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网罗人才,圈住人脉(2)
“我不想看说明书,也不希望你告诉我该怎么用。我只要点击,打开浏览器,看到需要的东西,我就点。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你就有麻烦了。即使在后来,使用淘宝和支付宝这些网站时,我也是个测试者。我和淘宝的总经理打赌,随便在路上找10个人做测试,如果有任何顾客说,他对使用网站有问题,那么你就会被惩罚;如果大家都能使用,完全没有问题,那么你就有奖励。所以这个测试是确保每一个普通人都能使用网站,不会有任何问题,只要进入,然后点击就行了。
因为我说的话代表世界上80%不懂技术的人。他们做完测试,我就进去用,我不想看说明书,如果我不会用就扔掉。”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阿里巴巴网站给客户推出的产品服务简洁明了,包括后来阿里巴巴做的淘宝网和支付宝。
在马云看来,未来的电子商务应该方便得如自来水一般,“随手一拧”就有了。马云是为了方便客户进行整个电子商务的操作,才收购雅虎中国帮他完成信息流建设的;后来他又和中国邮政合作,完成物流方面的建设;接着与银行合作,并推出支付宝,努力解决资金流的问题。
“客户第一”始终是马云的企业宗旨,然而维护客户圈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马云对此可谓倾其所能。他做到的,不仅仅是尊重客户,帮助客户,更是考虑到客户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问题,并且从根本上对其进行解决,给客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惊喜。马云的这一招,不但维护他的客户圈子,更是做到了让客户群体离不开阿里巴巴。
称贤荐能,圈住人脉
马云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用他的话说就是“阿里巴巴这个平台,除了创造财富外,就是要培养人才”,“如果能够培养出这么一批人才来,每个人都能够创办、领导、管理一个伟大的企业,那我对社会的贡献就更大了。未来几年我就是要做这件事,就是要当老师这个角色,这样更能够发挥我的作用,也能发挥阿里巴巴的作用。未来能做成这个事,那我这辈子没有白活,阿里巴巴也没白做”。
他对自己团队的素质是满意而自豪的,他这样评价他的四大天王:“我的四大天王,每人至少能够管理1000亿人民币以上的资金;八大金刚,管理500亿;十八罗汉,每人管理300亿;四十太保,至少10个亿。”阿里巴巴培养了很多人才,这些人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马云经营企业,就像办一所军校,他为阿里巴巴提出的口号就是:阿里巴巴要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黄埔军校,要成为未来企业家的摇篮。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阿里巴巴不仅创造了丰富的财富,也形成了一支无往不胜的队伍。创业十年中,阿里巴巴到底出了多少人才,这还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但把阿里巴巴变成一个大熔炉,一口高压锅,一所大学校,不仅为阿里巴巴,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这一点马云做到了。
马云从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在他看来,只有下属超过自己,自己才配做这个领导。他说:“只有当下面的人超越你的时候,你才是真正的领导。如果你突然发现自己当了3年领导,而自己的水平还是公司里最好的,那你根本就不适合当领导,领导是通过别人拿成果。刘备打打不过关公,算算不过诸葛亮,但是刘备是最聪明的,所以领导最需要关注下面人的成长。”
马云对人才的观念体现在超越,即超越马云。马云绝不压制人才冒尖,在核心团队的打造上,他力主员工独当一面,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马云把人的品质、能力,还有成长速度,当做用人的唯一原则。他用十年精心培养了上百人的骨干团队,这个过程充分诠释了他的这个用人原则。
以孙彤宇、李琪和金建杭等为例,他们就是由马云亲手培养的。自从1996年马云做中国黄页开始,孙彤宇就一直跟随马云,多年在一起拼搏,说来算得上追随马云时间最长的了。马云在阿里巴巴成立之初关于公司的用人原则曾这样讲道:“我们原来的人只能当连长、排长,因为现在能力不够。公司需要师长,需要军长……”孙彤宇很有信心地回应:“我们有信心将来变成师长、军长。我们需要自己变成军长、师长,每个人都需要成长。”孙彤宇的成长也印证了他的庄严承诺,仅两年后,他便成为阿里巴巴的副总裁。
孙彤宇实现当“军长”的愿望是在2003年,当时淘宝网还处在孕育环节,马云经过一番斟酌,毅然决定由孙彤宇担任淘宝网总经理一职,让他去独当一面。对孙彤宇来说,这是一片陌生领域,而敢于向eBay这个“巨人”叫板挑战,是需要勇气的,但当马云向他提问何时能超过易趣时,他毫不含糊地答:“三年。”
时间没有辜负承诺,仅仅在半年后,淘宝网迅速占领了国内个人交易市场的领先位置,也挤进全球排名前百名。到了2005年,淘宝已拥有80%的市场份额,远远地甩开了eBay易趣,淘宝网也从此成为中国最大的网上消费者交易市场。
在不断的历练中,孙彤宇成了合格的“封疆大吏”,这都和马云的培养和大胆使用放心使用分不开。当然,孙彤宇并不满足于此,2008年他卸去淘宝帅印,为充实自己前往包括伦敦商学院在内的海内外著名商学院休整、学习。
在阿里巴巴这个团队,从“连长排长”干到“军长师长”,孙彤宇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另外像李琪、金建杭、陆兆喜等,也都有各自的成长经历。
在2000年10月,阿里巴巴迎来了一场生死战——此时制定的发展战略部署,既确立了以中国供应商为主打产品,还决定采用直销方式和组建直属阿里巴巴公司的直销团队。对阿里巴巴来说,市场环境是残酷的,阿里巴巴此时还在成长中,如何在营销中成功,还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李琪当时是阿里巴巴的技术副总裁,从未做过销售的他,却被马云点了将。不仅李琪,当时阿里巴巴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销售的经历。
之所以选择李琪,用李琪自己的话说叫做“以前没做过销售,后来发现很有意思。让我负责,可能马云觉得我不仅懂技术,而且脑子灵,能消受”。领受任务后,李琪马上开展工作:“2000年10月,把所有销售都集中起来,建立直销团队。有我、孙彤宇、李旭辉,开始没招人,从市场部找了八九个人,这些人现在都是栋梁。”李旭辉从前干过销售,别人都是外行,但大家坚定了阿里巴巴一贯的作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在这场生死决战中,李琪果然身手不凡,他带领自己的团队赢得了成功,为阿里巴巴的快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阿里巴巴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还有记者出身的金建杭。马云还在北京打拼的时候,金建杭就投奔了马云,成了阿里巴巴的新闻发言人。在阿里巴巴对外讲话最多的人有两个,一个是马云,还有一个就是金建杭。马云还曾让他担任阿里巴巴中国网站的总经理,后来又重新掌管阿里巴巴的新闻公关和市场部,兼任雅虎中国掌门。
2008年1月,金建杭受命担任雅虎中国的总裁,这次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中,因为当时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都已经“全线飘红”,只有雅虎处境不佳。金建杭此时临危受命,肩上的担子自然不轻,但已经历过多年磨练的他,心中必胜信念非常坚定。
在阿里巴巴,高层管理人员的对调,也是锻炼人才,使之全面发展的策略之一。2007年12月份,当时的阿里巴巴刚上市不久,高层管理人员便开始陆续到海外,他们选择了著名的商学院脱产学习、休整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与行业内外的优秀人才加强沟通和学习。
阿里巴巴制订了管理人员的轮休学习计划,包括阿里巴巴集团COO李琪,阿里巴巴集团CTO吴炯,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淘宝网总裁孙彤宇,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李旭晖在内的高层领导都曾离开现岗去学习。
马云的理想是实现“由中国人创办的全世界最优秀的公司”,要达到这个宏伟目标,就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宽广的胸怀,要打造一支全世界最优秀的管理团队。在提升自己和引进人才外,马云还表示要大力推进走出去的人才战略,各关键部门的人才储备、轮岗和接班人也要同时得到加强。
对于企业家来说,自己最能够掌控的人脉就是自己企业内部的人才,所以,要尽可能地利用这一优势,主动培养这些人脉。很多领导者会担心对人才的培养会造成人才的流失,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这些人才会觉得自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看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更加信任企业,更愿意为企业效力。要知道,他们的提高,就意味着你自己实力的提高;他们的信任,就意味着你具备了更加坚实的臂膀。
用财有道,圈住财脉
互联网历来以“烧钱”著称,对它来说,50万元不算大钱,但对阿里巴巴来说,这创业初始凑来的50万元,却十分不容易。“创办阿里巴巴,就是想创办一家中国人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把买和卖的供求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在网上发布。
1999年2月21日,我们18个人凑够50万元创办了阿里巴巴。我希望网站能支持10个月,期望10个月之后能吸引到投资。对于筹措的50万元投资,我不允许任何人向他们的父母、朋友借钱。”看,凑钱也是有原则的。就是凭着这股骨气,大家熬过了辛苦打拼的两个月,因为50万元在维持了七八个月后,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刻。每每回忆起这段艰难的日子,阿里巴巴副总裁金建杭总是无限感慨。
钱是个大问题,尽管你再有骨气,钱的问题还是要解决的,面临困境的马云在1999年7月的时候,甚至不得不靠借钱给下属发工资。而就在阿里巴巴举步维艰之际,一条传言让它成为外界格外关注的对象。所谓传言,是有人在阿里巴巴网站上发布消息称有办法买到AK-47步枪,这立刻引起了美国《商业周刊》的关注。
马云得知消息,自己都被惊吓着了,但经过排查,并没有在网站中发现这样的消息。对这件事马云曾回忆说:“按说这也不可能。根据以前的经验,我们知道互联网最大的问题在于可信度,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立下规矩,对所有在阿里巴巴上发布的信息都要经过人工编辑,这个规矩从免费会员时代一直坚持到现在,因此我相信这样的信息是不可能存在的。不过像《商业周刊》这样的杂志一报道还是把我们吓了一跳,因为它很少乱讲话。”
这条消息给阿里巴巴所造成的影响自然是不好的,但坏事有时也能变成好事。正是有了这件事情,阿里巴巴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许多国际媒体的记者纷纷前来打探消息,更有国外投资者“慕名”而来。当然,不少国际风险投资机构在1999年的时候,已经关注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也就是在这一年,他们开始在中国互联网市场大规模投资,其中就有老虎基金、高盛和软银等风险投资商。
互联网发展最迅猛的时期,阿里巴巴也最需要资金投入。为了筹集资金,马云煞费苦心。当时有不少投资人来电,在马云家中办公的阿里巴巴工作人员每每接到这样的电话,都会觉得网站发展前景充满了希望。但马云对所有的投资商都做了慎重考量,在具体谈判中,就有38家投资商被拒绝了。原因是这些投资商大多来自内地,他们的投资风格过于中国化,对阿里巴巴管理层缺乏信任。对此,马云解释道:“希望阿里巴巴的第一笔风险投资除了带来钱以外,还能带来更多的非资金要素,如进一步的风险投资和其他的海外资源。”
阿里巴巴的第一笔“天使基金”在1999年8月“从天而降”。阿里巴巴财务总监蔡崇信正是在这个时候遇到了高盛公司香港区投资经理林小姐,他们曾有过一面之缘。在林小姐的引荐下,阿里巴巴受到了高盛公司的关注。本来高盛公司的投资领域并不在高科技,就像蔡崇信所说“高盛在之前是不投资高科技产业的,他们感兴趣的是传统产业,比如说大的制造业。在大中国地区他们投过台湾一间很大的制鞋厂,在晋江地区也有过很大的制造业投资。但没有投资过高科技的东西。”但高盛公司很快还是派人来,对阿里巴巴做了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阿里巴巴给高盛公司留下了好的印象,当然,投资还是有条件的,有关当时具体的谈判过程,蔡崇信这样说道:“说实话,当时阿里巴巴对投资人的谈判空间余地比较小。虽然互联网热,但我们当时没钱是个大问题,没有办法对高盛的投资条件进行讨价还价。到后来第二轮融资时,我们手里还有很多钱,谈判余地就大了很多。当时高盛的要求比我们正在谈的另一家投资人的要求来得苛刻,但马云和我商量之后还是决定要高盛的钱。因为,一方面它是美国有名的投资公司,可能会对我们未来开拓美国市场有些帮助;另一方面它的规模大,看事情比较长远。我们大概商量了十多分钟,就把这个事情定下了。”从这里不难看出当时阿里巴巴处境之艰难,在谈判中居于妥协退让的地步,同时,马云的忍让是他更看重高盛的品牌效应、它的实力和巨大的市场影响力。