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战国/中国史学叙事传统的开山之作
作者简介
左丘明像
《左传》是研究春秋历史的最重要典籍;而且在文学史上也有极高的价值。然而这样一部史学和文学的名著,它的作者究竟是谁,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自西汉以来的许多记载,都说《左传》是左丘明所撰。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即《春秋》),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左氏传》三十卷”。班固自注云:“左丘明,鲁太史。”刘歆亦谓:“《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然而这个说法是大成问题的。《论语·公冶长》篇载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据此,左丘明是孔子尊重的前贤,不是孔丘的弟子,年龄不会小于孔子。但《左传》记事,却说到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还称赵无恤之谥为“赵襄子”。知伯之灭在孔子死后26年,赵无恤之死更在其后,左丘明怎么能活到那时?再说,《左传》的文风绝不同于孔子。可见《左传》的作者决不会是与孔子同好恶的左丘明。在清代和近现代,还有一些学者如刘逢禄、康有为、徐仁甫等,认为《左传》是刘歆窜乱他书的伪作而托之左丘明。这种说法因论据不足而多为人所不取。究竟《左传》是左丘明写的,或是左史倚相、子夏、吴起所纂,还是哪些人的集体创作?要作一个明晰的结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鉴于《左传》所记涉及孔子死后数十年之事,而其文风又驳杂浮夸,故历来有不少学者,如唐人赵匡,宋人叶梦得、郑樵等,都认为《左传》的作者不是左丘明,而是战国时代的另一个左氏,却又说不出他的名字。目前一种较有影响的说法,认为《左传》是由吴起纂集而成。此说源自清代的姚鼐、章炳麟,而现代学者郭沫若、童书业、钱穆等都赞同之。
背景介绍
周平王东迁以后,至于春秋战国之际,社会急剧变化,阶级斗争复杂激烈,奴隶主贵族日趋没落,地主阶级逐渐兴起。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他们都必须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国有大事,互相赴告;会盟朝聘,史不绝书;褒善贬恶,直笔不隐。因此各国史官便自觉地积累了大量的档案资料,以备编纂之用。这时候,从前专门记载王朝、诸侯的诰命和大事记如《尚书》、《春秋》之类,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于是产生了以记载各国卿大夫和新兴阶级士的言论以及诸侯各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这就是《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新型历史著作。
名著概要
《左传》全名《春秋左氏传》,或称《左氏春秋》,是我国古代记述春秋时期周王与各诸侯国事迹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有18万余字,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前后长达259年。《左传》一书,丰富多彩。其主要内容为春秋列国的政治、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其次则为天道、鬼神、灾祥、卜筮、占梦之事,作者认为可资劝戒者,无不记载。
《左传》的记事文体大概可分三类,每类的来源不同,其史料价值因之而异。第一种是文字比较简短,但有月日,此类应出自当时史官记事,其史料价值最高。其次是一般记事,包括那些零星的故事,一般无时间记载,多半出自各国私人记录,史事与传说都有,一般是可信的,少数是后人插入的,那就不可信了。再其次是一些长篇大论的文章,类似《国语》,很像后人借题发挥,其可信度就很小了,有的是不可信的,当分别观之。
《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是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像一个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不仅如此,《左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左传》在战争描写中还有许多与整个战局关系不大的事,这些事只是反映了战争的一些具体情状,在战争中并不具有重要意义。《左传》还在复杂的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细节。作为历史著作,这些描写内容完全可以不写或略写,但《左传》却大量地描写了这些琐事细节,它们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
《春秋左传正义》书影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影响,《左传》通过人物言行所表现的进步思想是很显著的。首先是民本思想,例如卫人逐其君,晋侯以为太甚。师旷说:“或者其君实甚……夫君,神之主也,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又说:“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纵)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襄公十四年)师旷这番议论,在从前是不可想象的。他表面上似乎没有摆脱天道鬼神的观念,但实际上却是根据人民利害来发表他的政见的。其次是爱国思想。弦高遇秦兵侵郑,机智地以犒师为名,因而保全了郑国(僖公三十三年)。吴师入郢,昭王奔随。申包胥如秦乞师,七日夜哭不绝声,勺饮不入口。秦竟出兵,败吴而复楚(定公四年)。作者记载这些动人的历史事件,就是有意表扬他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品特色
尽管《左传》被认为是一部阐释春秋时期鲁国史书《春秋》的作品,但《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作品评价
《春秋》及三传作为儒家经典,备受历代统治者的推崇,长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教科书和科举取士的考试内容。《左传》在唐宋两代被定为“大经”; 《谷梁传》和《公羊传》在唐代被定为“小经”,在宋代被定为“中经”。三传与《春秋》合刊,均被列入十三经中。司马迁发扬《左传》的传统,为世人留下了亦史亦文的巨著《史记》,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体裁、手法均深受《左传》影响。
《左传》是一部史书,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部史书。它没有对历史事件做客观的罗列,而是以“礼”的规范总结历史、批判人物,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同时,作者敏锐的目光已经深刻地穿透了历史,看透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看透了新旧势力的消长和社会变革的趋势。作为一部刚刚摆脱了“巫”文化不久的历史著作,《左传》已经开始表现出“人”的觉醒的力量,这就是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的“民本”思想。一方面,《左传》揭露了贪婪无耻、暴虐荒淫之辈,褒扬了忠良正直之士;另一方面,在《左传》的作者看来,只有尊重人民的权利,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国家政权才能稳固。在《桓公六年》中,作者借师旷之口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在《庄公三十二年》,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些议论,在以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却实实在在地发生在奴隶社会行将衰亡的时代。表面上看来,天道鬼神的痕迹依然无法抹去,但实质上,“民”已经成为与这些神秘力量平起平坐,甚至高于他们之上的宇宙间的高大形象。在黑暗的奴隶社会,这是怎样的一道人性的曙光啊!由它所埋下的人性觉醒的火种,必然在不久的将来开花结果。
严格来讲,《左传》并不是文学著作,但它却处处孕育着文学的细胞。作为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左传》的叙事能力比以前任何一种著作都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在作者笔下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尤其是关于战争的描写,更是曲折完整,精彩动人,为后人所称道、所借鉴。《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不但像城濮之战、鄢陵之战这样的大战役写得惊心动魄、曲折动人,就是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左传》并不限于对战争过程的描述,而是将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都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一一交代清楚。在那样久远的年代,这种成熟的叙事能力令人感叹不已。而且,《左传》在记叙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并不完全从史学价值考虑,而是常常注意到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这些都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
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小说与戏剧在很久以后才产生。然而与此有关的文学因素,却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借助了历史著作在孕育着。《左传》正是第一部包含着丰富文学因素的历史著作,它所创立的文史合一的创作传统,既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写作提供了经验,又为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阅读指导
《左传》既然不仅是一部内容丰富、史料价值很高的重要历史著作,还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名著。阅读时,可以关注《左传》的语言,特别是对春秋时期几次大规模战争的描写,体会《左传》对行文辞令的表达,既委婉曲折,又刚劲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