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情绪管理、压力应对
第一章 掌握情绪的转换器
随着社会的节奏明显加快、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人在盲目地追求灯红酒绿的生活时,都不经意地陷入了坏情绪的沼泽地,承受了坏情绪长期的折磨,以致痛苦不堪。我们要清扫坏情绪的垃圾,减轻自己精神的负担,这样才能从疲惫不堪中拯救自己,拥有健康和轻松的情绪,开心过好每一天。
第一节 平和让你浇灭心中的愤怒
生活中我们常会因为一些事情陷入愤怒之中,愤怒是人没有控制的冲动,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同时对人的健康也有很强的杀伤力。人愤怒时,会失去正确的判断力,理解力也会降低,会容易做出一些无法挽回的错事。所以,赶快收敛你的愤怒,化戾气为祥和,这样,你才能让愤怒的火山在即将喷涌的那一刻熄灭,转化为一种平和的力量,在生命里盛开宁静的百合花。
“气”是杀人不见血的刀
世间万事,危害健康最甚者莫过于生气。
诸如:咆哮如雷的“怒气”,暗自忧伤的“闷气”,牢骚满腹的“怨气”,有口难辩的“冤枉气”等。“气”乃一生之主宰,与人体健康关系甚密。若“心不爽,气不顺”,必将破坏机体平衡,导致各部分器官功能紊乱,从而诱发各种疾病和灾难,所以《黄帝内经》就明确指出:“百病生于气”。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为了研究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支玻璃试管插在装有冰水混合物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他呼吸时水是澄清透明无杂的;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蛋白质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爱尔马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12分钟后,大白鼠竟死了。由此爱尔马分析认为:“人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强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绪时都复杂,都更具有毒性。因此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更难长寿。”
震惊于实验结果的同时,我们更要清楚,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惑、烦忧,都应该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忍让、避免生气,牢记“气大伤身”,用宁静的博爱的心态,对待世事是非,烦恼自会远离。哲人说: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来惩罚自己。
不错,何必为别人背沉重的包袱,何必为别人犯下的错误承担责任,其实,人只要肯换个想法,调整一下态度,或者移转一下视角,就能让自己有新的心境。只要我们肯稍作改变,就能抛开坏心情,迎接新的处境。
我们需要记住:“生气,是一种毒药!”我们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我们必须学习“转念”、“少点怨,多点包容”、“多洒香水、少吐苦水”,让负面的思绪远离,而用乐观的正面思绪来迎接人生。
控制自己的愤怒的确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永远存在着理智与感情的斗争。如同所有的习惯一样,控制冲动也是一种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得到的能力。要具备这种能力,有两个基本方法:第一,你必须不断地分析你的行动可能带来的长期后果;第二,你必须不屈不挠地按照符合你的最大利益的决定而行动。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名叫爱地巴的人,每次生气和人起争执的时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后坐在田地边喘气。
爱地巴工作非常勤劳努力,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但不管房、地有多大,只要与人争论生气,他还是会绕着房子和土地绕三圈。
爱地巴为何每次生气都绕着房子和土地绕三圈?
所有认识他的人,心里都起疑惑,但是不管怎么问他,爱地巴都不愿意说明。
直到有一天,爱地巴很老了,他的房、地也已经太广大,他生气,拄着拐杖艰难地绕着土地和房子,等他好不容易走完三圈,太阳都下山了,爱地巴独自坐在田边喘气。
他的孙子在身边恳求他:“阿公,您已经年纪大,这附近地区的人也没有谁的土地比你更大,您不能再像从前,一生气就绕着土地跑啊!您可不可以告诉我这个秘密,为什么您一生气就要绕着土地跑三圈?”
爱地巴禁不起孙子恳求,终于说出隐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
他说:“年轻时,我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就绕着房地跑三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小,我哪有时间、哪有资格去跟人家生气,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于是就把所有时间用来努力工作。”孙子问道:“阿公,你年纪老,又变成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地跑?”
爱地巴笑着说:“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地走三圈,边走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我又何必跟人计较?一想到这,气就消了。”
我们要学习爱地巴那种自我调整的方法,用平易温和的方式,使自己波动的情绪得到抚慰。因为我们都需要安抚,在我们闹情绪的时候,安抚自己的内心远比找其他的人发泄来得高明。
愤怒使你落入别人挖设的陷阱
人的情绪中有两大暴君,其中之一就是愤怒。它们与单枪匹马的理性抗衡,然而人的激情远胜于人的理性。不去生气的人是聪明的,一个人必须学会自我调控,否则就会落入别人挖设的陷阱。
1809年1月,拿破仑从西班牙战事中抽出身来匆忙赶回巴黎。他的间谍告诉他外交大臣塔里兰密谋造反。一抵达巴黎,他就立刻召集所有大臣开会。他便坐立不安,含沙射影地点明塔里兰的密谋,但塔里兰却没有丝毫反应,这时候,拿破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忽然逼近塔里兰说:“有些大臣希望我死掉!”但塔里兰依然不动声色,只是满脸疑惑地看着他,拿破仑终于忍无可忍了。
他对着塔里兰粗鲁喊道:“我赏赐你无数的财富,给你最高的荣誉,而你竟然如此伤害我,你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你什么都不是,只不过是穿着丝袜的一只狗。”说完他转身离去了。其他大臣面面相觑,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拿破仑如此失态。
塔里兰依然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他慢慢地站起来,转过身对其他大臣说:“真遗憾,各位绅士,如此伟大的人物竟然这样没礼貌。”
关于皇帝的失态和塔里兰的镇静自若的议论一样在人们中间传播开来,拿破仑的威望降低了。
伟大的皇帝在压力下失去冷静,人们开始感觉到他已经走下坡路了,如同塔里兰事后预言:“这是结束的开端。”
塔里兰激起了拿破仑的怒气,让他的情绪失控,这正是他的目的。人人都知道拿破仑是一个容易发怒的人,他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领导的权威,这种负面效果影响了人民对他的支持。面对大臣企图发动阴谋这样的事,焦躁和不安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这说明他已经失去了主宰大局的绝对权力。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如果采用不同的做法,那结果便会大相径庭。他首先应该思考:他们为什么会反对自己?他也可以私下探听,从手下的兵身上了解自己的缺陷,更可以试着争取他们回心转意支持他,或者甚至干脆除掉他们,所有这些策略中,最不应该的就是激烈地攻击和孩子气地愤怒。
愤怒起不到威吓效果,也不会鼓励忠诚,只会引发疑虑和不安,权力也因此摇摇欲坠,暴露出自己的弱点,这种狂风暴雨式的爆发,往往是崩溃的先声。
一个人的弱点总是在发脾气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它往往成为崩溃的前兆。谋略和战斗力也会在愤怒的情绪中消散,所以永远保持客观与冷静的态度至关重要。
拿破仑的教训告诉我们息怒的精髓在于:不要给对手准备的时间,先机是最重要的。谁抢得了先机,谁将最终取胜。应用这一策略采取的手段就是控制对手的情绪——虚荣、自尊、爱与恨成为影响他的因素。在愤怒的情况下,人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愤怒容易让人失去理智,他们把一点小事看得像天一样的大,过于认真让他们夸张了自身受到的伤害。他们以为愤怒可以让自己在别人眼中更具有权力,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不仅不会被认为拥有权力,反而会被认为缺乏理智,难成大气候。怒气会让你失去别人对你的敬意,他们会认为你缺乏自制力而更加轻视你。
抑制自己的愤怒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你的能量会在这个过程中消耗殆尽,你的心理也会严重受挫。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时刻保持冷静和宽容。面对别人的愤怒不要多想,可能他的愤怒并不是针对你,让自己的心情轻松一些。
公元前3世纪,在三国时期一场重要的战役期间,曹操的谋士发现有几位将领通敌,于是建议把他们处决。但曹操什么也没做,他知道,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处决这些将领只能扰乱军心,对自己不利。与拿破仑相比,曹操更懂得保持镇静的重要性。
对待那些容易激动的人最有效的态度就是不理不问。面对别人的情绪圈套,你应该保持头脑冷静,才能够在权力的争夺过程中取得主动权。控制别人的方法关键在于如何把握。
如果愤怒的情绪已经产生,要做的不是控制和压抑,而是转变一个角度去思考,想想发怒的严重后果,这样你就能让自己冷静和宽容了。
不为小事愤怒
愤怒让人失去理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需要思路的高度清晰,但总有一些不顺利的事情甚至让人无法接受的事情发生,这时候,愤怒会不期而至,而愤怒恰恰是冷静思考的天敌。
事实上,多数让我们产生急躁情绪进而发怒的事情只是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
古时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
妇人气得跺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何苦要气?气便是别人吐出而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你吞下便会反胃,你不看它时,它便会消散了。
夕阳如金,皎月如银,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尚且享受不尽,哪里还有时间去气呢?
让我们以平和的心境来对待生活中繁杂的事情吧!小心别伤害了自己,只有健康才是生活的本钱。有了无法避免的怒气,学着适度地释放它,不要自我封闭,要学会适度宣泄,宣泄是一种排解负面情绪的有效方法。找朋友倾诉或是干脆痛快地哭一场。男人也可以哭,流泪不丢人。我们应宽解自己,少发脾气,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人常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在怒火中放纵,无异于燃烧自己有限的生命。人生苦短,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尝的东西实在太多,耗费时间和精力去生气,可以算是真正的愚行。其实,人生多一点豁达,多一点宽容,多一点感悟,多一点理性,愤怒的情绪便会像高僧手中的那杯水,落地化为虚无。
怒气这样消解
“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这就是怒气消解的至高境界。
制怒的智慧,首先来自于冷静。冷静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头脑一发热,思考的空间就少了,也就容易失去理智,意气用事,无端动怒,结果将人际关系带往不可追悔的地步。
在怒火中烧时,“逆向性思维”有助于我们冷静下来。一定要劝自己回头想想自己为什么与人发生冲突,是不是自己太冲动?这样,头脑就会较为冷静,较为理智,看问题就会比较乐观,从而避免做出过激的举动和后悔莫及的蠢事。
有个幽默故事,讲的是英国的约翰·哈尔丹教授与友人进行一场讨论,最后出现了可预见的转折。朋友叹口气说:“再讨论下去也没有用。我知道你接着要说什么,你接着要干的事我也知道。”这位著名的科学家一听,一屁股坐到地板上,向后翻了两个跟头,才又坐回到椅子上。“对啊,”他微笑着说,“那就证明了你并非总是对的!”
你下次面对一个怒气冲冲且情势变得越来越严重的局面时,不妨试用一下“温和的回答”这个方法。控制住你的情绪,然后再心平气和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做,你就能将你拥有的最重要的资源控制在你手里,而这资源便是你的心灵。通过练习,你就会发现,对于粗暴的言语温和地作出反应,其实是最好的防卫手段。
小兰和丁梅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她们几乎每天都会煲上半个小时的电话粥,一有时间就一起去逛街、看电影、溜冰、跳舞,可是这一切自从小兰交了男朋友以后似乎就变了。其实丁梅也理解小兰的生活变化,即使小兰有时答应和她一起出去却中途变卦,丁梅也并不以为然,毕竟自己已经不是她的生活重心了。可是,小兰一再不顾丁梅的感受,三番五次毫无诚意地许诺给丁梅各种各样的约会,最后却没有一次守约,事后还怪罪丁梅,说她不给她一点私人空间。丁梅当时非常愤怒,因为那些承诺并不是丁梅自己要求的,而是小兰主动提出的,那很可能是她在和男友吵架之后的一种宣泄,而一旦男友道歉,小兰又撇下丁梅,欢欢喜喜地去和男友约会。丁梅觉得自己被利用了,她很想发火。但冷静下来之后,她又觉得和小兰的友谊异常珍贵,发火只能导致裂痕。最后丁梅开诚布公地和小兰做了交谈,小兰向她道了歉,她们又和好如初了。
第二节 放松消融你的紧张
在某些事情上,紧张的情绪是有益的,这会使我们高度关注。但过于紧张就不好了,这会使简单的变成复杂,复杂的变得更加复杂。
的确,紧张伴随着新世纪成为一种流行的文明病。紧张过度,不仅会导致严重的精神疾病,还会使美好的人生走向阴暗。只有舒缓紧张情绪,放松自己的心灵之弦,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踏歌前进。
紧张情绪面面观
由于科学发展,交通工具日益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愈来愈高,人们也在平静的生活中过着超速的日子,许多忙碌的人因此不知不觉地损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整个心灵都被日益繁重的学习或工作及生活撕碎!就一般人来说,整日坐于室内,活动量并不大,但是心灵却是分分秒秒高速地运转着,有些人甚至拖着疲惫的身体过着急速运转的生活。在此种情况下,一旦发生恶性疲乏,势将造成精神上的崩溃。因此我们必须降低走路的速度,否则,紧张的结果就是心灵的超负荷运转,最后致使不幸发生。
然而,生活中,仍有许多受紧张情绪困扰的人,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关注一下紧张人群的遭遇。
一名银行的支行干部这样讲述自己的感受。
“我现在处于极端苦恼中。我在进行竞职演讲时,由于紧张,抽烟太多,因而演讲时嗓子干燥,不能说话。虽然竞职成功,但我内心也因此留下了阴影,以后每逢人多场合就讲不出话来,心跳加速,一句话也讲不出,全身冒汗,紧张到了极点。事后,我在人们面前非常自卑,总认为他们在嘲笑我,加剧了我对社交的恐惧,而我的工作性质又要求我在众人面前多讲话,我实在苦恼极了。我想过辞职。帮帮我,我现在该怎么办?”
银行干部的紧张在一些学生的身上就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
何雨是家里的独生子。由于历史的原因,父亲个人的理想成了泡影,便将全部的期望寄托在何雨的身上。他在父亲的灌输下形成的强烈的“出人头地”意识与其一般的智能和责任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高考前,黑板上每天变化的高考日期倒计时和随时变化着的同学们的考试成绩一览表,加上父亲那企盼的目光,给何雨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心慌、心悸、惶惶不可终日的连锁反应。
当“黑色七月”如约而至的时候,何雨突然心中一阵慌乱,脑中一片空白。他压抑着紧张情绪,越压抑,心理越紧张,结果,他落榜了。面对这沉重的打击,他长时间不能从失望、痛苦、无助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当他第二次面对高考时,他变得更紧张恐惧。由于紧张感达到了极点,他甚至想放弃第二次高考。在第一门考试时,考场出现了异常,在一时混乱的气氛中,何雨心中那巨大的紧张感突然消失了,第一门考试发挥了较好的水平,以下几门考试发挥得也还可以。他勉强考取了一所高等专科学校。
但事情远远没有终结。在他几年的大学学习中和走向社会后,只要面对考试,紧张不安的情绪便会出现。
视角转换,我们来到运动健儿驰骋的“沙场”,这里仍不乏紧张的情绪。
美国全国高等院校篮球锦标赛某场比赛还有几秒钟就要结束时,丹尼尔·马歇尔走到罚球线前。对垒的两队这时打成平手,马歇尔只要两罚进一,他的队就可以获胜。
平常练习,马歇尔投罚球几乎是百发百中的。这天晚上,他在全场观众注视下深吸了一口气,拍了几下球,然后定睛注视着篮圈——结果两罚俱失,他紧张得没有投中。延时续赛之后,马歇尔的队输了。
当时马歇尔由于过度紧张发生了运动术语中的所谓“怯场”,在紧张下失去了投篮的镇定。
形形色色的紧张,如影随形,有人说紧张是一种因某种强大压力所引起的、高度调动人体内部潜力以对付压力而出现的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应急变化。每个人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在重要的关键时刻,情绪的适度紧张不但不是坏事,而且还是必需的。
适度的紧张有益,但过度的紧张将会对人体产生抑制作用。
过度紧张,会使人动作失调,会使人行为紊乱,会降低效率。因为人们在过度的紧张情绪下,会使脑神经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失调,出现暂时性的不平衡。这时,人就会体验到一种难以自制的心慌、不安、激动和烦躁的情绪,从而出现一系列的行为紊乱、动作失调现象。
偶尔出现过度的紧张如能及时调整,不会对人造成大的危害,但持续的情绪紧张状态对人体特别有害。有人把持续的情绪紧张称之为体内的“定时炸弹”。因此,长期、高度的情绪紧张,对人体是十分有害的。
消除紧张,掌握人生的平衡
一块发条永远上得十足的表不会走得太久;一辆马力经常加到极限的车不会用得太久;一根绷得过紧的琴弦就易断;一个心情日夜紧张的人则易病。所以善用表的人永不把发条上得过足;善驶车的人永不把车开得过快;善操琴的人永不把琴弦绷得过紧;善养生的人永不使心情日夜紧张。
紧张是一种习惯,放松也是一种习惯。坏习惯可以改正,好习惯可以慢慢养成。
那么,你怎么放松自己呢?是从大脑开始,还是从神经开始?都不是,你应该从肌肉开始放松。为了说得具体一点,我们假定由眼睛开始,先把这一段文字读完,然后向后靠,闭上眼睛静静地对你的眼睛说:“放松,放松,不皱眉头,不皱眉头,放松,放松……”你不停地慢慢地重复约一分钟……
著名小说家薇姬·鲍姆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她摔跤伤了膝部和腕部,有个老人把她扶起,这老人当过马戏班的小丑,一面帮她掸掉身上的灰土,一面说:“你之所以会受伤,是因为你不懂得怎样放松自己,你要把自己当成一只旧袜子一样松弛。过来,我教你怎么做。”
老人教薇姬和其他小孩子怎么跌倒,怎么前翻滚、后翻滚。他不停地叮咛:“把自己想像成一只松垮垮的旧袜子,你就一定会松弛下来!”
人生需要消除紧张、就像一只松松的旧袜,有了些许的从容。下面介绍几种消除紧张情绪的妙计,希望对还在紧张的人们能够有所裨益。
(1)畅所欲言。当有什么事烦扰你的时候,应该说出来,不要存在心里。把你的烦恼向值得你信赖的、头脑冷静的人倾诉:你的父亲或母亲、丈夫或妻子、挚友、老师、学校辅导员等。
(2)暂时避开。当事情不顺利时,你暂时避开一下,去看看电影或一本书。或做做游戏,或去随便走走,改变环境,这一切能使你感到松弛。强迫自己“保持原来的情况,忍受下去”,无非是做自我惩罚。当你的情绪趋于平静,而且当你和其他相关的人均处于良好的状态可以解决问题时,你再回来着手解决你的问题。
(3)每天自省四五次,并且自问:“我做事有没有讲求效率?有没有让肌肉做不必要的操劳?”这样会使你养成一种自我放松的习惯。
(4)每天晚上再做一次总的反省。想想看:“我感觉有多累?如果我觉得累,那不是因为劳心的缘故,而是我工作的方法不对?”丹尼尔·乔塞林说过:“我不以自己疲累的程度去衡量工作绩效,而用不累的程度去衡量。”他说,“一到晚上觉得特别累或容易发脾气,我就知道当天工作的质量不佳。”如果全世界的商人都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因过度紧张所引起的高血压死亡率就会在一夜之间下降,我们的精神病院和疗养院也不会人满为患了。
(5)改掉乱发脾气的习惯。当你感到想要骂某个人时,你应该尽量克制一会儿,把它拖到明天,同时用抑制下来的精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例如做一些诸如园艺、清洁、木工等工作,或者是打一场球或散步,以平息自己的怒气。
(6)谦让。如果你觉得自己经常与人争吵,就要考虑自己是否过分主观或固执。要知道,这类争吵将对周围的亲人,特别对孩子的行为会带来不良的影响。你可以坚持自己正确的东西,静静地去做,给自己留有余地,因为你也可能是错误的。即使你是绝对正确的,你也可按照自己的方式稍做谦让。你这样做了以后通常会发觉别人也会这样做的。
(7)随时保持轻松,让身体像只旧袜子一样松弛。如果找不到袜子,猫也可以。你见过睡在阳光底下的猫吗?它全身软锦绵的,就像泡湿的报纸。懂得一点瑜伽术的人也说过,要想精通“松弛术”,就要学学懒猫。你肯定从未见过疲倦的猫,或精神崩溃,因无法入眠、忧虑、胃溃疡而大受折磨的猫。
(8)尽量在舒适的情况下工作。记住,身体的紧张会导致肩痛和精神疲劳。
学会放松
200年前,欧洲有一首民谣:“我们背井离乡,为的是那小小的财富。”而现在,西方流行的观念是“过普通人的生活”。的确,拼命地工作挣钱,却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享受安闲、舒适的生活,确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中,要想生活得轻松自在一些,你应该放松生命的弦,减轻自己的压力,让金钱、地位、成就等追求让位于“普通人的生活”。
弗兰克是位生意人,赚了几百万美元,而且也存了相当多的钱。他在事业上虽然十分成功,但却一直未学会如何放松自己。他是位神经紧张的生意人,并且把他职业上的紧张气氛从办公室里带回了家里。
弗兰克下班回到家里在餐桌前坐下来,但心情十分烦躁不安,他心不在焉地敲敲桌面,差点被椅子绊倒。
这时候弗兰克的妻子走了进来,在餐桌前坐下。他打声招呼,一面用手敲桌面,直到一名仆人把晚餐端上来为止。他很快地把东西吞下,他的两只手就像两把铲子,不断把眼前的晚餐一一铲进嘴中。
吃完晚餐后,弗兰克立刻起身走进起居室去。起居室装饰得十分美丽,有一张长而漂亮的沙发,华丽的真皮椅子,地板铺着高级地毯,墙上挂着名画。他把自己投进一张椅子中,几乎在同一时刻中拿起一份报纸。他匆忙地翻了几页,急急瞄了一眼大字标题,然后,把报纸丢到地上,拿起一根雪茄,引燃后吸了两口,便把它放到烟灰缸里。
弗兰克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他突然跳了起来,走到电视机前,扭开电视机。等到影像出现时,又很不耐烦地把它关掉。他大步走到客厅的衣架前,抓起他的帽子和外衣,走到屋外散步去了。
弗兰克这样子已有好几百次了。他没有经济上的问题,他的家是室内装潢师的梦想,他拥有两部汽车,事事都有仆人服侍他——但他就是无法放松心情。不仅如此,他甚至忘掉了自己是谁。他为了争取成功与地位,已经付出他的全部时间,然而可悲的是,在赚钱的过程中,他迷失了自己。
我们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弗兰克先生所有的症结就在于他的紧张情绪,他之所以烦乱地生活是因为他没有掌握放松自己的秘诀。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丘吉尔有一次和蒙哥马利闲谈,蒙哥马利说:“我不喝酒,不抽烟,到晚上10点钟准时睡觉,所以我现在还是百分之百的健康。”丘吉尔却说:“我刚巧与你相反,我既抽烟,又喝酒,而且从来都没准时睡过觉,但我现在却是百分之二百的健康。”蒙哥马利感到很吃惊,像丘吉尔这样工作繁忙紧张的政治家,生活如果这样没有规律,哪里会有百分之二百的健康呢?
其实,这其中的秘密就在于丘吉尔能坚持经常放松自己,让心情轻松。即使在战事紧张的周末他还是照样去游泳,在选举战白热化的时候他还照样去垂钓,他刚一下台就去画画,工作再忙,他也不忘在那微皱起的嘴边叼一支雪茄放松心情。
富兰克林·费尔德说过:“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可以用这么5个字来表达——我没有时间。”当你面对着沉重的工作任务感到精神与心情特别紧张和压抑的时候,不妨抽一点时间出去散心、休息,直至感到心情已经比较轻松后,再回到工作面前来,这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工作效率特别高。
只要你能在这个动乱的世界中做到松弛神经,过得轻松愉快,你就是一个幸运者——你将会幸福无比。学会放松,也会让你拥有一个无悔的人生。
第三节 拒绝抱怨,化解不满
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欢抱怨,他们抱怨家人、抱怨朋友、抱怨上司、抱怨同事,仿佛只要与他有接触的事或人他都无一例外地抱怨。他们因为这些抱怨每天都在灰暗的心情下度过,其实这些抱怨不仅带给他们自身伤害,还会伤害他人。这样,在抱怨的天空下,每个人都不再轻松,所以,我们要把不满的情绪、抱怨的语言在心中化解,我们要明白生活不仅有苦难、残缺,还有幸福和美好。
不要让抱怨成为一种习惯
“不满”和“抱怨”是最流行的一种情绪,也是最容易被善于寻找借口的人利用的。
不少员工总是在想着“我应该得到什么”,抱怨公司或领导“没有给我什么”,却没有反躬自问:“相对于希望从事的职业我还缺乏什么,可能要付出什么,做得够不够?”抱怨别人者总是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抱怨成了不负责任和不够忠诚的借口。这样下去,他们在抱怨中会丧失许许多多的机会,落在别人的后面。
曾经有一位好发牢骚的员工愤然离开了好几个老板,抱怨老板的种种不是,3年后,当他在自己最喜欢的事业上被老板辞退的时候,他终于明白是自己一直欠缺必备的能力,而不是原先的老板没有赏识他。
抱怨似乎是一种很普遍的情况,它也很容易传染,而且让别人感染上此病后却浑然不知。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种抑强扶弱、劫富济贫的心态,对那些超越我们、管理我们的人天生有一种抵触情绪。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认为,富有之所以富有,是缘于对穷人的剥削。直到今天,这种财富的原罪始终没有从人们的头脑中消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关于为富不仁的报道,内容不过是对老板如何奸诈的揭露,以示对“社会底层人士”的同情。
那些落魄的人的确值得同情,但是你想过没有,他们今天的落魄境况完全是由于社会或者其他人造成的吗?他们自己就没有责任吗?同样,当他们抱怨老板的时候,没想到自己也有责任吗?表面看,老板们拥有巨大的可自由支配的财富,但是他们能享受和消费的并不比我们多,相反,他们却付出了比普通人多得多的心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更值得我们同情的人——同情他们即使下班铃声响过很久也无法放下手上的工作;同情他们为了改变员工而付出的努力;同情他们忍受社会及员工不公正的评价和言论。那些指责老板的人并没有意识到,如果没有老板的辛勤努力,许多人的命运会更为悲惨。
长期的抱怨可能会导致一个人对企业失去忠诚,陷在一种无法自拔的低迷情绪中。因为抱怨,一个人可能会抵不住其他机会的诱惑,或者不能承受企业暂时的困境,所以消极对抗或者另谋出路。比如一个技术人员,刚到一个小工厂,在发展的初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战略不清晰、管理混乱、老板经常变换思路等特点,这时候他抱怨:你是请我来干事业的,不是来和你们变来变去的。他认为这样的企业和老板不值得为之效力,准备跳槽。其实那个抱怨的员工可能不明白,这是很多小工厂必须渡过的一道难关,而一个员工在这种时候不仅要做事,还要学会应对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并且与老板共渡难关。
作为一名体贴的员工,你应该明白,经营和管理一家公司是一件复杂的工作,会面临种种烦琐的问题,来自客户、来自公司内部的巨大压力,都会给老板带来种种困扰。更何况老板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缺陷。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是超越平庸的一大黄金定律。当你是一名雇员时,应该多考虑老板的难处,给老板多一些同情和理解;而当自己成为一名老板时,则需要多多考虑雇员的利益,多一些支持和鼓励。
很多情况下,老板需要的是员工提出建设性的好意见,而不是经常性的抱怨,如果员工这个时候从老板的角度为其着想,并且以老板能够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老板应该是非常欢迎的。
如果一个员工有忠诚、敬业并且毫不抱怨的精神,就一定会被信任并委以重任,即使你受雇于他人,也同样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
其实,反过来想想,当你为你的老板工作时,往往会认为老板太苛刻;而有朝一日自己成为老板时,你就会发现员工缺乏主动性。其实,什么都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你看待问题的角度。所以,有一点你必须要知道:抱怨于事无补,并且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那些喜欢终日抱怨的人,即使独立创业,也没有办法改变这种恶习,更不会获得成功。
如果你还有时间进行抱怨,那么你就有时间把工作做得更好;如果你已觉得抱怨无济于事,你就应该去寻找克服困难、改变环境的办法;如果你认为抱怨是一种坏习惯,你就应该化抱怨为抱负,变怨气为志气。
世界是美丽的,世界也是有缺陷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也是有缺陷的;工作是美丽的,工作也是有缺陷的。因为美丽,才值得我们活一回,因为有缺陷,才需要我们弥补,需要我们有所作为。
一位伟人曾说:“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而抱怨则是无所作为,是逃避责任,是放弃义务,是自甘沉沦。”不论我们遭遇到的是什么境况,光是喋喋不休地抱怨不已,都注定于事无补,甚至把事情弄得更糟,而这绝不是我们的初衷。
没有任何抱怨,不仅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更是一种非凡的气度,一种超俗的境界。种下牡丹不会收获蒺藜,龙种不会生出跳蚤。工作不仅需要我们有一双睿智的双眼,也需要我们有一副矫健的身手,更需要我们有一颗热忱的心灵。时刻记住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自己,如此,我们就会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更宽的胸怀来对待别人,以更热的激情来对待工作。
抱怨的包袱有多重
生活中,常常听到有人抱怨活得太辛苦,压力太大,其实,这往往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经验之前,便给自己在人生各个路段设下了过高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制定的,而是和他人比较制定的,所以每天为了完成目标,不得不背着抱怨的包袱去生活,忍受辛苦和疲惫的折磨。
有两个人在大海上漂泊,想找一块生存的地方。
他们首先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岛上虫蛇遍地,处处都潜伏着危机,条件十分恶劣。
其中一个人说:“我就在这儿了。这地方虽然现在差一点,但将来会是个好地方。”而另一个人不满意,于是他继续漂泊,后来他终于找到一座鲜花烂漫的小岛,岛上已有人家,他们是18世纪海盗的后裔,几代人努力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他便留在这里做了小工,生活不好不坏。
过了很多很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经过那座他曾经放弃的荒岛,于是他决定去拜望老友。
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高大的屋舍、整齐的田畴、健壮的青年、活泼的孩子……老友已因劳累、困顿而过早衰老,但精神仍然很好。尤其当说起变荒岛为乐园的经历时,更是神采奕奕。最后老友指着整个岛说:“这一切都是我双手干出来。这是我的岛屿。”
那个曾经错过小岛的人此时不但没有愧疚,而且还抱怨说:“为什么上天这么厚爱你,当时你要留我在这个岛上,也许会比现在更好。”
有些人常常抱怨命运不公,而却不看自己为理想都做了什么。其实,只要放平心态,你一样也能活得很好,就像下文中的森林之王。
有一天,素有森林之王之称的狮子,来到了天神面前:“我很感谢你赐给我如此雄壮威武的体格,如此强大无比的力气,让我有足够的能力统治这整座森林。”
天神听了,微笑着问:“但是这不是你今天来找我的目的吧!看起来你似乎为了某事而困扰呢!”
狮子轻轻吼了一声,说:“天神真是了解我啊!我今天来的确是有事相求。因为尽管我的能力再好,但是每天鸡鸣的时候,我总是会被鸡鸣声给吓醒。神啊!祈求您,再赐给我一个力量,让我不再被鸡鸣声给吓醒吧!”
天神笑道:“你去找大象吧,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的。”
狮子兴冲冲地跑到湖边找大象,还没见到大象,就听到大象跺脚所发出的“砰砰”响声。
狮子加速跑向大象,却看到大象正气呼呼地直跺脚。
狮子问大象:“你干吗发这么大的脾气?”
大象拼命摇晃着大耳朵,吼着:“有只讨厌的小蚊子,总想钻进我的耳朵里,害我都快痒死了。”
狮子离开了大象,心里暗自想着:“原来体型这么巨大的大象,还会怕那么瘦小的蚊子,那我还有什么好抱怨呢?毕竟鸡鸣也不过一天一次,而蚊子却是无时无刻地骚扰着大象。这样想来,我可比它幸运多了。”
在人生的路上,无论我们走得多么顺利,但只要稍微遇上一些不顺的事,就会习惯性地抱怨老天亏待我们,进而祈求老天赐给我们更多的力量,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但实际上,老天是最公平的,就像它对狮子和大象一样,每个困境都有其存在的正面价值。
生活中有许多不快乐与抱怨。生活烦闷,感到人生不顺的时候,应该让自己明智一点,不要用“高标准”去为难自己,卸掉自己背负的沉重包袱,不再折磨自己。
抛开人生无谓的负担
生活中,有些东西可以改变,而有些东西则是改变不了的。就如同我们无法替换自己的父母,没法改变自己的出身,无法改变天生的缺陷。
既然真的无法改变,那么我们何不坦然接受呢?
庆波是位女教师,她对自己的脸孔感到很不满意,哪儿看起来都不顺眼,因此她决定去整容。医师仔细地望着她,认为她长得并不难看,问题就在于她把自己估计得太低。医师还是动手术稍微改善了她的五官,但只是动了一些小手术,比她所要求的要少很多。
庆波很不高兴,她一边打量着镜中的自己,一边埋怨道:“你并没有对我的脸孔做太大的改变。”医师说:“你的脸孔本来就只须稍作改变,唯一的问题是你使用脸孔的方式错了,你把它当作是一个面具,用来遮掩你的真实感觉。”
庆波伤心地低下头说:“我已尽最大的能力了。”
医师理解地看着她,庆波沉默片刻,然后袒露了心声:每一天她到学校去时,都像戴着面具,表现出最好的一面,把所有的感情全部隐藏起来,只留下她认为“正确”的一部分。3年的教学生活,孩子们总是嘲笑她。
医师说:“孩子们嘲笑你,是因为他们已看出你一直在演戏。身为一名教师,并不一定非要表现得十全十美,偶尔也可以表现得愚蠢一点,学生仍然会尊重你。拿掉你的面具,你会更喜欢你自己。”
离开诊所后,庆波心情好多了。几个月后,她再也不担心她的脸孔,也不再抱怨。
人生苦短,何苦要给自己戴上面具,力求表现完美。美不是伪装,而是真实的释放。摘下面具,也就抛开了无谓的负担,真实的人生,才是最美的人生。
维娜是个公司职员,她已经34岁了,过着平静、舒适的中产阶层的家庭生活。但是,她突然连遭四重厄运的打击:丈夫在一次事故中丧生,留下两个小孩;没过多久,一个女儿被烤面包的油脂烫伤了脸,医生告诉她孩子脸上的伤疤终生难消,她为此伤透了心;她在一家小商店找了份工作,可没过多久,这家商店就关门倒闭了;丈夫给她留下一份小额保险,但是她耽误了最后一次保费的续交期,因此保险公司拒绝支付保费。
碰到一连串不幸事件后,维娜近于绝望。她左思右想,为了自救,她决定再做一次努力,尽力拿到保险补偿。在此之前,她一直与保险公司的下级员工打交道。当她想面见经理时,一位多管闲事的接待员告诉她经理出去了。她站在办公室门口无所适从,就在这时,接待员离开了办公桌,机遇来了。她毫不犹豫地走进里面的办公室,结果,看见经理独自一人在那里。经理很有礼貌地问候了她。她受到了鼓励,沉着镇静地讲述了索赔时碰到的难题。经理派人取来她的档案,经过再三思索,决定应当以德为先,给予赔偿,虽然从法律上讲公司没有承担赔偿的义务。工作人员按照经理的决定为她办了赔偿手续。
之后,经理欣赏她的干练,又给她安排了很好的工作,并且爱上了她。
厄运真的不会长久延续下去。有位名人说过,“没有永久的幸运,也没有永久的不幸”,这个例子足以印证这句名言。厄运虽然令人忧愁,令人不快,甚至给人不断的打击,但厄运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它不会持久存在。
所以那些不断遭遇不幸,抱怨自己“倒霉透顶”的人,一定要坦然接受现实,然后相信,终有一天会雨过天晴,而且大雨过后天更蓝。
第四节 盘点心藏,清除孤独中的尘埃
孤独,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有些人在孤独中离群索居,形单影只,内心煎熬。初期被孤独感笼罩的人,精神压抑,导致心理失衡,甚至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其实在我们人生的河流中,总有那么一刻,你是孤独无助的,但不要害怕,因为这本身就是人生给你的最高馈赠。所以,当孤独来临时,去体味它、享受它,细心品尝孤独的滋味,你会发现,孤独,可以让你更好地透视生活。
孤独是人心病态的收藏
在加州奥克兰的密尔斯大学,校长林·怀特博士在一次女青年会的晚餐聚会里,发表了一段极为引人注意的演讲,内容提到的便是这种现代人的孤寂感:“20世纪最流行的疾病是孤独。”他如此说道,“用大卫·里斯曼的话来说,我们都是‘寂寞的一群’。由于人口愈来愈增加,人已汇集成一片汪洋大海,根本分不清谁是谁了……居住在这样一个‘不拘一格’的世界里,再加上政府和各种企业经营的模式,人们必须经常由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工作——于是,人们的友谊无法持久,时代就像进入另一个冰河时期一样,使人的内心觉得冰冷不已。”
那些能克服孤寂的人,一定是生活在怀特博士所说的“勇气的氛围”里。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一定要培养出与人们亲密的情谊关系。就好像燃烧的煤油灯一样,火焰虽小,却仍能产生出光亮和温暖来。
孤独感在人的思想上、行为上的体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客观条件的制约,长期脱离人群的“有形”的孤独,比如远离人们生活中心的边疆哨所中的战士、长期坚持在高山气象观测站工作的科技工作者、长期游弋海洋的海员等,他们远离亲人朋友,在工作之余没有与更多的人相互交往的机会,没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不免有时感到寂寞,感到孤独。
一种是身处人群之中,但内心世界却与生活格格不入而造成的“无形”的孤独。这种孤独对人的伤害是十分严重的。一个长期被孤独感笼罩的人,精神受到长时间的压抑,不仅会导致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影响自己的智力和才能的发挥,也会引起人的心理上、思想上的一系列变化,产生诸如思想低沉、精神萎靡,失去事业的进取心和生活信心。
大多有孤独感的人,并不是自己情愿离群索居、孤身独守的。他们有的是在坎坷难行的人生路上遇到了伤人肺腑的痛苦,因而或嗟叹人生艰难,埋怨命运刻薄,或痛恨世态炎凉,咒骂人心虚伪;有的是感到自己怀才不遇,知音难觅,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因而也不愿去理解别人,不如独处一隅洁身自好;也有的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不相信自己,在人群中徒见别人风流潇洒、知识渊博,因而自惭形秽,悲观自己才貌平庸,才智低下,不敢也不愿意与人交往……境遇各有不同,其结果都大致差不多:把自己置身于孤独的控制之下,陷入无边的伤感之中。
5年前,马丽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自那以后,她便陷入了一种孤独与痛苦之中。“我该做些什么呢?”在她丈夫离开她近一个月之后的一天晚上,她对朋友哭诉,“我将住到何处?我将怎样度过一个人孤独的日子?”
朋友安慰她说,她的孤独是因为自己身处不幸的遭遇之中,才50多岁便失去了自己生活的伴侣,自然令人悲痛异常,但时间一久,这些伤痛和孤独便会慢慢减缓消失,她也会开始新的生活——从痛苦的灰烬之中建立起自己新的幸福。
“不!”她绝望地说道,“我不相信自己还会有什么幸福的日子。我已不再年轻,孩子也都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我孑然一身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抱着这种孤独,马丽得了严重的自怜症,而且不知道该如何治疗。好几年过去了,她的心情一直都没有好转。
有一次,朋友忍不住对她说:“我想,你并不是要特别引起别人的同情或怜悯。无论如何,你可以重新建立自己的新生活,结交新的朋友,培养新的兴趣,千万不要沉溺在旧的回忆里。”她没有把朋友的话听进去,因为她还在为自己的孤独自怨自叹。后来,她觉得孩子们应该为她的幸福负责,因此便搬去与一个结了婚的女儿同住。
但事情的结果并不如意,由于她的孤僻,她和女儿都面临一种痛苦的经历,甚至恶化到母女反目成仇。马丽后来又搬去与儿子同住,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后来,孩子们只好共同买了一间公寓让她独住,但这更加重了她的孤独。
她对朋友哭诉道,所有家人都弃她而去,没有人要她这个老妈妈了。马丽的确一直都没有再享有快乐的生活,因为她认为全世界都在孤立她。她实在是既可怜,又可悲,虽然已年过半百了,但情绪还是像小孩一样没有成熟。
许多孤独的人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爱和友谊并非是从天而降的礼物。一个人要想得到他人的欢迎,或被人接纳,一定要付出许多努力和代价。要想让别人喜欢我们,的确需要尽点心力。情爱、友谊或快乐的时光,都不是一纸契约所能规定的。让我们面对现实。无论发生什么不幸,我们都有权利再快乐地活下去。但是,他们必须了解:幸福并不是靠别人来布施,而是要自己去赢取别人对你的需求和喜爱。
帮助孤独的人,你将不再孤独
“孤独,孤独,彻底的孤独;孤身一人,在苍茫、辽阔的大海上。”你曾经体验过诗人柯勒律治所描绘的这种孤独吗?你是否目睹过冬季海滩上空无一人的荒凉景象,或者感到过凌晨5点钟大街上阒无人迹的寂寞况味?这种外界的荒凉、寂寞是否也触动了你内心的凄清与孤独?被称作“孤独”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是简简单单的“孤身一人”吗?不,正像一位作家所说的:“心灵在稠人广众之中就不会感到孤独了吗?”而另一方面,一个人孤身独处,他就不能感到仍与相爱的人没有分离了吗?孤独的感受与孤身独处并不是一回事。“孤独”是用来描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这是一种精神贫乏的处境,而这种处境是可以改变的。精神的贫乏不能通过获取来求得改善,它必须通过给予才能够治愈。
要想摆脱孤独感的折磨,就像身处一个无人的山谷,只有自己主动向外走,才能离开这片荒凉之境。同样,要获得丰富深刻的人际感情,你也需要走出自己的小天地,愿意和别人交往。其实人生来就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单靠自己个人的力量生活在这世界上显然是不够的。尤其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需要展开广泛深入的合作,才能共同完成一件事,所以学会交往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生存之道。而且,人只有在交往中,才能体会到各种情感体验所带来的愉悦。所以,交往是人生非常重要的课程,需要你努力用心地去学习和实践。最终你一定会发现,你的投入越多,获得的回报也越大,幸福感也越强烈。
小镇上有个女人叫泰娜,她善于烹饪,能够用人们送给她的菜头、芜菁、甘蓝、白薯等做出鲜美可口的菜来。她的丈夫是一位牧师,这个家庭在美国密西西比州南部的小城中具有很高的威望。能够到这所小木屋来探望牧师和他的夫人,在当地确实是很大的荣耀。当有敲门声响起时,泰娜匆匆忙忙赶出去,用拥抱、接吻和热情的话语将客人迎进门。牧师总是穿着一身黑色的传统教士服,脖子上系着浆洗过的白色硬领,紧随在夫人身后伸出一只温暖的大手,脸上现出笑容道:“我的主保佑你,进来吧!”来访者不管是至近的亲戚、市长,还是身无立锥之地的乞丐,他们都是用这种热情的方式接待的。
后来,泰娜的丈夫过世了,她就搬到另一个州靠近子女的港口城市住下来。她并没有被孤独吞噬,她还像15年前一样保持着早起的习惯,黎明前即起身,仔细地打扮一番,穿上斗篷,披上面巾,步行走到教堂。她开始擦拭牧师在礼拜仪式上要用到的各种器具。她喜欢干这种教堂杂役做的事情。在做完这些事之后,她走出教堂,到医院去拜访和照看所有孤独的病友。然后,她去看望那些不能出门的单身老人和病人,把她的欢乐与善良带给那些需要她的人们。
泰娜过世的那一天,她像往常一样去教堂做了杂务。回到家,把洗过的衣服从晾绳上收下来,将披巾搭在沙发背上。人们发现她时,她正坐在她最喜欢的客厅沙发上,合上两眼,嘴唇上带着温柔、甜蜜的笑容。那块面纱还盖在脸上。人们说,在这位非同寻常的夫人面前度过几个小时,就会比听任何布道或讲座所获的教益还要多。对于泰娜来说,孤独是一种需要照看和扫除的病痛;她把自己生命的每一分钟都用于给他人带去欢乐。
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贫穷与孤独在富豪们中间。的确,心灵的荒漠急需人们用爱的营养去浇灌。
人生要懂得享受孤独
波澜万丈的生活激荡人心,令人心驰神往,但在人生的河流中,更多的则是平静,你总要学会一个人慢慢地享受人生,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是孤独无助的,但不要害怕,因为这本身就是人生给你的最高馈赠,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个真理,便是忠实人生,并且爱它。”那么,当孤独来临时,去体味它,享受它,在欣赏完夏花的绚烂之后,不妨沉下心来,品读秋叶的静美。
当小静垂头丧气地从外面回来的时候,大山很惊讶,问她为什么不高兴,小静说别的小朋友都玩得很起劲,只有她一个人待在那儿,心里很难受。
大山知道了小静为什么不高兴,本想安慰她几句,但当时以至现在他都不知说什么好。如果告诉她,那很正常,最好的往往是最孤独的,她才10岁能理解吗?
大山也曾有过相似的经历。几年前,大山与几个朋友在乡下路过一个小水塘,几位朋友提议要下水去摸鱼。大山说,你看这是死水,全是积的雨水,水又清澈见底,根本就没有鱼。可是他们不听劝阻,纷纷卷起衣袖、挽起裤腿下了水,唯有大山默默地坐在岸上看着他们。不一会儿,鱼没有摸到一条,衣服上倒沾了不少泥水,可是他们在水里摸来摸去,欢声笑语不断,而大山越来越感到孤寂。两三个小时过去了,他们才两手空空地上来,嘴里不停地调侃着、咒骂着,但大山感到他们在这段时间过得很快活,而自己则独守着孤独的心。
此后,尽管在生活中大山又经历了不少类似的事,固执的他仍是一如既往地独守这份寂寞,因为他深知,最优秀的往往是最孤独的,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能够忍受孤独。
孤独是一种难得的感觉,在感到孤独时轻轻地关上门和窗,隔去外面喧闹的世界,默默地坐在书架前,用粗糙的手掌爱抚地拂去书本上的灰尘,翻着书页嗅觉立刻又触到了久违的纸墨清香。正像作家纪伯伦所说:“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孤独,是人的一种宿命,更是精神优秀者所必然选择的一种命运。
布雷斯·巴斯达曾经说过:“所有人类的不幸,都是起始于无法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房间里。”
许多人抱怨生活的压力太大,感到内心烦躁,不得清闲。于是,追求清静成了许多人的梦想,但却害怕孤独。而其实孤独才是人生中的一种大境界,它是一首诗,一道风景,是那种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的美丽。
洗尽尘俗,褪去铅华,在这喧嚣的尘世之中,要保持心灵的清静,必须学会享受孤独。孤独就像个沉默少言的朋友,在清静淡雅的房间里陪你静坐,虽然不会给你谆谆教导,但却会引领你反思生活的本质及生命的真谛。孤独时你可以回味一下过去的事情,以明得失,也可以计划一下未来,以未雨绸缪;你也可以静下心来读点书,让书籍来滋养一下干枯的心田;也可以和妻子一起去散散步,弥补一下失落的情感;还可以和朋友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孤独,实在是内心一种难得的感受。当你想要躲避它时,表示你已经深深感受到它的存在。虽然它静寂无声,却可以让你更好地透视生活,在人生的大起大落面前,保持一种洞若观火的清明和远观的睿智。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孤独常常不请自来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在广阔的田野上,在“行人欲断魂”的街头,在幽静的校园里,在深夜黑暗的房间中,你都能隐约感受到孤独的灵魂。
在现代社会中为生存而挣扎的人总会有一种身在异国他乡之感:冷漠、陌生,好像“站在森林里迟疑不定,未知走向何方”,好像“动物引导着自己”, “感到在众人中比在动物中更加危险”,又好像“独坐在醉醺醺的世人之中”, “哀诉”人间的不公正。总之,互相猜忌,彼此欺诈,黑暗笼罩着去路,危险隐藏在背后,这些就是现实人生的写照。
而保留一点孤独则可以使你“远看”事物,即“从事物远离”,对事物“作远景的透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万物合一、生命永恒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你“可以倾诉一切”, “可以诚实坦率地向万物说话”, “人们彼此开诚布公,开门见山”。这也是一种艺术审美的境界,它能“使事物美丽、诱人,令人渴慕”,使人成为自己的主人,使人生获得意义和价值。
尘世中,无数人眷恋轰轰烈烈,以拜金主义为唯一原则,而没头没脑地聚集在一起互相排挤、相互厮杀。而生活的智者却总能以孤独之心冷观人世纷扰,自始至终都保持独立的人格,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劳累碌之身躯,存一颗闲静淡泊之心寄寓无所栖息的灵魂。
这是孤独的净化,它让人感动,让人真实又美丽,它是一种心境,氤氲出一种清幽与秀逸,营造出一种形胜独处的自得和孤高,去获得心灵的愉悦,获得理性的沉思,与潜藏灵魂深层的思想交流,找到某种攀升的信念,去换取内心的宁静、博大致远的菩提梵境。
第五节 摆脱抑郁的束缚
抑郁被称为“心灵流感”。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情绪,抑郁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然而较长时间的抑郁会让人悲观失望、心智丧失、精力衰竭、行动缓慢。患了抑郁症的人长期生活在阴影中无力自拔,只有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走出抑郁的阴霾,重见灿烂的阳光。
抑郁带给了你什么
人在不同时期,拥有不同的心态,由于不同的心态,就会拥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大多数人都可能或轻或重地陷入抑郁。抑郁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是痛苦、愤怒、焦虑、悲哀、自责、羞愧、冷漠等情绪复合的结果。它是一种广泛的负情绪,又是一种特殊的正常情绪;抑郁超过了正常界限就畸变为抑郁症,成了病态心理。由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不同,所以抑郁有时间长短、程度强弱之分。
对于有抑郁心态的人,所有这些怜悯都不能穿透那堵把自己和世人隔开的墙壁。在这封闭的墙内,不仅拒绝别人哪怕是极微小的帮助,而且还用各种方式来惩罚自己。在抑郁这座牢狱里,拥有抑郁心态的人同时充当了双重角色:受难的囚犯和残酷的罪人。正是这种特殊的心理屏障——“隔离”把抑郁感和通常的不愉快感区别了开来。尽管在抑郁的牢狱里你是孤独的,但抑郁也不单纯是孤独感。它还是一种隔离,这种隔离改变了你对周围环境的正常感觉。
有一名中年男子在他患抑郁症期间说了一段撼人心扉的话:
“现在我成了世上最可怜的人。如果我个人的感受能平均分配到世界上每个家庭中。那么,这个世上将不再会有一张笑脸,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好起来,我现在这样真是很无奈。对我来说,或者死去,或者好起来,别无他路。”
这名中年男子就是亚伯拉罕·林肯,作为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也未能幸免于抑郁症的折磨并且这种绝望困扰了他一生。虽然林肯能够预见自己的未来,知道自己会成为最受世人景仰的总统之一,但这丝毫不能减少他的抑郁,抑郁症是如此之顽固。它甚至可以毫无阻拦地闯入人们的生活,无论这个人拥有怎样的成就、社会地位、教育水平、财富、宗教信仰或文化。任何人都有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性。
抑郁症困扰世人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著作中就曾有人提及抑郁症患者,这些抑郁症患者中有很多是历史名人,包括国家元首、艺术家、作家、神职人员和科学家,当然,还有普通人。
关琳是机关的女职员。今年27岁的她出身于农民家庭,父母均无文化。她自小勤奋好学,家中寄予的希望很大,她也想依靠自身的努力使父母生活得更好一些,因此,她自小就埋头苦读,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她学习都很好。但由于一心读书,关琳很少交朋友,根本没有什么知心伙伴,因此,关琳常感到很孤单,很寂寞,尤其是参加工作后,在机关上班,工资较低,仍旧无法接济父母,她心里经常自责。
另一方面,她很难与人相处,总是一人独来独往,心中也很想与人交往,但又不敢,也不知道怎样去结交朋友。4年前经人介绍和某同事结婚,但两人感情基础不好,常为一些小事吵架。因此,两年来她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与忧郁感,但又说不出什么原因,总是感到前途渺茫,对一切都不顺心,老是想哭,但又哭不出来,即使是遇有喜事,关琳也毫无喜悦的心情。过去很有兴趣去看电影、听音乐,但后来就感到索然无味;工作上也无法振作起来。她深知自己如此长期忧郁愁苦会伤害身体,但又苦于无法解脱,并逐渐导致睡眠不好,多噩梦及胃口不开。有时她感到很悲观,甚至想一死了之,但对人生又有留恋,觉得死得不值得,因而下不了决心。
抑郁让关琳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久难抉择。
关琳的痛苦,每一个抑郁的人都有体验。
抑郁心态者的人生态度通常很消极。正是由于抑郁使人丧失了自尊与自信,总是自我责备、自我贬低。无论对环境对自我,都不能积极地对待;对环境压力总是被动地接受而不能积极地控制,更谈不上改造;对自我也总感到难以主宰而随波逐流。于是在人生征程上没有理想与期待,只有失望与沮丧;总感到茫然无主,陷入深重的失落感而难以自拔,对一切都难以适应,只能退缩回避。我们周围常常有这类人,当生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而呈现出巨大反差时,当人生之旅中出现一些变故、遇到一些挫折时,或者仅仅是环境不如意时,便精神不振又心神不定,百无聊赖而焦躁不安,不思茶饭,更无心工作,甚至不想生活,整个儿跌入消极颓丧中。
当然抑郁心态并不是不可以调整的。从深层看,如果能积极而正确地对待,抑郁会升华出精明又清醒的生存智慧。通过痛苦的心路历程,在承受苦难的漫长过程中,以惊人的韧性和耐力,把自身的能量节省下来、保存下来,把苦难耗掉,使自己存活下来。
抑郁是让你与世隔绝的墙
尽管我们希望我们的看法乐观一点,可事实却不能让我们乐观起来。虽然我们知道现代人的心理很脆弱,虽然我们知道厄运与打击可能使很多人走向心理异常,但后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人在受到挫折的时候,往往产生沮丧的心理,但沮丧只是一时的情绪失落。抑郁则不同,虽然抑郁也是一种情绪。专家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挫折和失败,常常我们最梦寐以求的东西,它再也不存在了;常常我们最心爱的人,再也不能回到我们身边。每当这些时刻来临的时候,我们都会体验到悲伤、痛苦,甚至绝望。通常,由这些明确现实事件引起的抑郁和悲伤,是正常的、短暂的,有的甚至有利于个体的成长。但是,有些人的抑郁症状并没有十分明确、合理的外部诱因;另外一些人,虽然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些负面生活事件,但是,他们的抑郁症状持续得很久,远远超过了一般人对这些事件的情绪反应,而且抑郁症状日趋恶化,严重地影响了工作、生活和学习。如果是这样,那么很可能他们患了抑郁症。
柴可夫斯基代表着19世纪末的作曲家,他是浪漫主义运动最后阶段的悲观主义者。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个忧郁症患者和忧郁狂——不论他愿意不愿意承认——直到死前几个月,他还未能适应自己的天性。
有人说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是痛苦的,而他的这些痛苦与他抑郁、痛苦的生命经历是有密切关系的。童年时的柴可夫斯基就表现出了忧郁、敏感、性格内向的特质,据他的家庭教师芳妮回忆说:“他极其敏感,所以我必须小心地对待他,一点小事也会深深伤他的心。他像瓷器那样脆弱。对于他,根本不存在处罚的问题。对别的孩子来说根本不当回事的批评和责备,也会使他难过半天。”
青年时代起,他那敏感脆弱的性格,就深切地感觉到现实社会并不像他所希望的那样。他的怀疑主义和他那宿命论的思想,使他在落日的余晖里孤寂地去寻找对人生的妥协。音乐成了他蜗居斗室自我拯救的唯一生存方式。
在柴可夫斯基一生中,他的生活有种种不如意,种种波折让他抑郁不堪,而抑郁又让他更加走向痛苦。在柴可夫斯基一生中,几次精神崩溃时都想到了自杀。在令人厌烦的社交活动中,抑郁像鬼魂那般死死地与他纠缠。这种性格自然会表现在他的音乐创作上。他总能写出一些眼泪汪汪的调子和伤感情怀的旋律。这种又酸又苦的忧伤和哀愁,影响了他中后期的许多作品。然而,抑郁症在某种情形之下,会转化为与症状完全相反的狂躁症倾向。这种反差极大、两极摆动的精神断裂,间接造成柴可夫斯基音乐中的许多断裂。很多作品中的一些优美旋律,常常被粗暴地打断,接踵而来的往往是跌跌撞撞、迅疾跳跃的不稳定音型。过去的评论家只认为他不善于构造交响的逻辑大厦,只是听凭他的情绪系列的相互交替,而且把这种交替变成是一种性格上的对比。实际上,这并不是音乐结构的问题,而是音乐家的心理程序对作品程序的一种投射;是一种失去自我控制的断裂,而非局部和局部之间技巧性的衔接问题。尤其是在他晚年作品中,我们分明能感觉到那种响亮中的空虚,那种紧张中的惶恐,那种狂躁中的沮丧,那种虚假镇定中真正的绝望!
抑郁就好像透过一层黑色玻璃看一切事物。无论是考虑你自己,还是考虑世界或未来,任何事物看来都处于同样的阴郁而暗淡的光线之下。柴可夫斯基的抑郁人生和创作让我们不得不回想自己的过去,记忆中充满着一连串的失败、痛苦和亏损,而那些你曾经认为是成就或成功的事情,以及你的爱情和友谊,现在看来都一文不值了。你的回忆已经染上了抑郁的色彩。一旦戴上这副黑色的滤光镜,你就再也不能在其他的光线下观察任何事物。消极的思想与抑郁相伴:情绪低落导致消极的思想和回忆,反之,消极的思想和回忆又导致情绪低落,如此反复下去,形成一个持久而日益严重的抑郁恶性循环。
摆脱抑郁的困扰
抑郁是禁锢人心灵的枷锁,困扰人们不能在现实的世界中调适自我,只能渐渐退缩到他的小天地里来逃避抑郁。
心境低落是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抑郁症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但却不单纯表现为心理问题,还可能诱发一些躯体上的相关症状,比如口干、便秘、恶心、憋气、出汗、性欲减退等,女性患者可能会出现闭经等症状。抑郁症的具体症状表现有:
常常不由自主地感到空虚,为一些小事感到苦闷、愁眉不展;觉得生活没有价值和意义,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兴趣,整天无精打采;非常懒散,不修边幅,随遇而安,不思进取;长时间地失眠,尤其以早醒为特征,醒后难以再次入睡;经常惴惴不安,莫名其妙地感到心慌;思维反应变得迟钝,遇事难以决断,行动也变得迟缓;敏感而多疑,总是怀疑自己有大病,虽然不断进行各种检查,但仍难排除其疑虑;经常感到头痛,记忆力下降,总是感觉自己什么也记不住;脾气古怪,常常因为他人一句不经意的话而生气,感觉周围的人都在和他作对;总是感到自卑,对自己所做的错事耿耿于怀,经常内疚自责,对未来没有自信;食欲不振,或者暴饮暴食,经常出现恶心、腹胀、腹泻或胃痛等状况,但是检查时又没有明显的症状;经常感到疲劳,精力不足,做事力不从心;变得冷酷无情,不愿意和他人交往,酷爱一个人的空间,甚至自己的父母都难以与其进行交流,害怕他人会伤害自己;对性生活失去兴趣,甚至会厌恶,觉得很恶心;常常有自杀的念头,认为自杀是一种解脱。
抑郁症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减退的症状。
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永远充满阳光,为了使我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人们曾费尽心思地寻找着克服抑郁的药方。
有人说,哭泣可以使脑部引发悲伤的化学作用变缓和,哭泣有时的确可让人停止悲伤,但也可能是你继续执著于悲伤的理由。
温兹洛夫指出,最有效的是从事可振奋情绪的活动,观看让人振奋的运动比赛、看喜剧电影、阅读让人精神振奋的书。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活动本身就会让人沮丧,研究发现,长时间看电视通常会陷入情绪低潮。
科学家发现,有氧舞蹈是摆脱轻微抑郁或其他负面情绪的最佳方式之一。不过这也要看对象,效果最大的是平常不太运动的懒骨头。至于每天运动的人,效果最大的时期大概是他们刚开始养成运动习惯的时期。事实上,这种人的心态变化与一般人恰恰相反,不运动时反而心情容易陷入低潮。运动之所以能改变心情,是因为运动能改变与心情息息相关的生理状态。
善待自己或享受生活也是常见的抗抑郁药方,具体的方法包括泡热水澡、吃顿美食、听音乐等。送礼物给自己尤其是女性常用的方式,大采购或只是逛逛街也很普遍。经研究发现,女性利用吃东西治疗悲伤的比率是男性的3倍,男性诉诸饮酒的比率则是女性的5倍。
另一个提升心情的良方是助人,抑郁的人低沉不振的主因是不断想到自己及不快的事,设身处地同情别人的痛苦自可达到转移注意力的目的。经研究发现,担任义工是很好的方法。然而,这也是最少被采用的方法。
最后一种方式是从超凡的力量中寻求慰藉,有宗教信仰的人可借助祈祷改变任何情绪,尤其是抑郁。
第六节 摆脱焦虑的绳索
“焦虑是人生的毒药,是滋生无数罪孽和悲惨不幸的温床。在这个不确定的社会里,我们可能已经极度失望,挣扎在痛苦中寻求一些幸福的希望,那么为何还要纵容焦虑来扰乱我们的心灵?难道仅凭焦虑,我们就能改变这一切或是解开神秘的人生之谜吗?”
以上的这段话出自著名的帕克斯顿·布莱尔之口,他用自己的声音喊出了全世界人们的心声。的确,焦虑是摧毁一切的恶魔,走出焦虑,势在必行。人生不需要焦虑,美好来自于宣泄,告别焦虑,你才能开创新生活。
焦虑随处可见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升学就业、职位升降、事业发展、恋爱婚姻、名誉地位,种种事情使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此产生焦虑情绪,造成心神不宁,焦躁不安,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焦虑的原因有时候匪夷所思,出人意料。
1.守规焦虑
遵纪守法、照章办事,理所当然,又有什么好焦虑的呢?但是在某些“老实人吃亏”的场合,守规焦虑就在所难免。
我们不妨先看两个例子:一是“人行道焦虑”——过马路走人行道,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吧?但当很多人都不走人行道,一窝蜂跨栏杆而过时,你甘心多绕些路去走人行道吗?当奔驰的车辆对人行道上的行人并不礼让,朝你直冲过来时,你敢走人行道吗?二是“排队焦虑”—当你老老实实地排着长队,等着购物、购票、评职称时,有人却在前面夹塞、在后门另排小队,也许你等上大半天甚至大半辈子都在候补之列,也许轮到你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了,你心里面紧张不紧张?
2.付账焦虑
在中国,当几个熟人一起坐车、聚餐时,大家抢着购票、付账是司空见惯的景观。但是,这种争先恐后恐怕也有真有假,有些场合是出于真情实意,心甘情愿地要为他人付账;有些场合则多少有点虚情假意,只是不得不做做样子。虽说AA制现在在青年中已流行开来,但一般人还是不习惯这种“分得太清”的方式。觉得既然是“熟人”,就不能太“生分”,为了表示热情主动、不分彼此,就该抢先付账,否则显得不够交情,甚至有爱占别人便宜之嫌。但如果“抢付”成功,内心又不免有点担忧:这份人情,别人会及时还吗?因此,抢付时不免“进亦忧,退亦忧”,心里面紧张一番。
3.催账焦虑
如果请您想象一下催账人、讨债人的形象,十有八九在您的脑海中绝不会浮现出一个和蔼可亲的面目,而极有可能的是联想到《白毛女》一类的电影中地主逼租的镜头。其实,向人讨账并非“黄世仁”、“南霸天”的专利,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恐怕也难免遇到需要向人催账的事情,但是“催账焦虑”也许最终使您没能开口。
4.点钱焦虑
有些人一碰到钱,就显得很马虎大意,从别人手中接钱时(如领工资、取买东西找回的余款),尤其是从熟人、好友手中接钱时往往看都不看,一把塞在口袋里。待回家查点对不上数,便只好自认倒霉或者闹出不小的矛盾。其实,在这种“马虎”的背后,有一种“点钱焦虑”在作怪:不点心里不放心,点又显得太多心。当面一五一十地核点,似乎太不信任对方,两人都不免有点难堪,朋友之间说不定还会因此影响交情;不当面点清,一旦有差错,事后再查就说不清、道不明了。点也不是,不点也不是,自然免不了一番焦虑。
5.诚信焦虑
中国民间流传的告诫人们如何为人处世的人生格言非常多,但在它们中间又有不少相互矛盾的说法。例如,一方面提倡“以诚待人”、“以心换心”,另一方面又鼓吹“防人之心不可无”, “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如果人们同时接受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格言,在实际生活中就难免产生“诚信焦虑”——不信任别人,不以诚相待,就会感到一种道德压力;反之,又担心被人利用。
形形色色的焦虑充斥人们的生活,不胜枚举。它们像细菌一样侵蚀人们的灵魂和机体,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所以,走向生活,应该从拒绝焦虑开始。
告别焦虑,扫除心智阴霾
石油公司的一些运货员偷偷扣下了给客户的油量,卖给了他人,而老板却毫不知情。有一天,来自政府的一个稽查员来找老板,说他掌握了老板的员工贩卖不法石油的证据,要检举他们。但是,如果老板贿赂他,给他一点钱,他就会放他们一马。老板不能认同他的行为及态度。一方面老板觉得这是那些盗卖石油的员工的问题,与自己无关;但另一方面,法律又有规定“公司应该为员工行为负责”。另外,万一案子上了法庭,就会有媒体来炒作,名声传出去会毁了公司的生意。老板焦虑极了,开始生病,三天三夜无法入睡,一直在想:我到底应该怎么做才好呢?是给那个人钱呢,还是不理他,随便他怎么做?
老板决定不了,每天担心,于是,他问自己:如果不付钱的话,最坏的后果是什么呢?答案是:他的公司会垮,事业被毁,但是他不会被关起来。然后呢?他也许要找个工作,其实也不坏。有些公司可能乐意雇用他,因为他很懂石油。至此,很有意思的是,他的焦虑开始减轻,然后,他开始思考解决的办法:除了上告或给他金钱之外,有没有其他的路?找律师呀,他可能有更好的点子。
第二天,老板就去见了律师。当天晚上他睡了个好觉。隔了几天,律师叫他去见地方检察官,并将整个情况告诉他。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当老板讲完后,那个检察官说,我知道这件事,那个自称政府稽查员的人是一个通缉犯。老板心中的大石头落了下来。这次经历使他永难忘怀。此后,每当他开始焦虑担心的时候,他就用此经验来帮助自己跳出焦虑。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焦虑是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的警觉度,充分调动身心潜能。但如果焦虑过度,则会妨碍你去应付、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你的日常生活。
以下步骤可以帮助你勇敢面对焦虑:
第一步:评估。
我怕什么?(或是我焦虑什么?)
我为什么怕?(或是我为什么会焦虑?)
要对这些作直截了当的探索,越具体越好,最好拿出纸笔来,清楚地写下来,问题才会明朗,仅用头脑想是不够的。
第二步:理解。
纵然我所怕的事情真的发生了,或是最坏的结果发生了,是否真的是那么可怕?
他人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遭遇?他们是不是就完蛋了?
如果真的发生了,我就无法再活下去了吗?
评估及理解是很重要的消除焦虑的两大步骤,因为只有面对可能发生的最坏后果,我们才能从容地面对现在。有句话说:“人死不过如此,就算砍头也不过碗大的疤,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连死都不怕了,还焦虑什么呢?人需要看破看透,才能放得下,只有放下人的欲念,才有自信。
第三步:再次评估现在的情况。
现在的真正问题是什么?(例如担心高考失败的真正问题是什么?可能数学不好,所以会担心高考失败。)
问题的起因是什么?(数学不好的原因是什么?是数学的某一部分不好,还是数学基础不好?)
解决的办法有哪些?(再加强数学学习、请家教……)
我决定用哪种办法?(请家教)
什么时候开始?(明天就开始)
第四步:方法的有效度评估。
目的是了解此方法有没有帮助,若没有,立刻改变。
超越焦虑,把握人生
焦虑就像不停往下滴、滴、滴的水,而那不停地往下滴、滴、滴的焦虑,通常会使人心神丧失而人生灰暗。
已到知天命之年的老人刘宋玲得了一种怪病——她一听到“饿”字,马上就“饿得前胸贴后背”,虽然两小时前她刚吃过饭。她一天吃十多顿饭,但依然感觉饥肠辘辘。
刘宋玲退休后不久,就陷入饥饿感中。“感到饿就吃,才吃一点马上就不饿了,过一会儿,又感到饿。”刘宋玲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饥饿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加强。“吃完饭不到两个小时,就又饿得心慌,一听到别人说饿,马上就觉得自己腹中空空,就是晚上,也要爬起来吃上三四顿饭。”刘宋玲痛苦极了。
刘宋玲四处求医,有医生认为她患了胃溃疡,但检查结果却一切正常。
日子一天天过去,刘宋玲的饥饿感越来越强烈,已经达到了只要别人一说“饿”字,她就会焦虑得“头发都吓立起来”的状态。她到心理医生那里看病时,还随身携带了大量的方便面、方便粉丝等食品,只要一饿,马上就吃。这一天她吃了13顿饭。
经过心理专家诊断,刘宋玲患的是非常严重的焦虑障碍,主要是对“饿”很敏感,产生了焦虑心理,这也与她一饿就吃,一吃就饱,每次食量只有一点点有关。
确诊后,心理卫生中心的专家用特殊治疗方案对她进行治疗,一周后,刘宋玲的饥饿感不再那么强烈;两周后,饥饿感得到初步缓解;到了第三周,刘宋玲和“饥寒交迫”的日子彻底拜拜了。
专家指出,这种病是心理原因所致,因此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
战胜焦虑的方法之一是客观冷静地分析评估你所处的境遇。确定和估计一下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通过分析,会发现最坏的结果并没有糟到山崩地裂、地球爆炸的程度,而如果坏事一旦真的发生,你也可以承受并度过它。有意思的是,我们所预先担忧的事通常不会发生。就算不幸真的发生了,也往往没有预计中的可怕和令你损失惨重。
所以,只要你还活着,你就应该保持一颗积极热情的心,乐意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巧,丰富你的头脑和人生。也许你明天就会流离失所,露宿街头,但你仍然能够找到一条通往成功和幸福之路。许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惨境,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到收获人生成功的丰硕果实。你也同样可以做到。
大灾大祸在你身上发生的几率其实微乎其微,人们总是习惯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担忧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生的事。其实这真是杞人忧天,没有必要的。如果你能冷静接受你所遭遇的每一件事,你就没有必要去焦虑。
学会去承受发生在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这是达到心境平和的唯一方法。你真的没有必要去焦虑,因为你有能力做好任何事。
第七节 化解恐惧的密码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的道路是充满风雨和泥泞的路。在这条路上,有无数潜藏的危机,因此,生活中有许多人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害怕成了让人不能释怀的情结。而恐惧产生的结果多是自我伤害,它不仅让你丧失自信心或战斗力,还能使人被根本不存在的危险伤害。但与恐惧相反,勇气和镇定能使人变得强大,能减少或避免危害,所以,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一定要临危不乱,牢记勇者无惧的箴言,这样你才能从容面对生活并且走向成功。
恐惧是人生的敌人
恐惧是一种带有强迫性质的,不以人自身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情绪。
恐惧能摧残一个人的意志和生命。它能影响人的胃、伤害人的修养、减少人的生理与精神的活力,进而破坏人的身体健康。它能打破人的希望、消退人的志气,而使人的心力“衰弱”至不能创造或从事任何事业。
许多人简直对一切都怀着恐惧之心:他们怕风,怕受寒;他们吃东西时怕有毒,经营商业时怕赔钱;他们怕人言,怕舆论;他们怕困苦的时候到来,怕贫穷、怕失败、怕收获不佳、怕雷电、怕暴风……他们的生命,充满了怕,怕,怕!
恐惧能摧残人的创造精神,足以杀灭个性而使人的精神机能趋于衰弱。大事业不是在恐惧的心情下可做成的。一旦心怀恐惧、不祥的预感,则做什么事都不可能有效率。恐惧代表着、指示着人的无能与胆怯。这个恶魔,从古到今,都是人类最可怕的敌人,是人类文明事业的破坏者。
最坏的一种恐惧,就是常常预感着某种不祥之事的来临。这种不祥的预感,会笼罩着一个人的生命,像云雾笼罩着爆发之前的火山一样。
有一些人对一些本来并不感到可怕的事情却产生一种紧张恐怖的情绪体验。他们自己也能意识到这种恐惧是完全不必要的,甚至能意识到这是不正常的表现,但却不能控制自己,即使尽了很大努力也依然无法摆脱和消除,因而感到极为不安。例如,有的人因偶然一次化学实验中试管发生爆炸,就再也不敢进实验室;有的学生因某次上体育课摔伤过,以后只要上体育课就恐惧;也有的人对人际交往恐惧。一位学生曾经这样描述他学习上的恐惧:“有一次老师叫我回答问题,我却一个字也说不出,但在老师的心目中,我应是个好学生。老师一次次叫我回答,我每次都没有满意的答案。我惭愧了,我沉默了,我的心在流血,在呼喊,在怒吼。我的眼前是茫然、茫然、茫然……不敢看老师的眼睛,我的心在急速地跳动,我害怕、我紧张,我害怕老师的提问,我害怕再让老师失望。我的心已不仅仅在课堂上跳动,它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地跳动,它像一个恶魔,每当上课或是要专注去做某件事情时,它就会出来妨碍我,折磨我。我觉得自己被一个怪物控制着,将永远听命于它,永远屈服于它。”
恐惧是人生命情感中难解的症结之一。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命的进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平安无事的,总会遭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挫折、失败和痛苦。当一个人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这种不愉快情绪,并为此紧张不安,忧虑、烦恼、担心、恐惧,程度从轻微的忧虑一直到惊慌失措。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经历某种困难或危险的处境,从而体验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作为一种生命情感的痛苦体验,是一种心理折磨。人们往往并不为已经到来的或正在经历的事感到惧怕,而是对结果的预感产生恐慌,人们生怕无助、生怕排斥、生怕孤独、生怕伤害、生怕死亡的突然降临;同时人们也生怕失官、生怕失职、生怕失恋、生怕失亲、生怕声誉的瞬息失落。
马克·富莱顿说:“人的内心隐藏有任何一点恐惧,都会使他受魔鬼的利用。”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说:“世界上最懦弱的事情就是害怕,应该忘了恐惧感,而把全部身心放在属于人类情感的真理上。”爱因斯坦说:“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循着哲人们的脚步,聆听他们的智慧的声音,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恐惧的理由?
恐惧是无知的影子
恐惧是大脑的一种非正常状态,它是由于人本身的经历的扭曲或伤害引起的。它产生的原因已经为大部分人所遗忘。我们不希望承认自己恐惧,这种恐惧感被我们沉埋在心底,犹如一个毒瘤。可以这样说,它对于患者来说并不致死,却常常可笑。
有的学者说:“愚笨和不安定产生恐惧,知识和保障却拒绝恐惧。”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知识完全的时候,所有恐惧,将统统消失。”古罗马箴言说:“恐惧所以能统治亿万众生,只是因为人们看见大地寰宇,有无数他们不懂其原因的现象。”中国宋朝理学家程颢、程颐认为:“人多恐惧之心,乃是烛理不明。”亚里士多德说得更明确:“我们不恐惧那些我们相信不会降临在我们头上的东西,也不恐惧那些我们相信不会给我们招致那些事的人,在我们觉得他们还不会危害我们的时候,是不会害怕的。因此,恐惧的意义是:恐惧是由那些相信某事物已降临到他们身上的人感觉到的,恐惧是因特殊的人,以特殊的方式,并在特殊的时间条件下产生的。”显然,恐惧产生于惧怕,但惧怕的形成源于无知,源于对已经历或未经历的事的不认识。
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社会,恐惧都是我们今天面对的最大的挑战之一。恐惧既使我们无法充分地展示自我,同时又阻碍着我们爱自己和爱他人。没来由的、荒谬可笑的恐惧会把我们囚禁在无形的监牢里。然而,恐惧有时也可以为我们所用。某些恐惧对于自我保护乃是必要的。对危险的本能的直觉可以提高我们的警惕,帮助我们调动一切手段来使我们免受伤害。在危险的环境中,倘若我们丧失了警惕,我们就可能闯进“连天使也害怕涉足的境地”。
随着先进的通讯技术把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送进每个家庭,我们就能了解到其他地区的文明,于是,我们对不可知物的恐惧与无知的阴影就会逐渐消失。在《文科教育》一书中,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曾谈到这一点,他说:“世界有如棋盘,棋子是宇宙间的各种现象,比赛的规则就是我们所谓的大自然法则。对弈的另一方是我们没法见到的。我们只知道他的法则总是公道的、光明正大的和耐心的。但通过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我们还知道,他绝对不会宽容我们的错误,或对我们的无知作丝毫的让步。”
夏天的傍晚,有个人独自坐在自家后院,与后院相毗邻的是一片宁静的森林。这人的目的,就是要在接近大自然的环境中放松放松,享受一下黄昏时分的宁静。随着天色渐渐暗下来,他注意到,树林里的风越刮越大了。于是他开始担心,这样的好天气是否还能保持下去。接着,他又听到树林深处传来一些陌生的声音。他甚至猜想,可能有吃人的动物正向他走来。
不大一会儿,这个人满脑子都是这种消极的想法,结果变得越来越紧张。这个人越是让怀疑和恐惧的念头进入他的头脑,他就离享受宁静夏夜的目标越远。这个人的体验很好地验证了布赖恩·亚当斯的生活法则:“恐惧是无知的影子,若抱有怀疑和恐惧的心理,势必导致失败。”
很多时候,恐惧其实并不能伤害我们。在忐忑不安的心绪的支配下,一种自然而然的焦虑就会在我们的心中积聚起来,转化为恐惧和惊慌失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充分地享受生活了。面对可能蒙受的耻辱,我们就会退缩和自暴自弃,不去作创造性的贡献;由于害怕遭到拒绝,我们就不敢去努力争取我们真心想得到的东西;由于害怕失败,我们会拒绝承担责任;由于害怕与他人不一致,我们就可能放弃我们自身的个性。因而,区分有助于我们的恐惧和妨碍或伤害我们的恐惧,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也许听说过这句老话:“你不知道的东西不会伤害你。”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无知并不是福气,相反,它往往会引起恐惧和混乱。
勇气帮你跨越恐惧的障碍
恐惧消耗人们的精力,损害和破坏人们的创造力。心存恐惧的人是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才能的,他只会使自己无法做到最好。如果处境困难,他就会束手无策,焦虑不安。
勇气是一切时代伟大奇迹的创造者。无论你需要什么,首先要把它置于勇气之中。不要问怎么办、为什么或什么时候,而一定要全力以赴,一定要有勇气。
在美国19世纪50年代,有一天,黑人家里的一个10岁的小女孩被母亲派到磨坊里向种植园主索要50美分。
园主放下自己的工作,看着那黑人小女孩敬而远之地站在那里求着什么,便问道:“你有什么事情吗?”黑人小女孩没有移动脚步,怯怯地回答说:“我妈妈说想要50美分。”
园主用一种可怕的声音和斥责的脸色回答说:“我绝不给你!你快滚回家去吧,不然我用锁锁住你。”说完继续做自己的工作。
过了一会儿,他抬头看到黑人小女孩仍然站在那儿不走,便掀起一块桶板向她挥舞道:“如果你再不滚开的话,我就用这桶板教训你。好吧,趁现在我还……”话未说完,那黑人小女孩突然像箭镞一样冲到他前面,毫无恐惧地扬起脸来,用尽全身气力向他大喊:“我妈妈需要50美分!”
慢慢地,园主将桶板放了下来,手伸向口袋里摸出50美分给了那黑人小女孩。她一把抓过钱去,便像小鹿一样推门跑了。留下园主目瞪口呆地站在那儿回顾这奇怪的经历——一个黑人小女孩竟然毫无恐惧地面对自己,并且镇住了自己,在这之前,整个种植园里的黑人们似乎还从未敢想过哩。
“跟生活的粗暴打交道,碰钉子,受侮辱,自己也不得不狠下心来斗争,这是好事,使人生气勃勃的好事”,正是勇气的支撑,使身体单薄的小女孩选择了抗争,“应当惊恐的时候,是在不幸还能弥补之时;在它们不能完全弥补时,就应以勇气面对它们。”
在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生活之中,人们终于知道了她为什么没有与赫伯特·斯宾塞结婚。那不是她的错,因为她非常爱他,非常想与他结婚。他们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也追求她很多年,很多人都以为他们将要结婚。
有一天,斯宾塞用抛硬币来决定是否结婚,如果是正面就结婚,如果是反面就不结婚。结果硬币是反面,他决定不结婚。这个决定虽然称不上残酷,但是却有点草率。当然,这也深深地伤害了艾略特,因为她深深地爱着他,也期待着他的爱。她很痛苦。
在心碎数月之后。她写信给一位朋友说:“我很好,很‘勇敢’,我本来想把这个词换成‘快乐’的。”当然,她也是幸运的,如果她自己有所察觉的话。斯宾塞冷酷、抽象而又易怒。如果他们结婚,她所受到的痛苦可能更大,更不用说斯宾塞常年有病了。
实际上,这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幸运的解脱方式。斯宾塞的个性僵硬,很多人认为他的哲学也是僵硬的。毕竟,离她而去的是一个居然会用抛硬币来决定自己终身大事的家伙。这样的行为,如果不是出于自私,他的心理肯定有问题。由于斯宾塞一生未婚,可以说,对于其他女性来说,这也是幸运的。
当我们知道“勇气”可以代替“快乐”时,我们是幸运的,只是因为它揭示了生活中的一个事实。虽然我们失去了一些东西,但是,我们同时也有所得。快乐是不可捉摸的,在我们的面前忽隐忽现。当我们追寻它时,它却不在那里,我们必须费尽心思去寻找它,它是非常害羞和狡猾的。
一个成年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不快乐的,但是,即便我们没有运气,我们却可以有勇气。幸运也是变幻无常的,它会赋予一个人名声,赋予另一个人财富,并且可以毫无理由。但是,勇气却是一个稳定而又可以依靠的朋友,只要我们信任它。
有句古老的谚语说:“生来就拥有财富还不如生来就有好运。”这句话说得也许正确,但是,如果生来就拥有勇气则会更好。财富可能会挥霍一空,好运可能会掉头而去,而勇气则会常伴你左右。
正像乔治·艾略特面对失恋的痛苦一样,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勇气在哪里,成功就在哪里;勇气在哪里,生命就在哪里。在勇气的天空下,我们才能美丽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