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共130卷。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年左右,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的编纂方法,成为历代封建王朝所修正史的典范。
传说中的君王
中国古代出现了很多贤王,传说中他们都是天下的主人,而且个个非常贤明,都是圣人。
相传第一个君王是黄帝,他一生下来就非常聪明,是一个天才。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后人将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称之一。当时统治天下的是神农氏,但权威已经衰落下去了。各地诸侯缺少约束,纷纷自相残杀,虐待百姓,而神农氏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黄帝就训练军队,打造武器,去征讨那些暴虐的诸侯,很多诸侯归附了黄帝。只有蚩尤部族最残暴,但由于他们兵力强大,所以暂时没有征讨他们。神农氏炎帝见自己失势,就想用武力解决,但当时的诸侯们大多心归黄帝,不听炎帝号令了。黄帝率领各种猛兽和诸侯在阪泉和炎帝展开大战,一连打了3个大仗,把炎帝杀得大败。炎帝见打不过黄帝,于是和他握手言和。黄帝征服炎帝后,把矛头对准了蚩尤,双方在涿鹿展开了大战,黄帝大胜,活捉了蚩尤,将其斩首。诸侯们纷纷奉黄帝为天子,让他取代了神农氏的地位。当时天下还有很多诸侯不服从黄帝的统治,黄帝就一个接一个地征讨,一直都没有休息过。
黄帝去了很多地方,到各地宣传教化,并任命官吏帮助自己治理天下。黄帝和炎帝两人后来关系变得很好,他们俩一起把中国治理得非常好。后来的中国人自认为是他们的后代,所以自称“炎黄子孙”。
黄帝死后,他的曾孙高阳继承了王位,被称为颛顼。颛顼也是个很聪明的君王,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的疆土又扩大了不少。颛顼死后,他的堂兄弟高辛继承了天子之位。高辛也是个伟大的君王。
高辛有两个儿子,他死后立了挚,但挚并不是个好天子。他死后由弟弟放勋继承了王位,放勋就是尧帝。
尧简直是神的化身,他的仁德可以和天相比,和神仙一样博学多才。当时的百姓在他的统治下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诸侯们对他很忠心。据说尧制定了一年的天数,还规定了东西南北的方向等等,为农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尧逐渐老了,他问大臣们:“我死后谁能继承我的位置呢?”一个叫放齐的人说:“您的儿子丹朱是个合适的人选。”尧说:“丹朱这个人又顽劣又凶恶,不行的。”他继续问谁能继承,驩兜说:“共工很聪明,应该不错。”尧说:“共工这个人能言善辩,但做事情并不像他说的那样。他表面上很恭谨,但骨子里却是另外一套。这种人不能继承天子之位。”这事就搁置了下来。
⊙尧舜禅位图
过了几年,突然发起了大水,这次洪水来势迅猛,很多百姓都流离失所。尧看到百姓们遭殃,心里非常难过,他把大臣们召集起来,问道:“你们觉得谁适合去治水呢?”大家一致推荐鲧。尧觉得鲧不太适合这个职务,不想让他去。四岳说:“没有比鲧更好的人了,让他试试也没有什么关系。”尧就命令鲧去治水,但9年过去了,洪水依旧泛滥。
尧叹息道:“我当了70年天子了,四岳啊,你们能不能继位呢?”四岳说:“我们的品德当不了天子。”尧说:“那大家推举合适人选吧。”大家都推荐一个叫舜的人。尧说:“不错,这个人的名字我也听说过。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四岳回答道:“他父亲是个瞎子,又是个顽固的老头。听说他现在的母亲是继母,对他很不好,弟弟是继母生的,一向高傲。舜在这种环境中还能孝顺父亲,维护家庭的团结,可见是个贤人。”尧说“:让我先观察一下吧。”于是他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看看舜到底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那样贤明。舜娶了尧的女儿后还是和以前一样谦恭行善,尧很满意,就委派他制定典礼。舜把尧交给他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尧觉得他是个很合适的继承人,没过几年就把王位禅让给了他。当年尧拒绝让共工继位,结果共工果然就表现出种种恶行,最后被流放。尧去世后,天下人都像死了父母一样悲伤。尧知道儿子丹朱品行不好,所以没有把王位传给他,尧说过“:我不会为了让我儿子一个人得好处而损害天下人的利益。”他死后,舜想把王位让给丹朱,但天下诸侯都不肯承认丹朱是天子,还是跑来朝见舜。舜认为这是天意,最后接受了天子的宝座。
孝顺谦让的舜
舜名叫重华,是黄帝的后裔。他父亲名叫瞽叟,舜的母亲早年去世,瞽叟另娶了个女子,生了个叫象的儿子。瞽叟是个老糊涂,喜欢后妻和象,在他们的挑拨下甚至还起过杀害舜的念头。舜不敢反抗,父亲要杀他时就躲起来,等父亲心情好了再出来认错。舜有了小过失就自觉接受父亲的惩罚,从来不敢违抗和隐瞒。舜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可他还能恭谨地侍奉父亲、继母和弟弟,从来不敢有任何懈怠。
舜才20岁的时候就以孝顺而闻名天下了,他30岁那年,尧向大臣们询问合适的继承人,四岳都推荐了舜。尧为了考验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想看看他在家里是不是真的那么孝顺。还派了9个儿子去服侍他,想知道他的行为是不是像传说中那样。舜娶了尧的女儿后地位大大提高,但他从来不以自己的身份去欺压别人,反而比以前更加恭谨了。尧的女儿也不敢以自己高贵的身份去对待舜的亲戚们,很守妇道,尧的儿子们也受舜的影响,变得很贤明。舜在历山耕种的时候,当地人在他的影响下都不敢互相争吵,雷泽地方的人纷纷把土地让给舜耕种。舜的仁义吸引了很多追随他的人,所以他在一个地方待一年,那个地方就能聚集很多人,待两年那个地方就成为小城市,待三年的话,那个地方就变成大城市了。尧为了奖励舜的贡献,赐给他很多东西。
象对舜的好运羡慕得不得了,他更羡慕舜能够娶到尧的两个漂亮女儿,于是起了坏心。他在父母面前说舜的坏话,让瞽叟重新下了杀舜的决心。他们把舜找来,让他去修理屋顶。舜就爬上了房顶,老老实实地干起活来。瞽叟等人见舜上了房,赶紧把梯子抽掉,放火烧房子。舜一看势头不对,梯子也没了,很着急。他突然想起身上带了两个斗笠,于是抓起斗笠从房子上跳了下来。由于斗笠很大,起了翅膀的作用,舜居然像鸟儿一样飘到了地上,丝毫没有摔伤,并顺势跑掉了,只剩下瞽叟几个目瞪口呆地站在那里。
瞽叟等人一次失败还不甘心,又策划了一条毒计。他们让舜打井,舜同意了。但他知道父亲他们没安好心,打到一定时候就在旁边挖了一个通道出来,以防不测。果然不出他所料,他刚打好通道,父亲等人就在上面扔石头土块,一直把井填满才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心想就算砸不死舜,也该闷死他了。舜躲在旁边的通道里面,等外面没什么动静了再挖开通道跑了出去。瞽叟和象回到家后非常高兴,象说:“这都是我的好主意啊!”全家人聚在一起讨论如何瓜分舜的财产,象迫不及待地说:“我只要舜的两个老婆和他的琴,他的其他财产都给父亲和母亲!”象倒是聪明,他很清楚父母一死,那些财产还是他的。可漂亮的老婆他才等不了那么久呢。象兴冲冲地赶到舜家中,舜的妻子们早就躲了起来。象没有找到她们,不过他认为嫂嫂们逃不出他的手掌心,得意地坐下来弹起了舜的琴。正当他弹得高兴的时候,舜从外面走了进来。象见到舜后非常尴尬,只能干笑着说:“哥哥啊,我正在想你呢!”舜回答道:“是啊,我也想你啊。”从此以后舜侍奉他们更加恭谨了。尧听说舜的行为后就让他制定典礼之法,舜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舜的仁德让尧觉得他有资格接受天子之位,就让他代理天子。尧去世后,舜想把王位让给丹朱,但人们都跑来归顺舜。当时天下有很多贤人,但他们之间的分工并不明确,造成很大浪费。舜上台后任命他们做擅长的事,很快就达到了天下大治的境界。
当时高阳氏有8个才子,被称为“八恺”,高辛氏也有8个才子,被称为“八元”。这16个人在尧统治时期没有得到重用,而舜却重用了他们,给天下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当时还有4个大坏蛋,尧也没有能够及时处罚他们。舜掌握权力后就把他们流放了,社会治安好了很多。
舜在尧死后当了42年的天子,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去南方巡游,死在了苍梧。舜当了天子后,在瞽叟面前还是行儿子的礼节,他不计旧嫌,把象封为诸侯。和尧一样,舜的儿子也品行不佳,所以他把王位传给了有治水之功的禹。
大禹治水
尧统治时期洪水泛滥,尧命令鲧去治理。鲧虽然很有才干,但他对治水一窍不通,9年过去了,洪水一点减退的意思都没有。本来尧还打算如果鲧治水有成果,就把王位让给他,但看他这么不争气,于是就选择了舜。舜登基后,见鲧把水治得一塌糊涂,就把鲧杀了,人们都认为杀得好。舜任命鲧的儿子禹继续鲧的治水事业。
禹也是一个很贤明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别人效仿的对象,为人做事最讲信义。虽然他父亲因为治水失败而被处死,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更没有因为父亲的死而仇恨舜。当然,他对于父亲的死感到很伤心,不过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吸取父亲的教训上面了。禹采用了疏导的方法,把洪水引向大海。禹以身作则,宁可吃差点穿少点,也要把精力用在治水上面。禹为了治水跑遍了天下的名山大川,亲自和百姓们一起挖土挑土,脚掌上全是老茧,小腿上的毛都被磨光了。在外面辛辛苦苦呆了13年,甚至好几次经过家门而不敢进去,生怕耽误了治水的时间。就连他儿子启生下来的时候也没顾得上回家看一眼。
禹在治理洪水的时候走遍了全国,他为了方便治理,把全国分为9个州,分别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他划分了各个州的地理位置,调查土壤情况和土特产。九州的划分对统一全国有莫大的好处,从此“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禹还开凿了九大山脉的道路,疏通了9条河流,彻底将洪水治理好,天下重新回到太平时代。由于灾害被清除干净,舜的教化重新推行全国,禹也树立了自己的威望。舜特地赏赐给他黑色的圭玉,并昭告天下洪水终于被治理好了。
当时负责法令的官员名叫皋陶,他和禹还有伯夷都是舜身边的贤臣。有一次三人在舜面前讨论,皋陶说“:如果能够以道德来达到信义,那么就能有高明的政策,辅佐的大臣也能和谐相处。”禹和他讨论了很久关于治理天下的问题,禹用自己治水的行为为例,证明自己是兢兢业业为天下做事。舜告诫他说:“你不要像丹朱那样狂妄放纵,成天只知道玩,在家里淫乱。所以我取消了他的继承权。”禹说:“我结婚刚4天就离家治水了,儿子出生的时候都没回家去看,更没有抚养教育他,所以才能完成治水的大业。我还建立了五服制度来治理天下,现在天下各国都能尽忠职守,只有三苗还不肯服从,一定要注意他们的动向。”舜说:“替我推行德政和教导人民,这都是你的功劳。”通过这一番讨论后,皋陶更加尊重禹的德行了,命令百姓们都要向禹学习。对于那些不遵守命令的,就严厉地处罚他们。在这些贤臣的悉心辅佐下,舜的天下越来越太平,连鸟兽都在一起跳舞,大臣们更是团结一心。
⊙夏禹王像
禹,传说中夏朝的第一个王,鲧之子。因禹治水有功,舜让位于他。在他死后,子启即位,从此开始了王位的世袭制度。
禹的功劳实在太大了,所以人们都称他为“大禹”,感谢他把人民从洪水当中解救出来。禹不但没有骄傲,反而更加谦虚谨慎起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为百姓造福上面了。舜觉得禹的确是个贤人,而且又立了那么大的功劳,就想把王位传给他。舜自己有个叫商均的儿子,但这个儿子和丹朱一样,是个不肖之子。舜不放心把天下交给他,思考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立禹为继承人。舜死后,禹辞掉了继承人之位,把天下让给商均。但天下诸侯和百姓纷纷背叛商均而去投奔禹,禹没办法,只好即天子之位,定国号为夏。
禹也学尧、舜,登基后立皋陶为继承人,并把一部分政权交给他。但皋陶死得早,后来他又选择伯益为继承人。10年后,禹在会稽山去世。禹死前虽然把权力给了伯益,但伯益辅佐禹的时间还很短,功绩也不多,所以诸侯们都抛弃他去朝见启。启就登上了天子宝座,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至此,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残暴无道的纣王
商朝最后一个天子是纣王。他是前一个天子的幼子,他哥哥微子启出生时母亲还未成为妃,虽然贤明,但没有资格继承王位。而纣王出生时母亲是正宫王后,所以他能够继承王位。
纣王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又很有见识,而且他力大无比,能徒手和猛兽搏斗,大家都相信他能够让商朝进入又一个繁荣时期。但纣王的才能并没有用在正道上面,他丰富的知识被用来拒绝别人的进谏,他的口才被他用来掩盖自己的过失,不管什么没有道理的事,经他一说,总能扯出道理。纣王为自己的才能感到沾沾自喜,认为满朝文武的才学都不如自己,所以骄傲起来。纣王继承了商朝国王的传统,爱喝酒,又好女色。他最喜欢一个叫妲己的妃子,妲己说什么他就做什么。为了享乐,他命令乐师写了淫荡的乐曲,还编了一套放荡的舞蹈,成天沉溺在酒色之中。他还造了一座鹿台,为搜刮钱财,纣王多次增加赋税,把钱都用来购买玩乐的东西。最可恶的是他造了酒池肉林,把很多少男少女扒光了衣服放在里面互相追逐,场面淫乱不堪。
纣王的胡作非为引起了百姓和诸侯的不满,他为了堵住大家的嘴,发明了一种炮烙之刑。所谓炮烙,就是烧红铜柱,把犯人绑在上面,或者让犯人在上面走,把人活活烤死,是一种非常残忍的刑罚。当时朝廷的三公是由西伯姬昌、九侯和鄂侯这3个大诸侯担任。九侯有个很漂亮的女儿,纣王看上了她,就把她弄进了宫。九侯的女儿和纣王不一样,是个很正经的女子,不喜欢纣王淫乱的那一套,终于惹怒了纣王。纣王把她杀了,然后又迁怒于九侯,将他剁成了肉酱。鄂侯看不下去了,为九侯争辩,纣王把他做成了肉干。姬昌听说后叹了口气,崇侯虎知道后就去打姬昌的小报告,纣王把姬昌关进了羑里。姬昌的臣子们赶紧到处搜罗美女珠宝献给纣王,好不容易才把姬昌救了出来。姬昌出狱后把一部分土地献给纣王,请求他废除炮烙之刑,纣王同意了。纣王还让奸臣费中执政,闹得民怨沸腾,他还宠幸一个叫恶来的臣子,恶来虽然力大无比,但特别喜欢说人坏话,诸侯们渐渐地生了叛心。
姬昌对纣王的残暴非常失望,回去后开始悄悄地行善积德,诸侯们大多来依附他。姬昌的势力越来越大,纣王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王子比干多次进谏,但纣王都不听。老臣商容是一个贤人,深受百姓爱戴,但纣王却罢了他的官。姬昌灭掉饥国,商朝大臣祖伊听说这事后赶紧跑来劝谏纣王不要违背天命,纣王却回答“:我的命不是由天掌握的么?”祖伊干脆跑掉了,说“:纣王这个人是不能劝谏的。”姬昌死后,姬发继承了王位,自封周武王,在孟津会合天下诸侯,背叛商朝而来归附周的诸侯有800之多。大家都说可以讨伐纣王了,周武王却说时机没到,就回去了。
纣王越来越淫乱了,哥哥微子启劝谏了很多次都没用,于是就和太师、少师商量逃跑。比干说:“做人臣的,不能不以死相争。”他再次进谏,纣王生气了,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你不是圣人么?我想看看是不是这样。”他下令把比干杀了,挖出他的心来看。箕子吓坏了,干脆装疯当奴隶去了,但纣王还是把他关了起来。太师和少师抱着祭祀用的乐器逃到了周国。周武王认为时机到了,就率领诸侯讨伐纣王。双方在牧野打了一仗,纣王被打得大败。纣王见大势已去,众叛亲离,只好一个人逃走。但京城已经被周军包围,他已经无路可走了。纣王只好登上他心爱的鹿台,穿上自己最喜欢的衣服,怀抱着商朝的传世宝玉,自焚而死。这个暴君死了还要带着宝贝殉葬,但实际上又能带走什么呢?商朝军队见纣王已死,纷纷放下武器投降,京城朝歌很快就被周军攻破了。周军冲到鹿台将火扑灭,纣王的尸体还没有被烧烂掉。他们把纣王尸体拖了出来,让周武王将他脑袋砍了下来,悬挂在白旗上示众。然后把帮助纣王作恶的妲己杀掉,将箕子放了出来,把比干的墓重新修饰了一番。为了笼络人心,周把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封在原来商朝的首都,为殷侯。周武王则成为天子,建立了周王朝。
牧野之战
在姬昌的励精图治之下,周开始强大起来。但姬昌还是不太满意,他手下贤人虽多,但缺少带兵打仗的帅才,所以他很留心寻找这方面的人才。
有一天姬昌想出门打猎,让人占卜。占卜的人告诉他“:今天打猎所得的不是什么野兽,而是霸王的助手。”姬昌很高兴,就出发了。走了不久,他遇到了一个钓鱼的老头,和他聊了一会,觉得这个人就是他一直苦苦寻求的军事人才,高兴地说:“我的爷爷曾经对我说,一定会有圣人来帮助我振兴周,你就是那个人。我爷爷期望你很久了!”那个人名叫吕尚,姓姜,姬昌称他为“太公望”,所以民间又称他姜太公。
太公望帮助姬昌训练军队,研究战术,很快就把周军训练得非常强大,一连灭了好几个反对周的诸侯国。姬昌的威望也越来越高,他和纣王不一样,他的德行是一般人难以比拟的。人们都觉得他处事很公平,诸侯之间发生纠纷都来找他决断。有一次虞国和芮国发生了纠纷,就一起去周国。刚走进周国的边界,他们看到耕种的农民把和别人接壤的耕地让给对方,民间的风俗也是尊敬老人。两个国家的人还没见到姬昌就觉得很羞愧,说:“我们争的是周人觉得可耻的东西,我们还跑去干吗?只是自取其辱而已。”说完就回去了。诸侯们听说这事后都认为姬昌是上天任命的君王。
姬昌没有等到讨伐纣王就去世了,周武王继承了他的位子。周武王继续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和毕公高等贤臣,把周国治理得更加强大了。9年后,周武王到孟津检阅军队,前来会合的诸侯有800多。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孟津,渡河的时候有条白鱼从水中跳进周武王的坐船里。他们认为这是吉兆,就把那条鱼用来祭祀上天。到达孟津后,诸侯们都说:“可以讨伐纣王了。”周武王说:“你们还不知道天命,现在还不是讨伐他的时候。”不久就回去了。
两年后,纣王越来越暴虐了,杀害了比干,将箕子囚禁了起来,连商朝的太师和少师都跑来归顺了周。周武王觉得时机已经成熟,遍告各位诸侯说:“殷朝有大罪,不能不讨伐它。”于是率领战车300乘,虎贲武士3000人,步兵4.5万人,宣布讨伐纣王。不久再次在孟津和800诸侯会师,以周武王为首的诸侯们休整了几天后就誓师出征。
周军兵力强大,沿途商朝守军望风而降,很快就打到商朝首都朝歌附近的牧野。胜利就在前方,为了鼓舞士气,周武王再次誓师。当时各地诸侯派来的军队很多,光战车就有4000乘,在牧野摆开阵势,随时准备发动进攻。
正在花天酒地的纣王听说周军已经打到城下了,赶紧发动了70万人出城迎战。纣王军队数量远远超过周军,但周武王一点也不害怕,他从容地命令太公望率领军队出击,最精悍的士兵直冲纣王所在的中军。纣王军队虽然数量惊人,但大多都是奴隶,还有很多从东夷抓来的战俘,根本不想为纣王卖命,反而希望周武王获胜。开战没多久,那些人就掉过头来进攻纣王,军中顿时大乱。周武王抓住战机,率领军队发起总攻,将纣王杀得大败,商朝军队纷纷倒戈。纣王没办法,只好一个人逃走。这就是著名的“牧野之战”。
纣王走投无路,最后在鹿台自焚而死。周武王手持大白旗指挥诸侯攻入了朝歌,诸侯们纷纷跟从。商朝百姓早就忍受不住纣王的暴虐了,周军的到来让他们高兴不已,纷纷跑出来迎接周军,参拜周武王。周武王进城后派出使者四处传告,宣布周军是来解救他们的,让百姓们不要惊慌。走进王宫后,人们把纣王的尸体拖了出来,周武王象征性地射了3箭,表示亲手除掉了这个祸害。射完后下车,用剑砍了几下。最后用黄斧头砍下了纣王的脑袋,把它悬挂在大白旗之上。纣王的两个宠妃上吊自杀,周武王为了表示对她们的惩罚,也射了她们尸体3箭,用黑斧头砍下她们的脑袋,挂在小白旗之上,然后回到了军中。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战后周武王建立了西周。
周公辅成王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没当多久天子,两年后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周成王才13岁,根本没有治国能力。而且当时天下刚平定不久,人心未定,西周面临很大的危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担任摄政辅佐周成王。
周公本来被封在鲁国,但由于要摄政,所以让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去鲁国。伯禽向周公辞行的时候,周公对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我的地位总不能算低贱了吧。但是我听说有人才来找我的时候,即使当时我在洗头,我都会把头发挽起来去接见,往往一连好几次;即使我在吃饭的时候有人才来找我,我都会来不及把饭咽下,而是吐出来,马上跑出去见他。我这么谦恭地对待人才还怕失去他们,你到鲁国后,切记不可以自己的身份而看不起别人啊!”
⊙《尚书·大诰》内页
《尚书·大诰》中记载着周成王和周公的事迹。
当时权力全部掌握在周公一个人手上,很多人难免会怀疑他的动机。对周公摄政感到最不满的恰恰是他的3个兄弟。
原来商朝灭亡后,周武王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了殷,但怕他谋反,就派了3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去监视武庚。周武王在的时候,3个人还能老老实实地履行职务,等他一死,他们就蠢蠢欲动了,其中动静最大的就是管叔。管叔是周公的哥哥,他觉得周公摄政一定没安好心,对他很不满。狡猾的武庚看出了3个人的不满,于是在中间挑拨离间,说了很多坏话。后来干脆联合他们3个,还有别的一些部落发动了叛乱。
这些谣言传到成王耳朵里,让他也对周公产生了疑心,连一向信任周公的召公也有点怀疑了。周公见召公也对他产生了怀疑,心里很痛苦,找到召公表白了很久,好容易才打消了他的怀疑。周公奉成王之命讨伐叛军,很快就平定了叛乱,杀掉了管叔和武庚,将蔡叔流放,霍叔也受到了一定的惩罚。周公知道商朝的遗民还很多,如果控制不好,可能还会发生同样的事。所以他把遗民都集中起来,封给小弟弟卫康叔。另外他还把商的贤人微子启找来,把他封在宋国,以笼络遗民。
成王20岁那年,周公见成王已经长大成人,就把权力交还给成王,自己当了一个普通的大臣。
当年武王得病的时候,周公向天祈祷用自己的命去换武王的健康,祈祷完毕后将祝词封在盒子里,嘱咐史官不要把这事泄露出去。后来成王得病的时候,周公偷偷地向天祈祷:“成王年幼无知,犯错的人是我,请上天把灾祸降到我身上,不要怪罪成王。”同样把祝词藏在盒子里封存起来,不久成王的病就好了。等成王亲政了,有人就在他耳边说周公的坏话。周公听说这事后很害怕,就逃到楚国去了。不久天下大旱,成王很着急,于是就去找史官,检查是不是有人祈祷了什么不好的东西而导致旱灾。成王把封存的祝词拿来看,最后看到了周公的祝词。成王感动不已,大呼:“我知道闹旱灾的缘故了,就是因为上天看不惯我怀疑周公啊!”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于是派人把周公接了回来,再也没有怀疑过他。
周公回来后,见成王年少力壮,怕他会陷入淫欲之中,写了很多诗歌规劝他。成王在世的时候一直受周公的辅佐,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再好的人都免不了一死,周公也是一样。不久他就生了重病,在临死的时候他对前来探病的成王说:“请把我葬在京城附近,以表示我不敢远离您。”周公死后,成王把他葬在了毕这个地方,以文王的规格举行了葬礼,表示自己不敢以对待大臣的礼节去对待周公。
周公死的那年,还没来得及收割庄稼就降了暴雨,全国上下一片惊恐,成王再次检查祝词,这次又看到周公祈祷用自己的命换武王命的祝词。成王大惊,赶紧去问史官,史官说:“是有这么回事,但周公不让我说。”成王拿着那份祝词哭着说:“当年周公对我们如此忠诚,但我却不知道。今天上天动怒来宣扬周公的德行,我应该赎罪啊!”成王下令鲁国可以有祭祀文王的资格,也就是说让鲁国拥有演奏天子音乐的权力,这全是为了表彰周公的德行,此外,周公的后代世世代代在周朝担任周公一职,世袭罔替。
国人暴动
西周传到周厉王手上时已经衰落了,周厉王的父亲周夷王为人软弱,被人当作话柄,连王位都被人抢走过一段时间。周厉王吸取了父亲的教训,决心不能再软弱下去。
不过周厉王改得太厉害,他不但不软弱,反而很残暴。他是个很贪财的人,当时有个叫荣夷公的大臣很会理财,但为人不太好,周厉王却很喜欢他。大夫芮良夫感叹道:“王室快要衰落了吗?荣夷公这个人喜欢财物但不知道大难将至。财物是万物所生,天地所载,而一心想一个人拥有,那就有很多害处了。天地万物都要取的东西怎么可以一个人拥有呢?惹怒了太多人,又不防备大难,用这种东西来辅佐大王,能保持长久吗?匹夫贪心还说他是盗贼,大王这样去做会失去民心的。如果任用荣夷公的话,周必然会败落的。”周厉王哪里听得进这些话?照样重用了荣夷公。
当时周朝的平民分两种人,居住在郊外的称为野人,住在城里的是国人。国人是周朝统治的基础,历代周王对他们都很好,不敢随便得罪他们。但周厉王的暴虐让国人叫苦连天,召公虎进谏道:“百姓们都快活不下去了。”周厉王大怒,找了个卫国的巫师,让他去监视那些诽谤朝廷的人。那个巫师吹牛说自己能听到别人的诽谤,找了一批流氓到处敲诈勒索,如果谁得罪了他们,就会诬告他诽谤朝廷,抓起来杀掉,很快民间就没什么人敢说话了。几年后,周厉王这个政策越来越严厉,国人都不敢说话了,走在路上碰见熟人也只敢交流一下眼神。周厉王很高兴,对召公虎说:“怎么样,我制止诽谤够厉害吧?现在没人敢说我坏话了。”召公虎说:“这就错大了!堵住人民的嘴比堵住洪水危害还大。洪水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崩溃,淹死很多人,老百姓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治水要用疏导的方法,治人也是一样。一定要让他们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样才有地方发泄。如果把嘴堵上,他们没处发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麻烦了。”周厉王听不进不同意见,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说话了。3年后,国人们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愤怒了,他们举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暴动,向王宫发动了进攻,要杀周厉王。周厉王见势头不对,逃走了。
国人们好不容易攻进了王宫,到处找也找不到周厉王,愤怒的情绪无处发泄,正在这个时候,有人说周厉王的太子姬静躲到召公虎家里了。大家觉得杀不了周厉王,杀他儿子也行,于是气势汹汹地去找召公虎。国人们对召公虎说:“我们知道你是贤臣,不会找你麻烦。但是太子在你家,我们是不会放过他的。最好快点把太子交出来,不要逼我们动手!”
召公虎见事态紧急,正急得团团转,突然想起自己的儿子和太子年龄相仿,左思右想,忍痛决定牺牲自己的儿子。他说:“当初我多次劝谏大王,但大王都没有听我的,导致了这场灾难。今天如果把太子交出去的话,大王会认为我是因为私仇而迁怒于太子。服侍国君之人,遇到危险不应该有仇怨,有怨恨也不该生气,更何况侍奉的是大王!”他让儿子穿上太子的衣服,把他赶出了门。国人不认识太子,看到这个穿着华贵的少年,就以为他是太子,群情激愤,竟然把他活活打死了。而真正的太子却活了下来,一直冒充召公虎的儿子等待风声过去。
国人出了一口恶气后就回去了。召公虎等事情平息下来后和大臣们商量迎接周厉王的事。他们认为周厉王已经犯了众怒,如果他回来的话国人很可能再次暴动,所以干脆让周厉王就在外地,不要回来。国内的事情交给召公虎和周公去办,由他们俩担任相国处理政事。可怜的周厉王只能在外地躲着,一直过了14年的痛苦日子才去世。他死了后,召公虎等人觉得事情已经过去,就把一直躲着的太子请出来,立之为王,这就是周宣王。召公虎和周公两人辅佐周宣王治理国家,恢复了西周的国力和威望。周宣王成为西周的中兴之主。
掘地见母
春秋时期有个叫郑的诸侯国,它的国君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武姜为妻。武姜生了两个儿子,生大儿子的时候遇到难产,小孩脚先出来,把武姜疼得要死。好不容易才把他生下来,可武姜也只剩半条命了。所以武姜不喜欢这个孩子,给他取名叫寤生,就是难产的意思。后来武姜又生了个小孩,这次武姜没有受到什么痛苦,所以很喜欢这个孩子,给他取名叔段。
叔段出生后不久,郑武公就去世了。当他病重的时候,武姜请求立叔段为太子。但当时寤生已经17岁了,叔段才是个婴儿,再说寤生又是长子,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不可能废寤生而立叔段。所以郑武公没有答应武姜。郑武公死后,寤生顺理成章地登上了国君的宝座,他就是郑庄公。
郑庄公刚即位,武姜就要他封个大城市给叔段,郑庄公没有办法,只好把京封给了叔段,从此叔段就被称为太叔。大臣祭仲进谏道:“京这个城池比国都还大,按理是不能封给庶子的。”郑庄公很无奈地说“:母亲非要我这样做,我有什么办法?”叔段在京城生活了20多年,渐渐长成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他知道母亲疼爱自己,武姜也经常唆使他篡位,叔段本来也不是什么老实人,很快就起了歹心。
叔段在京城招兵买马,修整武器,图谋不轨,武姜在国都里面不停地和他传递情报,准备一有机会就发兵篡位。不久,郑庄公去朝见周天子,叔段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于是带领人马直扑国都,武姜在里面做内应。谁知道这是郑庄公设下的圈套,他早就知道叔段不安好心,但又没有理由消灭他,于是就设计让他主动造反,自己好有出兵借口,他早就在附近埋伏好一支部队,等叔段上钩。
叔段发兵后不久,郑庄公布置好的军队迎头赶上,双方展开大战。叔段毕竟是造反,师出无名,很多部下都不愿意为他作战。郑庄公的军队很快就把叔段打败了,叔段好不容易才从乱军中杀出一条血路,匆忙逃跑。郑庄公乘胜追击,一直打到了京城。京城的百姓见叔段大势已去,再加上很痛恨他为了一己私欲而发动战争,纷纷背叛了他,主动开城门投降。叔段赶紧逃到鄢这个小城躲避,可这个小城怎么能抵挡得住郑庄公的大军呢?很快鄢就被攻破了。叔段像条丧家之犬一样到处乱逃,最后逃到共城,不久被杀。
郑庄公平定叔段叛乱后,追究责任,发现一切都是母亲唆使的。他非常生气,搞不懂母亲怎么能这么偏心,一气之下就把武姜迁到颍城居住。他还发誓说:“不到黄泉,我绝不和母亲相见!”可见他当时的火气有多大。
可过了一年多以后,郑庄公后悔了。他对武姜感情还是很深的,当时只是一时冲动而已。他想起母亲虽然不喜欢自己,但在没有叔段的时候还是对自己不错的,再说母亲是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生下来的,一想到这郑庄公就忍不住流泪。可是自己已经以一国之君的身份发过誓,怎么能食言呢?他很矛盾,但对母亲的思念一天比一天深。
颍考叔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看出了郑庄公的意思,不过也不好明说。一天颍考叔把贡品交给郑庄公,郑庄公正好心情不错,就留颍考叔吃饭。颍考叔把酒席上最好的食物都偷偷放在自己兜里。郑庄公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颍考叔回答道:“我的老母还在家里,今天有这么多好食物,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吃。”郑庄公很感动,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多好啊!”颍考叔装作一副奇怪的样子问道:“国君不是有母亲吗?为什么不能像我这样呢?”郑庄公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你又不是不知道我那个糊涂母亲,做什么不好,偏偏帮我弟弟造反。我一气之下就发了毒誓,说不到黄泉永不相见。现在我想孝敬母亲,可又怕违背誓言遭报应。你看怎么办?”颍考叔笑笑说“:这还不简单,挖个很深的地道,一直挖出泉水。然后把你母亲带到里面,你再进去见她。这不就是在黄泉里面相见吗?”郑庄公茅塞顿开,马上照他的话去做,最后终于在地道里见到了母亲。武姜早就过够了被软禁的生活,她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这次见郑庄公这么孝顺,母子二人和好如初。
名医扁鹊
扁鹊原名秦越人,少年时期在客舍工作。相传,有个叫长桑君的人在客舍里居住,扁鹊认为他是个奇人,服侍他很恭敬。十几年过去了,长桑君让扁鹊来见他,对他说:“我有秘方想传授给你,你不要告诉别人。”扁鹊答应了他。长桑君就给了他一包药,对他说“:用上池之水服用这种药,30天后就能明白事物了。”然后把自己的秘方全部给了扁鹊。扁鹊照他的话去做后,能够隔着墙看东西,看人的话能看到五脏六腑。从此他就成了名医。
⊙扁鹊像
扁鹊在经过虢国的时候,听说虢国太子死了。他跑到虢国宫殿里去,问一个喜欢医术的中庶子说:“太子得的什么病?”中庶子说“:太子是血气不能按时运行,阴阳交错而不能泄出,突然就暴发在体外,实际上是由体内的伤害引起的。精神不能制止邪气,邪气郁积而泄不出去,所以阳脉缓而阴脉急,才会突然昏倒而死。”扁鹊问道:“什么时候死的?”回答:“今天鸡叫的时候。”又问:“收殓了吗?”回答“:还没有,死了还不到半天呢。”扁鹊说:“我是渤海人秦越人,还未仰望过贵国国君的风采。听说太子不幸去世,我能让他活过来。”中庶子不相信,说“:先生不是在开玩笑吧?你凭什么说太子能活过来呢?我听说以前有个叫俞跗的名医,他医术高超,掀开病人衣服观察就能知道疾病的位置。还能割开皮肤疏通血管、清洗肠胃。先生的医术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还有可能让太子活过来。不能像他那样而想救活太子,那简直连刚学会说话的小孩子都骗不了的。”扁鹊仰天长叹道“:你说的那些方法好像是用管子来看天空,从缝隙中看斑纹一样。我不用望闻问切之类的方法就能知道病人得的什么病,可以判断病情的方法太多了,不能停留在一个角度去看。如果你觉得我说的不可靠,你可以去看太子,一定能听到他耳部有响声,而且鼻子还在张动。你顺着双腿一直摸到阴部,还有些体温。”中庶子听了这些话后目瞪口呆,马上跑去把扁鹊的话告诉了国君。
国君听了之后大惊,出来接见扁鹊,说:“我很早就听说您的名声了,但是没有去拜见过。先生到我们这个小国来行医是我们的荣幸。有先生的话我的儿子才能活,否则就死定了。”国君话还没有说完就泣不成声,连脸色都变了。扁鹊说“:太子的这种病就是所谓的假死。由于阴气破坏,阳气断绝,所以脉象好像就没有了,给人以死去的假象。但其实并没有死。高明的医生能够救活他,而庸医是不行的。”
扁鹊让学生准备好针石,针灸太子的百会穴,过了一会太子就醒了过来。然后又拿了些药给太子吃,很快就痊愈了。当时天下人都说扁鹊能起死回生,扁鹊却说:“我哪里有这个本事,我只是让应该活的人活过来而已。”
扁鹊去蔡国游历,桓公把他当客人招待。扁鹊参见桓公时对他说:“您有病在皮肤的纹路里面,不治的话会变重的。”桓公说“:我没有病啊。”扁鹊走后,桓公对左右说:“医生都是贪财的人,就爱治一些根本没有病的人,以此来邀功。”5天后,扁鹊又来参见,对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血脉里面了,不治的话会更麻烦的。”桓公还是说自己没病,而且还很不高兴的样子。又过了5天,扁鹊说“:您的病到肠胃了,不治就更深了。”桓公不理他。5天后扁鹊远远看见桓公,转身就走。桓公派人问扁鹊为什么要这样,扁鹊说:“当初病在皮肤的时候,热敷一下就没事了;病在血脉的时候,针灸也能治好;就算在肠胃里了,药酒也能治;等病发展到骨髓里面的时候,神仙都没办法了。现在他的病就是到骨髓了,所以我没有必要见他了。”后来桓公果然发病,赶紧派人去找扁鹊,可扁鹊早就逃走了。没过多久,桓公就死了。
扁鹊声名远播,直到现在,很多治病的方法都是从扁鹊那里传下来的。
管仲与齐桓公
管仲年轻的时候和鲍叔牙是好朋友,鲍叔牙知道他是个贤才。管仲很穷,经常拿鲍叔牙的钱来花,但鲍叔牙对他一直很好,没有怪罪他。
齐国发生内乱,国君齐襄公被杀。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一个叫公子小白。管仲是公子纠的老师,他害怕公子小白提前回国,这样公子纠就不能当上国君了。于是管仲带领手下人半路伏击公子小白。公子小白中了管仲的埋伏,知道大事不妙,一面组织抵抗,一面想办法逃走。管仲在混乱之中发现公子小白想逃走,赶紧拉弓搭箭,瞄准公子小白便射,一箭射在公子小白的胸上,只见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下。管仲以为射死了公子小白,就放心地回去了。
谁知道那一箭正好射在公子小白的衣带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赶紧咬破舌尖,将血吐出,装成被射死的样子。管仲离开后,他赶紧加快速度赶回齐国,抢先即位,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管子》书影
齐桓公即位后,马上下令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捉拿归案,押回齐国准备处死。齐桓公的老师鲍叔牙深知管仲是治国奇才,杀之可惜。于是在齐桓公面前恳请免管仲一死。齐桓公大怒“:你忘了当初管仲射我那箭了?要是那箭再准一点,今天站在这里的人就不是我了!我和管仲有深仇大恨,非要扒了他的皮不可!”鲍叔牙再三强调管仲当时是各为其主,并不是和齐桓公有什么私仇,为人君者器量不应该如此狭窄。况且管仲是治国的奇才,除非不想称霸,否则一定得重用管仲。再说管仲以必死之身而被赦免,必然会对齐桓公感恩戴德,拼死为齐国霸业效力的。
齐桓公不愧一代人杰,气消了后经过仔细考虑,决定不杀管仲,反而要拜管仲为相国,掌握齐国行政大权,协助自己治理齐国。
管仲本来以为自己已经死到临头,谁知道不但不会被处死,反而被提拔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他对齐桓公的不杀之恩感激不尽,又万分钦佩齐桓公的器量。于是,管仲一上任就改革齐国的朝政,提出修好近邻、先内后外、待时而动的治国求霸的政策。先在国内发展经济,齐国靠海,管仲在齐国大力发展煮盐业,很快就让齐国富了起来。另外管仲还规定可以用兵器和盔甲赎罪,为国家发展军备开辟了道路。还开了当时诸侯大国有三军的先例,而且不准人民迁移,以保证军队兵员的来源。此外,由于同一部队的士兵都是来自一个地方,可以说大家都认识,这样在战斗中可以互相帮助,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和士气。就这样,管仲为齐国建立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虽然齐国国力强大了,但齐桓公并没有急于攻打他国,而是等待时机,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名义上以周天子为共主,在道义上占了主动。另外,针对中原各国害怕少数民族入侵的心理,齐国联合了许多中原国家,北征山戎,南攻楚国。在此过程中,齐国作为盟主,取得了霸主的地位。一时间,天下唯齐国独尊。齐国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国家,齐桓公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自己也很清楚,他能取得这种成就和管仲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有生之年都非常尊敬管仲,称管仲为“仲父”,就是仅次于父亲的意思。
管仲当了40余年齐国的相国,齐国在他为相期间发展成为当时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管仲不光自己能治国,他还举荐了许多贤才,例如宁戚、隰朋、宾须无等。这三人和管仲还有鲍叔牙合称为“齐国五杰”。齐桓公就是在这些贤才的帮助下,花了20多年的时间,励精图治,最终成就霸业的。其中管仲无疑是功劳最大的一个。
管仲死后,齐桓公没有听取管仲临死时的警告,任命小人执政,最终引起内乱,他的儿子们纷纷争位,以至于齐桓公死后,遗体都没人去管。国内为争位夺权爆发战争,最后战乱被宋国平定,齐国虽然仍然保持着大国的地位,但国力已经完全衰落,就此退出了争霸的舞台。
晋惠公忘恩负义
晋献公因宠爱骊姬,将太子废掉,改立她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奚齐登基后,很多人不服,不久里克等人发动政变,杀了奚齐。当时晋献公的几个儿子都流亡在国外。
里克等人想立重耳为国君。但重耳觉得国内局势还不容乐观,拒绝了。大臣们商量了一下,觉得夷吾也不错,就派人去找夷吾。当时夷吾在梁国避难,听说让他回去做国君,高兴坏了。他的心腹对他说“:国内又不是没有公子,他们跑到这里来找你,不太可靠。我们觉得最好去找秦国帮忙,借助他们的兵威回国,这样就不会有危险了。”夷吾就派人拿着重礼去秦国,并约定:“只要一进晋国,就把河西一带的土地割让给秦国。”夷吾还给里克写信说:“如果我能当上国君的话,就把汾阳封给你。”秦穆公发兵送夷吾回国。当时的盟主齐桓公听说晋国发生内乱,也带着军队来平乱。最后立夷吾为晋国国君,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当了国君后又舍不得河西的土地了,他派邳郑出使秦国,说:“开始的时候国君用河西一带的土地来酬谢秦国,现在侥幸为君,大臣们都说:‘土地是祖先留下来的,国君在外面流亡,怎么能随便许诺给别人呢?’国君和他们争执了好久,但没能成功,所以现在来向秦国表示歉意。”事先答应给里克的土地也不给了,反而削除了他的权力。不久,晋惠公对里克说:“不是你的话我也当不了国君。但是你也杀了两个国君和一个大夫,当你的国君也太难了吧。”里克悲愤万分,自刎而死。
邳郑在秦国听说里克遇害,就对秦穆公说:“吕省和郤芮等人实际上并不忠心于晋惠公。如果重重地贿赂他们,就能把晋惠公赶走,把重耳接回来。”秦穆公对晋惠公的忘恩负义也很气愤,就同意了。邳郑回国后对吕省等人行贿,他们说:“这么多贿赂和好听的话,一定是邳郑在秦国把我们出卖了。”于是怂恿晋惠公杀掉了邳郑和很多大臣。邳郑的儿子邳豹逃到了秦国,请求发兵伐晋,但秦穆公没有同意。
晋惠公的行为激起了国人的不满,不久周朝的召公出使晋国,晋惠公很没礼貌,受到了召公的嘲笑。
几年后,晋国爆发了饥荒,晋惠公急得没有办法,只好厚着脸皮向秦国借粮食。秦穆公问百里奚该怎么办,百里奚说:“天灾哪个国家都会有,抚恤邻居这是为国之道。所以还是借的好。”邳豹念念不忘杀父之仇,他说“:晋国不讲信义,应该趁这个好机会讨伐他们!”秦穆公说:“他们的国家是可恶,可百姓们又有什么罪呢?”于是借了很多粮食给晋国。
第二年,秦国爆发了饥荒,而晋国却获得丰收。秦国就找晋国借粮,晋惠公和大臣们商量。大夫庆郑说“:国君是靠秦国才得立的,以前已经违背约定了。去年我们闹灾他们帮助了我们,现在秦国闹灾向我们求助,给他们就是了,还商量什么!”虢射却说“:去年上天把晋国交到秦国手上,是秦国不要。现在上天把秦国交到我们手上,我们能违背天意吗?再说他们闹饥荒,讨伐他们可以事半功倍。”狼心狗肺的晋惠公居然听从了虢射的话,不但不给秦国粮食,还发兵准备攻打秦国。秦穆公听说后气得两眼冒火,大臣们也义愤填膺,决定饿着肚子也要发兵抵抗。
秦国先下手为强,率领大军进攻晋国。由于晋国背信弃义,秦军将士全都上下一心,士气高涨。晋惠公害怕了,问庆郑“:秦国已经打进来了,怎么办?”庆郑说“:秦国帮助你当了国君,你背叛他们。晋国饥荒秦国给我们粮食,秦国饥荒晋国却要打他们。现在秦国打进来不是很正常的么?”晋国占卜哪个大夫当晋惠公的御右比较好,占卜结果是让庆郑当最吉利。但晋惠公说:“庆郑这个人出言不逊。”于是让步阳驾车,家仆徒御右。不久和秦国大军在韩原交战。晋惠公急功近利,驾车的马摔了个跟头,被秦军包围了。晋惠公很着急,让庆郑来救他。庆郑说:“你不遵守占卜的结果,失败是正常的事。”就没有救他。最后晋惠公被俘虏了。
当时秦穆公率领部分人马追击晋惠公,由于冲得太厉害反而被晋军所包围,秦穆公还受了轻伤。这时候突然杀出300多人,把秦穆公救了出来。原来当初秦穆公丢了好马,后来发现是让这300多人偷去吃掉了。官吏把他们抓了起来,想处罚他们。秦穆公说:“君子不应该把马看得比人还重要。我听说吃好马的肉不喝酒的话对身体不好。”于是他反而赐给那些人酒喝,然后把他们放了。这次他们听说秦国和晋国打仗,争先恐后地加入秦军,救出了秦穆公,报了他的恩德。由于晋惠公被俘,晋国大败,这个忘恩负义的人终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宋襄公“称霸”
宋桓公时期,齐桓公开始称霸。宋桓公病重的时候,太子认为公子目夷比自己强,于是请求父亲立他为国君。宋桓公认为太子很讲仁义,就没有听他的。宋桓公死后,太子即位,就是宋襄公。宋襄公一即位就任命公子目夷为相国,两人齐心协力将宋国治理得很好。
齐桓公生前很看重宋襄公,他有很多儿子,几乎每个儿子都有当国君的野心。他立公子昭为太子,但公子昭恰恰是公子里面势力最弱小的一个。所以齐桓公就嘱咐宋襄公日后要多多照顾公子昭。
齐桓公一死,他的儿子们就开始争位了。公子昭争不过他们,为了保命只好逃往宋国。宋襄公见公子昭来找他哭诉,也很气愤。于是他邀请了几个小国诸侯一起出兵护送公子昭回国。当时篡位成功的是公子无诡,但他不得人心,齐国人听说宋国派兵护送太子回国,就发动政变把公子无诡杀掉了。宋襄公把太子送回国后,觉得再没有什么事,就带兵回去了。公子昭还没来得及高兴,另外4个公子就发兵把他赶跑了。公子昭没有办法,只好再次逃往宋国。宋襄公再次率兵回来和四公子作战,不久打败了他们,立公子昭为新国君,就是齐孝公。
宋襄公平定了齐国的内乱,自认为立了大功。毕竟齐国曾经是霸主,而宋国帮助齐国解决了那么大的问题,自然也有资格继任霸主之位了。可宋襄公没有想到宋国毕竟是个小国,而谁当霸主是由实力决定的,并不是功劳。他想会集诸侯召开大会,和诸侯结盟,自己凭借盟主的身份登上霸主的宝座。但是宋国是个小国,没有那么大的号召力,派人送请柬去,很多国家都推三阻四,最后只有几个小国家同意前往。
这种情况让宋襄公觉得很头疼,在只有几个小国参加的大会上自称霸主,岂不让天下诸侯笑掉大牙?他想了个馊主意,既然那些国家不给自己面子,那总会给大国面子吧。当时最大的国家就是楚国了,他想借楚国的声望来开办大会。楚国自从和齐桓公结盟后就很少踏足中原,这次收到宋襄公的邀请,高兴坏了,急忙同意在本国召开诸侯大会。公子目夷目光比宋襄公看得远得多,他对宋襄公说:“小国去争盟主,这是祸患啊!”但昏了头的宋襄公执意不听,最后还是去了。果然不出公子目夷所料,在大会上宋襄公和楚王抢着当盟主,诸侯们显然支持楚王,宋襄公气得说不出话来。会议结束后,宋襄公被楚王扣留下来,当了俘虏。楚国以宋襄公为人质,带着他讨伐宋国。宋国军民在公子目夷的率领下拼死抵抗,居然没让楚国人占到半点便宜。楚王也没打算灭掉宋国,干脆作个顺水人情,把宋襄公放了。
全国上下都为宋襄公的归来而感到高兴,认为虽然吃了亏,至少国家和国君保住了,也算不幸中的万幸了。可公子目夷不这样认为,他说:“祸事还没完呢,倒霉的还在后面。”但他的话没有引起别人重视。
当初宋襄公被俘时,郑国幸灾乐祸,让宋襄公很不高兴,不久他就发动了对郑国的战争。公子目夷说:“我说的祸事就在这里啊。”郑国是楚国的被保护国,楚国也不来救郑国,而是率领大军直接进攻宋国。宋襄公只好退兵,决定和楚国大战一场。公子目夷说“:上天抛弃商朝已经很久了,不能打。(宋国是商朝的后裔。)”不久宋襄公和楚王在泓这个地方交战。当时楚军正在乱糟糟地渡河,公子目夷说:“现在是进攻的好机会啊,趁敌人渡河的时候发动进攻,一定能取胜!”宋襄公说:“趁敌人渡河发动进攻是不仁义的行为,等敌人摆好阵势再堂堂正正地和敌人打一仗。”楚军好不容易渡过黄河,正在排列阵势。公子目夷又建议发起进攻,但宋襄公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楚军很快排列好阵势,杀气腾腾地向宋军发起了进攻。宋军根本不是楚军的对手,被杀得大败。宋襄公的大腿也受了重伤,幸好宋襄公平时爱护士卒,大家都拼死作战,好不容易才把他救出来。但这一仗让宋军死伤惨重,全国上下一片抱怨声。宋襄公还嘴硬,说“:君子不应该乘人之危,不应该在敌人还没有排列好阵势的时候发动进攻。”公子目夷生气地说“:打仗就是为了赢,讲什么仁义道德!如果像国君那样说的话,不如投降算了,还打个什么劲儿!”
宋襄公伤得很重,一直没有治好,一年后就死了。他不但没有称霸成功,反而落下一个大笑柄。
晋文公终成霸业
当年晋献公死后,重耳和夷吾是最有希望登上国君宝座的人,夷吾即位后担心重耳对他不利,就派人去刺杀他。重耳当时和几十个跟随他的臣子在狄国避难,还娶了当地的女子为妻,已经待了12年了。这次他听说弟弟派人来刺杀他,就和赵衰等人商量:“我当年之所以跑到狄国来,并不是认为它能帮助我复兴,而是因为比较近,适合休整而已。现在已经休整得差不多了,应该搬到大国去。我听说齐桓公喜欢做善事,想称霸。还听说管仲等人死了,他想找贤能的大臣,要不去齐国?”大家都同意了。
他们一行人先到了卫国,但卫文公不理他们,只好离开。走到五鹿这个地方的时候,饿得受不了了,向路边的农民要饭吃。那些农民见这些衣冠楚楚的人居然也来要饭,乐得哈哈大笑,有个人捡了一块土扔给了他们。重耳大怒,赵衰劝阻道:“土就是土地啊,这是吉兆,请拜受之。”
一路上饥一顿饱一顿的,好不容易才走到齐国。齐桓公早就听说重耳是个很贤明的人,对他非常好,还把自己宗族的一个女子嫁给了他,送了他十二乘马车,重耳很满意,从此过上了舒适的生活。重耳在齐国待了两年后,齐桓公去世,齐国爆发内乱,过了几年之后才平定。重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和妻子作乐,他很喜欢这个妻子,根本没有离开齐国的想法。赵衰和狐偃等人在桑林里面策划让重耳赶快离开,不然意志就全部被消磨掉了。正好重耳妻子的侍女在采桑叶,他们说的话全给听见了。侍女回去告诉了主人,重耳妻子怕风声传出去,就把侍女杀了。她是个深明大义的女人,当天晚上就劝重耳还是快走。重耳说:“人生只要安逸快乐就行了,管不了那么多。我反正是要死在这里的,哪儿都不去。”妻子说:“你是堂堂大国的公子,混不下去了才来这里。你的那些手下都是豪杰,把性命都托付给你了。你不赶快回国,报答你的那些手下,而想着和女人作乐,我都为你感到害臊。再说不去追求哪里来的收获?”但重耳没有听进去。妻子和赵衰等人暗中商量好,把重耳灌醉,然后放在小车上,让他们走了。走了很远重耳才醒,他非常生气,还要杀狐偃。狐偃说:“杀了我如果能让你达成心愿,这是我的愿望。”重耳说:“大事不能成功的话,我要吃你的肉!”狐偃说“:大事不能成功,我的肉早臭了,给你你都不吃。”重耳知道手下是为了他好,也就算了。
⊙晋文公复国图卷 南宋 李唐
走到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很没礼貌,他本来不想招待重耳等人的,但听说重耳的肋骨是长在一起的,很好奇,想看看。曹国大夫僖负羁劝阻道:“重耳是个贤人,和我们又是同姓(曹国和晋国都是姬姓),他落魄的时候来见我们,怎么能这么无礼呢?”曹共公不听他的,趁重耳洗澡的时候跑去偷看,把重耳气得要死。曹国招待他们的食物只是一些白饭,正当重耳等人生气的时候,僖负羁私下送来食物给他们吃,还在饭盆下面放了玉璧,作他们的路费。重耳很感激他,吃了那些食物,但把玉璧还给了他。
路过宋国的时候,宋襄公对重耳非常好,但是由于刚刚败给了楚国,没有能力送他回国,就让他走了。在郑国的时候,郑文公也不打算招待他。最后他到了楚国,楚国对他也很好,但是楚国离晋国远,不方便送他回去,就让他去秦国试试看。
晋惠公死后,晋怀公继承了国君之位。晋怀公本来在秦国当人质,但后来不辞而别,逃回了晋国。这在当时是一种很失礼的行为,所以秦穆公很生气。本来秦国当初就很想立重耳,但被重耳拒绝。这次秦国又起了立重耳的念头,晋怀公也知道秦国的心思,所以即位不久就下令国内所有跟随重耳的人在规定时间内回国,如果超过规定时期,那么留在晋国的家人就会全部被杀。老大夫狐突的两个儿子狐毛和狐偃都陪同重耳在国外流亡,而狐突不肯召他们回来。晋怀公大怒,把狐突抓了起来。狐突说:“我的儿子侍奉重耳很多年了,如果召他们回来的话,是让他们背叛主人,我怎么能这么教儿子呢?”晋怀公就把狐突杀了。秦穆公发兵送重耳回国,晋国百姓对晋怀公的残忍颇为不满,纷纷欢迎重耳回来,最后重耳顺利登上了国君宝座,那时候他已经62岁了。
晋文公上台后励精图治,很快就成为天下霸主,是春秋时期有名的贤君。
秦穆公重用人才
秦穆公是秦德公的小儿子,他哥哥秦成公死后没有把国君之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他。秦穆公一心想让秦国强大起来,所以他非常重视人才。
不久晋国灭掉了虞国,俘虏了虞国国君和大夫百里奚。百里奚是天下奇才,但他痛恨晋国灭亡自己的祖国,所以誓死不肯为晋国效力。当时秦穆公正好要娶晋献公的女儿为妻,晋献公见百里奚不肯投降,就想侮辱他,把他当作女儿的陪嫁奴隶送往秦国。走到半路上百里奚逃跑了,被楚国人抓了起来。秦穆公在清点陪嫁的时候发现少了一名奴隶,一问才知道是百里奚。有人向他推荐百里奚是个难得的人才,秦穆公就想用重金礼聘他。但是又害怕楚国人知道百里奚是个人才就不肯给秦国了,于是派人对楚国人说:“我有个名叫百里奚的奴隶逃到你们那了,想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回去。”当时一个奴隶差不多能换五张羊皮,楚国人觉得价格很合适,就同意了。当时百里奚已经70多岁了,他被当作奴隶送回秦国后,秦穆公下令给他松绑,和他商量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道:“我是个亡国之臣,哪里有资格让国君来问我?”秦穆公说:“虞国国君不用你是他的失误,不是你的过失。”坚持要问他,两人说得很投机,不知不觉聊了三天三夜。百里奚的才能让秦穆公非常高兴,就让百里奚执掌朝政。秦国的老百姓都开玩笑称他为五张羊皮换来的大夫。百里奚仍然推辞道:“我这点才能远远比不上我的朋友蹇叔,世人根本不知道他的贤能。我曾经落魄,在齐国要过饭,蹇叔见我不同于常人,收留了我。当时我想去投奔齐国的公孙无知,蹇叔把我劝住了,结果后来公孙无知被杀,我逃过一劫。后来我去周,周王子子颓喜欢牛,我就帮他养牛。子颓见我牛养得好,就想重用我。蹇叔又把我劝住了,结果没有送命。我去侍奉虞国国君的时候,蹇叔让我不要去。我知道虞国国君不会重用我,只是贪图地位和俸禄才去了。结果虞国被灭,我也当了阶下囚。这些事说明蹇叔有先见之明,是个非常贤能的人。”秦穆公求贤若渴,听说有比百里奚还能干的人,高兴还来不及,赶紧派人带着重礼去聘请蹇叔,任命他为上大夫。
⊙秦晋崤之战示意图
秦国在百里奚和蹇叔的治理下变得越来越强大,很快就有了问鼎中原的实力,多次干涉晋国内政,帮助晋文公当上了国君。秦穆公的贤明之名传遍了大江南北。
在这些成绩面前,秦穆公开始骄傲起来。晋文公死后,秦穆公想趁晋国国力衰弱的时候偷袭郑国。他问百里奚和蹇叔这个主意如何,他们回答道:“中间越过好几个国家而奔赴千里去偷袭别人,很少有能成功的。况且有人把郑国的情报给我们,就没有人把我们的情报给郑国让他们做好准备的吗?所以不能打。”秦穆公自以为是地说“:你们不懂,我已经决定了。”他让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率领大军攻打郑国,结果失败。
由于没能打下郑国,秦军为了不白白出兵,就把晋国的一个叫滑的小城打了下来。当时晋文公还没有下葬,继位的晋襄公知道后大怒,发兵在崤山伏击秦军,3个将领都当了俘虏。他们被释放回国后,秦穆公没有怪罪他们打了败仗,而是穿上丧服亲自到城外去迎接他们,哭着说:“我当初没有听百里奚和蹇叔的话,导致你们受辱。你们有什么罪?你们专心练兵,准备雪耻就行了。”说完恢复了他们的官爵,对他们反而更好了。孟明视等3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全身心投入到训练士兵上,决心为国雪耻。
不久,秦穆公下令攻打晋国,在彭衙和晋军大战了一场,秦国又吃了败仗。孟明视等人羞愧得不敢去见秦穆公,但秦穆公仍然没有怪他们,对他们越来越好。当时西方的戎族本来和秦国关系很好的,但听说秦国打了败仗,纷纷跑去向晋国献媚了。戎族有个叫由余的人很有才能,秦穆公觉得他是个威胁,就命人送美女给戎王,消磨他的意志。由余劝了很多次,戎王都不听。秦国一方面给由余送礼,一方面派人在戎王面前说由余的坏话,很快就迫使由余跑来投靠了秦国。
几年后,孟明视等人经过精心准备,再次出兵伐晋。这次秦军憋了一肚子气,渡过河后就把船烧了,以示不成功便成仁。晋国打了几个胜仗后就产生了骄傲情绪,没有想到秦军的战斗力很强,很快就被打得大败。秦军乘胜追击,打下了晋国几个大城,晋国人只好紧闭城门,不敢应战。秦穆公渡过黄河,祭祀那些战死的将士。当时的臣子们都感动得流泪,认为秦穆公能获胜,完全就是信任人才的缘故。不久,秦穆公在由余的帮助下打败了戎族,成为西方的霸主。
楚庄王一鸣惊人
楚国本来是南方的一个小国,爵位也仅仅是子爵。但楚国历代国君励精图治,灭掉了周围很多国家,逐渐发展成为大国。后来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干脆自称为王,成为春秋时期举足轻重的强国。
楚庄王即位后过了3年花天酒地的生活,也不处理政事,成天躲在后宫里鬼混。大臣们都很痛心,纷纷进谏。楚庄王被他们搞得很烦,干脆下了道命令:“敢进谏的人杀无赦!”很多人都吓得不敢多说话,但还是有人不怕死的。
大夫伍举入宫进谏。当时楚庄王左手抱着郑国来的美女,右手抱着越国来的美女,坐在乐器中间,听着淫靡的音乐,开心得不得了。伍举说:“我想请大王猜个谜语。”楚庄王来了兴趣,急忙问是什么谜语。伍举说:“楚国有一只大鸟,一连3年不飞也不叫。请问是什么鸟?”楚庄王说:“3年不飞,但一飞就能冲天;3年不鸣叫,一鸣惊人。你下去吧,我知道了。”可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反而比以前更堕落了。大夫苏从看不下去了,跑去进谏。楚庄王板着脸说:“你不知道我的禁令吗?”苏从说“:如果我的死能换来大王的醒悟,这是我的愿望!”楚庄王很感动,于是改掉了以前的坏毛病,开始上朝听政。他把那些小人抓起来,杀掉了好几百人,并提拔了几百个贤臣。由于伍举和苏从当初劝谏过他,他知道这两人一定忠心,所以把朝政交给他们。很快楚国就恢复了以前的国力,百姓们都很高兴。
楚庄王抓紧训练军队,并发动对外战争,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不久他讨伐陆浑戎,路过洛阳的时候在当地阅兵。洛阳是东周的首都,楚国在此阅兵是一种示威。挂名的周天子吓坏了,急忙派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笑嘻嘻地问东周的九鼎大小轻重。九鼎是天子的象征,他这么问表示了自己的野心。王孙满是个很聪明的人,他告诉楚庄王:“国家强盛的关键在于道德而不是鼎。”楚庄王说“:你别阻碍我看九鼎。把楚国的鱼钩的尖头搜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王孙满说:“你怎么忘了?当年舜和禹统治时期,远方的部落前来归附,献上了9块铜,禹用那些铜铸造了9个鼎,从此就作为传国之宝。夏桀没有德行,九鼎就搬到了殷商,让商朝延续了600年之久。纣王暴虐,九鼎就归了周。只要有道德,鼎即使很小也必然重;如果没有道德,再大的鼎也很轻。当年周成王占卜的时候,占卜到周能传30世,延续700年,这是天命。现在周虽然衰落了,但天命没有改变。所以鼎的轻重不是你能问的。”楚庄王顿时语塞,于是就带兵回去了。
陈国发生内乱,楚庄王前去平乱,杀死了作乱的大臣。叛乱平定后楚庄王却把陈国灭掉,纳入自己的地盘。这种不讲道义的行为引起了申叔时的反感,大家都庆贺,但他却没有表示。楚庄王问他为什么不庆贺,他说:“俗话说牵着牛过别人家的田地,田地的主人就把牛牵走了。践踏别人的庄稼固然不对,但为了惩罚却把人家的牛牵走,这不是太过分了吗?大王因为陈国爆发内乱而率领诸侯讨伐,以道义为名却贪图人家的土地,以后还怎么号令天下?”楚庄王觉得很惭愧,就恢复了陈国。
一年后,郑国背叛楚国而和晋国结盟。楚庄王出兵讨伐,打了整整3个月才攻下了郑国都城。郑国国君打着赤膊,牵着一头羊出城投降。(赤膊是表示没有防卫,牵着羊是表示自己就像羊一样任其宰割,表示投降的诚意。)他请求不要灭掉郑国,并保证忠于楚国。大臣都建议不要听他的,楚庄王却说:“郑国国君能够让自己受委屈,居于人下。这种人一定能取信于民,怎么能灭亡他呢?”楚庄王于是下令退兵三十里,和郑国结盟。刚订盟约不久,晋国来救援的军队就到了,双方大战了一场,晋军大败。这是几十年来楚国第一次战胜晋国,从此树立自己的霸主地位。
不久楚国出使齐国的使者经过宋国的时候被杀,楚庄王下令攻打宋国以报仇。宋国人据城死守,守了5个月之久。城里的粮食都吃光了,老百姓都只能互相交换孩子,吃别人的小孩,把骨头搜集起来当柴烧。但就是这样,宋国人还是坚决不投降。宋国大臣华元看不下去了,冒着生命危险出城向楚庄王求情,汇报了实情。楚庄王感叹道:“你真是个君子!”于是退兵解围,和宋国结盟。
楚庄王经过多年战争,终于确立了楚国霸主的地位。
忠心为国的赵盾
晋文公死后,赵衰担任了晋国的执政大臣。赵衰死后,他儿子赵盾接替了父亲的职务。谁知道赵盾执政的第二年,晋襄公就死了,太子夷皋还很小,人们觉得应该立个岁数大的当国君。赵盾说:“襄公的弟弟公子雍年长好善,而且他在秦国居住,秦国以前和我们关系不错。所以立他为好。”贾季则推荐公子乐,被赵盾拒绝了。贾季不服气,偷偷派人去接公子乐。赵盾已经派士会去秦国接公子雍了,所以把贾季废掉。但晋襄公的夫人却跑到朝堂上大哭大闹,赵盾没有办法,只好立了夷皋,就是晋灵公。而秦国已经派兵送公子雍回国,赵盾只好派兵袭击秦军,将公子雍杀死。这下晋国和秦国的关系更差了,不久士会逃到了秦国。
秦国和晋国打了好几仗,最后在士会的调解下两国重新和好,士会也回到了晋国。赵盾和士会一起执政,将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晋灵公长大后变得非常贪玩,他甚至还用弹弓弹人,看人们躲避以取乐。有一次厨师做的熊掌没有煮熟,晋灵公居然把厨师杀掉了。赵盾和士会多次劝谏,但晋灵公根本不听他们的。晋灵公觉得赵盾很烦人,派了一个刺客去刺杀赵盾。刺客到赵盾家的时候,天还没亮,他看见赵盾一大早就起来穿上朝服端正地坐着,举止有度,感到赵盾是个忠臣,他叹息道:“杀害忠臣和背叛国君,罪过都是一样的。”说完他就撞树而死。
赵盾曾经有一次去首山,在一棵桑树下看见一个快要饿死的人。赵盾很可怜他,就给了他一些食物。那个人吃了一半,把另一半揣在怀里。赵盾问他为什么不吃光,他说:“我离家3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想把这些食物留给母亲吃。”赵盾很感动,又给了他一些食物。不久那个饿人当了国君的厨师,但赵盾早把这事忘了。
晋灵公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养了一条恶狗,日夜训练。不久他请赵盾喝酒,埋伏了一些士兵准备杀他。饿人知道了这件事,怕赵盾喝醉了等会跑不了,就对赵盾说“:国君赐酒给臣子,喝3杯就够了,请不要再喝了。”赵盾也觉得不太对劲,就走了。当时埋伏的士兵还没有到齐,晋灵公就先把那条恶狗放出来去咬赵盾。饿人冲上去和恶狗搏斗,杀掉了那条狗。赵盾说:“不用人却用狗,再凶猛又有什么用?”但他不知道饿人为什么要救他。正在这时候,埋伏的士兵赶到了,冲出来追杀赵盾。饿人回过头来挡住那些士兵,好不容易才让赵盾逃掉。饿人也跑了出来,赵盾问他为什么要救自己,他说:“我就是那个饿倒在桑树下的人。”赵盾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不肯说,自顾自地走了。
赵盾知道晋灵公不会放过自己,准备逃到别的国家去。还没有走出晋国边境,他弟弟赵穿就在桃园把晋灵公杀掉了,赵盾知道后就回来了。赵盾威望一直很高,很得民心,而晋灵公骄奢淫逸,名声很差,所以赵穿能够轻松杀死他,人们也没有怪罪他。晋国太史董狐书写这段历史的时候写下了5个字“: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廷上公布了这句话。赵盾觉得很冤枉,找到董狐辩解道“:杀灵公的人是赵穿,我是没有罪的。”董狐义正词严地说:“你是国家重臣,逃亡的时候没有逃出国境,回来的时候又不诛杀凶手。弑杀国君的人不是你是谁?”日后孔子听说这段史实后赞叹道:“董狐是古代优秀的史家啊,他记录历史毫不回避。赵盾也是晋国优秀的大臣,为了国法而蒙受恶名。真可惜啊,要是他逃出国境就没事了。”赵盾终究没有怪罪董狐。
晋国没有了国君,赵盾着急了,他和大臣们商量了一下,觉得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黑臀比较贤明,于是让赵穿去迎接他回国为君。当然,这也有让赵穿戴罪立功的意思。公子黑臀就是晋成公,赵盾很受晋成公信任,他儿子赵朔娶了成公的姐姐为妻。
晋成公死后,儿子晋景公即位,不久赵盾就去世了。
赵氏孤儿
赵氏在晋国的势力越来越大,虽然赵盾和赵穿等人在晋景公时期已经死了,但赵氏子弟仍然掌握了晋国大权。
大夫屠岸贾非常嫉妒赵氏的地位,他是个有名的马屁精,和晋景公关系非常好。他想害赵氏,好让自己掌权。他抓住当年赵盾对晋灵公的死负有责任这事大肆宣扬,把各位将军找来,对他们说“:当年灵公遇害,赵盾虽然当时并不知情,但他是首犯这一点是肯定的。臣子弑杀国君,而凶手的子孙却还在朝廷中掌权,这样怎么能惩罚罪恶?我觉得应该诛杀赵氏。”韩阙是个很正直的人,他说:“灵公遇刺的时候赵盾已经不在城里了,成公都认为赵盾没有罪,所以没有加以诛杀。现在你们要诛杀他的后人,这是违背成公的意思而乱杀人,乱杀人就是作乱。而且这种大事不让国君知道,是目无国君的表现。”屠岸贾不听他的,仍然一意孤行。韩阙把这事告诉了赵朔,让他赶快逃亡。赵朔不肯走,他说:“你如果能保护我们赵氏的最后一点骨血,不让赵氏断绝,我就是死了也没有遗憾了。”韩阙答应了他,回去后自称生病,再也不肯出来。屠岸贾没有征得晋景公的允许就擅自带领一批对赵氏不满的将领攻打赵氏,杀掉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人,把赵氏全族诛灭,共杀了300多人。
赵朔的妻子是晋成公的姐姐,晋景公的姑姑,她当时已经怀孕。大难临头的时候她逃到宫里面躲了起来。赵朔有个叫公孙杵臼的门客,他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你为什么不去死呢?”程婴说:“赵朔的妻子怀孕了,如果生的是个儿子,我就冒死抚养,如果是女儿,那时候再死也不迟。”不久,赵朔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屠岸贾听说后带人去搜查,他们虽然不敢拿她怎么样,但赵氏的小孩是不会放过的。赵夫人急中生智,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裤子里面,默默祷告道:“赵氏如果命中注定要断绝,你就哭吧。如果不会断绝的话,就不要出声。”等他们来搜查的时候,小孩果然没有哭,他们不敢搜查夫人的裤子,也不会想到孩子会藏在那个地方,见没有搜到就走了。程婴对公孙杵臼说:“现在搜了一次没有搜到,以后肯定还会来搜,到那时候怎么办?”公孙杵臼沉思了一会,问道:“抚养孤儿和死比起来,哪个更难?”程婴说:“当然死容易了,抚养孤儿是很难的。”公孙杵臼说:“赵氏对你不薄,那难的事情就交给你来完成吧。我去做简单的事,就让我先死好了。”程婴流着眼泪答应了。两人从别的地方找了个婴孩,给他裹上贵重的衣服,让公孙杵臼抱着他躲到深山里去。程婴却去找那些杀害赵氏的将领们,对他们说“:我这个人不行,不能抚养赵氏孤儿,辜负了赵氏对我的厚恩。谁能给我一千两黄金,我就告诉他孤儿在哪儿。”那些将领都知道程婴和赵氏的关系,以为他真的叛变了,很高兴,答应了他。
程婴带着前去搜捕的人找到公孙杵臼,公孙杵臼大骂“:程婴你这个小人!当初赵氏灭族的时候你不去死,和我说好了一起抚养赵氏孤儿,现在又出卖我!你不能抚养就算了,居然忍心拿他去换钱!”他抱着婴孩大哭:“天哪,赵氏孤儿有什么罪?让他活下来吧,杀我一个人好了!”那些人根本不听他的,把两人都杀了。他们以为赵氏孤儿真的死了,都很高兴,于是就不去监视赵夫人了。程婴趁机把真正的孤儿抱了出来,一起躲在了深山里。
15年后,晋景公生了重病,请人来占卜,占卜结果是有冤枉的人作祟。晋景公问韩阙,韩阙是知道赵氏孤儿还活着的,就说:“立了大功而被灭族的不就是赵氏吗?赵氏自从赵叔带来到晋国开始,一直到成公时期,世世代代都为晋国立过功。而国君却灭了他们的族,全国人都为他们感到悲伤。希望国君好好想想吧。”晋景公说:“那赵氏现在还有子孙吗?”韩阙就把实情告诉了他。晋景公从此就和韩阙一起谋划重新复兴赵氏的事,把赵氏孤儿找来藏在宫里面。那些杀害赵氏的将领们入宫探望晋景公,晋景公让韩阙带领士兵胁迫他们去见赵氏孤儿赵武。那些人吓坏了,只好说“:当初是屠岸贾假传君命让我们去做的,不然谁敢乱来?即使国君没有生病,我们也要请求重立赵氏之后。现在既然下了命令,我们就更没意见了。”于是他们和赵武、程婴一起杀掉了屠岸贾,灭了他的族,恢复了赵氏的地位。
赵武成年后,程婴向大家告辞,对赵武说:“当年你家有难的时候,大家都死了。不是我不能死,而是要立赵氏之后。现在你已经长大了,我得去地下通知赵氏和公孙杵臼一声了。”赵武哭着叩头让他打消这个念头,说:“我愿意用一生的时间来报答您的大恩,您难道还愿意舍弃我去死吗?”程婴说:“不行。公孙杵臼认为我能完成使命,所以先我而死。现在我不去告诉他的话,他会认为我没有完成使命的。”说完后就自杀了。赵武为他服了3年丧,从此每年都祭祀他,世世代代没有断绝。
晏婴治齐
齐景公统治时期,齐国出了个贤臣名叫晏婴,他从齐灵公统治时期就开始为官,凭借自己的节俭廉洁而深受齐国百姓的爱戴,很快就成为齐国的重要大臣。
齐庄公是个昏君,朝政大权都掌握在相国崔杼和太宰庆封手中。大夫棠公去世,留下个漂亮妻子,崔杼看上了她,就把她娶了过来。谁知道齐庄公也看上了那个女子,想办法和她勾搭上,从此经常往崔杼家跑。崔杼虽然很生气,但觉得惹不起国君,只好睁只眼闭只眼。齐庄公越来越过分,不但把崔杼家当成自己家,还把崔杼的帽子随便赐给别人。这下子全国上下都知道崔杼的妻子和齐庄公的关系,把崔杼羞得不敢出门见人。齐庄公有一次打了身边一个叫贾举的小宦官,他很生气,就和崔杼拉上关系,共同商量对付齐庄公。
不久崔杼假装生病,齐庄公以探病为名去崔家,实际上是去幽会。崔杼的妻子早就和崔杼商量好了,等齐庄公一进卧室,就把门反锁上。齐庄公急得大喊大叫,贾举过来把门撞开,带着齐庄公逃走,实际上是把他引入埋伏圈。崔杼的家丁拿着武器冲了上来。齐庄公害怕了,爬到台子上请求放过他,但没有得到允许,又请求和崔杼结盟,永不加害他,也不行。齐庄公快急疯了,干脆请求让他在宗庙里自杀,还是没用。齐庄公想翻墙逃走,被一箭射中大腿,掉了下来,最后被乱刀砍死。
晏婴听说发生变故后马上赶到崔杼家,但崔家不给他开门。晏婴大呼:“国君为社稷死的话我也会陪着他死,为了社稷而逃亡我也会陪他一起逃。如果是为了一己私利的话,你们把他藏起来算怎么回事?”一会门就开了,晏婴扑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有人对崔杼说:“应该把这个人杀了。”崔杼说“:这个人素有名望,放走他反而能得到民心。”
崔杼杀了齐庄公,立齐庄公的弟弟杵臼为齐景公,自立为右相国,庆封为左相国,两人掌握了朝政。他们怕有人反对,就召集国人结盟说:“不和崔杼、庆封一条心的人不得好死!”轮到晏婴发誓的时候,他仰天长叹道:“我只和忠于国君社稷的人一条心!”他不肯结盟。庆封想杀了他,崔杼阻止道:“他是忠臣,放过他吧。”齐国太史写下5个大字:“崔杼弑其君。”崔杼要他改,他不改,被杀害了。太史的弟弟继续写,仍然是这5个大字,崔杼又把他杀了。最后是太史最小的弟弟写,他还是写的这5个字。崔杼心都紧了,只好放过了他。
不久崔杼和庆封发生矛盾,两人都死在内乱当中。晏婴当了齐国的相国,他协助齐景公把齐国治理得非常好。晏婴虽然贵为相国,但一顿饭只吃一个荤菜,家里的女子只穿麻布衣服,非常节俭。国君犯错他必然会劝谏,由于方法得当,一般都能被接受。
齐国有个叫越石父的贤人,但他却要被关进监狱。晏婴出门的时候遇见了他,就用自己车子左边的马把他赎了出来,并送他回自己家,到家后没有跟他打招呼就进了卧室。不久越石父就请求让自己离开,晏婴很奇怪,问他:“我虽然不是什么仁德的人,但好歹也救过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要走呢?”越石父说:“不是的。我听说君子是因为有人不了解自己而受委屈,因为有人了解自己而得到快乐。当时我被抓起来的时候,别人是不了解我的。您既然出于感动醒悟而毅然把我赎了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但是您了解我而不以礼相待,还不如把我关起来。”晏婴很后悔,于是马上请他进来,将其奉为上宾。
晏婴当上相国后,经常乘坐马车出门。有一次他出门的时候,马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自己的丈夫。他的丈夫替晏婴驾车,顶着大车盖,鞭打那4匹拉车的马,非常神气,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显得很满足。等马夫回家后,妻子请求让自己离开。丈夫急了,问到底出了什么事,他妻子说“:晏婴身高不到六尺,身为齐国的相国,在各个诸侯国都很有名望,可以说是非常高贵的人了。今天我看你们出门的时候,晏婴一副深思熟虑的样子,表现得很谦虚谨慎。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个给人驾车的马夫,但看你的样子呢?一副很满足的神情,骄傲万分。我觉得很羞耻,所以请求让我走。”马夫很后悔,发誓一定要改正。以后出门的时候他总是表现得很谦虚,晏婴发现他变了,很奇怪地问他原因。马夫老实说了,晏婴觉得这个马夫知错能改,是个很不错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
晏婴当了几十年的相国,齐国百姓在他的治理下过了几十年的太平日子。人们把他和管仲并列,称之为历史上少有的贤臣。
大学者孔子
孔子的父亲是鲁国的一个小贵族,他刚生下来父亲就去世了。孔子小时候就喜欢模仿祭祀的游戏,是个很聪明的小孩。孔子出身并不高贵,当初鲁国大贵族季氏招待士族,孔子也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骂他:“季氏招待士族,你跑来干吗?”孔子只好退下。
孔子虽然很穷,但他担任任何职务都能干得很好。南宫敬叔向国君推荐了孔子,请他去出使周。孔子到了东周后,在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尤其和老子的交情更是留下一段佳话。孔子回到鲁国后继续收学生,学生数量越来越多。
孔子30岁那年,齐景公和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问孔子:“当年秦穆公的国家那么小,地方又偏僻,为何还能称霸?”孔子说:“秦国虽然小,但志向大;地方偏僻,但行为端正。百里奚不过一个奴隶,秦穆公和他谈了3天就把国家交给他管理。像这样尊重人才,称王都没问题,称霸还算小的。”齐景公非常佩服这个年轻人的见解。
⊙孔子像
孔子最欣赏西周初期的礼仪制度,他一生的梦想就是恢复周公时期的礼仪,用“礼”来教化人心,从而实现天下太平,结束当时的战乱。
当时鲁国的大权是掌握在季、孟、叔三家大夫的手里,国君实际上没有实权。在孔子35岁那年,国君鲁昭公被三家大夫赶跑,孔子一怒之下跑到齐国,求见齐景公。他向齐景公谈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很敬佩孔子的才学,想用他。但齐国相国晏婴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际,齐景公就没有用他。孔子只好回到鲁国教书,他的学生越来越多,其中还有许多贵族子弟,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后来,孔子被任命为司空(相当于工程部长)、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孔子在任期间把鲁国治理得很好。鲁国的强大引起齐国的不安,于是齐国给鲁定公送去80名歌女,从此鲁定公开始不理政事。孔子很失望,带着学生出走,开始周游列国。
孔子希望能有个国家能够接受他的政治主张,可是当时的大国忙着兼并战争,小国又面临被吞并的危险,没有人理会孔子的主张。他先后到过很多国家,他们大多对孔子很客气,但没有哪个肯重用他。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还多次遇到危险。他首先到的卫国,卫国国君一开始对他很客气,招待得也很好。但后来开始不信任他了,还派人监视孔子。孔子害怕被害,就逃往陈国。在路过匡地的时候,因为他长得很像当地人痛恨的阳虎,被他们当作阳虎而围困了5天之久,好容易解了围。孔子想去晋国,结果途中听说晋国内乱,只好返回卫国。谁知道因为拜见卫国国君夫人南子,引起许多猜疑,孔子只好又去了宋国。在那里他得罪了宋国司马桓魁,差点被杀害。后来他多次往返于陈国和蔡国之间,有一次楚王派人请他,陈、蔡二国害怕他到楚国后对他们不利,竟发兵将孔子师徒围困起来,孔子因此断了粮,差点饿死。好容易才等到楚国派兵来解了围。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克服了种种困难,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但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不切实际,在外面奔波了七八年,还是没能让别人接受。在他68岁的那一年,他的一个学生冉有当了季康子的家臣,受到重用,出兵打败了齐国的军队。冉有劝说季康子将孔子迎回国,季康子就用很高的礼节请孔子回到了鲁国。
孔子岁数也很大了,他被鲁国人称为“国老”,很受尊敬。鲁国国君和季康子经常就一些国事来咨询孔子,但始终不重用他。孔子很失望,只好在家整理古代的文献资料,著书立说。孔子整理了《诗经》、《尚书》、《春秋》等多部文献,为保存我国历史资料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书后来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是每个读书人必须研读的书目。
孔子还教育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据说他的门徒多达3000人,出色的有72个。孔子晚年的时候,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早逝、子路战死,极大地打击了孔子的精神。很快,在公元前479年,孔子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继续传播他的学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也是最大的思想流派——儒家学派。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公认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外交家子贡
子贡名叫端木赐,是孔子弟子中口才最好的一个。
齐国贵族田常想作乱,但忌惮国内的几个大家族,所以想先打鲁国以巩固自己的势力。孔子听说后就问弟子们“:鲁国是我们的祖国,现在遇到了危难,谁能去拯救?”子路、子张和子石想去,但孔子都没同意。子贡请求让自己去,孔子同意了。
子贡先去见田常,对他说“:你要讨伐鲁国是错误的。鲁国城池不坚固、地方狭小、国君昏庸、大臣无用、人民又讨厌打仗,所以不能打鲁国。我觉得应该打吴国。吴国城墙坚固、地方广阔、兵精粮足、又有优秀的统帅,是最好打的了。”田常大怒:“你所说的难打的恰恰是好打的,好打的正好是难打的,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子贡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内部有忧患的应该打强大的敌人,外部有忧患的应该打弱小的敌人。现在你的忧患是在国内。你打下鲁国的话,只对你的君主和大臣们有好处,你有什么功劳?你取胜的结果是让国君骄傲、大臣狂妄,想成就大事,难啊!所以不如打吴国,死伤人民,大臣多数都会死在战争中,这样你就没有竞争对手,人民死得差不多了,谁还敢反对你?”田常恍然大悟,说“:真是好主意啊!不过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再掉过头来打吴国,大臣们会怀疑我的。”子贡说“:你先按兵不动,我去吴国出使,让他出兵讨伐齐国,你就可以迎击了。”田常同意了。
子贡赶紧南下去见吴王,对他说:“现在齐国那么大的国家去打小小的鲁国,和吴国争夺霸权,我私下替大王感到担忧。援救鲁国可以显出大王的威名,讨伐齐国又能得到很多好处。打败齐国就能震慑晋国,利益太多了!名义上是救鲁国,实际上是削弱齐国,聪明的人都知道该怎么做的。”吴王说“:你说得很对,但是我曾经和越国打仗,现在越王想报仇,你等我打了越国再来听你的。”子贡说“:越国还不如鲁国强,吴国也不比齐国强,等大王打完越国回来,鲁国早被齐国踏平了。大王现在害怕齐国而去打越国,是不勇敢的行为。大王放过越国可以显示自己的仁慈,援救鲁国就能让诸侯们服从,霸业不就完成了吗?如果大王实在不喜欢越国的话,我去见越王,让他听大王的号令。”吴王很高兴,就让子贡去了。
越王听说子贡来了,赶紧出来迎接,子贡说:“我劝说吴王救鲁国,但他怕越国拖后腿,说要等到打了越国再说。这样的话,越国肯定完蛋了。”越王下拜说:“我当年不自量力,和吴国开战,遭受了极大的羞辱。现在我奋发图强,只想报仇,这是我的心愿。”子贡说“:吴王为人凶暴,大臣们都受不了了。吴国连年征战,民怨沸腾,伍子胥也死了,吴国的好日子不多了。现在大王只要对其卑躬屈膝,他肯定会讨伐齐国。如果打不过,那是大王的福气。如果胜了,他一定会去打晋国,我去找晋国国君,让他和齐国一起打吴国,吴国一定会被削弱的。到时候大王再进攻,吴国不就是大王您的了吗?”越王乐坏了,送了子贡很多礼物,但子贡不要,急忙赶赴吴国。
子贡对吴王说“:我把话带到了,越王吓坏了,连忙保证一定听大王的话。”几天后,越国大夫文种来见吴王,表示越国愿意臣服吴国,并发兵援助吴国伐齐。把吴王高兴坏了,马上举全国兵力讨伐齐国。
子贡又跑到晋国,对晋国国君说“:我听说不解决忧虑的事就不能应付突发事件,军队不搞清楚谁是敌人就打不了胜仗。现在齐国和吴国要打仗,吴国输了的话,越国肯定要来找他们麻烦,吴国赢了的话肯定会来打晋国的。”晋国国君很害怕,问“:那怎么办呢?”子贡说:“没事,好好整顿军队做好准备就行。”晋国国君答应了。
子贡回到鲁国不久,吴国果然和齐国打了起来,把齐国打得大败,然后移兵晋国,却被晋国打得大败。越王听说吴国战败,马上突袭吴国,最后吴国竟然灭亡了。子贡仅仅靠几句话就存活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灭掉了吴国、强大了晋国、让越国称霸,可见他的外交才能。
子贡除了外交才能之外,还经商,很快就成为一个著名的商人,积累了千金家产。
伍子胥复仇
伍子胥的祖先就是那位劝谏楚庄王的伍举,所以他们家世世代代在楚国为官。
当时楚国国王楚平王是个大昏君。他的儿子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一个名叫费无忌,后者是个奸臣。太子建长大了,楚平王为他聘娶了秦国的公主。费无忌听说秦国公主长得很漂亮,就对楚平王说“:秦国女子太漂亮了!大王可以留给自己,另外找个女子嫁给太子。”禽兽不如的楚平王真这样做了,费无忌从此就成了楚平王的宠臣,再也不用伺候太子了。他怕以后太子即位后对自己不利,就说太子的坏话,渐渐让楚平王讨厌起太子来。
⊙伍子胥画像镜
费无忌日夜在楚平王面前说太子坏话,楚平王把伍奢召来询问。伍奢对太子忠心耿耿,极力为太子辩解。怎奈费无忌在一旁添油加醋,楚平王一怒之下把伍奢关了起来,并派人捉拿太子。去抓太子的人还有点良心,把太子放走了。
费无忌知道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很有才干,想把他们都害死,于是唆使楚平王对伍奢说“:你把你儿子叫来就可以活命,否则杀头。”伍奢说:“伍尚仁慈,一定会来,伍子胥是不会来的。”楚平王派人去召二人说“:你们来的话,伍奢就没事,否则就等着看你们的父亲人头落地吧。”伍尚马上就要出发,伍子胥劝阻道:“这明明是个陷阱,我们去的话只是陪父亲死,都死了谁来报仇?不如逃到外国去借兵报仇。”伍尚说:“我知道我去了也救不了父亲,但是我不忍心错过这最后一个救父亲的机会。”他对伍子胥说:“你快走吧!你负责为父亲报仇,我就负责陪父亲死。”最后伍子胥跑掉了,准备去宋国找太子建。伍奢听说伍子胥跑掉后,说:“楚国从此就要倒霉了。”伍尚到楚国国都后,果然和父亲一起被杀。
伍子胥刚到宋国不久,宋国发生内乱,他和太子建一起逃到了郑国。郑国国君对他们不错,但太子建受晋国人的挑拨,说如果能让晋国灭掉郑国的话,就把郑国封给他,这样他就有力量报仇了。太子建听信了晋国人的话,但消息泄露了出去,他被杀了。伍子胥赶紧带着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逃走,准备去吴国。好不容易走到江边的时候,追兵已经快赶上他们了。这时有个渔夫乘着船经过,见伍子胥很着急,就把他带上船渡到对岸。伍子胥很感激他,解下宝剑说:“这把剑价值一百两黄金,送给你吧。”渔夫说:“楚王为了抓到你,悬赏米粟5万石,还赐给大夫的爵位。我连那些东西都不贪,还在乎百两黄金吗?”说什么都不要。
伍子胥还没到吴国就生病了,只能一边走一边要饭,好不容易才到了吴国。当时吴王是吴王僚,伍子胥通过公子光的关系见到了吴王。
公子光做梦都想当吴王,伍子胥为了报仇,帮助公子光刺杀了吴王,登上了王位,公子光就是吴王阖闾。伍子胥当了吴国的大臣,参预谋划国事。不久楚王又杀害了大臣伯州犁,他的孙子伯嚭也逃到了吴国,吴国任命他为大夫,和伍子胥推荐的孙武一起训练军队。当年吴王僚派出的两个伐楚的将军已经投降楚国,楚国把他们封在舒这个地方。阖闾兴兵讨伐楚国,把舒打了下来,那两个将军也被俘虏了。阖闾本想乘胜追击,孙武却说:“人民已经很劳累了,不能打了,再等段时间吧。”于是就撤兵了。
由于吴国拥有孙武、伍子胥和伯嚭等优秀将领,在此后的诸侯争霸战争中屡战屡胜,尤其多次打败楚国,树立了吴军将士的自信心。当时楚平王已经死了,继任的楚昭王比较贤明,费无忌就是被他杀掉的,但楚国还有个名叫囊瓦的奸臣。不久,阖闾问伍子胥等人:“当年你们说不能攻打楚国国都,现在怎么样?”他们回答道:“囊瓦是个贪婪的人,和楚国结盟的唐国和蔡国都很恨他。如果要大举进攻楚国的话,一定要先拉拢这两个国家。”阖闾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和唐、蔡两国合兵讨伐楚国。阖闾的弟弟夫概是员猛将,他建议让自己带兵跟随出征,但阖闾没有同意。夫概私自带领属下5000人突袭楚将子常,将其打败。吴军乘胜追击,五战五胜,把楚国国都都打了下来,楚昭王逃走了。
当年伍子胥和申包胥是好朋友,伍子胥逃走之前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灭了楚国!”申包胥说:“我一定能复兴楚国!”吴国打下楚国后,伍子胥四处寻找楚昭王,但没有找到。他就把楚平王的墓挖开,狠狠地鞭打他的尸体,一口气打了300下才算完。当时申包胥已经逃到山里了,他派人对伍子胥说:“你这样报仇也太过分了吧!你好歹以前也是他的臣子,现在鞭打他的尸体,就不怕老天生气吗?”伍子胥对来人说:“你替我向申包胥道歉,说我就像是天快黑了,可路还很漫长的人,只能倒行逆施了。”申包胥逃到秦国求救,秦国国君不想出兵。申包胥在秦国朝堂上站着,一直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被感动了,说:“楚国虽然无道,但有这样的忠臣,不能让它灭亡。”于是发兵救楚,最后打败了吴国,楚国最后还是复兴了。
伍子胥前前后后熬了19年才得报大仇,申包胥为了国家的利益知难而进,他们的精神都值得后人学习。
勾践卧薪尝胆
吴王阖闾虽然最后没有灭掉楚国,但已经向世人展示了吴军强大的实力。虽然孙武不久就走了,但国内还有伍子胥和伯嚭两位将才,力量还是很强大的。正好这个时候越王死了,阖闾就趁越国有难而发兵攻击。没想到新继任的勾践更厉害,他找了一批死士,让他们排成3行,一行一行地走到吴军阵前,大呼三声后拔剑自刎。吴国人都吓傻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勾践趁机发起进攻,大败吴军,阖闾也受了伤,回国后不久就死了。他临死的时候告诫儿子夫差:“你不要忘了越国的杀父之仇啊!”
两年后,勾践听说夫差日夜练兵,准备找越国报仇。他想先发制人,范蠡劝他不要先动兵,但勾践没听进去,仍然兴兵伐吴。夫差早就等着这一天,把平时精心训练的士兵全部派出去应战,将越军杀得大败。勾践带了残兵败将逃走,躲在了会稽山。夫差发兵把会稽山围了个水泄不通。
勾践对范蠡说“:我没有听你的话,结果落到这个下场。”范蠡说“:只能给夫差送厚礼了,如果还不行的话,就只好去当人质了。”勾践同意了,于是命令文种去和吴国谈判。文种卑躬屈膝地对夫差说:“勾践让我来告诉大王,他愿意当你的臣子,他的妻子就是你的妾。”夫差想答应他,伍子胥说:“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不要答应他。”第一次谈判失败了,文种回到了越国。勾践想杀死妻子儿女,带领剩余的将士和吴军同归于尽。文种阻止了他,说“:吴国的太宰伯嚭很贪心,可以想办法向他行贿,这样还有一线希望。”于是勾践就送了很多美女、珠宝给伯嚭。伯嚭收下礼物后让夫差再次接见文种,文种再次请求吴王接受越国的投降,不要灭掉越国,伯嚭也在一旁帮越国说好话,伍子胥却说:“今天不灭越国,以后肯定后悔。勾践是个贤明的国君,范蠡和文种是能臣,如果让他们回去的话,一定会作乱的。”夫差听不进去,撤兵回国,将勾践带到吴国。
3年后,勾践好不容易才回到越国,下决心报仇。他怕舒适的生活消磨自己的意志,就在房间里挂上苦胆,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尝尝,对自己说:“你忘了会稽山的耻辱了吗?”勾践为了恢复生产,亲自下地劳动,让夫人织布,吃穿都很简单。并四处招揽贤人,救济国内的穷人。老百姓在他的带动下也都憋足一口气,努力劳动,想早日让越国强大起来,好报大仇。
几年后,越国已经强大了起来,勾践想兴兵伐吴。大夫逢同劝谏道:“越国好不容易才强大起来,吴国肯定会害怕,害怕的话就会有防备。我们应该先对吴国示弱,让它放松警惕。现在吴国正在和齐国、晋国打仗,又战胜了楚国和我们越国,肯定会骄傲起来。我觉得最好和齐、楚、晋交好,再和吴国搞好关系,他们一定会轻敌。到时候3个国家会讨伐它,我们再乘虚而入,就能轻松战胜它了。”勾践同意了。
两年后,吴国想讨伐齐国,伍子胥不同意,但夫差不听他的,还是去打齐国。夫差打了胜仗后在伍子胥面前炫耀,伍子胥说“:又不是什么好事。”夫差大怒。文种想试探吴国的态度,就向他们借粮,夫差想给他们,伍子胥不同意,但夫差还是给了。伯嚭经常在夫差面前说伍子胥的坏话,夫差开始的时候没有听伯嚭的话,但不久听说伍子胥在出使齐国的时候让齐国人照顾自己的儿子,大怒道“:伍子胥果然欺骗了我!”命人赐剑给伍子胥,让他自杀。伍子胥大笑道:“我让你父亲称霸,你也是我立的,当年你想分吴国的一半土地给我,我不要。现在反而听信谗言要杀我!”他对使者说“: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放在都城东门上,我要看越兵打进来!”说完后就自杀了。
不久夫差带领全国精兵进军中原,勾践趁机进攻吴国,大败吴军。夫差赶紧回军,好不容易才和越国签订了和约。4年后,越国再次讨伐吴国,吴国最终被灭掉了。夫差自杀了,临死的时候把脸遮住,说“:我没有脸面去见伍子胥。”勾践终于得报大仇,成为一时的霸主。
陶朱公深谋远虑
范蠡在帮助勾践灭掉吴国后就走了,他留给文种一封信,信上说:“鸟儿打完了,弓箭就要收起来;兔子杀光了,接下来就要杀猎狗了。越王这个人可以和他共患难,但不能同富贵。你为什么不走呢?”文种读完信后深有同感,但舍不得富贵,不久勾践送了一把剑给他,说:“你曾经教我伐吴的7种方法,我只用了3种就灭掉了吴国。你那里还有4 种,你去教我的父亲吧。”文种只好自杀。
范蠡离开越国后,从海上坐船到了齐国,在海边安了家。他和两个儿子白手起家,很快就积累了几十万家产。齐国人认为他很贤明,想请他当相国。范蠡叹息道:“做生意积累千金家产,当官能当到卿相,这是平民的极点了,一直拥有尊名是不吉利的。”他谢绝了齐国人的好意,把家产都分给穷人,到别的地方去了。他在陶这个地方隐居了下来,化名陶朱公,继续做生意。
⊙范蠡像
陶朱公在陶的时候生了个儿子,这样他就有3个儿子了。小儿子长大后不久,二儿子在楚国杀人,被关了起来。陶朱公听到这个消息后说:“杀人偿命是应该的。但是我听说有千金家产的人不应该死在闹市上。”他让小儿子带上一千镒黄金去楚国营救二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感情很深,再加上认为自己是哥哥,有责任救弟弟,所以坚持要陶朱公派他去楚国,但陶朱公不听他的。大儿子生气了,认为父亲看不起自己,就想自杀。他母亲对陶朱公说:“你派小儿子去,不一定能让二儿子活下来,但是大儿子就先死了,怎么办?”陶朱公没办法,只好让大儿子去了,还写了封信给在楚国居住的老朋友庄生,对大儿子说:“你到了楚国就把钱送到庄生那里,随便他怎么做,千万不要和他争论,也不要自作主张。”大儿子就出发了,他怕钱不够,还私自带了几百两黄金。
到楚国后,他听从父亲的话先去找庄生。一进庄生家就呆住了,因为庄生家非常穷,住的房子破得不得了。大儿子虽然觉得奇怪,但还是照父亲的嘱咐把信和一千镒黄金交给了庄生。庄生说:“你马上离开我家,千万不要停留!等你弟弟出来后,也不要问原因,走就是了。”大儿子走了后,觉得庄生不一定靠得住,就用自己私自带的黄金去贿赂楚国的其他权臣。
大儿子不知道庄生虽然很穷,但他廉洁正直的名声早就传遍了楚国,楚王以下的人都用弟子的礼节对待他,称他为老师。陶朱公送给他的黄金他其实并不想要,打算事情成功后再把钱还给陶朱公,把钱留下是为了表示自己一定会帮忙。但大儿子根本不知道庄生的用意,以为这些钱都白花了。
庄生挑了个时间去见楚王,对他说:“最近天象有变,对楚国不利。”楚王一向很信任庄生,急忙问道:“那怎么办呢?”庄生说:“只能用积德来消除这种危害了。”楚王说:“你不用说了,我知道该怎么办了。”马上让人准备大赦的事宜。大儿子贿赂的权贵听到这个消息后对他说:“大王要宣布大赦,你弟弟没事了。”大儿子以为反正都要大赦了,弟弟肯定能出来,那一千镒黄金是白送给庄生了,觉得很可惜,他就去找庄生。庄生见他来了,大吃一惊,问道:“你怎么还没走?”大儿子说“:我为了救弟弟,所以一直都没走。现在听说要大赦了,弟弟肯定没事了,所以来向您告辞。”庄生知道他的意思就是想要回黄金,就对他说:“黄金在屋子里,你自己去拿吧。”大儿子把钱拿走了,庆幸省下了一大笔钱。
庄生非常气愤,觉得自己被出卖了,就对楚王说:“上次我说天象的事,大王想用大赦来修德。但今天我听见外面的人都说陶朱公的儿子因为杀人被关进了监狱,他们家花了很多钱来贿赂大王的亲信。他们都说大王不是为了楚国,而是为了陶朱公的钱才大赦的。”楚王大怒道:“我虽然不才,但也不会因为陶朱公的儿子而宣布大赦!”于是下令马上把二儿子拉出来处死,第二天再宣布大赦。大儿子只好把弟弟的棺材运回了家。
回家后家里人都很伤心,只有陶朱公笑着说:“我早就知道大儿子去的话,二儿子就没命了。他不是不疼爱弟弟,只是因为他从小就和我一起吃过苦,知道钱来之不易,所以比较吝啬。而小儿子从小在富贵中长大,认为钱来得容易,所以就不会珍惜。当初我要派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不珍惜钱财。你们也不要伤心了,自从大儿子走后,我天天都在等二儿子的棺材回来啊!”
司马穰苴严厉治军
齐景公统治时期,晋国和燕国双双入侵,把齐军打得大败。齐景公成天愁眉苦脸的,晏婴推荐了司马穰苴,说“:司马穰苴虽然是田氏的后代,但这个人文才能让大家服从他,武学能震慑敌人,希望国君能给他个机会。”
齐景公把司马穰苴召来,和他探讨兵法,对他的军事才能感到很高兴,就任命他为将军,让他去迎击晋国和燕国的军队。司马穰苴说“:我出身卑贱,国君一下子就把我提拔为将军,士兵们肯定不服我。这样吧,我希望国君能派个宠臣来当监军,我就能狐假虎威一把,让他们服从了。”齐景公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就让宠臣庄贾去了。司马穰苴和庄贾约好:“明天中午在军门集合。”
第二天司马穰苴早早地赶到军门,算好时间等庄贾。庄贾仗着齐景公的宠幸一直很骄横,认为自己是监军,根本不把司马穰苴放在眼里。他一觉睡到大天亮,亲戚朋友听说他要出征,都跑来给他饯行。司马穰苴一直等到中午,约定的时间都过了,庄贾还没来。司马穰苴就把军队召集起来,向他们申明了自己的法令,严肃军纪。庄贾一直喝到傍晚才醉醺醺地过来,司马穰苴问道“:怎么来得这么晚?”庄贾道歉道:“太多人来给我饯行了,所以晚了。”司马穰苴严肃地说“:为了国家就应该忘记自己的小家,在军队里就应该忘记亲戚朋友。现在敌人入侵,全国震动。士兵们在野外打仗,国君吃不好睡不好,日夜担心国事,国家和百姓的命运都掌握在你手里。你居然为了一点小事就迟到这么久!”他把执掌军法的军正官叫来,问道:“军法上对迟到者怎么处理?”军正官回答道:“应当斩首。”庄贾害怕了,马上叫人去向齐景公求救。司马穰苴没有等使者回来就当着全军将士的面把庄贾杀了,将士们都吓得发抖。过了很久,齐景公派来赦免庄贾的使者赶到,驾着车冲了进来。司马穰苴说:“将军在外用兵,国君的命令可以不接受!”他又问军正官:“在军队中奔驰该怎么处理?”回答道:“应该斩首。”使者顿时大惊,吓得晕了过去。司马穰苴说“:国君派来的使者不能杀。”他把使者的仆人、马夫和左边的马杀了,以警告三军将士。派人把消息告诉齐景公,然后率领全军将士奔赴前线。
司马穰苴对将士们恩威并施,出军前的那次行动让将士们不敢违背他的命令,更不敢看不起他。但司马穰苴并没有因此而恶待将士,每行军到一个地方,他都要亲自视察将士的住处和饮食情况。如果有人生病,他还亲自去看望,为病人请医生抓药。3天后出发,病人们都争相请求随行,要为国效力。晋国军队听说齐军士气高涨,还没打就跑了。燕国军队不久也撤走了。司马穰苴率军追赶,把失地都收复了回来,很快凯旋。大军快要走到国都的时候,司马穰苴为了避嫌,命令士兵都脱下铠甲,把武器都收起来,和他们发誓绝不侵犯国都后才进去。齐景公和大臣们都到郊外来迎接他们,好好地犒赏了将士们一番。齐景公封他为大司马,掌握全国兵权。司马穰苴本来姓田,从此就改姓为司马。田氏本来在齐国的势力已经衰落了,因为司马穰苴立了大功,田氏也日益尊贵起来。
当时齐国地位最高的贵族是国氏和高氏,他们见司马穰苴劳苦功高,田氏也沾了不少光,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影响,就经常在齐景公面前说司马穰苴的坏话。齐景公听信了他们的谗言,免去了司马穰苴的职务。司马穰苴受到冤枉很不服气,越想越伤心,最后背上生了毒疮,没过多久就死了。从此田氏和国氏、高氏结下了梁子。国、高两族虽然陷害了司马穰苴,但没办法抑制田氏在齐国的势力。后来田常把势力发展到极致,杀死了齐简公,并把国氏和高氏全族杀害,灭了他们的族,成为齐国实际上的统治者。从此以后田氏的地位就不可动摇了,田常的曾孙田和干脆废掉了齐国国君,自立为王,就是齐威王。从此齐国的统治者由姜氏变成了田氏。齐威王大行司马穰苴的法度,把齐国变成了一个强国。司马穰苴的用兵之法也得到了搜集整理,就是《司马穰苴兵法》。
豫让为主报仇
晋国到了后期,权力被六家大夫掌握,这六家分别是赵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和智氏。后来范氏和中行氏被另外四家灭掉,土地都被瓜分。这时候最强大的一家是智氏,智氏的族长智伯野心很大,联合魏氏和韩氏讨伐赵氏的赵襄子。赵襄子暗中和那两家联合起来把智氏灭掉了,还瓜分了智氏的土地。赵襄子对智伯恨之入骨,把他的头砍了下来,用油漆漆好当酒杯用(也有种说法是当做尿壶)。
智伯手下有个名叫豫让的臣子,他早年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但没有什么举动,所以不出名。范氏和中行氏被灭后,他去投靠智氏,智伯非常尊敬他,对他很好。智氏被灭后,豫让逃到了深山里,他说:“唉,勇士应当为知己而死,就像女人为了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一样。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要为他报了仇之后才死。这样,我的魂魄才会安心。”他改名换姓,装成一个受过刑罚的罪犯去赵襄子的宫里打扫厕所。他身上藏了把匕首,想刺杀赵襄子。有一天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突然觉得心慌意乱,就派人把打扫厕所的人抓起来。结果抓住了豫让,在他身上搜出了匕首。豫让说“:我要为智伯报仇!”左右的人都想杀了他,赵襄子说:“这是个讲义气的人,我以后好好躲着他就是了。再说智伯没有后代,而他的臣子还能为他报仇,这是贤人啊!”于是就把豫让放了。
豫让躲了一段时间后,在全身都涂上一层漆,让皮肤上长满疥疮,还吞下烧红的炭,让嗓子变哑,这样谁都认不出他了。他在集市上要饭,他的妻子都没有把他认出来。后来他一个朋友把他认出来了,问道“:你不是豫让吗?”豫让说:“对,我就是。”那个朋友伤心地哭了,说:“以你的才能,如果去侍奉赵襄子的话,赵襄子一定会宠幸你。你成了他亲信后要杀他还不容易?何必非要把自己弄成这个样子,而且就算这个样子也不一定能杀了他啊。”豫让说:“如果照你的话去做,那就是当了别人的臣子还要杀他,这是怀着异心去侍奉主人的行为。我知道我这样做很难杀得了他,但我之所以会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天下后世那些心怀不轨而去侍奉主人的人感到羞愧啊!”
不久赵襄子外出,豫让事先打听好他的行走路线,在他必然经过的桥下面埋伏好。赵襄子走到桥上的时候,突然他的马受惊了,赵襄子说:“这肯定是豫让,他一定在附近。”他派人去找,果然是豫让。赵襄子也生气了,责备道:“你以前难道没有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吗?当年他们都是被智氏灭掉的,而你却不为他们报仇,反而还去侍奉智伯。智伯是我杀的没错,但你为什么唯独为他报仇报得这么起劲?”豫让说:“我当年服侍范氏和中行氏的时候,他们是把我当做普通人来看待,所以我报答他们也是以普通人的身份和方式来报答。而智伯是把我当成国士来对待,所以我用国士的身份和方式来报答他。”赵襄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长叹道:“豫让先生啊!你为智伯报仇的名声已经传出去了,也该够了。而我放了你几次了,也该够了。你自己打算吧,反正我不能再放你了。”说完下令手下的士兵把豫让团团围住。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主人不会掩盖别人的优点,而忠臣有为了名节为死的义务。以前你已经放过我一次了,天下都称赞你的贤明。今天这件事我确实该被杀,但是我想你把外衣脱下来让我击刺,以表达我报仇的意思,然后就算是死也没有遗憾了。当然,我不敢指望你的同意,我只是表达我的心愿而已。”赵襄子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豫让实在是个大义之人,于是让人把自己的外衣拿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跳起来3次砍杀那件衣服,然后说:“我可以去地下陪智伯,告诉他我已经替他报仇了。”说完之后伏剑自刎。他死的消息传出去后,有志之士都为他的忠义行为感到悲伤。
商鞅变法
商鞅本名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远亲。他少年时期就喜欢刑名之学,后来当了魏国相国公叔痤的门客。公叔痤知道他很有才干,但一直没有机会提拔他。后来公叔痤生病,魏惠王来探病,说“:你的病如果有个三长两短的话,魏国怎么办啊?”公叔痤说:“我的门客公孙鞅虽然年轻,但是个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家托付给他。”魏惠王没有说话。要走的时候,公叔痤把周围的人赶走,悄悄对魏惠王说:“大王即使不用公孙鞅,那也得把他杀了,不要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答应了。公叔痤把公孙鞅叫来,对他说:“今天大王问谁能当相国,我推荐了你,但大王没有理我。我就对他说如果不用你的话就要把你杀了,他答应了,所以你得快走,不然就来不及了。”公孙鞅说:“大王不能听你的话来任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所以他不走。魏惠王对周围人说“:公叔痤病得太厉害了,真让人难过。他居然要我把国家托付给公孙鞅,这不是糊涂吗?”
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求贤,就离开魏国到了秦国。他通过景监的关系见到了秦孝公。秦孝公和公孙鞅谈话,说了很久,秦孝公有几次差点睡着了。公孙鞅走后,秦孝公骂景监“:你推荐的人是什么东西啊?怎么能用呢!”景监责备公孙鞅,公孙鞅说“:我对他说成为帝王的方法,他听不进去。”几天后他再见秦孝公,这次秦孝公比上次还无聊。公孙鞅对景监说“:我对他说成为王的方法,还是不行,请让我再试一次。”第三次秦孝公的兴趣来了,但没有接受他的意见。公孙鞅说“:我对他说称霸的方法,看他的样子好像听得进去,请让我见最后一次。”最后一次秦孝公兴趣大增,听着听着就凑到公孙鞅面前了,一连说了好几天。景监问道“:你怎么让国君如此感兴趣的?”公孙鞅说“:我让他用帝王之道去建立尧舜禹的功业,他说:‘太遥远的事了,我可等不了那么久。我觉得贤君应该是在有生之年就能看到效果,怎么能等个几十年上百年来成为帝王呢?’所以我就用强国的方法来教导他,他就高兴了。”
秦孝公开始重用公孙鞅,公孙鞅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他规定民间禁止私斗,一切赏罚和爵位都以军功为标准,奖励生产,如果因为懒惰或者经商而导致贫穷的,一律罚为奴隶,没有立功的人即使很富有也不能用豪华的东西。这些法令制定后没有马上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相信他,所以他在南门树起三丈长的木头,宣布谁能把它搬到北门就赏赐十金。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没有人去搬。公孙鞅以为赏赐太少,于是把赏金改成五十金。这时有个人站出来把木头搬走了,公孙鞅马上给了他五十金,表明自己说话算话。不久他就公布了新法令。
刚开始改革的时候,大家纷纷反对,很多人都说新法令不好。不久太子也犯了法,公孙鞅说:“法令之所以得不到贯彻,都是上面的人没有好好遵守。”他就要罚太子,当然,太子是不能被施刑的。所以太子的两个师傅就代替太子受刑,一个被打了一顿,另一个在脸上刺了字。从此秦国人都不敢犯法了。10年后,全国上下都觉得新法令好得很。秦国治安大有好转,士兵的战斗力也提高了很多。当初那些说新法令不好的人现在却夸奖起来。公孙鞅说:“这些人都不是好人。”下令把他们迁到边境去,从此没有人敢议论新法令了。
公孙鞅很快被升为掌握兵权的大良造,开始带兵打仗,多次击败魏国,迫使魏国把都城迁到大梁。魏惠王叹息道“:我真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公孙鞅回来后,被秦孝公封在了商这个地方,从此人们就叫他商鞅了。
商鞅的改革得罪了不少秦国的权贵,有人劝他最好全身而退,免得被人陷害,但他没有听从。不久秦孝公死了,太子继位。那些反对商鞅的人就说他的坏话,诬陷他谋反。太子派人去抓商鞅,商鞅被迫逃亡。逃到关下的时候,他想在客店住宿,老板不认识他,说:“商鞅的法令规定客店留宿没有证件的客人要受惩罚。”商鞅叹息道:“我现在算是知道我的法令不好的地方了。”他好不容易逃到魏国,但魏国不肯接受他。商鞅想逃到别的国家去,魏国人说:“商鞅是秦国的通缉犯,秦国那么强,我们不能得罪秦国。”他们把商鞅送回秦国。商鞅最后被秦国人车裂而死,但他实行的法令保留了下来,秦的国力日益增强。
苏秦佩六国相印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在齐国上学,后来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之术。他学成后到处游历,但没有国君肯接纳他。几年后穷得过不下去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家。全家人都嘲笑他说:“我们周人的风俗就是做生意,去追逐利润。现在你却舍弃事业去用嘴巴谋生,你穷是活该。”苏秦听到家人这么说感到非常惭愧,从此闭门不出,把所有书都翻出来一本一本地看,说“:大丈夫已经学了这么多东西了,还不能用它们来获得地位财富,书再多又怎么样!”不久他得到了一本《阴符》书,日夜埋头苦读。一年后他觉得学得差不多了,说“:这下子可以去游说当代的君王们了。”于是他求见周显王,而周显王周围的人都听说过苏秦的事,看不起他,所以没有成功。
苏秦去了秦国,他对秦惠王说“:秦国地势险要,乃天府之国。以秦国众多的百姓和军事力量,吞并天下都没有问题。”秦惠王刚刚杀了商鞅,本来就讨厌那些游说的人,就没有用他。
苏秦又去了赵国,也没有成功。后来在燕国待了一年多才见到燕王,他一番话把燕王说得晕头转向,很快就打动了他。燕王给了他许多礼物,让他出使各国。苏秦凭借自己的口才把除了秦国之外的其他六国的君王全部说动了心。最后六国在苏秦的帮助下建立了盟约,苏秦为从约长,当了六国的相国。苏秦路过洛阳的时候,声势浩大,身后跟了一大群六国派来服侍他的随从,比当国王的还威风。周显王吓坏了,赶紧把道路清扫干净,派人去慰劳苏秦。苏秦的家人也都跪在路边不敢抬头看他,苏秦笑着对他嫂子说“:怎么以前你们那么傲慢,现在又这么恭敬呢?”嫂嫂很不好意思,遮着脸说:“是因为弟弟你地位很高,又有很多钱的缘故。”苏秦长叹道:“同样的一个人,富贵的时候亲戚怕他,贫贱的时候亲戚却看不起他,更何况其他人呢?如果当初我能拥有洛阳的两顷土地的话,现在怎么能佩上六国的相印呢?”他取出千金分给亲戚朋友。当年苏秦去燕国的时候,问人借了一百钱当路费,现在富贵了,就给了当年借他钱的人百金。凡是当初对他有恩德的人苏秦都重重地回报了他们。但跟从他的人中有一个没有得到报酬,就上前询问。苏秦说:“我不是把你忘了。当年你和我一起去燕国,在易水上有好几次都想扔下我走掉。当时我很穷困,所以对这事耿耿于怀。我想最后一个报答你,现在你也有一份赏赐了。”
苏秦撮合六国合纵后就去了赵国,被封为武安君。由于六国团结了起来,秦国有15年都不敢出兵。后来秦国派人欺骗齐国和魏国,和他们一起讨伐赵国。结果赵王责备苏秦,他只好请求让自己去燕国想办法,他一走合纵就解散了。
不久齐国攻打燕国,燕王很不高兴,让苏秦想办法。苏秦只好跑到齐国游说齐王,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很快就把齐王骗得团团转,齐王当即答应停止攻打燕国,并把抢来的城池还给燕国。苏秦完成任务后回到燕国,燕王恢复了他的官职,对他更好了。不过苏秦人品不太好,他和燕王的母亲有奸情。燕王知道这件事后不但没有怪他,反而对他更好。苏秦担心自己被杀,就对燕王说:“我在燕国不能让燕国强大,而我在齐国的时候反而对燕国好处更多。”燕王说:“就听你的吧。”苏秦就假装得罪了燕王而逃到齐国,齐宣王任命他为客卿。
齐宣王死后,苏秦游说新齐王厚葬齐宣王以表示自己是个孝顺的孩子,又花了很多钱来修筑宫殿,实际上是想让齐国变穷,这样对燕国就有好处。后来齐国大夫们和苏秦争宠,有人就派了刺客去刺杀苏秦。刺客刺中了苏秦就跑了,苏秦虽然受了重伤,但还没有死。齐王派人查访凶手,但总也找不到。苏秦快死的时候对齐王说:“我死后大王要把我的尸体拉到集市上车裂,说我是为了燕国而来齐国捣乱的,这样杀我的人就会自己跑出来了。”齐王照他的话做了,不久凶手果然自己跑出来承认了,齐王就把他杀了为苏秦报仇。
苏秦虽然死了,但他开创了一个靠游说取得官职的时代。在他之后出现了很多纵横家,包括苏秦的弟弟苏代也是靠嘴皮子吃饭的人,这些人的思想对中国影响很大。
礼贤下士的孟尝君
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个贵族名叫田婴,他有四十多个儿子,其中有个低贱的小妾生的儿子名叫田文。田文是五月初五生的,传说这一天生的孩子克父灭家。田婴对小妾说:“不要养这个孩子。”但她还是悄悄地把田文养大了。后来田婴发现了这个秘密,大怒道:“我让你丢掉这个孩子,你为什么不听?”田文帮母亲回答道:“父亲不养五月初五生的孩子是什么原因呢?”田婴说“:这一天生的孩子如果长到和门槛一样高的话,对他父母不利。”田文说:“人命是由天决定的还是由门槛决定的?”田婴顿时语塞。田文又说:“如果由天决定的,那怕什么?如果由门槛决定,那把门槛弄高就是了,达不到那个高度不就没事了?”田婴说:“我知道了,你别说了。”
后来田文问父亲“:儿子的儿子是什么?”田婴说:“孙子呗。”“那孙子的孙子呢?”“玄孙啊。”“玄孙的孙子呢?”“不知道。”田文笑笑说:“父亲在齐国当相国,已经经历3个国王了。齐国的地盘没有扩大,而父亲累积了不少财富,门下却没有一个贤人。我听说将门出将,相门出相。现在父亲家里的奴婢都能穿好衣服,而人才却连破衣服都穿不上;仆人都能吃肉,而人才只能吃糠。父亲积累这么多财富,不知道以后留给谁,我觉得很不可思议。”田婴由此开始重视田文,让他在家里接待宾客,很快就有很多人才来投奔。诸侯们都请田婴立田文为继承人,田婴同意了。田婴死后,田文继承了爵位,就是孟尝君。
孟尝君特别喜欢招揽宾客,天下的人才都乐意到他家去。他家有3000门客,不管什么身份都能和他平起平坐。孟尝君接待客人的时候,屏风后面总安排有人专门记录他们的对话,尤其是客人的家庭情况。等客人回到家后,孟尝君已经派人把礼物送到了。有一天晚上孟尝君和客人吃饭,有个人背着火光,以为自己的饭不好,生气了,扔下筷子掉头就走。孟尝君赶紧起身,把自己碗里的饭菜给那人看,结果发现都是一样的。那人非常羞愧,自刎而死。那些来投奔孟尝君的人都能得到礼遇,每个人都认为孟尝君对自己最好。
后来秦昭王请孟尝君去秦国当相国,孟尝君去了。有人对秦王说:“孟尝君是个贤人,但他是齐国人,他来秦国当相国,肯定会把齐国的利益放在秦国之上,这样秦国就危险了。”秦王就把孟尝君关了起来,准备杀了他。孟尝君叫人向秦王的宠妃求情,宠妃说:“我要孟尝君的那件白狐皮衣。”但孟尝君已经把那件皮衣送给秦王了,这事不好办。有个门客善于偷东西,当天晚上就装成狗偷偷跑到秦国的仓库里把皮衣偷了出来。宠妃得到皮衣后就替孟尝君说好话,秦王就把他放了。孟尝君一出狱就带领门客赶快逃走。不久秦王后悔了,又派人去追。孟尝君等人好不容易才逃到秦国的门户函谷关,但当时正是半夜,而法令规定鸡叫的时候才能开门。眼看追兵就快到了,这时候门客中有个善于学鸡叫的人叫了起来,于是门打开了,孟尝君才得以逃脱。当初这两个人当门客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羞耻,现在才知道他们的作用,对孟尝君佩服得五体投地。
⊙士的崛起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著名的“战国四公子”都有养士千人。
回到齐国后,孟尝君被任命为相国。当时他手下有个名叫魏子的门客替他在封地上收税,去了3次而没有拿回来一文钱。孟尝君问他是怎么回事,魏子说“:我看到有贤人就把钱给他们,所以没有拿回来。”孟尝君很生气,就把魏子辞退了。几年后,有人在齐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坏话,诬陷他要造反。不久齐王差点被刺,怀疑是孟尝君指使人干的。孟尝君无法辩解,只好偷偷逃走。魏子和受了恩惠的贤人听说这事后就上书说孟尝君不会作乱,而且发誓用自己的性命担保,上书后不久,他们就在宫门口自刎而死,以表明孟尝君是冤枉的。齐王大惊,赶紧重新调查,发现孟尝君确实没有造反,就想把他召回来。但孟尝君拒绝了,请求在自己的封地薛地养老。
孟尝君死后,他的儿子们争着要继承爵位,爆发了战争。齐国和魏国合兵平息了内乱,把他的儿子全部杀死,孟尝君就这样绝嗣了。
聪明机智的弄臣们
中国古代有一种弄臣,他们多数都富有幽默感,用滑稽的话语来劝谏君王,往往能取得惊人的效果。
淳于髠是齐国一户人家的上门女婿,外貌并不出众,但非常滑稽,多次代表齐国出使各国,从来没有遭受过屈辱。
当时齐国国王是齐威王,有一年楚国入侵,齐威王派淳于髠去赵国搬救兵。吝啬的齐威王给了淳于髠一百斤黄金、10辆车马作为给赵国的见面礼。淳于髠哈哈大笑,帽子都笑掉了。齐威王说:“先生是不是觉得东西太少?” 淳于髠说:“不敢不敢。”齐威王说:“那你笑什么?”淳于髠说:“今天我来的路上看见农民拿着一个猪蹄和一杯酒,在祈祷说,‘让我满屋子都是金银财宝,庄稼大丰收’。我见他祭祀的东西那么少,但乞求的东西却很多,所以才笑。”齐威王于是给了他一千镒黄金、20个白璧、100辆车马,让他去见赵王。最后赵王发兵10万,战车千辆支援齐国。楚国人听说后,当天晚上就撤走了。
楚国退兵让齐威王非常高兴,在后宫设下酒宴,请淳于髠喝酒,问他:“先生能喝多少酒?”淳于髠说:“我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齐威王搞不懂了,问道:“先生既然喝一斗就醉,又怎么能喝一石呢?能解释一下吗?”淳于髠回答道:“如果是大王赐酒,执法官在旁边监视,规规矩矩地喝酒的话,我只能吓得伏在地上小心地喝,这样喝一斗就醉了。如果和亲戚一起喝的话,当然不能太放纵,不过没那么严肃,喝两斗就醉了。如果是和朋友一起喝的话,大家很久没见了,突然相遇,心里很高兴,一起谈心饮酒,可以喝个五六斗。如果是参加宴会,男女杂坐,大家行酒令玩游戏,周围还有美女伺候,我心里暗暗高兴,可以喝八斗酒呢。如果是晚上一起喝酒,男女同席,随便得很,又吃又喝,主人送完客人后还把我留下来,让美女陪我睡觉,这种情况是我最喜欢的,所以能喝一石酒。但是酒喝多了人会乱性,乐极生悲,什么事都是这样的。说话也不能说得太绝,否则必然会衰败。”他用这种话来讽谏齐威王喜欢成天喝酒,经常一喝就是一晚上。齐威王说:“你说得对。”从此就改掉了这个坏毛病,还让淳于髠日后经常陪在自己身边监督。
楚国有个叫优孟的人,他是楚国王宫里的一个演员。楚庄王有一匹爱马,享受的待遇非同一般,平时身披丝绸,住在豪华的房子里,吃的是枣子。后来这匹马死掉了,楚庄王下令所有大臣都要为它吊丧,还想以葬大夫的礼节埋葬它。大臣们纷纷反对,但没有用。楚庄王下令:“再有人敢用这事来劝谏我的,一律杀头!”优孟听说后就跑到王宫里放声大哭。楚庄王急忙问他怎么了,优孟说:“这匹马是大王心爱之物,以堂堂楚国这么大的国家,什么东西没有?用大夫的礼节埋葬它,太薄了,我希望用埋葬国君的礼节埋葬它。”楚庄王说:“那是什么礼节呢?”优孟认真地说:“我请求用玉来雕刻棺材,发动全国的老百姓为坟墓挑土,齐国和赵国的使臣站在前来吊丧的人前面,韩国和魏国的使臣站在后面。还把它的灵位放在太庙里,封它一万户的封地。诸侯们知道这事后,都知道大王把马看得重,而看轻人。”楚庄王大惊,说“:我的过失有那么大吗?你说怎么办呢?”优孟说:“这还不容易,请大王用埋葬牲畜的方法埋葬它。让厨师将它切好,用最好的调料和配菜作为祭品,放在火上,埋在人的肚子里面就行了。”楚庄王赶紧照他的话去做,免得事情闹大。
同样,秦国也有这样的弄臣,他名叫优旃。优旃是个侏儒,善于开玩笑,但说话都很有道理,深得秦始皇的宠爱。有一次秦始皇想扩大皇家动物园的规模,东至函谷关,西至雍和陈仓。实际上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但谁又敢劝谏残暴的秦始皇呢?优旃说话了:“这可真是个好主意啊!动物园修好后要多放点野兽进去,等敌人从东方来的时候,让麋鹿用角去顶敌人,这样就足够了,还要军队干吗?”秦始皇听出了他的意思,于是这事就作罢了。
秦二世统治时期,秦二世突发奇想,想把整个咸阳城的城墙都用油漆漆一遍。优旃说:“这个主意好得很!即使皇上不说,我也会提这个建议的。把城墙油漆一遍虽然会给百姓带来很多麻烦,但是好处太多了!城墙油漆后敌人就爬不上来了,一爬就粘在上面。不过刚油漆上的东西不能被雨水淋到,所以得造个大房子把咸阳城遮盖住才行。”秦二世虽然糊涂,但也知道这事是不对的,就算了。
这些弄臣用他们的幽默和智慧劝谏君王,给中国历史增加了幽默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