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写错的字
“匕”字勿要撇出头
“匕”读“bJ”,两画,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汤匙形。古代指勺、匙之类的取食用具,如《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方食,失匕箸。”(箸指筷子)“匕”又指匕首,一种短剑。如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
“匕”字常见的错误就是将短撇写出头,变成了“化”的右半边。“匕”由两画组成,相接但不相交。“化”、“叱”的右半部两笔相交,与“匕”不同,不可混淆。
另外,“匕”字还很容易读错,如读成第四声“bK”,出现这种误读主要是因为以“匕”为部首的字中,除“比”外,大多都读“bK”,如“毕”、“庇”、“毙”等。“匕”只有“bJ”一个读音,这一点需要注意。
很难写对的“卑”
“卑”读“bEi”,本指地势低,引申指地位低下、品质低劣,也当“谦恭”讲。
“卑”字共八画,“白”中一长撇延出,与“十”字相接。这个字容易写错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将“白”中的撇与“十”中一横的起笔相连(犹“厶”去掉一点);另一种则是丢掉字顶部的短撇。这两种错误的写法均要注意避免。
“卑”和“畀”是一组比较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它们的读音和字义都不相同。“畀”古也作“”,音“bK”,八画,书面语中表示给、给以,如“畀以重任”“投畀豺虎”等。
“颤”字左下不是“且”
“颤”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从页(xiR),亶(dAn)声。“颤”字容易写错的地方,就是将左下的“旦”写成“且”。
“颤”声旁“亶”,由上至下依次是“亠”“回”和“旦”。这里的“旦”,既不能写成“且”,也不可写作“日”。除“颤”外,同样的错误在“膻”“檀”“擅”“嬗”等字中也应注意避免。
“颤”是一个多音字,有chSn和zhSn两种读音。读chSn时,意为物体振动,如颤抖、颤动、颤音、颤悠、惊颤、颤颤巍巍等。读zhSn时,当发抖、哆嗦讲,同“战”,如“颤栗”也作“战栗”。注意:“战”在其他情况下不可与“颤”换用。
常常被写错的“长”字
“长”的繁体是“长”,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人披长发之形,以具体表抽象,表示长短的“长”,字本义是两点间的距离大(与“短”相对)。
“长”是草书楷化字,共四画。字中间的竖钩为一笔,但人们在书写的时候容易将这一画分为两笔,先写“上”,再写竖提、捺,这样“长”字就变成了五画。这是不对的写法。“长”中间的一笔应当直接贯通下来,笔顺依次是:短撇、横、竖钩、捺。
“长”是多音多义字,义项较为丰富。读chWng时,“长”当距离大、时间久、长度、长处讲,如延长,周长,擅长,扬长避短,天长地久等;读zhAng时,“长”则释作生长、增加、年龄大、辈分高、领导人(负责人)等,如成长、增长、长见识、长辈、兄长、科长、首长等等。
“蚩”下面不是“虫”
“蚩”读chU,十画,部首虫。不少人会误认为“蚩”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山、十、虫。其实,“蚩”的正确写法应该是这样的:先写“凵”,然后写“丨”,注意这一竖应穿过凵,而不是写成“山”;再依次写“一”和“虫”。
“蚩”是文言词,本义为无知、痴傻,如“蚩拙”(粗俗笨拙), “蚩蚩蠢蠢”(愚笨蠢动的样子)。“蚩”可作姓氏,如蚩尤。
古汉语中“蚩”与“媸”、“嗤”等字可通用,如“蚩妍”同“媸妍”、“蚩笑”同“嗤笑”。现在,这些同音字各自分担不同含义,应作区分。“媸”意为相貌丑,与“妍”(美丽)相对,如“不辨妍媸”; “嗤”意为讥笑、嘲笑,如“嗤笑”、“嗤之以鼻”。
“刺”与“剌”的细微差别
某杂志“读书文摘”栏目,每期都会选登广受好评的妙文佳作,其中2000年第5期刊载的季羡林《漫谈散文》一文,则更能窥其甚为不俗的写作功底。文章虽赏心悦目,但最后一段某句话里却出现了纰缪,“我自己则认为这是正见。否则我决不会这样剌剌不休地来论证。”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句子中“剌剌不休”实际应为“刺刺不休”。“刺”与“剌”写法接近,左旁只差一横,“朿”中间的“ㄇ”不合口,“束”中间的“ㄇ”合口,书写、校对时自然极易出错,然而因二者音义差异较大,一旦出错则严重影响阅读。
刺,八画,读cK,左旁为朿, “朿,木芒也,象形,凡朿之属皆从朿,读若朿。”(《说文解字》)右旁为“刂”,属“刀”的变体,与“朿”合为“刺”,由木芒扩大到草木的芒,作名词表示“尖锐像针的东西”,如鱼刺、刺猬;作动词则表示“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如刺伤、刺绣、刺青,此义可引申为刺激,如气味刺鼻,或释义为侦探、打听,如刺探,又当暗杀讲,如刺客、遇刺,也当讽刺讲,如讥刺。
剌,九画,读lS,左旁为束,“束,缚也,从口木,凡束之属皆从束。”(《说文解字》)其义为乖戾、乖张,如乖剌,形容违背常情、乖戾。
“刺刺”辞书释为多言貌,刺刺不休即说话没完没了、唠叨;“剌”字叠用为“剌剌”作象声词,多用于形容风声、拍击声、破裂声,也可形容燥热,另有泼剌用作拟声词,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所以,文章中的“剌剌不休”的确要改成“刺刺不休”。
提“刁”撇“刀”莫相混
“刁”音diQo,字形很简单,仅有两画。“刁”的第二画是一提,不能写成“丿”,否则就变成“刀”了。“刁”与“刀”的读音、字形、释义、词性都不相同,不能因为误写而造成混淆。
“刁”是形容词,意为狡猾。常见词有刁钻、刁难、刁蛮、刁顽、刁民、撒刁、放刁等。方言中,“刁”也可用来表示挑食,比如“嘴特别刁”。
“刁”“叼”“汈”音同形似,含义不同。“叼”从口,作动词,指用嘴夹住(物体的一部分),如“叼着香烟”“黄鼠狼叼走了几只小鸡。”“汈”从水,汈汊(diQo chS),湖名,位于湖北省。
“练”字右侧不是“东”
练繁体为“练”,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柬声,后简化作“练”。“练”字共八画,部首是“纟”。这个字最容易写错的地方是将右半边写成“东”。写错的原因在于很多人认为“练”的声旁与“栋”、“冻”相同,都是“东”,这显然是不对的。“东”字中间是一竖钩,与上面的横和左边的撇均不相接。而“练”的右半字中明显多出一短横,与竖钩连成一笔,并且与左边的一撇相交。
“练”“炼”音同形似,较易混淆。“练”字本义是把生丝、麻或布帛煮熟,使之柔软洁白,也代指白绢。后引申出练习、训练、经验多、技巧纯属等义。常见词语有练习、练兵、练达、老练、熟练等;“炼”从火,本指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溶化并趋于纯净或坚韧,后常比喻用心琢磨,使词句优美简练。常见词语如炼钢、炼乳、炼油、炼句、锻炼、磨炼等。
“贰”中之“二”莫错位
相传,明朝朱元璋为了避免人们随意改动账目数字(比如“二”就可以涂改成“三”“四”“五”等),便从浩翰的汉字中找出10个读音与小写数字相同(或相似)但不易篡改的字,作为重要场合(如银行支票、财务收据)的专用数目字。这十个字分别是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这种写法一直沿用至今。
“贰”是数字“二”的大写,读音亦同“二”。因为平时不常使用,所以人们在偶尔填写票据的时候,常常把“贰”字写错。我们仔细看一下“贰”的字形,它由“弍”(“二”的异体字)和“贝”组成,“贰”中的两横应该在“贝”上,而不是在“弋”的左上。另外字右上是“弋”,而不是“戈”。“贰”字共九画,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乱挪笔画的位置,或添加不存在的笔画。“贰”字作为数字是借用,它的本义是变节、背叛,如“贰臣”“贰心”(今作“二心”)。
“沛”的声旁不是“市”
“沛”读pFi,七画,部首是“氵”。《说文解字》:“沛,沛水。出辽东番汗塞外,西南入海。”“沛”本指沛水,古河名,约在今辽宁省。后引申指水势湍急,行动迅疾的样子,又引申为盛大、旺盛义,或形容跌倒、倾扑,常见词有充沛、沛然、丰沛、颠沛流离等。
“沛”字的右半部应为“巿”,但极易误写成“市”。“巿”与“市”相似度极高,但二字的音形义均不相同。“巿”音fP,本指古代的一种祭服。《说文解字》释“巿”:“天子朱巿,诸侯赤巿……韨,篆文巿。”“巿”现分化为“黻”“韨”二字,本字现已非通用字,仅作构字部件用。“巿”字共四画,笔顺是横、竖、横折钩、竖,最后写的是中间贯通上下的一竖。“市”则读shK,市,共五画,字义包括做买卖的地方、做买卖、交易、行政单位(城市)等。可见“巿”和“市”绝然不是一回事。
以“巿”为音符的字如“芾”“肺”“斾”“霈”等;以“市”为音符或意符的字如“柿”“铈”“闹”等,这些字的写法都需要注意。
“嘉”字中间易出错
“嘉”音jiQ,形声字,从壴裕(zhM),加声,本义是善、美。“嘉”字共十四画,它容易写错的就是中间的两点。“嘉”字上为“吉”,下为“加”,中间的部件极易被误写成“艹”。“嘉”中的一点和短撇应在横之上。这种笔画的书写错误还容易出现在“喜”字中,需一并注意。
“嘉”本义是美好,如嘉言、嘉宾;引申指夸奖、赞许,如嘉奖、嘉许、嘉勉等。“精神可嘉”即言某种精神值得赞许,注意不要写作“精神可佳”。“嘉宾”“佳宾”是一组异形词,前者为推荐形式。
不要把“刊”的左侧写成“千”
“刊”字读kQn,共五画,部首是“刂”。“刊”是形声字,“干”为声旁,不可误写成“千”; “干”中的“丨”也不能写作“丿”。
“刊”从刀,字本义是砍、削,引申指削除、修改,也当刻、排版印刷讲,或作名词,指刊物,以及在报纸上定期出的专版。常用词有刊登、刊发、刊物、刊载、刊误、周刊、月刊、副刊等。
“不刊之论”亦作“不刊之说”,指不可磨灭和不可改动的言论,注意正确理解词义。
“考”下部不是“5”
“考”字共六画,部首是“耂”。“耂”不难写,以它为部首的字都是常用字,如老、孝、者、煮等。“考”容易写错的是下半部,很多人直接写成了阿拉伯数字“5”,这显然是错误的“。考”的下半应为丂(kAo),它分两画写,在考字中作声旁。汉字不会也不可能会用阿拉伯数字来作构字部件,我们在书写时切莫过于潦草。
“考”字甲骨文、金文均象偻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本义即老。“寿考”中的“考”延用了本义,词释作年高、长寿,如《红楼梦》:“应是北堂增寿考,一阳旋复占先梅。”文言中,“考”又指(死去的)父亲,如“先考”“考妣”。
现“考”字的常用义包括测验、检查、推求、研究等。“攷”为异体字。
“栗”下是“木”不是“米”
曾有家小店外面挂着“心甜板粟”招牌,人们看到后会均不知“板粟”为何物,经实地考察、品尝后,大家完全断定“心甜板粟”即为“心甜板栗”,因为店主太过粗心,才会把“栗”字错写成“粟”。
栗,十画,读lK,作名词时,指栗子树及所结果实,其种类较多,一般指板栗;作动词时,义为发抖、哆嗦,如战栗、栗暴、栗凿、不寒而栗等。
粟,十二画,读sM,作名词,指谷子这种一年生草本植物,或指谷子的没有去壳的子实,同时还可作姓,如粟裕。
栗以“木”为部首,粟以“米”为部首,一个属于“树木”,一个属于“作物”,切不可把“栗”当“粟”,或把“粟”当“栗”!
写“临”注意两要点
“临”本写作“临”。“临”是会意字,金文字形右边是人,左上角象人的眼睛,左下角象众多的器物。整个字形就象人在俯视器物的样子。因“临”本义为从高处往下看。“临”后简化作“临”。“临”,九画,易于写错的地方是第二笔。“临”起笔是短竖,第二笔则是一长竖,但这长竖有时会被人写作“丿”。“归”“帅”“师”等字的第二画是撇,但不能受其影响,而将“临”写错。容易出错的第二处,“临”字右下角,那是“口”中有一竖,不可写作“罒”或“皿”底。
“临”由本义“从上往下看”,引申出靠近、对着、到达、面对、将要等义,也指照着书画模仿学习,如临帖、临摹等。
“击” 字不是“土”加“山”
“击”字本作“击”。击,从手,軗(jU)声,本义即敲击、敲打,引申指刺、碰、接触、攻打等义。“击”是“击”的简化字。“击”非由“土”“山”两部分组成,“击”字中间应为两横,其次是贯通上下的一竖,最后写“凵”。我们在本书写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这个容易出错的地方。
“击”与“缶”形似,音义不同,不可混淆。“缶”音“fGu”,共六画,由“午”和“凵”组成,古代指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瓦器,也指一种瓦制的打击乐器。“缶”是部首字,以它为意符的字多与瓦器有关,如缸、罐、罍等。
以“曰”为头,“冒”必出错
“冒”字读mSo,本指帽子,后本义由分化字“帽”承担,“冒”则另表示往上升、向外透、鲁莽、冲撞、假充等引申义。
“冒”字极易被写错。它的上部不是“日”,也不是“曰”,而是“冃(mSo)。“冃”中的两横笔悬空,与左右的两竖笔是不相接的。“冒”是一个会意字,小篆字形中,上面象一顶帽子戴在人的头顶上,下面是眼睛,因此字本义即帽子。与“帽”相同,“瑁”、“帽”、“冕”等字中也有一个“冃”,不能误写成“日”“曰”“罒”等。
细微之处辨“丐”“丏”
“丏”与“丐”字形十分相似,后者的使用频率更高,因此人们在写“丏”字的时候常常容易照着“丐”的笔画写,如将现代著名学者“夏丏尊”写成“夏丐尊”。“丏”和“丐”可不是一回事,它们的读音和字义都大不相同。
《说文解字》:“丏,不见也。”“丏”字读miAn(免),它是象形字,“象人头上有物蔽之之形”(林义光《文源》)。字本义是遮蔽、看不见,后主要作人名用。“丏”的正确写法是横、竖、竖折、横折弯钩,共四画。
“丐”则读gSi,笔顺为横、竖、短横、竖横折弯钩,共四画。字释作乞求、乞丐、给予等。以“丐”为声旁的字如“钙”。
注意正确区分“丏”“丐”二字的写法和读音,避免出现误写误读的现象。
上长下短的“末”与上短下长的“未”
“末”音mH,五画,它是一个指事字,“木”上加一横,表示树木的上端,即树梢,引申为尽头、末尾、最后、终了、碎屑等义。
“末”字笔画简单,人们在书写的时候往往比较随意,尤其是其中的两横,常常写成一样长,或写成上短下长,变成了另外一个字——“未”。“末”和“未”字形的区别就在两横的长短上。“末”字上横长,下横短。“未”读wFi,上横短,下横长。“末”、“未”不能添加笔画,如果写作三横就变成了“耒”。“耒”则读lDi,古代称耜上的木把,也指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末”与“本”意义相对。如“本末倒置”比喻颠倒了事物的主次轻重。“舍本逐末”指做事舍弃根本的部分,却过多地追求细枝末节,形容轻重倒置。
“末”又是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扮演中年男子,京剧归入老生一类。
写错率奇高的“虐”字
“虐”音nvF,九画,属于会意字,小篆字形从虍(hL虎头)、爪人,即虎足反爪伤人,隶变后省略“人”字。“虐”字的笔画有三个地方容易出错,一是部首“虍”第三笔“”容易写成一横;二是字中“七”应为斜横;三是右下部分中间的一横应出头,并且容易与“雪”的下半边(彐)混淆。
“虐”释作凶残、狠毒,书面语中也当灾害讲,常见词有虐待、虐杀、虐政、暴虐、酷虐、乱虐并生、助纣为虐等。
“虐”本身就是简化字,不可再简写成“疟”。“疟”是另外一个字,也读nvF,指疟疾,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按时发冷发热的急性传染病;又读ySo,仅用于“疟子”一词(即疟疾)。
“言”中三横易写错
“言”音yWn,七画,既是常用字,也是汉字的部首字之一。“言”笔画虽然简单,但是写错的情况并非不存在;加上以“言”为部首的字比较多,误写的例子就更不鲜见了。
“言”是指事字,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上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本义就是说、说话。“言”今字形,上为亠,中间是两横,下面是口。其中中间的两横长度相等,且短于上横。如将三横写成一样长,或者写成递减或递增的“梯田状”,都是不对的。
用“言”作意符的字多与人说话、语言有关,如誉、警、誓、譬等;“言”作部首,今一般简化为“讠”,如说、话、语、讨、论、计、训、许、记、认、识、诫、诱、谀、调、谊、谚等等。
容易写错的“燕”字头
燕子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小型候鸟,很多小朋友学会的第一首儿歌可能就是:“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燕子是益鸟,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有着高超的“建筑”本领,喜欢亲近人类,常在居民的房梁上或屋檐下筑巢,可以说是人类的好朋友。不过,如果我们连它的名字都经常写错,甚至总把它和大雁混淆,是不是有点太说不过去了呢?
关于“燕”字,人们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将最上面的部分写成“艹”,将中间的“口”以两横或“日”来代替。“燕”的正确写法是,上为“廿”,中为“北”, “北”中嵌“口”字,下为“灬”,字共16画。“燕”是一个象形字,小篆字形上部象头、嘴,中间的“口”象身体,“北”象位于身体两侧的翅膀,下面的“火”(即“灬”的原形)则象叉形的尾巴。“燕”即象燕子形,了解了它的造字意图,就不会再写错了。
此外,不少人容易燕、雁不分。雁,形声字,从隹(zhuU)、从人,厂(hAn)声。雁俗称大雁,鸟类的一属,外形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常群居水边,飞时则排列成行。“燕”和“雁”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鸟类,它们的外貌体型、生活习惯都不相同,切不可造出“家雁”“鸿燕”等词语来。
“颐”字左侧不为“臣”
颐和园的颐字,也是人们不小心就会写错的字之一。“颐”的左半边不写作“臣”,而是“颐”(左半边,读yI)。颐是形声字,从页,“臣”声,本义是下巴,如“大快朵颐”。“臣”是颐的古字,象下颌形,后加页繁化成颐字。“臣”字中间是口,“臣”中的“口”则少一横,并与左边的一竖相接。颐、姬、熙等字中都包含“臣”;卧、臧、宦(huSn)中则为“臣”。
“颐”又当保养、休养讲,如颐神、颐养天年。“颐”与“硕”勿混。“硕”音shuH,意为大,常见词有硕大、硕果、壮硕、肥硕、硕学、硕老、硕士等。
“妇”字右侧不是一个倒“山”
“妇”是会意字,繁体妇,从女从帚,象女持帚洒扫形,本义是已婚的女子,后泛指女性,如妇女、妇幼、农妇、妇科、巧妇等;也可特指妻子,如夫妇、挈妇将雏。
“妇”从女,这里“女”字的写法需要特别注意。“女”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一个跪坐着(古人席地而坐)、双手温文地放在胸前的女子,后隶化为“女”字,本义是妇女。“女”字共三画,起笔不是横,而是竖折,然后是撇,最后写上面的一横。
“女”除了书写笔顺需要注意外,它在作左偏旁时,写法略有不同,不可忽略。“女”作偏旁,并且位于字的左边时,横笔的右端应缩短,与撇的起点相接。如妇、好、姓、姚、嫁、媒、妁、奸、姐、妹等字都是如此。
“妇”的右偏旁是“彐”,许多人把它写成倒下的“山”,这是不对的。需要强调的是,“彐”末笔一横的右端不出头,与“录”的上半部分不同。
“女”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女的字大多与姓氏、女性、婚嫁等有关。上古经过母系社会,许多姓氏均以女为意符,如姜、姚、赢、姬等;“姓氏”的“姓”字本身即从女。与婚姻有关的字(包括婚、姻二字本身)大多也从女,如嫁、娶、媒、妁、妻、妾等。
“佳”字声旁是“圭”字
“佳”读jiQ,部首是“亻”,字共八画。有的人会有疑问:不对啊,为什么佳字我数来数去都只有七画呢?“佳”确为八画,少数一画的原因就出在笔画书写的错误上。
“佳”右偏旁从“圭”,注意这个“圭”字,“圭”是古玉器名,“从重土”,即由上下两个“土”组成,共六画。如果我们把“圭”写成四横一竖,笔画不就少了一画么?另外,“佳”右为两土重叠,四横不可同长。
其他以“圭”为声旁的字也容易出现此类误写情况,需一并注意,如:桂、挂、卦、诖、硅、闺、鲑等。
佳,意为美、好的。常见词有佳作、佳句、佳人、佳偶、佳肴、佳节、最佳、欠佳、佳酿、佳话,等等。
“雷”上头不是“雨”
“雷”读lRi,十三画,部首是雨。“雷”初为象形字,甲骨文“雷”字中间的曲线象打雷时伴随而来的闪电,圆圈和小点表示雷声,整个字形象雷声和闪电相伴而作。金文在原字形上加上“雨”,变成了会意字,表示雷多在雨天出现。后来字形经过不断地演化,遂成今天的“雷”字。
“雷”的写法需要注意,它的部首虽然是“雨”,但笔画又与“雨”不完全一样。“雨”中为四点,而“雨”在作部首时,四点则需变成四个短横。
“酉”中一横易写短
“酉”字读yGu,名词,七画,部首酉。关于这个字,人们最常犯的错误是将字内贯通的一横写成一短横。这个错误极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反正是一横,长一点,短一点就无所谓了。
要想不犯这个错误很容易。“酉”本是象形字,金文字形为酒坛形,并且“酉”字的本义是“酒”的意思,试想酒装在酒坛里怎么能不挨酒坛的边,在中间悬着。所以,“酉”字内里那一横是务必要贯通“酒坛”两壁的。
偏旁部首为“酉”的字,还有一种犯错的可能,就是少写酉字中的一横,如,将“酒”写成“洒”等。
“奥”字上部的外框下面不封口
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曾在我国的首都北京举办,相信“奥”字已经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字了,但是它的正确写法,大家都能掌握吗?
“奥”字十二画,部首是大。它上部的外框不是“囗”,下面是不封口的。不能受“囱”字的影响,而给“奥”多加上一横。“奥”上半部的中间是米,不是采。
“奥”音So,以“奥”为声旁的字有澳、懊等。《说文解字》:“奥,宛也。室之西南隅。”“奥”本指房屋的西南角,古时也指祭祀设神主或尊者居坐之处。今“奥”主要当“含义深、不容易理解”讲,如深奥、古奥、奥妙、奥秘、奥义、玄奥等。“奥”作名词,则是奥林匹克、奥地利等的简称。
“步”字下面不是“少”
“步”是一个比较常用的字,只有七画,写法很简单。但是写错“步”字的情况并不少见,原因就是很多人粗心地以为“步”是由“止”和“少”两个部分组成的,从而给“步”的右下角多添加了一点。
“步”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像两只脚(止)一前一后地走路,表示行走。楷书“步”字的下部是由小篆反写的“止”字演变而来,共三画,没有一点,不可与“少”字混淆。
“步”和“部”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一组同音字,“固步自封”和“按部就班”这两个成语,更是时常出现用字错误。“固步自封”:固步,走老步子;封,限制;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步”不作“部”。“按部就班”,部、班:门类,次序;就:归于;指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次序。此处的“部”显然也不能改成“步”。
“低”的右侧是“氐”不是“氏”
“低”音dU,七画,部首为“亻”,本义是矮、离地面近(与“高”相对),如低空,屋檐低;引申指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下,如低俗、低潮、低落、低下、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也指等级在下的,如低年级、低档;作动词则当俯下、垂下讲,如低头、低垂。
“低”的右偏旁是“氐”,非“氏”, “氐”下的一点不可丢掉。“氐”和“氏”字形极为相近,只有一“点”之差,所以以这两个字为声旁的字,常出现写错的情况。如落掉“低”中的一点,或给多“纸”多加上一点等等。另外,“低”右边首笔为撇,不是横。
“氐”读dU,二十八宿之一,又指氐族,我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今西北一带,东晋时建立过前秦、后凉政权。“氐”又读“dJ”,文言中指根本。“氏”则读shK,指姓氏;又读zhU,见“阏氏”(汉代匈奴称君主的正妻)、“月氏”(汉代西域国名)。
“庐”内是“户”不是“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著名的诗作。该诗简练而形象地描绘了庐山千姿百态、移步换景的特点,并借景说理,深富哲理韵味。庐山,中国四大名山之一,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庐山”的“庐”字比较容易写错。“庐”是形声字,从广,户声。“广”下是户,不是尸,户上的一点不可落掉。
“庐”字“广”下不作“卢”。“卢”是姓氏,也作译音字,如卢森堡、卢布、卢比等。以“卢”为声旁的字有泸、栌、轳、胪、垆、舻、鲈、颅、鸬等,这些字中的“卢”不可错写成“户”。芦、炉、沪、护等字的声旁则与“庐”相同,均为“户”。
“佞”的右边是“二”加“女”
“佞”字七画,部首是“亻”。“佞”字使用频率不是很高,更容易出现误写、误读等现象。“佞”是形声字,从女,仁声,右上是“二”,不可写作“亠”。
“佞”还易读错,如读成wSng(妄),把“佞臣”念成“wSng臣”。“佞”的正确读音是nKng,不读wSng,也不读lKng, jiQn等音。
《说文解字》:“佞,巧谄高材也。”“佞”意为善用花言巧语谄媚人,含有贬义。如佞人、奸佞、佞臣、谄佞、谗佞、佞笑、便佞,佞幸等。
“舞”中没有“午”,下部乃为“舛”
“舞蹈”的“舞”字也是易出现书写错误的汉字之一。“舞”为上下结构,笔画集中,很多人写起来便“乱舞一气”,结果旁人端详半天也看不清是什么字。“舞”字笔画虽多,但亦有章可循,我们在书写时一定要注意规范化。
“舞”本作“无”,象形字,甲骨文字象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借为表示“没有”之义的“无”(无),遂加“舛”另造“舞”字。“舛”(chuAn)指两足相背,“舞”便由象形字变成了形声字,上为音符,下为意符,意即依一定节奏转动身体、挥手动足进行表演或自娱。注意,“舞”不可简化为“午”。
“舞”字正确的笔顺为丿、一、、一、舛,共十四画。上半中间为四竖,注意不要添、落笔画。
“舞”本指舞蹈,如歌舞、舞姿、舞曲、芭蕾舞、交际舞;引申指挥、耍弄,如舞剑、张牙舞爪、眉飞色舞、舞弊、舞文弄墨等。
“巳”满“已”半“己”不出
某节目中,编导为生动地剖析“落”字,便提及清朝诗人龚自珍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遗憾的是,随之打出的字幕误把《己亥杂稿(诗)》的“己”字写作“已”,也致使主持人把“己亥”误读作“已亥”。
“己”不仅容易错写作“已”,还极易写成“巳”,由于它们实在太像了。
己,三画,读作“jJ”;写时注意第三笔与第二笔相接,但不可出头。“己”指自己,也指天干的第六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己亥杂稿(诗)》的“己”字便取此义。以“己”为声旁的字有纪、记、杞、忌、起等。
已,三画,读作“yJ”;半封口,即第三笔出第二笔(横),但不与第一笔相接;指已经,与“未”相对,如已然、木已成舟;指停止,如争论不已;指后来、过了一会儿,如已而、已忽不见;指过于,如不为已甚。
巳,三画,读作“sK”;左上角是全封口的。“巳”是地支的第六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国古代以地支计时,巳时指上午九点到十一点的时间。“巳”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胎盘中生长的胎儿。因此不同于“己”和“已”。祀、汜、包、泡、抱、跑、炮、刨等字或以“巳”为部首,或包含“巳”这一构件。
根据“己”“已”“巳”的字形结构,可得知三个字的形体区别仅在于第三笔画是否出头、封口,由此得出记忆秘诀:“巳”满“已”半“己”不出。
“戊”“戌”“戎”“戍”,差别在细处
我国近代史上有著名的“戊戌变法”,其中“戊”读wM,戌读xO,二者极易写错、读错、用错。
戊,五画,左旁为一撇,指天干的第五位。
戌,六画,左旁为一撇一横,指地支的第十一位,在旧式计时法中,戌时指晚上七点钟至九点钟的时间。
可见“戊”多一横便为“戌”,此为“戊”“戌”易混用的主要原因。除此以外,“戊”还容易错写成“戍”“戎”。
戍,读shM,六画,部首是“戈”,左旁为一撇一点,指军队防守,如戍守、戍边。
戎,读rYng,六画,左下从“ナ”,可统称兵器、武器,如兵戎相见;也可指军队、军事,如戎马生涯、戎装上阵、投笔从戎;亦可用作我国古代对西方民族的称谓。
由上述内容可知,“戊”多一横成“戌”,多一点成“戍”,去掉左旁一撇左下加“ナ”则成“戎”,写字时稍有不慎便很可能出错!
辨析“赢”“嬴”“羸”,关键在下部中央
“赢”“嬴”“羸”三个字简直就像一母所生的三胞胎,“容貌”极为相似,所以经常会出现写错、用错或读错的现象。三字笔画很复杂,但是区分它们最好的办法还是从字形入手。仔细观察这三个字,发现不同在哪里?对了,就在每个字下半部的中间部分,它们分别写作“贝”、“女”和“羊”。
“赢”读yIng,从“贝”,表示与金钱有关,本义满,有余,现多释作胜(与“负”相对)或获利,组词如输赢、赢得、赢家、赢利、赢面等。现代汉语中,“赢”字与其他两字相比,使用频率最高。
“嬴”也读yIng,从“女”,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母系社会从母姓,故许多姓氏(包括“姓”字本身)均以女为意符,如嬴、姜、姚、姬、姒等。“嬴”姓名人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秦始皇嬴政。秦国因此又别称“嬴秦”。
“羸”则读lRi,从“羊”,本指瘦羊,后转指人瘦弱,组词如羸弱、羸瘦;亦当疲劳讲,如羸惫、羸顿。
总之,这组形近字音、形皆同中有异,字义各有不同,我们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分辨。
是“赝品”而非“膺品”
2007年3月30日的某报中刊载一篇文章,其标题是《膺品套走20万“古玩世家”是骗子》。这个标题中,“膺品”是错误的。
“膺品”一词在报刊网站中频频出现,以讹传讹,导致很多人都“膺”“赝”不分。这两个字读音和含义都不相同,但字形十分相似,因此极易混淆。病例中的“膺”应为“赝”。
“赝”读作ySn,形声字,从贝、雁声,本义是假的、伪造的。“赝品”即伪造的文物或艺术品。“赝本”指假托名人手笔的书画。“赝币”即伪造的货币。
“膺”读作yUng,形声字,从肉、鹰声,本义是胸腔,引申指心间、胸臆,如膺肺,膺堂,义愤填膺,服膺等。“膺”可作动词,有两种释义,一是承受、担当、接受(荣誉或重任),如膺选,膺任,膺荐,膺期,膺运,荣膺等等。二指讨伐、打击,如膺惩(语出《诗·鲁颂·閟宫》:“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后因释“膺惩”作讨伐、惩罚之义。)
“赝”、“膺”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一组形近字,我们可以通过两字的本义来作区分。“赝”的本义是假的、伪造的,“赝品”多用于出售,以达到造假者牟利的目的,可见“赝”与钱财有关,所以“赝”中有一个“贝”。“膺”本指胸腔,是人体的一部分,因此从“肉”(即“月”)。牢记了这一点,就不会再犯混用的错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