糊涂。人一方面要谦虚,免得自己一窍不通还不可一世;一方面要自强不息,不断学习。

半天里响鞭炮——放空炮

放空炮是发射出去的炮弹未击中目标,比喻说话未达目标,也就是所谓的说空话大话。放空炮有时候是作为一种策略,那自然无可非议,但有时确实肚中无货,硬要扯着嗓门说大话,“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那就不应该了。做事应该说到做到,如果做不到,那就不要去说,说了而做不到又有何意思?不但自己丢了面子,而且还会遭到别人的嘲讽。

〉名句集锦〈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一味恭敬而不用礼来做指导就会疲劳,小心谨慎而不用礼来做指导就会畏惧,勇敢无畏而不用礼来做指导就会作乱,心直口快而不用礼来做指导就会尖刻。

·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

把礼仪当做羽翼的人,用礼仪的教诲在世上施行。

·高者不说,说者不高。

意思是谦虚的人总是不愿意夸耀自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好东西,不用自卖自夸自然有人欣赏。

·满招损,谦受益。

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虚是对人有益的。

·志不可满,傲不可长。

人不要傲气太重。

·不怕不足,只怕满足。

人要积极进取,不满足是进取的动力。

·谦虚日久人人爱,骄傲日久人人憎。

谦虚的人时间长了会受人爱戴,骄傲的人时间长了会受人厌恶。

·水深河寂静,博学人谦逊。

学识渊博的人反而很谦虚。

·平易近人,人必归之。

性情平和,态度可亲,使人容易接近,人心所向。

·孔夫子搬家——迁书(谦虚)

孔夫子不耻下问,确实很谦虚。

·拉马不骑——过牵(谦)了

形容过度谦虚。

·服美动目,行美动神。

衣装服饰华美只能使人注目,行为美好才能令人敬重。

·礼让一寸,得礼一尺。

(你)对人礼让一寸,受人礼让一尺。比喻以礼相让,事虽微而获益必大。

·人不徒贵俭,而贵不礼。

人不仅注重节俭,还要注重礼节。

·礼之至者无文,哀之深者无节。

最高的礼节没有一定的仪式,最深重的哀悼没有一定的法度。

·礼有经,亦有权。

礼节有常规的,也要有变通。

·将求于人,则先下之,礼之善物也。

将要对别人有所求,就首先要谦恭自抑,这在礼节上是善于处理事务。

·人恶礼不恶。

别人不以礼待我,我仍以礼待他。

·让,礼之主也。

对他人恭敬、谦让,这是礼仪中最主要的内容。

·礼者,人道之极也。

礼仪,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做人没有礼节就不能生活,做事没有礼节就不能成功,治国没有礼节国家就不能安宁。

·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

学习礼仪往往在富足之时,产生盗窃往往始于贫穷之际。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仓库充实就能懂得礼貌,衣食充足就能感知荣耀和耻辱。

·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待贫贱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

对待富贵之人,有礼貌不难而难于事事得体;对待贫贱的人,有恩惠不难而难于处处有礼。

·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

过分亲昵就会态度怠慢,过分庄重就不会彼此亲近。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有了谦让的心,正是重视礼仪的开始。

·轻则寡谋,骄则无礼。

轻佻的人缺少谋略,骄横的人没有礼节。

·恭敬之心,礼也。

对别人恭敬、尊重,是礼的表现。

·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

不仁的事不干,不合礼的事不做。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乐事做得好了人心无怨,礼事做得好了则人无所争。

·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在家不会接待客人,出去后才明白(自己)很少成为主人。

〉成语集锦〈

*谨小慎微

谨、慎:小心,慎重;小、微:细小。过分小心谨慎,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去做。

*修心养性

修心:使心灵纯洁;养性:使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不求闻达

闻:有名望;达:显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超凡出世

超越凡俗,脱离尘世。

〉汉字集锦〈

“尺”字智慧

清朝康熙年间,张廷玉任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桐城老家的旧宅与吴家为邻,中间有一块空地以供交通之用。后来吴家建房要占用这块空地,张家不同意,双方闹得不可开交。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张廷玉,要求他出面干涉此事。张廷玉给家里的回信只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家人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也让出三尺地,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

关于“尺”的确定众说纷纭,《说文解字·尺部》:“尺,十寸也……从尸,从乙。”许慎认为“尺”是在“寸”的基础上确定的。有的人认为一为一尺,一就是张开手,拇指与食指间的距离;有的人认为拇指与小指间的距离为一;有的人认为古人以男子的臂长为标准,确定下来的长度单位叫“尺”,这一长度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尺”的长度大致相当。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尺”的长度的确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体有一定的关系。

“尺”对“寸”来说是长的,因而“尺”有时比喻长的东西。如《楚辞·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尺”对于“丈”来说仍算短的,因而“尺”又用来比喻短小或狭小。如《孟子·公孙丑上》:“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意指(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是纣王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归纣王所管。

与“寸”相比,“尺”代表的是长;但与“里”相比,“尺”就显得短了,毕竟“咫尺”并不等于“千里”。人们心中总是会有一种完美的倾向,因而,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全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们希望自己是各个方面的全才,希望自己使用的东西一件可以顶十件,希望吃的食物可以同时拥有所有的营养成分……但毕竟人的精力有限,一件件地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要远比奢望完美的一切来得更真实。

〉国粹精选〈

《论语》

春秋时期,鲁国为了兴国强邦,特意制定了一项策略,如果遇到鲁国人在外为奴,可以拿钱为他赎身,为之赎身的花费可由国家报销。因为这样的举措,使数以千计的鲁国人得到了自由,返回乡里重新开始耕作。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做子贡,他在帮一奴隶赎身以后,当众撕毁了赎身票据,表示不愿增加国家负担。子贡本以为孔子会因此表扬他的道德高尚,没想到反而遭到了孔子的斥责。孔子说:子贡的这种做法看似道德高尚,实际上却是将国家制定的让国人返乡的仁政逼入了死角。因为你擅自提高了道德的标准,让想为别人赎身的人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既难以承担赎买费用,又以去报销为辱,于是只有干脆不去赎买奴隶了。

这是《论语》中的一个故事,它将道德与仁政的关系说得非常明白,即拔高道德标准,会使得道德被边缘化。这种睿智的故事在《论语》里比比皆是。其中有很多,即便放到今天依然是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好故事,对今人有着非常深刻的启发和影响。《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它首创语录之体,事实上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在这本书里,作者们以生动简洁的笔触,忠实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是儒家经典智慧的集大成者。

同一本书,不同的人解读,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从《论语》里有人看见了政治思想,也有人看出了道德观念,还有人看出了交友原则。这也是《论语》之所以具有无穷魅力的理由。事实上,《论语》里最出彩的,应该是其中的为人处世的智慧。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了为人处世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告诉人们要正直磊落;“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中的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不正是我们如今很多人缺乏的吗?“吾日三省吾身”又体现了孔子追求完美、注重自身全面发展的思想,等等。这些以“仁”为本的做人品格和处世态度,在今天看来,恰好是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的基础。所以重温《论语》经典,意义非凡。

《孟子》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游说之风非常盛行。很多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而且善于运用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

一次,孟子对宋国人句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君主吗?我告诉你怎样游说: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句践问:“怎样才能安详自得呢?”孟子答道:“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失意时不离开仁义,显达得意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仁义,士人就能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王道,民众就不会失其所望。古代的士人,得志时把恩惠施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就独善其身,显达就兼济天下。”以辩论的形式来反映治国修身的道理,是《孟子》惯用的手法。《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书中主要反映了孟子的思想。该书主要探讨了个体、社会、天人问题,分别回答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天的关系。孟子追求的个体人格的完善、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个体、社会、天人三者之间的和谐,是《孟子》一书的主要内容。

与《论语》不同,《孟子》在提出“修齐治平”的观点后,进一步提升了“仁爱”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体现了君民之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这种仁爱,不仅拉紧了彼此的情感纽带,也大大减少了各种利益之间的纠纷和摩擦。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喊着人际关系难处理,其实是我们对别人关心太少,缺少真诚。如果说人际关系是拉紧的履带,那么仁爱就是减少摩擦的润滑剂。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人人都能在自己的内心中体会角色的互换,在做事情时尝试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就不会整天只想着自己,处处计较个人的得失。

《楚辞》

战国时期,楚国和秦国争夺霸权。楚怀王很器重屈原,但是屈原的主张却屡屡遭到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使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后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着生命危险进王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遵守与秦王的约定,如期赴会,但是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楚襄王仓皇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异乡和郢城被秦兵攻破的噩耗后,悲痛万分,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汨罗江。

屈原的尸体淹没在了汨罗江的滔滔江水之中,可是他的精神却永远流传了下来。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楚辞》中读出诗人当时的情怀。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诗体。它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现今社会,很多人把屈原看做“愚忠”的代名词,认为他直言进谏,就是不懂得怎样迎合上司,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他的投河,也是因为顽固不化,不懂得变通。这样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我们学习屈原,是因为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意识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尤其侧重于后者。尽管历经波折,精神上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可是他却能一直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坚持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不放弃,并用自己的一生写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绝唱,这是屈原精神中最难能可贵的。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们,也许早已远离了颠沛流离,也无法切身感受国破家亡的苦痛,但是对于真理的追求,坚持对真理的信念,却是我们应该一直铭记于心的。

第二章 仁义为重——万事莫贵于仁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引自】《论语·里仁》

【释义】君子知道的是义理,小人知道的是私利。

【智慧点评】

对于义和利的态度,是孔子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在孔子眼中,道德高尚的君子重义而轻利,道德败坏的小人重利而轻义。前者受人尊敬,而后者却让人生厌。

小人唯利是图。他心无旁骛,不顾一切地逐利而行,甚至为盈六欲而隐七情,为平欲壑,不择手段,不知廉耻,置一切道义于不顾,头尖尖的,寻找利益的气息,一路钻营。小人凡事以利的角度出发,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心里还能顺畅;一旦稍有差错,最容易产生怨恨心理,认为周围的人在与自己作对。而在君子眼中,仁义重于金钱,当朋友需要资金周转时,即使自己囊中羞涩,也会竭尽全力帮助朋友。

孔子把“义”与“利”分别开来,并以此作为衡量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其良苦用心就是要让我们重义而轻利,不要唯利是图,不要只知道一心追求利益而舍弃道义。

见利思义

【引自】《论语·宪问》

【释义】面对利益时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的要求。

【智慧点评】

利,是人之所欲。人要生存,要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就不能没有对利的追求。人还要求不断改善生存条件,过更好的生活。这都是人之常情。但是,对利的追求,应该受到一定的制约,应当不失德义。如若我们取了不义之利,则心不安,受之有愧;而且他人不服,法也不容,甚至后患无穷。宋代陈普说:“利出私情害万端,义循天理乐而安。”为了眼前一时的不义之利,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身败名裂甚至惹来杀身之祸。

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德义于不顾的人,是有失人格的人。这类人定会为人所不齿,遭人唾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见对自己有利的事,可多考虑一下义的方面。“义”就是“宜”:看看这个利是不是合理、合情、合法。

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引自】《论语·子罕》

【释义】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

【智慧点评】

如果无意中得到一块稀世珍宝,你会怎样选择呢?是交公还是据为己有,抑或以高价卖给他人?古时人们多以“待价而沽”作为自己的筹码,只要价钱合理就出手,现在的人们依旧遵循这一潜规则。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如果藏之深山或束之高阁,即使再好的东西也会失去其价值。

可是在作出利益的选择时,我们也要慎重考虑是否符合“义”。于家人、于朋友、于社会是否公平?这一行为是否伤害了你们之间的感情?其实,追求利益是人之常情,只要符合道义。否则,你不免受到法律的制裁、道德的谴责。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引自】《论语·阳货》

【释义】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智慧点评】

关于勇敢,不同文化修养的人和不同年龄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对于小孩来说,只要是别人不敢做的,有人敢去做,就会被认为是勇敢的。长大后,对勇敢的理解有了变化,敢于去做有危险性的事被认为是勇敢,并且所做事情的危险性越高代表其越勇敢。孔子则认为,能够不顾一切地维护义的人才算是勇敢,这其中,能因为不义而感到羞愧的也算是勇敢,即“知耻近乎勇”。

一个人的勇敢如果不是为了维护正义,那就是匹夫之勇,是不值得尊敬的,因为那样的勇敢只能是一种暴力,一种违法乱纪的野蛮行为。用自己的勇气去偷去抢,那不是真正的勇士,是对别人生命和自己生命的一种践踏。一个真正勇敢的人在面临贫苦和苦难时,始终坚守“义”,不会因环境的影响而动摇。

放于利而行,多怨

【引自】《论语·里仁》

【释义】为追求自己的私利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智慧点评】

追求利不仅指追求钱财、物品、升官,凡对自己有好处的利都追求。然而以谋利为根本动机,以追逐利润为首要目的,对人心、对社会都具有极强的腐蚀作用。奸商囤积居奇,不法生产者制造伪劣商品,股票投机者希望一夜之间变为暴发户,以及全民经商、全国炒股,都是利欲腐蚀人心与社会的表现。因为利是生命中原始的占有冲动,往往会不顾人间道德去侵害他人与社会。

人在社会上,一举一动,凡对自己有利的才去做,没有利的就不去做,这种人在社会上难以立足,只会招怨。因此,早有先见之明的孔子,提醒人们要清醒地认识极端自私的求利心理与行为对人心、社会有腐蚀作用。

我欲仁,斯仁至矣

【引自】《论语·述而》

【释义】我内心想到仁,仁自然就会来。

【智慧点评】

许多人都知道仁爱很好,很值得去追求,但是一看到仁的标准有那么多,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孔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仁的标准虽然很高,但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任何人都有能力可以争取达到的一个目标。追求仁的修养,不是有没有能力的问题,而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学习和培养仁爱精神,可以从我们所接触的人开始,可以从每一件小事开始。“仁”并不是摸不着、看不到、很高远的,只要在观念上引发仁慈心,去爱别人,有爱心存在,就是仁爱,就可达于仁道。

仁不以勇,义不以力

【引自】汉·班固《汉书·高帝纪》

【释义】施行仁义,不能凭借勇猛与暴力。

【智慧点评】

仁义,常常被人们理解为“哥们义气”。如果一个人受到欺负,其他人则愤愤不平,出于“仁义”,对外人轻则言语辱骂,重则拳脚相加,甚至手拿棍棒、片刀追打。

生活中不能缺少勇,但是并不意味着处处需要勇、时时需要勇。勇是你走出困境的奋力一搏,是你迈向成功的基石。

朋友有难,需要你鼎力相助,但不需要你的勇猛与暴力,因为暴力是解决不了仁义问题的。

仁者不乘危以邀利

【引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释义】仁义之人不会乘人之危而取利。

【智慧点评】

“取之有道”的这个“道”在今天的主要内涵是“法律法规”,依法取利,就是可贵的“取之有道”。说到底,也是仁义之道——仁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于个人是这样,对于企业组织更是这样。否则,你的所得将是不“义”之财,不能长久,甚至会给你带来长远的伤害。

义利和合,义利兼顾,既知其分,又知其合,互相协调、制约,并使两者有一定张力,使人谋利时不忘义,以义制约、指导谋利,讲义时兼顾利,并由谋私利而推及谋公利,这是人生应走之路。

负荆请罪:知错改错,填平生命中的“水坑”

【引自】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负:背着;荆:落叶丛生灌木,高四五尺,茎坚硬,可作杖。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认错道歉,自请责罚。

【智慧点评】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文一武两个得力的大臣。武的叫廉颇,他英勇善战,多次领兵战胜齐、魏等国,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文的叫蔺相如,他有勇有谋,面对强悍的秦王能够临危不惧。他两次出使秦国,第一次使国宝“和氏璧”得以完璧归赵,第二次是陪同赵王去赴秦王的“渑池之会”,两次都给赵国争回了不少面子,秦王也因此而不敢再小看赵国了。于是,赵王先封他为大夫,后封他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廉颇对蔺相如很不服气。他想:蔺相如有什么能耐,无非是会耍几下嘴皮子,我廉颇才是真正的功臣呢!他对手下的人说:“我要是见到了蔺相如,一定要让他尝尝我的厉害,看他能把我怎么样!”这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他干脆装病不去上朝,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他还吩咐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的手下,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可是冤家路窄,一次,蔺相如出门办事,正碰见廉颇远远地从对面过来,蔺相如就叫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

蔺相如的手下气坏了,纷纷责怪蔺相如胆小,害怕廉颇。蔺相如笑一笑,说:“廉颇和秦王哪个厉害呢?”手下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蔺相如接着说:“我连秦王都不怕,还会怕廉颇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难免有一只要受伤,这就给秦国制造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所以,我宁可忍让一点儿。”

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他感到非常惭愧。一日,他裸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的家里去请罪。蔺相如连忙把廉颇扶起。从此,两人成了最要好的朋友,一文一武,共同保卫赵国。

廉颇不仅是一员猛将,还是一个勇士,一个勇于面对错误、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的勇士。古语有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知错能改,这是我们从小便接受到的教育,但因为面子的问题,很多时候,即使明知自己犯了错,还是很难主动去认错,更何况是像廉颇一样,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的家里去道歉。一味地回避自己所犯的错,是需要花费很大力气的,与其浪费这么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如直接为自己的错“埋单”,并将它看做一次深刻的教训。人总是在一次次的磕磕碰碰中长大的,错误只是一个小水坑,许多人都是被水溅湿过,才知道以后要小心地避开。所以,前进的路上犯错之后,要坦诚地接受并注意改正,之后的小水坑便会越来越少,前进的道路便会越来越顺畅。

君子慎独,勿以恶小而为之

【引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释义】掩: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智慧点评】

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还爱占小便宜。凡是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要弄到手,甚至是去偷也在所不惜。

有一次,他看见邻居门口新挂的铃铛十分惹人喜爱,这只铃铛做得十分精致,声音也很响亮,在很远的地方便能听见。于是,他动心了,他边走边想:怎么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他决定等到没人的时候,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它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铃铛一响,就会被人发现,那可就得不到铃铛了。该怎么办呢?他冥思苦想,始终也想不到一个好办法来,他的一个朋友帮他出主意说:“只要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到铃声了吗?”听了这个主意,他大受启发,他想:只要把自己的耳朵掩住,就听不见铃声了。于是,他自作聪明地用这个方法去偷铃铛。

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邻居家门前。他伸手摘铃铛,但是,铃铛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去了。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邻居家门口。他踩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就响了。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人们,众人纷纷披着衣服出来,想看个究竟。邻居走上前,当场抓住了偷铃铛的人。这个人看着大家奇怪地问:“我都把耳朵掩上了,你们怎么还听得见啊?”铃声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形状。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无论是在光天化日下,还是在阴暗的角落里,没有什么是可以瞒得过所有人的。当你想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要只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想想别人看到你的举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别再做那个“掩耳盗铃”的愚人了,也别再相信所谓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了,那些全都是骗人的,别再自欺欺人了,因为你只蒙得住自己的双眼。唯有站得正,行得端,你才能成为一个不被人诟病的大写的“人”。

〉歇后语智慧〈

拉胡子过街——牵须(谦虚)

谦虚的人胸怀像大海,接纳百川,永不满盈。香港首富李嘉诚,当年为了研究制造塑料花的技术,曾经去某个工厂里做一名普通的小工,勤勤恳恳,谦虚谨慎,终于掌握了全部流程,并因此赚了一大笔钱。如果他不谦虚,他就做不到这些。

拽着胡子过河——牵须(谦虚)过渡(度)

有时候谦虚过度等于讨厌。因为本来谦虚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而学习的目的就是获得本领,然后学以致用。然而学到本领以后,该出手时不出手,过度谦虚,真是国人皆曰可杀,就犯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可恶罪”了。

半道上捡个喇叭——有的吹啦

“吹牛皮”的说法来自于皮筏。人们在屠宰时,先设法剥下羊或牛的整张毛皮,然后经过一系列工序,使之变得松软后用细绳将其缝扎成袋状,只留一小孔,待吹足气后将小孔封紧,然后再以木板条将数个皮袋串绑起来,皮筏即告做成。在古代,人们没有打气筒和气泵之类的东西,要想给皮筏充气,办法只有一个——用嘴吹。羊皮袋体积小,可以用嘴直接吹起。但即便是羊皮袋,一般也只有体格非常健壮、肺活量很大的人才能吹得起。而牛皮袋子由于体积过大,直接用嘴是吹不起来的。因此,在黄河上游一带,如果有人说他能吹起牛皮袋子,就会被人们认为在说大话;而那里的居民在不耐烦别人的夸口言行时,也往往会对其说:“你有本事就到黄河边上去吹牛皮好了!”久而久之,“吹牛皮”就逐渐成了“夸口、说大话”的代名词,并逐渐流传开来。

〉名句集锦〈

·念己之短,好人之长,近仁也。

常常想到自己的短处,喜欢别人的长处,这就接近仁爱了。

·仁为众善本,贪是诸恶源。

仁爱为众多好事的根本,贪欲为各种坏事的源头。

·仁者,爱人。

爱他人就是仁。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以爱自己的心爱别人,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仁德之人天下没有敌手。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通晓高深的道理,小人通晓低级的道理。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有志的仁义之士,没有为求生而伤害仁德的,只有牺牲自身来成就仁义的。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有道德的人不损人而利己,有仁德的人不害人而求名。

·穷鸟入怀,仁人所悯。

无处容身的鸟投入人的怀抱,有仁爱之心的人定会产生怜悯之情。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开端。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仁莫大于爱人,知莫大于知人。

仁爱,莫过于爱众人,智慧,莫过于了解人。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

仁爱的人享受仁义带来的快乐,智慧的人发扬仁义,害怕负罪的人勉强履行仁义。

·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贤达之人不在乎富贵,仁爱之人不在乎长寿。

·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借着别人的力量获得成功又把别人踩下去,这是不道德的。

·见义敢为,不计祸福。

见义勇为,不去计较祸福。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德的人不忧愁,明智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人人都有不忍心干的事,把它推及他所忍心去干的事上,就是仁,人人都有不肯去干的事,把它推及他所肯干的事上,就是义。

·君子有勇而无义则乱,小人有勇而无义则为盗。

君子只有勇而无义,便会作乱;小人只有勇而无义,(无力造成祸乱)则会做盗贼。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他所爱的人。

·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

一个人能把不想害人的心理扩展开去,仁就用不尽了,一个人能把不愿扒洞翻墙(行窃)的心理扩展开去,义就用不尽了。

·以仁为富,以义为贵。

以仁爱为人生最大的财富,以忠义为人生最珍贵的品质。

〉成语集锦〈

*自以为是

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说一不二

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形容说话算数。

*固执己见

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桀骜不驯

桀:凶暴;骜:马不驯良,比喻傲慢。性情暴烈不驯顺。

*冥顽不灵

冥顽:愚钝无知;不灵:不聪明。形容愚昧昏庸又顽固不化。

〉汉字集锦〈

“郑”字智慧

汉朝时有一位大学者,他家里的奴婢都读书。有一次,一个婢女犯了错,惹得大学者发怒,便训斥了她几句。但是她为自己辩解,惹得大学者更加愤怒,就把她拖到了泥中。这时另外一个婢女走了过来,看见这一幕,就问泥中婢女:“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诉,逢彼之怒。”这位大学者,就是郑玄。郑玄可称为郑姓中最大的学问家。

因为这个含有“耳朵”的姓,还有了一个笑话。说有个文书,写字时常混淆结构,把字写错。有一次把陈字的“耳刀”写在右边,被长官打了二十大板。于是文书误以为凡是“耳刀”都应当在左边,书写“郑”字时就将“耳刀”放在左边,不料又被责打二十大板。后来,有个姓聂()的托他写张状词,文书大声叫苦:“我因写两个‘耳’字(偏旁‘耳刀’),一连被打了四十大板,你有三个耳,若是给你写状词,岂不是送掉我的性命?”

耳朵在右边,表示国家;在左边,表示城邑。作为姓氏,其来源据说是出于姬姓。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弟弟姬友于“郑”,建立了三等诸侯国。姬友即是郑桓公。郑桓公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他的儿子郑武公在周平王东迁之后,帮助其巩固了东周政权,因此被封赏了一块新的土地,建立了新的郑国。从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后来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遗族散落在河南诸地,为了纪念故国,纷纷改姓为郑。

“郑人买履”这个成语,讲的是一个郑人宁愿相信测量脚的绳子,也不愿用自己的脚去量一下鞋的大小。故事让人忍俊不禁,却也让人看到了一个死板的人。《易经》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生必须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突破定式思维,才能让一切都变得更容易、更简单。林肯说过:“我从来不为自己确定永远适用的政策。我只是在每一具体时刻争取做最合乎情况的事情。”从那个已经约定俗成的“框架”中跳出来,别让那个已经量好的“尺码”,成为前进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沈”字智慧

史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准备修城门,这时有一个富商来拍马屁,声称愿意助修城墙。皇帝准奏后,此富商便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修好后,此富商提出,因为自己助修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所以作为荣耀,希望可以由自己犒劳三军,没想到朱元璋却动了怒,说:此人匹夫一个,竟敢犒劳天下军民,杀。幸亏马皇后求情,才免于一死,将他远远地发配到云南了事。这个人,就是明初巨富沈万三,他应该是沈姓中最富有的一个。

“沈”,看这个字的甲骨文,它是个象形字,左右两边是河道,中间是戴着枷锁的人,还有水花——意思是将戴着枷锁的人扔到河里。做什么呢?沉水祭神。这个字在甲骨文里有一番演化,河道中间先是牛,后来变成羊,最后成了人。这个字形的演化也反映了历史的演变。这个字的右边部分——戴着枷锁的人,后来便演变成“沈”字的右半部分,“沈”字由此产生。

作为一个姓,沈姓来源于姬姓。西周初期,大行封建,分封的诸侯国中有沈国,最初受封的国君是周文王的孙子季载。其后世子孙便以国为氏,产生了沈氏。

一个“沈”字,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一个历史阶段——将人当做祭品,扔到河里去祭神。不尊重生命,不重视人的价值,视人命如草芥,视杀人如儿戏。这个历史阶段,已经渐行渐远了。生命是最宝贵的,如果没有生命,一切都会丧失意义。我们不但要尊重别人的生命,也要尊重自己的生命,积极生活,热爱生命,努力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体现生命的价值。

〉国粹精选〈

汾酒

从前,在汾河岸边,有个名叫“杏花坞”的小村庄。那里的人都以酿酒为生,世代相传。林中酒旗高挂,酒肆林立。其中一家酒店因店主人辛勤劳作,童叟无欺,很得饮者称道。

一年冬天,天寒地冻,村里来了一个衣衫褴楼的老道。店主人见他可怜,就舀了一大碗酒给他喝。那老道接过酒,一口气喝干了。喝罢,他感激地点头笑了笑,抬脚便走。店主人的儿子见他分文未给,十分恼火,便追上去讨问酒钱。店主人制止儿子说:“算了,让他走吧!”

第二天,雪下得很大。一位白衣、白冠、白发的“雪人”踉踉跄跄地闯进店来,店主人仔细一看,认出是昨天那个老道。见他都快冻僵了,忙将他扶进屋里,吩咐老伴快去烫酒热菜。一会儿,酒菜端上来了。老道一气儿喝了三大碗酒,醉倒了。店主人喊来儿子,把他搀扶上炕,端汤喂水,一直守候在他身边。老道醒来后,十分感激。店主人怕他摔倒,双手搀他出了店门。经过门前水井时,老道问:“做酒就用这井水吗?”店主人点头说:“是。”一阵冷风吹来,酒香就从井里飘散开来,井里的水变成了芬芳郁冽的美酒。消息传开后,人们纷纷赶来观看,都说这是一口神井,方知那老道是仙人下凡。从此酒店得名醉仙居。

几年以后,店主人去世了。他的儿子好吃懒做,对客人十分刻薄。一天,那老道又来到“醉仙居”,店主人的儿子见财神临门,忙摆出好酒好饭招待。老道问他生意如何,他却叹气说:“生意虽好,井水能变酒,可没有酒糟喂牲畜了。”老道一听,觉得他太贪心了,十分生气,就把井里的酒又变回了水,并留诗一首:“天高不算高,人心高一梢,井水当酒卖,还嫌没酒糟!”店主人的儿子自知好吃懒做生活不下去,只好动手亲自做酒。从此,他渐渐改掉了吝啬贪财、好吃懒做的毛病。说也奇怪,用这井里的水做出的酒,又变得香绵可口了。

汾酒与五粮液、茅台是我国三大名酒。山西汾酒是我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工艺精湛,源远流长,素以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回味悠长特色而著称,在国内外消费者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汾酒有着4000年左右的悠久历史,历史上,汾酒曾经过了三次辉煌。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被载入二十四史,使汾酒一举成名。晚唐时期,大诗人杜牧一首《清明》诗吟出千古绝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汾酒的二次成名。1915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甲等金质大奖章,为国争光,成为中国酿酒行业的佼佼者。

“逢酒必喝,喝酒必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汾酒的群众基础。其实汾酒历来就为人们所喜爱,由此可见山西酿酒和酒文化的厉害。山西汾酒之所以这么多人喜爱,是因为它的纯正。纯粮酿造,味道适中,不辣不淡,不浓不烈,既无别的酒那种浓妆艳抹,也不是白水那样索然无味,它介乎其中,淡梳轻妆而得其纯正。其实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就比如打扮,太艳了难免会让人作呕,不打扮又显得土气,轻妆淡抹正好能把一个人的美丽体现出来。做事情也是这样,太嚣张了,难免会让人因其夸张而感觉太假;默默无闻,则又让人怀疑是否实力不济。只有恰到好处地保持纯正,别人才会给予你最大的信任,事情才能做得更好。

白酒

按酒香分:可分为酱香型白酒,以茅台酒为代表;浓香型白酒,以泸州老窖特曲、五粮液、洋河大曲等酒为代表;清香型白酒,以汾酒为代表;米香型白酒,以桂林三花酒为代表;其他香型白酒,主要代表有西凤酒、董酒、白沙液等。

按酒度的高低分:高度白酒,这是我国传统生产方法所形成的白酒,酒度在41度以上,多在55度以上,一般不超过65度;低度白酒,采用了降度工艺,酒度一般在38度,也有的在20多度。

按所用酒曲和主要工艺分类:大曲酒,小曲酒,麸曲酒,混曲法白酒,其他糖化剂法白酒。

啤酒

根据麦芽汁浓度分类:低浓度型,中浓度型,高浓度型。

根据酵母性质分类:上面发酵啤酒,下面发酵啤酒。

根据啤酒色泽分类:黄啤酒,黑啤酒。

根据灭菌情况分类:鲜啤酒,熟啤酒,风味啤酒。

第三章 孝敬之道——百事应当孝为先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引自】《论语·里仁》

【释义】父母在世,子女就不应该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也必须有正当的去处。

【智慧点评】

现在看来,并非只要父母还健在,儿女就不能离家求学、创业,只是说,父母年迈没人照应,子女远游他乡时必须把父母安顿好,让父母衣食有着,这便是孝子之道。

离开了父母,不在父母面前尽孝,虽然对父母有所安顿,让父母衣食无忧,但仍要时时刻刻牵挂着父母,将对父母的爱心与孝心深系于怀。父母的衣食、起居、心情都应该是儿女牵挂在心的,不要让牵挂成为父母对儿女的单相思。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无论是身体还是心态都大不如从前,眼睛花了,腿脚不灵便了,甚至一些平常小事他们都觉得自己做不好了,此时,儿女便成了他们可以依靠的大树。

当父母年老时,儿女便成为他们的依靠。即使儿女认为走出家乡作出一番成绩才能更好地孝顺父母,也应当在出远门时,让父母有所养,安顿好父母。

吃尽味道盐好,走遍天下娘好

【引自】罗旋《梅》十五:“‘吃尽味道盐好,走遍天下娘好’,看来还是共产党好,我,我一家准备搬回雷坪来住。”

【释义】意为味道中没有比盐味更重要的,天下的人没有比娘待自己更亲的。

【智慧点评】

太史公曰:“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就像小时候摔倒了,第一时间就会哭喊“妈妈”。因为母爱是世界上最可信任的爱,母亲是世界上最爱自己的人,母亲对自己的爱,是最浓厚和最无私的。就像一个故事里所说的,一个孩子生病了,需要母亲的心脏做药引子,母亲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心脏挖出来给了他。当他捧着母亲的心脏急急去找医生的时候,不慎跌倒在地,这时母亲的心焦急地叮嘱他:“孩子,走路要小心啊……”

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走遍天下,还是娘最好。

儿不嫌母丑,犬不嫌主贫

【引自】《杀狗记》第十六折:“‘儿不嫌母丑,犬不嫌主贫。’我员外不知为何把小官赶将出去。”

【释义】自家人之间不会互相嫌弃。

【智慧点评】

现在不少人抱怨母亲的形象不够光鲜,嫌弃她不够有能力,不能给自己提供一个显赫的家世,不能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等等。本质上是望母为凤,以便托庇翼下,做一只坐享其成的笨鸟。须知,母亲是世界上对自己最真的人,给你一分钱的母亲与给你十万块的母亲,其手里的钱币都是浸满了汗水和母爱,她们的爱在重量上都是相等的。

儿行千里母担忧

【引自】梁斌《红旗谱》:“嗯!常言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你娘虽说死了,还有我,还有你姐姐哩!心上牵你,孩子!”

【释义】母亲时刻惦记出门在外的孩子。

【智慧点评】

每一个母亲,自从她的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天起,她对这个孩子的关注和担心就会延续到她自己生命的结束。这似乎是一种天性,所以作为子女,不要责怪母亲的唠叨和牵挂,要知道孩子是从她们身上掉下来的肉,她们对这些已经离开的原本是她们身体的一部分的骨肉,关注程度甚至高于她们自身。所以每个人要常回家看看,常给母亲打电话,让母亲知道你很好,让母亲安心,并且为了母亲要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要知道在古时候,父母在是不远游的,现在尽管不再讲究这个,但是当男儿志在四方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了家中老母,她们每天都牵挂着儿女。为了母亲的微笑,儿女应该好好生活。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牛马

【引自】《渔樵记》第三折:“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牛马。”明·戚继光《练兵实纪》卷九:“今吾为将者,毋用心于货利,毋百计以求债,毋为儿孙作马牛。谚云:‘儿孙自有儿孙福。’又云:‘天不生无禄之人。’

【释义】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应由他们自己去创造,父母不必为他们操劳费心。

【智慧点评】

历史上有些皇帝,为了稳固儿子的皇位,可谓机关算尽,费尽心机。汉武帝为了防止后宫乱政,杀害了无辜的钩弋夫人,然而他的儿子刘弗陵并没有长享帝位,年仅21岁就死了。朱元璋为了稳固后世子孙的皇位,不惜滥杀无辜,屠尽功臣,并且殚精竭虑,设计出藩王制度以保证国家稳定,结果太子短命而死,儿子、孙子又同室操戈,事情完全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雄才大略的皇帝尚且如此,普通人又怎能保证儿孙的幸福?还是放手任儿孙们自己去闯荡,寻找他们自己的幸福吧。

家有一老,黄金活宝

【引自】谢觉哉《不惑集·爱父母》:“有句老话,‘家有一老,黄金活宝’,在这社会大改革的时候,老人的意见不可能都对,但在某些方面仍是‘活宝’!

【释义】家里有个老人,非常宝贵。

【智慧点评】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见,怡然自乐的,一般只有老人和孩子。俗话说老小老小,人老了就像小孩一样,平添一份天真奇趣。放着一个老小孩在家里,既尽了孝道,又开心有趣,何乐而不为?有人把老人视为负担,恨不得将其弃之山野而后快,无论从道德和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都是愚不可及的。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引自】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卷九《警世格言》:“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亦作“养儿待老,积谷防饥”。《警世通言》第二十二卷:“自古道:‘养儿待老,积谷防饥。’你我年过四旬,尚无子嗣。光阴似箭,眨眼白头。百年之事,靠着何人?”亦作“养小防老,积谷防饥”。《裴度还带》第三折:“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养小防老,积谷防饥。”

【释义】养儿子是为了防备年老时无人照顾,积屯粮食是为了防备饥荒。

【智慧点评】

生老病死,智者不讳。每个人都有老病交加的时候,那时候床前没有人侍奉汤药,确实是晚景凄凉。人类养育孩子,固然是出于天性,为了繁衍后代,然而人类毕竟与动物有着很大不同。小动物只要长大雄壮,就要离家而去,一去不回。而人类却截然相反,父母老病,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要匆匆赶回,尽心尽力地照顾父母。所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即使作为报答,也该在父母年老体弱、丧失生活能力的情况下,乌鸟反哺,恪尽孝道。

在家敬父母,何用远烧香

【引自】《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四回:“从来说得好:‘在家敬父母,何用远烧香!’人生在世,除了父母,这是尊佛,那里再寻佛去?”

【释义】在家孝敬父母,何必去远处烧香拜佛。旧谓孝敬父母,自会得到神佛保佑。

【智慧点评】

只要在家里孝敬父母,自然就能得到神佛的保佑,这话在世界观上是唯心主义,在社会学上是工具主义——将孝敬父母作为获取神佛保佑的手段了。但是在今天来说,一个人必须要孝敬父母。因为按照一般的成功顺序来说,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不和谐,很难让国家和谐。而要使家庭和睦,首先得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如果不孝敬父母,无论在遥远的异域他乡作出多大的成绩,获得多么美好的名声,其人格总有缺陷。孝敬,是其他美德的根基。

【引自】《史记·梁孝王世家》:“今太后,女主也。以爱少子故,欲令梁孝王为太子……鄙语曰‘骄子不孝’,非恶言也。”

骄子不孝

【释义】骄横傲慢的儿子是不会孝敬父母的。

【智慧点评】

人们一般认为儿孙孝敬与否是儿孙自己的事,其实不然,有时候儿孙的不孝是父母自己骄宠出来的。如果对孩子过于溺爱,就容易养成孩子骄纵的性格,他们就会目中无人,冷漠自私。他们会把父母的付出看成理所当然,既然理所当然,那就根本不会想到回报和孝敬。所以,孝顺这一品德并不是独立的,它是与别的品德休戚相关的,比如谦逊、善良。所以,父母对子女不能一味溺爱,应该从小对子女严格要求。

大不正,小不敬

【引自】《金瓶梅》第七十六回:“大不正则小不敬。母狗不掉尾,公狗不上身。大凡还是欠妇人心邪。若是那正气的,谁敢犯边。”

【释义】长辈不正派,晚辈就不会敬重。

【智慧点评】

如果说“骄子不孝”是说儿孙孝顺与否和父母有间接关系的话,那么“大不正,小不敬”就是与父母有直接关系了。很难想象一个父亲在教育孩子仁义道德的时候,自己不以身作则,怎能让孩子肃然起敬。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根”,子女是“苗”, “根正苗才红”。所以,要想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孝顺,恐怕父母也要在自身修养上多下工夫。

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

【引自】《西游记》第八十一回:“自古道:‘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望兄长且饶打,待天明和你同心戮力,寻师父去也。”亦作“临阵无如父子兵”。《杨家府演义》第八卷:“闻卿昔日征蛮,乃是父子。今日征番,又是父子,正谚所云‘临阵无如父子兵’是也。”

【释义】危险关头只有兄弟、父子能患难与共。

【智慧点评】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句话在今天看来,并不是科学的用人之道,因为在政治上,王朝世袭制已经被扔到了历史的垃圾堆里,在经济上,家族企业相对于现代企业制度来说也显得愚顽落后。在利益的驱使下,会有专门的人才帮你围剿“猛虎”和冲锋陷阵。然而就个人来说,能够在你潦倒失意的时候不离不弃,并一直愿意与你并肩战斗的,恐怕还是血浓于水的亲人。

独子得惜

【引自】《警世通言》第三十一卷:“常言道:‘独子得惜。’因是个富家爱子,养骄了,他;又且自小纳粟入监,出外都称相公,一发纵荡了。”

【释义】独生子最受父母爱惜。

【智慧点评】

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独生子一般担负着传宗接代的重任,但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往往不会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相反,他会得到父母的无比疼爱。本来千亩田,种一棵苗,对其呵护有加,这也无可厚非,然而事情往往不能超过限度,不然会适得其反。所以对待独生子,不能一味骄纵溺爱,应该宽严适中,这才是教育之道。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引自】《论语·里仁》

【释义】几:轻微,婉转。劳:操劳。(子女)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劝告,见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父母采纳,仍然尊敬父母,不与其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智慧点评】

曾有人说,天下有不是的子女,无不是的父母。无论是子女还是父母都会犯一些小的错误。作为一个孝子,对于父母的过错要尽力劝阻,如果父母不听劝导,即便是他们的错,子女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同父母争辩,而不应该口不择言地说一些伤害父母的话。

父母总以宽广的心胸包容着儿女的一切,那么父母有了过错,做子女的更应以感恩的心去体谅父母,包容父母的过错。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引自】《论语·里仁》

【释义】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智慧点评】

父母给予我们的太多,而我们报答他们的太少。正如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中所言:“有一些事情,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回报父母,一定要抓紧!趁父母健在的光阴,不要来不及报答时才想到要报答。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引自】《论语·为政》

【释义】色:脸色。难:不容易。馔:意为饮食、吃喝。指(对父母)和颜悦色,很难。仅仅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食,让父母先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是孝了吗?

【智慧点评】

其实,仅仅替父母做事,将佳肴奉上,不一定就是做到了孝。态度决定一切,儿女下班回家,疲惫不堪,而父亲吩咐倒杯茶给他喝,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将茶杯在桌子上重重一搁,用生硬的语调说:“喝吧!”

父母见到儿女如此态度,将作何感想?

孝敬,孝敬,要做到由内而外地敬,才能算是孝。中国有句古话“久病床前无孝子”,对父母尽孝可能会给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带来极大的拖累,但谁都会在时光的流逝中逐渐衰老。如果父母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即便儿女心中孝顺,有时也难免流露出厌烦的神色,此时,父母心中的滋味恐怕难以言说。一方面为拖累了儿女而心中难过,另一方面便是对儿女隐隐的失望。

孝要表现在态度上,心中孝,态度敬,不要对父母感到厌烦,儿女欠父母的恩情一辈子都还不完。想想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你的心中就不应再有任何怨言。

事父母,能竭其力

【引自】《论语·学而》

【释义】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

【智慧点评】

自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被父母捧在手心里呵护着,不让受半点委屈。小时候,过着皇帝、公主般的生活;长大成人,即便无法成龙成凤,但也永远是父母掌心里的宝,在父母面前永远都可以如小时候一样撒娇、任性。无论我们做错什么,父母都会原谅。然而如今,又有多少人会尽心竭力地去照顾父母?要知道,上了年纪的父母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保证,更需要心灵上的关怀。

孝敬自己的父母,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不分时间与地点!绝不能因为追求自己的快乐而埋没了良知,留下一辈子无法弥补的遗憾!侍奉父母,不但尽力更要尽心。父母之恩,要用一生回报。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引自】《论语·学而》

【释义】父亲在世时,观察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观察儿子的行为;如果儿子在父亲去世后三年还不改变他在父亲生前的志向,说明他是真的孝顺。

【智慧点评】

古人对于父母,除听从恭敬、供养侍奉外,还要继承父母的遗志,在古人看来,继承先人未完成的功业,这是“顺”的行动。如今,以是否改变父亲活着时候的志向来确认一个人是否孝顺的观点值得推敲。这是将父亲的意志凌驾于孩子的意志之上的不公正、不平等的观点,是应该否定的。是否需要改变父亲活着时候的志向或父亲生前指定的道路,应该根据这个志向本身是否正确,以及是否仍然符合变化了的环境而定,而不能只因为是父亲决定的就不能改变。

在生活中,有些父母往往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自己孩子身上,例如他们自己想当钢琴家,这个理想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就将这样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喜欢钢琴,也不管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天赋和条件,一味地强制孩子练琴。孩子一旦反抗,就说孩子不孝顺。孝顺的出发点,是孩子对父母的爱,而爱的基础是理解与沟通,更是彼此平等且相互尊重。

唯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引自】战国·孟轲《孟子·万章上》

【释义】只有孝顺父母,才可以排除使人忧愁的事。

【智慧点评】

所有的语言都不能表达父母所赐予我们的生命,赐予我们的爱。父母就是最爱你的人、永不小看你的人,是那夏夜为你赶走蚊虫的人,是那黄昏路旁翘首盼你归的人。

对一个有孝心的人来说,孝顺父母,使父母能安度晚年,自己的内心才能得到安宁。而后,你才能全心全意地专心去深造自己的学业和开拓自己的事业。孝顺父母,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会感到孤单、寂寞。

因为父母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主心骨,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孝顺父母,父母喜至心生,我们何忧?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引自】《礼记》

【释义】孝敬父母有三个层次:大孝是使父母受天下人的尊敬,其次是不让自己的言行使父母受辱,最基本的是尽自己的力量养活父母。

【智慧点评】

许多人认为,对父母尽孝只要今后多赚些钱给父母就行了,其实不然。父母的养育之恩并不是给钱就能报答得了的,能奉养父母只是孝行里面最下层的一种。

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不仅投入大量金钱,更投入深厚的情感。所以,我们在孝顺父母时应该多给他们一些情感和尊重,而不仅仅是金钱。感情的债还是要用感情来偿还。即使给父母很多钱,但你没有从感上付出,不尊重他们,父母也感受不到任何的欣慰;即使你没有很多钱给父母,但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却能让父母的心灵备感满足。

孝敬父母,还应该从内心尊敬他们。有事征求父母的意见,有不同想法应讲道理,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做错了事主动认错,以求得谅解。父母暴怒,先躲避,然后再解释……

如果你能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那才算是真正尽了孝道。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引自】汉·桓宽《盐铁论·孝养》

【释义】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不在于礼节上做得十分周全。

【智慧点评】

一个人孝敬与否,关键看他是否有真诚的心意,不能光看他的外在表现。如果只为了博得美名而去孝敬父母,那就与孝的精神完全背离了。

然而,今天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用自己的内心去孝敬父母呢?在物质上,你可以给父母一幢别墅,一笔财富,一些精美的礼物,可你想过没有,父母最需要的是你的陪伴与关爱。其实尽孝很简单,如在外的游子时常给家打个电话,多报些平安,多跟父母聊聊,或者把看电视的主动权交给父母,陪他们一起看喜爱的节目,抑或在饭后陪他们散散步……只要你细心,生活里处处有孝的踪影。

子欲养而亲不待

【引自】汉·韩婴《韩诗外传》

【释义】儿女想赡养父母,但双亲都不在人世了。

【智慧点评】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可以等待,只有孝顺是不能等待的。时间如流水,年少时每个人都在忙,忙学习,忙游戏,忙作业……等成人了,还要忙工作,忙事业。当我们认为真正拥有了可以孝顺父母的能力的时候,可能已为时晚矣,因为此时的父母已经吃不动也穿不了,甚至有的父母已离开了人世。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其实,孝敬父母更要趁早。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为父母做点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和感激,而不是将这种爱深埋在心底。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引自】唐·孟郊《游子吟》

【释义】谁说像小草一样的些微孝心,能够报答如春天阳光般的母爱呢?

【智慧点评】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大,父母的脸庞也从年轻变得衰老,头发从乌丝变成白发,动作从迅捷变为缓慢了。当我们咿咿呀呀学舌、跌跌撞撞学步、懵懵懂懂晓事的时候,父母总是叮嘱我们。当时听腻了的唠叨现在回想起来却是绵长的挂念和关怀。而现在父母老了,我们是否能照顾好他们呢?

其实,父母对我们的要求真的不多,也许我们一句随意的问候,煮一顿再普通不过的晚餐,睡前帮他们盖盖被子,天冷帮他们添衣服、戴手套……都能让他们感到很欣慰。人世间最难报答的就是父母恩,愿我们都能以反哺之心侍奉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

父母之爱是最真诚、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如同春天里的阳光对待小草那样,是我们永远报答不完的。

父母唯其疾之忧

【引自】《论语·为政》

【释义】父母最担忧的是子女生病。

【智慧点评】

乍一看来,令人费解,为什么说父母为儿女的疾病担忧就是孝呢?稍加体会,就会发现圣人果真和平常人不一样,他的回答深刻而精妙。

如果你能真正体会到孩子生病时父母那种担心、慌乱的心情,你便会懂得什么是孝,怎样才算尽了孝道。这种心境只有当自己为人父母时才能体会,当你恨不得代替儿女承受病痛的折磨时,你便会想到自己父母曾经的付出。如果对父母能付出当自己儿女生病时那种程度的关心与担忧,才算真正尽了孝道。

当然,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理解成既要保重自己,又要关心父母的健康,也许会更全面一些的。

〉歇后语智慧〈

郑庄公挖地道——不到黄泉不相见

郑庄公的母亲从小就不喜欢他,而喜欢他的兄弟共叔段。她如此偏心,后来竟然发展到帮助共叔段谋反,到了意欲置庄公于死地的地步。郑庄公愤怒之下,发誓说不到黄泉不与母亲见面。后来,他心生悔意,在一个聪明的大臣的帮助下,“掘地及泉”,母子相见,重归于好。

这个故事包含了两个元素:一是孝心,二是智慧。庄公反悔之后孝心大动,这本让人十分欣慰,后来又使用巧妙的办法尽了孝心,成为一个千古传颂的美谈,让人不能不油然而喜,心情大悦。

要饭的看丈母娘——穷孝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其实孝顺这种事情,是完全超脱于贫富之外的,因为它完全就是个心意的问题。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那样的孩子就算腰缠万贯,他也不孝。圣人说,孝顺,最主要的是牵挂父母的身体。即使穷困潦倒,远在千里之外,只要时时牵挂父母,那也是孝顺。

〉名句集锦〈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在舜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不可以做儿子。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首孝悌,次谨信。

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

·羊有跪乳之思,鸦有反哺之义。

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

·百善孝为先。

人生行善积德,“孝”该放在首位。

·爹养儿小,儿养爹老。

父母养育儿子,儿子应该知恩图报,好好地赡养父母。

·富贵好,不如子孙好。

若是败家之子,再富的家也会被败光,若是好子孙,贫寒之家也能富贵起来。所以说,富贵好,不如子孙好。

·不要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都成人。

好儿孙是最大的财富。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子不知父母恩。

只有当了父母,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

·买尽天下物,难买子孙贤。

好子孙是金钱无法买到的。

·千年的大树——根深叶茂

根扎得深,叶子就茂盛。比喻基础牢固,就会兴旺发展。

·茶馆搬家——另起炉灶

成家之后,就与父母分家,另立门户。也比喻自己另开辟事业渠道。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承担你的忧愁。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拿掉。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的父母。

·天地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天地是从人类开始的,父母是人类的本源。

·务本莫贵于孝。

致力于根本莫过于孝。

·孝,德之本也。

孝道是道德的根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人的品行中,最重要的是孝道了。

·永言孝思,天经地义。

永远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淫为祸害的种子,孝为善的根本。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父母疼爱我,做到孝又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

〉成语集锦〈

*居功自傲

居功:自恃有功。自以为有功劳而骄傲自大。

*恃才傲物

恃:依靠、凭借;物:人,公众。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畏首畏尾

畏:怕,惧。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

*裹足不前

裹:缠。停步不前,好像脚被缠住了一样。

*优柔寡断

优柔:犹豫不决;寡:少。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

〉汉字集锦〈

“吕”字智慧

战国末期,吕不韦是个非常成功的商人,经商而至巨富,并且慧眼识货,一见嬴异人而留下千古名句:奇货可居。后来做了秦朝宰相,在政治上又爬到顶峰。不仅如此,他门下有食客三千,集合他们的力量编成《吕氏春秋》一书,在文化上又作出巨大贡献。但他又是一个失败的人,最终落得个赐死,不得善终。

“吕”,是由两个方块形的“口”组成,表示人或动物的脊椎骨一块接一块地连成一串。金文由甲骨文的方块变成了准圆形,这样一变更像脊椎骨的形体。小篆是在甲骨文和金文的两块脊骨之间加上一条短竖线,使一块一块的脊骨紧密相连,看上去更像一串脊椎骨。

许慎根据小篆的形体,认为“吕”的本意是一串脊椎骨,脊椎骨贯穿脊背,是身体的“顶梁柱”,所以说吕侯太岳是大禹的“心吕之臣”,所以被封为吕侯,其子孙也以吕为氏,世代繁衍下来(见《说文解字·吕部》:“吕”,脊骨也。象形。昔太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吕”字的意思来源于一种图腾信仰,这种图腾物就是一种形似鹿驴的黑羊,在魏晋的时候被称为“山驴”,在先秦时被称为“闾”或“闾侯”。中国的历史上,载入史册的吕姓人物为数不少,有吕布、吕洞宾、吕留良等人,但能与之齐名的女性中,却不得不提吕雉。

一个“吕武操莽”,将中国历史上的四个人概括其中:吕稚、武则天、曹操、王莽,他们被指为窃取政权的国贼,但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是非成败转头空”;我们对别人的评价,应该从个人好恶中跳出来,知世才能论人,而不是像那些摸象的盲人一般,只道出其中的一部分。

“唐”字智慧

甲骨文的“唐”,是个会意字,上面是“庚”,是扬谷出糠的风柜,下面的“口”,是放在庚下承接谷米的盛器。这个字,古音读“汤”,商代的甲骨文卜辞里,多用来作为地名,也用作商朝的先王“成汤”的“汤”。商代之前有夏代,夏代之前的新石器时代里,有尧舜之世。这个字,被汉朝的儒生们赋以“大言”的意思,也就是“吹牛皮”。为什么“唐”会成了“吹牛皮”呢?大概是由于“唐”是扬风吹糠的意思,由此引申出“吹”意。

唐这个姓,据说是出自祁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唐氏,祁姓,亦曰伊祁,尧初陶唐之后。

“唐”字在初造的时候,只是个简单的会意字,后来李世民辅佐父亲李渊建立了唐朝,自己当上皇帝之后,文治武功,无与伦比,至今仍为人称道。所以国外华侨常常把自己叫做“唐人”,华人聚居之处叫做“唐人街”,穿的衣服叫做“唐装”,等等。一个“唐”字,几乎成了中华民族的“姓氏”。

这个让所有华人引以为傲的“唐”字,也有另一面,诸如荒唐。曹雪芹曾自评《红楼梦》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人世间总是会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之事,如古人相信有长生不老之术,而历尽千辛万苦想得偿所愿,到最后还是一场空。这些无稽之谈多数来自人的美好愿望,当这种愿望成为一种强烈的要求时,人们便相信其可以梦想成真,于是便有了一些荒唐的举动。从荒唐美梦中醒来,正视现实,认真地过生活,才能让有限的人生活得更充实。

〉国粹精选〈

洋河大曲

很久以前,淮安府洋河镇有一眼泉水井。在井西边有一户只有父女两人的人家。老父亲有点嗜酒,每晚都要喝上几盅酒才能吃好饭。姑娘只有十五六岁,清秀俊美,心地善良,聪明伶俐。

这一年,天大旱,河水干涸,土地龟裂,禾苗枯死。老人只好四处干苦力,每日工钱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但他每天还是要喝点儿酒。姑娘见爹爹日夜操劳,日渐憔悴,心中也不忍拂逆老人家这点嗜好,只好每天去买点儿酒,侍候老人家吃点饭。

一天傍晚,姑娘从父亲手中接过仅有的几文钱去买酒。刚到酒店门前,见有一老者领一小孩坐在道旁向人们乞讨,并哭泣着向人们述说家中的不幸。姑娘心中不忍,便将钱全给了老人,让小孩去买个馍馍吃。姑娘拿着空酒壶往回走,心里还在想怎么给父亲买酒。走到井旁,见到溢出井口的泉水,猛然想道:“何不将酒壶灌上点泉水?无奈只好蒙骗爹爹一次吧。”于是将酒壶灌上泉水。回到家,壮着胆,摆出酒菜。姑娘惶惑地看爹爹喝酒吃饭。老人也没说什么,吃完饭就去睡觉了。

第二天,姑娘去买酒,又碰上昨晚的老人和小孩。姑娘很同情他们,就又把钱给了他们。酒壶里再次灌上泉水,到家后在一旁看爹爹喝酒。老人家端起酒盅慢慢地品起来,他感到这两日酒的味道比往日的酒都好,从来没喝过这样的好酒,就问是从哪儿买的酒。姑娘以为被爹爹发现了,就惊惶地说:“这是……这是在街里酒店买的。”老人看女儿说话吞吞吐吐,很纳闷,也没再说什么。第三天,老人又让女儿去买酒,暗地跟去观察。老人见女儿把钱给了逃荒人后,就去井边往酒壶里灌水。老人就对女儿大声说道:“你干什么呢?”姑娘慌了,颤抖地向后移动脚步,一脚踩空,掉进井里去了。老人急忙喊来邻居,可是人们把姑娘打捞出来时,人已死了。后来,人们就称这眼泉水为“美人泉”。

洋河大曲酒用的就是美人泉的泉水。洋河大曲酒是历史名酒,清朝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时曾题道:“洋河大曲,酒味香醇,真佳酒也。”洋河大曲酒液无色透明,醇香浓郁,余味净,回味悠长,是浓香型大曲酒,有“色、香、鲜、浓、醇”的独特风格,以其“入口甜、落口绵、酒性软、尾爽净、回味香”的特点,闻名中外。该酒曾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及南洋国际名酒赛会的“国际名酒”称号,蜚声于世界。

“福泉酒海清香美,味占江淮第一家”,洋河大曲除了酿酒工艺的独特,它成为中华名酒的原因还在其用的是取自“美人泉”的水。俗话说“名酒产地必有佳泉”,这神奇的泉水,造就了洋河大曲的甘醇。好泉水才能酿出好酒来,这就好比你周围全是比较优秀的朋友,那么你自己也会很出色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我们选择朋友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朋友的品性,一个好的朋友可以让我们更成熟稳健,而一个坏的朋友则可能让我们抱憾终身。

绍兴黄酒

绍兴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也是我国最古老的酒种。绍兴黄酒简称“绍酒”,是我国最富民族特色的一种酒,产于浙江省绍兴市。关于绍兴黄酒的传说,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勾践献上了美女西施,才使吴国撤军。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为了雪耻,他想到了增加兵力和劳动力的策略,于是颁令奖励生育,并把酒作为生育子女的奖品。据《国语·越语》载:“生丈夫(男孩),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这里所说的酒,就是绍酒,这段文字是关于绍酒的最早的记载。

清代时,绍酒进入全盛时期,酿酒规模在全国堪称第一。绍酒行销全国,甚至还出口到国外。绍酒几乎成了黄酒的代名词,目前,绍兴黄酒在出口酒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产品远销世界各国。

绍兴黄酒之所以成为佳酿,与它所用的水有很大的关系。名酒出处,必有良泉。酿制绍兴黄酒的水一向取于鉴湖。鉴湖水来自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会稽山区,经过砂岩土一层层的过滤净化,注入湖中,澄清一碧,水质特别好。据化验,湖水含有微量矿物质,有利于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因此用以酿酒,极为适宜,加上制酒技艺的卓越,绍兴黄酒色、香、味俱佳。

绍兴黄酒具有色泽橙黄清澈、香气馥郁芬芳、滋味鲜甜醇厚的独特风格和越陈越香、久藏不坏的优点。度数不高,酒性柔和,用作烹饪,还能避腥添味,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烹调佳品。

一提到酒,人们就立刻能想到那种让人喝一次就忘不掉的辣酒。白酒的烈性,常常让人难以忘怀,就像人们对于那些个性刚烈的人记忆颇深一样。与别的烈酒不一样,绍兴酒度数并不高,它的酒性很柔和。但是正是这种温和,让它在浓烈的白酒里有了自己别样的一席之地,人们喜欢它独特的清香,并在烹饪时用它来除腥添味。如果说烈酒就像魁梧的男人可以独当一面的话,那么绍兴酒则更像一个清秀的书生。有人喜欢烈酒,有人就喜欢温和的,把自己温柔的一面发挥出来,照样有人喜欢。关键是坚持本色,这是最重要的。

第四章 勤俭有加——富贵本无根,尽从勤俭得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引自】《尚书·大禹谟》

【释义】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智慧点评】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做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做支撑的国家,难以发展进步。同样,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做支撑的家庭,难以兴旺发达。

家庭要做到节俭,比如,饮水机不需要24小时都开着加热;买菜时要货比三家;煲“电话粥”是浪费金钱的行为;少下馆子吃饭,同样的钱在家里可以做更多的饭菜。

我们制订计划、办事情,都要注意精打细算,能不花的钱坚决不花,能少花钱的尽量少花,坚决摒弃那种讲排场、比阔气、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等不良行为。勤俭持家需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引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释义】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智慧点评】

人的生活方式有多种,但适度节制物质消费,反对奢侈浪费一直是劳动人民和古圣先贤的道德追求。所谓奢侈,就是超越自身人力、物力、财力过分追求享受。而过分追求享受必将带来的是过多的诱惑和过多的欲望,最终必然导致人格的扭曲和物质化。所以说“侈,恶之大也”。

而勤俭节约无关富贵贫贱,它是高尚的品德情操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表现,无论是修身、治家还是管理国家,勤俭都是我们必备的美好品质和道德要求,勤和俭这两方面密不可分,只勤不俭,如漏器盛水,终将一空;只俭不勤,如流水断源,终会干涸。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引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

【释义】百姓生活的根基在于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智慧点评】

通过劳动,人类从盘错交织的古树走向陆地,从愚昧无知的远古走向现代文明。劳动,使人们拥有自己的财富,使人们成为财富的主人。

要想拥有财富,学生就要勤奋学习,少打一些网络游戏,职场中的人就要早起床,少迟到,多做出业绩……

勤劳致富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只要每个人尽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对工作尽职尽责精益求精,那么就会创造出大量的财富。切记:一个人懒的根源在于缺乏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贪图安逸终究难成大业。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引自】唐·李商隐《咏史》

【释义】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智慧点评】

古往今来,成功的创业者大都经过艰苦奋斗的阶段,所以比较注意勤俭节约。但是对守业者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辛,容易贪图奢侈享乐。他们最终的命运必然是事业的衰败、财富的消失。这是几千年的历史所昭示的真理。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首代创业者一般都是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奋发向上,终于创下了偌大家业;二代人目睹父辈创业的艰辛,受到父辈的教育影响,还能够守住家业甚至还有发展。但三代、四代人则不然,他们从小享受父祖辈的福荫,倚仗父祖辈创下的基业,真的是心想事成,不但进取心消失殆尽,还有不少成了纨绔子弟,吃喝玩乐。长辈再不注意引导,溺爱娇纵,不成败家子都难。

我们决不能忘记历史,要永远记住“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不论在囊中羞涩的艰苦岁月,还是在生活富裕的年代,都应该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引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训俭示康》

【释义】由俭朴节约的生活转变成过奢华富裕的生活比较容易,而由过惯了奢华富裕的生活变成过俭朴节约的日子会比较难。

【智慧点评】

有些人在生活富裕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节俭,而在生活贫困的时候想起了节俭。但是人的消费模式具有一个特点——稳定性,一旦形成,重新调整需要较长时间。就像喝惯了可乐,看不上白开水一样。这样就导致由苦日子转为好日子比较容易适应,因为在过苦日子的时候已经养成了节俭的消费习惯了,而由好日子变成苦日子却很难适应,因为好日子中形成的奢侈习惯在苦日子里会让人处处感觉不便。因此,不管自己当前的经济水平怎样,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

【引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释义】富贵本来不能生根,都是要从勤俭中才能得到。

【智慧点评】

富贵并不是固定地属于某些人,它们都是由勤奋努力得来的。一个人不可能来选择自己的出身,但他可以完全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让自己变为一个富人。因为一个志在求富并付诸行动的人,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拦得住的,能够拦得住他的也只有他自己。追求富贵、赢得富贵并不难,难就难在不能守住富贵。只有通过辛勤劳作才能获得财富,但是只知勤劳,不知节俭,富贵也不会长久。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引自】明·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

【释义】一粥一饭,应当想到,得来是不容易的;一丝一线,应常想到,这些东西生产出来是很艰难的。

【智慧点评】

穿衣吃饭是极平常的事情,一粥一饭、一丝一缕,更言其小,区区小数,所值几何?一般人往往不加珍惜,随意糟蹋。如今是一个资源极其匮乏的时代,人们更要勤俭节约,不要铺张浪费。切莫把日常的事物看轻了,要知道父难,桩桩件件来之不易。

无论是“俭”所节约或“奢”所浪费掉的物质财富,都是人类劳动的成果,都凝结着人类的血、汗和生命。所以提倡“俭”,本质上就是提倡尊重他人的劳动,就是提倡爱人。

〉歇后语智慧〈

拿着镢头刨黄连——挖苦

挖苦别人的人,一定对别人的苦处十分清楚,不然无处可挖。但正是因为知道别人的苦处,挖起苦来才十分可怕,能将别人挖得鲜血淋漓,遍体鳞伤。这样的人是残忍的人。挖苦对别人的伤害,往往是痛彻心脾,苦不堪言。每个人心中都有隐痛,每个人心中都有怕被人触及的伤疤,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弱点,千万不要去揭露、挖苦别人的隐痛、伤疤和弱点,否则会给别人带来严重的伤害。

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定不要去挖苦别人,这是入德之门,也是避免结怨的秘诀。凡是挖苦别人的人,都会被人记恨。因此,别人有缺点、错误,可善意地提出来,千万不可挖苦。

嘴上抹石灰——吃白的

有一个著名的“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故事,说宋太祖赵匡胤当年穷困潦倒,经常吃霸王餐。而且其吃霸王餐还有一套方法,就是在吃到最后,勃然大怒,说人家饭菜里有苍蝇虫豸,然后扬长而去,别人也拿他没办法。后来一个老板聪明,在赵匡胤又故伎重施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并对赵匡胤说:我这顿饭只跟你要一文钱,怎么样?

结果赵匡胤窘迫不堪,翻遍全身上下,愣是被一文钱差点儿憋死。后来饭店老板劝说他去从军,当兵吃粮。他终于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最后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

可见,人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而不能死皮赖脸地跑到别人那里讨白食吃。

〉名句集锦〈

·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

摆脱烦恼莫过于安静,弥补拙笨莫过于勤奋。

·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奢侈的耗费比天灾还严重。

·奢侈者,危亡之本。

生活不知节俭,是败亡的根源。

·勤俭,富贵之本;懒惰,贫贱之苗。

节俭是使人富贵的关键,懒惰是使人贫贱的根苗。

·居丰行俭,在富能贫。

丰绰时坚持俭朴,富足时也不奢侈。

·俭开福源,奢起贫兆。

节俭为幸福开辟源泉,奢侈是贫困的预兆。

·金玉非宝,节俭是宝。

黄金宝玉不是宝贝,节俭比黄金美玉更宝贵。

·年年防歉,夜夜防贼。

年年防止歉收,夜夜防患盗贼。比喻随时要想到意外与不利。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用俭朴来约束自己,一切好事都可能产生;奢侈而放纵自己,一切坏事便会滋长。

·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光吃喝而不事生产,即使粮食堆积如山,也总会吃光喝光。

.一人知俭一家富。

一个人懂得节俭便会成为富有之人。

·君子以俭德辟难。

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整日吃得饱饱的,什么也不想,这可不行啊!

·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

希望你永远都不要松懈,丰硕的成果是由于努力耕耘而获得的。

·勤俭乃治家之本。

勤劳、节俭是管理好一个家庭的根本。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节俭就会昌盛,淫逸享乐就会败亡。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使家业兴旺犹如用针挑土那样艰难,使家业衰落好似浪里淘沙那样容易。

·人间万事凭双手。

世间万事都是凭借双手做出来的。

·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即使家庭富有,也要过着粗茶淡饭的简朴生活。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奢移起来便不可收拾,勤俭便可长久安乐。奢则错、俭便吉,这是很快就会显现出来的。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

在富裕时要想到贫困的时节,不要等到贫困时再沉迷于对富裕时的回忆。

·持满之道,抑而损之。

保持满盈兴盛局面的道理,就是要一贯抑制奢侈,注重节俭。

·但知勤作福,衣食自然丰。

只要知道勤劳肯干,自然就可以丰衣足食了。

·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懒惰又奢侈,生活就会贫困,勤劳而节俭,生活就会富足。

·凡不能俭于己者,必妄取于人。

凡是自己不能勤俭节约的人,一定会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有了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

·观人家起卧之早晚,而知其兴衰。

看一个家庭起床的早晚,便可知它的兴衰。说明每个家庭要想兴旺,必须早起晚睡,辛勤劳动。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之辛苦。

每吃一顿饭,就会想到(农民)生产粮食的艰难,每穿一件衣,就会想到(织女)纺纱织布的辛苦。

〉成语集锦〈

*丹心碧血

丹心:红心、忠心;碧血:血化为碧玉,碧指青绿色的宝石,表示血的珍贵。赤诚的忠心,宝贵的鲜血。用以赞扬为国捐躯的重大牺牲。

*披肝沥胆

披:披露;沥:往下滴。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也形容非常忠诚。

*博施济众

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死得其所

所:处所,地方;得其所:得到合适的地方。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弃暗投明

离开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脱离反动阵营,投向进步方面。

〉汉字集锦〈

“岳”字智慧

潘岳,字安仁,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后世的男人能得一句“貌比潘安”,便是获得了极高的赞美。岳由“丘”和“山”两部分组成。“丘”,甲骨文的“丘”字,看上去像并峙的山峰,即“两丘突兀之形”。其本义就是指“小土山”或“小土堆”。“山”的甲骨文是截取群峰的部分而成。“岳”字是“山”上加“丘”,会意字,山上有峰,比山与丘都大。事实上,“岳”在古代不但指又高又大的山,而且还要有名的山才称“岳”。中国有“五岳”,就是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的五座高峻的山峰,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论语·雍也》有“仁者乐山”的说法。《里仁》曰:“仁者安仁。”岳即山,乐山者为仁者,仁者安仁,所以潘岳,字安仁,其来有自。

上古时候有“四岳”,但是关于四岳是一个人还是多个人,自古争论不已。《尚书·尧典》记载:“帝曰:‘咨四岳……’ ”有人认为四岳指羲和四子,而有人认为四岳是指一个人。下文叙述尧与四岳对话,用“佥”字,与《史记》“四岳咸荐虞舜”(《五帝本纪》), “舜问四岳曰……皆曰……”(《夏本纪》)一样,都用了表示多数的词(“咸”、“皆”),是说四岳不止一人。后世继续争论,至今没有定论。可以说,这是一笔历史文化的糊涂账。

古人把妻子的父亲称为“岳父”,妻子的母亲称为“岳母”,后来又把岳父叫做“泰山”,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说唐明皇李隆基要封禅泰山,命宰相张说为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是九品官。按照老规矩,封禅以后,自三公以下都能晋升一级。但是郑镒靠了丈人,连跳几级,一下子升到五品官,又赐了绯服。李隆基看到郑镒一下子升了几级,又穿了绯服走来走去,感到很奇怪,就询问原因,郑镒一时无话可答。这时一个叫黄幡绰的人调侃道:“此泰山之力也。”泰山是东岳,而张说又是郑镒的岳父,黄幡绰的调侃,可谓一语双关。这个故事流传开来,人们就把岳父叫做“泰山”了。

“岳”本来是一般的高山,后来仅指寥寥可数的几座山。在古代,科技发展水平不高,封建迷信大行其道,人们讲究“天人感应”,尤其是封建统治者,将自己的位置看成上天所授,动辄就要祭祷上天以示感谢,而山顶被认为是离“天”最近的地方,“五岳”被认为是最高的几座山,在“岳”(尤其是东岳)上封禅,就成了皇帝的一件大事,而“五岳”也就成了一种独特的地理人文现象。

其实国家的根基与人生的根基一样,都不是通过求神问卜、祈求上天便可以稳固的,最重要的还在于自身,时刻保持一种警惕的心情,对自己关注的事情,以一种如履薄冰的态度去面对,才有可能长久地发展下去。

“休”字智慧

“休”的甲骨文,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棵树,这是个象形字,意思是背靠着一棵树乘凉休息。金文“休”,小篆的“休”,都是古人根据人们为躲避烈日晒烤而在树下憩息的事实造出来的。“休”字的产生,说明了树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它不但能给人制造氧气,净化空气,提供食物,而且能给人们提供荫凉——别忘了,人类最早就是住在树上的。《说文解字》在解释这个“休”字时说:“休,息止也。”累了,热了,就在一棵大树的荫凉下休息一会儿,美何如之。于是“休”引申为“美”、“美好”、“喜悦”等,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尔雅·释诂》说:“休,喜也。”又说:“休,美也。”成语“休戚相关”中的“休”就是“喜”、“高兴”的意思,戚,就是悲哀的意思。

关于“休”,有一句“一不做二不休”的典故。说的是唐德宗时的将领张光晟,先是跟随另一个叛将朱叛变,后来心生悔意,决定向朝廷投诚。负责平叛的将领李晟接受了他的投诚,但是唐德宗认为张光晟罪不可赦,还是决定将其处斩。张光晟临死时说:“传话后人,第一莫做,第二莫休。”意思就是:要么不做,做了就索性做到底。

“休”的最初来源是人倚靠在树上休息,含有停止、止息的意思。后来引申为“美好”意,“止息”的意思就包含在了其中。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有一首著名的《好了歌》,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要好,便需了,若得了,便是好。刨去它的悲观消极的成分,在某些意义上,“休”便是“美好”。比如工作太累,神经绷得太紧,这时候“休”一下,便很好。在“一不做二不休”里,关键在于“不做”,而不是“不休”。人生就如皮筋一般,不能绷得太紧,否则就有断掉的可能。与其到最后担心什么时候会绷断,还不如在适当的时候,选择放松一下,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工作与生活中去。

〉国粹精选〈

花雕酒

史料记载,花雕酒起源于六千年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的代表。在中国,花雕酒的种类繁多,字号最老的当属浙江绍兴的花雕酒。绍兴酒种颇丰,有元红酒、善酿酒、花雕酒等,而花雕又是当中最富特色的。

花雕不仅是绍兴酒的代名词,也是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的传统名酒。花雕嫁女则是最具绍兴地方特色的传统风俗之一。

晋代上虞人稽含,是记录花雕的原始圣手。稽含在《南方草木状》中详录:“南人有女数岁,既大酿酒,侯冬陵地竭时,置酒罂中,密固其上,瘗陂中。至春潴水满,亦不复发矣。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其味绝美。”意思是说:在我国南方,人们生下女儿到一岁时,就开始大量酿酒,冬天里,等到池塘中的水干枯了,就将盛酒的坛子封好口,埋入池塘中。即使到次年春天的积水满池塘时,也不挖出来。只有等到女儿出嫁时,才将埋在原池塘中的酒挖出来,用来招待双方的客人。这种酒称为女酒,它的味道是非常好的。稽含在这记录的是最能代表绍兴风俗的“花雕嫁女”的史实。埋于地下的陈年“女酒”,由于其储存的包装物是经过雕刻绘画而成的酒坛,故称“花雕”。酒坛外面的雕花,表达的是父母对女儿美好的祝愿,是父母藏在内心深处的一种祈求,一个希冀。花雕是家中女儿出嫁时宴请用的美酒,是家中女儿长大成人的见证。所以饮花雕之际,就是嫁女之时。此时此事,喜事,美事,福事,乐事也。

今日的绍兴,花雕嫁女之风已经找不到了。然而,女儿出嫁之日,品质优良的花雕酒,仍然是招待亲朋好友的必备之物。花雕酒蕴含的仍然是绍兴人对出嫁女儿的一种深情,一种期待,一种祝愿。

最难舍是那一瞬间的分离,最辛苦的是那十几年的养育,女儿要嫁人了,父母就要把那同岁的花雕酒拿出来款待双方的客人。这陈年的酒里,融化的是无私的父爱和母爱,溶解的是伴随女儿成长的欢乐时光。在今天,按说嫁人并不意味着分离,但是很多的老人看着女儿出嫁,还是会流下泪来。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实在是太多了,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他们所付出的,只有我们自己当了父母才可以充分体会到。当我们一天天长大,忙于自己的生活的时候,老天往往喜欢开玩笑,让人生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时间说慢也慢,说快也快,为了避免那种心碎,我们难道不该时时刻刻孝敬父母吗?

五粮液

天下三千年,五粮成玉液。五粮液在中国浓香型酒中独树一帜,为四川省的六朵金花(泸州特曲、郎酒、剑南春、全兴大曲、五粮液、沱牌曲酒)之一。它形成了“香气悠久,滋味醇厚,进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的风格。

在五粮液的酿制工艺的形成过程中,最为重要、最具影响的当数“姚子雪曲”。“姚子雪曲”是五粮液的雏形。它是宋代宜宾绅士姚氏家族私坊酿制,采用玉米、大米、高粱、糯米、荞子五种粮食为材料。

明朝初年,宜宾人陈氏继承了姚氏产业,总结出陈氏秘方,五粮液的制作方法就是沿袭了陈氏秘方。此酒有两个名字,一是文人雅士称呼的“姚子雪曲”,一是下层人民称呼的“杂粮酒”,这就是今天五粮液的直接前身。保留至今的明朝老窖,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今仍然在使用。

1909年,陈氏秘方的传人邓子均将自家生产的杂粮酒带到一个家宴上。晚清举人杨惠泉在品尝了此酒之后说:“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似嫌凡俗,而‘姚子雪曲’虽雅,但不能体现此酒的韵味。此酒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更名为‘五粮液’,既雅俗共赏,而且顾名可思其义。”自此五粮液美名问世,悠悠盛名,流传达一个世纪之久。

五粮液酒历次蝉联“国家名酒”金奖,1991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驰名商标”;继1915年获巴拿马奖八十年之后,1995年又获巴拿马国际贸易博览会酒类唯一金奖。至此,五粮液酒共获国际金奖32枚。

作为国宴酒,五粮液已成为国家交往的使者和桥梁;作为神酒,班禅大师用五粮液祭奠。五粮液被誉为“酒林奇葩”、“国之瑰宝”、“香飘四海、誉满五洲”。五粮液酒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也是世界酒文化的奇葩。

粮食酒最初的时候都是由农民们酿制的,质朴的中国农民在工艺上可能没有后来的酿酒师们的技巧,也没有像今天酿酒那般,添加各种复杂的成分,他们就是用自然的粮食去酿造最原始的酒,五粮液的雏形“姚子雪曲”就恰恰得其淳朴。而这种纯朴正是五粮液得以盛名于天下最根本的原因。平凡到极致就是非凡。质朴到了极点就是精华。生活中、工作中也是一样,那些花哨的表象终究会黯然消去,能使你与众不同的在于你真正具备的本事。

第五章 诚信为本——人“诚”者必成大事

修辞立其诚

【引自】《周易·乾·文言》

【释义】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智慧点评】

“诚”有多种含义,如诚实、诚恳、忠诚等,但其核心意义是真实而不虚妄。“诚”是作用于人的内心的道德规范,要求人们能够保守内心的本真,真实表露自己的心声,丝毫不加掩饰,真正做到表里如一。只有首先不欺骗自己,达到内心的真诚,才不致去欺骗别人。诚的境界是“真”。人的言论应该以诚信为本。这里的诚信包括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名实一致,是说言论要与事实相符;言行一致,是说言论要与行动相符;表里一致,是说口里说的与心里想的相符,不能口是心非。

在这个谎言不再被称为谎言,而被美化为噱头、卖点、八卦、花边等的时代,要想做到保持自己的人格“修辞立其诚”,就要从生活中身边的每个人做起。

轻诺必寡信

【引自】春秋·老聃《老子》

【释义】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智慧点评】

凡是轻易承诺的人,必定缺少信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一个人轻易承诺,也许这是一种缺少诚心的承诺。凡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轻易许下承诺的人,在执行的过程中必然困难重重,很难遵守他的诺言,这种承诺本身也就缺少信用。二是一个人轻易承诺,别人看到他不能兑现承诺,那么就会对他失去信任。换个角度来说,如果轻易对别人许下诺言,这些承诺或许会成为你前进和努力的方向与动力,但是诺言多了总会有实现不了的,这样就容易导致失信和失败,又容易在人心中留下轻浮和浅薄的坏印象。所以,不要轻易对人许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引自】《论语·为政》

【释义】可:可以立身处世。做人不讲信用,(我)不知道怎么能立身处世。

【智慧点评】

信任是相互的。要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自己就要讲信用。信用是个人最好的无形资产,只有得到人们的信任,别人才可能对你委以重任,办事才容易成功。信用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前提,一个人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必须重诺守信,别人才会相信他,愿意与他打交道,这样,双方才有可能建立一种稳定的、长期的联系与合作。事实上,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总离不开同他人打交道,要想做成一件事,更需要他人的支持、帮助,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而重诺守信,则是维系人际关系、增进情谊的重要一环。

言忠信,行笃敬

【引自】《论语·卫灵公》

【释义】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

【智慧点评】

说话要忠诚,做事要尽责,这不仅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和要求,更是在社会上打拼的基本准则。不管在哪里工作,能做到“说话忠诚,行事笃敬”会更受大家欢迎。

虽然你有一技之长,你对社会有用,社会重用你,但如果你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缺乏最起码的诚信,那么别人宁可选用比你能力差的人,也不会选用你。因为提高一个人的技能要比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容易得多。所以,如果你既有一技之长,又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那么则会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

君子贞而不谅

【引自】《论语·卫灵公》

【释义】贞:信。谅:信,这里指小信。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智慧点评】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两害相权,取其轻”,也就是为了某种更加有价值的东西,可以牺牲价值比较小的东西。但从道德观的角度来看,这种想法万万要不得。一旦以守信是否给你带来什么价值来衡量,那么守信本身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所以生活中,不能因为是“小信”就可以不去遵守。

许多时候,也许你觉得是“小信”,而对于别人来说却是影响一生的“大信”,比如带个口信、送封信之类的事情,你可能觉得是“小信”,但对委托者来说,可能就是关系其一生婚姻甚至命运的大事。所以即使是“小信”,也不能不守。如果你觉得是可有可无的小信,在你被委托的时候,应该坚决拒绝,或者不要轻易许下你不准备去兑现的承诺。

失信不立

【引自】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释义】一个人若失去信用,便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智慧点评】

“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语,无不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

诚实守信、信守诺言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美德,更是为人处世之本。所谓诚实,就是忠诚老实,不讲假话。诚实的人能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目,不歪曲,不篡改事实,同时也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光明磊落,言语真切,处事实在。

诚实的人反对投机取巧、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争功诿过、弄虚作假、口是心非。一个人要想在社会立足,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一个靠弄虚作假、欺上瞒下、骗取荣誉与报酬的人,是要遭人唾骂的。

诚实守信首先是一种社会公德,是社会对做人的基本要求。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引自】战国·庄周《庄子·渔父》

【释义】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智慧点评】

对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真诚。自然、率性而行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一切违背人的“性命之情”的虚假矫情都是影响你成功的因素。“真”表示一种至诚的境界: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具体来说就是:真正的悲痛没有哭声而哀伤,真正的怒气未曾发作而威严,真正的亲热未曾含笑而和善。

而勉强啼哭的人虽然外表悲痛其实并不哀伤,勉强发怒的人虽然外表严厉其实并不威严,勉强亲热的人虽然笑容满面其实并不和善。自然的真性存在于内心,神情的表露流于外在,这就是看重真情本性的原因。这种真心在内,神态在外,内外统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巧诈不如拙诚

【引自】战国·韩非《韩非子·说林上》

【释义】奸巧诡诈,不如笨拙诚实。

【智慧点评】

“巧诈”是指欺狂而表面掩饰的做法。乍看之下,好像是机灵的策略,在短期内也可能会有很大的收获,但是时间一久,周围的人便会怀疑甚至有远离的可能性。相反,“拙诚”是指诚心地做事,行为或许比较愚直,但是会赢得大多数人的心。

如果做事情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虽然暂时能赢得一些小利,但时间一久你的“信用价值”就会人人皆知。所以,如果你打算把事业做大做久,还是要以诚信为本,因为只有诚信才能获得人心。

克己奉公

【引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祭遵传》

【释义】克己: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克制自己的私心,以公事为重。比喻一个人对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

【智慧点评】

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颍阳人。祭遵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他从小就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贤孝博学。

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颍阳一带时,祭遵去投奔,刘秀便将其收到帐下。刘秀发现祭遵为人正派,做事讲究原则,便任命他为军市令和军营的法令,负责管理军纪。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相后,依法把这名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欲降罪于祭遵。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您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这样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保证以后再也没人敢以身试法了。”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笑着说:“这个侍从死得太妙了,他一个该死的人让我看到了我的营帐中的两个贤人。”于是,他不但没有降罪于祭遵,还提升他为刺奸将军。后来,祭遵因屡立战功,又被封为征虏将军,颍阳侯。

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做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了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海瑞说过:“读圣贤书,干国家事。”他几乎不近情理的廉洁和不可思议的正直品性,使他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虽然他的一生是在被无休止的攻击中度过的,虽然他并没有做出什么伟大的功业,但却给后世留下了千古传颂的高尚品德——克己奉公。

“克己”,便是要对自己有要求,有一个时刻不能松懈的标尺。贪、嗔、痴,这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诱惑,但不同的人在诱惑面前的表现却大不一样。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范围内有修养的人,这应是我们对自己的最起码的要求。“奉公”,是一种为自己所在的团体贡献力量的义务,是一种维护自己所在团体的公平与公正的义务。以法律和法规为行事的准则,以共同利益为行为的目标,以众人的幸福为己任,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唯有将克己和奉公结合起来,才会拥有钻石般恒久的人生。

两袖清风

【引自】元·魏初《送杨季梅》诗

【释义】袖:袖子。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原指人迎风潇洒的姿态,后指穷得一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

【智慧点评】

于谦,字廷益,明朝名臣。他在没有调入京城前,一直担任地方官。他为官清廉,对下属的各级官员要求都十分严格,坚决禁止受贿、贪赃,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他作威作福,以权谋私,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否则,人家会对你有看法,还会找你的麻烦的。”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风趣地说:“只有清风!我当官是为国为民,不是为了某一个人。只要我为官清廉,认真做事,又何须担心他人。”

为此他曾作过一首《入京诗》以明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绢帕、蘑菇、线香都是他任职之地的特产。于谦在诗中说,这类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调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祸殃了。他在诗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进京什么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朝见天了。

于谦的“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是一种潇洒,同时也是一种气节。自古以来,为官者的腐败都是一个历史的顽症,虽然有太多的政令去限制,但始终无法彻底杜绝。所以,一个廉政自律、洁身自好的人,便成了我们心目中的“青天大老爷”。

宋人吕本中说过:“当官之法,唯为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官场是个大染缸,能在里面洁身自好就已经难能可贵,在保证自身的廉洁之外,还能够以—人之力,澄清官场这缸浑水,更是难上加难了。也正因为如此,于谦能够成为廉洁的典范,为世人所敬仰。在现代,那些在官场中摸爬滚打的后辈,也应该以于谦为榜样,即便不能青史留名,也要让自己问心无愧。

当法制还没有达到完美的境地时,我们只能以崇尚美的心态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慎独”,将廉洁看做是一种境界修养、一种对自我的约束。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提到的那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你的一只脚远离清廉、踏入了腐败的“浑流”之中时,你便很难再从其中抽身而出了。所以,时刻警惕着,让自己如刚出生的婴儿一般,清清白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明镜高悬

【引自】《西京杂记》卷三

【释义】又名秦镜高悬,传说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人心胆。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也比喻目光敏锐,识见高明,能洞察一切。

【智慧点评】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地的义军纷纷想要推翻秦朝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这其中又以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的势力最为强大。他们约定:谁先攻下咸阳,谁就可以在关中称王。

刘邦成为最先攻入咸阳的人。他进入咸阳宫后,前去巡视秦王室存放珍宝的仓库,其中的金银珠宝数不胜数,奇珍异宝令人眼花缭乱。但其中最令刘邦惊异的,却是一面长方形的镜子。它宽四尺,长五尺九寸,正反两面都能照人。如果一个人用平常的姿势走近它,照出的人是倒立的人像;如果一个人用手捂着心口走近它,照出的是人的五脏六腑,每一部分都清清楚楚;如果有病的人捂着心口走近它,就能从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如果一个心术不正的女子走近它,就会发现她的胆特别大,心脏的跳动也异于常人。秦始皇害怕别人对他怀有异心,所以经常让人们去照这面镜子,如果发现了什么异于常人的状况,就将那个人杀掉。

此镜功能奇特,后人以“秦镜高悬”来比喻当官的人明察是非,断狱清明。唐代诗人刘长卿在《避地江东留别淮南使院诸公》一诗中写道:“何辞向物开秦镜,却使他人得楚弓。”许多当官的人为了标榜自己的清廉,都在公堂上挂起“明镜高悬”的匾额。

秦始皇宝库中的那面镜子有特殊的功能,它能照见人心。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向来都是最“深不可测”的,有些时候,不只是别人不了解我们,就连我们自己都对自己知之甚少。如果世间真的有一面这样的镜子,一定会有很多人想要去看看真正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一定也会有很多人害怕它会照出自己心底最深处的不堪。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这面镜子,已经变得不重要了,关键在于,借由这样的一面镜子,我们看到了自古以来人们想要了解人心的愿望。

能照见人心、衡量人性的镜子,其实就在我们自己心里。当无意中做了—件造福众人的事情的时候,你的心中一定是充满了幸福感的;当无意中伤害了一个小动物时,你的心中一定是悔恨不已的;当无意中成了一个人的帮凶时,你的心中一定是恐惧万分的……无论是幸福、悔恨,还是恐惧,其实都是通过你心中的“镜子”折射出来的。本无须别人提醒,你已经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作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评价。

秦朝的那面镜子已经成为我们的想象之物了,但“秦镜高悬”的匾额却是我们仍然可以见到的,它所体现的不只是为官者的公正无私,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自己心中的“镜子”,在别人作出评判之前,自己先认真地看清楚自己。

拾金不昧

【引自】清·吴炽昌《客窗闲话·义丐》和清代《歧路灯》

【释义】金:原指钱财,泛指各种贵重物品;昧:隐藏。拾到东西并不隐瞒下来据为己有。形容良好的为人道德和社会风尚。

【智慧点评】

从前,有一个秀水名叫何岳,自号畏斋,虽然他出身贫寒,但为人却十分正直清廉。

一次,他回家晚了,在路上捡到二百两白银,回到家之后,他将这些白银藏来,没和家人说起这件事。他担心家人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便会让他把钱留下来,据为己有。第二天早晨,何岳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希望可以等到丢了钱的人回来寻找。没过多久,他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四处寻找什么东西,于是他便上前询问,果然是丢了钱的那个人,经过数目与封存的标记的核对之后,何岳确定是那个人丢的钱,便将钱如数还给了他。那个人想取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本来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这些钱就可以算是我的了。既然这样我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报酬呢?”那个人拜谢之后,便离开了。

何岳还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便将一个藏有数百两黄金的箱子寄放在何岳家里,并跟何岳说,等他回来便来取。谁知这个官吏一去便是许多年,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他的事情南下,何岳便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仅从这样的一句话中我们便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钱的一种看法。有人说:钱是万恶之源,也有人说:万恶的是人心。无论如何,这些都是与钱有关的。钱,在人类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东西,它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它可以使你得到想要的东西,可以使你风光无限,它可以使你忘乎所以,胡作非为,从而沦为阶下囚。但钱可以使人趾高气扬,却无法驱除人内心的空虚;钱可以换来美女的微笑,却不能买到忠贞的爱情;钱可以买到豪华的别墅,却不能买到温暖的家庭;钱可以换来门庭若市,却不能买到纯洁的友谊。

古语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劳动、汗水、诚实、信用所得到的“财”是正道,用盗窃、抢劫、敲诈等犯罪行为所得到的“财”是邪道,用权力、淫威等手段得到的“财”是腐道。别人的始终是别人的,我们没有权为也不能占有属于别人的东西,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所提倡的拾金不昧。不计报酬的拾金不昧是高尚的,但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重金悬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接受报酬的拾金不昧也是无可厚非的。

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引自】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释义】与其获得百斤黄金,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

【智慧点评】

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就如同失去了比千金还宝贵的东西。信用如此重要,故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有“一诺千金”之誉。

诚信对一个人、一个企业来说是无形的财富,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本。一个人、一个企业坚持走正直诚实的道路,必定会实现良好的愿景。如果你以诚待人,在工作中树立起诚信的品牌,相信你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帮助,你的工作和事业也会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局面。反之,你将会被众人所隔离,成为一株在角落里生长小草。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引自】宋·周敦颐《通书·诚》

【释义】诚是仁、义、礼、智、信五常及一切德行的基础。

【智慧点评】

诚实地对待工作、对待周围的人,不但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益,而且有助于消除人际间的种种猜疑,有利于增进人际间的互信与团结。在工作中保持诚实与守信的品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所从事的职业会严格地考验你能否诚实与守信、自我控制、公正和坦诚。唯其难能,所以可贵,那些经受了考验、没有被玷污并且能保持诚实与守信品格的人才会得到人们的信任,并将被赋予更重大的任务,而且有机会取得更伟大的成就。

〉歇后语智慧〈

披大氅偷烟袋——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文明人不做文明事的情况让人感觉别扭,很多情况下这会让人猝不及防,说不定会大吃一惊。如果表面上是个不文明的人,你对他做出的不文明的事不会感觉奇怪,因为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如果表面上是个文明人,突然做出一件不文明的事,肯定让你十分意外。

大厅中央挂字画——堂堂正正

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写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高洁的品格,正是君子堂堂正正做人处世的写照。在现实社会中,人会遇到各种歪风邪气,只有挺起脊梁,堂堂正正做人,才能战胜它们,从而磨砺出崇高的品格来,就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处浊世而品益清。

〉名句集锦〈

·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不要把金玉当成宝物,而忠诚与信用才是宝。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人的真诚达到一定程度,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

·君子诚以为贵。

有修养的人把真诚看得非常重要。

·去食去兵,不可去信。

失去粮食,失去兵器,也不能失掉信用。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说话办事,诚信在先;欺骗与胡说,那怎么可以呢?

·忠诚是人生的本色。

忠诚应是人生的本来面目。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文士以德行为修养的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

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这是人生美好的源头,行动美好的根本。

·遇欺诈主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熏蒸之。

遇到欺骗狡诈的人,用真诚之心感动他;遇到粗暴、乖张的人,用和蔼的态度感化他。

·不曲道以媚时,不诡行以邀名。

不能违背人生准则以迎合时俗的好尚,不能以欺诈的行为以取得虚名。

·百虑输一忘,百巧输一诚。

考虑再周密若有疏忽就可能失败,技艺再精巧若缺乏真诚也无法成功。

·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

修养自身品性,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唯一靠的是真诚。

·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

真诚,是杰出人物的根本,也是使百业兴旺的源泉。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培养个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个人的真诚。

·廉者憎贪,信者疾伪。

清廉的人憎恨贪婪,诚实的人厌恶虚伪。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不听动听的话语,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做虚伪的事。

·智者不愁,多为少忧。

聪明、有才智的人谋划周到,不用发愁,多做实事就少一点忧虑。

·百种奸伪,不如一实。

再狡诈、虚伪,也不如诚实。

·诚不悦人,其神媚焉。

诚实不能讨人欢心,人们在骨子里都喜欢谄媚。

·无信者疑,人休蔽之。

没有信义的人多疑,人们不必蒙蔽他。

·权重勿恃,名高勿寄,树威以信也。

权力大不可以倚仗,名望高不可以托付,树立威严要讲究信用。

·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答应了的事情,想方设法也要做到。

〉成语集锦〈

*八面玲珑

玲珑:精巧细致,指人灵活、敏捷。本指窗户明亮轩敞,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

*委曲求全

委曲:曲意迁就。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也指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

*仰人鼻息

仰:依赖;息:呼吸时进出的气。依赖别人的呼吸来生活。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主。

*宾至如归

宾:客人;至:到;归:回到家中。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招待客人热情周到。

*倒屣相迎

屣:鞋。古人在家中脱鞋席地而坐,为争着迎客,将鞋穿倒。形容热情欢迎宾客。

*先来后到

按照来到的先后确定次序。

〉汉字集锦〈

“疾”字智慧

辛弃疾,字幼安。去除疾病,自然安康,在“安”前加个“幼”字,可能是辛弃疾的长辈希望他幼年安康之意。

“疾”字的甲骨文是其中有一个两臂张开的人的形状,还有一个“矢”的形状,所以这是个会意字。意思是一支箭刚好射中了一个人的腋下,即一个人被箭射伤的情形。于是有人认为古人是用箭伤来指代疾病,因此“疾”的本意就是“病”。从这个字的产生来看,古代的战争中弓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经常在作战中受箭伤,所以干脆用箭伤来指代“疾”,后来才引申为“病,疾病”。文字学家段玉裁为《说文解字》作注时说:“矢能伤人,矢之去也甚速,故从矢会意。”也就是说,小篆的“疾”字仍然是会意字。字中的病字旁,很像一个人病后躺在床上的形状,于是学者们认为,疾,就是由箭伤而产生的疾病。

由这个意思又引申出其他的意思,比如人受箭伤后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所以“疾”字又引申出“痛苦”的意思。再由于“疾”字中含有“矢”字,箭离弦后,给人以迅速、飞速的感觉,所以“疾”就引申出“快”、“急速”的意思。“疾”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由此引申出“憎恨”之意。如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蔡木龛》:“嫉恶如仇,有所白眼者,出一语必刺入骨。”意思是痛恨恶人如痛恨仇人那样,见到讨厌的人,说一句话必然能伤人至骨。

由“疾”的产生和演化过程可以看出来,除了由箭的飞行引申出“快速”的意思,“疾”基本上都是不好的意思。所以由战争产生弓箭,由弓箭产生“疾”,战争之为物,可谓流毒无穷。单单分析一个“疾”字,就应该反对战争。

当今之世,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一切争端,应该用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人们应该一心一意谋发展,而不应该处心积虑地互相争斗。和平,不应只是一句口头上的呼吁,而应成为行动中的指导,让我们的生活中少一些尔虞我诈,将身外之物看淡些,自然就可以省去很多的争端,生活也就多了一分安宁。

〉国粹精选〈

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龙头节

农历二月初二为龙头节,又名“青龙节”,是我国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很多地区,苗、壮、满、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剃龙头。”旧时淮安民间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春节前剃头理发到了二月二,已经一个多月,正是需要剃头理发的时候。二月二龙抬头,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二月二剃头的习俗。

朝山节

佛教节日。传说藏历六月初四是释迦牟尼转四谛法轮之期。所以,为了纪念和庆祝这一天,人们提前一日穿戴一新,带着食物前往附近山寺巡礼朝供,求神念经,以求佛祖保佑。然后在野外草坪上开怀畅饮,尽情歌舞。

葫芦节

每年农历的十月初十,是拉祜族人民的“葫芦节”,拉祜语称为“阿朋阿龙尼”。每年这天,拉祜族人民穿着灿烂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带着自酿的美酒与糯米做的粑粑,杀猪宰鸡,集中在每个村子的广场上,用歌声和舞蹈表达着对“葫芦”这种带给他们生命的圣物的敬意。

尝新节

也称“吃新节”,仡佬族、苗族、布依族、白族、壮族的传统节日,尤以仡佬族为盛。时间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先由一寨老或鬼师带领童男童女到附近田间地角进行采新,摘些成熟的谷物瓜果,挂放古树下然后杀猪宰羊杀鸡,祭祀祖先和神灵。节日期间,仡佬人还要举行放生活动,主要是野生动物及鱼类。今日安顺西秀湾子寨、平坝大狗场等仡佬村寨吃新节最为隆重。

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相传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在古代,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新米节

每年阴历九月,当包谷呈金黄色时,居住在西双版纳景洪县北部山区的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相传在很久以前,居于深山的基诺族过着以狩猎采集为主的原始生活。一天,一条狗衔着一包谷种来到基诺寨,一位老人见此狗来历不凡,便把它收养起来,并把谷种撒在山地上,这样经过年复一年的培育繁殖,旱谷越来越多。从此基诺人学会了种旱谷,也吃上了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