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著世界名著一本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黄帝内经/春秋至战国/“医学之宗”

作者简介

黄帝像

《黄帝内经》冠以黄帝名,并非真为黄帝所作。《淮南子》曾指出:“世俗之贱今,必托之于神农、黄帝。”《内经》既非黄帝之作早已为确论,但其成书究竟何时?又出于何人之手?对此,历代以来意见纷纭,终未能取得共识。综观历代学者,《内经》现存本的汉代原本是由谁编订一无所知。仅有的争论在于第9篇的部分内容,第66~71篇的全部及第74篇有关“五运”的部分,这些都不见于全元起的校注本,而一般认为是后人所伪造的。由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版的注释中推测这些部分是由唐人王冰补入的,这种看法已被后来的学者所认可。而只有范适是一个显著的例外,他极其繁复地论辩哪些部分是由五代或宋初的无名氏补入的。在《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问题上约有以下几种观点:如说成书于春秋战国说,说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说,说成书于西汉说,或谓更为晚出说等等,现仍为学者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在这个争论上,有一点则为大家所公认,即明代医学家吕复之所论:“乃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作品评价

《内经》是先秦诸多医学家对其前代医学发展的一次系统的总结,是对十分丰富的医疗经验的高度概括,并从而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达到了历史的高水平,有着许许多多的科学成就和十分正确的预见。而且为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医学家所研究和运用。同时,《内经》也早已为欧美汉学家、私人收藏家、国家图书馆所广泛收藏和流传,而且有被部分节译或全译为英、法、德等文本出版。在当代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内经》也更为医学界所重视。

名著概要

《黄帝内经》这一名称常常分别冠于《素问》、《灵枢》、《太素》、《明堂》四本书标题前。自北宋以后它常作为前两部分的总称,在这种用法上,它常缩写为《内经》。《黄帝内经》由黄帝与同样具有传说色彩的六大臣之间的对话组成。尽管最著名的部分是黄帝提问,由岐伯作答,但在其他部分这些大臣也参加谈话。全书中他们对宇宙、人们生活的直接的环境与人体、情绪之间的关系、对生活习惯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对体内各脏器之间的关系、对生命过程与病理过程之间的关系、对于病症与症状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如何通过对所有这些的分析而作出诊断与医疗决定都提供了见解。《黄帝内经》流传甚广,现就《素问》、《灵枢》分述之:

《素问》:公元6世纪全元起首次对《素问》做全面注释,当时第七卷早佚,故只有8卷。762年,王冰补注,称为《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其中除72~73篇有目缺文外,经王氏补入了“旧藏”7篇。11世纪,北宋校正医书局对王氏注本再加校勘注释,改名《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成为宋之后历代刊刻研究之蓝本和依据,刊刻本有数十种之多。

《灵枢》:在《汉书·艺文志》名为《九卷》,公元6世纪前后,其名有《针经》、《九虚》、《九灵》、《灵枢》等不同书名之传本。南北朝、隋唐间,《针经》注本多种曾有流传,并见于隋唐及日、朝之医事法令,甚至将其列为医学教材,但未能流传后世。如前所述,宋代刻刊《灵枢》(1135年)后,即成为《九卷》之唯一刻本流传于世,虽有12卷本与24卷本之不同,但篇目内容次第等并无差异。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

《内经》认为:认识人类疾病必须首先认识人类自身。《内经》的作者们很可能直接参与了对人体的解剖研究,并实地进行了人体体表与内脏的解剖。

《内经》中涉及许多高明的医疗技术。例如该书不但记述了水浴疗法、灌肠技术,而且比较正确地论述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的外科手术截趾术等。《内经》已设计使用了筒针(中空的针)进行穿刺放腹水的医疗技术,这是一次改善腹水治疗和减轻患者痛苦比较成功的尝试。筒针穿刺放腹水虽然未能创造出根治腹水的方法,但作为一种医疗技术在后世继续得到发展和应用。

《内经》提倡疾病预防强调早期治疗。中国医学自古就十分重视促进人体健康以预防疾病的思想,追其源则始于《内经》。

阅读指导

《黄帝内经》以对话的形式写成,由黄帝提问,六大臣作答,在阅读上,要把重点放在黄帝的提问、岐伯作答的部分上,这是全书最著名的地方所在,要注意把握书中关于宇宙、直接的环境与人们情绪之间的关系、生活习惯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病症与病症之间的关系等的见解。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黄帝内经》的专业性还是很强的,因而可以先通过阅读一些介绍性的读物做初步了解,然后再进行阅读。在版本上最好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校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