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军东侵
11世纪末~13世纪末,西欧基督教国家以收复圣地耶路撒冷为由,对中近东地区发动的一系列军事远征。口号是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实际上,西欧天主教会、封建主和威尼斯等城市富商是企图扩张教会势力,掠夺东方财富,控制地中海东部商业,不少受骗参加的农民则是幻想摆脱封建压迫,另觅出路。因参加远征者的军服上缝有十字徽号,故称十字军。从1096~1291年的近200年间,十字军共进行了8次远征。1071年,塞尔柱突厥人先后占领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1085年和1092年又相继占领了安提阿和尼西亚。从西欧到耶路撒冷朝圣的道路因此受到威胁,贸易也受到影响。1095年拜占庭皇帝阿列克修一世向西方求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也想借此机会提高教皇的权威,遂于1095年11月召开克莱蒙会议,号召基督徒向耶路撒冷进发,收复圣地,并以教皇的名义向参战者颁布大赦。教皇的号召得到西欧基督教国家响应和支持。第1次远征于次年开始,远征的人数最多,以农民为主的这支队伍虽然受到重大损失,到小亚细亚时被突厥人消灭殆尽,但由法、意王公贵族组成的四支骑士十字军,却相继攻陷尼西亚和安提阿,并于1099年占领耶路撒冷,屠杀城中居民7万多人。十字军在其占领地区按法兰西模式建立了耶路撒冷(拉丁)王国。1144年,希腊的埃德萨被穆斯林占领,耶路撒冷(拉丁)王国向西方求援。教皇尤金尼乌斯随即号召发动第2次东征。十字军进抵小亚细亚时被挫败,余部在进攻大马士革时再遭惨败。1174年萨拉丁建立萨拉丁帝国,统一了埃及和叙利亚。1187年萨拉丁攻占了耶路撒冷,教皇克勒芒三世得知后,敦促德、法、英三国国王组成十年军进行第3次远征。这次队伍因内部不和,虽攻占了阿占城,但终无力收复耶路撒冷。第4次十字军东征由教皇英诺森三世于1202年发动。最初攻打的目标是埃及,后在威尼斯的怂恿下,转向攻打威尼斯的商业劲敌,即信奉基督教的拜占庭。1204年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大肆焚掠达一周之久,无数艺术瑰宝毁于一旦。十字军还在巴尔干半岛南部建立了拉丁帝国,强迫东派教会接受罗马的统辖。第5次东征(1217~1221)、第6次东征(1228~1229)和第7次东征(1248~1254)均以埃及为进攻目标,但最后均告失败。第8次十字军由法王路易九世率领,在突尼斯登陆,但不久军中瘟疫流行,十字军军士大批死亡,路易九世也染疫而死,残部撤回欧洲。次年英王再次发动十字军东征,但终无所获。后来,十字军历次占领的据点受到埃及、苏丹的不断打击,1291年十字军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克城陷落,标志着十字军的彻底失败。
教皇乌尔班二世布道鼓动信徒起身响应号召,参加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以解放圣城耶路撒冷。
哈里发
阿拉伯文Khalifah的音译。①意为代理人、继位者。这个字来自《古兰经》启示,真主创造人类的目的是要人类在世上成为真主的代治者。借此告诫人类,生命的使命就是治理世上的一切。每个人按照真主制定的法则来到世界,都有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不会超越总的法则,而有关人的总的法则又是通过自由选择来体现。生命的目的是治理世界,但生命的过程又处在被考验之中,最后表现出的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自己范围内的哈里发,不论他是国家的统治者或是在他自己所管辖的范围内,都是实现真主创造意图的哈里发。②穆斯林国家统治者的称号。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宗教公社推选阿布·伯克尔执政,称“真主使者的哈里发”。在第二代哈里发欧麦尔时代,哈里发成为穆斯林国家政教首脑的名称。阿布·伯克尔及其继承者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史称四大正统哈里发。此后,大马士革的伍麦叶王朝有14代哈里发,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有38代哈里发。1258~1517年,开罗的马木路克人有几代有名无实的哈里发。后来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使用这个称号,直到1924年土耳其共和国正式废除为止。公元750年大马士革的伍麦叶王朝垮台以后,西班牙科尔多瓦的伍麦叶王朝和埃及的法蒂玛王朝也都用哈里发一词称呼他们的统治者。(出自《中国百科大辞典》)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发动者——教皇英诺森三世像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的骑士
他们的装备比以前有了更完善的改进,头盔及铠甲牢牢地护住全身,把伤害降低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