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句智慧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篇 修身篇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人们以德服人,以德待人,以德感人,以自己高洁的人格魅力吸引人!而对于我们今人来说,若要做到“德馨怡人”,就要学会修身。所谓修身,就是不断完善人品操行,提高人生境界,令己身行端正。心念善美。“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需从自身的方方面面做起。

第一章 谦虚冲逊——自重的人才能得到尊重

为人容易做人难

【引自】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二:“‘为人容易做人难’。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人与禽兽皆天为之。惟天好生,岂不容易,但禽兽一为便了,不待再做。若人而不加一做,与禽兽何异?”

【释义】一个人孕育生长成人容易,但做一个正派而有作为的人就难了。

【智慧点评】

一个人长大成人是容易的,只要有饭吃、有衣穿就可以。但一个人要成为一个好人就不容易了。虽说人皆可以为尧舜,然而几千年来也就出了两个圣人尧舜。因为从善如登山,登山是累人的,很少人愿意去做。所以说,为人容易做人难。

养正邪自除

【引自】《景岳全书》卷十三、十四:“若病久者,须大补元气为主,盖养正邪自除也。”

【释义】修养正气,邪气就会消除、退避。

【智慧点评】

正邪不两立,正邪之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其实驱邪与养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养正就是驱邪。当然,对于个人修养来说,不能仅仅驱邪了事。因为驱完了邪,并不一定能养出正。一身正气的人,叫做正人君子;一身邪气的人,叫做龌龊小人。在君子与小人之间,还有一种普通人。普通人身上正邪交融,呈现一种不正不邪、亦正亦邪的状态。在这种人身上,正邪似乎是可以两立的。只有在真正的正人君子身上,才可以看见纯粹的正,而没有邪。但真正的正人君子有多少呢?放眼世界,都是普通人。大多数人即使终生养正,也不能把自己养成纯粹的正人君子,只能驱除一部分的邪恶,尽量向正人君子靠近。

君子周人之急

【引自】《金凤钗》第二折:“君子周人之急,你借与我罢。”

【释义】周:接济。有德行的人应在别人困急时给予接济、帮助。

【智慧点评】

谁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在关键时刻拉他一把,可能就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对于周人之急的品质,整个人类都渴望和赞赏。在《水浒传》里,宋江武功不高,智慧有限,别的也都平平,但就是凭借着周人之急的品质,在江湖上博了个响当当的“及时雨”的名头。可见,能力高低并不影响品德的高下,周人之急是一种品德。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引自】《合欢衫》第四折:“幸得彼处上司,道我是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士,屡次看我捕盗,有功加授巡检之职。”《水浒传》第三十回:“我若路见不平,真乃拔刀相助,我便死也不怕!”

【释义】比喻见义勇为,打抱不平。

【智慧点评】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是一种侠客之风,让人肃然起敬,远远胜过路见不平拔腿就跑的怯懦行为。其实在现代社会,已经在法律上鼓励了见义勇为这种行为。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引自】《琵琶记》第十六出:“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好好,借得两杠三石七斗四升八合零二百一十五粒在这。”

【释义】求人帮助要求正直无私的人,接济人要接济处于困境中的人。

【智慧点评】

大丈夫慷慨潇洒,急人之困,并且帮忙帮到底,不会半途而废,如果有事就要找这样的人。天下需要帮助的人很多,但能够施援的手却有限,因此,救助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那些最紧急的人群。可见,人们遇到困难和危机,要懂得向谁求援,而提供援助的人要明白应该首先救援最需要帮助的人。

大丈夫顶天立地

【引自】《三宝太监下西洋记》第十四回:“长老道:‘自古说得好,大丈夫顶天立地,终不然顶地立天’。”

【释义】男子汉应该光明磊落,气概豪迈。

【智慧点评】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这样的人确实是顶天立地的,因为这样的人善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这样的一种气:至大且刚,充塞宇宙。这样的气,就是顶天立地的气,这样的气在大丈夫的胸中,大丈夫自然也顶天立地。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引自】《醒世恒言》第三十卷:“古语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房德本是个贫士,这般华服,从不曾着体;如今忽地焕然一新,不觉移动其念。”《道教史》:“欲得日盛一日,不安宁的生活因之而生。”

【释义】不见使自己动心并想得到的东西,心里就不会迷乱。

【智慧点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老子在分析了这一情况之后,给出了对付这一情况的办法: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然而除非遁入山林,不然这不可能实现,因为一踏出房门,满目都是可欲之物。人应该积极乐观,通过努力来追求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不应该逃避现实,自欺欺人。

畏己贫,忧人富

【引自】明·徐祯稷《耻言》卷二:“里语云:‘畏己穷,忧人富’。小人之情与君子反是。”

【释义】害怕自己贫穷,担忧别人富裕。

【智慧点评】

仇富心理是一种不好的心理。看见别人骑在马上,不是想着自己也弄一匹马来骑,而总是想着别人从马上掉下来,此种心理,从小的方面说,不利于自己的素质提高,不利于自己的奋斗进取,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妨碍社会进步。看见别人富裕,就应该见贤思齐,“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过上富裕的生活。

白玉不自知洁,幽兰不自知香

【引自】《青楼梦》第二回:“丽仙道:‘……妄蒲柳之姿,何秀之有?闻之愈增惭恧。’挹香道:‘白玉不自知洁,幽兰不自知香。’

【释义】白玉不能知道自己是那样洁白,兰花不能知道自己是那样清香。比喻不知道自己具有某方面长处。

【智慧点评】

品德高尚的人并不自知品德高尚,只有那些伪君子才会想着自己在某方面是如何如何好。品德高尚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有点类似庄子笔下的“真人”,浑浑噩噩,不知不觉,只会做自己随心所欲的事。他们做出来的事就是好事,体现出的品德就是美德。所谓与君子交,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君子交往得最久的人,无疑也是君子了。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引自】《今古奇闻》第八卷:“翁姑可绝,夫婿不可绝。自古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真金不怕火,怕他甚么。”

【释义】清白的人终究是清白的,有污点的人总是有污点。

【智慧点评】

身正不怕影子歪。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其实清和浊,是放在社会中来评价的,这和社会中人分不开,但有时又与社会中人无关。任你百口嘲谤,万目睚眦,我本质上风霜高洁,你能奈我何?若你肉麻无耻,吹捧谄媚,我本恶贯满盈,那也是无可遮掩之事。

解衣推食

【引自】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释义】推:让。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慷慨地给予关心和帮助。

【智慧点评】

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是刘邦帐下的一员大将,他为刘邦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也因此受到了刘邦的重用。

项羽在多次与韩信的交战中,都以失败告终,于是他对刘邦的这员猛将真是一筹莫展,想到自己手下竟然没有一个像韩信这样的大将,更是急得寝食不安。一直以来,他都想将韩信拉拢过来,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这时,有人向项羽建议不妨用高官厚禄去招揽韩信,项羽虽然明知没有什么把握,但还是派武涉去汉营游说韩信。

武涉见到韩信后,指出他所具有的优势,劝说他或脱离汉王,自立为王;或与楚王联手,与楚王共分天下。韩信毫不犹豫地回绝了武涉,他说:“当年我在项王帐下时,我的建议项王从来未曾接受过。而自从我归附汉王以来,汉王让我指挥全部的兵马,对我言听计从,与我情同手足,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饭食给我吃,对我恩重如山,我就是死也不会背叛汉王的!”

刘邦对韩信的“解衣推食”或许有收买人心的嫌疑,但他的举动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情感是人性的一大弱点,中国人尤其重视情感。“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无一不是“感情效应”的结果。做事者能悟透其中的奥妙,不失时机地付出自己的感情,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感情投资可能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一种投资方式,其实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能做到,做事要有“心计”,便要把握好细节。感情投资是一种长远的投资,所以不必急于收获这种投资所得的产出,你所要做的就是不断投资和耐心等待,终有一天,你会得到数倍的回报。有心之人就常用这种方法让别人甘心为自己卖命,创造更大的效益,正如韩信的选择一样,因为刘邦的解衣推食,而坚定地站在刘邦一边,相信刘邦对他的情谊乃是真切的。至于后来发生的事,我们暂且不论。

下车泣罪

【引自】汉·刘向《说苑·君道》

【释义】罪:指罪犯。下车向遇见的罪犯流泪。旧时称君主对人民表示关切。

【智慧点评】

禹,通常被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又相传为夏王朝的开国君主。早在尧的时代,洪水便已泛滥成灾,给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禹在舜的时期受命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完成了治水的任务,帮助百姓解决了水患带来的困扰。舜见禹治水有功,又深受百姓爱戴,便把部落联盟领袖的位置以禅让的方式传给了他。

有一次,禹乘车出外巡视,刚巧有个犯罪的人被押着从他的车前经过。禹见到了,便吩咐把车停下,问押送的人:“这个人犯了什么罪?”押送的人回答说:“他偷别人家稻谷的时候,被抓住了,我们把他送去治罪。”

禹听到这里,便走下车,来到那个罪人身边,问:“你为什么要去偷别人家的稻谷呢?”犯罪的人知道问话的是个大人物,吓得低着头不敢吭声。禹见他不说话,便尽力地规劝他,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下来了。

禹身边的人见了,都十分不解。其中一个问道:“这人偷别人的东西,就应该送去受罚。大王为什么要痛哭流涕呢?”禹擦了擦眼泪,说:“我不是为这个人流泪,而是为自己流泪。尧和舜做领袖的时候,以德化人,老百姓都和他们同心同德,从来没有人作奸犯科。如今,我做了领袖,老百姓却做出这损人利己的事来,因此,犯罪的人虽是百姓,其实是由于我之不德所致,所以让我感到痛心的,不是那犯罪之人,而是我的德行不如尧、舜啊!”禹当即命人在一块龟板上刻了“百姓有罪,在于一人”八个字,然后下令把那罪犯放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误会伴随每个人的一生。但是面对错误,每个人的态度却各不相同:有的人面对错误,寻找它产生的原因,吸取教训,避免以后再犯;有的人面对错误,或将它归罪于外界的客观条件,或将它归罪于别人,总是不肯自我反省;有的人面对错误,从自身寻找症结,并将别人的问题也一并归到自己身上,连别人的那一份也一起承担……这其中的差别,我们一目了然;这其中的对与错,我们也了然于胸。

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与其浪费时间寻找对象以推卸责任,不如抓紧时间,好好地反省一下自身。

趾高气扬

【引自】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十三年》

【释义】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智慧点评】

公元前701年春,楚国掌管军政的莫敖屈瑕率军在郧国的城邑蒲骚(今应城西北)与郧、随、蓼等诸侯国的联军作战。由于对方盟国众多,屈瑕准备请求楚王增派军队。将军斗廉认为,敌方盟国虽多,但人心不齐,只要打败郧国,整个盟国就会分崩离析,他建议集中兵力迅速攻破蒲骚。屈瑕采纳了斗廉的建议,果然大获全胜。

但是,屈瑕本就是个看重外表,且无自知之明的人,有了这次的胜利,他就骄傲起来,自以为是常胜将军,从此任何敌人他都不放在眼里。过了两年,楚王又派屈瑕率军去攻罗国。出师那天,屈瑕全身披挂,威风凛凛地扬长而去。

送行的大夫伯比返回的时候,对给驾车的人说:“我估计屈瑕这次出征一定吃败仗,你看他走路的时候脚抬得那么高,一副神气十足的样子,还能冷静地、正确地指挥作战吗?”

伯比越想越不妥,就去求见楚王,建议楚王给屈瑕增加军队,但楚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回宫后,楚王无意中将此事告诉了他的夫人邓曼。邓曼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子,她听了楚王的话,认为伯比说得很有道理,也建议楚王应该赶紧派兵去援助,否则就来不及了。

楚王听了夫人邓曼的话,这才恍然大悟,立即下令增派部队前去支援,但是已经晚了。屈瑕到了前线,不可一世,武断专横到了极点。楚军来到罗国都城时,对方早就整军待战,而屈瑕则一点儿也不做戒备。结果遭到了罗军与卢濡的军队的两面夹攻,楚军死伤惨重,屈瑕也因战败而自杀身亡了。

要想获得成功,谦逊是必要的准备。缺乏这样的心理素质,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就难以成就大业。谦逊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它能够驱使人不断地进取,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才干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谦逊是成功的基础。

骄傲的人,往往眼高于顶,往往拒人于千里之外,往往易引起别人的反感,甚至厌弃。如果是身居高位的人目中无人,必定会因其地位而给民众带来巨大的灾难;谦逊的人,平易近人,尊重别人,别人乐于跟他打交道。在行动之前,先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究竟有多大的能耐。没有那么大的头,就别戴那么大的帽子。

高屋建瓴

【引自】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释义】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从高高的屋顶上往下倒瓶中的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

【智慧点评】

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史称汉高祖。一方面,刘邦对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将土们心存感激;另一方面,他又担心部下的势力过于强大,会对他的天下产生威胁,尤其是大将韩信最令他担忧。

不料,在刘邦登基的第二年,就有人向他报告说韩信要造反。刘邦听了,非常生气,急忙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最终,刘邦采用陈平的建议,不费一兵一卒便把韩信抓住了。虽然没有治韩信的罪,但削去了他的王位,将其贬为淮阴侯。

刘邦对此十分满意,于是下令大赦天下。大夫田肯前来道贺,说:“臣恭喜陛下,既抓住了韩信,又牢牢地控制住了关中地区,真是双喜临门啊!关中这个地方土地辽阔,而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陛下利用此处的地势就能轻易地控制和驾驭诸侯,就好像是从高高的屋脊上把瓶子里的水倒下去一样,势不可当。东方靠海的齐地自从韩信调离后,一直没有妥善的安排,但是此地两千多里、七十余城,东有琅和即墨此等资源富饶之地,南以泰山为屏,西有黄河孟津的要塞,北有渤海的水产和贸易之便,地势十分重要。如果能够控制此地,和关中遥遥相对,定可保大汉江山固若金汤了。但是,如此重要的地方,绝不能赐封给任何一位异姓诸侯,只有亲信子弟才能将其封为齐王。”

刘邦听了田肯的话十分高兴,即刻赏赐了他黄金五百两,接着,便以高屋建瓴之势征服了齐地,控制了其他的异姓诸侯。

登高才能远眺,站在高处才能将所有的景物看在眼底。唯有处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之中,才能掌控好所有事情的发展。刘邦对此便运用得十分得体。他从全局的观念出发,控制了关中和齐地,便等于是控制了诸侯,控制了全国。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了最大的收益,这便是高屋建瓴的智慧所在。

高屋建瓴还需要人有一种超越平凡的气概和胆略,在高远立意指导下,从全局观念了解事物的全貌,以充满智慧且独特的方式充分地层现自己的能力,将事情的发展推向一种极致。

打了一冬柴,煮锅腊八粥

【引自】清·李光庭《乡言解颐》卷五《开门七事》:“乡言七事中有关乎世情者,如‘打了一冬柴,煮锅腊八粥’;与‘有柴一灶,有米—锅’,俱诫浪费者也。”

【释义】腊八粥:在阴历十二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民间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等干果煮粥吃,叫“喝腊八粥”。比喻不知节俭,把积蓄一下子耗尽。

【智慧点评】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做“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节俭是一种美德,节俭是一句名言,节俭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手段。节俭不仅能积累财富,还能培养人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奋发向上的品质。

〉歇后语智慧〈

穿钉鞋拄拐棍——稳上加稳

有些事,必须稳上加稳,比如治国,尤其是治大国,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一着不慎,祸害无穷。治理国家如此,个人修养也应该如此。应该培养谨慎、细致的性格,不然在某些大事上出了疏漏,那就后悔莫及。

包公斩包勉——正人先正己

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那在理论上不太可能。只有以己之昭昭,才有可能使人也昭昭。当然,如果自己昭昭,却让别人昏昏,那说明教育技术很糟糕。但是在道德品质上,身教胜于言传,也就是说,不需要什么教育技术,只需要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就行,榜样的力量自然会震动被教育者。当然,这是对正人君子来说的。

见人先作揖——礼多人不怪

礼这种东西,是专为尊重和互相尊重而设。见人先作揖,就是表示对其尊重,除非是非正常人,没有几个人不愿意被尊重的。所以礼多人不怪,礼少了人才怪。只要不是惺惺作态,只要不是繁文缛节,人们应该多多知礼,这也是在提高个人的品德和修养。

〉名句集锦〈

·老虎他人杀,荣誉自己沾。

比喻剽窃别人的劳动成果。

·有了卧处,就想伸腿。

形容懒惰。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比喻当仁不让。

·忍一忍,海阔天空。

忍让一下,事情就会烟消云散。

·人一骄傲,难免摔跤。

骄傲使人看不清自己,难免要犯错。

·夸口害己,谦恭得利。

谦虚谨慎会使人受益匪浅。

·真诚在前,善果在后。

有因必有果,付出就有回报。

·养德百年,丧德一日。

学坏容易学好难。

·年少时缺修养,长大了败门风。

根基不牢。

·人不明,要人提。灯不亮,要人剔。

多听善言,收益多。

·半夜里睡不着觉——心邪

意思是道德败坏的人心里不坦然。

·香水洗狐狸——臊气还在

意思是坏人不可能通过伪装而掩盖自己。

·背着丈夫打酒喝——招待外人

比喻红杏出墙。

·桌子上放碗水——坦平

形容公平。

·关上门做皇帝——自尊自大

人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

·寿星老爷卖妈妈——倚老卖老

仗着岁数大,摆老资格。形容摆老资格,轻视别人。

·开山平地——积少成多

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成语集锦〈

*忧国忧民

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

*仗义执言

执言:说公道话。为了正义说公道话,指能伸张正义。

*除暴安良

暴:暴徒;良:善良的人。铲除强暴,安抚善良的人民。

*恻隐之心

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扶危济困

扶:帮助;济:搭救,拯救。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

*疾恶如仇

指对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

*肺腑之言

肺腑:指内心。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话。

〉汉字集锦〈

“老”字智慧

甲骨文的“老”为象形字,看上去是一个面朝左的老人的形象,长着长长的头发,弯腰驼背,手持拐杖,慢慢向前走,头上的一撇,仿佛是白发被风吹向后掠的样子。金文的“老”字,其人头部的毛发变得更长,简直像一条竖起的辫子,把头部讹改成“毛”状,拄拐杖的手指没了,拐杖变得完全看不出其形状了。小篆继承了金文弓背长发的形体,但手和杖已分离,并且把拐杖变为“匕”形了。这个字发展到隶书阶段时,讹变最大,甚至将老人的头、发、手、躯都全变为“尹”“(老”字头)了。在此基础上演变成了今天楷书中的“老”字。

《说文解字·老部》云:“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老”的本义指老人,即年纪大的人。常言道,姜是老的辣,年纪大的人富有经验,办事稳重。黑格尔说:同一句谚语,从年轻人嘴里说出来和从饱经沧桑的老人的嘴里说出来是不一样的。因为老人富有经验,经历很多。因此“老”引申为“老练”的意思,“老”字便作为对老人或他人的尊称。宋代的皇帝笃信中国传统的道教,崇尚黄老之学,受其影响,宋代不少人名中喜欢带上一个“老”字。在宋史和宋代诗文中,以某某老命名的人常常可以见到。由于年龄大的人,活的时间长,对过去的事物经历的时间一般都较长,所以“老”又指历时长的、陈旧的或原来的意思。

孟子对理想社会的描述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辈。孟子嘴中的“老”字,指的便是老人。或许在生理上,他们已经到了要用“三条腿”来走路的程度,但他们的经验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那并非学习可以获得的,对老人的尊敬,也就是对经验的尊敬。

“谷”字智慧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其号中的“谷”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对这个“谷”字的构形,说法多种多样。有的说上面的部分是两座山峰重叠在一起,下面的“口”表示通道,整个意思就是指山谷。又有人说上面的部分是水,下面的部分是山谷的出水口,整个意思是水从山谷中流出。《说文解字》和《尔雅》都赞成这个说法,所以古代的“谷”字就是山涧。

如《淮南子》说:“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这里面的“谷”,就是指山涧,即两座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整句话的意思是,住在水边的人就以打渔为生,住在山下的人就以采伐木材为生,住在山谷里的人就以从事畜牧业为生,而陆地上的人就靠种植庄稼为生。因为“谷”是偏僻之地,所以从“谷”中便引申出险恶环境之意。如成语“进退维谷”,就是说进也困难,退也困难。

而“谷”字的繁体字“”,则又是另外一种意思。《说文解字》说:“,百谷之总名。”它的意思是“各种粮食作物”。传说中神农氏发现并最早教导民众开始种植农作物。神农尝百草,掌握了百草的性质以后,就从中挑选出谷物,教天下百姓种植。所以我国种植粮食作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在古代,人们把最重要的五种粮食作物,即粟、豆、麻、麦、稻,统称为“五谷”。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自古就奉行重农政策,所以作为各种粮食作物的总称,“谷”受到特别的崇敬。人们专门为它设立了一种“神”,即“稷”,也就是谷神。所以说,民以食为天,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天”,就是“谷”,由此可见食物对人的重要性。没有谷物粮食,人就不能存活,这是一个亘古的真理。鲁迅先生曾写道:“我们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只要谷物粮食充足,解决了吃饭问题,我们才能生存,才能温饱,才能追求更高级的生活。因此,怎么强调谷物粮食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芹”字智慧

曹雪芹,名,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芹,或作,或作。《说文解字》:“芹”,楚葵也。从,斤声。《说文通训定声》:“即今水芹菜也。”《吕氏春秋》曰,菜之美者有云梦之芹。云梦在楚地,就是今天的湖北,云梦之芹就是湖北的芹菜。《吕氏春秋》认为楚地的芹菜是非常鲜美的。《诗经》中共有两个“芹”字,都是说“采芹”,而在《诗经》中的这两次采芹,均说的是亲近王者。

后人就以芹菜作为进献之礼而表亲近的情意,如“献芹”、“芹献”、“芹意”、“芹曝”等语。辛弃疾有著名的《美芹十论》,就是献给皇上的谏言。唐代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意思是要给王者献芹,也就是给国家朝廷做点儿贡献,即使像点儿芹菜那么微薄,也做不到。

“芹”字下面有个“斤”字,甲骨文的“斤”字像石斧之形。金文中左上部像斤,右下部像所斫之物,故斤的名词义为石斧,动词义便是(以石斧)斫。《说文》:“斤,斫木也。”意思是说,斤是用来砍木头的。“兵”字从斤,可见斤是常用的武器。“斧”字从斤,斧是改进的安了长柄的斤,故其音义从父,从又,即右手持杖也。这斧斤就是侍卫的威仪,也就是后来说的仪仗队。故“芹”字可从斤,亦可从近,并且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同义反复——持着斧斤以接近某人,某人不是别人,正是王者。

曹雪芹号雪芹,其号中的这个“芹”字,也是希望“亲近王者”的意思。曹雪芹的祖上与皇室的关系非常亲密,尤其在康熙一朝,得到了皇帝的极大宠幸,因此曹家对皇室就心存报效之意,给后代取名字,就是希望给朝廷和国家做点儿贡献。可惜曹家在雍正朝遭到惨重打击,曹雪芹家破人亡,于是发愤著书,用一部《红楼梦》向中国文化“献芹”。就“芹”字的本意来说,《红楼梦》已不是“芹”,而是璀璨的明珠。“芹”字表示美好的事物,也代表了人们美好的希望。现代人经常会设立美芹奖,“美芹”就是为大家作出美好贡献和提议的人。能不能成为“美芹”,还要看一个人的思想是否新颖,处世为人是否灵活,是否懂得去挖掘新鲜的事物。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人们保持身心充满活力,眼光放得高远,才可比别人看得更多、更超前。

“士”字智慧

对于甲骨文的“士”字,很像一个雄性生殖器。如果将其倒过来,仍像一个雄性生殖器。在甲骨文中,“牛”字旁边加一个“士”字,就是雄牛,羊亦然。所以“士”字本义是雄性生殖器,引申为男性。比如《诗经》中说:“女曰鸡鸣,士曰昧旦。”意思是女的认为鸡已经叫了,天已经亮了。男子说天快亮了,但还没亮。

但是文字学家许慎却不同意这个说法,《说文解字》中说:“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他认为“士”字由“一”和“十”两部分组成,是个会意字。“一”表示万物之始,“十”为“万物”之终,从开始到结束都有“一”在其中,所以这个“士”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人,也就是知识分子。因为无所不知,所以无所不能,这既表达了—种对“士”的赞叹,也说明了“士”的标准的苛刻。

苏东坡无书不读,儒学、道家、佛学,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调和,使得他无论身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到哪里都乐观豁达。无论是在哪里,他总是牵挂着天下苍生,这是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他无论遭到怎样的打击,都不悲观消沉,这又是道家和佛家的影响。按照许慎的“士”的要求,他是完全符合的。做人便应如苏东坡一般,乐观豁达,博学多才,为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而不懈努力。

〉国粹精选〈

中秋节

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江河枯竭,大地冒烟,百姓眼见着没办法生活了。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叫后羿的人,他拿着神弓,登上昆仑山顶,一气射下了九个太阳。

百姓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后羿也因此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逢蒙也混了进来。

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人。平时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次,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遇到了王母娘娘,得到了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嫦娥,于是将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放起来时,被正好经过的逢蒙看到了。

一天,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逢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等后羿走远以后,逢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逢蒙的对手,情急之下抓起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飞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但是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没能飞太高,就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是收获的节日,人们往往在这一天庆贺丰收并祈求在第二年里有更好的收获。拥有了,然后还想要更多,这似乎是人们的共性。但是有时候,也只有舍弃才能获得更多的拥有。例如婚姻,两个人感情不和,没有办法生活在一起了,就应该尝试着放弃,如果一味地坚持,只能加深对彼此的伤害。放弃也是一种智慧。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也许你此刻拥有,但是下一刻却可能失去。抱了太多的希望,就可能有太多的失望,刻意地追求,反而会使你的人生乱了方向。

重阳节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一带有一个瘟魔,十分可怕。只要它一出现,就瘟疫横行,乡亲们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百姓苦不堪言,却无处诉说。

一次,瘟魔再次出现,带来的瘟疫夺走了恒景父母的生命,恒景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病好后,恒景辞别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害。

恒景跋山涉水,来到很远的地方,访遍了仙道名士,拜了一个法力极高的仙长为师。他每天早起晚睡,刻苦修炼,学会了一身本事。临近归期,一个法力很高的仙长交给他一把降妖剑、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仙长对恒景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现在已经练就了一身本事,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恒景回到家乡,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

过了一会儿,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乡亲们拿着茱萸叶,喝着菊花酒,到处都是茱萸奇香和菊花香气。瘟魔闻味止步,脸色突变,忙反身折回河里。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以后,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就流传了下来。

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与“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

每每提及重阳节,人们就会联想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思乡是亘古不变的情歌。在我们的生活里,也有很多离家的人。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很少能够在老家或者离家近的地方工作;城市里,大量的农民工离乡背井讨生计。自古离家都是生计所迫,今人也没有逃脱这样的命运,所以思乡的情怀,不仅仅是对家的思念,更是因为生活的苦痛与内心的折磨。“家”不仅是一个名词,更是内心的焦点、情感的回归地。

腊八节

古时候有一农户,有一父一母一儿。父母都是勤快节俭的人,精耕细作,精打细算,日子虽然不富裕,但是一年到头吃穿不愁。转眼,他们的儿子长大了。小伙子长得十分健壮,却懒得出奇,整天什么活儿也不干。老汉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就对儿子说:“爹娘不能跟你一辈子。要吃饭,得流汗。”儿子哼哼两声,也没把老人的话放在心上,照旧傻吃闷睡。

不久,老两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成家以后,小两口该合计着干活儿过日子了。谁知道媳妇跟儿子一样懒,油瓶倒了都不扶。

几年以后,老两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两口叫到床前,几次三番嘱咐:要勤俭持家,好好过日子。老两口去世以后,小两口托乡亲埋葬了两位老人,看家里有吃有穿,就把老人的遗嘱忘了。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地里颗粒无收,家里吃穿已尽,小两口断顿儿了。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小两口躲在屋里,又冷又饿。他们满屋子找,终于发现炕缝里有几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抠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东捡西凑地弄了一把,放进锅里。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黄豆、小豆、高粱……凡能充饥的都放了进去。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

正在这时,一阵强风吹过,刮倒了年久失修的房子,小两口被压在底下。邻居很快赶了过来,可将小两口挖出来时,他们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从此,每年的腊八,人们都会煮一锅杂米粥给孩子们吃,并讲杂米粥的故事教育孩子。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系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

与其他节日不同,腊八节里,人们不会准备丰富的食品,只有一些粥食。相比之下,这个节日显得比较寒酸,但是同样寓意丰富。众所周知,腊八粥是人们为了吸取前人懒惰的教训发展而来的,人的内心总是存在一定的惰性的,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就会耽误很多事情。所以,有时候限制我们发展的,不是对手,而是我们自己。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碰到这样或那样的挑战,每个人都不可能永远都是赢家。对于我们来说,心态非常重要。面对挫折和困难,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战胜自己,战胜懦弱和悲观,只有坚定必胜的信念,我们才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并最终走向胜利。

祭祖节

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造出了“蔡侯纸”。这种纸刚一出现,就供不应求。蔡伦的嫂子慧娘从中看到了商机,就让丈夫蔡莫去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是蔡莫学艺不精,造出的纸质量低劣,无人问津,这可愁坏了夫妇俩。后来,慧娘想出了一个办法,使他们终于摆脱了困境。

一天夜里,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邻人来看时,见蔡莫悲痛欲绝,在妻子的棺材前边烧纸边哭诉:“都怪我没有恒心,跟弟弟学造纸也没有学成,造出来的纸质量太差了,卖不出去,竟然让你急出了病。我要把这害人的纸烧成灰,来解我的心头之恨。”他烧完了一捆又抱来一捆,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开门啊,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人间有钱能行四海,鬼府用纸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慧娘唱完了才说:“我从鬼门关出来了,就又恢复了人身,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假装糊涂:“我并没有给你送钱啊!”慧娘赶忙解释:“你给我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啊!”蔡莫一听,马上就去抱了两大捆的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儿苦。

邻居见状,都觉得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蔡莫家的纸很快就卖光了。因为慧娘返阳的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自此以后,这一天就成了人们祭祖的节日。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每到祭祖节,本着传统习俗、家族孝道,会有很多人缅怀自己的亲人长辈,用每个人特有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祝愿和思念。父母在的时候,我们没有很好地尽自己的孝道;亲人在的时候,我们没能很好地珍惜。站在坟墓前,可能人们心里最多的是懊悔和感叹吧。失去的,不能再追回,很多的情感也找不到合适的出口,但是我们可以把这种感情带到现实的世界里。我们的身边还有家人,还有朋友,可以尽量对他们好一些,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不要等到失去了,再来追悔,总让生活留下一个缺口。

第二章 宽以待人——对他人宽容就是对自己宽容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引自】《诗经·卫风·木瓜》

【释义】别人在我困难时哪怕给了我一个木瓜,我也要以美玉来报答。

【智慧点评】

对于拥有一颗体恤的心的人来说,他可能认为自己没做什么事情,只是一时兴起的一个小小动作,是件不足以提起的小事,但对那些知恩图报的人来说,那个小小的举动可能是个大大的帮助或者恩惠。

越是在困难的时候,我们越要记住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哪怕是仅给过我们一碗水、一个微笑的人。

衔环结草,以恩报德

【引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

【释义】嘴里衔着玉环,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以感恩之情报答对方给予自己的恩德。

【智慧点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不停抱怨的人,“真不幸,今天的天气怎么这样不好”、“今天真倒霉,碰见一个乞丐”、“真惨啊,丢了钱包,自行车又坏了”、“唉,股票又被套上了”……这个世界对他们来说,永远没有快乐的事情,高兴的事被抛在了脑后,不顺心的事却总挂在嘴边。每时每刻,他们都有许多不开心的事,把自己搞得很烦躁,把别人搞得很不安。

其实,这些人必须改变的是他们不知感恩的态度。如果我们不懂得享受我们已有的,那么,我们很难获得更多,即使我们得到想要的,也不会享受到真正的乐趣。活着就值得庆幸,世上再没有比活着更值得庆幸的事。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才会对生活充满感恩,才会快乐。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引自】晋·陈寿《三国志·秦宓传》

【释义】记住别人的善行,忘掉别人的过失。

【智慧点评】

人有恩于我,不可忘;人有怨于我,不可不忘。古人告诫我们要以最真的诚意牢记善行和义举,以最大的宽容和忍耐忘却仇恨。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可贵的待人之道。

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会碰到许多对我们有恩的人:栽培我们成长进步的老师、领导;共经风雨的朋友、同事;披星戴月的公车司机;田间地头耕作的农夫……细想一下,自己生活在众人德泽的怀抱里,这份恩情我们怎能遗忘?

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人思考角度不同,难免有一些误会、摩擦;或因一时迷于名利,办了糊涂事。如果我们不能忘记他人的过失,一直心存怨恨,不但对身体无益,影响健康,而且自己始终活在怨恨的阴影里,小则纠缠于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大则会冤冤相报,困在不断升级的恶斗恐怖之中,伤身害命。

冤家宜解不宜结,现实生活中要有忘怨的度量,有放下的智慧。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

【引自】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释义】然而(诸葛亮)所面对的敌军统帅,正好是杰出的军事家(司马懿)。

【智慧点评】

在我们所生存的社会里,到处都充满着拼搏和竞争,任何时候你都有可能遭遇强敌,他们是你前进中的障碍,甚至会将你彻底击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手的力量会让一个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创造出惊人的成绩,尤其是当对手强大到足以威胁你的前途的时候。面对劲敌,心中要萌发一定要战胜对手的信念。信念越强、越坚定,能量越大,行动力越强。没有对手的人生索然无味,没有拦路虎的坦途令人丧失斗志。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憎恨对手与压力,反倒要感谢对手与压力,因为正是压力与对手才使我们变得坚强,变得聪明,变得对社会有了适应能力。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引自】明·吴承恩《西游记》

【释义】哪怕只教过自己一天的老师,也要一辈子当做父亲看待。比喻十分尊重老师。

【智慧点评】

在生活中人人会遇到很多老师,如尝试一份新工作不知从何入手时,有人耐心指点,并把他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告诉你,他就是你的老师;如不懂得搭配服饰向人请教时,她把自己的秘诀告诉你,向你传授方法,她就是你的老师;如天生胆小,即使与人谈话也是细声细气,有人鼓励你、帮助你,寻找机会让你自我锻炼,而这个人就是你的老师。

老师,不仅仅是学校里传授我们知识的人,只要他能教给我们技能,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无论是谁,他都永远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一辈子不要忘记他的恩情,要好好报答他。

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引自】《增广贤文·朱子家训》

【释义】受了别人一滴水这样小的恩惠,就应当以涌泉一样的恩情报答他!

【智慧点评】

蜜蜂从花丛中采完蜜,还知道嗡嗡唱着道谢;树叶被清风吹着,还知道飒飒响着道谢。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感恩。感恩就是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感谢之情、回报之举。

如果恩人处于困境之中,即使自己能力有限,也要全力以赴,以实际行动告诉他,再困难自己也要与他共进退;如果恩人施恩不图回报,我们也要将这份情感时常挂念于心中,不能像写在沙尘中的文字一样,大风吹过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有良知的人懂得感恩,只有那些恨多于爱、迷失在欲望中的人才会失去感恩之心。

爱屋及乌

【引自】《尚书大传·大战》

【释义】喜爱那所房屋,连房屋上的乌鸦也一并喜爱。比喻因为喜欢一个人,连带着喜欢与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智慧点评】

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西伯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他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接着,又将都城东迁至丰邑,准备向东进军。可是,迁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有军师姜尚等人的辅佐,还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于是正式出兵讨伐纣王。因为商纣王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商朝就此灭亡。

纣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定,感到天下也没有安定。他召见众人,问道:“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士众应该如何处置呢?”姜太公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他家的墙壁篱笆也厌恶。就是说,杀尽全部敌对分子,一个也不留下。大王你看怎么样?”武王摇头,召公上前说:“我听说过:有罪的,要杀;无罪的,让他们留下残余力量。大王你看怎么样?”武王再摇头,周公上前说道:“我看应当让各人都回到自己家里,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武王听了非常高兴,心中豁然开朗,觉得用这种办法治理国家,天下可以从此安定了。

爱到底需不需要理由,我们无法下定论,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必定是爱他的全部的,包括他的缺点,包括他的亲人,包括他的生活习性,甚至还包括他“屋上的乌鸦”,唯有爱屋及乌的爱,才能持久。

如鱼得水

【引自】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释义】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智慧点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争霸。起初刘备的力量相对比较弱小,所以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但因为他是皇亲,所以无论到何处,都会受到礼遇和尊敬。

他为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宏愿,多方搜罗人才。当他听说诸葛亮的贤名之后,特意拜访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请他出山。他连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第三次去,才见到了诸葛亮。刘备说明来意,畅谈了自己的宏图大志,诸葛亮提出了夺取荆州、益州,与西南少数民族和好,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战略方针,预言天下必将成为刘、曹、孙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听后,豁然开朗,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并拜诸葛亮为军师。

诸葛亮竭力地辅佐刘备,而刘备对诸葛亮极尽信任和重用,于是引起了关羽、张飞的不悦,秉性耿直的张飞更是满腹牢骚。刘备知道了他们的想法之后,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刘备形象地把自己比做鱼,把诸葛亮比做水,反复说明诸葛亮的才识与胆略,说明他对自己完成天下大业的重要性。刘备说:“我刘备有了诸葛孔明,就好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希望大家不要再有其他的想法了。”关羽、张飞听刘备话已至此,便也不再对诸葛亮有不满的言行了。

此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军事上节节胜利,势力不断扩大,最终与曹魏、东吴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鱼总是离不开水的,只有在水中,它们才能自由地玩耍嬉戏,它们才能尽情地展现自己的美。人也一样,有才能的人,唯有在遇到真正懂得欣赏的人之后,才能大展拳脚,将自己的才干发挥到极致,所以会有“如鱼得水”一说。

推心置腹

【引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

【释义】推:掏出;置:安放。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为人真诚,能够以心相交。

【智慧点评】

西汉末年,王室衰微,王莽篡政,建立了新朝。但因其统治时期政令的下达全凭个人的兴致而定,所以常有朝令夕改的事情发生。由于他混乱的统治,引起了天下大乱,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其中势力最大的一支起义军叫绿林军,他们拥立汉室的刘玄为天子,刘秀任偏将军。

王莽多次派兵攻打刘玄,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后来,绿林军攻占了长安,杀死了王莽。刘秀在攻打邯郸的过程中,杀掉了自称天子的王郎。在这些战斗中,刘秀屡立战功,被刘玄封为“萧王”。

公元24年秋,刘秀率兵攻打另一支起义军铜马军于邬,双方相持一个多月后,铜马军因粮草缺乏被迫撤退。刘秀乘胜追击,铜马军将领被俘,全军投降。刘秀把投降的队伍一一改编,还封给那些投降的将领以官职。但降者并不很放心,担心刘秀并非真心想要招揽他们。

刘秀获悉这一情况后,采用安抚之计,下令所有投降的人都回到自己原来的部队中去,刘秀本人则轻骑巡行各部,无丝毫戒备之意,以显示自己对投降者的信任。这样一来,降者都相信了,三三两两地在一起低语:“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意思是:萧王很诚恳,将自己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我们怎么能不为他卖命呢!

受功利主义影响,现代人面临着一种情感的荒芜,尤其是友情的荒芜,人们渴望最真的情感,自己却不肯付出,想要付出,又害怕被伤害。这其中的种种矛盾,使人们停滞不前,在情感的道路上,始终在原地踏步。朋友,是一个让人感觉温暖的词汇,可以称得上朋友的人,都是值得自己真心相待的,既然如此,又何须遮遮掩掩?不妨推心置腹,坦诚相见。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的心不再荒芜,绿洲出现了。

雪中送炭

【引自】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

【释义】炭:木炭。在寒冷的下雪天给人去木炭,以供取暖。比喻在别人极其困难和危急的时候,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智慧点评】

宋太宗即位后,因其深知创业的艰难,故生活非常俭朴,甚至禁止在皇宫之中使用金银做装饰品。他也很能够体会百姓的甘苦,处处为百姓、为社稷着想。

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冷,鹅毛大雪下起来没完没了。宋太宗在屋子里,身上披着狐狸皮外套,仍然觉得浑身发冷,宫外更是天寒地冻。太宗命人端来取暖的火盆,奉上温热的美酒。他烤着火,品尝着美酒,忽然看到院中树上的枯枝随着寒风,被吹落到了地上。他心中不禁一动,暗想:这么寒冷的天气,汴梁城中的百姓,有许多缺柴少米的,他们的日子要怎么过呢?

想到这里,他马上下令召府尹进宫,他对府尹说:“如今天寒地冻,城中那些缺衣少食的百姓如何受得了啊。你马上带些衣食和木炭去城中走走看看,帮助那些无法过冬的人们,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

府尹领旨,带领衙役,备好衣食和木炭,给有困难的人家都留下足够的东西。受到救助的百姓感激万分,于是,便留下了“雪中送炭”的佳话。

俗话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遭受挫折,如果平时你所做的只是锦上添花,那么当你落魄的时候,就不要指望别人会对你伸出援手。锦上添花是可有可无的,雪中送炭却如救命稻草,在你有能力的时候,以一颗体恤的心去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才是最大的善意。

一饭千金

【引自】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释义】千金:千两黄金。受了别人一顿饭的恩惠,要用千两黄金来回报。比喻受恩要厚报。

【智慧点评】

韩信,汉初一位叱咤风云的统帅,他本是淮阴人,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双亡,而且性格放纵,不拘礼节。他家里没有什么财产,既不可能被推荐做官,又不会经商、种地,一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常常是有了上顿没下顿,只得依靠别人救济度日,经常去别人那里蹭饭,许多人都很讨厌他。

为了生活,韩信只好到淮阴城的河边去钓鱼。那里经常有许多老妇人在冲洗丝绵,其中一个老太太见他饥肠辘辘的样子,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一连十几天都是这样。韩信非常感动,便对老太太说:“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您的。”老太太听了很生气,大声斥责韩信说:“堂堂七尺男儿,你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哪里还希望你的报答啊!”韩信听了很是惭愧,立志要闯出一番事业来。

在当时改朝换代的社会中,韩信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他每天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只等着机会的到来。他辗转投奔到了刘邦的汉军中,做一个负责押运粮草的小官。之后,认识了刘邦的谋士萧何,韩信由一名运粮官变成了一名将军。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韩信帮助刘邦平定三秦之地,取得了对楚作战的胜利;连续灭魏、徇赵、胁燕、平定齐国;最后,逼项羽退到垓下,自刎而死。此战之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回到楚国后,召见当年分给他饭吃的那位老太太,赏赐她黄金一千两,以报答当日之恩。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当你的人生处在最艰难的时刻,一点点小小的帮助,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你所得到的,不只是帮助,更多的是一点光、一丝希望,它可以为你在无尽的黑暗中,照出一丝光亮;它可以为你在人生的绝境中,提供一线生机。所以,在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的。

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永远不要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这样你所拥有的就不仅是一双援手,还有一种世间独有的温暖,还有一颗纯粹、感恩的心。

我们应该明白:真心诚意地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期待报答的;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为“一饭千金”。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而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千金”的。

报怨短,报恩长

【引自】清·李毓秀《弟子规·泛爱众》

【释义】抱怨不过是一时,报恩才是长远的事。

【智慧点评】

俗话说:“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回首从前,我们往往感慨多于感激,抱怨多于报恩。如果不小心和人结了怨仇,应求别人谅解,及早忘掉仇恨,抱怨的时候要短,报恩的时间一定要长。

得到他人赏识作出一番成绩的人常常怀有感激之情。因为如果没有他人慧眼识英才,即使自己再有潜力也会被埋没。虽然是金子总会发光,可谁知道要等到何时呢?

在影视界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对导演的知遇之情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每个人内心都渴望有一个了解自己的人,而我幸运地遇到了我的贵人——某某导演。”“如果没有某某(演员)对我的大力推荐,我是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的。”真的,如果没有这些伯乐对演员的挖掘,他们也许会在五年、十年,乃是二十年后才被人们所认识。对于恩人,演员报答的最好方式就是提高演技,用成绩向别人证明恩人对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我们不是演员,但也有许多要感谢的人,感谢领导对自己的赏识,感谢朋友对自己的信任,感谢合作伙伴对自己的大力支持……俗话说“大恩不言谢”,语言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唯有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用自己的忠心、真心、诚心来回报他们的知遇之恩。

〉歇后语智慧〈

扇着扇子说话——风言风语

有人偶然将谁的一句无心之语带到别处,恰好遇见一群说话的人,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传播开来,就成了谣言。

语言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它有时候帮助人们交流,有时候给人们制造麻烦。它是一把双刃剑,人应该花力气学会掌握它,以达到为己所用的目的。

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哑巴吃黄连,诚然有苦难言,不过即使他吃了汤圆,有甜也难言。其实何必一定要言,只要不是申冤报仇的事,就算齿舌健全,也大都和着泪水往肚里吞。能说得出的苦未必是真苦,说不出的苦才是真苦。语言有时候可以成为某种工具,用来检验生活的苦甜。

见了骆驼就说马肿——少见多怪

见闻少的人遇到不常见的事物就觉得奇怪。后常用来嘲笑见识浅陋的人。四川盆地空气潮湿,天空多云。四周群山环绕,中间平原的水汽不易散开,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看到太阳后觉得奇怪就会大声吠叫,因此蜀中有“天无三日晴”和“蜀犬吠日”之说。为了避免出现少见多怪的现象,平时是要增加自己的知识量,用知识武装自己,这才是硬道理。

〉名句集锦〈

·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别人对自己有恩惠不可忘记,别人与自己的怨恨则必须忘掉。

·将恐将惧,惟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在你担惊受怕的时候,只有我帮助你,但你到了安乐的时候,反而要将我抛弃。

.一饭之德必偿。

受人一顿饭的恩惠也一定要报答。

·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

用恩德报答恩德,这样做好事的人就会受到鼓励,以仇恨报答仇恨,这样做坏事的人就会受到惩戒。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公正报答仇恨,用恩德报答恩德。

·无言不雠,无德不报。

没有什么话没有回音,没有什么德不报答。

·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

向大江借千斛水,研磨成墨汁赞颂师恩。

·不以我为德,反以我为仇人。

不但不感谢我说我好,反而骂我以我为仇。

·小人专望人恩,恩过辄忘。

小人专门期望他人的恩惠,但受恩后就忘。

·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必报。

君子不轻易受人恩惠,若受恩于人,则必定想法图报。

〉成语集锦〈

*各为其主

各人为自己的主人效力。

*将心比心

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交浅言深

交:交情,友谊。跟交情浅的人谈心里话。

*心直口快

性情直爽,有话就说。

*循循善诱

耐心恳切地教诲、诱导。

*说一不二

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形容说话算数。

*信誓旦旦

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说得真实可信。

〉汉字集锦〈

“男”字智慧

中国古代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农业产生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于男子的体力优势,他们逐渐成了农耕的主要承担者。人类历史开始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并逐渐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农业生产是男子从事的劳动,从“男”字的造字过程便可见一斑。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男”的字形都是左“田”右“力”。“田”,外围方整,中间阡陌纵横。“力”是一种耕田农具的形状,这种工具即古代的“耒”,它的上部是木制的柄,下部是犁田的“犁头”,加起来表示有力量。“力”在“田”旁,意思是致力于农田耕作。所以,“男子力于田”即“男”字的本义。“男”字发展到小篆阶段,字形变为上“田”下“力”。这是因为小篆的形体都是竖长方的,上“田”下“力”可以写成竖长方,左“田”右“力”不适应秦代统一文字形体的需要。同时,也是因为上下结构的“男”在小篆里写起来更方便。楷书沿袭了这种结构,“男”字基本定型。

在当时的社会中,有力气、有技术的青壮年很受尊敬,被称为“男”;有些以农业为主的部落首领也叫做“男”;后来,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的第五等爵,也叫做“男”。“男”字直接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直接反映了从“母性中心”递变为“男性中心”社会的问题。

经过长期的演变后,从“男”字的形象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创造之初所要表达的含义。它不仅表现出了古人造字的来源,同时,也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阶段——父系氏族社会的逐渐形成与壮大。

父系社会造成了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男子大多以大丈夫自称,这是自大而非真正的自尊。俗语有云:“好男儿志在四方。”身为男子,应有气概和眼量,应该有放胆施为、勇敢担当的想法,因为他们比女性有更多的力量,这样的人才配得起“大丈夫”一词。

“女”字智慧

在如今提倡男女平等的社会里,女子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但自从父系社会以来,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男尊女卑的观念仍然渗透在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女”字的产生,也受到了这种观念的影响。

“女”字是一个古老的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女”,是一个双手交腕敛在腹前的端庄地以脚板垫着臀部坐着的女子的形象。她头上的一横,是根横插在盘起的头发上的簪(用来挽住头发的一种首饰,古时也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从前,男女到了成年和婚后,都要拢发戴簪的,所以我们的祖先便抓住这些特征来创造“女”字。“女”字形象正是古人家居的姿势,古人并不像现代人那样坐在椅凳上,而是如“女”字初形所描摹的那样,双膝着地而臀部压在脚后跟上。“女”字造字的形象思维与“男”字突出男子以农耕为职业的特征相类似,父系社会形成后,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她们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家务劳动,“女”字的字形正是强调了古代妇女主内持家,依赖男子为生,处于被统治、被奴役地位的特点。《白虎通·嫁娶》云:“女者,如也,从如人也。”“如人”就是听命于男人。对甲骨文形体的“女”字,也有人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象侧立俯首敛手屈膝形,表示女子温柔顺从之意。”

从甲骨文到金文,“女”字形象变化很大,女子头上的簪简省掉了,头身相连了,腿脚拉直,整个字横斜过来。到小篆时期,“女”字中女子的坐姿和脚开始有了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了现在楷书中的“女”字。

“女”的地位并非从一开始便是如此低下,也有过辉煌的过去。在母系社会里,妇女在氏族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无疑也支配男子。世界各民族历史的发展,普遍经历了这一历史阶段。这一历史现象在汉字中也得到了反映,汉字中许多表示姓氏的字是从“女”的,如姬姓、姒姓、姜姓、姚姓等。

虽然女性的社会地位在历史上发生了变化,但在生命的历史中,女性与男性一样重要,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女性,想想该多恐怖。女性的美丽,女性的温柔,母性的慈爱……这一切都使这个世界变得美好。

一句窈窕淑女,不知招来了多少的艳羡与追求;一部《我的野蛮女友》,也引领了一种新的时尚。温柔,这个曾经女子唯一必备的特征,在当今的社会中,却不再是评价窈窕淑女的唯一标准了。可爱、野蛮、善良、勇敢、有才等,只要是真实的,无一不是美丽的,这种美丽的多元化,让身在现代社会的女子,更多了几分自由与幸福。

〉国粹精选〈

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两三天,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火把已经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很多孩子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火把了。但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却对这种原始的东西抱有很深的情怀,在他们的心中,没有时代的倒退,只有精神的延伸。姑且不论火把,单说我们的生活,倒退也不是绝对的坏事,有时候退一步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李嘉诚打算将香港凤凰卫视卖给默多克时,他的儿子李泽楷代替他去与默多克谈判。当时默多克胸有成竹,认为自己一定能够以超低的价格收购凤凰卫视,更何况谈判对手是一个初涉商场的年轻人。可是李泽楷对于这件生意表现得很没有耐心,谈不成就想走人,结果默多克沉不住气了,以85亿美元的价格最终购入。李泽楷以退为进,大获全胜。

端午节

战国时,楚秦争霸,作为楚国官员的屈原忠心为国,却屡遭小人陷害,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后楚怀王赴秦国议和被囚,客死他乡,楚国都城郢被秦攻破,屈原听此噩耗,含痛投江自尽。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去喂鱼,希望鱼吃了那些东西以后,就不会去咬屈原大夫的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晕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没过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被药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原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因为屈原投江殉难日是农历五月初五,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楚国人民都会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并用彩线系住手、脖,以此来纪念诗人。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这天,人们会吃粽子、鸡蛋等食物,用香蒿洗脸,举行赛龙舟等水上活动以示庆祝。从2008年起,端午节被确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虽然屈原已经永远地投身于汨罗江了,但是他在逆境中不被困难吓倒,能够认清自己的方向,这样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逆境,就如同人生大路里的沟壑,没有人喜欢,更很少人能够坦然面对。可是,不经历逆境,人就没有办法成长。幼鹰渐渐长大的时候,母鹰就不再给它提供食物了,而是将它赶出洞外,让它自己去练习飞翔和生存的本领。对于幼鹰来说,刚被赶出“家门”的日子,也许是它的一生中最大的逆境了,但是如果它不选择面对,就不可能学会飞翔,也不可能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生态法则中生存下去。动物尚且如此,那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来说就更应该学会在逆境中奋力拼搏。我们应该把经历的苦痛看成是飞翔前的磨炼,把经历的波折看成是通往未来的基石,勇敢地面对,吸取经验,总会有收获美好的一天的。

七夕

父母死后,牛郎一直寄居在哥嫂家里,经常受到哥嫂的虐待。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田间耕作,一天到晚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一向默不作声的老牛突然说话了,它给他出了个主意,要他娶织女为妻。

那天晚上,老牛带着牛郎来到河边,美丽的仙女们正在河里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听了老牛的话,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慌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了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了做他的妻子。成亲以后,牛郎和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几年之后,老牛死去了,它临死的时候,叮嘱牛郎一定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老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私自下凡与牛郎成亲的事情被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知道了,他们勃然大怒,派了法力高强的天神下界捉拿织女回天庭问罪。天神趁午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用扁担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王母娘娘见牛郎快追上来了,忙拔了金簪一划,牛郎的前面顿时出现了一条天河,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天各一方。

织女眼见牛郎在天河的对岸却不能相聚,心中悲痛不已,每天泪眼盈盈。时间长了,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被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所感动,就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年的七月初七,喜鹊都会飞到天上,用翅膀搭成一座天桥,让牛郎和织女跨过天河相会。这就是民间广泛流传的“鹊桥会”。七夕也叫“女儿节”或“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通常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起七夕,人们都要提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虽然经历波折,被王母娘娘远隔天河的两岸,但是他们恩爱无比,用真心换得了每年相聚一次的奇迹。情到深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