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阿拉伯帝国

公元7~13世纪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中国史籍称大食。西方史书称萨拉森帝国。阿拉伯帝国是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政教合一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帝国的历史经历了四大哈里发时期(公元632~661)、倭马亚王朝时期(公元661~750)和阿拔斯王朝时期(公元750~1258)。穆罕默德逝世后,帝国的宗教和政教首脑称为哈里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最初的四代哈里发是经穆斯林公社选举产生的。第一代哈里发阿布·伯克尔(公元632~634年在位);第二代欧麦尔(公元634~644年在位);第三代奥斯曼·伊本·阿凡(公元644~656年在位);第四代阿里(公元656~661年在位)。史称他们为四大哈里发。从第二代哈里发开始,在圣战的旗帜下,先后征服了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叙利亚(公元636年)、巴勒斯坦(公元637年)、埃及(公元641年),灭伊朗萨珊王朝(公元651年),奠定了阿拉伯帝国的基础。第四代哈里发被刺杀后,帝国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被拥立为哈里发,定都大马士革,建立倭马亚家族的世袭王朝,哈里发不再选举产生。经过多次大规模战争,向东征服了中亚广大地区,势力直达印度河下游地区;向西扫荡了拜占庭在埃及以西的北纬势力,跨越直布罗陀海峡,进入伊比利亚半岛。至公元8世纪上半叶,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最终形成。它东起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西抵大西洋海岸,形成地跨亚、非、欧3大洲的庞大帝国。阿布尔·阿拔斯推翻倭马亚王朝后建立了阿拔斯王朝。最初100年是帝国鼎盛时期,东面控制直至中亚的广大地区,西面全力进攻拜占庭。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在帝国广大范围内实现了伊斯兰化和阿拉伯语化,形成巴格达、开罗和科尔多瓦等文化中心,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波斯、犹太、古希腊和印度等文化传统相结合,在文学、医学、史学、哲学、数学、天文、建筑等领域,成就卓著,对世界文化宝库作出过重要贡献。首都巴格达成为当时世界贸易和文化的中心之一。公元9世纪后斯,帝国开始分裂和衰落。1055年中亚塞尔柱突阙人占领巴格达。1258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率蒙古大军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亡。

阿拉伯人

以阿拉伯语为民族语言的民族。分布于西亚、北非及中东等广大地区,是20多个国家的主体民族或主要居民。还有部分人住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有一些人移居到东西欧、南北美、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全世界约1.67亿人。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由于同非洲的尼格罗人、欧洲的高加索人和亚洲的蒙古人混血而产生各类不同的地区变异。使用阿拉伯语。公元6世纪起使用源自阿拉米字母的阿拉伯文字,多信仰伊斯兰教,大部分属逊尼派。民族来源可上溯到远古在阿拉伯半岛上以游牧为生的闪米特部落。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兴起,阿拉伯人在穆罕默德领导下完成统一后,迅速向外扩张,公元8世纪中叶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中国史书称大食)。帝国阿拔斯王时期,经济文化臻于鼎盛。10世纪帝国衰落。至16世纪奥斯曼帝国已统治了大部分阿拉伯语世界。19世纪又遭英、法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分别建立独立国家。现在约有40%的穆斯林阿拉伯人住在都市和城镇,部落界限已渐消失。其余大多生活在狭小而孤立的农村,部落意识仍极浓厚。在绿洲上种植椰枣和谷物,用骆驼或马、驴、瘤牛耕地。现代农业技术已经普及到许多地区。由于民族主义和石油开采,在沙漠中过着传统的阿拉伯文化的游牧生活的人只占人口的5%左右,称贝都因人。他们主要放牧绵羊、山羊和骆驼,仍保留部落制度及血族复仇残遗。嫡堂优先婚配,有少数地方保留着交换婚和临时婚。民居有泥土房、塔式和堡垒式多层楼房。南伊拉克、巴基斯坦和沿海居民多住用棕榈叶和芦苇搭的茅屋或珊瑚礁砌的小房。羊毛或帆布的四角帐篷是牧民的居所。男妇皆着白长衫、粗毛呢斗篷、黑色灯笼裤;男子戴白布或方格布的盖头或缠头。妇女外出多戴面纱,喜戴首饰,有的在额、脖、唇、颊、胸、脚等部位黥染蓝花纹。伊斯兰教徒以星期五为礼拜日,节日以宰牲节(即古尔邦节、开斋节)最为隆重。(出自《中国百科大辞典》)

骑马的倭马亚王朝哈里发复原图

阿拉伯是游牧民族,军队以骑兵和骆驼兵为主,主要武器是投枪,擅长沙漠作战,军队组织严密,骑兵部队机动快速,从而能达成作战的突然性。但阿拉伯军队不善用弓、剑、长矛和攻城器械,攻城的方法只是强攻、策反和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