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点社会学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见树又见林——你就是社会学的一部分

第一章 走近社会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

什么是社会学——认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9世纪30年代法国学者奥古斯特·孔德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使用了“社会学”这个术语,社会学这一学科才算正式出现在学术的殿堂之中。但是社会学诞生100多年来,对于它的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一直没有明确的结论。孔德创立社会学之时,把社会学定位于一切社会科学的总纲,研究人类社会存在的本质规律和运行法则。但是随着社会学的不断发展,不同的社会学家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因为人类社会毕竟太过复杂,而人生活于社会之中,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导致了不同的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学。所以在社会学近二百年的学科历史中,产生了大量的对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判断。

其实,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在形而上的哲学层面有一个总括性的判断,即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类社会进行总体性综合性研究的社会科学;它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人和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但是这个概念其实是通过全景式的描述把一切有关社会的学问都包括在内,但对于实际的社会学研究来讲却显得太过笼统。关于社会学的具体的研究对象,一直以来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国内外的社会学家提出过各种各样的定义。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孙本文在其名著《社会学原理》中对国外的社会学家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定义归纳为8种:

(1)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形式的。这主要指的是社会制度,比如政党制度——两党制与多党制;比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比如经济制度——公有制与私有制等,这些社会表现出来的组织方式,就是所谓的社会形式。

(2)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社会学所认为的文化广义上来说就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切几乎都是文化产品。但是在社会学具体的研究中一般都把文化限定在一个范围内,比如有专门研究民间风俗的,有专门研究婚姻文化的,也有研究更大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差异的。比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就研究中国、印度、阿拉伯与欧洲文化之间有什么不同,他研究为什么不同文化中的人对同一个事情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3)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以及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所谓的社会现象其实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比如国内的大学生就业难、高房价、东南沿海部分地区用工荒等,以及国外的中东的紧张局势、索马里的海盗、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等,这些都是大事件,社会现象同样也有小事件,比如北京的的哥喜欢与乘客闲聊、家长想办法把子女送到补习班、两人要结婚男方要有房等,我们或者觉得这些社会现象离我们太远,或者觉得只是个人的私事,但其实这些社会现象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社会学就是要研究这些社会现象。

(4)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很多社会学家认为人类社会其实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社会演关系构成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不同的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小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如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同事关系,大到国家关系、民族关系,还有经济关系、法律关系等,正是这些关系构成了我们的社会。而社会学就是通过研究这些关系来认识我们生存的世界。

(5)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进步的。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几千年,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从原始社会演进到现在的,我们是如何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走向信息时代的,这些是宏观上的社会进步。那么我们看看香烟的历史,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公共场所吸烟还被认为是有风度的事情,可是现在已经倡导全民禁烟了,这同样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现象。社会学对社会进步的研究是企图找到其背后的动力。

(6)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组织的。整个社会是宏观的,个人是微观的,那么联系宏观与微观的就是中观层次的社会组织。每个人从出生就在一个家庭及家族里,上学在学校里,工作在公司里,我们其实一直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组织之中,人与人组成特定的群体,这个群体有着明确的界限和内部规则,它就可以看做是一个社会组织。个人就是通过由群体形成的社会组织而与整个社会进行互动的。

(7)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互动过程的,比如个人与个人之间是如何交往的,个人与一个社会组织——企业——是如何处理关系的,组织与组织之间——商业谈判——是如何交往的,这些都是社会互动。

(8)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研究社会行为其实就是要找出个人做出的行为背后有什么样的社会原因。比如有的地方乘公交车自觉排队,有的地方就不是这样,甚至在同一座城市的不同角落也存在差异;或者在一个没有引导栏杆的站台人们不会排队,而当加上一个栏杆后人们就排队了。这种行为以及它的变化背后有什么样的社会因素呢?这就是社会学研究社会行为希望找出的答案。

当然具体到某一个社会学家其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定义并不限以上几种,可以说有一个社会学家就有一种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定义,但概括来讲所有的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定义基本都包含在这几种定义之中。社会学传入中国以后曾经在20世纪初取得了很多学术成就,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学家也是层出不穷。我国的社会学家同样对社会学研究对象作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

(1)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就是一门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以及机制的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学科。

(2)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发生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里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探求人们社会行为的规律。

(3)认为社会学是以整个社会作为其研究对象,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生活现象及其规律性。

(4)认为社会学以社会的构成、体统、变动以及有关人生的事物现象、问题与社会体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5)认为社会整体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对象。

(6)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研究社会矛盾及其解决途径的科学。

(7)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所谓对象是确定的,是从变动着的社会整体出发来研究社会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着眼于整体综合,而立足于局部分析;社会学的对象又是不确定的,它的触角深入社会现象的一切领域,而对这些专门领域的研究已经形成专门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等正在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如人口学、劳动学等。

(8)认为一定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对社会关系的宏观分析就构成宏观社会学,对它的局部分析就构成微观社会学,而对社会关系进行具体的调查研究构成了应用社会学,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抽象构成了理论社会学。

(9)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制度。

(10)认为社会学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科学,是以研究社会问题为中心的一个“科学群”。

(11)认为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整体出发,以多种角度和多种层次综合研究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为内容的社会整体的形式、模式、组成构成、运动和规律,及社会各方面(或各种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之间相互性的科学。

(12)认为普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整体的基本构成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社会整体发展的规律。普通社会学也可以划分为关于一切社会形态整体发展的一般规律、某种社会形态整体发展的特殊规律、某个特定社会整体发展的个别规律三个基本研究层次。

从以上这些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定义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侧重以社会为对象,重在研究社会的结构和过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社会的秩序和进步等,即是以社会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加以研究;第二种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也就是从组成社会的个人入手进行社会学研究。在每一种研究取向中又可以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来进行细分,这就使得社会学的研究纷繁复杂了。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社会学研究对象问题的争论呢?其实,导致社会学研究对象问题有着长期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学总体上是把整个人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而社会对于我们来说又过于复杂,十分不易把握,这就使得某一个社会学家往往只能从一个侧面进行他的研究,因此也就从这一侧面出发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进行定义。而且,不同的社会学家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也不一样,这也导致了认识社会的方式千差万别,进而导致了对社会学研究对象定义的不同。

其实对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我们每个喜欢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的人都可以作出自己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是建立在不断的阅读与实践的基础上。社会是一本“活”的大百科全书,我们要培养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性,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认真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社会是抽象的,同时社会也是具体的,我们应该学会用一双慧眼来发掘身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背后隐藏着的深意。一旦你能够从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中总结出合乎逻辑的解释,那么你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社会学家的潜质,你已经打开了通往社会学学术殿堂的大门。

社会学是一门神奇的学问,它能让你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看待社会事物,从本质上把握社会事物发展的规律,让你更有能力来应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成为社会学家的潜质,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勤于思考,每天都读点社会学,我们就能发现我们眼前那个不一样的世界。

从个体到社会的联系纽带——社会学的想象力

“社会学是什么”是每一个初学社会学的人都会问到的问题,其实不仅是初学社会学的人,就算是系统地学习过社会学的人也经常被这个问题困扰。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很多,研究对象的范围又很广,所以社会学给人的感觉不像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其他社会科学那样有一个特定的专业的研究领域,因此很多人说社会学是一个边缘学科,它研究的都是其他社会科学不去研究的那些“剩下”的学问。

这其实是对社会学的一种误解。那么社会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呢?社会学家已经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社会学不应该从它的研究对象或者说研究内容上来下定义,而应该从它的研究方法上来下定义。那么社会学认识世界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呢?我们在这里就要了解“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个概念。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他的传世名著《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概念——“社会学的想象力”。在他看来,不仅社会学家们应该具备社会学的想象力,普通民众也应该具备社会学的想象力,而且学习社会学的目的就是发展人们的这种社会学的想象力,而进行社会学的研究就是运用这种想象力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那么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呢?

在米尔斯看来,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品质或者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能帮助你理解个人经历与这种经历背后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米尔斯说:“人们需要的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人们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人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我想要描述的正是这种品质,它可能会被记者和学者、艺术家和公众、科学家和编辑们所逐渐期待,可以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其实我们所有的行为或者遇到的事情都有着社会的力量在起作用。比如说就业难的问题,看似与求职者的个人能力、专业技能、工资要求等有关,但是在这些个人因素背后,涉及教育体制、大众心理预期、社会舆论、产业发展不平衡等社会因素。就是我们认为最个人、最隐私的行为,比如自杀行为,也是深受社会因素影响的。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其名著《自杀论》中已经通过研究表明:也许对一个人来讲自杀是个人的事情,但是当我们把眼光扩展到一个国家、一个大陆,我们就会发现自杀率的高低受到宗教信仰、自然环境、职业结构、民间习俗等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影响。

所以米尔斯指出:个人在各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所经历的事情往往是由社会的结构性的变化引起的,要理解许多个人经历的变化,我们需要超越这些变化来看待它们。由于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复杂,社会结构性的变化的数目和类型也不断增加,人们要想对社会结构的观念有清楚的认识并敏锐地运用它,就要能在大量不同的环境中捕捉它们彼此间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具备——社会学的想象力。

社会学的想象力是发现个人生活历程与历史以及社会结构之间联系的能力,同时它也是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当我们认识事物时,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切换到他人的视角,从政治学的视角转移到心理学,从对一个简单家庭的考察转到对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预算进行综合评估,从思考石油工业转换到研究当代诗歌。通过这种看待问题时视角的转换,我们能把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发现它们背后的联系,这种联系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者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背后的真实原因,同时也能让我们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就是要求我们想象自己离开了日常生活中可以那些熟悉的惯例,用更开阔的视野去认识问题。

比如我们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从喝咖啡这个很个人化的日常行为中可以发现很多更加宏观的社会现象。

第一,对于大部分喝咖啡的人来说,咖啡并不只是一种提神的东西。“喝”咖啡的重点是在喝,它作为我们日常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具有象征价值。比如对于欧洲人来说,在早上喝一杯咖啡标志着新的一天的开始,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种仪式。而两个人或更多的人约在一起喝咖啡则更多的是一种交往的方式,至于咖啡本身在这种仪式中是不重要的,重要的人们有闲聊的机会。

第二,咖啡中的咖啡因对大脑有刺激性作用,许多人喝咖啡是为了提神,但是人们却并不把嗜好喝咖啡看成是吸毒。同样的情形还发生在酒精饮料身上。如果从医学的角度看咖啡和酒精都是一种毒品,但是咖啡和酒精却成了一种社会能够接受的毒品。而大麻、海洛因却不被人们所接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这恐怕就要从咖啡与酒精饮料的发展历史中寻找答案,这时你就要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去完成这个有意思的工作。

第三,当一个人喝了一杯咖啡时,那么他卷入了一个覆盖全世界的一种复杂的社会与经济关系。从世界贸易来看,小小的咖啡豆是一种把地球上一些最富裕和最贫穷地区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产品。咖啡主要由贫穷国家生产,但却在富裕国家被大量消费。咖啡在国际贸易中是仅次于石油的最有价值的商品,同时咖啡的生产、运输和销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数不清的人们在这个系统中工作。当你消费一袋小小的咖啡豆时,你应该能想到它从产出地到你的餐桌上经历了多么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涉及了多少的社会现象。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我们能够认识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受到世界范围的社会交流的影响。

第四,饮用咖啡这种行为与饮茶、吃香蕉、吃土豆等行为一样,并不是本民族本来就有的行为,它们能够成为一种世界消费品是历经几百年的世界交流的结果。如果我们考察这些农产品的原产地以及它们现在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我们就能明白这几百年来人类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就能知道我们现在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常常受到历史车轮的影响,而我们应该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去认识这种历史,以便更深刻地理解现在的世界。

第五,咖啡的消费其实已变得“品牌化”和政治化了。我们觉得选择何种咖啡是个人的喜好,但其实这种所谓的个人选择已经受到了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受到了广告的影响。人们可以选择只喝纯天然的咖啡或者速溶咖啡,也可以选择光顾“独立的”咖啡厅或是像星巴克那样的咖啡连锁店,而不论人们作出什么样的选择,都会说出很多理由,而这些理由大多听起来都与个人喜好有关。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地思考一下自己最开始为什么会作出这种选择以及有什么外在因素起到了促进作用,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这种选择是被广告、被舆论、被所谓时尚等所左右的,而这些广告、时尚的背后又有着要么是经济利益、要么是社会心理的作用。

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发现许多事情看似只与个人有关,但它其实反映了更大的问题。比如失业问题:失业对于丢掉工作而又找不到新工作的人来说,是一场个人的悲剧,然而,当一个社会中有数以百万计的人都处在相同的境地时,失业就不单是个人的问题了,而成为一个体现着大的社会趋势的社会问题。我们学习从社会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就是要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去观察,学会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

社会学的想象力让我们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在社会中二者间的联系;社会学的想象力能戏剧性地让我们理解我们的周围显示出来的日常生活与更宏观的社会现象间的联系。我们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目的在于探究个人在社会中,在他存在并具有自身特质的一定时代,他的社会与历史意义何在。

社会学的奠基者——经典社会学“三大家”

社会学的发展基本上分为经典和现当代两大时期。古典时期社会学的学术重心在欧洲,尤其以法国和德国为重,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社会学的学术重心逐渐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当然,在近年来欧洲社会学重新恢复了二战前那种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与美国社会学并驾齐驱,共同构成了当代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力量。

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学各种各样的理论层出不穷,每一种理论都有着相当的解释力,能够对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学问题提供合理的解释和研究指导,但这许多不同的社会学理论归纳起来,究其根本有三种价值取向——一种是实证主义传统,这一传统把社会当做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加以研究,强调社会是一个由具有不同功能的各部分组成的完整系统,典型的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一种是冲突理论,它强调社会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社会的存在和运行都是矛盾运动的结果,只有通过社会不同部分的冲突现象才能真正理解社会的内在规律;第三种是具有人本主义的理解社会学,它强调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学的研究应该从个体出发,由微观到宏观逐步理解社会现象。

这三种理论传统或者说理论范式基本概括了现在所有的社会学理论的价值取向,而三种理论传统分别来自于经典社会学时期的三位著名学者——涂尔干、马克思、韦伯,他们三人被称为经典社会学“三大家”,是社会学的奠基者。

1.埃米尔·涂尔干

埃米尔·涂尔干(1858~1917年)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他的著作对于现代社会学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涂尔干把社会学视为一门新的科学。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必须像自然科学研究一样,客观地研究社会生活。涂尔干把社会事实确立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他的社会学第一原则就是“把社会事实当做事物来研究”。他强调社会事实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它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是先行的社会事实造成的。社会事实以外在的形式强制性地作用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塑造了人们的意识。人们无法摆脱社会事实的熏陶和影响,而且违反社会规则将受到惩罚。涂尔干认为,一切社会的观念都具有这种强制力:人类大多数的意识不是个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导、熏陶和压迫下形成的。社会高于个人,社会事实不能用心理学等研究个体的方法来解释,必须用社会学的方法、观点解释。涂尔干举例说明宗教、道德、法律、社团、协会、语言以及服装样式均属社会现象,都是社会学特定的研究对象。涂尔干还将社会事实分为“运动的状态”和“存在的状态”,前者指与思想意识相关的现象,后者是社会上一切组织和有形设置。涂尔干特别重视研究社会事实的“运动的状态”。

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是较难研究的,因为社会事实不能被直接观察,所以必须间接地分析它们,比如从它们的表达方式入手,法律、宗教条文和书面的行为准则等。涂尔干强调在研究社会事实时要摒弃主观意识形态的干扰,摆脱先入为主的偏见。涂尔干认为科学的观念只能来自科学的实践。他要求社会学家研究事物的本来面目,构造反映社会事物真实本质的新观念。

涂尔干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他提出了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阐述了社会事实之间存在的结构、功能和因果的关系,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学研究的实证研究的规则,使社会学方法论具有了实质性的内容。涂尔干把统计学的方法带入了社会学研究,从而结束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涂尔干的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

2.卡尔·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是社会学冲突理论的先驱。马克思的研究总是把经济问题与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来思考,所以他的著作非常富有社会学的洞察力,他的著作对社会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关注的是现代社会的变革,他认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导致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最重要动力,重要的社会变革都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与以前历史中的经济体系截然不同的生产体系,正是这种差别导致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产生。正是资本主义这种大工业生产方式,把整个社会都变成了一个大工厂,每一个人都成为了生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人都被异化成了机器,而不再能像以前一样更多地关注精神层次的生活。但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只有通过资本主义把社会生产力释放出来后,人类社会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建构,即是所谓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都是以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变革的主要根源并非是人类的理念或价值观,相反,社会变革主要由经济影响推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马克思相信工人阶级革命的必然结果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富人和穷人之间巨大差距的新社会。他并不是说个体之间的所有不平等都会消失,而是指社会不会再被划分成一个由垄断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少数人所组成的小阶级,以及一个由不能从劳动创造的财富中获取丝毫利益的人民大众所构成的大阶级,经济体系以公有制为基础,将要建立一个比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更为人道的社会。马克思相信,在这种未来社会中,生产将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更先进和更有效率。

马克思的研究不仅在学术界而且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研究涉及广泛,不仅是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都将马克思作为本学科的重要思想家。《资本论》是马克思理论的代表作,而《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均从不同侧面阐述了马克思的社会理论。

3.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年)是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韦伯是一位知识广博的人,他的著作涵盖经济学、法律、哲学、比较史学以及社会学等诸多领域,他的大部分著作也都是有关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以及现代社会是如何不同于较早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研究。

韦伯受到马克思不小的影响,但他对于马克思的理论有许多批评。韦伯认为经济因素确实是重要的,但是人的理念和价值观也对社会变革具有同样的影响力。韦伯认为社会学应该关注社会行动,而不是社会结构,也就是说人类的行为动机和价值理念是社会变革背后的动因,思想、价值和信念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推动社会转变的发生。韦伯认为个人有能力自由行动和创造未来。与其他两个奠基人不同,韦伯不相信外在或独立于个体的结构;相反,他认为社会的结构是通过个体的行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社会学的工作是理解这些行动背后的意义。

韦伯在宗教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影响非常大,他比较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异同,强调了个人对社会行动所起的作用。他认为基督教信仰的某些特征对资本主义的兴起有着强烈的影响。但是在涂尔干和马克思的理论中,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只有在经济的变革中才会出现。但韦伯认为,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有助于塑造社会和我们个人的行动。

韦伯的社会学理论还有一个重要部分是有关理想型的阐述。理想型是理解世界的概念或分析模型。在现实的世界中,理想型是不存在的,现实中的某一种社会类型都只反映出了理想型中的某种属性。但是关于理想型的假设非常有用,因为对于现实世界里的任何情形的理解都可以通过与理想型的对比来完成。这样一来,理想型就成了一个固定的参考点。

关于韦伯的研究重点到底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宗教社会学领域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但不论怎样,韦伯都给社会学留下了宝贵的理论遗产。他的主要著作有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为代表的一系列宗教社会学著作,研究知识社会学与政治社会学的名著《学术与政治》,在经济历史领域的鸿篇巨制《经济与社会》以及其他一系列内容涉及广泛的演讲稿和论文。

涂尔干、马克思、韦伯这三位社会学的奠基人,他们的理论内容涉及广泛,现代社会学几乎所有的研究主题都能从他们的著作中找到开端。因此,如果你想要对社会学有系统的了解,对社会学理论有深刻的认识,“三大家”的著作是绝对不能绕开的,甚至可以说如果你能对他们的著作有系统的研究,你的社会理论就已经有了很深的造诣,对于社会学的其他理论你也能很容易理解。所以我们学习社会学就从“三大家”的著作入手吧。

贯穿始终的社会学研究对象——现代性

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的欧洲,那个时候欧洲正经历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工业化。工业化使得欧洲国家相继从传统社会进入了现代社会,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不论从物质方面如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城市发展等,还是从精神层面如宗教信仰、社会道德、民俗民风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个改变是如此迅速,使得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就步入了一个与以往(往往就是几十年前)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新的规则、新的现象、新的社会问题,这都促使当时的学者们去研究、去认识,而社会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最初的社会学家们所要研究的主题就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不同以及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新的社会现象。而所谓“现代性”,简单来说就是对现代社会出现的新现象以及现代社会人类心理出现的新变化的一个总称。

欧洲最先步入了现代社会,在20世纪,世界的其他地方也都相继进入现代社会,而现代性问题也就不断地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现,社会学家们也不间断地在对现代性问题进行着研究。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学更多转向了对具体社会现象的微观社会学的研究,但是许多社会学名家依然在提倡以一个历史性的、更宏大的视角来研究现代性问题。因为现代性不仅是社会学研究的起点,也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最关键的现代性不仅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而是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社会现象。所以学习社会学、研究社会学都必须对现代性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德国的社会学和哲学家哈贝马斯指出:“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此信念由科学促成,它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改良无限发展。”现代性是在社会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等多方面展开的一项强大而长期的社会变革和精神变革,它的起源是一个广泛而深远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历史变迁过程。一般来说社会学把18世纪启蒙主义运动兴起看成现代性缘起的时期。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性:首先,在社会的组织结构方面,现代性标志着一个新的世界体系逐渐形成,社会逐渐从宗教化、神圣化的氛围转向世俗化,世界性的市场、商品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民族国家建立,现代行政组织和法律体系建立;其次,在思想文化方面,人们逐渐摆脱了宗教化的思维方式,而以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反思性认知体系开始建立,教育体系以及大规模的知识创造和传播,各种学科和思想流派相继产生,这些思想文化不断推动社会向着既定的理想目标发展。

很多学者认为现代性更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变迁方面,这种变迁使得现代社会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精神文化变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宗教与世俗世界观的分离,这种分离产生了三个知识体系:科学、道德与艺术,我们的现代社会就是建立在这三个知识体系之下的,这与传统社会中宗教信仰控制着社会文化完全不同。韦伯指出:自从18世纪以来,基督教世界观中的问题都被分配到了不同的知识领域进行研究,各种学科不断出现,社会文化的每一领域都有特定的专家进行研究,文化的这种职业化趋向使社会的认知体系和实践行为分别形成了三个内在结构:认识—工具结构,道德—实践结构,审美表现的合理性结构,每一结构都成为特殊专家的掌控对象。也就是说现代性使人类摆脱了信仰的束缚,使人类明白自己可以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世界因此失去了神秘感,韦伯把这个过程叫做“除魅”。但是失去信仰的人们反过来精神变得空虚,社会生活也不再有着神圣的意义。很多社会学家认为现代社会的人都被物化了,只能称之为工具,而不能称之为人,这也是现代社会最大的问题。

现代性主要体现在社会制度和功能的变化。现代性是伴随着工业化而形成的社会、经济、政治领域制度变迁的现代特性,它以“理性化”为基本特征。现代性可以概括为科技革命、工业体系、社会结构功能高度分化和专门化、经济增长、都市化、国家功能集中化、民主制、法理化、社会平等等诸多方面。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技术化,越来越组织化,人们越来越像一个零件一样在社会的特定位置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现代化使人类摆脱了传统社会中自然、君主、上帝的奴役,但是又使人陷入了理性化、技术化、组织化的牢笼之中。对于现代性的问题我们要学会思考:工业文明对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是否是一个阻碍?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工、工业化、私有制与人的“异化”问题的研究,韦伯所揭示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西美尔提出的“物化”概念,表明了现代人新的精神困境——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而失去了人性。现代化最大的困境在于:现代社会组织的“理性化”最终导致了人类生活的非理性化,现代人类追求个人自由的终极状态却是非个人性。这种现代化的困境深植于人性的内在冲突中。

现代社会是一个矛盾的世界,现代人类为了追求自由,凭借理性来提高控制生活条件的能力,但是理性化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生产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科层组织,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又反过来成为人性异化的根源,使现代人从事着异化的劳动和异化的生活,人被片面化、非人化和机械化。现代化反成为人的精神自由的敌人。现代性现象像一个具有“贾纳斯”面孔的两面神,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现代性问题仍然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深刻的挑战。中国的现代化能否超越西方国家走出一条新路,从而创造一种社会人文良性互动的东方式的现代性,这都是我们学习社会学应该思考的问题。

研究领域广泛的社会学——社会学主要分支学科

社会学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我们的社会学想象力,把社会学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已知的学科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社会现象。因此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是非常多的,可以说任何已知的社会科学学科都可以纳入到社会的研究范围,通过社会的视角和方法加以重新研究,找出隐藏在这些社会现象背后的真相,得到对于人类社会全新的认识。我们现在就把主要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加以介绍。

1.文化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特殊规律与社会作用的一门学科。文化社会学这一名称,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巴尔特在《社会学的历史哲学》一书中提出的。文化社会学有两个来源:德国和法国的社会学;英国和美国的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不同的来源使得文化社会学的内涵有所不同——主要有作为综合社会学和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文化社会学两种涵义。

作为综合社会学的文化社会学。主要理论家是德国的西美尔,他把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和哲学社会学三类,认为形式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点,它研究社会现象的纯粹形式,提出了以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社会学。

德国文化社会学主要研究人类历史上不同精神状态的发展,因此德国的文化社会学也可以看做文化哲学或历史哲学。它虽然主要以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但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知识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等。而法国的涂尔干以“集体表象”的概念建立自己独特的文化社会学。他的“集体表象”与广泛的文化概念很近似,包括集团意识、行为方式、制度等。这些都是超越个人心理的,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的特征。他认为社会学应该以“集体表象”作为研究对象。

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文化社会学,主要是指英国和美国的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它们从研究原始文化转向研究现代社会生活,并逐步演变形成,可以看做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与社会学结合的产物。美国的文化社会学研究认为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问题是起源于文化,唯有重视社会中的文化因素的研究,方可得到解决。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另一个来源是民族社会学,它认为文化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一般的文化,而民族社会学是研究民族社会中特殊的文化,后者为前者提供研究材料,前者对后者进行综合研究。英国的文化社会学起源于功能学派的社会人类学,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

现代文化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文化的起源、积累、突变过程;文化的产生、发展、分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文化在时间、空间发展上的不同层面;文化发展的社会系统的不同属性,如民族性、阶级性等;文化的冲突、分化、调适、整合过程;文化变迁的动因、规律、周期;文化与社会化、文化与文明、文化与生活方式等的关系;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文化社会学的理论流派也比较多,主要有:进化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传播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功能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心理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等。

研究文化社会学在社会生活中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比如有利于对文化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以多视角对文化进行研究,把握各种社会文化现象产生、发展的规律及趋势,以便为社会生活提供各种参考;研究人们的心理、习惯、性格、行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找到对人类行为的解释;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文化社会学对于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视野。

2.家庭社会学

家庭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借鉴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婚姻、家庭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对于家庭的研究其实古已有之,但把家庭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是在19世纪以后。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化、都市化的加速,家庭的功能、结构和观念发生了变化,引起了所谓的“家庭危机”,这种剧烈的社会变迁促使人们进一步探讨家庭的社会本质。后来由于社会学学科形成,家庭被纳入到了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很快就成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

家庭社会学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偏重于家庭演化理论的研究;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逐渐从研究家庭历史转向对家庭现状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后,家庭社会学的研究从微观转向宏观,开始在社会整体的视野下来研究家庭的运行规律。

家庭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基本上包含了与家庭有关的各个方面,但基本上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研究家庭在社会中的功能,一种是研究家庭本身作为一个组织的运行状况。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研究主题有:家庭制度;家庭结构,比如不同的家庭类型,组成家庭的各个部分等;家庭功能,家庭功能与家庭结构的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功能决定结构,结构影响着功能;家庭关系,研究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内在逻辑,寻找最佳的家庭关系模式;家庭角色,主要是指家庭成员在承担家庭义务和享有家中权利方面所表现出的一定行为模式。家庭管理,主要是从经济和心理两个方法研究家庭如何良性运行;家庭观念,主要包括婚姻观、道德观以及法律观念;家庭的演化,作为家庭社会学最初的研究主题,现在也依然是研究的重点内容。

家庭社会学的理论也同整体的社会学理论一样有着众多的流派,有从社会整体角度研究家庭的,有从系统综合性的角度研究家庭的,还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研究家庭的,等等。主要包括:制度论,从控制个人行为的社会规范来研究家庭;结构功能主义,从家庭和社会的相互影响中研究家庭;冲突论,注重从冲突角度研究家庭;符号互动论,研究家庭与社会、家庭中的人与人之间如何通过象征性的行为来沟通的;社会交换论,认为家庭关系或家庭行为是一种彼此交换的关系;研究家庭的生命周期,以及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上的不同的内容和任务。

家庭社会学是重要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因为家庭是个人与社会最初也是最稳定的联系纽带,通过对家庭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个人是如何适应社会、如何组成社会,而社会又是通过何种方式来作用于个人,使其产生相应的社会行为。

3.知识社会学

知识社会学是研究知识或思想产生、发展与社会文化之间联系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1924年,德国社会学家舍勒在《知识社会学的尝试》一书中首先使用“知识社会学”的名称。这里的“知识”一词的含义包括思想、意识形态、法学观念、伦理观念、哲学、艺术、科学和技术等观念。知识社会学主要是研究思想、意识形态与社会群体、文化制度、历史情境、时代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等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或者说是研究这些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影响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学开始转向对知识、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之间关系研究的结果。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出现了社会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危机,一些社会学家转而研究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不同种族和民族的思想、意识、精神的发展,研究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联系。

舍勒在《社会学与世界观》、《知识社会学的尝试》等著作中,论述了知识或思想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知识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要研究它的产生和发展,就应分析它与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说明何种社会群体产生何种思想、某种思想为什么得以发展。

社会学家曼海姆是舍勒之后对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贡献最大的人物。他著有《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知识社会学导论》、《知识社会学论文集》等,强调要研究思想史上各种变动着的观念、知识对于思想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知识社会学认为不同社会群体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思想或知识,是社会群体历史经验的集合。社会群体的生活形式不同,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也不同。知识社会学的任务就是对思想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各种观念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有控制地经验研究,找出意识形态与社会群体的联系,然后由经验研究上升到认识论高度,探讨思想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真实程度,确定思想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及其结构,建立起检验知识或思想的正确标准。阶级、社会地位、职业群体、代际关系、生产方式、权力结构、历史情境、竞争、冲突、流动,以及价值观、世界观、社会思潮、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文化心理等都可能成为左右我们知识或思想产生的诱因。世界上是否存在普适价值至今没有定论,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认识都是受历史条件局限的。

知识社会学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知识或思想存在的基础、知识或思想存在的形态和存在的关系。当代知识社会学的发展,越来越走向经验研究,主要是研究知识的生产、储存、传播和应用。现代社会是知识密集的社会。社会学越来越重视知识在社会发展、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4.教育社会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进入20世纪以来,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西方教育学家逐渐把目光转向更广阔的社会,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学家也希望借助教育来解决社会问题,教育社会学就由此产生。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他于19世纪末对教育社会学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指出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教育的必要性。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道德教育论》、《教育与社会学》等著作中详细阐述了一套教育社会学理论,他认为教育的性质和功能是社会性的,社会学家应该研究教育在社会学意义上的功能、教育与社会和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不同类型的教育制度等内容。

进入20世纪,以研究社会为中心的“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兴起,教育社会学研究重点从教育本身转向分析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和与社区的关系中的角色地位,分析学校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社区状况与教育系统行使其功能的关系,开始研究教育与一般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二战之后,随着各国开始重视教育问题,教育社会学也逐渐被公认为一门重要的教育基础理论学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社会学研究开始向理论研究方向转变,在理论和方法上取得了新的进展,社会学家与教育学家的相互影响和合作增强。当代教育社会学已成为教育科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研究领域已经涵盖各种类型的教育,从微观研究发展到宏观研究,跨国、跨地区的比较教育社会学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教育社会学理论流派主要分为两大派:和谐理论学派,主要是基于功能理论来研究教育社会学;冲突学派,这一派认为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功能是再生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即再生产未来的劳工被异化了的意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化过程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等。

5.政治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是以政治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它把政治现象放于社会现象的整体中加以研究,以研究政治行为的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政治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末,当时社会学研究开始走向成熟,研究范围逐渐扩展并深入到社会现象的许多方面,对各种政治现象的社会学研究也更加深入、系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制度建设”这一问题的提出,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建立一种新的社会政治理论。如法国的涂尔干从社会分工、道德整合等客观事实出发,提出了他的宗教改革、集体主义等社会政治理论;德国的韦伯通过对国家的社会经济体制的比较分析,论述了宗教观念与经济活动、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官僚制度、政治组织和权力等问题。意大利的帕雷托把社会分为精英和民众两部分,提出精英循环论;马克思的思想,尤其是有关阶级结构、阶级冲突的分析,对社会政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促进了有关阶级结构对政治行为的影响的研究。二战之后,政治学家提出政治学研究应重视对人的政治行为的研究,重点在于还要分析人的心理活动和影响人们行为的周围的刺激因素。他们把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以及自然科学的一些知识运用到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政治社会学可以说走向了成熟。

政治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国家的社会性质、作用及其“合法性”和“有效性”;政治党派和政治运动的性质、组织和功能;精英人物的政治观点;阶级的演变和阶级联合、阶级冲突的规律性;意识形态同政治的关系等。

政治社会学同样可以分为宏观政治社会学和微观政治社会学:前者研究政治权力的社会基础、社会阶层和集团冲突与政治制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后者则研究具体的政治制度,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机构、领导模式、处理冲突的方法,以及与其他组织的关系等。

政治社会学与政治学相比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主要区别是:政治社会学则强调经验研究,政治学偏重于理论研究;政治社会学则主要研究政治与社会的关系,政治学主要研究政治制度本身的结构、过程、活动及其规律等。

6.宗教社会学

宗教社会学以宗教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是探讨宗教起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及其社会功能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比较历史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发展,宗教社会学开始走向成熟。法国的涂尔干和德国的韦伯被认为是宗教社会学的创始人。涂尔干首先命名了宗教社会学。韦伯对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影响也比较深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他最有影响的著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影响较大的有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研究。帕森斯在《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中,结合涂尔干与韦伯有关宗教的论述,把宗教当做社会有机体的重要部分,认为维持社会的均衡必须有四种社会机能,宗教是其中的一种。他高度评价了宗教在社会变动中的整合作用。

宗教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研究教会群体、教徒的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对教徒的价值观、人格的影响;宗教如何影响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和行为、人际关系,以及人格的形成,如何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价值观念;考察人格、价值观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现实生活如何影响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如何影响教规、教义、宗教事务、宗教群体的类型和神职人员的社会分层。

宗教社会学与宗教学相比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宗教学研究宗教神学教义本身的问题,如神灵、上帝是否存在等;宗教社会学则研究神灵观念的产生和导致人们信仰神灵、上帝的社会因素,以及这些神灵观念、宗教信仰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宗教社会学的全部问题,实质上是通过宗教显现出来的关于社会的问题。

除了以上这些主要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多的问题被纳入到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分支学科,比如都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发展社会学、老年社会学、青年研究、妇女研究、科学社会学、民族社会学、医疗社会学、身体社会学等。众多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研究素材,只要你培养出了自己的社会学想象力,学会用社会学的视角看问题,从任何现象中你都能发掘出不一样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